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日本有什麼樣子的錢
❶ 日本古代錢幣和單位是什麼
日本江戶時代金、銀、銅錢三種貨幣並通流行,遇到高額兌付時江戶會使用黃金,而大阪更習慣採用白銀,也正是因為這樣,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兩地商業的繁榮與發展。在幕府公定的場合,貨幣的比值通常是:金1兩=銀50匁=錢4000文,由於江戶所在的關東大多使用黃金,故而關東地方還指定了:金1兩=4分=16朱的牌價;習慣使用白銀的以大阪為中心的關西相應的也有了:銀1匁=10分的匯率;至於銅錢方面,則是無論東西統一為:錢1貫=1000文。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比率並不是穩定的,在某些特別的時期幾乎每天都會有所波動,而且大多都是在貶值。
❷ 日本古代的大號錢是樣子的
如果是昭和55年,即1980年.不算古代. 昭和(しょうわ,Shōwa) 是日本昭和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926年12月26日~1989年1月7日。
昭和30年發行的1日圓鋁幣,此版面設計也持續被使用到今天沒變更。近年來日本的商品中的定價已無1日圓單位,原本討論1日圓太小沒用處而要廢除,可是由於在日本購物必須外加5%的消費稅,因此保留了「1日圓鋁幣」。
< 1 日圓鋁幣>
發行年::昭和 30 年~
成色:鋁 1000
直徑:20.0 mm
重量:1.00g
參考價
昭和34/41年 100丹 單價:40元
昭和十四年 十錢 單價:12元
昭和四十年 銀幣 單價:15元
昭和 一錢等鋁幣 單價:12元
希望幫到你
❸ 舊社會日本花的錢是什麼樣子的
在中國佔領區的話,
用的是軍票,
這個也是掠奪財富的一種方法。
❹ 求懂得人幫忙看看這張日本古代紙幣。
這是日本明治時期的紙幣。年代久遠。明治6年(即公元1873年)8月20日,日本政府發行了一套「大日本帝國通用紙幣」(在日本稱『舊國立銀行券』)。該套幣共有五種面值,分別為20日圓、10日圓、5日圓、2日圓和1日圓。你這張紙幣品相不太好了,不好估值,如果全品相價位在1-5萬元。可以賣給錢幣博物館。
❺ 日本什麼古錢幣最值錢
其實那邊的古錢幣一般都是從這邊流通過去的,比如說永樂通寶什麼的,比較有地方特色的就是大判和小判,金幣當然值錢
由於歷史原因在中國專職收藏對日本錢幣的收藏家不多,大家普遍不感冒......在日本也有很多收藏錢幣在大家,由於歷史原因中國有很多珍稀的錢幣在他們手裡.
在銅錢的眾多分類中又一個奇特的錢幣,那就是日本銅錢,同樣是圓形方孔,同樣是漢字你能分辨出哪些是日本錢嗎?咱們就一起來認識認識吧。
日本擁有自己的文字,為什麼要在自己的貨幣上使用漢字呢?
這不得不說說日本與中國歷代的從屬關系。
在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都是中國的附屬小國,官方文字,正經制度都是照搬中國的,日本一切的官方文件一律用漢字書寫,這個傳統保留到了今天。這就是為什麼日本錢幣上的文字是漢字了。不得不說日本這個民族還是很愛學習的,但做了2000年中國的附屬國,這份優越感是哪來的。閑話不多說了。說到日本錢,就不得不說一個重要的錢幣,那就是永樂通寶。日本一支考古隊曾經在埼玉縣蓮田市的一處戰國遺址中,發現了超過26萬枚古錢幣。這些古錢幣中,就有鑄造於15世紀的明代「永樂通寶」。
日本鑄造的永樂通寶
永樂通寶在日本的流行程度超乎想像,當時日本局勢動盪,無法造出高質量的銅錢,所以乾脆就直接用永樂通寶。日本一些領地上甚至出現了採用永高制,年供以永樂錢為主。永樂通寶鑄工精湛,整齊劃一,質量上乘,所以永樂通寶在日本比較多。
江戶初期又製造了慶長通寶和元和通寶。1636年以後,製造了寬永通寶。 寬永通寶 銅一文錢是最普遍的,寬永通寶可以說是藏友手中最多的日本錢了。除銅一文錢以外,還有黃銅,精鐵的四文錢,鐵的一文錢。
天保通寶仁孝天皇天保6年(1835年),在江戶淺草橋場村金座鑄造。橢圓形,輪廓內孔與普通錢相同,幣面天保通寶四字直書,背孔上有當百二字,孔下鑄金工花押。有四文通用的文久天寶,也有十文通用的寶永通保。但在1835(天寶6年)製造了一百文通用的天保通寶。
江戶時代的大判江戶時代的大判:慶長大判。是後藤四郎兵衛用大判座製造的,才慶長大判到萬延大判五種。在帶著錘眼的表面,寫上水墨字樣「拾兩後藤」和花押。因為大判是贈答和禮儀上用的,所以畫著水墨畫。所謂十兩是重量有十兩,也就是四十四匁左右,而不是價格,但是實際是只有七到八兩左右。
慶長、元祿金幣除了以上,還有一些皇朝銭,比如和同開珎。
和同開爾
長年大寶 仁明
長年大寶
饒益神寶 清和
饒益神寶
琉球通寶
此外還有日本大正、昭和、明治時期發行的機制幣、銀幣,以及日偽時期在我國發行的貨幣。
要謹記一點,外國貨幣不屬於我國貨幣體系,除了幾個別品種外,在中國這些外幣是根本不值錢的,如果你碰到了不認識的書上也沒有的文字或年號,不要竊喜以為碰到了大珍,先搞清楚是不是外國的再說。
❻ 古代日本用什麼做貨幣
日本自中國宋朝起,主要貨幣是銅錢(宋錢、永樂錢等,特別是戰國時期,從中國大量輸入永樂錢,造成明朝的錢荒),同時還使用銀判和金判(即一定重量的銀幣和金幣),不過金幣使用量比較少
日本本土出產金銀,但由於其本身價值太高,而百姓平時需使用小面值的貨幣,所以主要以銅錢流通為主,金銀主要是用在高價值貨物等的交易。
備註:日本本土金銀的儲量很大,這點從大航海時代2上就有表現
❼ 日本古代的銅錢長什麼樣子
日本古代的銅錢就長上面這張圖上的樣子。
❽ 日本以前用什麼做貨幣
日本古代貨幣小常識[錄自《日本史辭典》]
金座:江戶時期金幣鑄造所。有後藤四郎家世襲的大判金座與後藤庄三郎家世襲的小判金座。後藤庄三郎得德川家康信任,始創江戶金座。同時期在京都、佐渡亦設有金座。關原之戰後不久,江戶小判金座成為主要金幣鑄造所,受勘定奉行直接管轄。內設「御金改役」、「金座」(造幣所)、「吹所」三個部門,包攬除大判外的所有金幣的鑄造、監查。1869年廢止。其舊址即今東京日本銀行總行所在地。
銀座:江戶時期銀幣鑄造所。最初由德川家康於1601年(慶長六年)設於伏見(今京都郊外),至1608年遷至京都。1606年在駿府另設銀座,於1612年遷至江戶,在幕府的保護下享有銀幣生產特權,並向幕府繳納「運上」金。由大黑常是家世襲歷代長官。為進行海外貿易,又曾於平戶設銀座,1614年遷至長崎。1772年(安永元年)幕府禁止設立新錢座後,與金座同時開始鑄造銅錢。1869年廢止。其舊址作為地名沿用至今。
錢座:也叫鑄錢座。江戶時期掌管銅錢製造、發行的機構。但不同於金座、銀座,而屬於非常設機構。1636年(寬永十三年)幕府任命銀座年寄秋田宗古在江戶芝及近江坂本開設錢座,鑄「寬永通寶」。1736年(元文元年)又在大坂、長崎增設錢座。其後由於混雜和非法行為,幕府於安永年間(1772—1780年)陸續廢止除金座後藤庄三郎所轄之外的一切錢庄。1835年(天保六年)鑄造「天保通寶」。各錢座均受金座、銀座師傅統轄,而不任命專門官吏。
三貨制度:江戶時代實行的金、銀、銅(錢)三種通貨的貨幣制度。金貨系定量貨幣,用四進位制(一兩=四分=十六銖)。主要有小判(一兩)和一分判;也有大判(十兩),但主要作贈答禮品,不作一般貨幣流通。元祿以後又出現二銖判、二分判、五兩判等。銀貨系秤量貨幣,用匁、分兩單位,十進位制(一匁=十分)。流通的主要有丁銀、豆板銀,其分量沒有一定,使用時需過秤。錢貨按貫、文計算,千文稱作一貫文,文以下有分厘,也使用中國錢貨。三貨的大致換算率是:金一兩=銀五十匁(後六十匁)=錢四貫文。實際上行情時有變動。
大判:亦稱「板金」「判金」。流通於安土桃山至江戶時期的一種金幣。早期有長方、圓等形狀,至豐臣秀吉時製造「天正大判」,定型為橢圓形。江戶時期,由幕府的後藤四郎兵衛及其子孫開設的大判座於慶長、元祿、享保、天保、萬延年間鑄造五種大判。享保大判與天保大判的重量為44匁一分(1匁=3.759克),相當於十兩砂金,故兩面漆有墨色「拾兩」字樣。但含金量並不一定是小判的十倍。大判不作為流通貨幣使用,而是多用於將軍賞賜、大名進獻或武士上流社會之間的贈答。
小判:江戶時代通用金幣之一種。薄圓形。為標准金幣,一枚為一兩。戰國時期雖有鑄造並未流通。1595年(文祿四年)德川家康徵得豐臣秀吉的許可,延清京都的後藤光次(山崎庄三郎)於江戶、駿河始鑄,稱為「武藏判」、「駿河判」,重量為4.7匁(1匁=3.759克)。關原之戰之翌年(1601年),德川氏以慶長金銀確立新貨幣制度,於江戶及京都、駿河等地的金座大量鑄造「慶長小判」和「一分判」(小判的四分之一),作為全國通用貨幣。元祿年間(1688—1703年)改鑄後品質惡化,正德年間(1711—1715年)又恢復到慶長水平。元文(1736—1740年)以後,財政困窘,鑄造量減少、成色降低,重量也減輕。
慶長金銀:江戶時代最初發行的金銀貨幣的總稱。金幣有大判、小判、一分判,銀幣有丁銀、豆板銀。關原之戰後德川氏為廢止以往通貨,統一全國幣制,於1601年(慶長六年)發行慶長金銀。作為計數貨幣,在貨幣發展史上有劃時代意義。金幣鑄造於京都、江戶、大坂,其中大判重44.055匁(1匁=3.759克),品位為金67.2、銀29.4,小判重4.73匁,品位為85.69,一分判為小判的四分之一。銀幣多在伏見銀座鑄造,其品位為銀8、銅2,成色、質量均比後世的優良。1609年公定比價為金一匁等於銀五十匁,錢四貫。1695年(元祿八年)貨幣改鑄後,雖停止使用,仍在暗中流通。1714年(正德四年)再次公開通用。1736年(元文元年)改鑄後禁用。
寬永通寶:亦稱寬永錢。江戶時代由寬永至幕末鑄造的銅、鐵、黃銅貨幣的總稱。因始鑄於寬永年間(1624年—1643年),故稱。1608年(慶長十三年)幕府下令禁止使用明錢「永樂通寶」。1636年(寬永十三年)在江戶正式始鑄新銅錢。面值分為一文錢和四文錢,由全國各地的錢座鑄造。每四文換永樂通寶一文。在錢幣鑄造量中占第一位。背面刻有文、佐、仙、足、元等字,表示鑄造地。1871年施行新貨幣制度,每四貫兌換新幣一日元。
明和五匁銀:江戶時代的銀幣之一,最初的定量計數貨幣。1765—1772年(明和二年至安永元年)鑄造流通。其重量為五匁(一匁=3.759克),成色為46%。鑄造量為1806貫。幕府設「銀市」管制,規定12枚換金一兩。作為固定貨幣與當時流通的丁銀、豆板銀等稱量貨幣並用。由於成色低,在社會難以流通,商人們也反對固定銀價。1772年(安永元年)改鑄南鐐二銖銀,遂停止使用。
南鐐二銖銀:江戶時代的銀幣。有兩種:1.安永二銖銀,亦稱「古二銖銀」、「大南鐐」。1772—1824年(安永元年至文政七年)鑄造通用。每枚重2.68匁(一匁=3.759克),成色97.81。規定八枚兌換金一兩,帶有「常是」戳印。2.文政二銖銀,亦稱「文政南鐐」、「小南鐐」。1824—1830年(文政七年至天保元年)鑄造使用。重量減為每枚2.01匁,成色97.96。也帶有「常是」戳印。幕府通過改鑄貨幣,減輕重量,從中獲利。
天保通寶:亦稱「天保錢」、「當百」。1835年(天保六年)以後江戶幕府鑄造的銅錢。寬政改革後,幕府仍未改變財政困難、金融混亂的局面,遂鑄造發行「天保金銀」和「天保通寶」以挽救危機。通寶重5.5兩(一兩=3.759克),每枚價值百錢;成分為銅78、錫10、鉛12。初僅流通於江戶,1859年(安政六年)將33.8萬貫文運往大坂後普及全國。萬延年間(1860—1861年)大量鑄造。初鑄時40枚兌金一兩,明治後規定新幣一日元兌125枚。至1870年鑄造量達48400餘萬枚。1891年停止使用。
貨幣改鑄:改變貨幣的成色、形狀、數量,鑄造新幣。江戶時代從慶長至萬延年間(1596—1860年)達11次之多。江戶初期全國流通貨幣為慶長金銀,後因金銀產量下降,致使通貨不足,遂策劃增加貨幣數量,調整物價;並企圖通過降低貨幣質量來挽救幕府財政困難。元祿八年(1695年)首次改鑄,小判成色由原來的85.7%降到56.4%;丁銀成色由80%降到64%。造成金價跌落,幣制混亂。寶永年間(1704—1710年)雖恢復乾字金成色,但重量減半;四寶銀成色降到20%。正德、享保期間(1711—1735)的改鑄,企圖恢復慶長古制,但以不徹底而告終。元文年間(1736—1740年)再鑄劣幣,並以濫鑄銅錢補充。明和至安永年間(1764—1780年)鑄南鐐二銖銀,提高成色,穩定了貨幣。後有文政二分金等八種金幣和安政二銖銀等均不及前。開國後因金幣外流,遂於萬延元年(1860年)又改鑄萬延小判,成色減半,重量不抵以前的三分之一,幕府財政危機加劇,統治動搖。
手形:期票、匯票的總稱。信用貨幣的一種。始於古文書有按捺手印以加強憑證作用的習慣。鐮倉末,轉用於商業貿易的結算,稱「為替」、「割符」。江戶時期始稱手形。近世天王寺屋五兵衛首創以票據為支付手段的手形貿易。以兩替屋為中心,在大坂市、郊及江戶為首的遠隔地貿易中廣泛使用。大坂流通的手形,有由兩替屋發行的「存款證券」和由存款者向兩替屋發出的類似支票的「發出票據」。從其在貿易中的作用看,「發出票據」又分用於一般商人之間進行貿易收支的「大手形」、兩替屋之間交易的「約束手形」,及類似約束手形而延期支付的「延手形」。1868年(慶應四年)明治政府為了統一幣制,設立「為替公社」與「國立銀行」,禁止銀手形的流通,但舊時發行票據的方式仍有流行。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制定《紙幣類似證券取締法》,手形的發行遂被禁止。
為替:亦稱「割符」、「替錢」、「替米」。異地交易或借貸不用現金而使用匯票的方法。始於鐮倉時代的年貢米收購。交付人將「替錢」交給「為替人」(經紀人),「為替人」再將此錢定期轉付領取人,並將這一過程記入「割符」。經營此種業務者被稱為「替錢屋」、「割符屋」、「兩替眾」。室町時代亦採用此法。至江戶時代更加完備。以「兩替商」(貨幣兌換商)為中心進行兌換貿易。江戶、大坂兩地甚為盛行,後普及全國。如大坂的「十人兩替」「同業公會」。明治後,成立了以三井等特權商人為中心的「為替公社」。
丁銀:江戶時代的銀幣之一。同豆板銀共同作為稱量貨幣使用。形狀細長橢圓而不規整。重量由30匁(1匁=3.759克)至40匁不定。除寶永年間(1704—1710年)的二寶銀等四種外,均由幕府指定的大黑常是的銀座鑄造。一般鑄有「常是」、「寶」、「大黑像」等戳印,並以紙包封印表示重量。種類繁多,其中以慶長、享保銀為最良。 豆板銀:亦稱「小粒」、「小玉」、「小玉銀」。不規則圓形,故名。江戶時代的銀幣之一。丁銀的輔助銀幣。表面鑄有「常是」的戳印,重量為五匁(1匁=3.759克)左右,大小不等。使用時包裝一定數量,補充丁銀不足。成色、流通期同丁銀,同屬稱量貨幣。
後藤光次:(1571—1625年)江戶幕府金座的創設者。本姓山崎氏,通稱庄三郎。從後藤德乘學習雕金、鑄貨。為德川家康所用,從事金銀貨幣的鑄造,製作小判、一分判,管理江戶的金座、銀座,奠定金銀貨幣制度的基礎。其後,代代世襲金座統制者地位。延至1810年(文化七年)第十一代庄三郎被處刑止。
❾ 日本硬幣何時發行的有幾種
日本的硬幣有孔,這是他們沿襲了古代日本貨幣樣子的結果。古代日本貨幣和古代中國貨幣十分相似,也就是常說的銅錢,中間有小孔,多的時候,可以用線穿起來。也不是所有日本貨幣都有孔,只有五塊和五十塊的硬幣是這樣的。最常見的五塊錢的日本貨幣,它比五十塊硬幣更像古代的日本貨幣,呈金黃色。不同的是古錢幣外圓內方,日本硬幣里外都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