海南島有多少日本人後代
『壹』 日本人是不是當時徐福帶去的3000多人的後代
日本人當然不是徐福帶去3000多人的後代了,早在徐福來到日本這邊之前,其實當地就有很多的原著居民。
當然了,此時的日本雖然有很多居民,但是這些居民沒有文字,也不會農耕,正史因為有了徐福的到來,所以這些原著居民才能學習到農耕技術,醫葯技術,還有文字,所以當時的徐福等人在這些居民的眼中就相當於是”葯神“還有“農神”一樣,正是依靠著徐福等人,這些日本的土著居民才能快速的學習到先進的農業知識。所以如果從這一點來看,徐福帶過去的這3000童男童女並不是日本的祖先。
『貳』 日本人後代都分布在中國哪裡
日本人的後代分布最多的是在中國的東北、台灣及上海地區,只不過是大多數都改成了中國人的姓氏啦!
『叄』 日本人是不是徐福帶去三千多人的後代
日本人是不是徐福帶去3000多人的後代呢?
查閱歷史資料就可以看出,史記中,徐福攜帶了3000童男童女出海,而這次出海已經是徐福第二次受秦始皇委託出海了,徐福第1次出海是在公元前219年,其目的是受秦始皇委派去尋找仙島和長生不老葯,不過,秦始皇足足等了10年的時間,而徐福卻空手而歸了。這可讓秦始皇非常生氣,當然,徐福在面見秦始皇的時候作出解釋稱,他已經找到了蓬萊仙山,但仙人們他帶去的禮物太薄了,所以,仙人們不肯給他長生不老葯。
經過現代基因分析,日本人的主要有兩大支,一支是來自於西南海島地區的繩文人,這些人是通過朝鮮半島到達日本的。而另一支則是從東北亞地區進入日本的彌生人。實際上,早在3.8萬年前,日本列島上就已經有人類定居了,最早來到日本這塊土地上定居的就是繩文人。而在6000多年之前,又有一支彌生人從東北亞地區進入到日本列島。這兩個族群就構成了現代的日本人。而徐福是否真的抵達過日本列島,目前也僅存在於人們的猜測當中,並沒有肯定的論述,了解到這里,基本上就已經排除了日本人是徐福帶過去3000童男童女後代的可能性。
『肆』 日本人要移民海南島,是真的嗎
真的,海南人少可以移民啊
『伍』 日本人是中國的後裔嗎
日本人口中應該有五分之一是中國人的後裔,這是肯定的,史書上明確記載過,唐朝時,日本非常羨慕大唐的繁華,日本的京都、奈良都是仿照古長安城的模樣修建的,日本女人以和唐人結婚為榮,日本女人經常到江浙一帶借種,到達杭州後,想盡辦法和相貌英俊、學識淵博的男子上床,懷孕後回日本,那個時候的日本人個矮、羅圈腿,日本人想改善人種素質,所以來中國取精,這些可不是我信口開河胡說八道,而是清清楚楚存在的真事
『陸』 日本人的祖先是誰
有人說日本的祖先是中國人,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日本人的祖先。
日本人自稱是大和民族。日本有接近1億多,將近2億人,使用用日語,這是利用漢字偏旁創造的假名拼音文字。
『柒』 徐福帶到列島的三千童男童女都分別來自什麼地方他們的後裔當代日本人的基因怎麼那樣多樣性呀
按照傳說,徐福所帶領的3000童男童女,當然是從中國華北區域所徵集起來的。
他們的後代自然在日本逐步繁衍,但是日本本來就是屬於琉球群島系列的原土著民國家,外來人口的數量比較少,自然不可能對日本原住民的基因造成過大的影響。
而日本人之所以具有那樣的基因多樣性,自然是因為島國地方小,周邊的人種交流比較頻繁。
『捌』 現在的台灣有多少日本人及其後裔
應該超過百萬
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台灣人都是炎黃子孫,海峽兩岸同根同種都是中國人.為什麼台灣還有那麼多人瘋狂支持台獨呢? 原因很簡單.台灣的組成不完全是中國人,還有很多日本人的後裔.二次大戰結束後1945年,台灣回歸祖國,當時台灣有很多日本佔領時期的移民,由於當時台灣地方官員的仁慈,有約30萬的日本移民沒有被遣返日本,而是留在了台灣,成為台灣居民. 這部分日本人,經過幾十年的通婚,發展,可以預見的是,日本血統的日裔台灣居民,應該超過百萬.日裔台灣居民對台獨的支持和反華是毋庸置疑的,加上日本經濟對台灣的控制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台獨能控制和影響的鐵桿台獨分子,就超過百萬了.對於兩千300萬人口的台灣,受日本美國扶持的台灣民進黨,和台獨勢力的猖獗,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人為了祖國統一,一定要大力發展教育國防,早日實現祖國統一.統一藏南,台灣.
『玖』 日軍侵略中國時,派出了多少日軍占日本全軍的幾分之幾
1937年,日本總人口7063萬,其中役齡男子1693萬,可供徵兵的人數約占役齡男子的56.2%,約1000萬。
綜合來看,日本陸軍兵力,1937年100萬,到1940年150萬,而1941年因開辟南方戰場,增至51師團220萬,有11師團40萬投入南方戰場;1941年海軍兵力35萬。而1942年日本陸海軍總兵力迅速擴充到600~700萬。1941年日本陸軍航空部隊和海軍航空部隊大致分別都為3500架飛機,至1943年陸軍航空部隊擴充至10000架。
1941年南方作戰時兵力配備,grosso的估算為:陸軍,師團數+旅團數=兵力(萬):國內4+11=23;朝鮮2+0=6;東北13+19=58;中國關內23+20=89;南方11+2=35;留守10+0=30。總計陸軍241萬。另海軍35萬。由於南方作戰不利,中國東北和關內有陸軍被抽調補充至南方戰場;但是陸軍的大部分仍被留於中國,其中中國關內為主,主要為防禦對峙。陸軍航空部隊在中國關內很少,主要用於支援南方作戰和東北防禦,可見此時在中國關內無進攻企圖。
日軍在二戰後期,陸軍兵力分布大概為中國派遣軍3軍35師團100萬,東北關東軍2軍24師團70萬,朝鮮關東軍9師團<20萬,太平洋和南方軍50師團100萬。從兵力消耗來看,中國派遣軍被殲滅50萬,傷退100萬,前後投入250萬;關東軍基本無消耗。日軍各戰場陸海軍合計死亡200萬。日本投降總兵力700萬,其中陸軍160餘師團,大致為中國關內和東北200萬(基本為陸軍),南方被困100萬(陸海軍),國內部隊400萬(多臨時組建)。
日本陸軍有效戰斗部隊在南方與太平洋戰場和中國關內戰場的死亡人數大致相當,中國關內對日作戰的貢獻可認為1/4。
日本陸軍甲種師團2.4萬,乙種師團1.8萬,丙種師團1.3萬。
參考資料:
A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北平附近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向中國軍隊展開了全面進攻。接著,日本即按其既定的戰略計劃,大量向我國增兵,並在國內和我國東北地區迅速擴充軍隊,源源不斷地開進我國華北、華中地區。至1937年底,日本陸軍由七.七事變前的17個師團(不含台灣軍及非步兵師團部隊)擴充為24個師團(不含台灣軍及非步兵師團部隊),其中部署於國內3個師團、朝鮮1個師團,部署於我國東北5個師團,在我國華北、華中地區參加作戰的有16個師團。
日軍侵佔徐州後,大本營將原定1939年攻佔廣州、武漢的作戰提前到1938年秋進行。大本營對軍事部署作了調整,將全部陸軍編為34個師團、6個獨立混成旅團、3個獨立守備隊、1個騎兵集團。將侵華的「臨時航空兵團」改編為「航空兵團」,新編成華北方面軍飛行隊。上述兵力的部署:除皇家師團、近衛師團、第11師團駐國內、第19師團駐朝鮮外,其餘全部用於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計駐中國東北(滿州)的有8個師團(第1、2、4、7、8、12、23、104師團,其中第104師團歸大本營直轄)、1個獨立混成旅團、3個獨立守備隊;駐華北的有9個師團(第5、14、20、21、26、108、109、110、114師團)、4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騎兵集團、1個飛行隊;駐華中的有14個師團(第3、6、9、10、13、15、16、17、18、22、27、101、106、116師團)、1個支隊、1個航空兵團;駐台灣的有1個獨立混成旅團(欠波田支隊)。
武漢作戰結束後,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緩和其人力、物力不足的矛盾,將侵華戰爭的戰略方針由速戰速決改為戰略持久。這一戰略方針轉變的實質,就是停止對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把主要兵力轉移到佔領區(重點是華北),用以進攻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報據地。為了適應這一戰略方針的轉變,日軍在這一時期的變動主要是增加華北的兵力。
日本無條件投降正式簽字以後,中國方面接收日軍投降的情況是:包綏、平律地區126800人,山東地區70500人,山西地區58000人,河南地區72740人徐海、安徽地區21000人,上海地區165O00人,南京地區138800人,安慶地區20730人,南潯地區66800人,武漢地區142600人,長衡地區70180人,潮汕地區4460人,廣州、雷州地區83890人,香港地區2850人;海南島地區49400人。以上合計1118400人。
123個海外侵略師團中先後有61個師團在中國派遣軍序列參加侵華作戰,還有第56師團等在緬甸方面軍序列侵入中國滇西。
123個海外侵略師團中有第12、25、42、50、57、66、71、111、120、121、150、160、320師團共13個師團在戰爭期間完全沒有作戰經歷。
戰爭期有9個師團撤銷番號:第109、114師團於1939年復員撤銷、第101、106、108師團於1940年復員撤銷,第29、43師團於1944年在馬里亞納作戰覆沒撤銷,第24、62師團於1945年在沖繩作戰覆沒撤銷。至「8.15」時有164個陸軍師團,在緬甸、菲律賓、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俾斯麥群島、馬魯古群島、中太平洋各島、日本西南諸島作戰以及遠東戰役遭受打擊而殘缺不全甚至瀕臨潰散的諸多師團,因番號尚存均包括在164個師團之內。
164個師團中有50個「本土師團」,又第11、25、57師團於1945年3月從關東軍調回本土,日本戰敗投降時在海外戰場(包括北海道)有111個陸軍師團,其分布是:
北海道、南庫頁島、千島群島第5方面軍5個;
中國派遣軍中國關內26個;
中國東北關東軍22個,朝鮮關東軍9個;
台灣第10方面軍5個,日本西南諸島第10方面軍1個
父島小笠原兵團1個;
中太平洋特魯克群島第31軍1個;
索羅門群島、俾斯麥群島第8方面軍3個;
南方軍共38個,計有緬甸方面軍6個,馬來第7方面軍4個,泰國第18方面軍4個,呂宋島第14方面軍6個,萊特、棉蘭老、宿務等島第14方面軍6個,直轄澳北第2軍4個,直轄新幾內亞第18軍3個,直轄法屬印度支那第38軍4個,直轄帛琉群島帛琉地區集團1個。
B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關東軍73萬人,中國派遣軍62萬人,共計135萬人。
日軍投降時。「中國派遣軍」105萬,關東軍向蘇軍投降68萬,共計173萬人。
日本陸軍在「七七事變」前有17個師團,戰爭期間組建(含重組、另組,例如第108、109、114師團)156個師團(不含戰車師團、高射師團),總計173個師團。
其中駐防本土的第1總軍與第2總軍統轄有53個師團,投入中國關內戰場的前後有62個師團(含第56師團),關東軍前後有58個師。總計進入中國戰場的是120個師團。
按當時1個日本滿員師團平均3.5萬人計算,日本前後投入中國戰場兵力為420萬人。日軍投降時的總數就達到720萬。其中「中國派遣軍」105萬,佔15%;關東軍向蘇軍投降68萬,佔9%。在太平洋戰場向以美軍為首的盟軍投降的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550萬,佔76%。
抗戰結束時,「中國派遣軍」105萬投降,戰期間被消滅的日軍大約為55萬。還有將近100萬的傷員被送回國,所以,日本在二戰期間投入中國的總兵力為260萬以上。
C
日本最鼎盛時期共有625萬軍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最多時候有一半的師團在中國戰場,但那個時候日軍人數還沒有達到最多,所以最多有250~270萬應該是差不多的,後來由於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又從中國戰場抽調了大批軍隊進攻東南亞和美國,所以後來只有200多萬軍隊在中國戰場了.
D
1938年秋武漢會戰時,侵華日軍24個師團,其中華北敵後7個,華中敵後戰場一個多。三分之二的作戰兵力用於正面戰場。1939年上半年到1943年,侵華日軍總兵力保持在33-38個師團之間。敵後戰場配置了15-17個師團,約占總兵力一半(這其中,包括應對國民黨軍在中條山,豫西,浙贛山區,皖南和大別山的部隊)。1944年,侵華日軍80萬人,三分之二用於正面戰場,三分之一用於敵後戰場。1945年日本戰敗前夕,侵華日軍一半稍多配置於正面戰場,三分之一配置於敵後戰場
E
至1945年8月中旬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時,其大本營指揮下的日本陸軍有6個大戰略區級的作戰單位:①在中國關內戰場的日軍中國派遣軍,下轄在北平的華北方面軍、在漢口的第六方面軍、在上海的第十三軍,在杭州的第六軍、在廣州的第二十三軍及海軍中國方面艦隊的3萬余兵員,共計109萬多人。②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下轄駐牡丹江的第一方面軍、駐沈陽的第三方面軍及駐朝鮮的第十七方面軍,共計兵員96萬。③司令部設在越南西貢的日軍南方軍,下轄駐緬甸的緬甸方面軍、在新加坡的第七方面軍、在菲律賓的第十四方面軍、在曼谷的日軍第十八方面軍,共計75萬餘人,④在日本東京地區的日軍第一總軍,下轄在仙台的第十一方面軍、在東京的第十二方面軍、在名古屋的第十三方面軍。⑤在日本廣島地區的日軍第二總軍,下轄在大阪的第十五方面軍、在二日市的第十六方面軍。⑥設在東京的日本航空總軍,下轄四個航空軍及八個航空師團。加上直屬日本大本營指揮的駐扎幌的第五方面軍,駐守在日本本土的部隊共240萬人。另外,還有駐台灣的第十方面軍,殘存在拉包爾地區的第八方面軍和特魯克島的第三十一軍也歸日軍大本營直接指揮。以上所有這些日軍均在1945年8月下旬至lo月中旬在各地向中、美、英、蘇、澳等盟國軍隊繳械投降。
F
日本陸海軍實例1:1。二戰中,日本海軍和航空兵力量是其強點,也是與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最接近的軍種,而陸軍則遠遠落後。
中國的作戰對手主要是中國派遣軍、南方軍的一部分、關東軍的一小部分。
大約占日本陸軍的1/2至1/3。
所以中國在亞洲戰場的分量為1/2*1/2或1/3*1/2,
計1/4至1/6之間,考慮到日本陸軍和海軍航空部隊對華作戰時間較長,
我認為,中國戰場占整個亞洲戰場的1/5,是比較合適的比例。
日本在整個二戰中軍人陣亡200多萬,
其中死於中國戰場的約40萬人,大約的比例也是1/5。
1/5,這就是我認為的中國戰場在二戰中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分量。
G
1941年南方作戰時兵力配備:
grosso的計算:陸軍,師團數+旅團數+兵力:國內4+11=23;朝鮮2+0=6;東北13+19=58;中國關內23+20=89;南方11+2=35;留守10+0=30。總計陸軍241萬。另海軍3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