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怎麼對待日本戰俘
❶ 抗戰勝利後日本戰俘如何處理
送回日本,國民政府還給日本戰俘發放糧食,據估計,在三個月內就要為日本俘僑提供的糧食多達128.2萬余大包,如果按當時每包8000元計算,共需款102.574億元。 同時允許日本戰俘攜帶物品回國,日本官兵與僑民可以攜帶一件盥洗具、一件毛毯、三套冬季衣服、一件大衣、三雙皮靴、三條短褲、三件襯衫、一件手提包、一件手提袋;甚至還允許攜帶現金,軍官可以攜帶500元(國民政府貨幣單位,下同),士兵200元,一般僑民1000元。 為了保證戰俘和日本僑民的安全和健康,不使瘟疫在遣送途中流行,1946年2月6日《中國戰區遣送計劃》進一步規定,日俘、日僑在上船前一律接種傷寒疫苗,遣送船也要消毒。為了使傷病和失去行動能力的日本俘僑早日回國,中國政府專門組織了1.2萬多副擔架和2萬餘人的護送隊伍,對傷病的日俘、日僑實行特殊護送。 時任中國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在《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中回憶這段歷史時曾說:抗戰勝利伊始,舉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舉,對於遣返數百萬日俘日僑無論陸運、水運、空運,以及其他補給行政支援等,都是極大的負擔,可是我們仍然排除萬難,迅速安全地把他們遣送回國。 「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聯絡總部」部長、著名戰犯岡村寧次也承認,中國人是友好的,沒有採取歧視與報復。 作為戰敗國的俘虜與僑民,可以攜帶衣服、被褥、糧食、現金回國,且途中受到醫療、飲食供應上的照顧,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後的。當時擔任日本海外撤僑對策特別委員會委員長及撤僑援護院參與的大久保傳藏,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從南洋各地,中國東北(當時由蘇軍佔領)以及韓國遣返的軍民,幾乎全是赤裸裸的,光身一條,什麼東西都沒有帶,相反,由中國大陸歸來的,則不管是糧食、衣物,都帶有足以暫時維持生活的行李回來。」
❷ 時的美軍是怎樣對待日本戰俘的
比較公認的事實是,二戰主要交戰國中,對日內瓦公約遵守最好的國家一個是德國,一個是美國。
事實上,和普遍看法不同的是,美軍對於戰俘的待遇明顯更優於德軍。
因為德軍是區別對待,當對手遵守日內瓦公約時(比如美軍、英軍),德軍也按照日內瓦公約來對待對方戰俘;
但是當對手不遵守日內瓦公約時,比如蘇聯,德軍也虐待他們的戰俘(盡管沒有達到蘇聯的程度)。
而美軍哪怕對完全不遵守日內瓦公約的日軍,都按照日內瓦公約的待遇來對待日軍戰俘。
.
中國的左派們編排了大量美軍虐待德軍戰俘的謠言,卻無法解釋,為什麼鄧尼茨將盡可能多的德軍運動到美軍面前主動向美軍投降,甚至在電視劇兄弟連中,有德軍千里跋涉越過戰線向美軍投降--------這是事實而不是美國人美化的。
❸ 日本戰敗後中國怎樣對待日本的遺孤,戰俘,移民
首先大部分的軍人和僑民都被遣返回了日本。其次有部分日本軍人和僑民以僱傭軍的身份參加了接下來的內戰(國共雙方都有,國民黨方面主要有閻錫山系統內,全部由日本軍人組成的十總隊。共產黨方面(特別是在東北地區)也吸納了許多解放軍中緊缺的技術人員,比如飛行教官,炮兵,軍醫,護士,武器專家等)。
其次建國後遣返日僑主要是在中日建交前的50-60年代。1953年中日雙方簽署了協助日本僑民回國的公報,先後有3萬多人從上海、天津和秦皇島啟程返回日本。這些人中包括許多戰後留在中國參加內戰的前日本軍人。
1956年起,在中國撫順和太原的戰犯管理所經過改造的日本軍人陸續被釋放,他們也同樣被送回了自己的祖國。
至於戰爭「遺孤」主要是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回到了日本(大致有7000人)。
但至今還有個別人依然留在中國,主要在東北。
❹ 中國抗戰時期俘虜的日本兵後來怎麼處理的
抗戰勝利後,日本軍人繳械投降,成為日俘,住在中國的日本平民仍然叫日僑,國民政府還設立了一個叫「日僑俘管理處」的機構來管理他們。那時「中國本部」(不包括東北和台灣省)有日俘一百二十八萬三千多人,日僑約八十萬人,中國政府要把他們送回日本,當時稱為「遣俘」和「遣僑」。「中國本部」使用廣州、上海、秦皇島、青島等十三個港口進行遣送工作,上海最受重用。資料顯示,上海港口送出日俘七十六萬人,日僑約六十萬人。
按照國際通例,戰勝國有權使用戰俘的勞力。當時在南京的江灣新建的機場就是日軍戰俘修的。據當時戰俘營的資料記載,當時修路還是靠鐵鍬鍬和鎬,日俘因為之前挖過許多戰壕掩體,操作十分熟練,但是動作比較慢,也許是不甘心吧。一鍬一鎬下去卻很認真,從來不敷衍了事,也不會有人磨洋工或者擅自休息走動。在我看來日軍在侵略中國的時候,一槍一個洞,一彈一個坑,使得生靈塗炭,留下無數的斷橋殘壁,現在徵用他們的勞力,既是一種贖罪也是一種教育。
根據盟軍的規定,日俘遇見戰勝國的軍人,不論對方級別高低,都要敬禮,而對方不必還禮。據記載當時在戰俘營里很多小軍官就故意每天走過那些日俘的工地,享受一個個日軍戰俘的敬禮。日本的軍官動作敏捷,姿勢標准,從未違背盟軍的規定。很多人看了這個可能覺得無聊,但是抗戰八年他們除了這個還能撈到什麼呢。
如果說日俘決心給中國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他們辦到了,當時的報紙雜志不斷「稱贊」他們,說他們在投降前一天照常出操上課和整理內務,紀律嚴謹。繳槍之前把槍擦得乾乾凈凈。他們登船回國時秩序井然,不但沒有人搶佔好位子,而且還讓婦孺優先。他們的財物都得留下,只准帶很少的錢和隨身用品,例如五百日元的現款,一隻手錶,一隻鋼筆。憲兵檢查嚴格,沒有一個人違反規定。
不久,日俘走海路赴東北,在葫蘆島(葫蘆島是遣返日俘和日橋的最大港口)登岸。據當時史料記載許多日本僑民在碼頭上排成隊伍,接受檢查,老人彎著腰,排在最前面,然後是婦女,牽著小孩子,最後才是青壯男子。隊伍很長,十分寂靜,甚至連小孩子的哭鬧聲都沒有,就像在一幅油畫中才有那樣的沉默。
那是成功前往葫蘆島遣返的日俘和日僑,但是留在「化外之地」的東北日俘和日僑就沒那麼幸運了。首先日本人確實在東北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再加上東北人民性情剛烈,脾氣暴烈。在他們的字典里「以德報怨」根本就不存在。就在那段時間,所有的國仇家恨在一瞬間爆發,他們殺死許多日俘和日僑,還搶劫了許多在偽滿洲國日本僑民的房舍。許多日俘日僑被飛機炸死,被中國老百姓殺死,衣服被人扒光凍死。還有部分日俘和日僑因生病得不到治療,也死了。還有不少是自殺而死。
日俘被死神一次一次篩選,最後大難不死的,再回到日本去受罪(日本本土也已被美軍炸成一片廢墟)。在台北出版《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中記載到,天皇下詔投降,教他們「不能忍者忍之,不能受者受之」。「忍」能維持自尊,也許這是日本人的性格特點之一,但是也只有在中國人手中辦得到,或許可以說,這才是中國給他們的特惠。
抗戰時期,兵學家蔣百里有一名言,他說日本盛產清酒、櫻花和鯉魚,這三樣東西可以代表日本人:清酒沒有後勁,象徵日本的國力難以為繼;櫻花突然滿樹盛開,也一夜敗落干凈,象徵日本的國運無常;廚師烹魚前,鯉魚躺在砧板上不動,象徵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可怕的是清酒喝光了,酒廠再造;櫻花謝盡了,明年重開;鯉魚死了,來世輪回。細思極恐。
其實在這里我並不想美化日軍的侵略與罪行,也無心誇耀大和民族如何有櫻花般燦爛的品質。我只是對這些在戰爭中的犧牲品的同情。在我看來戰爭永遠是政治家的游戲,他們煽動了人民投入了戰爭,最後買單的卻是人民,留下的只有雙方到現在都沒有解開的仇恨和無法抹去的歷史。
❺ 為什麼二戰時中國人對日本戰俘那麼好
有仇必報這當然是人性,但是,可以寬容,這是人性更高的層次。正式由於中國持續地和平改造日本,這是大智慧,而韓國就不懂這個,至今,韓日關系不咋滴....
❻ 日軍怎樣對待中國俘虜
二戰時代可以說是非常殘酷的一個歷史階段,也絕對是我們文明史上的污點,當時的日本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給我們中國乃至很多國家的人民都帶來了抹不去的傷害,沒有想到的是美國也在其中。盡管美日當時的關系非常密切,但是他們曾經對美國也進行了毀滅性的殺虐,折磨美國女俘虜的方式十分殘忍!
而這樣的刑罰僅僅只是眾多刑罰中的一個,小編認為可能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行為徹底惹怒了美軍,在二戰的後期美國為了報仇也同樣用了不是很光彩的手段,兩顆原子彈投到日本,30萬人瞬間死傷無數,所有的建築都化成了一堆灰燼,雖然說戰爭已離我們遠去,但這樣的罪行深深的烙在我們的印象中,可是日本卻選擇了瞬間失憶!
❼ 中國是怎麼對待被俘虜的日本人的
日本俘虜很少,因為他們被軍國主義洗腦了,基本都會戰死或者自殺。
有記載的俘虜中,多數都被殺掉,少數兒童(沒錯,當時日本15歲的兵多的是)被放走。
❽ 二戰後為什麼中國人和蘇聯人對待日本戰俘的方法天壤之
蘇聯接收50萬日本戰俘參加遠東、東西伯利亞等地區勞動。這是蘇聯接收日本戰俘的主要處理方式。 根據蘇聯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在1945年9月1日的總結報告記載,「俘獲日軍官兵573 984人,將軍110人。」 1945年8月16日,蘇聯遠東軍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接到斯大林的一項命令,上面有貝利亞等人的簽 字,其中規定:「日本關東軍戰俘將不運往蘇聯,以示完全符合波茨坦公告的精神。在日軍繳械投降後,盡可能在當地建立戰俘營。同時,負責組建戰俘營的前線指揮員還要抽調必要的軍隊來監管和押解戰俘。戰俘的伙食定額按照日軍在滿洲的標准執行,從地方儲備中撥給。戰俘營的組織和管理問題,由內務人民委員部戰俘事務管理總局局長克里文科中將及其下屬軍官負責。」 1945年8月23日,以斯大林為首的國防人民委員部,再次給蘇聯遠東軍下達了《關於接收並安置日軍戰俘參加勞動的第9 898號決議》的密令,規定:「接收50萬日本戰俘參加蘇聯境內的強制勞動,將他們安置到國家的各個生產部門當中,採取適當措施安排他們的生產和生活。」 文件指出,從日本戰俘中挑選體力上能適應到遠東、西伯利亞工作的人,每1 000人編為一個營,營、連級軍官從戰俘中的中下級軍官選拔。文件要求為戰俘提供生產勞動所必需的物質條件:汽車及畜力運輸工具等,保證冬夏制服、被褥、襯衣等軍用物品的發放。 「52萬日本戰俘被蘇聯政府從滿洲地區押送到蘇聯遠東與東西伯利亞等地區」 接收如此大規模的戰俘人員,地方當局根本沒有任何准備,缺少住房、棉服,食品和葯品也極度匱乏。營養不良、對氣候的不適應、疾病流行等原因導致日本戰俘營在1945~1946年冬季出現了戰俘大量死亡現象。有數據顯示,「1945年12月死亡3 385人,1946年1月死亡5 168人。其中營養不良死因死亡率佔48.2%,肺炎佔11.9%,斑疹傷寒佔8.4%。」 按照之後蘇聯和日本的長期交涉,蘇聯分批次遣返日本戰俘。(註:無確切遣返數據來源) 日本戰俘尚有部分被編成了戰斗序列,繼續從事軍事戰斗。部分高級軍事人員和科技人員成為了蘇聯軍隊的指揮和顧問,為蘇聯軍隊效力。(註:無確切數據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