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為什麼不攻打日本
Ⅰ 一代明君康熙大帝,為何要否決施琅提出的進攻日本的計劃
施琅在收復台灣後,向康熙提出了一個進攻日本的計劃。康熙帝受到奏摺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拒絕了施琅建議。那麼一代明君康熙大帝,為何要否決施琅提出的進攻日本的計劃?
很多人認為,如果當時康熙同意了,很有可能能夠佔領日本,或許可以改變以後的格局。
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實在是有點異想天開了。
那麼我們先說一下施琅為什麼會有這么個提議呢?
當然了,還有一個現實因素,那就是解決台灣問題後,康熙把側重點放在了北方,西北與東北隱患非常大,尤其沙俄不斷南下侵略中國領土,還有與准噶爾合作的趨勢。
所以北方對於康熙來講更重要和關鍵。
Ⅱ 為什麼明清只想收復台灣而不收復琉球
琉球群島,也就是今天的沖繩島,是東亞海域一個重要的戰略支點,也是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號稱「萬國津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和日本曾經在這里爆發過一場異常慘烈的沖繩島海戰,雙方共投入三十多萬兵力,付出十幾萬的死傷,最終美國奪得了琉球群島的主導權,直到今天這里還駐扎了大量美軍。
巴士海峽
三是十七世紀開始,幾十萬華僑華裔隨著海上貿易前往菲律賓,並在那裡落地生根,龐大的華人團體成為鄭成功攻打菲律賓可以依靠的內部力量;
四是菲律賓當時正在西班牙的侵佔之下,與台灣情形相似,攻打菲律賓不會與東亞周邊國家產生沖突,還會得到廣大華人華裔的支持。
事實上,鄭成功,包括此後的鄭經,在台灣經營期間曾經多次想要發兵攻打菲律賓,只可惜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未能付諸實施,導致「明鄭」在滅亡時都只能困守在台灣島。
Ⅲ 鄭經的人物生平
鄭經是鄭成功的長子,生於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師取台灣,命鄭經鎮守思明州(廈門),調度沿海各島。當時鄭經19歲,已娶尚書唐顯悅之女為妻,但兩不相得,與四弟之乳母陳氏私通,生下一子,取名鄭克臧。 當時的士大夫認為這是亂倫, 鄭成功遂下令處死昭娘,鄭經卻暗中將她藏起來。
1662年(康熙元年),唐顯悅致書鄭成功,責其「治家不嚴,安能治國?」鄭成功大怒,命兄鄭泰到思明斬其妻董氏並子鄭經及孫。鄭泰與洪旭等人議曰:「主母、小主其可殺乎?」僅斬陳氏及其子復命。鄭成功不允,於是發生諸將聯合抗命。加上當時鄭芝龍在北京被殺,又聞永曆帝朱由榔在緬甸遇害,鄭成功數痛攻心,遂於五月初一日病逝。
鄭成功逝世後,在台諸將舉鄭經弟鄭襲護理國事,而黃昭、蕭拱宸等人又以鄭經「亂倫」,「不堪為人上」,擁鄭襲為東都主,並分兵准備抗拒鄭經。消息傳來,鄭經即在思明繼位發喪,以陳永華為諮議參軍、周全斌為五軍都督、馮錫范為侍衛,整師准備渡台。會清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遣人前來議撫,鄭經為了解除清軍的威脅,提出加入清朝的朝貢體系,和康熙帝交涉。康熙帝指出:「朝鮮系從來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 鄭經便利用停戰的機會,於十一月初一 (12月11日)進攻台灣,戰斗中黃昭被流箭射死,其餘將領皆投降。鄭經勝利後進入安平城,處死蕭拱辰等人,並把鄭襲軟禁於廈門,結束了這場內斗。
1663年(康熙二年)正月,鄭經返回思明。六月,以其伯父鄭泰支持黃昭擁鄭襲拒己,假意置酒邀鄭泰議事,伏甲兵而殺之。鄭泰死後,其弟鄭鳴駿、子鄭纘緒即率所部入泉州降清。十月,清廷調集大軍,會合投誠諸軍及荷蘭艦隊進攻金、廈,鄭經不敵,退守銅山(今東山縣)。這時,耿繼茂、李率泰又遣人議撫,鄭經仍執前議,聲言:「若欲削發、登岸,雖死不允。」 1664年(康熙三年)三月,在許多將領叛去的情況下,鄭經與洪旭等率師東渡,於初十日抵達台灣。
到達台灣後,鄭經繼承鄭成功的政策,分配諸鎮墾荒,寓兵於農。在台灣建立行政體制,設立六部管理政務。任命洪磊管吏部、楊英管戶部、葉亨管禮部、陳繩武管兵部、柯平管刑部、謝賢管工部。厚待明朝到達台灣的諸宗室,擁立寧靖王朱術桂建立監國名號。在承天府起蓋房屋,安插諸宗室及鄉紳。八月,改東都為東寧,升天興、萬年二縣為州。把政事委於陳永華。陳永華善治國,督諸鎮墾田,栽種五穀,插蔗煮糖,修埕曬鹽,廣事興販,國用日足。又採納陳永華「建聖廟,立學校」的建議,並以陳永華為學院,「自此台人始知學」。還接納洪旭「文事、武備,兩者不可缺一」的建議,令各鎮於農隙時教習武藝,「春、秋操練陣法」;並檄各鎮,入深山采辦桅舵,修葺、興造船艦。平時裝載貨物,興販各國。從此,「台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
當時,英國和西班牙先後遣人來訪,鄭經許其通商,但拒絕西班牙在台設教的要求,並面告西班牙使者:華人到呂宋(菲律賓)經商,「不許生端勒掯」,「苟背約,立遣師問罪」。1667—1669年(康熙六至八年),清廷又兩次派人到台灣議撫,鄭經均堅持「照朝鮮事例」,和議均未成。
鄭經退守台灣後,試圖透過貿易來提升國力。因為清朝實施遷界令,他接受陳永華的提議,賄賂清朝將領進行走私。由沿海流民負責轉運貨物,當時台灣的漢人男多女少,甚至進行婦女的人口販賣。流民也負責替鄭軍據守島嶼。
德川幕府是鄭氏王朝重要的貿易夥伴,台灣大量輸入日本銀、銅、鉛、盔甲,以支援戰爭的需要,雙方的貿易量在1665年到1672年達到高峰, 而為了加強鄭、日的貿易關系,鄭經允許日本商人住在基隆。
英國東印度公司也因鄭經的邀請前來台灣,雙方於1672年(康熙十一年)簽訂通商條約。 鄭經因此透過英國獲得火葯和兵器,英國人也幫助鄭軍訓練炮兵,鄭經還借用英軍炮兵作戰。 1674年4月21日(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響應吳三桂發起的三藩事變,以提供戰船給鄭經,換取出兵,鄭經答應。五月,鄭經從台灣出發,抵達廈門,要求耿精忠將漳州、泉州交給自己。耿精忠這時已經擁有整個福建,認為鄭經兵力太少,早已取消和他共同作戰,拒絕鄭經的要求。鄭經於是佔領海澄、同安,耿精忠則以斷絕和鄭經貿易作為報復,雙方開始交惡。
但是泉州、漳州、潮州陸續投靠鄭經,耿精忠見鄭經聲勢逐漸高漲,向他交涉,希望將泉州交還,鄭經不允許。耿精忠決定用武力奪回泉州,鄭經派劉國軒於塗嶺(今泉港區塗嶺鎮)擊退耿軍,接著又為了爭奪漳浦而發生戰斗。直到永曆廿九年(1675年)正月,耿精忠履行之前的約定,提供5艘戰船給鄭經,並以楓亭(今仙游縣楓亭鎮)為界線,北方屬耿精忠、南方屬鄭經,雙方才停止斗爭。
鄭經雖於之前兩次擊退廣東的清軍,仍然有潮州府的轄縣不肯服從。與耿精忠和解之後,鄭經打算南征潮州,他先派劉國軒擊敗尚之信,自己率軍抵達海澄。這時漳州守將黃芳度私底下和清朝聯系,鄭經懷疑他的忠誠,要他出城和自己見面、或者是派兵一同進攻,這兩項命令黃芳度都不服從,並於六月舉兵反抗。鄭經親自包圍漳州,於十月初六(11月22日)將漳州攻陷,迫使黃芳度投井自殺。為了報復黃梧破壞鄭家祖墳,鄭經車裂黃梧、黃芳度的屍體,黃芳度留在漳州的族人都被處死。
1676年(康熙十五年),尚之信再次遭鄭軍擊敗,只得加入三藩反清陣營,並將惠州割讓給鄭經。這時鄭經已經擁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首府,但附近都是盟友,沒有清軍的領土讓他奪取,因此容易因領土爭奪和盟友起沖突。五月,耿精忠打算會合吳三桂進攻江南,徵召汀州總兵劉應麟出師,劉應麟不願派兵,暗中聯絡鄭經,攻下汀州。
這件事造成鄭、耿同盟再次破裂,耿精忠面臨鄭、清包圍,只好向清朝投降。少了耿精忠,鄭經必須直接對抗清軍主力,他先派3萬人進攻福州,卻於十月十五(11月20日)在烏龍江被清軍擊敗,其他領地也相繼失守,鄭經只得退回廈門。 鄭經戰敗後,試圖堅守廈門。他派出將領防守福建、粵東、浙南沿海的島嶼,穩定軍心,等到劉國軒返回廈門,鄭經任命他統帥大軍,准備反攻閩南。1677年和談中,清朝康親王傑書向鄭經許諾,如果鄭軍撤離大陸沿海島嶼,退守台灣,就答應台灣變為藩屬,與台灣「通商貿易,永無嫌猜」。
1678年3月10日(康熙十七年二月十八),鄭經派遣劉國軒先攻下虎渡橋,切斷漳州、泉州的聯系,經過約3個月的包圍,於7月28日(六月初十)攻陷海澄,但接下來在漳州、泉州一帶的戰斗,都沒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戰況出現僵局。1678年和談中,清朝將領賴塔給鄭經信稱,如果鄭軍肯退守台灣,則「本朝何惜海外一彈丸之地」,鄭氏可永據台灣,「從此不必登岸,不必剃發,不必易衣冠。稱臣納貢可也,不稱臣,不納貢亦可也。以台灣為箕子之朝鮮,為徐福之日本」。十二月,清朝再度恢復遷界令,北從福州、南到詔安的沿海都設立要塞, 並且蓋圍牆當作界線,使得鄭氏王朝的商業活動大受打擊,無法再透過賄賂清將進行交易。 經過多年的征戰,鄭氏王朝的財務已經嚴重透支,軍隊又缺乏補給,鄭經只得放棄東南沿海的所有據點。
1680年(康熙十九年)正月,清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率舟師進攻金、廈。鄭經以右武衛林陛督師抵禦,劉國軒部亦自海澄來援,戰皆不利,鄭經率諸將回台灣。其母董夫人見而責之曰:「七府連敗,二島亦喪,皆由汝無權略果斷,不能任人,致左右竊權,各樹其黨。」鄭經無言以對。秋八月,清貝子賴塔復致書鄭經,准照朝鮮事例,「不剃發,不登岸,稱臣入貢,俾沿海生靈永息塗炭」。鄭經復書,請如約,請要求留海澄為互市地。福建總督姚啟聖不許,和議又再次擱置。鄭經於台南建造園亭「北園別館」,為其在台灣的行館以及安養母親董氏之所,1960年改建為「海會寺」,亦名台南開元寺,至今已有將近三百年的歷史,歷經幾次修建,在建築風格上保有『伽藍格局』,為典型佛寺的形制,為國家二級古跡。
Ⅳ 據史載:當滿洲入主中原時,明將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堅持抗清,並收復台灣;鄭經經營台
樓主你好
鄭芝龍作為隆武政權的忠誠,叛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投靠外敵,不惜賣主求榮,無論如何都應該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他投降清朝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絕不是什麼順應時勢
鄭成功這個無疑問
鄭經繼承鄭成功的事業,發展台灣,對抗滿清,絕不是愚忠於一朝而分裂祖國,而是保衛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奉華夏正朔;要說真正想分裂祖國的反倒是滿清政府,滿清政府在廣東福建沿海實行慘無人道的海禁政策,逼迫沿海居民後撤,就是為了中斷台灣和大陸的聯系,任其孤懸海外自生自滅,因為鄭氏不願與大陸隔絕始終不放棄靠近福建的金夏海島,康熙才不得不決定統一台灣。之後有人提議勾結荷蘭人對付台灣鄭氏,佔領台灣後租借給給荷蘭人,後來作罷。清軍佔領台灣後,康熙原准備拋棄台灣,施琅等力勸才在台灣建府統治
樓主可以去了解一下清軍入關後的暴行,大搞民族壓迫,文化毀滅,剃發易服,四處屠城,其殘暴和破壞絕不亞於日本侵略者。而且那個時候明清是兩個國家,文化等等都不一樣,我們不能因為今天滿族已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就把明末的抗清義士說成阻礙民族融合國家統一,而為吳三桂之流摘下漢奸的帽子。所以鄭氏那個時候堅持抗清絕不是分裂祖國不識時務,而是忠於民族忠於國家反抗外侮嗎,當初日本人把我們逼到西南西北之地,我們是不是應該和鄭克爽汪精衛一樣識時務而停止抵抗呢?
所以我認為從尊重歷史的角度講只有2是正確的
不過在考試的時候,為了得分只能選234,但心裡要明白教科書這些為政治服務的東西是不能當成歷史來記的
Ⅳ 反清復明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中國歷史為什麼很少提起呢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作為民族英雄的事實不容置疑,但他卻妄圖分裂中國。
鄭成功在收復台灣後,一直將台灣作為抗清的基地,並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堅持“一中一台”的立場,妄圖分裂中國。
康熙親政後,派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議,派知府慕天顏入台,宣示招撫之意。清廷做出極大的讓步,允許承繼鄭成功統治台灣的鄭經接受“藩封,世守台灣”。但鄭經卻堅持“比朝鮮,不削發”作為招撫的條件。江日升《台灣外記》記載如下: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發,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
鄭經的提議遭到康熙拒絕,《明清史料丁編》第三本記載康熙原話如下:若鄭經留戀台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於比朝鮮不剃發,願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
康熙不願台灣成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國家,故談判破裂。後“三藩之亂”爆發,鄭經乘機與吳三桂、耿精忠勾結,佔領廈門與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轉戰數年,吳三桂失敗,鄭經孤軍難支,又退回台灣。清朝再一次爭取談判,鄭經再次要求“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而康熙堅決不同意,雙方各持自己的立場談判又無結果。
Ⅵ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據說鄭成功是被他兒子鄭經給活活氣死的,死的時候才39歲,剛剛擊敗了荷蘭艦隊,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時候。所以可想而知鄭經是個什麼樣的人了。
鄭經退守台灣,重視經濟文化的發展。
在一場內斗當中,鄭家的實力受到損失。鄭泰的倆兒子帶著上萬人投靠了滿清,金門和廈門也落入了滿清人手裡,所以鄭經這個時候不得不退守到台灣。他在台灣的時候,得到了陳永華和馮錫范的輔佐,開始重視當地的經濟發展,先後與日本人、英國人、西班牙人通商。
與此同時,他還修建孔廟,興建學校,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出了不少人才。他的一系列施政方針,使得台灣發展迅速,短短幾年時間,經濟水平跟當時的滿清王朝不相上下。
而且他們有一支強大的海軍,橫行整個東南亞地區,當時但凡想要海上貿易的,都必須要插上鄭家的大旗,這樣就不會被海盜騷擾。
Ⅶ 康熙為什麼不同意施琅攻打日本
1、攻打條件並不成熟。日本孤懸海外遠離本土,需要渡海作戰,渡海作戰就需要選擇合適的登陸地點,但是日本長期閉關鎖國,除了長崎之外並無其他可以接觸到的地方,對日本並不熟悉,反而造成作戰的失利。
2、清朝內部並不安定。其實在平定台灣問題時,准噶爾問題已經是很明顯,需要大量的兵力和財力防患於未然,而且平定三藩結束不久,戰爭所花費的銀兩已不計其數。
3、日本對於清朝沒有吸引力。當時的日本還視中國為天朝上國,每年都要按時來進貢。且康熙及清朝官僚階層都認為日本是蠻荒之地、蕞爾小國,沒有必要大動干戈。
(7)鄭經為什麼不攻打日本擴展閱讀: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決定攻台,命施琅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進取澎湖、台灣。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台灣水師獲得大勝。
上疏吁請清廷在台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台灣、守衛台灣。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
施琅建議康熙去攻打日本是有他的考慮的。當台灣被收復以後,施琅就面臨這樣一種危險,那就是兔死狗烹的危險。
再加上他是一個漢人,在當時的主流社會是不被信任的。所以施琅始終都有一種危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