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的紅牌作戰是什麼心理學效應

日本的紅牌作戰是什麼心理學效應

發布時間: 2022-06-25 16:58:32

Ⅰ 「破窗效應」的啟示求答案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曾做過這樣一項有趣的試驗。他找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一輛擺在一個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擺在相對雜亂的一個社區。他把後一輛車的車牌摘掉,並且把頂打開,結果不到一天,這輛車就被人偷走了。而前一輛車擺了一個星期也安然無恙。後來,詹巴斗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砸了個大洞,結果僅僅幾個小時後,車就不見了。
以這項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增長。
在企業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形:會議室的凳子,今天少一個螺絲,明天靠背就掉下來了。如果沒有人落實責任及時修理,後天可能就要報廢,久而久之,其他椅子也會遭遇相同的命運。不出半年,會議室就會成為一個雜物間。
辦公室的窗檯上落著一層灰,如果沒有人去打掃,一星期後,電腦上、桌角和牆角……只要是不經常觸及的地方,同樣會有厚厚的一層灰塵,如果我們視而不見,不加以處理,久而久之,辦公室將成為一個垃圾場,紙張碼放無序,地上臟亂不堪……以上這些,我們都可看作「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為我們的經營管理帶來這樣一個啟示:工作中責任心的缺失往往就在一些細小的方面,如果這些缺失得不到及時的補救,那麼整個企業就會產生缺乏責任心的氛圍,而危機和失敗往往就會在這種氛圍中滋生和蔓延。
――自覺遵守公司規章制度,按程序辦事,不做違反程序的事。因為工作程序一般都是對員工的約束機制,違反程序,其結果往往是造成無序,破壞約束機制,增加成本,不僅對企業有害,而且也會損害個人的利益。
在日本,有一種稱作「紅牌作戰」的質量管理活動,具體包含以下五個步驟。
①清理:清楚地區分要與不要的東西,找出需要改善的事、地、物。
②整頓:將不要的東西貼上「紅牌」。將需要改善的事、地、物以「紅牌」標示。
③清掃:有油污、不清潔的設備貼上「紅牌」。藏污納垢的辦公室死角貼上「紅牌」。辦公室、生產現場不該出現的東西貼上「紅牌」。
④清潔:減少「紅牌」的數量。
⑤修養:有人繼續增加「紅牌」;有人努力減少「紅牌」。
「紅牌作戰」的目的是藉助這一活動,讓工作場所變得整齊清潔,創造舒適清爽的工作環境,進而使企業成員養成負責任的習慣,遵守規則,認真工作。許多人認為,這樣做太簡單,芝麻小事,沒什麼意義,而且勞師動眾,沒有必要。但是,一個企業產品質量是否有保障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生產現場是否整潔。這應該是「破窗理論」比較直觀的一個體現。
――要鼓勵、獎勵「補窗」行為。不以「破窗」為理由而同流合污,而是以「補窗」為美德而亡羊補牢,這體現了員工高度的責任心和主人翁精神。企業要提倡這種善舉,通過表揚、獎勵措施使之發揚光大。

Ⅱ 破窗理論如何理解

【破窗理論的定義】
「破窗理論」,也稱「破窗謬論」,源於一個叫黑茲利特的學者在一本小冊子中的一個譬喻(也有人認為這一理論是法國19世紀經濟學家巴斯夏作為批評的靶子而總結出來的,見其著名文章《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這位黑茲利特說,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戶,必將導致破窗人更換玻璃,這樣就會使安裝玻璃的人和生產玻璃的人開工,從而推動社會就業。
在這里,學者是為了說明孩童的行為與政府的行為所能產生的後果,從而徹底地否定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幹預政策。「破窗理論」就是典型的「破壞創造財富」。把這樣的謬論放之於洪災,放之於地震,放之於戰爭,好像都很合適。

破窗理論:沒修復的破窗,導致更多的窗戶被打破
由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觀察總結的「破窗理論」指出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

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 企業化解危機的方法
* 苦練內功,提高開發自己和競爭優勢。
*樹立危機管理意識,設立危機預警系統,使企業能根據預先顯現的危機信號,及時發現破窗或即將成為破窗的那塊玻璃。
* 與外界積極溝通,讓其他反映迅速的人站在你這邊。
*高度警惕,保持組織結構的簡單並加強其對外界反映的靈活性。
*將危機管理作為現代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對待,形成獨特的危機管理機制。
* 出現危機後,要妥善處理各種突發的危機事件。
核心理念: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個信息必然導致這種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
應用要訣:維護制度,營造環境,及時補漏。
應用領域:社會生活、組織管理
從「破窗理論」看巨災對股市影響
以擴大經濟活動增量來刺激經濟的思路,現在似乎沒得到響應
2008註定是一個多事之年。2008年1月25日湖南雪災;到3.14西藏大騷亂;到5.12汶川地震;到8.8到北京奧運;到9.11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國911事件);到9.20深圳龍崗特大火災、及一系列高官免職、問責風波;到9.23黑格比特大台風,掠走60億;到9.25神舟七號升天;10月美國次代金融風暴,波及中國……
災害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對於經濟的發展以及股市的運行,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如果要研究2008年的中國經濟,或者是分析2008年的中國股市,恐怕都繞不開年初的冰雪災害與年中的地震災害。
重建只增加無效益的經濟總量
講到自然災害對經濟的影響,現在的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破窗理論」。19世紀50年代,有個法國人巴斯夏在講授災難經濟理論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如果房屋上的一塊玻璃被打破了,這固然會造成經濟損失。但是,為了修復窗戶,人們必須去安裝新的玻璃,導致對玻璃的需求增加,並且拉動與此相關的其他產業,從而最終創造出新的GDP刺激經濟。
表面來看,這個推導頗為完整,於是有人把它歸結為「破窗理論」。應該說,「破窗理論」實際上是闡述了災後重建對經濟的影響作用,應該說在分析重建需求的傳導與擴散方面,的確有其獨到之處。不過,「破窗理論」也有其不完善的一面,因為災害的發生本身是對財富的破壞,災後重建則是一種修復性的行為,假設是按原樣修復的話,那麼實際社會財富並沒有增加。
增加的只是沒有效益的經濟活動總量,並且以消耗社會資源為代價。在這個意義上,人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防止災害的發生,而不是「破窗理論」引發的預期。正因為這樣,在經典的災難經濟理論體系中,並沒有「破窗理論」太高的地位。事實上,即便後來黑茲利特將「破窗理論」予以系統化,也沒有得到多少呼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社會學中也有個分析犯罪現象的「破窗理論」,該理論似乎比經濟學中的「破窗理論」更有知名度。
中國1998年發生了特大洪水,當時就有人引用「破窗理論」來分析水災對經濟的影響。當時的背景是亞洲金融危機還在蔓延,我國承諾人民幣不貶值,這樣一方面抑制了危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國家面臨了很大壓力,經濟增長面臨滑坡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特大洪災的出現,使得災後重建的任務大大增加,客觀上為政府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刺激經濟提供了契機。
「破窗理論」剛好適合當時的市場氛圍,因此在當時開始流行起來是很自然的。不過,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增長模式的轉變,近幾年來,人們對「破窗理論」的有效性、合理性也開始有了更多的質疑。今年年初冰雪災害發生後,就有人依據「破窗理論」,提出災後重建將成為松動銀根的一個轉機。但是幾個月下來,很明顯這個預期要落空。時下,面對破壞程度更大的地震災害,人們當然更不能沉湎於「破窗理論」而不能自拔了。
宏觀調控因災松動跡象尚未出現
前面提到,「破窗理論」的一大缺陷是沒有充分考慮災害對社會財富所造成的破壞及其所產生的後果,將落腳點局限在恢復與重建所帶來的經濟活動增量上。而面對災害,人們首先要評估的是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就以這次四川汶川地震來說,已經有海外研究機構在測算損失額了,初步估算是200億美元。不過,由於災情還在發展,這個估算顯然偏保守。也有國內研究機構評估,這次地震將影響我國GDP的增長約0.2個百分點;CPI上漲0.3個百分點;PPI上漲0.4個百分點;同時壓縮消費0.6個百分點;推動投資增加0.3個百分點。
應該指出,在抗震救災還處於最緊張的關頭、災後重建尚未開始的時候,上述判斷盡管有其邏輯上的合理性,但精確度不會很高。但即便這樣,人們還是可以看到災害所帶來的巨大破壞。在這里,可以將地震的影響分三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地震造成直接損失,包括幾萬人傷亡、大量房屋及基礎設施、生產設施被毀、災區生產停止等。應該說,由於這次地震的震中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並不是很高,因此雖然當地損失的絕對數很大,但是其在國家經濟格局中所佔的權重畢竟不高,相對數有限。就目前了解的情況來看,在工業生產方面影響最大的大約有佔全國約1%的發電與輸電能力受損。顯然這方面的損失是可控的。
其次,國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抗震救災。這個數字非常大,同時在調動相關人員抗震救災、並騰出通道與其他資源予以支援時,勢必對別的經濟活動產生「擠出效應」。不過,理論上抗震救災有個「黃金時間」,過了這個時間段救災的重點會出現改變,強度會有所下降。同時,我們的經濟體量已經很大,國家本身就有救災物資的戰略儲備,因此抗震救災的投入相對於國家的供應能力來說是有限的,這方面的支出也完全可以承受,不會因此嚴重影響到經濟運行。
第三方面的問題就比較復雜了。今年,我國將執行了多年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該為從緊的貨幣政策,並且把「防止物價的結構性上漲變為全面上漲、防止經濟增長從偏快變為過熱」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實際上,政府在努力在控制通脹與保持經濟增長之間維持某種平衡。
從1—4月份的情況來看,通脹壓力仍然很大,而制約經濟增長的各種潛在矛盾都在逐漸地暴露,宏觀調控進入到一個很關鍵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特大地震災害的突然出現,對經濟運行會有一定的干擾,從而使得在進行決策時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進一步增加。和年初一樣,現在也有人認為地震災害的出現有可能使得調控有所松動。但必須承認,現在還看不到出現這種變化跡象。
進而言之,「破窗理論」所提出的以擴大經濟活動增量的辦法來刺激經濟的思路,在現在似乎沒有得到響應。以後的情況會怎麼樣?根據現在所披露的信息還很難預期,人們只能說地震增加了宏觀調控的難度,也使得經濟運行增多了新的變數,增添了困難。這個問題,顯然要認真加以關注,並不能簡單地靠「破窗理論」來引導解決。
不必誇大地震災害對股市影響
理論上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它對於經濟運行狀況乃至相關政策變化,都會有反應。實踐也表明,在大的自然災害發生後,股市會根據具體情況當即作出強烈反應。
1998年洪水災害時,股市表現的相當疲弱。今年年初冰雪災害發生時,股市也連續好幾天大幅下跌。至於這次地震災害,大家都記得當消息傳出後,股市迅即掉頭向下,次日更是再度下跌。
不過,這只是一種短期的表面現象。股市對自然災害的反應很復雜,一般來說首先會選擇下跌,隨後又會依據災害的具體情況,形成對某些具有抗災概念股票的炒作行情。而大盤的最終運行態勢,還是會依據當時的經濟狀況而定。換言之,只要自然災害沒有使得經濟運行態勢出現本質上的改變,那麼這階段股市的走勢不會出現趨勢上的改變——自然災害只是短期行情的某種擾動因素而已。
我們可以看到,1998年洪水災害時,股市本身就處在調整格局中,因此當時不過是讓弱勢態勢變得更弱一點。今年年初,股市的內在調整壓力很大,冰雪災害的發生使得原本就要回落的股市加快了下跌的步伐。而這次,本來大盤已經在政策的推動下,開始走出底部試圖上漲。此刻遭遇到地震,自然會對行情發展形成負面因素。
不過,這方面的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久就將得到消化,所以幾天以後,行情還是回歸到原有的軌道。現在可以說,地震對股市行情所形成的總體沖擊已經過去,接下來的大盤走勢,更多地需要宏觀政策指引,在釋放利空、消除不確定性之後,再有所表現。當然,地震本身也是一個不確定性,多事的2008年可能還會出現更多的不確定性。
但是這些不確定性未必會影響整個宏觀經濟政策。在這個意義上,投資者關注地震之類突發事件對經濟、對股市的影響是必要的,但是不必過於誇大這些因素。進一步說,在這里實踐「破窗理論」的操作空間並不大。
當然,對於具體的股票來說,地震的影響就不那麼簡單了。現在,人們比較關注救災對醫葯用品需求的增加以及災後重建對水泥等建材需求的擴張,因此相關股票出現了一段比較明顯的上漲行情。這里有些是合情合理的,有些則未必。譬如水泥,考慮到它的運輸半徑,把所有水泥類上市公司的股票都封上漲停,只能是一種低劣的題材炒作。
根據海外市場經驗,大地震以後的一段時期,建材方面的需求確實會比較旺盛。這類股票上漲是大概率現象,問題在於對具體的公司要進行具體分析。在筆者看來,由於國內上市公司眾多,對於那些與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有關聯的,要細細梳理,不能盲目。
同樣還是這句話:因為有「破窗理論」,所以在股市方面將地震利空當利多來做,寄希望於出現一波大行情,特別是形成什麼「抗震板塊」,這實在很幼稚。

Ⅲ 怎樣運用破窗理論

環境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必須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斗曾進行過一項有趣的試驗:把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放在兩個不同的街區。其中一輛原封不動地停放在帕羅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則摘掉車牌、打開頂棚,停放在相對雜亂的布郎克斯街區。結果,停放在中產街區的那一輛,過了一個星期還完好無損;而打開頂棚的那一輛,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於是,詹巴斗又把完好無損的那輛汽車敲碎一塊玻璃,結果剛過了幾小時,這輛汽車就不見了。

以這項試驗為基礎,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當然,這是從犯罪心理考慮問題的,但不管把「破窗理論」用在什麼領域,即使角度不同,道理卻十分相似。

比如,在窗明幾凈、環境優雅的場所,沒有人會大聲喧嘩,或「噗」地吐出一口痰來;相反,如果環境臟亂不堪,倒是時常可以看見吐痰、打鬧、互罵等不文明的舉止。又比如,在公交車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隊上車,又有多少人會不顧眾人的文明舉動和鄙夷的眼光而貿然插隊?與之相反,車輛尚未停穩,猴急的人們你推我擁,爭先恐後,後來的人如果想排隊上車,恐怕也沒有耐心了。因此,環境好,不文明之舉也會有所收斂;環境不好,文明的舉動也會受到影響。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乾乾凈凈的牆上,突然有人貼了一張廣告,不出幾天,這面牆上就會出現大大小小許多廣告;住宅區的草地上本來並沒有路,後來有人從上邊抄近路走,時間不長,這片草地就有了一條不少人都走的路;大街上擺放了很多的鮮花,很好看,也沒有人去動。

可是有一天,不知是誰搬走了幾盆。於是一個、兩個、三個,彷彿大街上的花盆,誰都有權利把它搬走。

在公共場合,如果每個人都舉止優雅、談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夠營造出文明而富有教養的氛圍。千萬不要因為我們個人的粗魯、野蠻和低俗行為而形成「破窗效應」,進而給公共場所帶來無序和失去規范的感覺。人是環境的產物,同樣,人的行為也是環境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平時一直強調的「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就不僅僅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它決定了我們自身的一言一行會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在紐約曼哈頓13號地鐵站的牆壁上,畫滿了地圖。有關於搶劫的,有關於兇殺的,總之是關於各種各樣的犯罪的地圖。地圖上標出了許多個圓點,每個點代表一個犯罪事件。地圖每天都會更新,在大街上非常醒目。與這種犯罪地圖有關的最有名的追捕是逮住了考克斯。考克斯被控在短短兩個月時間里製造了70宗搶劫案。手法很簡單,在電梯里用匕首威脅單個乘客。13號站的地圖顯示出了一些規律。警長達比安排一個特別行動小組專門關注這宗案例。結果終於在28號街東31號的電梯口把他搞定,當時他最後一次作案的受害者還沒來得及打911報警。

如果是三年前,紐約的警察也許從來都不會去關心那些導致考克斯落網的犯罪手法,更不會去老老實實一個一個把那些犯罪規律歸納出來。因為他們的上司從不肯低下他們高貴的腦袋去察看每個星期的地鐵犯罪記錄。但是這一改變發生在1994年,前交通警察局長布拉頓上任以後。布拉頓的措施是號召所有的交警認真推進有關「生活質量」的法律,推行以掃盪街頭犯罪為中心的一項改革。他以「破窗理論」為師,雖然地鐵站的重大刑案不斷增加,他卻全力打擊逃票。結果發現,每七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每二十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結果是.從抓逃票開始,地鐵站的犯罪率竟然開始下降,治安大幅好轉。布拉頓在他給《法律與政策》雜志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地鐵無序和地鐵犯罪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蔓延。那些長期逃票的、違反交通規則的、無家可歸罵街的、站台上非法推銷的、牆壁上塗鴉的……所有這些加在一起,使得整個地鐵里彌漫著一種無序的空氣。我相信,這種無序就是不斷上升的搶劫犯罪率的一個關鍵動因。因為那些偶然性的罪犯,包括一些躁動的青少年,把地鐵完全看成是一個可以為所欲為、無法無天的場所。」

在許多別的城市,警察部門也同樣對「破窗理論」引起了重視。但是他們選擇的目標大多是一些市容環境的治理,比如說修路燈,拆舊樓,把那些廢棄的汽車全都拖走。結果效果並不理想。比如達拉斯的警察局就有一種非常望文生義的想法:修好窗戶,犯罪就會減少。可是往往是維修工人前腳剛走,「咣當」一聲就又給砸破了。可見,真正的城市垃圾並不是那些破爛的東西,而是以往被人們掉以輕心的形形色色的小奸小惡。

在「破窗理論」的指導下,紐約市的治安已經大幅好轉,甚至成為全美大都會中,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

同樣,在日本,有一種叫「紅牌作戰」的質量管理活動,其主旨也和「破窗理論」相通。比如,日本的企業將有油污、不清潔的設備貼上具有警示意義的「紅牌」,將藏污納垢的辦公室和車間死角也貼上「紅牌」,以促其迅速改觀,從而使工作場所清潔整齊,營造出一個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圍。在這樣一種積極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規則,認真工作。實踐證明,這種工作現場的整潔對於保障企業的產品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破窗理論」,我想到了另一個心理學家威爾遜所講到的「護花原理」。

原來在威爾遜生活的那個城市裡有一座公共花園,每當春天繁花盛開的時候,都會有大批的遊客來此駐足欣賞。然而,讓人煩惱的是,遊客中總是會有一些不自覺的摘花者,甚至許多含苞欲放的花朵還沒來得及綻放她的美麗,就被折了下來。這些花朵有些被遊客帶走了,有些就被拋在了花園里,好不讓人心疼。盡管公園的管理者在公園里寫了許多的牌子,如:「摘花可恥」、「禁止折花』、「摘了花朵,丟了修養」等等,然而,人們似乎對這樣的牌子視若無睹,照折不誤。

後來,公園的管理者就找到了心理學家威爾遜,向他訴說了苦衷。威爾遜說:「你何不轉換一個角度來提醒人們呢?」於是,他親手為公園寫了一些警示語,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靈之美的映射」,「你欣賞花的美麗,花欣賞你的高貴」,「你給花朵一個花期,花朵給你一份贊美」,「把花朵留在枝頭,讓美麗留在心靈」,「上帝是花之美的締造者,你是花之美的保護者」等。於是,公園的管理者就用這些詩一樣優美動人的警示語換下了以前的牌子。從此,這個公園里的情況發生了巨變,折花的人也驟然減少。後來威爾遜這樣解釋說:

「花園的美麗,需要人們用心靈的美麗來護持,你欣賞了他人品格的美麗與高貴,他自然就會付之等價的行為來回報你的欣賞。」他的話,就被人們稱之為「護花原理」。

「破窗理論」強調的是從外在的環境育人,「護花原理」強調的是從內在的心靈育人,但是,這兩者的共同點都是強調:外在的和諧必須與內在的和諧相統一。

「破窗理論」在社會管理和企業管理中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必須及時修好「第一個被打碎的窗戶玻璃」。我們中國有句成語叫「防微杜漸」,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Ⅳ 我想知道一些類似馬太效應,蝴蝶效應,墨菲定律,這種效應和定律~誰回答的多分就是誰的~不能跟我重復~謝謝

1、安慰劑效應
所謂安慰劑,是指既無葯效、又無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質構成的、形似葯的制劑。安慰劑多由葡萄糖、澱粉等無葯理作用的惰性物質構成。安慰劑對那些渴求治療、對醫務人員充分信任的病人能產生良好的積極反應,出現希望達到的葯效,這種反應就稱為安慰劑效應。使用安慰劑時容易出現相應的心理和生理反應的人,稱為「安慰劑反應者」。這種人的特點是:好與人交往、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經常注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有疑病傾向和神經質。

2、帕金森定律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乾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乾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乾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兩個助手既無能,也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由此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3、第一印象效應(首因效應)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讓一 些被試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 第一印象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第一印象效應是一個婦孺皆知的道理,為官者 總是很注意燒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馬威」的妙用,每個人都力圖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4、近因效應
一 由於最近了解的東西掩蓋了對某人一貫了解的心理現象叫做近因效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對陌生人的知覺,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而對於熟悉的人,對他們的新異表現容易產生近因效應。近因效應在學生交往中也是常見的,例如兩個學生本來相處得很好,甲對乙堪稱關懷備至,可是卻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這就屬於近因效應的作用。同樣,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始終給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這就要求班主任一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強自身的吸引力;二是要不斷鼓勵學生進步,讓學生能以新的姿態展現在外人面前,不斷激勵學生進步。

二 所謂近因效應,指的是在交往過程中最近一次接觸給人留下的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
首因效應一般在對陌生人的知覺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應則在熟悉的人之間起重要作用。在經常接觸、長期共事的人之間,彼此之間往往都將對方的最後一次印象作為認識與評價的依據。並常常使彼此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發生質和量的變化。現實生活中的友誼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絕交等,都與近因效應有關。

近因效應使我們僅僅根據人的一時一事去評價一個人或人際關系,割裂了歷史與現實、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妨礙我們客觀地、歷史地看待人和客觀事實,常常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沖突,影響了我們對人和事作出客觀、正確的評價和判斷,對我們的實際工作和生活有著消極的影響。

5、光環效應,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好象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月暈),其實呢,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此,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作用」。
心理學家戴恩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讓被試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無魅力,有的中等。然後讓被試在與魅力無關的特點方面評定這些人。結果表明,被試對有魅力的人比對無魅力的賦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徵,如和藹、沉著,好交際等。
暈輪效應不但常表現在以貌取人上,而且還常表現在以服裝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談定人的才能與品德等方面。在對不太熟悉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得尤其明顯。
從認知角度講,暈輪效應僅僅抓住並根據事物的個別特徵,而對事物的本質或全部特徵下結論,是很片面的。因而,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注意告誡自己不要被別人的暈輪效應所影響,而陷入暈輪效應的誤區。

6、霍桑效應
霍桑實驗是一項以科學管理的邏輯為基礎的實驗。從1924年開始到1932年結束,在將近8年的時間內,前後共進行過兩個回合:第一個回合是從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在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贊助下進行的;第二個回合是從1927年至1932年,由梅奧主持進行。整個實驗前後經過了四個階段。
階段一,車間照明實驗——「照明實驗」
照明實驗的目的是為了弄明白照明的強度對生產效率所產生的影響。這項實驗前後共進行了兩年半的時間。然而照明實驗進行得並不成功,其結果令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有許多人都退出了實驗。
階段二,繼電器裝配實驗——「福利實驗」

1927年梅奧接受了邀請,並組織了一批哈佛大學的教授成立了一個新的研究小組,開始了霍桑的第二階段的「福利實驗」。
「福利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找到更有效地控制影響職工積極性的因素。梅奧他們對實驗結果進行歸納,排除了四種假設:(1)在實驗中改進物質條件和工作方法,可導致產量增加;(2)安排工間休息和縮短工作日,可以解除或減輕疲勞;(3)工間休息可減少工作的單調性;(4)個人計件工資能促進產量的增加。最後得出「改變監督與控制的方法能改善人際關系,能改進工人的工作態度,促進產量的提高」的結論。
階段三,大規模的訪談計劃——「訪談實驗」
既然實驗表明管理方式與職工的土氣和勞動生產率有密切的關系,那麼就應該了解職工對現有的管理方式有什麼意見,為改進管理方式提供依據。於是梅奧等人制定了一個征詢職工意見的訪談計劃,在1928年9月到1930年5月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研究人員與工廠中的兩萬名左右的職工進行了訪談。
在訪談計劃的執行過程中,研究人員對工人在交談中的怨言進行分析,發現引起他們不滿的事實與他們所埋怨的事實並不是一回事,工人在表述自己的不滿與隱藏在心理深層的不滿情緒並不一致。比如,有位工人表現出對計件工資率過低不滿意,但深入地了解以後發現,這位工人是在為支付妻子的醫葯費而擔心。
根據這些分析,研究人員認識到,工人由於關心自己個人問題而會影響到工作的效率。所以管理人員應該了解工人的這些問題,為此,需要對管理人員,特別是要對基層的管理人員進行訓練,使他們成為能夠傾聽並理解工人的訪談者,能夠重視人的因素,在與工人相處時更為熱情、更為關心他們,這樣能夠促進人際關系的改善和職工士氣的提高。
階段四,繼電器繞線組的工作室實驗——「群體實驗」
這是一項關於工人群體的實驗,其目的是要證實在以上的實驗中研究人員似乎感覺到在工人當中存在著一種非正式的組織,而且這種非正式的組織對工人的態度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實驗者為了系統地觀察在實驗群體中工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在車間中挑選了14名男職工,其中有9名是繞線工,3名是焊接工,2名是檢驗工,讓他們在一個單獨的房間內工作。
實驗開始時,研究人員向工人說明,他們可以盡力地工作,因為在這里實行的是計件工資制。研究人員原以為,實行了這一套辦法會使得職工更為努力地工作,然而結果卻是出乎意料的。事實上,工人實際完成的產量只是保持在中等水平上,而且每個工人的日產量都是差不多的。根據動作和時間分析,每個工人應該完成標準的定額為7312個焊接點,但是工人每天只完成了6000~6600個焊接點就不幹了,即使離下班還有較為寬裕的時間,他們也自行停工不幹了。這是什麼原因呢?研究者通過觀察,了解到工人們自動限制產量的理由是:如果他們過分努力地工作,就可能造成其他同伴的失業,或者公司會制定出更高的生產定額來。
研究者為了了解他們之間能力的差別,還對實驗組的每個人進行了靈敏度和智力測驗,發現3名生產最慢的繞線工在靈敏度的測驗中得分是最高的。其中1名最慢的工人在智力測驗上是排行第一,靈敏度測驗排行第三。測驗的結果和實際產量之間的這種關系使研究者聯想到群體對這些工人的重要性。1名工人可以因為提高他的產量而得到小組工資總額中較大的份額,而且減少失業的可能性,然而這些物質上的報酬卻會帶來群體非難的懲罰,因此每天只要完成群體認可的工作量就可以相安無事了。即使在一些小的事情上也能發現工人之間有著不同的派別。繞線工就一個窗戶的開關問題常常發生爭論,久而久之,就可以看出他們之間不同的派別了。
實驗結論
1、改變工作條件和勞動效率沒有直接關系;
2、提高生產效率的決定因素是員工情緒,而不是工作條件;職工是「社會人」。霍桑等人是在「經濟人」的人性模式下進行試驗的,試圖找出工作條件與生產效率的關系。但隨著實驗的深入,「經濟人」的假設受到動搖。霍桑最終提出,人性模式是「社會人」,即職工不單純追求經濟收入,還有社會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如同後來的馬斯洛指出的一樣,需求是多層次的多方面的。因此,必須首先從社會心理方面來鼓勵工人提高勞動生產率。
3、關心員工的情感和員工的不滿情緒,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新的領導方式在於提高職工的滿足度。霍桑認為,管理者的目的在於使人們為實現組織的共同目標而合作。為了實現合作,必須發展一種新的領導方式。在這種新的領導方式下,管理者必須一方面為滿足成員物質的、經濟的需要而進行生產和分配物質資料,即發揮技術性技能;另一方面,為實現滿足成員物質需要的目標而確保成員間的自發性合作,使每個人獲得人類的滿足,即發揮社會性技能。
4、企業來除了正式組織,還存在非正式組織。霍桑認為企業中不僅存在「正式組織」,還存在人們在共同勞動中形成的非正式團體,他們有自己的規范、情感和傾向,並且左右著團體內每個成員的行為。譬如湘軍中的哥老會,學校里的同鄉會。「非正式組織」對組織既有利,也有弊。管理人員要想實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在非正式組織的感情邏輯和正式組織的效率邏輯之間保持平衡

7、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8、飛得性無助效應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有奧弗米爾和西里格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簡單地說,很多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來逃避實驗者加於它的電擊。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預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於狗的行為),當狗後來有機會逃離電擊時,他們也變得無力逃離。而且,狗還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是由於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也就是說,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從而學到了一種無助感。
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就成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把自己的眼光在開闊一點,看到事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素,不要使我們自己陷入絕望。

9、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後,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普勒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產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
教育實踐也表明: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後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盡管有些例外,但大趨勢卻是如此,同時這也給教師敲響了警鍾。

10、破窗效應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
紐約市交通警察局長布拉頓受到了「破窗理論」的啟發。紐約的地鐵被認為是「可以為所欲為、無法無天的場所」,針對紐約地鐵犯罪率的飆升,布拉頓採取的措施是號召所有的交警認真推進有關「生活質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論」為師,雖然地鐵站的重大刑案不斷增加,他卻全力打擊逃票。結果發現,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攜帶凶器。結果,從抓逃票開始,地鐵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轉。他的做法顯示出,小奸小惡正是暴力犯罪的溫床。因為針對這些看似微小、卻有象徵意義的違章行為大力整頓,卻大大減少了刑事犯罪。
在日本,有一種稱做「紅牌作戰」的質量管理活動。日本的企業將有油污、不清潔的設備貼上具有警示意義的「紅牌」,將藏污納垢的辦公室和車間死角也貼「紅牌」,以促其迅速改觀,從而使工作場所清潔整齊,營造出一個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圍。在這樣一種積極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規則,認真工作。實踐證明,這種工作現象的整潔對於保障企業的產品質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破窗效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

Ⅳ 破窗理論與哲學理論一道高考政治哲學題

選擇A

破窗效應(Break Pane Law)

破窗效應: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

破窗效應的由來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

破窗效應的表現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有這樣的體會:桌上的財物,敞開的大門,可能使本無貪念的人心生貪念;對於違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規定的行為,有關組織沒有進行嚴肅處理,沒有引起員工的重視,從而使類似行為再次甚至多次重復發生;對於工作不講求成本效益的行為,有關領導不以為然,使下屬員工的浪費行為得不到糾正,反而日趨嚴重。等等。一間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上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而在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們會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隨地亂扔垃圾,絲毫不覺得羞愧。這就是「破窗效應」的表現。

制度化建設在企業管理中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是,現實的情況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執行少。長此以往,企業的發展會很尷尬。對公司員工中發生的「小奸小惡」行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視,適當的時候要小題大做,這樣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積重難返。

美國有一家公司,規模雖然不大,但以極少炒員工魷魚而著稱。有一天,資深車工傑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會兒,就把切割刀前的防護擋板卸下放在一旁。沒有防護擋板,雖然埋下了安全隱患,但收取加工零件會更方便、快捷一些,這樣傑瑞就可以趕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不巧的是,傑瑞的舉動被無意間走進車間巡視的主管逮了個正著。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將防護板裝上之後,又站在那裡大聲訓斥了半天,並聲稱要作廢傑瑞一整天的工作。第二天一上班,傑瑞就被通知去見老闆。老闆說:「身為老員工,你應該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對於公司意味著什麼。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實現了利潤,公司可以換個人換個時間把它們補起來,可你一旦發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遠都補償不起的……。

離開公司那天,傑瑞流淚了,工作了幾年時間,傑瑞有過風光,也有過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公司從沒有人對他說不行。可這一次不同,傑瑞知道,這次碰到的是公司靈魂的東西。

在管理實踐中,管理者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個別的、輕微的,但觸犯了公司核心價值的「小的過錯」,並堅持嚴格依法管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不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就可能會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破窗效應的啟示

紐約市交通警察局長布拉頓受到了「破窗理論」的啟發。紐約的地鐵被認為是「可以為所欲為、無法無天的場所」,針對紐約地鐵犯罪率的飆升,布拉頓採取的措施是號召所有的交警認真推進有關「生活質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論」為師,雖然地鐵站的重大刑案不斷增加,他卻全力打擊逃票。結果發現,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攜帶凶器。結果,從抓逃票開始,地鐵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轉。他的做法顯示出,小奸小惡正是暴力犯罪的溫床。因為針對這些看似微小、卻有象徵意義的違章行為大力整頓,卻大大減少了刑事犯罪。

在日本,有一種稱做「紅牌作戰」的質量管理活動。日本的企業將有油污、不清潔的設備貼上具有警示意義的「紅牌」,將藏污納垢的辦公室和車間死角也貼「紅牌」,以促其迅速改觀,從而使工作場所清潔整齊,營造出一個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圍。在這樣一種積極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規則,認真工作。實踐證明,這種工作現象的整潔對於保障企業的產品質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破窗效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

Ⅵ 破窗理論的表現與案例

破窗理論的表現是:

1、桌上的財物,敞開的大門,可能使本無貪念的人心生貪念;

2、對於違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規定的行為,有關組織沒有進行嚴肅處理,沒有引起員工的重視,從而使類似行為再次甚至多次重復發生;

3、對於工作不講求成本效益的行為,有關領導不以為然,放縱使下屬員工的浪費行為得不到糾正,反而日趨嚴重。

案例:

在18世紀,紐約以臟亂差聞名,環境惡劣,犯罪猖獗。地鐵的情況尤為嚴重,是罪惡的延伸地。

威廉·布拉頓被任命為紐約市警察局局長,此人篤信破窗理論。在任職期間,他不遺餘力地推行這一理論,教導他的警員治理犯罪要從影響生活質量的輕度犯罪行為入手。

布拉頓向市民們宣告:警局將逐步提高對諸如公共場合酗酒、隨地小便等輕微犯罪行為的執法力度,逮捕那些屢次違法亂紀的人,包括向街上擲空瓶子,或者對他人財產進行破壞如果你在街上小便,你要進監獄。

他從地鐵的車廂開始治理城市中的臟亂環境:車廂干凈了;站台跟著也變干凈了;站台干凈了,階梯也隨之整潔了,隨後街道也干凈了,然後旁邊的街道也干凈了,後來整個社區干凈了,最後整個紐約變了樣,變整潔漂亮了。

此後,紐約市的犯罪率神奇地急速下降。現在紐約是全美國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這件事被稱為紐約引爆點。在公共場合發表言論,治理城市中的臟亂環境,向輕微犯罪行為宣戰,布拉頓的這些做法,無不遵循了破窗理論的主要原則。

(6)日本的紅牌作戰是什麼心理學效應擴展閱讀

破窗理論的社會意義有:

1、破窗理論闡述了要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的道理。及時修補被打碎的窗戶,才能遏制問題的蔓延。

2、對公共生活中的某些失范行為和無序狀態要及時治理,即公共建築物的第一扇破窗要及時修理,即使對那些夠不上違法的不文明行為,也要有及時修正的治理機制。

3、現代社會管理要以法治為基礎,公民個體的價值取向和利益偏好固然有獨立性、差異性、選擇性,但在公共生活層面,卻需要有基本原則或底線來規范公民的個體行為。

Ⅶ 經典營銷管理理論有哪些

他把停在雜亂街區的那一輛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一天之內就被人偷走了。而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過了一個星期也安然無恙。後來,詹巴斗用錘子把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後來,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依託這項試驗,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那麼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破窗理論在社會管理和企業管理中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必須及時修好第一個被打碎的窗戶玻璃。我們中國有句成語叫防微杜漸,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同樣,在日本,有一種叫紅牌作戰的質量管理活動,其主旨也和破窗理論相通。比如,日本的企業將有油污、不清潔的設備貼上具有警示意義的紅牌,將藏污納垢的辦公室和車間死角也貼上紅牌,以促其迅速改觀,從而使工作場所清潔整齊,營造出一個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圍。在這樣一種積極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規則,認真工作。實踐證明,這種工作現場的整潔對於保障企業的產品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青蛙現象
將一隻青蛙放在大鍋里,里頭加水再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外界溫度慢慢變化,卻因惰性和沒有立即往外跳的迫切動力,最後被熱水煮熟而不自知。企業競爭環境的改變大多是漸熱式的,如果管理者與員工對環境的變化沒有疼痛的感覺,企業最後就會像這只青蛙一樣,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
★螃蟹文化
釣過螃蟹的人或許都知道,簍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蓋上蓋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為只要有一隻想往上爬,其它螃蟹便會紛紛攀附在它的身上,結果是把它拉下來,最後沒有一隻能夠出去。企業里常有一些人,嫉妒別人的成就與傑出表現,天天想盡辦法破壞與打壓,如果不予去除,久而久之,組織里只剩下一群互相牽制、毫無生產力的螃蟹。
★鳥籠邏輯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里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里。這就是鳥籠邏輯。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干什麼?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所以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墨菲定律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認為他的某位同事是個倒霉蛋,不經意間開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這句話迅速流傳,並擴散到世界各地。在流傳擴散的過程中,這句笑話逐漸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變成各種各樣的形式,其中一個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比如關於預測的墨菲定律:一項預測越是被廣泛接受,它就越可能變得不準確。
★皮革馬利翁效應
傳說古希臘塞普勒斯島有一位年輕的王子,名叫皮革馬利翁,他酷愛藝術,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對於自己的得意之作,他愛不釋手,整天含情脈脈的注視著他。天長日久,女神終於神奇般地復活了,並樂意做他的妻子。
這個故事蘊含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種力量,這種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學家稱為皮革馬利翁效應。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感悟到很多,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無論是對待孩子還是員工,皮革馬利翁的愛與期待的力量,永遠比強制與打擊要有效得多。
★暗示死亡
有個國王非常殘忍,茌每次處決死刑犯時,他都要想些新鮮的花招。
一次,一位犯人被告知明天將被處極刑,行刑的方式 是在他手臂上割一個口子,讓他流盡鮮血而亡。犯人驚恐之至,百般哀求,但終無用處。
次日一早,犯人就被帶到一個房間中,鎖在一面牆,牆上有個小孔,剛好可以把一條胳膊穿過去。劊子手把他一隻手從孔中穿過,在牆的另一邊,用刀子在他的手上割開一個口子,在手下邊還放著一個瓦罐來盛血。
嘀嗒,嘀嗒......,血一滴滴地滴在瓦罐中,四周靜極了。牆這邊的犯人就這樣靜靜地聽著自己的血滴在瓦罐中的聲音,他覺著渾身的血液都在向那條胳膊涌去,越來越快地流問那個瓦罐。不一會,他的意志也隨著血流走了,他無力地倒下來,死了。
在牆的另--邊,他手上的那個小口子早就不流血了, 劊子手身邊的桌子上放著一個大水瓶,水瓶中的水正通過一個特製的漏斗軟管往下邊的說罐中嘀嗒。
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讓犯人自己殺死了自己。由此故事可以看出人的心理暗示力量的強大。
★囚徒困境
兩個犯罪嫌疑人被警察拘捕了。
警察分別告訴他們:他們有三種可能:第一,死不認罪,最後也確實找不到他們犯罪的證據,這樣他們將被無罪釋放;第二,主動認罪並檢舉揭發同伴,只判3年刑期;第三種可能就是自己死不認罪,但被同夥揭發並證明有罪,這樣你就會被判10年。
絕大多數會選第二條。這是社會學、心理學中一個著名的論例:囚徒困境。
評語:誰都不敢把自己的明天放在別人手中。

Ⅷ 「破窗理論」是什麼意思

破窗理論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

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這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8)日本的紅牌作戰是什麼心理學效應擴展閱讀:

「破窗理論」,簡單來說就是「損害有益」,是指,假設在市場完全飽和的情況下,一個人砸碎了理發店的玻璃窗,這一行為雖然對社會造成了破壞,但是理發師的不幸卻是社會的福音;

它將為玻璃生產商製造商機,生產商拿到錢後又去購買其他生產商的產品。在乘數效應的作用下,他給社會造成的損害只是一次性的;

可是給社會帶來的機會卻是連鎖性的,於是得出結論:打碎一塊玻璃,提供了無數金錢和就業機會,得大於失。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7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1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0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9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4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0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7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