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在日本有多少工作崗位
⑴ 華為的崗位分析
最近華為的一份《任正非與戰略預備隊學員和新員工座談會上的講話》在網上出現,在講話中,任正非提到華為的工作崗位主要分為三個類別:職員類、專家類、管理類。每一類崗位都有不同的考核方法[1]。
(1)職員類 主要指後勤人員(比如物業和保安)。這一類人員不用對利潤負責,不採用淘汰制,只要適任,可以一直做下去。但是,職級不會太高,收入只略高於社會同類崗位,也拿不到股票和分紅。
(2)專家類 主要指所有第一線的業務人員,只要從事具體的業務,就屬於這一類。他們的考核標准非常嚴格,如果解決不了公司的問題,達不到期望,就要走人。
(3)管理類 主要指團隊負責人,也就是中層幹部。他們採用末位淘汰制進行考核,不管做得好不好,只要處於倒數10%,就被淘汰。但不一定是辭退,可能是換崗,也可能是回到第一線,擔任業務人員。
華為的工作崗位為什麼要這樣分類呢?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邏輯呢?《黑客與畫家》一書中對工作的本質與特點做了非常好的分析,下面借用這些內容對上面華為崗位的分類來做一些解讀。
1. 工作的本質
首先,公司的存在目的就是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因此,公司不過是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共同做出某種人們需要的東西。
其次,當你為一家公司工作時,你其實也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而工作。由於公司內部的各種層級和公司業務的高度專業化,讓很多人誤以為你是在為公司的需要而工作,而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
因此,工作的本質就是在一個組織或公司中,與許多人共同合作,做出某種人們需要的東西。真正重要的是做出人們需要的東西,而不是加入某個公司。
2. 工作的特點
工作有兩個特點: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可測量性指的是工作業績能被有效地准確評估,可放大性指的是你做出的決定能產生巨大的效應。
計件制工作是典型的只有可測量性、沒有可放大性的例子。電影中的主角、公司的CEO是典型的同時具備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的工作。電影主角的表現可以用電影的總收入測量,同時也決定了電影的成敗。同樣,公司的表現就是CEO的表現,所以它具備可測量性。CEO的決策決定了整個公司的發展和方向,所以它具備可放大性。
根據這兩個特點,上面三類崗位其實可以根據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來進行區分:
職員類工作既無可測量性,也無放大性,因此收入只能略高於社會同類崗位的平均水平;專家類工作可測量性較好,但放大性不好,因此收入可以根據有效的業績評估來確定,因此較高;管理類工作既具有一定的可測量性,又有一定的放大性。其收入就可以較高或很高。可以用下面的圖來表示。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3. 啟示
要想收入高,就必須使自己的工作具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因此進公司時,一定進入公司中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較好的工作崗位。另外,一般來說,大公司工作的可測量性可差於小公司或小團隊,因為公司或團隊越小,就越能准確評估每個人的貢獻。
工作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的同時,意味著考核和淘汰也越嚴格。由於測量性較好,因此你達不到崗位的考核要求,就要被淘汰。可放大性同時意味著巨大的風險,這些淘汰的壓力和風險都是高收入背後需要同時承擔。
如果不想承擔這些壓力和風險,你可以選擇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不好的崗位,但這也意味著你的收入只能是平均收入。不要指望收入又高,又沒有壓力和風險。
對公司和組織來說,一定要把收入向可測量性和可放大性工作崗位進行傾斜。如果公司或組織內有一些工作既沒有壓力和風險,同時收入與考核嚴格的崗位相近,這樣一定會影響公司或組織的發展。比如在高校中,教師和科研人員就是典型的可測量性工作,而一些財務、後勤、圖書館等人員就屬於職員類型工作,這兩類工作在收入上就需要拉開,否則一定會影響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業績,最終導致學校的發展。
⑵ 華為一共有哪些崗位
上百種吧,多得數不過來,華為的業務和產品線也是多如牛毛,具體有多少估計很難有人知道。
⑶ 華為正式工有哪些崗位
摘要 一線員工:普工、操作工、裝配工、檢驗員、測試員、QC、IPQC。
⑷ 華為員工總人數多少
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華為全球員工總數為15萬餘人,服務於不同業務領域,其中研發員工比例達45%。
2009年開始,華為開始對人力資源架構進行調整,啟動了由功能型人力資源平台向更利於員工發展的三支柱人力資源平台轉型,幫助員工更好更快地成長。2014年,人力資源轉型基本完成,從而為多元化的員工提供合適的通道以實現個人價值。
在華為各業務領域中
研發員工佔比44.96%
銷售4.57%
交付與服務23.18%
製造與供應鏈8.13%、Marketing與解決方案6.05%
其他13.11%
年齡組成方面
30歲以下員工佔比39.20%
30-50歲59.42%
50歲以上1.38%
當前華為外籍員工總數接近3萬人,來自全球160個國家和地區。作為一家非常注重海外員工本地化發展的公司,近年來華為的海外員工本地化率亦持續增加,2014年達到79%。
⑸ 華為坂田基地有多少員工
華為坂田員工大約15萬人,
2012年華為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到2011年已超過15萬人,海外員工比例也在上升。為了對員工進行保障,華為同年投入達58.1億。
2012年華為在經濟、環境、社會方面的實踐與績效:華為員工人數在2010至2012年呈逐年增加的態勢,截至2012年底該公司共擁有來自156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15萬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占總員工人數的45.36%,外籍員工人數接近3萬。與2011年相比,2012年華為中國員工的人數占總員工人數的百分比降低了77.2%至72.0
華為廣東深圳總部
9%,海外員工本地化比例正逐年上升,2012年從2010年的69%、2011年的72%增至73%。同時,2012年華為海外中高層管理人員本地化比例達22%,全部管理崗位管理者本地化比例達29%。
華為2012年全球員工保障投入達人民幣58.1億元。
據悉,這筆支出主要用於為華為全球員工購買各國家和地區法律規定的各類保險,為員工提供人身意外傷害險、重大疾病險、壽險、醫療險及商務旅行險等商業保險福利,並設置了特殊情況下的公司醫療救助計劃。
此外,為了應對員工在全球多個國家可能遇到的突發事件,華為建立起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相關流程及常設組織,在突發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流程,最大限度減少突發事件對員工的危害。去年底,華為就曾包機救助安哥拉代表處一位重病員工。
根據IDC的數據,2012年七月華為成為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僅次於三星和蘋果。華為2011年在歐洲的營收為52億歐元,到2017年它會在法僱傭總共13000名員工。
⑹ 華為都有哪些部門
華為有以下部門
1、董事會。董事會是公司戰略、經營管理和客戶滿意度的最高責任機構,承擔帶領公司前進的使命,行使公司戰略與經營管理決策權,確保客戶與股東的利益得到維護。 董事會職責有:制訂公司治理方案;審議公司注冊資本增加或減少方案、利潤分配方案及彌補虧損方案;審議公司股權激勵計劃、非股權的長期激勵計劃;審議或批准公司進入或退出產業領域,批准公司戰略規劃;批准事關公司的重大風險和重大危機的管理方案,管理重大突發事件;批准重大的組織變革與調整、管理機制建設和業務變革;批准重大的財經政策、財務規劃與商業交易;批准公司年度預算方案、年度經營報告及年度審計報告;批准內控與合規體系的建設;批准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任免、薪酬、長期激勵;批准公司層面的重大人力資源政策及規劃。
2、監事會運作。
3、獨立審計師。
4、內部控制
5、系統結構:市場系統;技術支援系統;研發系統;財務系統、中試系統;生產系統;市場財經系統;秘書和文員。
⑺ 華為公司有那些部門
1、市場系統。按地域先分為國內和海外,國內又分為深圳總部和各省市辦事處,海外也分為國內深圳總部和各大洲地區部。按工作分工又可基本分為客戶系統和產品系統。深圳總部:包含國內、海外客戶和產品系統的總部機關。國內包括各目標運營商(電信、網通、移動、聯通等)系統部的總部和各產品(交換、光網路、移動、智能網等)國內系統部的總部。海外包括國際營銷(客戶)和產品國際(產品)的總部。還有負責客戶接待(最為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誤解)的客戶工程部。當然個別小部門的總部不在深圳而在北京。國內辦事處:基本位於各直轄市及省會城市,大連、青島等也有小辦事處。各辦事處的工作目標就是銷售,分客戶線(負責各運營商)和產品線(負責各產品)。各線人員算各部門深圳總部的派出人員,又直接受辦事處主任管理。辦事處主任對所在辦事處轄區負責,權利很大,相當於封疆大吏。海外地區部:包括亞太、中東北非、獨聯體、南部非洲、拉美、北美、歐洲、東太平洋(按地理應該叫西太平洋,因為管轄的是日本、韓國、澳洲、香港地區等亞太發達地區,但當時起名時不知怎麼弄反了,就一直將錯就錯)。各海外地區部又在各個國家設了辦事處,也分客戶線和產品線。市場系統的海內外員工總數應該在4000偏上。2、技術支援系統。包括深圳總部和各國內辦事處及海外地區部的派出機構,按維護產品不同分為各產品部,負責產品的售後服務。總人數在2000至3000人(為降低成本,該部門的工作不少由外包公司負責,稱合作方)。3、研發系統。負責華為各產品的研發,是華為最龐大的系統,人數在10000人左右,還不包括相當數量的外包人員。分為深圳總部和各地研究所,根據產品不同分為交換接入、光網路、移動、智能網、數通、多媒體等等。後來又改為固網、無線、智能等等,不管名字怎麼改,基本還是按產品劃分。各地研究所側重不同,比如北京側重數通、上海側重無線、南京據說網管搞得不錯。華為在海外也有不少研究所,包括印度、美國、俄羅斯、瑞典等、除了印度曾經搞的挺大外(現在印度人好象都來深圳了),其他的基本是樣子。4、財務系統。包括深圳總部和各辦事處派出機構。海外的財務基本由香港華為的財物負責。財務系統總人數在1000以上。5、中試系統。全稱好象叫中間試制部。是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在研發和生產系統間插入的一個部門。按NBA的數語叫專干臟活類活,待遇反而不高。任正非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據說就是針對這個部門說的。不只現在是否被研發系統消化了。人數在1000左右。6、生產系統。該部門在高科技行業的地位可想而知,人員素質總體看是最低的。其一線員工主要由國內一些中專學校代陪,當然其中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和其它部門一樣,都是來自大學生。該系統人樹在1000以上。7、市場財經系統。該部門是負責貨款回收的,應該隸屬於市場系統,只是回款的地位很重要,所以在華為單列出來。人數和其它系統比算少的。8、秘書和文員。秘書和文員不是一個單獨的部門,而是分布在各個系統中。秘書指有華為正式員工資格的,一般是大學本科或研究生。文員不是華為正式員工,而是隸屬於和華為有合作關系的秘書公司,一般是大專畢業。華為除了副總裁以上的幹部外,基本沒有領導個人秘書,秘書大多是部門秘書,一般30人一個,但具體有出入,有的秘書管的多,有的管的少,一般負責部門的考勤、會議紀要、日常事物等等,基本來自大學剛畢業或畢業不久的女生,工資待遇相當於華為同等學歷的應屆生水平,一般上漲緩慢,獎金等也是較低的,所以流失很大。文員主要負責一些簡單的重復性工作,由於不是華為正式員工,工資更低,僅舉一例:某文員基本工資1800,按工作量每月加800到1000不等。9、管理工程部。負責華為IT系統的建設和維護。其工作的成果使華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20000多員工在一個IT平台上工作,人數也在1000以上。任正非固然花了很多冤枉錢,但花在這個部門的錢是我很佩服的。
⑻ 日本人的華為
不要以偏概全。
華為的研發團隊那麼強大,僅僅400個人本工程師就能代表華為嗎?華為雖然是有在日本橫濱設立研究所,但是那隻是其一,在中國和歐洲其他國家也有華為的研究所,整個團隊的人數可是好幾萬,四百的日本人就想代替所有的功勞?那是不可能的。 大家知道中國人的創造能力也在不斷的提升,雖然由日本人的一部分功勞,但絕對只佔其中的一部分,咱們自己的研究人員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只是大家沒有說出來而已。
⑼ 華為職位等級表
華為的基本工資是按到等級來定的,應屆本科碩士入職13級,博士14級。
華為薪資有多少
華為的基本工資是按到等級來定的,應屆本科碩士入職13級,博士14級,內部公開查閱只顯示至22級,超過22級總裁級別不公開顯示級別。據多位華為員工透露,在2014-2015年大幅度提升工資基線後,每級工資差距大概在4000元。
13級在9000-13000元,14級13000-17000元,15級17000-21000元,16級21000-25000元,17級25000-29000元,越往上工資薪酬差距越大。
入華為五年後,年薪起碼30萬以上,當然不同崗位不同部門不同薪資。據說17年榮耀團隊年終獎100萬,這個當然要看部門效益了。
華為工作四年或者五年的員工,年終獎會增長,股票每年增加配給。
一個工作五年的普通員工年收入都在30萬以上。市場海外更多,海外的員工第一年年薪近乎30萬,而到了第五年就能達到50萬左右了!
華為最低級的主管年收入都在150萬左右,華為有近1000名這樣的主管;二級主管每年收入500-1200萬,
在華為有近400名二級主管;一級主管每年收入1500萬以上;副總裁年收入在2000萬以上,華為有幾十名副總裁!華為一年發放的工資和獎金股票分紅就要700億,華為去年共有8.3萬人!
⑽ 華為日本招聘開出40萬月薪算高嗎
不算低啊!日本碩士畢業生的初始工資是22萬日元每月,40萬在日本已經算是工資不錯的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