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二戰日本科技有哪些

二戰日本科技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6-23 09:15:20

1. 二戰時期日本處於什麼位置,哪個國家的戰力和科技最強

二戰又稱反法西斯戰爭,日本在二戰期間屬於參戰國,日本與中國、韓國、蘇聯、英國等多個國家作戰。日本在二戰期間屬於非正義的一方,最後也以失敗告終。

二戰期間德國的戰鬥力和科技最強,日本有許多搶都是防德國的,而且的德國的資源豐富,科技也很強,而且德國出了很多物理學家。德國的武器裝備十分先進,尤其是裝甲兵。

2. 為什麼二戰前日本的軍事力量那麼強大、誰提供的技術

日本曾經還是最早發展出航母的國家之一。到二戰前,石播磨造船廠、川崎、三菱(就是今天造家電的那個)等重工企業已經擁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軍工研發和製造能力。

3. 二戰時日本有什麼裝備是世界領先的

日本潛艇部隊很強,其部隊規模、潛艇種類甚至超越了德國,但其作戰思想過時,把潛艇當運兵船用,結果損失慘重......
日本是島國,且身處裝甲兵薄弱的亞洲,所以戰爭初期並不重視裝甲部隊發展,主要最為步兵支援武器使用。直到瓜島戰役後,日本才開始組建獨立裝甲部隊,且開始研究中型坦克,也就是最終定型的四式坦克(其規格已經幾乎與美國謝爾曼和蘇聯T-34持平),但由於為時已晚,只生產了60—150輛左右,未取得太多戰果。之於後來的改進型五式坦克,僅僅造出了樣車,日本就投降了......
日本在諾門坎之戰後,開始研沖鋒搶,至定型生產後定名為百式沖鋒搶,但其龐大的彈葯消耗量,令資源匱乏的日本不能容忍,所以除了下發給一支海軍陸戰隊試用外,再無裝備其他部隊......
日本空軍在珍珠港事件中名聲大振,其零式戰機在當時性能遠遠高於美國戰機,但隨著美國工業完成軍事化轉型,零式戰機威風不再。於是日本又生產出了疾風四式戰機,雖然其性能遠遠高於零食戰機,但由於日本已是強弩之末,所以已經不可能給它太多的表現機會了......
另外,作為世界上最早幾個開發和武器的國家,日本是除美國之外唯一一個造出重水離合機的國家,但由於缺乏和原料,且不斷遭受美國轟炸,所以最終研究沒有成功......
同時,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洋流的國家,曾利用洋流季風將攜帶炸蛋的氫氣球送至美國本土,雖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但其對美國國民的心理沖擊還是很大的......
另外,日本在戰爭末期製造出的千奇百怪的自殺式武器(如櫻花蛋),其中部分設計靈感、製作理念和工作原理也是領先於世界的.......

4. 日本在二戰後20世紀50年代間都引進了什麼國外的技術

差不多就這些~~~
--------------------------------------------------------------------------------

1
日本國家創新體系的演變與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楊林
日本經濟在戰後迅速崛起成功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躋身於
發達國家的行列並且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同時憑借其在應用技術領域所
具有的巨大優勢而堪稱技術大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技術進步與創新成為發揮作用的
諸多要素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也是經濟高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而技術進步與創新的制度框
架即是國家創新體系所謂國家創新體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是指一個國家
內各有關部門機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動創新的網路英國經濟學家弗里曼C.freeman
於1987年使用這個概念對戰後日本經濟成長中政府通產省的作用技術引進和反
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企業R&D研究開發戰略以及與此相關的教育和培訓
制度等作了精闢的分析1並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然而事實上日本的國家創新體系並
非在戰後才確立起來它最早始於19世紀60年代末1868年的明治維新時期並且經
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發展和不斷完善的過程直至今日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對於自明治維
新以後興起的日本國家創新體系的演變與發展過程的考察和分析來加深對於日本經濟成長
過程及其成功要素的理解並力圖得出於我們具有可借鑒意義的結論
一日本國家創新體系的興起與演變明治至昭和初期
1868-1930
眾所周知日本自1868年的明治維新以後開始了漫長的追趕西方先進國家即實現現代
化的歷史進程日本的國家創新體系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其雛形在經歷了德川幕府
時期長達數百年的閉關鎖國之後上台伊始的明治政府已經意識到日本在幾乎所有領域與歐
美等西方國家存在的巨大差距為了縮小這種差距明治政府開始推行全面學習西方的歐
化政策以期建立起與西方相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體制達到富國強兵能夠與西方列
強相抗衡的目的在這一時期明治政府大力推行殖產興業政策在各官營產業中引進采
用西方的先進技術則成為其歐化政策的一環一般說來先進技術從一國傳播到另一國
的途徑有文字信息圖書文獻和圖片人聘用外國工程師技術人員和派遣留學生到
外國學習貨物進口機器和廠房以及資金外國直接投資等而上述所有這些方法
在明治時期的日本幾乎都被使用了2
一技術引進的起點聘用外國工程師的方式
按照格申克龍有關國際間技術轉移的著名論點3落後國家能夠利用先進工業國家的最
1 C.Freeman: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Pinter Publishers Ltd.1987.
C. 弗里曼大野喜久之助監譯技術政策與經濟實績日本的經驗晃洋書房1989年第5頁
2 Akira.Goto:The Japanese System of Innovation: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p79.
3 A. 格申克龍歷史視野中的經濟落後現象哈佛大學出版社麻省劍橋1962年
2
新技術從而處於有利地位即可以取得所謂後發優勢然而在明治初期的日本由於還
沒有形成有效地獲取公開信息的渠道同時不具備培養國內技術人員的條件因此引進西方
技術就不得不完全倚賴於提供國的人工程師與物機械設備的轉移從而聘用外國工
程師及技術人員就成為日本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起點
在明治維新以後的數十年間各官營產業引進西方技術的主要手段就是聘用外國工程師
及技術人員這種大量聘用外國人的方式成為日本明治初期引進西方技術的重要特徵其
實這種聘用外國人的方式在德川幕府時期創設長崎制鐵所1857年橫須賀造船所1866
年和鹿兒島紡紗所1867年時就已經被採用4因此可以說這三所工廠的做法成為以
後明治政府採用的聘用外國人方式的原形只不過在明治維新以後被擴大到了幾乎所有的官
營產業領域當時所採取的聘用外國人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
在聘用外國人較多的項目中在項目實施前即配置相應數量的具有各種必要的技術技能的
外國人並委任一個外國人為首長不一定是技術人員事實上整個項目的生產經營
和管理都交由這個首長來運營聘用的外國人基本上來自同一國家所使用的機械設備
也同樣基本上是從該國引進的如橫須賀造船廠鐵道寮造幣寮以及生野礦山等均屬於這
一類的典型參見表1-1-1表1-1-2表1-1-3表1-1-4第二種類型在聘用外國人相
對較少的項目中只聘用外國人數人不設外國人首長及其他事務性職務外國人只從
事設計規劃的顧問或某些要求特定技術的工種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項目則是混合聘用來
自不同國籍的外國人後一種類型在多見於一些項目的分部礦山內務省興辦的實驗農場
以及北海道開拓使的項目等
表1-1-1 橫須賀造船廠聘用外國人狀況1872年 單位人
首長1 副首長1 會計官1 書記1 建築長1 建築師1
繪圖1 修船長1 修船師1 船工1 漆工1 冶煉師1
鍛工1 蒸汽機製造工1 蒸汽機製造工1 鑄造師3 銅工1 鉗工師1
鉗工1 機械師2 機械手1 絞車師1 守衛1 醫師1 助教1
全部為法國人
資料來源大藏省編工部省沿革報告收入明治前期財政經濟史料集成第17卷改造社1931
年第324--326頁
表1-1-2 鐵道寮聘用外國人狀況1872年 單位人
首長1 建築首長1 建築副長1 建築工頭副工頭9 鐵工3
鎖工1 *繩工1 建築木工2 木工2 石1 *鋪軌工7 調度1
司機5 管理員6 監察1 守衛5 建築監察1 倉庫保管1
器械手9 器械保管1 *鍾表師1 車工3 會計長1
*書記8 *醫師3
除*號外均為英國人
資料來源同表1-1-1第165頁
表1-1-3 造幣寮聘用外國人狀況1873年 單位人
首長1 書記1 試驗分析師1 金銀溶解師1 試驗分析員3
*原料金屬分析員2 *硬幣局助理1 印鈔局長1 副長1 製版1
機械局長1 機械手2 秤量師1 船長1 船舶機械手1
醫師1
除*號有義大利人1名葡萄牙人2名外均為英國人
資料來源造幣局泉友會造幣100年造幣局泉友會1971年第13頁
4 中岡哲郎等近代日本的技術與技術政策東京大學出版會1986年第173頁
3
表1-1-4 生野礦山聘用外國人狀況1872年 單位人
礦山師1 地質師2 醫官1 礦工7 選礦工1 礦物分析師1 機械手2
全部為法國人
資料來源同表1-1-1第91-92頁
明治新政府採用聘用外國人的方式所興辦的第一項官營洋式工業就是1871年在大阪創
立的造幣局次年改稱大藏省造幣寮當時通過英國商人古拉巴的介紹由香港政廳造幣局
引進一套機械設備在東方銀行的斡旋下聘用以英國人金德爾為首長的20名外國人
開始生產金銀銅幣這之後大藏省又聘用美英德意的工程師設立了紙幣寮由於日本
國內沒有能夠提供造幣寮和紙幣寮所需原材料的相關產業於是又引進了原材料的生產技
術造幣寮開始了金屬的精煉分析和硫酸蘇打等化學製品的生產而紙幣寮則自行生產洋
紙和印刷油墨由此造幣寮和紙幣寮也就成為日本近代化學工業的發祥地5
明治政府通過大量集中聘用外國人的方式興辦官營的兵器造幣鐵道電信冶
金礦山造船紡織產業並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上取得了成功明治政府所聘用的外國人
在1872年以前達到214人6最多時的1873年則達到239人而其後聘用外國人的數量則
出現急劇的下降參見表1-1-5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出於財政上的理由因為
對聘用的外國人所支付的薪酬遠遠高於政府的高官成為政府財政的沉重的負擔為減輕這
種負擔而有計劃地逐步削減聘用的外國人數而另一方面在減少聘用外國人數以後各
項官營產業的運營並未受到影響這也反映出明治政府的精明之處即在實行聘用外國人方
式的同時就著眼於日本人技師的培養並逐漸將外國人加以替代如在上述聘用外國人方式
的第一種類型中所實行的方針是在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實權全部委託給外國人首長數
年後則由日本人技術官僚將這些權力接管同時日本人技師也表現出很強的學習能力
在聘用的外國人工程師技術人員手下工作數年後通常就可習得這些外國人的技術和技能
從而可以替代其工作職務這些日本人技師在習得新式技術技能之後逐漸由官營產業轉
到民營產業還有些人自己創辦了企業使得西方新式技術在日本得以普及
表1-1-5 明治政府聘用的外國人數 單位人
技 師 職 工 合 計
1873明治6年 204 35 239
1876 9年 170 26 196
1879 12年 111 9 120
1882 15年 51 6 57
1885 18年 38 38

5. 日本二戰時期的「黑科技」97式迫擊炮,它的實際性能如何

迫擊炮是步兵班組中最常用的火力支援武器,在戰爭中可以越過掩體對敵人進行打擊,同時也不會讓射手直接暴漏在槍林彈雨之中。所以日本在二戰時期也裝備了97式迫擊炮,而且這型迫擊炮在日軍的基層部隊收到了非常好的評價。之所以97式的評價這么高,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其重量輕,體積小,便於拆卸。機動能力非常強大。其次就是其彈道彎曲,射擊死角幾乎沒有。最後就是其威力不錯,不僅可以對人和建築進行攻擊,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像九二式步兵炮一樣對裝甲目標進行灌頂攻擊。

最後就是其威力不錯,不僅可以對人和建築進行攻擊,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像九二式步兵炮一樣對裝甲目標進行灌頂攻擊。當然迫擊炮的瞄準難度決定了其很難對裝甲目標進行有效的打擊,所以實際上打擊裝甲目標的任務還是交給九二式步兵炮或者扛著炸葯包的士兵來完成。

6. 二戰時各國科技分別發展到什麼程度

二戰主要交戰國的國防工業實力和國防科技實力

整體來看,美國的國防工業實力應當是主要交戰國中最強大的。

美國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不僅能夠滿足自身的戰爭需要,而且還被大量用來支援同盟國作戰,對盟國的物質支援其實早在美國參戰之前就開始了。我在《戰史筆記》中就曾經引述過蘇德戰爭期間美英援助蘇聯的大量軍用裝備和物資(僅美國援蘇的飛機就超過了13000架、汽車超過40萬輛),這些物資(尤其是機械化裝備)為蘇軍取得對德作戰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隆美爾看來,只要美國的強大工業力量能夠在某個戰場上發生作用,則對軸心國而言,這個戰場便再也不會有最後勝利的機會了。戰爭的實際進程印證了隆美爾的看法。美國的參戰使同盟國對軸心國確立了真正不可動搖的壓倒性的物質優勢,這在消耗巨大、突出規模效應的二戰中是決定性的因素。可惜的是在德國的最高決策層里,並沒有多少人具有隆美爾那樣的戰略眼光,更沒有什麼人看重過美國的軍事工業實力。所以XTL對於美國人登陸北非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擔心,殊不知,隨著美英肅清北非,軸心國陣營的瓦解已近在眼前了。

德國在十九世紀末期超越英國成為歐洲頭號的工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

首先,德國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後面探討戰爭潛力問題時我們將看到,德國擁有的自然資源十分有限,軍工生產需要的很多原料德國都很緊缺,這影響到了軍工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譬如德國在戰爭後期生產的噴氣式飛機的輪胎材料是人工合成的再生橡膠(因為缺乏天然橡膠來源),但這種人工產品滿足不了高速噴氣式飛機的起降需要,在降落時經常發生爆胎的。

其次,德國嚴重缺乏石油等燃料來讓它的軍工產品充分發揮作用。在嚴密科學的組織和施佩爾富有創意的領導之下,德國的軍工生產在1944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維持在相當高的產量上,前NZ德國將軍馮•梅林津在其所著的《坦克戰》一書第二十三章中引述了NZ德國軍工部長施佩爾在向紐倫堡國際法庭作證時說的話:

「也就是說,如果單純地考察軍工生產的產量數字,那麼在1944年冬季之前,德國還看不出有失敗或崩潰的跡象。然而德國一直沒有足夠的燃料讓這些可觀的裝備充分投入到戰場上,同盟國的戰略轟炸以及境外燃料來源的喪失最終使得德國的軍工生產在戰爭後期幾乎失去了意義。從軍工廠生產出來的成千上萬架的飛機、數千輛的坦克、為數眾多的潛艇都只能如廢鐵一樣擺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裡,因為沒有燃料可供它們前往戰場。
關於德國缺乏石油等原料的情況在後面探討主要交戰國自然資源的部分還將提到。

再者,德國的戰時工業生產無法像美國那樣在完全不受干擾和破壞的環境中進行。誠如我在《戰史筆記》中曾引用過的那樣,施佩爾坦率地指出,自從1944年5月以後,德國的燃料工廠已成了盟國空軍集中攻擊的目標。此後,德國失掉了90%的燃料,這才是真正的大災難。「敵人飛機的轟炸使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武器生產再多也無濟於事,因為新式坦克和噴氣飛機沒有燃料是沒有用的。」(見馮•梅林津所著《坦克戰》第二十三章)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軸心國和同盟國軍工生產的總體環境,就會看出一個巨大的差別,德國和義大利的工業目標在戰爭中後期一直處於同盟國戰略空軍的打擊范圍之內,經常要遭受持續不斷地轟炸,這對軍工生產和運輸都造成了不可忽視的重大破壞;相反,主要是由於地理上的原因,美國本土依仗兩個大洋的阻隔遠離軸心國武裝力量的打擊范圍,其工業設施和生產活動不會受到絲毫的影響,可以長期處於滿負荷的安全運轉狀態。同樣,蘇聯廣袤的縱深地區(如烏拉爾山脈以東)也不在NZ德軍的打擊半徑之內,英國內地(西北部)的工業生產由於德國空軍戰斗機作戰半徑小而有倖免遭德國轟炸機轟炸,而且德國轟炸機本身的載彈量普遍不足,難以對英國的工業設施造成毀滅性或實質性的破壞,英國的軍工生產能力在戰時基本上可以保證不遭到實質性的削弱,甚至還能夠明顯地得以提升。再加上同盟國占據著空中優勢,所以,同盟國的軍工生產的主要部分處於非常安全的狀態。安全環境的差異勢必直接影響軍工生產的效率和成本,而這點對於一場長期的全面戰爭來說極為關鍵。

到了戰爭的末期,尤其是進入1945年之後,德國軍工生產體系在同盟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和陸軍的不斷推進之中終於土崩瓦解,不再有能力支撐德軍的作戰。而同時期的同盟國軍工生產卻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也就是說,和總的戰爭形勢一樣,德國的軍工生產是一個逐漸被削弱直到最終垮台的過程,同盟國則是越打越強。

蘇聯的工業體系在二戰中也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眾所周知,十月Revolution之後的蘇聯用了不太長的時間就把一戰時虛弱的俄羅斯改造成了一個強大的工業化國家。根據朱可夫在其《戰爭回憶錄》中提供的數據,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的鋼產量為1830萬噸。這個數字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僅次於美國和德國。

不過很多人以為二戰中蘇聯的工業都集中於西部地區,並且在1941年德軍的悍然入侵中被大部佔領和摧毀。實際上,斯大林早在二十年代後期起就開始了國家工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他早已經意識到在自己國土的東部縱深建立強大工業區的深遠意義,當XTL上台後,面對咄咄逼人的NZ德國,這種工業重心調整的必要性就顯得更加突出。

關於蘇聯在1941年時的重工業布局,英國人艾伯特•西頓在《蘇德戰爭1941-1945》的第三章里有過介紹:

除了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周圍的大工業區以及烏克蘭和頓涅次盆地上的大工業區外,在烏拉爾山脈和亞洲還有一些工業區。烏拉爾山脈的工業區是以彼爾姆、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馬格尼托哥爾斯克三點為中心向外發展,全長達數百英里。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的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亞、托木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布拉茨克直到貝加爾湖附近的伊爾庫次克一帶,都有大型聯合企業。在靠近阿富汗和ZG邊境的阿什哈巴德、撒馬爾罕、塔什乾和阿拉木圖等地也興建了重工業。然而,西方世界在1941年卻不了解這些詳情。蘇聯重工業的重心正在向東轉移而且從1928年就開始了。

盡管表面上看,蘇聯西部的工業在戰前仍然支撐著國家的經濟基礎,但是東部工業區的存在為蘇聯提供了寶貴的戰時工業儲備,為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遭受重大挫敗後繼續抵抗德軍提供了後續的支撐力。當德軍以閃電般的速度攻入蘇聯、蘇聯在三個月的時間內丟失了西部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相當於英法兩國國土面積之和的兩倍)時,斯大林大大加速了重工業東遷的工作。工業東遷是蘇聯戰時動員的重要措施,根據《三聯生活周刊》所載《蘇德戰爭經濟學》一文的數據,到1941年下半年蘇聯從西部搬遷了2593個工業企業的設備和大量物資。1942年5月,基本完成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企業的轉移,第二階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區企業。不少內遷企業平均不到兩個月就在新址開始運轉,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開工。到1942年夏,蘇聯完成了國民經濟戰爭轉軌,有1200家東遷的工廠和850家新建工廠投產,東部地區工業產值的比重從1940年的28.4%上升到70%。1944年,蘇聯飛機年產量達到40300架,坦克28983輛,火炮122500門。
有數據顯示,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其中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德軍擊毀)、82.5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和英美的外援及時補充了這些損失。飛機生產方面的數字我們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戰國的空軍實力時已介紹過,數字超過13萬架之多。平均計算,蘇聯在蘇德戰爭期間平均每年要生產出2.7輛坦克、近21萬門火炮和迫擊炮、34250架飛機,還不包括數量更為巨大的軍用車輛、輕裝備、彈葯等必要的軍需物資,毫無疑問,這個數據反映出了蘇聯非常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

英國的情況較為特殊,它是老牌的西方工業列強,擁有較強的工業製造能力。但是在二戰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里,英國的主要戰場局限於海上和空中,因為它只需確保自己在海上和空中的相對優勢,就可以自保,因此其工業生產的重心自然傾向於海空裝備方面。在很長一段時期內(1943年7月登陸義大利以前),英國對德作戰的陸上戰場僅限於北非,而北非對德國來講只是個很次要的戰區,德國投入到這個戰場上的兵力非常有限(大部分時間里只有4個不整齊的師),所以英軍的陸上壓力較小,陸軍裝備的需求量不是特別大,其生產在三軍裝備生產計劃中並不佔有優先的位置。總的來講,英國具有很強的工業生產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嚴重依賴於海外資源的大量輸入,在這方面,來自美國的援助和英帝國眾多海外殖民地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日本在二戰中表現出來的工業生產能力只能算是中等水平,這須用比較的方式才能直觀地體會到。譬如日本的飛機生產量只相當於美國的十分之一略強。數據顯示:日本的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1941-1945年,日本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至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只生產了1065輛中型坦克(需要指出的是,二戰中日本裝備的主戰坦克普遍輕薄,日本自己稱為「中型坦克」的坦克實際上只相當於其他主要交戰國的輕型坦克,譬如日本在戰爭期間生產裝備並投入實戰使用的最重的坦克不過15噸重,而同期德美蘇英等國的中型坦克全重都已超過30噸,而像德國裝備的「豹」式中型坦克全重甚至已經超過40噸)和1024輛輕型坦克,而美國卻生產了24997輛中型坦克和4052輛輕型坦克。海軍裝備的生產量對比前面已經介紹過。總體來看,日本的國防工業生產重心側重於海軍,其空軍和陸軍的裝備生產能力相對較弱。

最致命的是,日本比德國還缺乏資源,幾乎所有的戰略物資均要依靠進口。一旦日本失去制海權,其海外原料的輸入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到了戰爭的後期,原料的輸入幾乎完全斷絕),這將直接影響到軍工生產能否維持下去。日本的整體國防工業基礎與美、英、德、蘇相比本來就存在著差距,自然資源狀況也不及上述四國,因此戰時的日本雖全力生產,也無力改變戰場態勢。當美國人掌握了太平洋戰場上的絕對制海權和制空權後,日本的工業體系便在嚴酷的封鎖和令人窒息的戰略轟炸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

義大利二戰時的工業顯得非常的脆弱,戰爭的實際進程表明,它甚至沒有能力滿足本國軍隊的基本作戰需要。盡管墨索里尼對外把義大利吹噓得無比強大,但事實上,倘若沒有德國有力的軍事援助,義大利恐怕早在1940年底其北非殖民地被英軍輕易掃滅之時即已經崩潰了。我在《戰史筆記》的第八部分中曾經引用過蒂佩爾斯基希的介紹:1940年義大利武裝力量的武器裝備十分缺乏,且陳舊不堪,當時在亞平寧半島、撒丁島和西西里島的59個兩團制義大利師中,由於武器裝備不足,只有20個師達到戰時編制的70%,另20個師只達到50%。如要進行總動員,一切都缺乏,陸軍甚至無法讓所有後備人員穿上鞋子。

整個戰爭期間,義大利的工業生產能力太小、財力不足,其武裝力量不得不依靠德國的物資和裝備的援助才能維持作戰,因此我認為,義大利的國防工業實力在主要交戰國中顯然是最弱的。
國防科技實力對比

國防科技實力的直觀體現就是軍事裝備的質量和性能,因此對主要交戰國科技實力的比較只要觀察一番它們在戰爭中的軍事科技成就就可一目瞭然了。在這方面德國似應排在首位,我們只需列舉一下二戰時期德國取得的一些國防科技成就就可以說明問題了:

(Ⅰ)陸軍主戰裝備領域,德國先後生產出的「豹」式、「虎」式坦克在當時都屬於具有領先設計理念和最強大攻擊力的陸戰裝備。據說,庫爾斯克會戰之後,視察過德國「虎」式坦克的蘇軍元帥朱可夫曾坦率地指出:「XTL的確有理由認為他只靠這種坦克就可以贏得這次戰役」。朱可夫看到的坦克准確地講是「虎1」型,該坦克全重超過了56噸,裝備著威力巨大的88mm炮,這使它成為所有盟軍坦克危險的對手,它那厚重的裝甲使它幾乎堅不可摧。在戰爭中「虎1」式坦克擊毀了大量的盟軍坦克和其它裝備,在對手心中樹立了不可戰勝的神話,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這種坦克曾創造了在3900米的距離上擊毀蘇軍T-34坦克的紀錄,足見其攻擊火力之兇悍。除了「虎1」,德國在戰爭後期還生產出了更加強大的「虎2」型坦克(又稱「虎王」),「虎王」坦克全重竟然接近70噸,裝備一門二戰期間德軍坦克火炮中威力最大的KwK 43/L71型88mm加農炮,它能在2000米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製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不僅是「謝爾曼」坦克,它幾乎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但這種坦克產量太小。

「豹」式坦克原是德國針對蘇軍T-34坦克而設計的對抗性裝備,但其性能已全面超越T-34,該坦克的設計非常先進,具有現代理念,製造工藝也十分精細,豹式還是最先安裝主動紅外夜視儀的坦克,開創了坦克夜戰設備的時代。「豹」式坦克被認為在性能上超越同時代盟軍各型同類坦克。甚至它的敵人——蘇軍曾給「豹」式坦克以高度的評價,把繳獲的「豹」式坦克被作為一種獎勵交給最好的坦克乘員使用。在1944年,為能更好利用繳獲的「豹」式坦克,蘇軍還印製了俄語版的「豹」式坦克手冊,分發給駕駛它的坦克手。法軍將繳獲的「豹」式坦克一直使用到20世紀50年代,此外,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在戰後使用過「豹」式坦克。「豹」式坦克對未來戰後西方坦克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認為是世界兵器史上第一種現代主戰坦克。當今德國國防軍所裝備的主戰坦克命名為「豹II」坦克,這可以視作是對二戰時期德軍「豹」式坦克的充分肯定。

基於「豹」式坦克,NZ德國後來還發展出成功的變形車——「獵豹」坦克殲擊車,該車成為「二戰時期最優秀坦克殲擊車」,火力堪與「虎2」坦克相比,裝甲防護也超過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樣出色的機動性,成為德軍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

德軍裝甲兵器普遍具有製造精良、工藝精細的特點,這反映出德國在裝甲武器裝備的設計製造方面居於全球領先地位。但是這些性能出眾的德國裝甲戰車存在著共同的致命缺陷——生產成本過高、結構工藝復雜、維修保養困難,這就造成了它們無法進行大批量的生產,數量的嚴重不足,再加上投入戰場的時間偏晚,使它們無法從根本上扭轉戰局。尤其是對於資源稀缺的德國來講,這些王牌裝備的前述缺陷就顯得更加致命。

(Ⅱ)海軍裝備領域,德國雖然沒有時間和條件建設出一支強大的水面艦隊,但是即使在其建成的屈指可數的幾艘大型水面戰艦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德國軍工展現出的一流製造工藝和技術水準。
[

以「俾斯麥」號為例,這艘戰爭期間建成的戰列艦引起了英國的極大恐慌,在我的《戰史筆記》中可以讀到,英國為了能擊沉它,調集了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眾多「王牌」戰艦(包括航空母艦)對「俾斯麥」號展開了全力圍追堵截,輪番攻擊,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才達到目的。僅僅為了一艘戰艦,號稱頭號海上強國的英國何以要不惜血本地加以打擊呢?這恰恰說明了「俾斯麥」號的強大,據說,「俾斯麥」號的指揮官在出港時曾傲慢地聲稱:「英國海軍沒有一艘軍艦能和我們匹敵,也沒有任何一艘大型軍艦能夠在我們的炮口下倖免!只要『俾斯麥』號一旦出現在大西洋上,英國的運輸就將中斷,英國人將困死在孤島上!」如此豪言當然有誇大之詞,但從實戰中可以證實,「俾斯麥」號戰列艦的確配得上「二戰時期最精良的戰艦」的稱號,它做工精良、結構設計科學、火力強大、生存力強,體現了高超的造艦科技。在著名的圍殲「俾斯麥」號的海上戰例中,英國曾引以為榮的巨大的「胡德」號竟然在幾分鍾之內就被「俾斯麥」號精準而兇狠的火力送入海底。另一艘英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也身負重傷,不得不退出戰斗。最終,英國皇家海軍費了九年二虎之力,集中絕對優勢的海空兵力才終於取勝,有記載說,「俾斯麥」號在失去動力、被英國艦隊圍攻時中了七百多發炮彈都還沒有沉沒。可以設想,如果德國多幾艘「俾斯麥」號的話,英國海軍的制海權恐怕就岌岌可危了。

另外,在潛艇的製造方面,德國生產的潛艇算得上是二戰時期最優秀的潛艇了。它在大西洋上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績以及在同盟國陣營中引發的恐懼和憂慮充分說明了這點。而戰爭後期,德國生產的新式潛艇更有能力成為可以扭轉戰局的利器,只不過由於為時過晚和資源匱乏而未能發揮太大作用。

(Ⅲ)空軍裝備領域,噴氣式飛機的成功開發和使用讓NZ德國在空戰裝備的研發上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關於這點,我已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戰國的空軍實力時作過介紹。需要補充的是,除了眾所周知的Me-262,德國還曾生產出一種稱為「烏鴉」的戰斗機,其官方編號為Ta-183,1944年完成樣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後掠翼噴氣式戰斗機。它的機載武器為四門30mm機炮外加500公斤航空炸彈。飛機最大航程990公里、最大速度950公里、最大升限14000米(這些數據都是當時的盟軍飛機所無法企及的)。雖然「烏鴉」戰斗機沒有參加過實戰並且貌不驚人,但它成了在5年後的朝鮮戰場上名震天下的蘇聯米格15「比斯」型戰斗機的前身!

(Ⅳ)新式兵器領域,導彈武器的誕生也深深打上了德國印記,是德國科學家把人類戰爭帶入了遠程制導時代,V-1和V-2導彈分別成了現在為我們所熟悉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鼻祖,戰後,這兩種導彈又成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發展各自導彈火箭武器的基礎。

無論是導彈,還是噴氣式作戰飛機,都是絕對具有Revolution性的武器種類,直到六十餘年後的今天,這兩種兵器仍然是各國武裝力量的核心裝備。而戰後兩個超級大國(美蘇)的導彈航天事業和噴氣式飛機計劃的發展也都是建立在對NZ德國相關技術的直接吸收的基礎之上。

(Ⅴ)核武器開發領域,德國在戰前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從某種角度上講,世人實在應當感激XTL,如果不是他愚蠢的反猶政策以及對核物理學的輕視,則NZ肯定會首先掌握原子彈技術。1938年,德國人就發現了核裂變,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德國將率先造出核武器。但是NZ的反猶政策迫使許多出色的德國科學人才離開德國,為其他國家(主要是美國)效力,其中就有大名鼎鼎、在科學史上占據顯赫地位的「巨匠」愛因斯坦,這導致了NZ本土缺乏核物理人才。再加上盟軍對NZ核計劃的破壞等原因,才終於沒有讓XTL代表的邪惡世界第一個握有毀滅性的核武器。

(Ⅵ)科技人才領域,德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出類拔萃的一批頂尖的科學家,包括馮•布勞恩在內的眾多科學人才為德國成為世界一流的工業科技強國奠定了牢固的智力基礎。前面列舉的那些國防工業成就無一不是德國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德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優勢也被同盟國充分注意到了,他們決定一有條件,就盡力掠取德國誘人的科技成果和寶貴的科技人才。1945年初,一支美國突擊隊突入德國,俘獲了德國第一流的火箭專家布勞恩等130名火箭高級技術人員及大量的V-2導彈,這些人被運到美國,成了美國國防高科技領域的核心人才,並且確實為美國科技的突飛猛進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蘇聯自然也不會甘居人後,它在戰爭末期也從德國的導彈基地帶走了數量龐大的實物和技術資料。

我個人的感覺是,美國的國防科技實力在二戰中除了原子彈計劃(「曼哈頓工程」)外,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成就。但即使是美國人引以為榮的「曼哈頓工程」,也大量地吸收了其他國家(尤其是來自歐洲國家)的科技人才,來自德國的愛因斯坦對於美國核開發計劃的重要作用盡人皆知。總體而言,二戰之前世界科技研究的中心還是在歐洲,歐洲也是當時頂尖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區。

但無論如何,一個成功的「曼哈頓工程」已經足以將美國的科技地位提升到相當高的位置,畢竟,研製核武器本身就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和工業實力很具水準,因為核開發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小范圍工程項目,它的成功有賴於許多相關工業和相關科技的有力支撐。

提到英國在二戰中的國防科技成就,人們很容易首先想起來的恐怕就是在不列顛戰役期間大顯神通的預警探測設備——雷達。的確,連英國人自己也承認,如果沒有雷達的有效運用,英國是打不贏不列顛戰役的。當然,不僅在防空領域,在海戰場和空中戰場上也大量裝備了雷達探測裝置用於水面作戰和反潛。雷達在戰爭史和兵器史上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噴氣式飛機和導彈,它同樣是一件Revolution性的軍事裝備。雷達提供的遠程實時探測、早期預警、目標識別、方位判斷能力已成為部隊作戰所必需的基本條件,雷達使人類第一次有可能擺脫生理視覺的局限來進行遠程監測和目標信息採集,這種探測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樣式。直到今天,雷達仍然毫無疑問是最基本的探測手段。

除了雷達,英國人開發出的另一種水下目標探測裝備也同樣關鍵,那就是聲納。出於對一戰中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給大英帝國造成的恐慌,協約國在1917年就成立了「協約國潛艇探測委員會」,專門研究尋找對抗水中隱蔽的潛艇的技術對策,戰後英國繼續投入巨資研製,利用超聲波在水中傳播的物理特性開發潛艇探測裝備。終於在30年代初期使聲納技術達到實用階段。到1935年,就已經有半數的英國艦只裝上了聲納。這一技術為同盟國最終擊敗德國潛艇戰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蘇聯當然是工業大國,但也必須看到,二戰期間,蘇聯在尖端國防科技領域和德美等強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它並沒有製造出具有很高技術含量、在兵器史上具有Revolution意義的武器裝備。在戰爭中人們對於蘇軍印象最深的是它巨大的規模和頑強的戰鬥力,它在主戰重裝備方面唯一引起人們注意的莫過於T-34坦克了。但是這種坦克在綜合性能上與其他國家的同類坦克(如德軍「豹」式坦克、美軍M-4謝爾曼式坦克)相比並不佔優。T-34坦克的特點在於機動性好、性能可靠、結構簡單、易於生產,全重也大大小於「豹」式,可以被大量的生產和投入使用,據統計,戰爭期間,蘇聯總共生產了超過50000輛的T-34,和美軍M-4謝爾曼式坦克一道,成為二戰中產量最大的坦克。在東線,正是漫山遍野、如潮水般沖擊的T-34坦克淹沒了性能上遠比它強大但數量有限的「豹」式和「虎」式坦克,並最終淹沒了孤傲的****。從某種程度上說,T-34坦克成了二戰蘇軍的形象代表。

二戰時期的日本談不上是一個科技大國,它的最終失敗根本上講當然要歸因於國力不濟,但科技實力上的弱勢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這點連日本的戰爭研究者也是認可的,日本戰史專家杉之尾宜生在其所撰寫的《二次大戰日本戰敗的原因——從軍備研發的觀點》一文中開宗明義地指出:

「大東亞戰爭失敗的原因,是兩國[指日美兩國]在國力與軍力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在物質力量上的差異。換言之,即是在科技力量的差異。這顯然是從結果所呈現的事實,而且是無庸置疑的。」

「九月三十日,美軍機動艦隊的旗艦之一列星頓號(USS Lexington)的雷達,已經發現一架日軍的大型戰機位於前方兩百公里左右並向前移動。這時的列星頓號航空母艦已裝備了能偵察來襲敵軍戰機的各式雷達系統,包括用來偵察來自水平方向敵機的SC雷達,偵察飛行中敵機的SM雷達,與防空大炮相連以擊落敵機的馬克二型(MARK II)雷達,以及用來尋找海上敵艦的SG雷達,並已准備攻擊。根據雷達系統所提供的精準信息,450架的[美軍]『地獄貓』機隊展開了出人意表的攻勢,日軍戰機也一架架地被擊落。那些打在日軍機艦的子彈都設有『可變式定時引信』。

『可變式定時引信』是一種能在15公里的范圍內,使用雷達波以在目標物的近距離爆破的設備。由於這種設備,讓日軍失去了第一戰機隊的244架,以及第二戰機隊的82架飛機。換言之,總共326架戰機之中,日軍就損失了230架飛機,與395位飛行員。」

日軍竟然沒有意識到美軍居然裝備有那樣強大的雷達探測系統,因為當時的日軍艦隊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作戰方法訓練的。這種傳統訓練仍舊依靠以人眼為基礎、輔以光學望遠設備來探測遠距離目標。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不止一次地吃了雷達的大虧,但卻無力在這方面追趕上美國的水平。
義大利的國防科技實力在二戰中幾乎沒有任何展示。

綜合分析,我對於二戰各主要交戰國的國防工業實力和國防科技實力由強到弱的排序是:

第一檔次:德國。

第二檔次:美國、英國。

第三檔次:蘇聯、日本。

第四檔次:義大利。

7. 日本領先世界科技有哪些

世界科技實力排名:
第一名:美國
第二名:英國
第三名:日本
美國國家專利局的專利申請數中,日本是僅次於美國自己本身的第二大國,這一直被視作是日本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全球大學的排行榜和對世界科技貢獻度上面,日本的大學僅次美英。
自二戰以後,日本政府極其重視對教育的投入,以「科技立國」,教育水平一直居於世界前列。遺憾的是,日本的大學似乎有點先天不足,創新能力和冒險精神都遠落後於美英。
日本擁有很多大集團和大公司,如東芝,三菱等等,這些公司都擁有很強悍的科研實力,日本注重細節的精神讓他們的產品在市場上,擁有更好的用戶體驗(相比之下,美國的產品往往顯得比較粗糙,這可能美國製造業衰退的關鍵原因),從而占據市場,這也讓他們擁有更多研發經費。
通過美日之間的技術共享,日本不廢吹灰之力的獲得了很多關鍵技術(這里的技術共享並不是指實用層面的,通用公司不可能將自己的汽車製造技術告訴本田),但不得不說,很多關鍵技術都是由美國人發明的,然後,由日本人進行開發並占據市場。從開始的仿造到後來的技術創新,日本的崛起成為亞洲的一個神話。
上世90年代,以矽谷為代表,美國率先開始了信息革命,並利用自己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打敗日本。自此之後,日本加大了對頂尖科學技術的研發,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比如說,獲諾獎的人數穩步提升)。與美英相比,日本人缺少那種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尤其是美國人的科學冒險精神),這可能是日本人致命的弱點。但日本人也有一個優勢,他們往往會在一個行業干一輩子,而美國很多人一生中可能會轉無數個職業(美國人似乎不喜歡在某一個職業干一輩子),我們都知道,技術是需要時間積累的,有三十年經驗的老工程師,老教授可以用自己的經驗輕松打敗一個優秀的博士生。(盡管他可能沒有那個年輕的博士那麼聰明)。比如說,錢永鍵獲得了諾獎,而他的科研成果離不開另外一個人的支持,而這個向錢永鍵提供關鍵資料和科研成果支持的人,早已經不在成事科研,如今是一名加油站的加油工人,盡管他當時完全可能獲得諾貝爾獎。與英國相比,日本失去了語言優勢,也沒有英國那麼多頂尖的大學,雖然早稻田和東京大學都是世界頂尖的大學,但與牛津和劍橋相比,它們確實還嫩了一點!

20個關鍵科技領域,日本的排名都很不錯,在材料科學,尖端機器人等等,日本都擁有巨大科研實力。
以上內容希望能幫到你
還有疑問的話建議你可以去兜游互助廣場看看

8. 二戰時蘇聯和日本誰的科技強

1.坦克:
蘇聯方面無論是技術和產能都不是日本能比的。1939年的諾門罕事件BT對89是半斤對八兩。但即使是當時日本的新銳戰車97式出動,後來就有日方曾有評估:以97式和蘇聯BT坦克對抗,蘇軍可以在1500米距離上擊穿日本裝甲(25毫米),日軍則只能在500米擊穿俄國坦克的側面(13毫米)。
但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坦克在1000米以上距離射擊,命中率通常不高。蘇軍坦克炮的優勢因此也要打上折扣,但蘇聯的火炮和步兵反坦克火力有力的彌補了這項不足。

而當日本的四式中型在1945年研製成功時,戰場上已經遍布蘇聯的T-35-85、KV-2了。最終四式也就製成區區的6輛而已。

2.火炮
火力方面,日軍步兵能直接依靠的重武器,主要是92式步兵炮。這種炮口徑70毫米,重204公斤,射程2800米。另外就是類似於輕型迫擊炮的89式50毫米擲彈筒(射程650米)。
而蘇聯的1913型76毫米團炮,射程為7000米;1927型76毫米團炮射程為8500米。蘇聯步兵還可以得到82毫米迫擊炮的支援。而蘇軍的1933型76毫米師炮,射程達14000米。日軍38式75毫米野炮,卻只有8350米(改進型10700米)。只有機械化牽引的90式75野炮,射程達到14000米。日蘇兩軍120(122)—150(152)毫米炮的射程,多數要差出5000米左右。

蘇軍122-152毫米師屬榴彈炮,射程在9000-10000米。ML-20型152毫米榴彈炮,射程達到17230米。

日軍38式120-150毫米榴彈炮,射程只有5650-5900米。96式150毫米榴彈炮(實際口徑149.1毫米),射程11900米。少量的89式150mm野戰加農炮(實際口徑149.1毫米),射程18100 米。

1939年式280毫米榴彈炮,炮口初速356米/秒,雖然射程只有10650米,但該炮發射的炮彈重達246公斤,威力驚人。

BR-18式305毫米榴彈炮是紅軍最具威懾力的武器,該炮炮彈重達330公斤,能在1000米距離以60度角穿透2-2.5米厚的混凝土,該炮射程16500米,炮口初速530米/秒。

3.戰機
零式於1940 年首次出戰時,零戰的卓越表現使它不遜色於世界上任何優秀的戰斗機。初期的蘇聯戰機性能乏善可陳,但1942年性能優越的La-5 出場,而1944年裝備部隊的La-7 型飛機堪稱二次大戰中最好的殲擊機之一。

4.海軍和海軍航空兵
到1941年,蘇聯艦隊便擁有三艘戰列艦(其中兩艘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下水的)、七艘巡洋艦、五十九艘驅逐艦、二百六十九艘魚雷艇和二百一十八艘潛艇以及大批布雷艦、掃雷艦和輔助艦。雖然蘇聯海軍在數量上很可觀,但它的裝備、訓練和效率都遠不及日本海軍。在與德國空軍和海軍的作戰中,蘇聯海軍的力量被不斷削弱。縱觀整個戰爭,蘇聯海軍主要都在執行防衛和陸戰支援任務。

擁有二千五百多架飛機的蘇聯海軍航空兵,實際上是一支以岸上機場為基地的蘇聯空軍的分遣單位,它的人員保持陸軍軍階並穿陸軍制服。

日本海軍是日本國家安全的支柱和國家力量的象徵,是最能體現日本軍國主義擴張政策的軍種。日本的海軍實力在二戰時期也確實發展到了其歷史上的頂峰,它之所以能夠達到那樣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對手的質量很高。如果說日本的陸軍在亞洲面對的對手普遍孱弱,那麼日本的海軍要建立西太平洋的霸權就必然要面對在這一地區擁有殖民地、海外領地和重大利益的美英兩國的海上力量的挑戰。而英美海軍則是當時排名世界前兩位的超級海上強國,面對這樣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敵人,日本海軍只有也達到世界一流才可能具備挑戰英美海上霸權、實現日本對外擴張國策的能力。

中途島戰役前的日本海軍是處於其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時期。1941年的日本海軍力量為:

戰列艦10艘
艦隊航空母艦6艘
重巡洋艦18艘
輕巡洋艦17艘
另有驅逐艦11級共105艘和潛艇數十艘

除此之外,當時的日本航空兵也堪稱精英中的精英。42年6月6日第一攻擊波轟炸中途島的時候,零式一舉擊落了美海軍陸戰隊的全部26架「野貓」戰斗機,而自己居然毫無損傷!

中途島海戰之後,日本海航飛行員的素質一落千丈,而美國的新式戰機又不斷涌現。而經驗的飛行人員的缺乏,更是致命的缺陷。最終機動部隊只有淪為誘餌的命運。

縱觀以上,蘇聯擁有強大的工業基層,豐富的人力資源。當時蘇聯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而日本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日本可以像德國一樣初期依靠相對較強的海空軍技術力量取得勝利,但隨著這戰爭的長期化,日本最終逃脫不了戰敗的命運。

9. 二戰時候出現了哪些逆天的黑科技

不得不稱贊德國和日本當時的科技實力。。。

~以下內容轉自知乎~

梅塞施密特 (Messerschmitt) Me 163 "Komet" 火箭引擎戰斗機

世界首架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戰斗機,於1936年完成。以 Me 163 為基礎,後續發展出了 Me 163A 以及 Me 163B. 截至1943年5月,梅塞施密特共生產70架 Me 163B,由於火箭引擎供應不足而無法繼續生產。後由Klemm輕航空器製造公司繼續生產,並試圖更換引擎。原配的火箭引擎在1944年再次供應充足,但戰爭局勢已定。

引擎:Walter HWK 509 A-2 火箭
翼展:9.30 m
長度:5.70 m
高度:2.50 m
重量:1.9 t (凈重) / 4.18 t (滿載)
作戰半徑:50 km (飛行時間約7分鍾)
武器:2 x 30 mm MK 108 機炮 / 12 x SG 500 "Jagerfaust" 防轟炸無後坐力對空機槍

原文傳送門

10. 二戰的時候日本科技有俄羅斯,德國,美國強嗎

看一下二戰時候先進的武器裝備就可以有很明顯的發現排在前面的大多是德國人的武器美國人次之然後是蘇聯人和英國人,當時日本人的武器有些性能確實優異但很多都不是靠科技手段達到的,最明顯的就是零式戰斗機,太平洋戰爭初期然美國人吃盡苦頭的零式在爬升率高,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等特點壓倒美軍戰斗機,但是實現這些特點的手段並不是零式的發動機馬力有多大,氣動外形有多好,而是由戰斗機無裝甲,使用鋁合金骨架並在骨架上鑽洞減輕重量而實現的,你說這能算正真的先進嗎?至於現在科技是否超越了美德俄,你只要看2方面,那就是航天,還有就是整體軍工實力,注意是整體軍工實力,不是單單某一個方面,很明顯以上3個國家日本都不是對手,最多在電子半導體這塊有點特長。再多說一句日本雖然科技潛力巨大但是有美國人壓制著這種潛力很難發揮出來,美國人會讓日本發揮潛力嗎?很明顯不會因為這不符合美國人的國家利益。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6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7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