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為什麼科技發達

日本為什麼科技發達

發布時間: 2022-01-22 22:24:36

『壹』 為什麼日本很強經濟、科技

日本跑車一般都沒有歐洲車和美國車那麼大的馬力,小馬力的車雖然在直道上不佔優勢,但是對付彎道,絕對不是馬力越大越好,何況就算是飆直道,日本跑車的改裝潛力是最大的,完全可以爆改出上千ps的功率出來。相比之下,純種超跑在原廠狀態下就已經是相當均衡了,改裝潛力反而很小,小改動都會破壞其平衡,導致賽道成績下降。
相較於歐洲跑車和美國跑車,日本跑車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車體短小,軸距短,軸距短的車操控性要優於軸距長的車,馬力小的車操控性要優於馬力大的車(當然是適當的小馬力,太小了那就沒資格放在跑車裡面比較)。
當然,混跡賽場60年的Ferrari自然操控性也很好,但是那種感覺和GT-R這樣的日本跑車不一樣,Ferrari的調校偏向專業賽車,適宜跑賽道,底盤非常扎實、平穩,很少出現後驅車容易出現的車後亂擺的情況,就算是Late Brake推頭也能控制的很好,Ferrari是天生用來跑賽道的,而日本車經過改裝之後一般適合跑公路,因為體積小,在公路上非常靈活。但是到了空曠的賽道上面就不佔優勢了。
調校肯定是可以的。你看到的像LeMans和WTCC這樣的賽事,裡面也有日本的車,它不就是和Porsche、Ferrari這幫同台競技么,當然由於日本車輕小靈活的特點,調校上會和採用MR居多的Ferrari和RR居多的Porsche會有不少差別,日本跑車多為FR和F4WD(F4WD的經典之作就是EVO,它是跑拉力的),但是最終的效果是接近的(賽場上其實FR是不佔優勢的一種布局,最適合於賽道的是MR,這正是Ferrari F430、Ford GT、Saleen S7這樣的著名GT賽車所使用的布局)

『貳』 日本為什麼那麼多高科技

日本科技很發達,這一直給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不要只看日本的科技,現在我們國家也很厲害,相信用不了多久一定可以超越日本的!

『叄』 日本的經濟為什麼那麼發達

1 良好的國民素質 2 美國的扶植 3 朝鮮戰爭的刺激 4 國民的奉獻精神 5 重視科學技術 和教育 6 非軍事化 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經濟領域 7 一戰時對別國的掠奪 8 日本戰後積極鼓勵民間國民到發達國家,學習先進技術,大幅加強了自己的生產力。

『肆』 日本為什麼如此發達

二、戰後日本經濟崛起的主要原因:

概括地說: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美國實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一。

1、對日政策的全面調整:

根據「杜魯門主義」的戰略,美國原想通過扶助蔣介石並使之統治中國,再以它為據點進行反共的戰略。由於形勢的變化,特別是中國革命的勝利,使美國遠東的戰略而破產。於是,日本在美國的亞洲戰略中變得重要起來,即美國打逄使日本替代原來擬想中的蔣介石政權,而成為其亞洲的反共據點,為了實施這一新戰略,為了遏制社會主義蘇聯和中國,美國重新調整了對日政策,放寬了對日本的懲罰,即從削弱日本,轉為扶植日本。建設「遠東工廠」就是最好例證。

為了遏制蘇聯和中國革命的勝利,1948年1月美國提出了一個佔領日本的新方針——「建設自主國家」,這個所謂的「自主國家」,實際上只不過是美國在亞洲的「遠東工廠」的代名詞。

為了建設「遠東工廠」,美國積極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主張解除對多數軍需工廠的指定賠償,為了實現日本的復興,美國力主緩和戰爭賠償,允許日本保留賴以恢復生產特別是軍工生產的資設備基礎。

建設「遠東工廠」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盡快擺脫戰後的通貨膨脹和糧食危機,美國於1948年12月,提出了「穩定經濟九原則」,1949年2月還派底特銀行董事長道奇到日本擔任佔領軍當局的最高財政顧問,對日本經濟進行整頓,制定了「道奇計劃」把「穩定經濟的九原則」加以具體化。道奇的緊縮財政措施實行後,通貨膨脹被抑制住了,日本經濟也穩定下來。開始向自由經濟過渡。

2、侵朝戰爭的「特需」訂貨

戰後美國為了爭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給日本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日本立時成了美煙的後方軍需物資供應基地和武器、軍械的修理廠。日本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達36憶美元。這些「特需」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給日本經濟注入活力,帶來了國內的「消費景氣」。。無怪乎日本壟斷資本家稱朝鮮戰爭為拯救日本經濟的「及時雨」,就連日本經濟學家,不論學術觀點如何,也不得不承認美國的侵朝戰爭是「救助日本經濟之神」。「以戰爭為契機而發展起來的日本資本主義體制又重新復活了」。

3、舊金山體制的構築和建立

為了積極有效的扶植日本,美國加緊策劃對日本的媾和活動,以便把日本納入它的遠東戰略計劃之中。1950年9月,杜魯門發表了作為媾和基礎的七原則,此後,雙委派國務院負責對日媾和工作的顧問杜勒斯東奔西突,穿梭往來於有關國家之間。年底同去倫敦協調同英的意見。「安保條約」,宣告了美國對日本公開佔領結束,開始了美國對日本半佔領狀態的「舊金山 體制」時期。

這一時期,日本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了美國「核保傘」,日本從中獲益頗豐。從政治上看:由於美軍的「保護」使戰後日本刻的較為安定的國際環境和較為穩定的國內政局;從經濟上看,日本擺脫了戰時沉重的軍費負擔,日本戰後軍費支出只佔戰時軍費支出55左右,在國民生產總值比率中相當微小。這樣得以把資源、勞動力技術開發與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於和平經濟的發展。

二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加入國際競爭體系,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二。

在美國的大力的扶持下,日本經濟很快完成了戰後經濟恢復,為了使經濟進入戰後發展的快車道,日本政府適時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看準當代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根據國內資源貧乏的實際,選擇了以「重、化學工作」為中心的加工貿易型的面向國際的發展戰略。力爭在鋼鐵、造船、電力、石油化學、汽車製造、重型電機、合成纖維等方面全面突破。並相應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重組國內企業,保護大型企業,鼓勵發展托拉斯企業。1964年6月,三菱系統三大重工業企業合並成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就是成功的典型。

從60年代開始,日本實行貿易資本的自由化政策,積極加入發達國家的貿易競爭體系。在國際貿易競爭體系中,日本人牢記:「有、全、新、精」的四字競爭方針,即「人無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新,人新我精」。在產品市場佔有上,做到銷售一代,儲存一代,研究一代的「三代」銷售原則。

為了立足國際市場,日本政府制訂了一系列扶持與干預經濟的政策,日本汽車工業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證明。

世界汽車工業,60年代是美、德、英、法四足鼎立,歐洲的市場英、法、德三分天下。日本要想擠進世界汽車強國行列,實在有點「自不量力」。日本人想了,更是做了,而且做得很好,成左邊秘訣就是:首先,政府積極扶持,給予政策傾斜。一是減免多種費稅,二是重獎設計新產品開發的有功之臣。三是擴大企業的進口權、生產權和技術開發權。其次,優化國內企業,建立大型集團。汽車工業在日本也是新型工業,資金相對不足,技術力量相對較弱。發展之初,全國有中小型汽車製造工廠100多家,面對這小而全,多而散的汽車工業的現狀,國家大刀闊斧採取「關、並、停、轉」整改策略,集中現有資金和技術,得點扶持以「豐田」為龍頭的四家汽車製造工業,其它工廠勒令轉產或倒閉。

再次,確定主攻方向,開發自己名牌。面對汽車行為「四足鼎立」和「三分天下」的局面,日本提出了「立足亞洲,擠入歐洲,打進美洲」的汽車發展戰略,把著眼點瞄準到發展中國家和歐美中下等收入的家庭。以開發中檔轎車為突破口,「豐田一代」、「豐田二代」相繼誕生。80年代初,在我國改革開放剛剛啟動之際,豐田汽車率先闖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打出一條醒目的廣告「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至今叫人記憶猶新。經過幾十年的拼搏,今天日本的「豐田王」轎車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歐洲在美國,都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成為日本經濟崛起的支柱工業。

三根據本國實際,適時調整政策,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三。

1、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把科學技術水平推向新的高峰,開創了科學社會化和社會科學化的新紀元。

50年代—70年代是日本經濟恢復發展的主要時期,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運用的關鍵時期,更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日本趕上了機遇,更抓住 了機遇,在確立外向型經濟妥展戰略的同時,制定了「科技立國長遠發展戰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選擇以計算機技術的開發,合成材料技術的開發,為振興日本工業的突破口,引進國際尖端技術,進行消化後使之轉化為生產力。從1950—1972年共引進11786項新技術,使日本經濟出現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期。據統計1956—1964年,日本經濟全年平均增長率為10.1%,其中因技術而增長的部分為48.5%。可見運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是日本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2、制定「高度經濟成長」政策。

1956年日本政府制訂《經濟自立五年計劃》,從此,日本進入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高速發展時期。1960年池田內閣制定了「高度經濟成長」政策,即《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預計劃在十年後的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都增加一倍。

為了「高度成長」,政府給國家財政進行巨額投資和金額貸款,採取對公司企業減稅及其他財政措施,以增加資本積累,增加出口貿易。為了「高底成長」,工業生產在大規模設備投資下,以技術革新為中心,進一步以世界第一的超高速度繼續增長。

1964年佐滕內閣執政,繼續執行「高度經濟成長」政策,1965年至1970年,出現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為17.2%的十年裡日本工業生產水平年平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超過了美國2.69倍,英國4倍,聯邦德國2.4倍,國民生產總值,1966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聯盟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國」。

3、推行貿易外匯的自由化計劃。

為了擴大出口,增收外匯,加速經濟發展,1960年6月,日本政府制訂了《貿易、外匯自由化計劃大綱》,同時恢復日元對美元的交換性能。池田內閣執政後,1961年7月,進一步制定了《促進自由化計劃》。接著又加入了當時以開發「後進國」為名的歐洲合作組織(OEEC)這些標志著日本「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形成。這一系列計劃的實施,是日本的對外貿易呈迅速上升勢頭。

4、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

70年代以後,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日本隨其經濟的發展,地位的提高,開始改變其向美國「一邊倒」的對外政策方針。為了獲得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日本政府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為發展經濟服務。先後出台了「等距離多邊外交政策」、「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以及「自主選擇外交政策」。

1972年9月田中內閣同中國恢復邦交,邁出了「多邊自主外交」的第一步。1973年9月田中首相訪問西歐這是日本與西歐關系的轉折點,奠定了日本與西歐「確立夥伴關系」的基礎。1974年三木武夫組閣後,推行中蘇兩國不偏不倚的「等距離外交政策」,福田赳夫任首相銜後修補了上述政策,推行「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1977年8月福田出訪東南亞各國,表示向東盟提供10億美元的援助,擴大了日本對東南亞的影響。鑒於蘇聯威脅的增加,福田內閣末期於1978年8月同中國締結了和平友好條約,從此中日關系進入一個新階段。

日中友好,為日本經濟注入了強勁的活力,兩國貿易迅速增長,1981年貿易額達100億元,為復交前1971年10億美元的10倍,1991年中日貿易額超過200億美元,為復交前的20倍,日本在華投資企業已達1500多家。這些無疑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4、多次採取「反蕭條對策」。第四產供銷中東戰爭爆發,由石油危機而導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陷入了深刻的經濟危機之中。日本從60年代開始,就以中東的廉價石油作為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中東的石油危機,使日本經濟受到劇烈的打擊,日本的經濟也進入戰後最嚴重的危機中。從1973年11月至1975年3月,工礦業生產指數從最高點下降20.6%,倒閉企業達11681家,失業人數達112萬15、元人,1974年日本經濟增長率第一次出現0.5%的負增長,日本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了低速增長的時期。

為了緩和危機,刺激經濟的復甦,從1975年開始日本政府多次採取「反蕭條政策」,這次經濟的回升,主要是靠政府空前干預和企業「減量經營」實現的,同時也是實行產業合理化的結果。

四重視教育,加速人才的培養,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四。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教育成為重要的杠桿。無論是戰後最困難的時期,還是60—70年代高速增長時期,教育始終是政府給予特殊關注的問題。

『伍』 日本這么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為什麼經濟科技實力會這么強

通過剪刀差和剝削

日本這樣一個國家單純依靠一般性的貿易是沒法富強的 所以其崛起階段就特別重視科研能力 我想日本商業間諜到處偷技術的事跡已經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以至於當年西歐人害怕日本人偷技術 對所有黃種人都極為戒備

有了這樣的手段 日本人在短短戰後三十年狂追了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三百年的技術積累就不稀奇了

而且日本資源匱乏 所以日本人向來惜料不惜工 強調加工精益求精 所以往往產品比西方更為精巧 再加上新興經濟體的成本優勢 所以日本的商品自然很具有威力

過去殖民主義國家是通過從第三世界國家進口廉價原料 然後加工成品 再高價出售給第三世界國家 這樣的關系就像一把大剪刀 第三世界國家永遠都是處於被剝削地位 這就是剪刀差 問題是這樣的剪刀差只會導致第三世界國家越來越窮

日本這種新型經濟體的地位最開始處於第三世界和發達國家之間 從第三世界國家進口廉價原材料之後 通過盜取西方技術 在本國加工成商品 然後出口到發達國家賺取高額差價 這也是為什麼 日本當年全盛時期 西方人都說日本可以買下全部美國

簡單說 日本的富強就是以第三世界國家的資源為血液 以技術為手段 以發達國家市場為目標的吸血模式 從日本現在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來 日本應用科學極其發達 但是基礎研究卻鮮有建樹 現在理論物理界的重要的理論成果更與日本沒什麼關系

也就是說 日本模式是極其急功近利的 迅速發展帶來的不是國家根本性富強 而是方向的迷失 最後陷入崩潰性衰退 也就是所謂「失去的十年」日本所謂的科技發達 也開始出現了危機 由於基礎研究的不扎實 日本諸如「聚變核能」和「航天技術」方面 起步早 投入大 卻成果乏力 其火箭可靠性不高的問題也早已被航天業界所公認

縱觀日本發展 通過技術帶經濟 通過經濟促技術的套路十分明顯 而且日本人對技術非常迷信 一家大公司就算經營慘淡也不會放棄技術積累 所以應該說 日本的模式是可以模仿的 比如韓國 比如越南 其實都是模仿日本發展外向型經濟(其實中國也是 但是中國內需也十分巨大 所以比日本還復雜) 現在看韓國 也覺得似乎科技挺發達 其實也無非是借了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現在中國企業已經和他們沒有質的差距了 缺乏的只是技術積累

『陸』 為什麼日本的科技這么強大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學習

『柒』 為什麼日本怎麼小的國家 卻科技經濟發展那麼好啊!

我是客觀的分析
一是藉助外力,想美國等發展自己!二是有歷史基礎,經過多次對外侵略,使日本的科技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三是日本國民教育比較到位,國民的憂患意識較強,國內比較團結!!!

『捌』 日本科技為什麼如此發達 到底是什麼原因

跟日本人的大腦有關!包括他們吃的食物,還有教育方法都是有機密切的關系!

『玖』 為什麼日本科技那麼高

戰後日本科技發展道路及其啟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科學技術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得到了飛速發展,在戰敗的廢墟上,從一個科技落後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本文擬從戰後日本科技發展的轉型、起步人手,分析其發展的途徑、特點和原因,總結其成功的經驗,以期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步形成了天皇專制主義的國家體制和天皇制官僚軍事機構的專制政治體制,其顯著特點就是帶有濃厚的對外侵略擴張的軍事特性。日本這種近代以來形成的國家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其科學技術體制帶有明顯的殖民地性、落後性和軍事性特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戰爭作準備的相當長時間內及戰爭期間,軍國主義思想充塞人們頭腦,一切都服從於、服務於戰爭的需要,科學技術的發展亦不例外。因此,到二次大戰結束時,日本科學技術的發展完全陷人了誤區,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科技體制的畸形性。從甲午中日戰爭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科技體制逐步演變成了戰時軍事科技體制,並以此來規范科學政策的研究制訂及科學技術的教育普及,其目的就是配合戰爭的需要,結果導致了科技體制的畸形發展。例如,三、四十年代日本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大都服從於戰爭的需要,尤其在軍事技術方面單一畸形發展,這從陸軍兵器製造的增長中可以看出:以1931-1945年為100計算,1931年至1936年,陸軍兵器製造只佔4. 800,而1937年至1941年就劇增至39. 5%, 1942年至1945年更躍增至55. 70o。相反民用產品如纖維、紙張、食品等生產,1940年8月與前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了13. 9環,7. 2腸,39%。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的單一發展,產品趨於純軍事用品,造成了科研與應用、重工業與輕工業、工業與農業等方面關系的嚴重失調,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降低,乃至出現倒退現象。
2.科技的極大殖民地性。日本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又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對外擴張的國家。為了軍事侵略擴張的需要,面對落後的科學技術,日本不是千方百計地自主研究、自主開發,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愉竊、抄襲、仿造西方的科學技術。例如,側距儀、透鏡質量、雙筒望遠鏡、照相機等技術都是繼承戰前軍事技術發展起來的,而這些軍事技術又是建立在完全模仿歐美先進國家的技術基礎上的。到二次大戰結束時,它自身的科技獨創性極少。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就曾直接指出:「日本近代科學史有一個必須給予特別注意的重點,這就是日本科學技術的殖民地性。吻這種殖民地性對建立獨立的科學技術體系是極大的障礙,給日本戰後科技發展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
3.科學領域內強大的官僚、學閥性。由於受天皇制國家性質的影響,日本的科學技術機構、科研人員均完全受控於封建軍事官僚、學閥、財閥手中,致使某些技術陷人了狹隘、低級甚至偽科學的地位,學術界具有真才實學的人得不到信任和重用,科學技術、領域內彌漫著一股強大的官僚、學閥性。學術領導大權完全操縱在少數學閥手中,他們不顧科學的真理性和嚴肅性,一味投封建軍事官僚們所好,致使日本科學技術完全變成了封建軍事官僚、資本家和學閥們手中的獨占品,這給日本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也是促使日本戰敗的重要因素之一。1945年8月巧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此時日本的科技與政治、經濟等一樣一片蕭條。然而日本人經過痛苦的反省後,面對現實,勇敢地走出怪圈。這個「現實」首先表現為前述種種「誤區」,其次是由於戰爭對國家經濟的毀滅性打擊和破壞所導致的資金、人才、設備等等的嚴重Iff乏,最後是科技的發展要受制於來自佔領國(美國)的強大左右力,在具體發展道路上,又面臨著民族自尊的問題。面對這種現實,戰爭一結束,日本就在美國的「幫助」下,立即採取措施恢復科技的正常發展。首先,將幾乎所有重工業部門停止運轉,進行改造,廢除戰時產業統制諸法令,從而使鋼鐵、造船、汽車、人造石油等重工業部門大多數關閉或壓縮,將原屬陸、海軍部的404個軍工廠、505個重化工廠置於佔領軍監控之下,進行強制性改造。其次,將許多用於為戰爭服務的研究機構進行改組,更換其研究項目和內容。例如將原來的中央航空研究院合並到鐵道技術研究院內,東京大學的航空研究所解散,改組為自然科學研究所,等等。其三,解散有關科研領導機構,清除其間的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1945年9月,佔領當局就解散了作為領導全國科技工作的中樞機構—技術院。1945年10月,對包括滕原曉平、八十秀次、松前重義等部分軍國主義分子進行了清洗。總之,在戰後初期過渡時期,由於日本人民的推動、佔領當局的強制性命令和日本政府的努力,舊的日本科技體制在組織、人事、各項法制機構等方面都徹底崩潰,新的科技體制逐步確立起來。從此,日本科學技術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日本在戰後科技發展過程中,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國內外情況,採取了許多鼓勵科技發展的方法和措施,並由此表現出自身的特點。
第一,充分利用原有的「能量」。二次大戰結束前,日本的軍事科研和技術都擁有一定的水平。戰後通過佔領當局和日本政府的努力,使其迅速轉向,把軍事技術屯軍事設備用於民用科技事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就。同時,戰爭結束以前,由矛戰爭的需要,日本政府相當重視軍事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全民科技意識、技術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注意加強「青少年的技術訓練,在社會上普及科學技術的教育,使國民生活科化」。③因此,戰後日本得以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才優勢、民眾堅韌不拔的傳統精神、超前的科技意識、強烈的競爭慾望和較高的文化素質,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速科學技術的發展。
第二,建立健全的、強有力的全國性學術領導機構。戰時的軍事科技體制崩潰後,在佔領當局的倡導和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日本開始著手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全國性的學術領導機構。1947年1月,召開了學術研究體制發起人會議。同年8月,組成了「學術體制改革委員會」,研究討論建立全國性學術領導機構的問題。同年,美國學術代表團抵達日本,指導日本學術機構的改革。經過一年多的籌備,1949年1月,日本正式成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由政府領導的學術領導機構—日本學術會議,負責領導國內科研工作的開展。該組織機構十分龐大,由以會長為首的210名議員組成,下設7個部和眾多委員會。1956年6月,國家又設立「科學技術廳」,負責協助政府制訂科學研究的方針政策,配合各省、各主管部門領導全國的科學工作。1959年,政府又成立了「科學技術委員會」作為政府發展科學技術的最高領導和咨詢機關,由政府首腦直接領導,其任務是制訂國家科研總方針和長遠科研規劃目標,日常工作則由「科學技術廳」和『學術委員會」掌管。這三個強有力的學術領導機構,對戰後日本科技事業的發展,從組織、制訂目標計娜及保證順利發展等方面都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廣泛建立科研機構,網羅科技人才。戰後日本科技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研究機構種類齊全、分布廣泛、結構合理、人才密集。中央級的科研機構人員眾多,實力雄厚,在科技發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到1973年初,科學技術廳所屬的研究機構有六義個,科研人員1656人,1972-1973年度科研預算經費達890億日元。④此外,各省、各大學、各私人經營單位都建立了眾多的科研機構。例如,通產省下設工業技術院,包括十三個科研、實驗所,研究領域涉及金屬、力學、宇宙火箭、原子能量轉換、化學、自動化控制等。大藏省下設財務研究所,郵政省下設電波研究所,文部省下設統計數理研究所、勞動衛生研究所等等。大學是日本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70年代初,日本共有880多所高等學校,許多大學都設立有科學研究機構。在私人企業中,科研機構也占相當大的比例,據1972年統計,擁有10億日元資產以上的大公司75%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機構,10億日元資產以下的公司44寫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所(室)0 1980年的統計材料顯示,日本共有972個科學、技術研究所,其中688個是國立、縣立和特別法定的。此外,較大的公共組織和私人企業都有自己的專門研究部門,其數目無法准確統計。⑤在自然科學方面,日本每一萬人中有26名科技人員,僅次於前蘇聯(56人)和美國(28人)居第三位,高出德國((16人)和法國(13人)。
第四,為發展科學技術而大力投資。大力投資是發展科學技術的重要途徑。日本政府和人民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且下了大力氣。從1961/1962年度到1972/1973年度國家對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設計工作撥款總額由593億日元增加到3740億日元,增長了約六倍;政府另撥款給高等學校和國家研究機構的定貨(科研項目)補助金,也由118、億日元增加到838億日元。⑧到80年代,日本進一步提出「技術立國」的口號和政策,一官方也隨之大幅度地增加科研投資,1982年,日本用於科學研究的支出費用達F J1800億日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 20o0'D1991年度,政府批准「科學技術廳」的預算經費就高達522億日元,該項經費首次突破五千億大關。⑧以上這些尚不包括國家直接參與的大規模科研項目,如人造衛星、運載火箭、大型電子計算機等。除此之外,私營企業對科技研究的投資總額比國家還大,佔全國科研經費總額的7000。例如日立公司1984年科研經費為2100億日元,占其銷售收人的7. 30o,而最多的是化學工業凱法公司,其研究開發支出費用達到銷售收人總額14.70o0。在電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中,日本企業的研究開發支出費超過了其設備投資,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由此不難發現,日本的科技投資至少有兩大特色:首先,一般國家的科研經費主要是由國家撥款,而日本更主要的是依靠運用國家職能調動、組織私營企業和社會各種力量籌集資金,不僅為科學技術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資金保證,而且巧妙地調動和照顧到了私營企業的積極性和利益,從而使日本科技進人了世界一流水平行列。其次,日本科研經費的絕對數字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並不算多,但它的技術水平達到了世界級,這表明了合理籌集和使用資金的重要性。
第五,積極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戰後日本科技迅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這也是日本科技發展的最突出的特點。40年代,日本的技術設備水平大約落後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二十年。戰後,『當國力有所恢復後,日本政府就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即「吸收性戰略」,作為堅定不移的國策。在具體作法上,主要是購買外國最先進的技術,特別是基礎技術的專利權。1950年一1972年共引進11786項,年平均增長率在30%以上,技術引進的支出占研究開發活動總經費的45%左右。由於積極引進外國先進技術,不但解決了日本工業現代化問題,而且縮短了日本工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年限,使日本工亞產品在短時間內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但是,引進技術的代價是沉重的。在經費上不僅要支付專利權費用,而且要花很大一筆支出購買專利資料使用權(即專利使用費)。日本是世界上購買專利經聾支出最多的國家。即使如此,日本政府和企業仍然忍受巨大的犧牲而拚命引進技術,這主要是由於戰後激烈的經濟競爭和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現實決定的。日本有遠見的政治家和企業家清醒地認識到,時間已成為擊敗競爭對手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毅然決定走引進技術的道路而寡得時間。據統計測算,日本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新產品的工藝,從開始研究到投人生產,平均需要三年時間,而利用外國工藝技術,則僅用一年半時間。日本以犧牲金錢為代價,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一躍成為了世界技術強國之一。
第六,著力於國產化。「國產化」方針是戰後日本歷屆政府非常明確並著力追求的目·標。在引進技術、設備的同時,不是盲目行事,而是注意在引進後進打價側分解,不得個別改良或綜合改革,製造出具有、日本特點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一號機引進,二號機國產,三號機出口。」日本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例如,為了節約能源,日本鑰鐵企業1975年前後引進了法國的握式內流方式和蘇聯的乾式軸流方式兩種不同類型的高爐頂壓發電設備。日本分析了這兩種設備的優缺點:認為法國的設備效率雖低(75%),但結構耐灰塵;蘇聯的設備效率雖高(830o),但需要預熱,渦輪常因灰塵積落而停止運轉。日本有關技術部門經過四年的研究、改革,揚長避短,製造出了日本式的「濕式軸流離護頂壓發電設備」,它不需預熱,可連續運轉半個月至二十天,利用變噴技術,使高爐開工率的高低可以調整。這一改進設備很快成為國際市場的搶手貨。可見,日本科技由完全移植、模仿到個別改良、綜合改革,直到技術產品國產化,,是日本技術發展的一大特色,它使日本的科技水平始終保持較高水平. 除上述科技發展途徑外,日本科技發展有特色的傲法還較多,比如充分利用「科技超前意識」,做到應用一代,籌備一代,研究一代;在各個時期注重利用「拳頭」科研成果帶動幾個行業高速發展,一推動各個領域科技進步等。第二次世界大戰質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日本從一個科技落後的國家重新崛起,,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之一,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
首先,戰後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推動,佔領國(美國)的支援幫助,軍事科技經費支出少,自然資舔塊乏等客觀因素在日本科技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大.戰,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戰爭本身,給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通過這場戰爭,許多國家都認識到經濟實力對一個國家的政治實力乃至綜合國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戰爭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浩劫也給各國提出了空前尖銳的問題,即大力發展經濟,恢復國力。而要發展經濟就必須大力提高科技水平。「技術立國」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因此,戰後整個世界范圍內掀起了新技術革命的高潮。日本科技正是在這種政治、經濟形勢的推動下不斷向前發展的。二、二次大戰後,美屬為了自身的政洽經濟目的,以同盟國身分,對日本實行了單獨佔領,開始對日本進行各方面的改革和幫助,其中亦包括科學技術在內。早在1947年8月,美國就派出一個科學情報調查團到日本,對日本科技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幫助其制訂發展計劃和措施。爾後,在科技經費、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以大規模援助,在「佔領區救濟基金」和「佔領地區復興基金」的名義下,給了日本23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在「美援」的刺激下,日本經濟的復甦帶動了科技的發展。在以後日本的科技引進和科技市場的開拓等工作中,美國一直是日本最大的合作夥伴。 戰後日本與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使用科研開發經費方面相比,有自己凸顯的特點,那就是用於軍事的科研經費開支最少。戰後日本通過的新憲法明確規定:不以行使武力作為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永遠放棄戰爭權,不以戰爭為國策。這對於日本經濟和科技的非軍事化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在科研開發經費的使用上,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西德)都把相當一部分用於軍事科學的研究,而日本這方面的費用只佔其總科研經費的2. 4%。這就使日本有更多的資金、人力、財力從事民用科技的發展。
日本是一個地狹人稠、資源缺乏的島國,其自身的條件有著嚴重的缺陷,石油、鐵礦石、原煤、天燃氣、木材等資源有50-100%依賴進口。70年代初,日本的資源進口佔世界資源貿易的12 0o。歷史上日本多次對外侵略擴張,其目的之一,也正是為掠奪海外資源產地。二次大戰的結束,宣告這條道路再也無法通行。因此,資源貧乏的「致命缺陷」從筍觀上迫使日本走發展科技的道路。可以說,科技強國是日本別無選擇的路。
其次,從根本上講,日本科技的發展,是由於日本政府和企業界人士所具有的廣闊胸襟和堅韌不拔精神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科技意識和大膽而可行的政策措施所促成的。這里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把整個國家經濟置於世界的驚濤駭浪之中,駛向世界強大的競爭市場的海洋,並在國內逐步改革體制。國家鼓勵企業向世界市場進軍。經濟的騰飛有賴於技術的進步,技術革新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因此當日本政府為發展科技而採取大力投資、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廣泛建立科研機構等重大措施時,能夠在國民尤其是企業中得到積極支持,使各項措施能夠順利實施。從日本出口貿易增長中可以窺視其科技發展狀況。60-70年代,出口貿易碩年均增長16. 9%,其中科技含量較高的工業品出口佔有很大比重,1970年達到94. 8000
第二,注重加強國民教育工作。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大批高質量的科技人才,他們是產生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論和新發現的源泉。培養和造就科技人才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教育則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正因為戰後歷屆日本政府意識到發展教育與科技騰飛的關系,因此戰爭剛剛結束,日本就著手進行教育改革。廢除軍國主義教育,鼎新教育體制,實行學校教育自由主義化、教育行政民主化等措施,不斷擴大教育投人。日本教育經費從1950年的15988億日元,增加到1972年的722439億日元,增長了近50倍。在政府行政費用中,教育經費長期保持在20%左右,高出美國((15 Yo)、前蘇聯((160o);英國(1300)、前西德((1200)。由於高度重視教育,日本培養了大批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熟練工人和技術人員。60年代,大約近800萬畢業於初、高中的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服務於各個部門,主要是工業部門。高等院校更是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中高級科技、管理人才。從1951-1973年,各類短期大學畢業生增加了近150倍,正式大學畢業生增加了15倍,碩士學位研究生從3000人增加到12000人,每1000。人中有26人從事各種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高度重視教育的結果,使日本國民的文化素質和科學意識得到極大提高。所有這些,都為日本科技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從發展科技的角度看,日本的教育至少有這樣兩個特點:其一,重視學校教育和技術教育。表現在重視教育普及率,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形成了由低到高完整的學校教育結構和體制,從而促進了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其二,注重在全民中進行科技意識教育,不斷健全「技術突破型人才」的教育、培養體制,通過學校、企業、社會等各方面共同培養各行業所需要的專門人才。
第三,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日本企業界和社會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思想。「企業的生存依靠科技進步」早已成為企業界的共識。因此日本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科學技術與生產的緊密結合,讓科學技術及時轉化為生產力為經濟建設服務。各工業企業廣泛設立科研機構,拿出巨資投人到科學研究中,為企業發展獲得了必不可「少的科學技術。科研機構是企業新技術新產品的源泉,企業是科學成就的試驗場,只要有前途的科技成果一問世,便可迅速轉化為強大的物質生產力,應用一代,籌備一代,研究一代,正是日本走科技與生產相結合,科技良性發展的一條成功之路。它既保證了科學技術的正確發展方向,也促進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迅速轉化。
以上通過對戰後日本科技發展的轉型和起步、途徑、原因的分析,不難看出:戰後 日本科技的發展走過了一條艱辛曲折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充滿了日本人高睹遠矚的膽魄,扎實而細致、一步一個腳印的工作態度和求實精神。 同時,戰後日本科技發展的歷程,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啟示和借鑒。其一,讓本國科技在世界科技大潮中去搏擊、成長,發展科技的目標始終盯住世界最前方,才易於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其二,高度重視發展教育,著力培養各類科技人才,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增強國民的科技意識;其三,在科技落後的情況下,要敢於犧牲眼前局部利益,大力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同時注意「國產化」,樹立強烈的「輸入是為了輸出」的科技競爭戰略意識;其四,把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使之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其五,根據本國國情,走適合具有本國特色的科技發展道路。以上幾點,對於我們加快改革步伐,實施「科技富國」、「科技強國」,以及進一步深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都是值得借鑒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7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8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