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為什麼全面侵華

日本為什麼全面侵華

發布時間: 2022-06-15 18:07:00

1.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是什麼

1、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是其長期奉行對外侵略政策的必然結果。

1868年實現明治維新改革後,日本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同時,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為完成資本原始積累,日本明治政府明確了一個思路,那就是到國外去「搶」。

當時,明治政府積極推行「國民皆兵主義」,以實現向外去搶的戰爭准備;通過軍事改革確立軍國主義體制,以實現「對外用兵」的指揮領導;明確侵略的主要對象就是中國,因為清國「地澤財豐」;根本遵循即所謂的「大陸政策」。日本對華「兵備之急,猶如渴飲飢食」。

1895年4月,挾甲午戰爭大敗清軍之勢,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勒索白銀2.3億兩,相當於當時日本4年的財政收入。憑借這筆賠款,日本建立了金本位制度,實現經濟迅速發展。由此,日本繼續侵略中國的野心大大膨脹,其後的歷屆政府無不積極謀劃推動侵華之准備。

2、日本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借用「提攜」「共榮」「防共」等口號,這些都是欺騙或借口,其真實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經濟利益。

七七事變前,日本為了攫取華北的經濟利益,一方面不斷增兵,另一方面不斷增設主導侵略的機構。如日本大藏省增設了東亞經濟調查課,華北駐屯軍設置了經濟顧問部,滿鐵株式會社在華北設立了「興中公司」。

另外,日本還通過漢奸和買辦拼湊成「東亞經濟協會」、「華北經濟委員會」等機構。日本通過這些機構虎視眈眈,對華北經濟進行肆意調查和滲透。同時,日本打著「日中經濟提攜」、「雙方合作」的招牌。

逼迫華北當局把航空、鐵路、煤炭、鐵礦、港口、電力、通訊、農業、漁業等多種行業的開發權讓給日本。與此同時,日本人在駐屯軍的武裝支持下,以「特殊貿易」為名,在冀東大規模地走私,明目張膽地攫取巨額經濟利益,嚴重地危害中國經濟。

(1)日本為什麼全面侵華擴展閱讀:

九一八事變開始了日本14年侵華戰爭的歷程: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即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實現其將東北與中國內地相分割的計劃。隨後借故發動一二八事變,大舉進攻上海。日軍通過對上海的進攻,實現了扭轉國際輿論關注東北問題及策劃成立偽滿洲國的戰略目的,通過對國民政府的軍事壓力強化了在東北問題上的強硬立場。

淞滬抗戰中,處於劣勢的中國軍隊,在全國民眾的熱情支持下頑強抵抗一個多月,雖蒙受慘重損失,卻重創日軍,振奮了全國民眾的抗戰士氣。日本佔領東北,成立偽滿洲國,大舉進攻上海,完全是非法的,是滅絕人性的,是沒有任何國際法根據的。

如果說日本在天津駐軍還符合《辛丑條約》的話,1932年後日本華北駐屯軍發動山海關事變,配合日本關東軍逐漸蠶食長城內外,把軍隊移駐到北平西南豐台,就是完全違反國際法的。

這是造成盧溝橋事變的根源。日本學者爭論宛平城的第一槍是誰開的,這在純戰爭史或者軍事學角度看可能有某種意義,但在日本侵略中國這個大主題上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日軍到了北平附近的豐台,本身是完全非法的,除了肆意侵略,難有更准確的解釋。即使第一槍不是日軍開的,也改變不了日軍侵略的本質。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14年侵華戰爭燃起的第一把戰火,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人類公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與貪婪。日本的失敗結局是必然的。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這段歷史應該被世人永遠銘記。雖然我們已經遠離了當年的血與火,但要深知和平來之不易,要為捍衛人類和平盡心竭力。

2. 日本為什麼要挑起全面侵華戰爭

有很多原因。一是為了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緩和國內矛盾。特別是經濟危機。 二是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是因為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盛行。 三是這是日本蓄謀已久的計劃。

3. 日本為什麼要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

攫取經濟利益。

日本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借用「提攜」「共榮」「防共」等口號,這些都是欺騙或借口,其真實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經濟利益。

七七事變前,日本為了攫取華北的經濟利益,一方面不斷增兵,另一方面不斷增設主導侵略的機構。如日本大藏省增設了東亞經濟調查課,華北駐屯軍設置了經濟顧問部,滿鐵株式會社在華北設立了「興中公司」。

另外,日本還通過漢奸和買辦拼湊成「東亞經濟協會」、「華北經濟委員會」等機構。日本通過這些機構虎視眈眈,對華北經濟進行肆意調查和滲透。

同時,日本打著「日中經濟提攜」、「雙方合作」的招牌,逼迫華北當局把航空、鐵路、煤炭、鐵礦、港口、電力、通訊、農業、漁業等多種行業的開發權讓給日本。

與此同時,日本人在駐屯軍的武裝支持下,以「特殊貿易」為名,在冀東大規模地走私,明目張膽地攫取巨額經濟利益,嚴重地危害中國經濟。

因為日本在華北的經濟侵略侵害了英、美在華北的經濟利益,受到了英、美的干預,危害了中國的經濟,受到了中國政府和華北當局的抵制,所以日本無法在華北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

但是,日本侵吞華北,最大限度地攫取華北經濟利益是早已蓄謀的。1934年6月,偽滿洲國協和會次長長阪谷希一就明確說明:關東軍和中國駐屯軍認為「滿洲已經到手了,可是滿洲的資源究竟不如華北。

山西的鐵和煤都是無窮無盡的,如果一不注意,就會落入英美手中。因此,目前把華北弄到手是最要緊的,也是大好時機。」那麼如何把華北弄到手呢?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發動戰爭,用軍事手段奪取對華北的統治權。只有掌握了統治權,才能掌控經濟,才能為所欲為地攫取經濟利益。

通過七七事變發動侵華戰爭,日本在華北有了統治權,掌控了華北經濟。隨之,施展了一切掠奪手段。

1937年12月24日經日本政府內閣會議決定的「事變處理大綱」里關於「華北處理方針」中,明確提出,經濟上以建立日滿華不可分離的關系為目標,要實現日滿華經濟一體化。

所謂一體化,就是與滿洲不一樣,把華北變成日本的殖民地。為達到此目的,日本在經濟上開始進行野蠻的直接搶奪,或者進行掠奪性的強制開發。

首先,日軍所到之處,對中國的工業企業,不管是官方企業還是民資企業,實行軍管理事。在管理期間,軍隊對企業的財產實行無償佔有和支配。

隨後,將企業移交給日本的有關公司經營。當時,滿鐵屬下的興中公司是接受軍方移交企業的大戶。到1938年8月,興中公司在華北接收了11個分公司,幾乎把華北的礦業、電業、運輸業、棉業全部囊括在了自己的旗下。

進入到抗戰相持階段,日本為了使華北經濟持續運行,能夠持續掠奪,改變用軍事手段直接搶奪的方法。日本專門成立了國策會社,對一些關系經濟命脈的企業,如工礦、交通運輸業等,實行統治,實際上是獨占;未實行統治的企業,劃由日本人自由經營。

在華北的國策會社即華北開發株式會社,它於1938年10月30日成立。其成立的目的,日本人在1937年12月24日決定的「事變處理大綱」中明確表明:負責發展、經營和調整有關主要的交通運輸業(包括港灣和道路)、主要通訊事業、主要的發電事業、主要礦產事業、鹽業及其化學工業等。

華北開發株式會社成立後,通過所謂的「綜合調整」的方法很快把原有的各類經濟的經營部門統制在自己的名下,成為它的子公司。每個子公司又另有子公司,形成龐大的壟斷網系。實際上,它所統治的企業遠遠超出了初始所表明的范圍,就連消費方面也以配給組合的方式統制起來。

無論由「國策」會社強制統制的企業,還是由日本人強行佔有自由經營的企業,在經營上都是採取野蠻的手段。日本經營者瘋狂地掠奪中國的經濟資源。以煤業為例,他們在開採煤炭時,連巷道當作支撐的煤柱都采空,使礦工隨時面臨生命危險。

日本除侵吞和霸佔企業外,在金融方面也進行野蠻的操控和掠奪。發行毫無儲備,不兌現的紙幣,依靠暴力強制華北人民使用。同時,禁止法幣流通,強令老百姓用法幣以低值兌換偽幣。

回顧七七事變後,日本在華北的經濟掠奪,不難看出,日本對華發動侵略戰爭的真實目的就是為了肆無忌憚地、最大限度地攫取經濟利益。

(3)日本為什麼全面侵華擴展閱讀:

日本侵略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

日本在侵佔中國大片國土後,對佔領區實施嚴厲的社會控制,其中不僅包括軍事的、經濟的、政治的統治,甚至嚴格限制中國民眾的人身自由。這些嚴厲的控制政策如同沉重的枷鎖,給中國民眾帶來巨大傷害。

武漢會戰後,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日軍對廣大佔領區實施「治安肅正」作戰,其主要目的是掃清佔領區中國的軍事反抗力量。他們還建立了一些社會統治機構,如建立偽滿、汪偽、蒙疆、華北等偽政權,實施「以華制華」,為其統治服務。

在各地建立偽軍和數量龐大的警備隊或保安隊,以維護當地的所謂「治安」,防止中國民眾反抗。特別是在蘇浙皖汪偽統治地區,大力開展「清鄉」運動,從軍事上、經濟上、思想上對民眾嚴加管理和控制,限制民眾的行動,防止與新四軍接觸。

日軍規定:「實行連坐切結……如該結內藏有要匪及匪物,先未報出,後經軍隊、團隊或署長查出,同結者與匪同罪。」

日軍還建立一些偽團體,如所謂的「維持會」「新民會」「自治委員會」「宣撫班」等,藉以幫助日軍勢力滲透到社會基層,誘惑廣大民眾服從日軍的統治。

日軍在佔領區廣泛實行「良民證」制度,證上不僅有持證人姓名、性別、年齡、住址、職業等,有的還記載「面貌」「身材」等特徵,以便於識別和加強人身控制。

日軍為了改造佔領區中國民眾,使其順從統治,還在廣大佔領區實施奴化教育政策,連小學生都被逼迫學習日語。日軍還用毒品麻痹、毒害中國民眾,在日軍佔領區鴉片毒品泛濫。

據1934年偽滿民政部調查,吸食毒品者達900萬人,占東北人口的1/3。東北偽滿建立制度,壟斷鴉片生產。「天津日租界,現為世界製造海洛因之中心……有售吸所1000家以上,製造廠200家以上」。

在日軍的軍事、政治高壓政策下,淪陷區中國民眾受盡磨難,生活在極端惡劣的政治與經濟環境中。

面對日軍的瘋狂侵略,面對日本侵略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巨大災難,中國人民在艱難中堅持抗戰。

在敵後,延安成為中國堅持抗戰、推動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中堅力量和堅強堡壘。1935年,中國共產黨經過艱苦的長徵到達陝北,全力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戰爭。

八路軍、新四軍源源不斷地開赴抗日戰場,在華北、華中等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收復了許多失地,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與日軍開展游擊戰爭,消滅了日軍大量武裝力量,保護了中國民眾。

伴隨抗日戰爭的軍事斗爭,中國共產黨在陝甘寧地區探索實施農村改造和初步的民主政治改革。抗日根據地建立各級政府和實施以「三三制」為中心的參議會制度,實行民主普選,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權利,實行農民耕者有其田和減租減息制度。

敵後中共軍事力量吸引了大批日軍,減輕了正面戰場的壓力。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相互支持,共同抗擊日本侵略。

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四川被譽為「天府之國」,物產豐富,人民勤勞。抗日戰爭爆發後,川軍出川投入全國抗戰,展現了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精神。

同時,大批軍政人員、企業職工、高等院校師生、文化界人士紛紛湧入雲、貴、川等地。由於沿海各省相繼淪陷,中國與海外的交通被切斷,西南地區滇緬、滇越、中印公路等成為中國對外聯系的主要通道,大量軍用物資、商品經由這些通道維持著抗戰物資供應。

沿海各地內遷高校的師生,在生活和教學極為艱苦的條件下,辛勤地進行教學與學習,開展科學研究,使中國的高等教育出現了新的發展和進步。

許多著名科學家在烽火連綿的戰爭年代取得了卓越的科研成果,許多文藝工作者創作了大量激動人心的作品,激發人們奮勇抗敵。大後方人民不斷組織各種戰地服務團,幫助看護傷員,慰問抗日戰士。

重慶作為中國戰時的陪都,成為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日軍自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對其進行了長達7年的狂轟濫炸,企圖徹底摧毀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但中國人民沒有屈服。

以重慶、成都、昆明、桂林、貴陽、西安、蘭州等城市為中心的西南、西北地區廣大人民,為支援抗戰、堅持抗戰作出了突出貢獻,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真實目的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日本侵略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

4. 日本為何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全面侵華

首先要從日本的地理環境說起,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導致了日本既沒有充足的戰略資源,也沒有足夠的戰略縱深,為了增強國家實力,對外擴張就成為了一個必然的選擇,而日本想要擴張陸地面積,只有三個選擇,蘇俄(聯),朝韓,中國,而當時朝韓實際上已經被日本佔領,在蘇聯與中國相比,當時的中國內部軍閥亂戰,實力極弱,且自蒙古滅宋以來,日本認為中華正統已滅(其實朝鮮也是這樣認為不過朝鮮還是認同大明朝的,朝鮮使用了崇禎的年號用了256年來紀念大明,日本當時蔑稱忽必烈胡皇,這也是忽必烈要遠征日本的原因,結果遠征船隊被台風摧毀,日本人稱其為神風,這也是日本神風突擊隊名稱的來源),於是制定了戰爭計劃,其實與大明萬曆年間豐臣秀吉所制定的征服朝鮮,再來征服中國,後再征服印度,建立一個包括日本中國、印度、朝鮮在內的亞洲大帝國計劃如出一轍,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意圖在最短時間內拿下中國,從而可以騰出兵力投入其他戰場

5. 日本為什麼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原因如下:
1、日本自豐臣秀吉時代起就有吞並東亞的野心。
2、國內經濟的崩潰,強烈需要轉嫁矛盾。
出於對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原材料和廉價的勞動力,而中國資源和勞動力眾多並且成本低廉,同時還打開了海外市場;日本進過明治維新後,雖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但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實行法西斯專政,對外侵華。
,當時的正處於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時期.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對於建立在經濟和商業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更加明顯.那麼基於這樣的原因,國內的各種矛盾激化,勢必導致社會動盪,政局動盪.在這樣的形勢下,就有兩條路線擺在政府的面前. 一是在本國內部化解矛盾,羅斯福採取的就是這樣的方法,具體做法不用細說. 二是轉嫁危機,而發動戰爭就是最好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拉動工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穩定這回.另一方面,可以獲得巨額的戰爭賠款來緩解經濟上的危機.德國,日本正是採取的這樣的方式。
3、軍國主義作祟,稱雄世界的野心
4、中國積貧積弱,地大物博,給日本帶來了很大的物質誘惑
5、宋明滅亡於少數民族,使中國天朝上國的高大形象崩潰。元清等少數民族統治中國,讓日本覺得自己更有資格、能力統治中國。
6、甲午海戰中滿清的失敗,使日本知道了中國可以被戰勝。

6. 日本人為什麼要侵略中國

1、民族個性。日本是島國,資源缺乏,不能依靠自身資源生存,所以危機感特別強,而且這個民族特別虛偽貪婪。

2、利益驅使。清政府甲午戰爭輸給日本之後,中國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日本從侵略之中嘗到了甜頭,侵略使得它的國力有了很大增強,所以對外擴張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日本長期的國策,尤其是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之後,侵略者野心更加膨脹。

3、為了擺脫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把侵略作為一項重要舉措,助推了日本帝國主義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從而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過程

193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沈陽,九一八事變爆發,由於當局的不抵抗,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

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抗戰爆發,中日軍隊第一次全面對抗和較量。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日本侵華戰爭

7. 20世紀30年代,日本為什麼要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日本,這個東亞的島國,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關系。從歷史上看,中國對日本是友誼的,在中國強大時,特別是唐宋時期,中國人民和統治者,對日本人民在科學、文化、宗教,軍事、冶金、上層建築、農業、工具、技術等方面的輸出是毫無保留的。
可日本對中國呢?誰都知道,遠在明代,倭寇就屢屢進犯我國沿海,清代,他們又發動了舉世震驚的「甲午戰爭」,國民時期,日本又侵佔我們東北,進而發動「九·一八」事變、「蘆溝橋事變」,此後又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一樁樁一件件令人發指的事實,無不印證出日本這個由大和民族構成的國家的禽獸行徑。
日本為什麼會走上侵略的道路呢?我們可以從日本的發展史上找到答案。
縱觀日本歷史的發展,始終以對外侵略,特別是企圖征服中國,控制東亞為基本戰略。當日本統一後,在力量不足時,動員一些武士和浪人對元、明時期的中國沿海地區燒殺搶奪,無惡不作,中國稱之為倭寇。14世紀,抗倭明將戚繼光,經浴血奮戰,掃平倭寇。
後來豐臣秀吉①曾對織田信長②說:君欲賞臣功,願以朝鮮為請。臣乃用朝鮮之兵,以入於明,庶幾倚君威,席捲明國,合三國為一,是臣宿志也。兩次帥部侵略朝鮮,被中朝兩國人民所打敗。到了18世紀90年代,本多利明的《西域物語》竭力鼓吹入侵堪察加、庫頁島和滿洲。
1803年又獻上《貿易論》,主張以戰爭形式掠奪財富應該成為日本的國策。1823年,左藤信淵內閣制定《宇內混同秘策》,提出要使「世界悉為皇國之郡縣。萬國君主皆為天皇之臣民……凡此先以吞中國始。」這條海蛇的野心何其大也?不但要吞下中國,而且要吞下世界,將所有的人間財富據為己有!「皇大御國乃天地間最初成立之國,為世界各國之根本」,因此,皇國號令世界各國之「天理」是不言而喻的。根據這一「天理」,日本要首先並吞滿洲,繼而將中國全部領土劃入日本版圖,爾後從東南亞進軍印度,合並世界各國。19世紀50年代,吉田松陰曾主張:急修武備,一俟船堅炮足,北割滿洲之地,南取台灣、呂宋諸島。又叫囂:與俄美講和,乘此間隙培養國力,轉而掠取朝鮮、滿洲、中國,「致對俄美貿易中之所失,亦可由略地朝鮮滿洲而取得補償。」
1927年7月25日,田中義一提出了世界歷史上罕見的極其露骨的侵略計劃「滿蒙積極政策」,世稱《田中奏摺》。這個秘密文件的主要內容是闡述侵略中國的方針政策。《田中奏摺》提出日本新大陸政策的總戰略是:「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日本獲取全中國的資源以後,「就可以進而征服印度、南洋諸島、中小亞細亞以至歐洲。」「大和民族在亞洲大陸顯露身手,掌握滿蒙的權利則為首要關鍵。」
《田中奏摺》提出日本「應開拓滿蒙富源,以培養帝國恆久的繁榮。」為此,日本必須千方百計地取得滿蒙的土地商租權、鐵路建築權、礦權、林權、對外貿易、海運、金融權等;日本人自由出入滿蒙;設置日本政治、財政、軍事顧問和教官;大力獎勵朝鮮移民;派遣軍人潛入蒙古,控制舊王公等。為了管理滿蒙的事務,日本政府要設置拓殖省即殖民部。《田中奏摺》認為:「日本除採用『鐵血』政策而外,而能排去東亞的困難」;「將來欲制中國,必以摧毀美國勢力為先決條件,」「不得不與美一戰」;「最近將來,在北滿地方必與赤俄沖突。」因此,日本計劃「以軍事為目的」,迅速修建幾條具有戰略價值的鐵路,把滿蒙與朝鮮連成一體,加強對我國東北的經濟掠奪。
《田中奏摺》提出的侵略步驟是:第一期奪取台灣,第二期奪取朝鮮,第三期奪取滿蒙,第四期征服全中國,第五期征服全世界。該奏摺寫道:「第一期征服台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皆已實現。唯第三期征服滿蒙以征服中國全土,……則尚未完成。」奏摺繼而提出侵略中國的具體辦法。後來,日本軍國主義即按此計劃,以「鐵血主義」即武裝侵略的方針,並通過「貿易」、「移民」、「開拓」、「經營鐵路」、「經營廠礦企業」等等一系列侵略形式,不斷擴大和加強其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范圍和勢力。直至30年代發動「九·一八」事變,用武力侵佔了我國東北,製造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繼而,又發動了「七·七事變」,對我國進行全面的武裝侵略戰爭。所有這一切都說明,自「東方會議」以來,田中的罪惡侵華計劃已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動一步一步地變成了現實。
從經濟形勢上分析。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這次危機使美國和歐洲受到極大的沖擊,經濟一下倒退幾十年。日本經濟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1929年到1932年,全球都處在一片凄風苦雨中。中國經濟由於主要是小農經濟,受的影響小一些。而日本則採取了四種辦法應對這次危機,一是日元貶值,二是工資指數下降,三是低利率,四是擴大軍事開支和軍火產業規模。同時日本出於經濟和領土的需要,悍然入侵了中國東三省。
1931至1936年,高度軍國主義化而又被「九·一八」事變大大刺激起領土野心的日本開始了大規模的軍事擴充。日本官方軍事訂貨金額達70億日元,三菱、川崎、浦賀船渠、日產、日氮等十大民營軍需企業利潤平均增長48%。日本稱其為「軍需景氣」。軍事支出在1931—1936年達35%至47%,土木工程和公用事業支出則僅佔8%—15%。但在這表面化的「軍需景氣」背後是飲鴆止渴的危險。雖然軍事工業也能刺激生產,但其產品只能消耗於戰爭(除非搞軍火輸出的支柱產業),既不能還原為資本、轉入社會再生產,也不能提高國民購買力、保存或發展資源。除非發動戰爭,掠奪他國財力、人力和資源。選擇這一條路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日本一直在准備一場全面的戰爭。
與這種情況相對應的是1932年,日本政府首次發行赤字公債,總額3.83億日元,為當年歲入的17.4%。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從1932年的100:50降到1933年的100:25。同年(1932),日本發行軍事國債3.1億日元。至1935年,日本國民收入為145.3億日元,政府中央財政支出為57億日元。與此對應的是年度一般國民收入為166.5日元,東京一般市民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開支是每人每年109.2日元。農村生活水平較之則更加貧困。
這種情況是不能持久的。由於日本的國家戰略就是用軍事實力征服佔領,養著龐大的帝國陸軍和帝國艦隊,以及海陸各屬的空軍,經濟上很難持久。盡管日本逼國民黨政府在華北五省自治上做出了辱失主權的讓步,但是它的目標不僅僅是華北,而是整個中國和亞洲。加上對中國軍事力量的輕視,日本挑起了「蘆溝橋事變」,提出「六月亡華」的狂妄口號,妄圖在三到數個月內,征服中國。

①豐臣秀吉(1536—1598),日本戰國末期武將。初為今川氏家臣的侍從,後為織田信長的家臣。1573年成為近江濱的領主。1585年任關白,後晉升為太政大臣,賜姓豐臣。1590年平定關東和奧羽地方,完成統一日本大業。1592年入侵朝鮮,被李舜臣的龜船艦隊打敗。1597年第二次侵朝,又敗,死於桃山。
②織田信長(1534—1582),日本戰國時代至安土桃山時代封建領主。生於尾張(今愛知縣)的那古野城,幼名吉法師。1551年繼承父業,數年後成為尾張國的大名領主。1567年制「天下布武」印,展示其統一日本的抱負。1568年擁立足利義昭為室町幕府第15代將軍,掌握實權。1570年6月平定了近江的淺井長政的叛亂後,率兵入京都,假天皇之威,號令群雄。1582年6月2日遭部將明智光秀的突襲而自殺。執政期間,他推行新的大名領主制,採用西方火器改革舊武士軍隊的戰術,使武士離農,為消滅封建割據,加速統一,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開辟了道路。

8.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是什麼

1、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2、日本對外擴張

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摺》,明確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擴張總戰略藍圖。

3、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9.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原因有哪四點

1.日本自豐臣秀吉時代起就有吞並東亞的野心。
2.國內經濟的崩潰,強烈需要轉嫁矛盾。
出於對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原材料和廉價的勞動力,而中國資源和勞動力眾多並且成本低廉,同時還打開了海外市場;日本進過明治維新後,雖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但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實行法西斯專政,對外侵華。
,當時的正處於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時期.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對於建立在經濟和商業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更加明顯.那麼基於這樣的原因,國內的各種矛盾激化,勢必導致社會動盪,政局動盪.在這樣的形勢下,就有兩條路線擺在政府的面前. 一是在本國內部化解矛盾,羅斯福採取的就是這樣的方法,具體做法不用細說. 二是轉嫁危機,而發動戰爭就是最好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拉動工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穩定這回.另一方面,可以獲得巨額的戰爭賠款來緩解經濟上的危機.德國,日本正是採取的這樣的方式。
3.軍國主義作祟,稱雄世界的野心
4.中國積貧積弱,地大物博,給日本帶來了很大的物質誘惑。
望採納,謝謝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7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1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0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9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5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1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7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