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日本發起了什麼維新
Ⅰ 日本的維新變法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啊。
首先,相信你說的「日本的變法」就是「日本明治維新」。「中國的維新變法」就是「百日維新」/「戊戌變法」。
其次,比較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
1.時間:明治維新19世紀60年代
戊戌變法19世紀90年代
明治維新比戊戌變法早了近30年。
人物:明治維新:由中下層武士和一些大名發動武裝革命,有明智天皇帶領維新。
戊戌變法:有梁啟超等上層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發動。有光緒批准下達變法。
影響:明治維新改變了日本,從此日本開始了走資本主義道路。日本由惜日的封建東亞小國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國家。同時也滋長日本的軍國主義氣焰。
戊戌變法大多數改革措施被廢或取消。但中國資產階級已經開始登上歷史的政治舞台。變法保留的內容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和思想的解放。
結果:戊戌變法失敗
明治維新:成功
2.明治維新成功與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
明治維新在日本歷史上是一次成功的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兩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們糾集對農業政策不滿的農民多次興行叛亂;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他們要求實行立憲,召開議會,萬事決於公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 經過明治維新而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了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在1895、1904年分別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帝國清與俄羅斯,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但其改革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並依然嚴重等封建殘余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些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 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
明治維新成功與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簡單的說:1、光緒帝和幾個書生的全變和大變的急進變革得罪了整個上層階級,包括知識分子, 廢除科舉堵住了某些知識分子的陞官之路。 而日本則是穩健的改革
2、戊戌變法和之後慈禧太後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壞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上面的兩個原因,以第一條為最主要,下面仔細說一下我的理由:
至於有人說失敗是因為「主觀方面,中國資產階級發展不徹底,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客觀方面,中國封建反動勢力太強大,嚴重阻礙 。」這個是教科書的標准答案,但卻是不符合事實的。其實,這里的主客觀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這個問題,日本的封建反動勢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國還強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後,日本九州的封 建勢力就發起對新政權的武裝進攻。
1895年的甲午戰爭失敗後,1898年由光緒帝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應運而生。在教科書和主流媒體的影響下,人們基本上認為戊戍變法運動是慈禧太後鎮壓的,慈禧太後是阻礙中國進步的禍根。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甲午慘敗,老佛爺豈能無動於衷? 據費行簡《慈禧太後傳信錄》載,早在變法之初,慈禧太後即對光緒帝說:「變法乃素志,同治 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制械,以圖富強也。」「苟可致富強者, 兒自為之,吾不內制也。」光緒帝帝素怕慈禧太後,待到慈禧太後太後太後坦露心跡,抑鬱頓釋,也就在 幾個書生的簇擁下放膽行動起來,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務在一個禮拜之內便大功告成。欲速則不達,反而適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緒帝和維新派全變、大變的急進變革主張,造成整個社會結構的強烈震盪,使許多與現存社會有利害關系 的社會集團和政治勢力覺得受到了威脅。百日維新期間,上諭達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員都怨聲載道。光緒帝嚴懲阻撓變法的官員,樹敵太多。至於廢除八股改革科舉制度,又在龐大士人群體中引起普遍恐慌。
慈禧太後是支持改革的,這個由她自己主導的新政證明了這一點,「前因中外積弊過深,不得不因時制宜,力加整頓。而宵小之徒,竊變法之說,為煽亂之謀。業經嚴拿懲治,以遏橫流。至一切政治有關國計民生者,無論新舊,均須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廢食。」但處在那樣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她不具備有一個最高統治者應有的知 識素養。她沒有主動吸納新知識的渴求和行動,因而在不少問題上表現出驚人的無知,如認為修鐵路破壞風水,火車要用驢馬來牽引等等(但這也不能全怪她,那個 時代的知識背景就是如此)。她的無知影響到她所支持的洋務運動和同治中興的實 績。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受教育水平和時代的局限性,她對事態的嚴重性、改革的 進程和目標沒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和通盤考慮,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動地調整政策。 在 新政實行後,還是犯了光緒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的冒進的錯誤,日本的維新用了 20年完成,而慈禧太後用了8年。由於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導致政局不穩定,導致權力下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保路運動。 這里強調一下,清朝的滅亡不是因為通常說 的什麼腐敗,而是自己的改革大躍進。這和當年蘇聯解體的原因相似,蘇聯解體不是因為腐敗,而是激進的改革。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的區別
首先從結果來看,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中國戊戌變法失敗了.日本明治維新是一次比較徹底的改革,使日本一個受帝國主義壓迫的東方小國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變成一個世界強國;中國戊戌變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運動,並且只維持了103天就被封建頑固勢力扼殺了,中國沒有因此而走上富強的道路.
明治維新是一次比較成功的改革,它使日本擺脫了封建的束縛,讓日本走上了強國之路,但它也有它的局限性,它沒能徹底得廢除封建制度,致使日本發展受限。而戊戌變法,從根本上說並不成功,但它確確實實動搖了中國封建制度的基礎,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期待你的滿意啊~~
Ⅱ 日本明治維新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它對日本的歷史發展有什麼積極作用
大概就是在1868年,提出了這個明治維新,讓日本快速崛起,然後讓日本也變得更加的強大,並且廢除了和西方的一些不平等條約,也讓日本成為了亞洲唯一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軍事能力變得越來越強大,經濟能力也變得越來越強大。
Ⅲ 什麼是日本明治維新運動
在幾十個亞洲國家中,唯獨只有國土窄狹、資源貧乏的日本由封建幕府制度發展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並逐步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強國之林,原因何在呢?這是因為,1868~1873年,日本社會曾出現了一場推行資本主義新政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因為這次運動的高潮發生在日本天皇睦仁改年號為「明治」(1868年)這一年,所以史稱「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是一個閉關自守,封建落後的國家。1603年,德川家康消滅了各地的割據勢力,取得了「將軍」的稱號。在江戶(就是現在的東京)設置了幕府,建立了德川家族的一統天下。
當時,日本的天皇在名義上是最高的統治者,而國家的實際權力則掌握在世襲的將軍手中。將軍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幕府政權進行統治。將軍的政廳——幕府,是全國的最高政權機構。
日本存在著界限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除皇族外,全國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士」和皇族是統治階級。將軍地位最高,擁有對全國土地的支配權,是最大的封建主,其領地約佔全國土地的1/4。其餘土地分封給260多個大名。大名的領地叫做「藩」。根據與幕府關系的親疏,大名又有「親藩」、潛代、和外樣大名之分。幕府將軍和大名手下都豢養著大批家臣,稱武士。武士是職業軍人,在社會上很吃香,有表明身份的佩刀。在武士身上存在著一種效忠主子、重名輕死、崇尚勇武的封建道德觀念,就是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武士是幕府賴以維持統治的基礎。
農、工、商是被統治階級,他們是屬於封建領主的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此外尚有「穢多」、「非人」等賤民,其社會地位更為低下。農民是被統治階級的主體,他們是封建地主壓迫和剝削的主要對象。由於農民生活的不斷惡化,紛紛破產,迫使他們不斷開展反對封建剝削壓迫的斗爭。
從18世紀後半期起,日本的商品經濟終於突破幕府的種種限制,有了較大的發展,在日本城鄉出現了手工工場。這樣,日本的社會結構逐漸發生變化,出現了資產階級和新興的地主階級,即資產階級化的地主。當時,將軍和大名追求腐朽豪華的生活,常常向富商借貸。這就使原來處於四民之末的商人通過購買武士身份,提高了社會地位。相反,下級武士卻因領主削減和停發祿米而使生活水平不斷下降。他們有的被迫典當家產和佩刀,有的改行成為自由職業者,有的和商人拉上關系,做了他們的養子,也有的自己就做起生意來。由於他們喪失了昔日的特權地位,就急於要求改變現狀,這樣,他們就成了武士階級內部的改革派,從而削弱和動搖了幕府的統治基礎。
19世紀中葉,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和俄國加緊向東亞擴張。第一個闖進日本的是美國。1853年,美國海軍少將柏利率軍艦4艘,強行進入浦賀港(東京灣),要求直接和幕府將軍談判,如不同意,「立即交戰,以決定勝負。」幕府官員看到耀武揚威的侵略者,驚慌失措,只得同意。第二年,美國在神奈川(今橫濱)再次炫耀武力,並提出最後通牒,迫使日本簽訂了開港貿易的《日美親善條約》。接著俄國、英國、法國也相繼闖了進來。日本的「鎖國」政策沒有鎖住國門,終於被西方列強的炮艦打開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簽訂後,日本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臨著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
開港後,日本的民族經濟遭到破壞,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在全國掀起了規模空前的倒幕運動。
幕府末期,西南各藩的改革派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開展了反幕活動。「尊王攘夷」本是中國早期儒家的思想,德川幕府曾用來作為鞏固封建秩序和維護鎖國政策的理論根據。改革派人士接過這一口號,把「尊王」變成了倒幕的思想武器。而封建排外的攘夷論就含有維護民族獨立的愛國主義思想了。
倒幕運動最活躍的地方是西南各藩(薩摩、長州、土佐、肥前等)。同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關系密切的中下級武士,控制西南各藩的政權。在武士出身的志士中,最負盛名的是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他們是明治維新的元勛,被稱為「維新三傑」。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是薩摩藩的下級武士,而木戶孝允則是長州藩的武士,他們結成聯盟共同倒幕。幕府對倒幕活動進行鎮壓,但倒幕軍卻得到廣大農民和城市下層居民的支持,使幕府的討伐戰爭連連失敗。1866年7月,德川家茂病死,由德川慶喜繼任為將軍。這年年底,一貫壓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也相繼死去,由年僅14歲的明治天皇繼位。1868年1月,倒幕派發動政變,宣布「王政復古」詔書,廢除幕府將軍,建立中央集權的明治政府。同月,倒幕派的薩摩、長州等藩的軍隊在鳥羽、伏見地區擊敗了幕府軍隊,德川慶喜逃回江戶。1868年4月,政府軍進占江戶(後改名東京)。1869年5月,消滅了幕府殘余勢力的武裝反抗,結束了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統治。
1868年4月,天皇發布《五條誓文》,作為施政綱領,強調要「破除舊來之陋習」,「求知識於世界」,還說要「萬事決於公論」。根據這個綱領,新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因為是在明治年間實行的,所以稱「明治維新」。
這次改革,重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廢除封建領主制,把全國劃分為三府七十二縣,直屬中央領導;廢除禁止土地買賣法令,承認土地私有權和自由買賣;廢除封建關卡,扶植工、商業的發展;廢除封建等級,宣布「四民平等」;改革封建軍制,建立近代化軍隊,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改革教育和舊的風俗習慣,提倡「文明開化」等。
新政府推行各項改革,總目標是建立一個歐美式和資產階級國家。日本在向歐美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時,重視民族傳統。結合本國特點,因此迅速使日本從一個閉關自守的落後的封建社會和瀕臨淪為半殖民地的國家,轉變為先進的資本主義社會和亞洲唯一的民族獨立國家。
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取得較大成就,除了日本本身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之外,19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國際環境對它也是十分有利的。當時,美國正忙於國內的南北戰爭,英、法等國也忙於侵略和爭奪比日本資源豐富、市場廣大的中國,無暇顧及日本,從而使日本得以乘隙自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各懷鬼胎,對日政策各異,對日未能採取統一行動或進行聯合武裝干涉。當時亞洲各國人民反封建、反殖民主義的斗爭正處於高潮,也牽制了西方殖民勢力,使它們不能抽調大量兵力進一步干涉日本。這些都是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的外部條件。
Ⅳ 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
在進行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當時處於最後的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當時掌握大全的德川幕府,對外實施祖國政策,禁止了國外的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同時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還開始禁止製造遠洋航行的船隻。
當時被德川幕府允許的,只有中國、朝鮮、荷蘭等國的通商船,並且對這些通商船還加以規定,只允許其在長崎一地進行通商。事情發展至此,當然這些倒幕派就不樂意了,開始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尊送天皇,趕走外國的侵略者。發展到19世紀的時候,日本的明治維新已經成功取得了一些進程,在倒幕運動中薩長土肥四強藩合兵。在伏見·鳥羽戰役中戰勝幕府軍,日本由此正式的邁入了資本主義社會。
Ⅳ 日本明治維新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日本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Ⅵ 日本歷史上兩次改革的內容
日本歷史上的兩次改革是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
一、大化改新
645年,即為大化元年。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正式開始改革。
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有四個方面:
1、廢除皇室和貴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歸國家,是為公地公民。對大夫以上高官貴族賜予食封;
2、改革統治機構,建立京師和地方行政機構(國、郡、里),設置關塞、防人(戍邊軍)及驛站,各置職官;
3、造戶籍、記賬(賦稅簿帳),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長30步、廣20步為段,10段為町;
4、改革稅收制度,施行租庸調新稅法。
二、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
1、政治改革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且天皇一切權力集於一身。
社會體制方面,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皇室親緣關系者改稱為「皇族」。
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門客等改為「士族」,其他從事農工商職業和賤民一律稱為「平民」,只是實現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級間允許相互交往,但仍存在等級之分;
為減輕因「版籍奉還」而連帶的財政負擔,政府通過公債補償形式,逐步收回華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祿;此外亦頒布武士《廢刀令》,以及建立戶籍制度基礎的《戶籍法》。
2、軍事改革
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制;並於1872年頒布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
一般服役3年,及預備役2年,後來一般役及預備役分別增至3年及9年,總計12年。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
此外明治政府亦發展國營軍事工業;到了明治時代中、後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占政府經費的30%~45%,實行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
3、交通方面
改善各地交通,興建新式鐵路、公路。1872年,第一條鐵路——東京(新橋)至橫濱(櫻木町)間鐵路通車;到了1914年,日本全國鐵路總里程已經超過7000公里。
4、司法方面
仿效西方制度,於1882年訂立法式刑法,於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於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
5、宗教方面
基於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因為其宣揚忠於天皇的思想,對天皇統治國家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亦容許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傳教的禁令。
6、教育方面
設立文部省,頒布教育改革法令—《學制》,發展近代資產階級性質的義務教育,將全日本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個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一所小學區設1所小學,總計全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
(6)以前日本發起了什麼維新擴展閱讀:
兩次改革的歷史意義:
1、大化改新
大化革新解放了部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大化改新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是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2、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利用日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化改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治維新
Ⅶ 日本是從哪一年開始實施明治維新的
明治維新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
Ⅷ 日本的明治維新,對於日本而言有什麼重要意義
在我國爆發五四運動之前,而在日本這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早就已經發生了一次歷史的改革,它就是明治維新。然而日本的這一次明治維新改革運動對於日本的發展有什麼影響呢?這一次明治維新的改革運動主要幫助日本學習西方的政治文化,從而使得日本能夠在短時間內從一個資本主義弱國變成一個資本主義強國,改變了日本在當時世界中的地位。
三、總結總的來說,明治維新對於日本的影響大多數都是好的。
Ⅸ 日本歷史上有兩次大變法,有一次是因為用唐朝的制度而發起的,這一次變法叫什麼
一、大化革新
1、內容:
(1)廢除王室和一切貴族的私有領地和部民,全國土地和人民都作為天皇(國家)的公地和公民。
(2)制定班田收受法,國家對公民班給口分田,六年一次,死後歸還,受田者要負擔租庸調,租為田租,交稻米,庸為徭役,每人每年十天,也可以絹代替,調為貢物,交納各種土特產品,一般交納絹布。
(3)改革官制,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各級官吏由國家任免,廢除世襲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分掌各部事務,地方設國(省)、郡、里(鄉)等行政組織,國司、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長由當地族長擔任。
2、性質: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改革。
3、意義:
(1)革新使廣大部民擺脫了大貴族的直接佔有,他們和從前的自由民一起成為國家的公民(良民),公民脫離了從前的氏族集團或部的組織形式,以戶為單位直接隸屬於國家,班田制就是按口分田,以戶耕種,農民負擔較固定的租稅勞役,地位得到改善,提高了生產積極性,而實行土地國有和中央集權,則抑制了貴族豪強的勢力,有利於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2)革新雖然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但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志著日本部民奴隸制的基本終結和封建生產關系的開始形成,也標志著日本從古代奴隸制到中世紀封建制的過渡。
二、明治維新
1、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兩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們糾集對農業政策不滿的農民多次興行叛亂;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他們要求實行立憲,召開議會,萬事決於公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
2、明治維新具體經過:
在地方上具有維新思想的藩主們(長州、土佐、薩摩等藩),開始結成軍事聯盟,以對抗幕府軍隊的討伐,並嘗試與天皇接觸,尋求倒幕行動的「大義」。1867年,新上任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許可倒幕的密詔。
1868年底,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宣布廢除幕府,並命令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辭官納地」,將一切權力重新歸於天皇。與此同時,倒幕派組成了新的政府,用以對抗江戶幕府政權。德川慶喜為了轉移矛盾,假意將政權歸還天皇,卻拒絕交換兵權與土地。倒幕派不甘於取得這樣的成果,當得知德川慶喜從大阪發兵時,新政府以薩摩、長州藩的軍隊為主力,在京都附近展開激烈戰斗,經過三天的戰事,新政府取得重大勝利。旋即新政府派遣東征軍攻打德川幕府的最後據點——江戶。
德川幕府最終獻城投降。不過在日本東北地區,以會津藩為首組成「奧羽越列藩同盟」,繼續反對新政府。由於當地農民紛紛起義,新政府軍進展順利。1868年11月,東北地區的叛亂被評定。幕府海軍將領榎本武揚率八艘軍艦和幕府殘兵逃至北海道,並在1869年1月建立「蝦夷共和國」。同年6月,在新政府軍的進攻下,榎本武揚投降。因1868年為農歷戊辰年而被稱為「戊辰戰爭」的內戰結束。
4、明治維新具體措施:
隨後,新政府遷都東京(舊江戶),建立明治政府,頒布了一系列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措施:
第一,在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奉還版籍」政策,將日本劃為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
第二,改革身份制度,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候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為減輕因「奉還版籍」而連帶的財政負擔,廢除了封建俸祿。
第三,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發展近代教育。
第四,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5、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
經過明治維新而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了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在1895、1904年分別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帝國清與俄羅斯,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但其改革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並依然嚴重等封建殘余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些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