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文明是怎麼來的
❶ 日本文化屬於中華文明圈嗎日本民族究竟有著怎樣的起源
說實話這個題目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話題,不光我們中國人,可能連日本人自己也沒有完全搞清楚它到底是中華文明圈的一部分還是獨立的文明。所以今天我們稍微討論一下,不求能夠得出結論,但是看看是否能得出一個更合理的說法。
依照個人之見,要解答這一點挺難的。日本文化很難說不是中國文明圈的一員,同時也很矛盾地、很難說不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因為它太特殊了。
我們現在就將日本文化中的核心與重要元素一一羅列出來,看看哪些是屬於中國或者是中國影響的,哪些是日本人自己的或者是他們改造成自己的。
首先,日本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員,這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假名也是根據漢字來發明的,日本現在共計使用和式漢字近2000個,新年號「令和」,每個中國人都認識。日語中也有大量漢語介詞,很多詞彙發音相同,這都是兩者文化聯系的明證。
神道教是了解日本最重要的窗口之一,主導了日本民族的內在核心意識,圖為神道教標志性建築鳥居
部分學者把日本作為一個受到中國影響的、獨立的文明,這一點或許可以,日本文化中與中國同質的那一部分我們所有人都很熟悉了,我們今天就來重點討論一下它不同的哪些方面。
我們知道,每一個文明都有它的內核。這種內核往往是兩種方面。其一是語言,要是語言不通的話,很難認為連說話都聽不懂的兩幫人會融合成為一個文明。另一個是宗教或者是意識形態,也就是思想文化。大部分文明看重宗教,但也不一定是宗教,但是必須要有一個可供輸出的意識形態或者是核心思想,不然很難認為這是一個文明。
西方文明,我們重點討論過它的文化特徵,其最重要的兩點,就是西方語言和西方基督教的結合,一般我們說起各種文明,都會是它們的語言和宗教並列。
比如日耳曼新教文明圈、拉丁天主教文明圈、斯拉夫東正教文明圈、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圈,還有以前的波斯拜火教文明圈,以及印度婆羅米文明圈。語言同時也是民族,這個定式換成中國,就是華夏儒家文明圈。
❷ 日本文明的發源地是中國還是他們有自己文明的發源地
忽略日本發現了遠古原住民的存在證據,因為存在人類不表示就有文明。應該是中國的文化傳入了日本,從而幫助了日本文明的發展。我給的理由有二:
1、我們都知道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是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一般認為從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大概需要600年的過渡時間。而公元前4世紀,日本幾乎是從石器時代直接過渡到了鐵器時代。這明顯違背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只能說明是其他文明傳授給了日本相應的技術,從地理位置看這個文明只可能是我們中華文明。
2、關於日本國的建立時間是根據公元601年聖德太子編排出來的,沒有相應的史書記載和證據,而日本卻把這種認識沿用至今。按照這種認識,公元1990年為皇紀2649年,那日本國是在公元前七世紀就建立了。而根據考古發現,日本在公元前七世紀還處於原始社會前期,還處於採集經濟時期,都還不存在部落,壓根不可能存在政權。而日本為了把自己日本國的歷史往前推,不惜人為地在歷史中插入了10位虛構的天皇(一般認為這樣使日本的文明史前推了大概一千年)。這樣看的話,日本不尊重歷史的態度可謂由來已久。
❸ 日本這個國家的歷史是怎麼來的,十分鍾全知
找到一個戲說版的日本史,很有意思。
很久很久以前,日本列島跟大陸還連在一塊,從非洲來的移民一路向東,一直走到了日本列島,呆了一陣,發現完全沒辦法呆下去,又沿著來路回到了大陸。也就是中國的中原。所以,論原始人,日本島上的可能還要更久一點。
接下來,冰雪融化,日本列島就真的成島了。
島上的原居民叫阿伊努人,後面搬到了北海道,北海道古稱蝦夷,所以他們也叫蝦夷人,他們曾遍布在日本列島。
大概處在中國東周時期,他們的陶器上勒出一道道繩紋,所以這時期的日本文明稱為繩文時代。
繩紋時代的日本人平均身高一米五,到了中國戰國末年,日本進入彌生文化,這時期的陶器就不再那麼幼稚的勒繩紋了。
它們最早被發現於東京都彌生町,所以稱為彌生文化。
最顯著的變化除了陶器,還有身高。日本人平均身高突然達到了一米六。
這是神馬原因呢?
東亞大陸的移民來了,尤其是中國的移民。戰國末年,中原大亂,很多諸侯國的人打不贏嬴政這小子就往外跑,後面,秦始皇還派了一個尋丹團隊徐福大隊。據說徐福就跑到了日本。
外來人佔領了日本,把原本的阿伊努人趕到了一言不合就下雪的北海道。日本集體換了主人,人體海拔自然就高了。
因為是中原過去的,等天下安定了,他們就想著跑回中原看看情況,大漢朝很不見外的封他們為倭國。倭就是順從的事情。
日本適應良好,一直倭了很多年。此時,日本國內出現了一個叫邪馬台的國家。這個國名我不敢大聲念出來。國王是一個會巫術的女神。
邪馬台時期,正是三國老曹家當家作主的時候。老曹家也毫不客氣的封他們親魏倭王。
不知道此時的倭國跟老曹家學了什麼,大概是聽了點曹操搞摸金校尉盜墓的故事。
日本人馬上從彌生時代進入到古墳時期,全國上下的大貴族開始流行起修古墳。家裡有沒有錢,夠不夠范,就看家裡有沒有資格修一座大墳。據統計,日本在這個時期一共修了十萬座古墳。
而這一時期,在日本的大和地區產生了大和民族,老大叫大王,顯然是跟中國學的。因為曹操劉備們就叫大王。去中原多了,可能發現大王等級比較低,上面還有皇帝,他們隨即開發了山寨產品天皇。
據說天皇擁有三神器:天叢雲劍(草薙劍),八尺瓊勾玉,八咫鏡。
裝備上去了,膽子也大了,隋朝時期,日本派來一個叫小野妹子(為免不必要的紙巾消耗,特註明小野妹子是男的),國書中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也就是說,日本已經對倭國這個稱呼感到不適,要求中國稱他們為日本。
楊廣的答復是:好的,倭國。
到了唐朝,朝鮮半島三個政權高句麗跟百濟合夥欺負唐朝最心疼小弟新羅。唐朝大哥出馬,將百濟跟高句麗一起捧趴,然後順便在白江口收拾了一下打醬油路過感覺自己萌萌噠的日本。
日本第一次開眼看世界。立馬派遣唐使到中國來山寨。
佛教不錯。順走!
圍棋不錯。順走!
茶道不錯。順走!
文字不錯。順走!
伙食不錯。順走!
長安洛陽不錯。打包順走!
日本在京都整個復制了洛陽城。如果要看唐朝建築,最好的地方已經不是中國,而是日本。
現在,我們去了日本。
嗯,馬桶蓋不錯。順走!
經過學習,日本也學會了以山為陵的高尖端墳葬術,從而告別了古墳時代,進入了飛鳥時代,概因統治中心在日本的飛鳥地區。這時期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叫聖德太子。
一萬元的日幣上就曾經印有他的頭像。
此後,日本在平城京山寨了整個長安,然後把都城搬到這里,因為平城京屬日本奈良地區,所以後面這個時期稱為奈良時代。
奈良時代,日本完成了大擴張,把以前趕跑的蝦夷人也征服了。不過,過多的土地導致了一項新政。貴族可以自由開墾一定數量的土地,就是平民也有份。皆大歡喜,最後的結果是天皇不高興。
貴族擁有大量土地後,開始追求不輸權,就是不交稅,然後是不入權,就是這地盤是我的,天皇沒事就別來了。而農民想要獲得這種特權,一個方法是想得美,另一個方法是掛靠大地主。大地主稱為領家,如果領家覺得自己的胳膊還是不夠粗,就找更大的靠山,更大的靠山稱為本家。
而為了不交稅以及不讓天皇偷窺,本家開始組織私人武裝,這些人就是日本的武士。
漸漸地,日本大土豪產生了,連一些寺院也成了超級地主,寺里的和尚個個跟少林寺的一樣,一不開心就跟天皇叫板,尤其是奈良的佛院。
惹不起還躲不起?天皇決定再次搬家,從奈良搬到了平安京,另一座復制長安的城市。日本進入平安時代。有人說,日本從中國偷走了兩座名城,長安跟洛陽。這不怪人家偷啊。
但是,搬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因為土地關系沒理順,無論日本天皇怎麼折騰,權力還是落到了大臣的手裡。分別是源氏跟平氏手裡,兩大家族各有一批砍瓜武士,沒事就約到後海野湖打兩架。
兩方開撕最終以源氏大獲全勝而告終。
為了穩固勝利,源氏搞了一個「御家人制度」,把戰爭中奪來的土地分給家臣,家臣則要效忠領主,還要自掏腰包,打裝備保護領主。大概相當於西方的騎士制度。
最終,源氏的源賴朝受封為第一代征夷大將軍,這一職務也成為了幕府將軍的標配。源賴朝跑到鐮倉自己建了一座辦公樓,開啟了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幕府時代:鐮倉時代。
鐮倉時代最重要的事情是元朝進攻日本,結果半夜碰到大風,無敵艦隊大半掉進海里。日本把這股風稱為神風,日本避免了本土淪陷的悲劇。這說明,新聞聯播後面放天氣預報是有必要的。
鐮倉時代一共統治了一百多年,有一位醍醐天皇發動逆襲,消滅了鐮倉幕府,短暫的把權力搶了過來,不過,因為自己人內斗,導致了日本南北分裂,進入南北朝時期,一些沒人管的日本武士開始跑到中國打劫。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日本倭寇。
鐮倉時代結束半個世紀後,曾經幫助天皇奪位的足利家族再次暴走,宣布天皇可以下去領盒飯了。
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任在京都室町修了一座名字很麗春樓的豪宅「花之御所」,日本幕府進入2.0:室町幕府。
著名的一休和尚就生活在足利義滿的領導之下。
足利義滿還曾經派人到中國,接受朱元璋冊封為日本國王,可能看到明朝跟唐朝不是一回事,回去就不認帳了,不願意當中國的屬國。
室町幕府一共產生了15位將軍。鐮倉時代的武士關系是很強的御家人關系,室町時代則成為比較輕的守護,等同於中國的節度使。這些守護擁有更大的權利,後面都發展為了大名守護,最後導致了日本戰國的爆發。
室町幕府是對武士控制最弱的時代,所以到中國打劫的日本武士也是最多的。
到了明朝的中後期,權利越來越大的大名終於開戰了。但主力已經不是守護們,而是守護下面的實際掌握兵力的武將。
戰國時期,一共出現了三名大神(日本戰國三英傑)。
一位是戰無不勝,最後卻被屬下迫死在本能寺的織田信長。
另一位是長相拉低日本平均顏值十個點,專業泊鞋十多年,人稱猴子的豐臣秀吉。
另一位是日本司馬懿德川家康。
他們的順序是這樣的,先是織田信長沖出來,見誰滅誰,最終把足利幕府給滅了。正准備一統天下時,被部下反火,自焚而死。
農民出身的豐臣秀吉先是給武士拎鞋,後面投靠織田信長,最終成為織田信長的接班人,統一日本。但因為農民出身,一直拿不到幕府將軍標配職稱:征夷大將軍。所以異想天開,跑到朝鮮打架。朝鮮差點亡國。最終萬曆皇帝掏私房錢,組數萬精銳鐵騎入朝,把日本趕了出去。豐臣秀吉一口氣沒接上來就掛了。
豐臣秀吉帶著日本人到朝鮮茬仗時,一直處於吃瓜狀態的德川家康保存了實力。最終清台,結束了戰國。並組建了日本最後一代幕府:江戶幕府。
說起戰國,總是嚇死人,中國戰國光長平就死數十萬。不過,日本的戰國更像村級械鬥,參與人數不多,而且還很默契,從來不在農忙時打架。幹完地里的活,大家才出來練一練。而且為了招點兵,還沒事開墾土地,搞得戰國一打完,日本不但沒有退步,反而進步了。日本從此進入到闊國地步。
人一闊,這不想理別人。中國在進入明清時就開始封關閉國。日本闊得晚一點,到了江戶幕府,終於也成土老財了,也學中國開始不跟外面人玩。還發布了一個《夷國船打拂令》。外國船一出現,咱們就打炮!
日本過了一段好日子。直到1853年,美國司令培理率四艘塗成黑色的軍艦闖入東京灣,嚇得幕府趕緊打開東京大門。
因為太著急,幕府將軍跑到天皇那裡求幫助。被天皇抓住機會,搞了一回倒幕線下活動,一下把幕府關張了。
八百年後,天皇滿血復活,可沒等多久,天皇自動辦了退休手續提前玩了。
為什麼呢?
倒幕之後,天皇派人到歐洲各國講數,要求更改一下幕府跟他們簽的不平等和約,當然,沒有一個人鳥他們。不過,日本人再一次開了眼。世界竟然是這樣的。
回來以後,馬上全面山寨。
這事情他們有經驗,一千四百年前就干過,所以沒過多久,就把西方的一套里里外外學得差不多,包括君主立憲。
天皇就此成為符號,當然,這位天皇就是明治天皇。
山寨了西方的日本開始叫板亞洲,先是在甲午戰爭打敗亞洲一哥,又為了爭地盤跟俄國打了一場日俄戰爭。最終發動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直到美國給他扔了兩個蛋蛋。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門清,就不再復述了。
❹ 日本早期的文明是在多久出現的是多少世紀
在日本神話中,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並即位為天皇[16]。今日的考古學證據則表明,古代的日本除了原住民外其他是由東南亞跟東北亞遷徙而來的各民族融合演變而成的[17]。大約在公元前一萬年開始,日本進入新石器時期,是為繩紋時代(公元前一萬年至公元前3世紀)和彌生時代(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
彌生時代
伴隨著從東亞遷入日本的渡來人,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了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18]。到了公元2世紀後半期,各小國內戰頻繁,直至4世紀才出現首個統治日本列島大部分土地的大和國,建立大和王權[19]。
❺ 日本這種獨特的文明是如何產生的
日本的這種文化觀其實就是儒家文化的一種。咱們的儒家文化是一種軟性文化。就像是一種血液打在不同人的體內就會融入這個人的身體。咱們的儒文化講的是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日本人向咱們學習主要就學習「忠」其他的認為用處不大。日本人這種忠叫愚忠。忠誠高於一切。也就是武士道。所以日本人為了忠誠可以不孝不信不義不禮不知廉恥。日本人是沒有是非觀念在他們眼裡一切都是為了忠於天皇忠於大和民族服務的。這樣解釋就可以理解日本人的一些行為。日本人是永遠的利己主義者。不會和任何國家做朋友。日本人看似彬彬有禮講信義但是可能翻臉無情。出於對國家的狂熱忠誠可能做出任何令人發指的行為。
❻ 日本文化的形成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的緣起
日本文化有無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盡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中,始終以到如得的外來文化為媒介,但它畢竟盡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樹,它的根深扎於日本國的風土上。若究其緣起,則可上溯到公元前數千年的繩紋時代。「繩紋文化與後來的彌生文化、古墳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個時期。」
日本歷史始於石器的出現,繩紋時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出的那個時期的陶器表面帶有豐富多彩的草繩模樣,史稱繩紋陶器。繩紋陶器歷史久遠,外觀漸趨復雜,花紋日益豐富多彩,說明其時陶器工藝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發達。盡管當時日本已經處於新石器時代,但因島國的地理位置,致使當時歐亞大陸的先進文化未能進入日本。繩紋人群居堅穴,仍以捕魚、狩獵、採集為生,不知農耕。生產力的滯後,亦使其當時社會滯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巫術支配人們的原始社會生活,也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3世紀,日本歷史進入彌生時代。考古學家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發掘出不同繩紋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稱彌生陶器,史稱彌生文化。彌生陶器器形簡單,花紋也不繁雜,與繩紋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種新的審美情趣。一般認為,彌生陶器是從海外輸入的,即可能是從大陸遷入的民族帶去了新的彌生文化。新的文化雖然戰勝原有的繩紋文化而成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來人終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並未因之而斷續。彌生時代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因為先進的大陸文明經由朝鮮半島傳到了日本,促經日本很快進入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的農耕社會,石器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彌生人從事農耕,種植糧食,共同勞動逐漸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會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階級差別、政治支配關系也逐漸形成。當時,自然崇拜和巫術迷信依然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特別是農耕祭祀活動盛行,成為彌生文化的一大特徵。
從公元三四世紀到六七世紀,以畿內為中心,全國各地建造了許多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高冢古墳,標志著日本由彌生文化進入古墳文化的時代。古墳的建築需要徵集大批勞動力,墳內陪葬有鏡、劍、勾玉等精緻工藝品,象徵著死者生前擁有強大權力。這與一般民眾死後的簡易安葬形成鮮明對照,說明強大的專制集權已經形成,即以畿內為中心的大和國終於在5世紀初統一了日本。這個時期,日本從大陸不僅源源不斷地輸入物質文明,而且開始導入大陸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漢人和韓人即所謂「歸化人」開始使用漢字記事,一方面,中國的陰陽、天文等知識傳入日本。到6世紀,儒家經典、佛教等亦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揭開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有上述可知,日本原初文化的萌發和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從迄今關於繩紋、彌生和古墳文化的研究來看,日本原初文化是原始社會的日本人在與外部自然的斗爭中、在尋求和豐富自身物質生活的過程中產生的,並且一旦島國日本與外界取得聯系,外來先進文化便立即被導入,成為日本文化的生長激素。其次,在精神文化上,巫術和祭祀支配著原始社會日本人的社會生活,這種原始信仰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矗第三日本原初文化的形成與日本民族、國家的形成幾乎同步,二者關系密切,不可分離。即以大和地區為中心,融合諸民族而形成為「大和民族」;「大和國」也終於統一了「百餘國」,建立起天皇制國家。
大和國統一日本後,不僅吸取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開始吸取中國的政治制度,特別在推古朝改革進程中(554-628),以聖德太子(574-662)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國經典,博採從中國和朝鮮傳入的各種先進思想和文化,尤其是聖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條憲法更是兼取中國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結合日本具體情況制定的。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則仿照唐代官制,全面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從而把日本社會推進到法制完備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從7世紀到19世紀中葉,是日本的封建社會的歷史時期,歷經飛鳥(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鐮倉(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戰國)、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戶(1603-1868)等時代。
早期的封建社會(飛鳥、奈良、平安時代)的日本文化,集中體現為白鳳、天平文化和平安文化。所謂白鳳文化是指大化革至奈良時期的文化,天平文化泛指整個奈良時期的文化。此間,日本主動與隋唐建立密切關系,積極攝取隋唐、特別是唐代文化,有力地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佛教傳來後便為朝廷所利用,受到朝廷保護以至成為國教。以奈良葯師寺為代表的佛教藝術,成為當時日本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觀。另外,在使用漢字記事的基礎上,日本借用漢字的音和義標記日語的音和聲,創造了「萬葉假名」,並用之創造了和歌集《萬葉集》。至此,日本結束了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歷史,這是日本文化史上劃時代的大事。隨著假名的出現,日本文學逐漸占據主流地位。建築與雕刻、繪畫與音樂、書道與茶道等,也都各展「和風」,顯示日本文化的獨自特色。
中期封建社會(鐮倉、室町時代)的日本文化,以武士文化為特色。武士,本意為學習武藝,執掌軍權者。它在日本作為新興階層出現是9世紀中期以後的事。那時,隨著庄園實力的強大,為鎮壓農民,對抗國司,保衛庄園利益便組建私人武裝力量,謂之武士團。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以武士為統治階級的武家政權已經成為支配日本的實際力量。鐮倉幕府衰敗時朝廷試圖奪回政權未果,室町幕府執政。與以朝廷為中心的貴族文化比較,武士文化則傾向於大眾,包含許多新的大眾文化因素。就武士階層自身而言,在以主僕契約為人際關系原則中形成的人倫道德,既有踐踏生靈的非人性的一面,又有忠誠於主人的新的道義活力的一面;五十的道德也因時代而異,必須對之加以具體分析。以武士的軍旅生活為題材的武士文學,與武士心境相吻合的禪宗的流行,以及各類理論著作的出現,都是這一時期日本文化史上的新特點。
後期封建社會(安室桃山、江戶時代)的日本文化,亦即江戶時代(又稱德川時代)的文化。江戶時代歷時260餘年,時日本封建社會成熟期也是崩潰期。由於長期的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加之一度鎖國,致使前近代的日本文化異常繁榮,臻於成熟。概言之,江戶文化的主潮流不外是:其一,中國的儒學、特別是朱子學取得獨尊的地位,成為官方意識形態,推動日本精神文化的發展。其二,具有日本獨特的思想文化的創出與繁盛。其三,西方文化的受容與研究。
開國與明治文化
德川末期(1845-1867),日本同時迎來了民族危機和封建制的危機。從18世紀中葉起,歐美列強開始窺視日本。1854年佩里率美國艦隊第二次叩關,迫使日本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日本的大門被打開;繼之簽訂的「安政五國條約」,結束了200餘年的鎖國政治,把日本置於半殖民地的地位,加深了全面淪為殖民地的民族危機。與此同時,開港後國內各種階級矛盾激化,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發對幕府專制的斗爭高漲。盡管幕府作了一些改革,試圖擺脫內外危機,終因封建的幕藩體制病入膏肓而於1868年崩潰,明治政府成立。從此,日本揭開了近代史的新篇章。
明治時代(1868-1912)是日本資本主義形成、發展並走向帝國主義的時代,也是日本從19世紀邁入20世紀的世紀之交的時代。從文化史上看,明治文化一方面要為明治初期新政府建立近代資本主義國家體制提供依據,又要為其後的資本主義近代化建設服務;另一方面日本文化還要完成自身的轉型,展開文化本身的發展。從總體上看,明治文化大體經歷了啟蒙與西化、批評與反思、折衷與創造這樣三個階段。
明治初期,剛剛從封建體制中脫胎出來的新政府,為實現向資本主義的徹底轉變,提出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三大政策。文明開化意味著從前近代社會的解放、意味著資本主義近代化。當時日本已經認識到既要汲取西方的物質文明,更要汲取其精神文明。被譽為國名教師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說:「文明有兩個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內在的精神」,文明外形易取,而文明精神難求。」因此,他提出一個「首先改革人心,然後改革政令,最後達到有形物質」,在日本實現現代文明的模式。於是,以「明六社」為中心,一批有為的知識分子掀起了思想啟蒙運動,西化大潮沖擊著日本列島,盪漾著社會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震撼著日本人的心。但是,潮水有漲必有落。在西化熱潮稍事冷卻後,國粹主義者復出,試圖否定啟蒙成果,復活傳統。在批評復古逆流肯定文明開化大方向的同時,有識者也對前期思想文化界的混亂進行反思,根據日本近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探索以導入的西方文化為媒介,創造日本現代文化的道路。可以說,明治後期文化已經完成落現代轉型,並且在與西方文化共流、撞擊與相融中,探索出現代日本文化發展的獨自道路。
短命的大正文化
大正時代(1912-1926)是短暫而相對穩定的時期。該時代的根本特徵,事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捲文化的各個領域。自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日本壟斷資本迅速發展過程中,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逐漸形成落一個新的中間階層機中產階級。這一階層在政治上反對當時的軍閥官僚專制,要求實現政黨政治,實施普選,從而形成大正民主主義運動。在此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大正文化帶有鮮明的現代性,機主張確立近代自我,宣揚個人主義、理性主義,成為大正文化的基調。
大正民主主義思想的核心是民主主義,倡導民主主義的理論代表吉野作造認為,政權運作的終極基礎在於民眾,起最終決策也應符合民眾意向。以民為本是吉野政治思想的根基。他雖然承認天皇制,但主張實現名副其實的君主立憲制,即限制軍閥、官僚專制,擴大議會的權力。從當時的歷史條件看,吉野的思想無疑有著積極的進步意義。在民主主義的時代風潮下,大正時期的哲學社會科學也一展新貌。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哲學領域,而波及整個知識界。作為新康德學派之日本版的文化主義、人格主義、教養主義,一時風靡思想界。文化主義在肯定文化價值的同時,還強調人的主體性,由之而泛起人格主義思潮,即把人格價值視為唯一的倫理價值。為大正文化推波助瀾的岩波書店刊出許多新書,並於1915年到1917年推出哲學叢書,宣傳理想主義哲學,被稱為「岩波文化」。此外史學家津田左右吉對日本古代史的合理主義解釋,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對前人尚未涉足的庶民生活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大正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
在大正時期,如果說政治思想以民本主義為代表,哲學以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為代表的話,那末,文學領域則以「白樺」派為代表。以武者小路實篤為首的一批年輕作家於1910年4月創刊文學雜志白樺,形成很有影響的文學派別「白樺」派。至1923年(大正12年)停刊的13年間,該派高舉新理想主義旗幟,展開活躍的文學活動,居大正文壇主流地位。他們不滿於日趨衰落的自然主義文學,提倡「通過個人或個性發揮人類意志的作用」,把「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類的意志,探索個人應該怎樣生活」作為該派文學的目標。以此思想為指導,他們創作出許多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作品,哺育了不少知名作家。白樺派運動還超出文壇,在教育界乃至社會上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此間,戲劇、美術、音樂等文化領域,都展現出異於明治文化的新貌。
大正文化清新而繁榮,然而,大正時代未及展開便匆匆消逝,短命的大正文化亦隨之落下帷幕。
昭和前期文化的浮沉
昭和時代(1926-1989)始於本世紀初期,終於本世紀末期,歷時63年,可以說是日本現代史上唯一能夠代表20世紀風雲變幻及其特質的重要歷史時期。無疑,這種變幻與特質在昭和文化史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昭和前期,伴隨日本社會的激盪與變幻,日本文化也造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倒退的較量中譜寫自身的歷史。20年代,無產階級文化誕生,結成各種文藝團體如「日本無產階級文藝聯盟」,1928年12月新組「全日本無產者藝術團體協議會」,1931年該協會又擴建為「全日本無產階級文化聯盟」,創刊《無產階極文化》雜志,指導無產階級文化運動。作家小林多喜二的《蟹船工》、德永直的《沒有太陽的街》,是描寫無產者生活的優秀作品。左翼劇團上演進步劇《目依舊是奴隸》、《暴風雨》、《怒濤》等,直到「七七事變」後,仍堅持演出揭露社會黑暗的戲劇如《赤裸裸的街》、《永遠向前》等。美術同盟在在舉辦群眾性畫展的同時,還把作品送到群眾手中。思想家結成「唯物論研究會」,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從哲學上展開反法西斯主義的理論斗爭,涌現出如河上肇,戶阪潤、永田廣志等優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如上所述,昭和前期正是日本加速帝國主義法西斯化並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直至失敗的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則是國家主義、超國家主義思潮和日本主義思潮逐漸泛起進而占據主導地位的時期。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政府作為「國策」於1932年成立了「國民精神文化研究所」;1934年軍部在《國防的真實意義和加強國防的主張》中,叫囂」戰爭是創造之父,文化之母」;1935年眾議院通過「國體明徵」決議,1940年大搞「建國二千六百年事業紀念」活動,強調「日本精神」,宣揚「皇道主義」意識形態。在政府推動下,文化界組織各種法西斯文藝團體,大搞「戰爭文學」、「報國文化」;思想界也蜂擁而上,鼓吹日本精神論,提倡回歸日本。從1933年到1935年新潮社推出十二卷本的日本精神講座,以期在皇道意識下重建日本學,並試圖通過重新吟味和認識久被冷落的日本精神與日本文化,根治國家的癌症。京都學派的右翼哲學家則提倡「世界史的哲學」「戰爭哲學」來為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作哲學家論證;更有甚者如大川周明、北一輝等公然炮製日本型法西斯理論,直接為政府推行法西斯軍國主義提供理論根據。
政府在提倡和推行法西斯文化的同時,還不斷強化思想統治,鎮壓一切進步文化,迫害一切進步的文化人士。至於馬克思主義則完全被禁,1939年「唯物論研究會」被取締。河上肇,戶阪潤、永田廣志等馬克思主義學者先後被捕入獄,有的在獄中被迫害之死。面對法西斯軍國主義的強權統治,少數知識分子在挫折中發生動堯妥協乃至變節。
至此,戰前日本文化完全失去生機,而被血腥的侵略戰爭所吞沒。
戰後日本文化的繁榮和困惑
戰後日本社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為文化的全面繁榮創造了條件。其特色最重要的是生活文化、物質文化的發達及其大眾化現象。這是因為戰後擴大了思想言論的自由度,且從制度上得到保證;戰後勞動者權力的擴大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為大眾文化昌盛的契機。戰後日本文化的大眾化特徵,主要表現:⒈在勞動者的各類文化團體、文化俱樂部相繼出現並展開活躍的活動;⒉舊文化形態的復活;⒊海外文化的流入;⒋大眾文化合高級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大眾化所產生的社會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它提高了作為社會主人的大眾的主體素質,使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得以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導致文化商品化,使人片面追求文化的消費價值,從而導致創作熱情銳減,以至頹廢文化泛濫,也就是說,戰後日本文化繁榮的同時,卻出現了一種不可忽視的負面現象即文化的頹廢與停滯。
平成文化
1989年裕仁天皇逝世,皇太子明仁即位,年號平成。上世紀的最後十年是世界格局發生急劇變化的十年,在冷戰結束,世界正向多極化發展,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在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努力。新的國際環境也給日本文化帶來影響。素有吸納多元文化之長的日本文化在把自身融入世界文化的過程中,將更繁榮。
❼ 日本當時的文明主要來源於哪裡
日本列島呈南北狹長狀,它西北與西伯利亞接近,早早就通過北部阿伊奴人接受了古埃及、土耳其、葉尼塞河地區文化綜合為一體的西伯利亞文化的影響,自日本的彌生時代起一直延續至日本明治維新之前。中國文化對日本產生了久遠的影響,日本基本上是依賴中國漢、唐文明發達起來的海島。
❽ 日本的起源是源於中國嗎
可以說日本的起源是源於中國。
日本大和民族的血統主要來自兩種人,一種叫彌生人,另一種叫繩文人,前者佔7/10 ,來自東北亞地區,而後者佔3/10,來自東南亞地區。但不論是哪一種,他們都在自己的生活時代,從古代中國遷移過去的,也就是說大和民族起源於中國,是古代中國人的後裔。
公元五世紀大和國統一日本。移民大抵是黃皮膚的黃種人,主要由在日本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扶餘人、漢族以及阿爾泰語系民族與日本列島本土的繩文人融合而成,
自東亞大陸漂洋過海而來的外來移民沿著朝鮮半島而下,渡過海峽,登上了這個位於東亞盡頭、曙光總是第一抹生起卻是火山密布的列島。
(8)日本的文明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關於大和民族的祖先,發表了一個「二重構造說」。
通過碳十四檢測得知,繩文人進入日本的時代,大約距今1.2萬年至2000年,他們是中國南方的古越人,沿著大陸橋進入日本,大陸橋沉沒後,則經由台灣和琉球群島繼續進入日本。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境內發現了多處遺址,尤其是裡面出土的漆器和被拔掉門齒的頭顱骨,有力地證明了繩文人來自於中國。因為當時能掌握漆器的只有中國,而且「鑿齒」是中國濮人的習俗,後來古越人也開始效仿起來。
日本人類遺傳教授通過對人類白血球的抗原分析,認為日本另一始祖彌生人主要是B46-DR9東北亞人,他們很有可能是中國的肅慎人,於2300年前,從朝鮮半島,向東渡過日本海,進入日本,並帶去了水稻技術。
在日本的的《古事記》中,曾有關於始祖大神駕木船從天而降,之後便形成了大和民族的記載。
❾ 日本文明的源頭是中國還是它有自己文明的源頭
歷史學上並無「日本文明」這一說。你大概要問的是日本文化的源頭吧。日本文化是一個中西文化混合體。的確日本盛唐時期學習了大量的本國文化,但是沒有哪一種文化是照搬照抄就能在另一個地域存活的,無論該學習對象有多先進,當地人們會無意識地以此為基礎進行創新和改造。日本文化就是這樣的。我就舉例子吧,比如從中國穿去的茶文化便根據當地特色發展成了各流茶道(大多有非常嚴格的規則);習得的寬袍大袖的漢服也被改造成易於生活起居的和服、浴衣;從中國學到的烹飪被改造成具有當地特色的「中華料理」,其實很多與真正的中國菜有較大區別,比如「天津飯」就是日本人自認為來自中國天津的雞蛋蓋飯,其實不然,是日本人自創的。近代的西洋化也是如此,一開始照抄,後來就變種了,比如日式咖喱飯,日本的土豆沙拉,漢堡肉。在日本所謂「洋食」事實上是日式的西餐,和傳統意義上的西餐已有很大出入。文化這個東西其實就是互相學習的東西,比如中國的琵琶,二胡也不是中原漢地發明的,而是從北方胡人那學來的。中國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能悉心接受別人的東西,然後再改造、本土化,所以歷史上那麼周邊民族才能成為中華的一部分。很多國人很喜歡罵別國抄襲中國文化,其實也不用如此上綱上線,文化不是什麼「你的」、「我的」。。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才是文化的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