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健美三泉怎麼樣

日本健美三泉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6-25 21:27:52

㈠ 南定鎮的經濟發展

1949年,全鎮小麥畝產51公斤,玉米畝產69公斤,小麥播種面積僅占糧食作物面積的3%,主要種植穀子、高梁、大豆等。1978年小麥畝產達294.5公斤,玉米畝產達240公斤,總產達62.8萬公斤。小麥和玉米成為全鎮的主要糧食作物。
解放後,全鎮農業生產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等多種形式後,農業技術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較大發展,糧食產量得到普遍提高。1958年以來,先後完成了旦村水庫建設、漫泗河攔河大壩修建等工程,全鎮農作物灌溉面積進一步擴大,農業生產有了充分保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適應農業的現代化需要,落實生產責任制,後南定村、田家村、大旦村、岳店村、漫泗河村等五個村建立了集體農場,其餘村包產到戶,農業生產有了自主權,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全鎮開始大量引進先進的農業機械,如大型拖拉機、脫粒機、還田機、聯合收割機等,促進了農機事業的發展。1984年底,全鎮擁有拖拉機215台、汽車38輛、脫粒機96台、還田機7台。 農田水利建設完成了對太河水庫二乾渠、支渠長達5250米的修建工程、豬龍河改道工程、旦村水庫的加高工程,全鎮灌溉面積達95%以上。1992年耕地全部實現了灌溉化,成為「江北第一灌溉化鄉鎮」。經過幾年的發展,全鎮共有自走式、移動式噴灌機49台(套),為全鎮抗旱保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0年全鎮糧食畝產達503公斤,總產達367.17萬公斤。
1995年以來,南定鎮圍繞效益農業發展思路,改革原有的農場管理模式,積極發展具有市場經濟效益的經濟作物,形成具有南定特色的規模效益經營形式。在引進和使用先進農業技術和人才方面,打破舊的傳統,積極為外來農業投資者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供水、電、運輸、農業機械等各方面服務,為帶動種植業結構調整,發揮農業的規模效益創造了條件。 2000年,全鎮種植中草葯226.5畝、花生595畝、蔬菜303畝、 葡萄120畝,岳店村被市政府授予「中草葯種植專業村」稱號。小旦村農業示範園被市科協評為「農業科學技術示範園」,全鎮共有農業承包大戶20多個,承包土地達200多公頃,規模效益十分明顯。
80年代,該鎮畜牧業生產迅速發展起來,傳統的一家一戶式的飼養方式逐漸被規模養殖方式所代替,具有現代化設施的養雞廠、養鴨廠興建起來。1995年以來,特色養殖漸成規模, 當年被省政府授予「畜牧業強鄉鎮」稱號。田家村投資300多萬元建成一處飼養白羽鴿、 鹿、狐狸等特色養殖基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可觀。2000年,全鎮共有養殖場30多處,其中豬存欄量4800頭,雞存養量14萬只。
該鎮歷來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1992年對全鎮范圍內的荒山進行綠化,同年被市政府授予「荒山綠化年先進單位」 ,2000年在漫泗河兩岸植樹,綠化造林438公頃。 全鎮現有育苗基地2處,育苗面積13公頃,既綠化了環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731萬元。
1988年以來,南定鎮農業生產取得了長足進步,農業科技含量逐年增加,農業裝備水平和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農業生產全過程實現了機械化、除草化學化、澆地噴灌化、管理科學化。通過種植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形成了糧畜林果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糧食單產、畜林漁產值提高到了相當的水平,現代化的城郊型農業已經初具規模。 土地狀況:隨著城鎮建設及其它各項事業的發展,南定鎮近10年土地面積減少較快,1988年全鎮耕地面積14716.38畝,糧田面積13418畝,蔬菜面積503畝,果園面積389.5畝。 到1997年, 全鎮耕地積11382畝,糧田面積8540畝,蔬面積3950畝,果園面積750畝。1997年全鎮15個村中有7個村8個農場近600畝糧田實行規模經營,其餘8個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承包在全區形成了南定特色。 農技推廣:1988年以來,全鎮先後推廣了小麥精播半精播、小麥平播、玉米直播、葯劑拌種、化學除草、秸稈還田、小麥高留茬、配方施肥、統一供種等先進科學技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9年開始實施噸糧鎮開發,1990年獲得成功,被區科委評為科技進步三等獎。1991年底承擔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項目,1992年9月竣工,提前兩年完成,投入產出比達到1:1.26,1992年全鎮15個村全部實現雙千。 1994年開始實施優質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建設,1996年通過市、區科委的驗收。全鎮種子更新步伐加快,每年都有2至3個玉米新品種和4至5個小麥新品種試種,小麥品種達到了3年一換代。1988年同1997年相比,糧食單產由634公斤提高到944公斤,總產由8634噸降低到8062噸(旱情嚴重) ;農業總產值由452萬元猛增到4349萬元,增長862.17%。 晚清時朝,該鎮設有私塾17處,全系群眾自發創辦。1911年建立第一所初級小學堂,同年開始興辦學堂,學堂教育和短期教育成為教育讀書的兩種形式。1 948年10月, 全鎮學校8處13個班,共有學生454名。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得到蓬勃發展,1957年學生入學率達60%。1970年2月開始聯村辦初中,全鎮共設5處聯中。1976年全鎮辦高中1處4個班、 學生208人,村辦初中10處29個班、學生1117人,小學15處72個班、 學生2655人。有公辦教師158名,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0%以上。1981年為提高教學質量, 撤消高中,合並初中設第一、第二聯中。1984年,全鎮有初中生1670名,小學生2300名,中小學教師220名。當年,第一聯中被市政府授予文明單位。1987年8月建立全區第一所電視中專並投入使用,成為全鎮培訓職業技術人才的中心。90年代以來,為進一步改善學校的基礎設施條件,鎮政府投資1500萬元新建南定中學一處,原南定第一聯中、第二聯中於1995年12月合並成立南定中學。1999年,鎮政府投資1000萬元,新建南定小學一處,各村小學於2000年底並入南定小學。自1996年至2000年,南定鎮先後投資650萬元新建教師宿舍樓3幢,成為淄博市第一個全部解決教師住房的鄉鎮。1993年該鎮被評為「山東省農村小學教育工作先進單位」。1995年被授予「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 和「山東省學前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199 9年被市政府命名為「教育強鄉鎮」 稱號。2000年底,全鎮共有教師376人,其中幼兒教師78人, 在校中學生1500名、小學生1700名、在園幼兒736名,教育基礎設施均達到省規范化標准,且實現了全鎮教育計算機聯網。
該鎮十分重視科技工作,始終把科學技術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科技明星鄉鎮」。1999年「多次燒藝術釉裝飾磚」「瓷質牆地磚」「鋁合金柱翼型散熱器」等三個項目獲市科學技術進步獎,「新型水晶釉面材料」「乙基胺」兩個項目列入省星火計劃項目。2000年底全鎮擁有高級專業人才60人,中級專業技術人才122人,初級專業技術人才634人。
南定鎮在群眾性文體活動方面,自古就有踩高蹺、耍獅子、玩旱船、舞龍燈等傳統文化活動。清朝光緒年間,廟會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曲藝、書法、雕刻、泥塑等民間藝術代代相傳。1966年建廣播站,1975年建電影隊,1976年建文化站, 鬧元宵、專場文藝宣傳、繪畫書法、攝影展覽等文化活動開展頻繁。1985年, 全鎮共有電視機3526部,首次在全市實現村村通廣播、村村通電話。90年代以來,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1997年,全鎮改造有線電視網路總里程達24公里。1999年底,光纜有線傳輸工程完成,讓群眾看上了清晰的電視節目,並辦起了「南定新聞」等自辦節目,定期向全鎮播出。一年一度的南定轄區文明杯匯演已連續舉辦了13屆。書法、繪畫、集郵展、攝影展、健美健身比賽和各類運動會等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建國後, 隨著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南定鎮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 0年全鎮總收入325.96萬元,人均分配113元。80年代,隨著村辦企業和鎮辦企業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提高,主食以麵粉為主,花樣增多。穿著改變了傳統單調的藍、白衣服,服裝顏色多彩,樣式新穎。1985年以來,各村開始舊村改造,到2000年, 85%的農民住上了樓房,人民群眾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如今,全鎮人均住房面積36平方米,程式控制電話、彩電、冰箱得到普及,微機、轎車等現代化高檔商品開始進入百姓家庭,閉路電視普及率100%。全鎮有9個村建成了省級電氣化村,南定鎮被省電力局命名為山東省第一個電氣化鄉鎮。2000年,南定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60元,是淄博市農民人均收入最高的鄉鎮。南定鎮在注重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同時,建立了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全鎮共有敬老院3處、老年公寓5處,專供老年人使用的別墅100多棟,15個行政村全部為60歲以上老年人發放生活補貼,每月金額從5元到100元不等。 1995年,鎮敬老院成為全國模範敬老院,1999年被省民政廳評為省一級鄉鎮敬老院,2000年南定鎮敬老院再次被評為全國模範敬老院。
鎮村建設 建國前後,全鎮房屋多數是草房、土木結構,70年代隨著建材企業的不斷發展,磚木結構代替了陳舊的土木結構。從80年代中期開始,各村按規劃方案進行舊村改造,為村民蓋二層樓房,全鎮人民的居住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進入90年代,鎮政府為加快南定鎮農村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大投資,對鎮內所有道路進行整修改造。1992年被省政府授予村鎮建設新型鄉鎮, 1993年被市政府評為全市小康示範鄉鎮,2000年該鎮農村樓房改造已完成85%,建成了張南路、漫泗河、三泉、岳店、馬庄、崔軍、 田家等7處村莊游園和綠化廣場。在全省第一家完成村莊道路聯網,基本實現了農村城市化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26年秋,翟家村黨支部成立,翟洪謀擔任書記,黨員3人。1939年張金堂在後南定村組建後南定村黨小組, 後改支部。1948年3月,馬庄、崔軍等黨支部誕生。1949年,全鎮共有農村黨支部8個、黨員107名。建國前,全鎮黨組織歸淄川區九區黨組織領導。 1956年,建崔軍黨委,以高級社為單位建支部。1958年12月25日, 成立馬庄人民公社黨委。1960年建立南定城市人民公社黨委。1969年,成立崔軍公社黨的核心領導小組。 1984年5月成立中共南定鎮委員會。1987年全鎮共有黨員594名。 1996年,全鎮共31個基層黨組織,有黨員908名。2000年,全鎮黨員1098人,黨委、支部33個,其中村級黨委4個,村黨支部11個,鎮黨委連續十二年被評為市級先進基層黨委。
基層政權建設 1958年建張店區馬庄人民公社,1963年3月,改為崔軍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為崔軍鄉。1984年5月,正式建立南定鎮。南定鎮政府經濟管理委員會改為南定鎮經濟聯合社。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群眾組織抗日戰爭時期,地下共產黨員姚仲明、趙明新領導發動抗日武裝起義, 成立長山抗日游擊隊。1938年1月,該鎮青年教師周芬田、中醫大夫王孝泉以及黃景康、李山亭等人組織成立抗日游擊隊第二十二中隊,同年12月,鐵路工人譚玉璽成立了抗日游擊第二中隊。在解放戰爭時期,婦女聯合會被稱為婦救會, 1949年婦女聯合會成立,簡稱婦聯,同年成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組織。1964年9月,成立「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後改稱「貧代會」。1972年建立計劃生育領導小組,1985年11月成立計劃生育服務站,後改南定鎮計劃生育協會。1986年、1990年連續兩年被國家民政部、國家計生委授予「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單位」。 現任鎮黨委書記:張秀德
現任鎮長:李剛 崔遵度 字堅白,宋朝初年(約490年) 中進士,本江陵人遷徙至此,家中養一支軍隊保護民眾,四鄉稱贊,崔軍之名由此而來。
翟謀齋 字寅卿,馬庄村人。清末光緒年間出生,後目睹清廷腐敗,立志救國振興教育。清末民初,任淄川縣師范講習所教務主任,後任淄川縣第四高等軍校校長。晚年開業行醫,服務於人民群眾,成為鄉村一代名醫。
王慶雯 字煥章,祖籍馬庄村人,清末秀才。二十八歲時考入山東省優級師范高等學堂,參加中國革命同盟會,思想開朗,勇於進取。曾任淄川第一高等教員青州師范教員,淄川中學第一任校長,淄川第一女子高等學堂校長。病逝後省教育廳廳長何思源親贈輓聯「撫慰英靈,表揚潛德,煥章先生,精神千古」。
翟洪謀 (1906~1929) 翟家村人。 1925年參加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192 9年間擔任翟家村黨支部書記, 1929年在執行除奸密令返回途中,因叛徒告密在濟南車站被捕,同年慘遭殺害。
翟遠泉(1903~1941) 翟家村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淄川縣第十八小學任教師。1938年組織鐵路工人抗日聯合會,任主任。1941年被日軍逮捕,壯烈犧牲。後人把他與翟洪謀稱「翟氏一門雙烈」。
王修齡(1880~1963) 字夢九,崔軍村人。十五歲開始學醫,長於傷寒、內科、外科、針灸。解放後,任淄博市第二醫院中醫科醫生,當選淄博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王勛(1916~1968) 崔軍村人。1937年參加地方游擊隊,1939年赴沂水縣岸堤軍政大學軍事隊培訓。 同年6月參加中國共產黨,解放後參加抗美援朝,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解放勛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病逝。後經中央軍委追認為烈士,安葬於北京八寶山公墓。
韓政祥 (1913~1978) 晴照村人。1938年參加抗日游擊隊,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黨支書、營委副書記、保衛局二分局支部書記,邊防區第一書記。1955年由廣西省調至山東省濰坊地委,任檢察院檢察長。
盛傳亮 1941年生,中共黨員,前南定村人。歷任南定熱電廠醫院院長,外科主治醫師,淄博市醫學會外科肛腸學會主任委員,1984年被評為山東省電力系統勞動模範,1986年被評為山東省先進衛生工作者。1985年9月曾舉辦全國七省市肛腸學習班,並有著《內痔膠圈套扎療法》,其成績分別在《中國電力報》、《大眾日報》、《淄博日報》、山東電視台登載播放過。
盛俊潤 1941年7月生, 中共黨員,後南定村人。歷任崔軍公社工辦副主任、南定鎮工業公司副經理、 後南定村黨支部、黨委書記、南定鎮黨委副書記。1988年6月被授予「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同年12月授予「山東省優秀農民企業家」稱號,1998年4月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
張錫友1947年10月生,中共黨員,田家村人。歷任崔軍公社工辦副主任、南定鎮工業公司副經理、田家村黨支部和村黨委書記、南定鎮黨委副書記、人大副主任。任職期間, 對工作一絲不苟, 為發展南定經濟做出了突出貢獻。1986年10月被授予「省勞動模範」 稱號,同年被淄博市人民政府授予「市農民企業家」稱號,1990年5月被國家勞動部、 人事部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93年3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優秀農民企業家」稱號。
盛傳利 1951年11月生,中共黨員,前南定村人。自參加教育工作以來,歷任中心學校校長、黨支部書記、國家高級教師,有《實施素質教育與校長素質》《教育常規管理點滴》等5篇論文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曾先後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淄博市優秀校長」。
李佩華 1952年生,中共黨員,田家村人。1973年畢業於崔軍中學,1975年以來連續擔任生產隊副隊長。 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黨支部副書記。1986年9月調鎮工業公司任副經理。在村內任職期間,作出了突出貢獻,1984年被評為「全國青年新長征突擊手」。

㈡ Pola的健美三泉有人吃過嗎

別亂吃、健康減肥沙拉蔬菜減肥食譜 排毒又養顏

水果和蔬菜的熱量低,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營養也很豐富,不失為兩大類減肥佳品。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三款沙拉蔬菜減肥食譜,排毒養顏還能朵頤美味蔬果。
草莓沙拉
准備食材:准備1個蘋果、3顆草莓、1根香蕉、1杯酸奶還有適量的蜂蜜。
製作方法:將蘋果洗凈,然後用刀切成小塊,洗凈草莓,同樣切塊。把香蕉去皮,然後切成小段。拿個碗將蘋果、香蕉、草莓裝好,倒入酸奶,再加些蜂蜜,然後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蘋果和草莓都富含豐富的果膠,可以幫助胃部、腸道的清潔,香蕉更是有潤腸通便的作用,有利於減肥。蜂蜜和酸奶可以美容養顏。
四色沙拉
准備食材:5顆葡萄、5顆荔枝、5顆櫻桃、適量的檸檬汁、適量的沙拉醬。
製作方法:首先先將葡萄和櫻桃用清水洗干凈,然後將剝去荔枝的皮,去核。拿出一個碗,將櫻桃、荔枝、葡萄放入碗中,加入適量的沙拉醬和檸檬汁,將其攪拌均勻,然後就可以食用啦。
葡萄可以幫助人體的肝臟排出毒素,櫻桃能夠溫腸通便,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而荔枝則能補腎,加快腎臟內部的廢物的代謝,檸檬汁是高鹼度的飲料,它可以改善人體的血液循環,幫助肺部排出毒素。
蔬菜沙拉
准備食材:准備適量的胡蘿卜、洋蔥、黃瓜、黑木耳,配料方面准備少許的橄欖油、黑胡椒和鹽。
製作方法:把黃瓜、洋蔥洗凈,用刀切成丁。洗凈胡蘿卜和黑木耳,先用水焯熟,然後再切成小片,拿碗裝起胡蘿卜、洋蔥、黃瓜、黑木耳,倒入適量的橄欖油,攪拌一下,再加入適量的鹽和黑胡椒調味即可。
黃瓜里含有黃瓜素可以幫助肝臟排毒、排出腎臟代謝物,而且還可以利尿。黑木耳能夠吸附腸道裡面的雜質,幫助血液的凈化。胡蘿卜可以使血液中汞的濃度降低。
這些蔬果沙拉減肥食譜有很好的飽腹感,在飯前吃可以減少主食的攝入量。健康減肥選擇它們准沒有錯!

㈢ 兵馬俑簡介

秦始皇兵馬俑坑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城東6公里的西楊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園中最大的一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強大軍隊的縮影。 1974年西楊村農民打井時發現了震驚中外的秦始皇兵馬俑。它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坑組成,分別編號為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坑內共有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約8000件,實用兵器數以萬計。
俑坑中陶俑、陶馬按古代軍隊的編隊排列。一號坑內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馬及40餘輛戰車組成的長方形軍陣;二號坑為步兵曲型混合軍陣,有陶俑900多件、戰車89輛、駕車陶馬356匹、鞍馬100餘匹;三號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馬和1輛戰車,它是一、二號坑軍團的統帥部。 出土的各類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為將軍俑、軍吏俑、武士俑等幾個級別,其服飾、冠帶、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態,幾千件俑沒有一張相同的臉。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最偉大發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㈣ 發現兵馬俑,能賣錢嗎。

兵馬俑(Terracotta Army; Terra-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為奴隸主陪葬,是殉葬品。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另有電影以此為名。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 秦始皇陵兵馬俑
史書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l500米處。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向國內外參觀者展出。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再次開掘,之後在一號坑北部中段,又出土了帶有彩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編輯本段秦始皇陵兵馬俑
地理位置
世界經度109.2733508348464 緯度34.3853218153532 中國 陝西 西安 臨潼 西安以東35公里
簡介
兵馬俑多用陶冶燒制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但是出土後由於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鍾瞬間消盡,化作白灰。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陪葬坑
秦始皇兵馬俑(一說為宣太後)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向西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85米左右,最高的近2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有差異。 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完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動力、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朴;有的舒眉秀 秦陵兵馬俑陶馬戰車
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二號俑坑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其工藝之復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40厘米。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於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於小轎車類型。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卧車」的舒服感。既使遠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車輿內曝有彩繪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幾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著各種鮮艷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個3厘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板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於一種軟墊製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穩而舒適,其功能無異於現代的「軟卧車」。可以說二號車屬於我國最早的「軟卧車」模型。考古專家經過仔細清理發現二號銅車馬總共由3462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銀鑄件983件。總重量達1241公斤,其中金鑄件3公斤多,銀鑄件,4公斤多。一號銅車馬鑄件的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兩乘車加起來不少於5000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5000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鑄造成型。就拿篷蓋與傘蓋的鑄造來說,它不僅面積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為0.4厘米,薄的地方僅有0.1厘米,再加上篷蓋、傘蓋,都有一定的弧度,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一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設備齊全的今天也並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我們發現8匹銅馬、兩個御官俑的鑄造都達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神態、性格、氣質的刻劃都可以與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將軍俑相媲美。銅馬、銅俑鑄造如此准,形神兼備實為罕見。比如銅馬的籠頭,它是由82節小金管和78節小銀管連接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0.8厘米,一節金管與一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相連接,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表鏈毫不遜色。經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採用一根根細如發絲的銅絲製作的。專家們用放大鏡反復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跡,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製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鏈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非常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0.5毫米)到底是用什麼方法製作?採取什麼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一個謎團。總之,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出土的總之,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為我們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號俑坑
秦始皇兵馬俑三號坑位於一號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整體呈凹字形,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車馬房中有一輛駟馬戰車及四件兵馬俑,三號坑共可出土兵馬俑68個。從3號坑的內部布局看,應為一二號坑的指揮部。三號坑是三個坑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所以出土時陶俑身上的彩繪殘存較多,顏色比較鮮艷。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秦俑彩繪
彩繪陶俑
大凡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們,對於少數陶俑臉部殘留的彩繪或許還記憶猶新。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陶俑的戰袍上繪有朱紅、桔紅、白、粉綠、綠、紫等色。褲子繪有藍、紫、粉紫、粉綠、朱紅等色。甲片多為黑褐色,甲組和連甲帶多為朱紅。同時也有一部分甲組、連甲帶繪成紫色。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從個體看,有的上著綠色長襦,下穿綠色短褲。再從整體來看,如探方20戰車後的一排陶俑,第一個身著紅袍第二個身著綠袍,第三個身著紫袍,第四個身著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艷而和諧的彩繪。如探方20出土的一組陶馬,其局部仍然保留著鮮艷的色彩。四匹馬似為白蹄棗紅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如馬軀體部分為棗紅色,前體腔及肚皮部位分綠色,生殖器則繪為黑色。馬腿表面也是棗紅色,內面異為粉綠色,蹄為白色。馬前腿內側的兩個小夜眼(俗稱)也繪為白色。馬頭部的顏色更是精心彩繪,兩腮及眼睛以下部位為白色,鼻樑棗紅色,鼻孔為粉紅色,嘴唇下部亦為棗紅色,舌胎則為粉紅色,牙齒又繪為白色,馬鬃、馬尾均為黑色。總之,陶馬的色彩既逼真又艷麗,使之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更具有藝術魅力。 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顏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顏色,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其顏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顏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製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顏料。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顏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這些顏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一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於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塗抹,並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後,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塗抹,有的部位不只塗抹一次,陶俑表面還塗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塗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採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顏面、手、腳面部分先用一層赭石打底,再繪一層白色,再繪一層粉紅色,盡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採取平塗一種顏色,只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胡須、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一道道細細的毛發。總之,彩繪工序復雜,手法多樣,著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兵馬俑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個奇跡,他讓外國人贊嘆,讓中國人驕傲!
編輯本段楚王陵兵馬俑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是中國遺址性博物館。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東郊獅子山西麓。 1984年12月。一個偶然的契機,在徐州市東郊獅子山的西麓發現了一組漢代兵馬俑,考古工作者隨後進行了全面的發掘,揭開了這支沉睡於地下兩千多年楚漢軍隊的神秘面紗。獅子山兵馬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種類繁多,顯示出豐富的內容:有博袖長袍的官員俑、冠幘握兵器的衛士俑、執長器械的發辮俑、足登戰靴和抱弩負弓的甲士俑等十餘種。獅子山兵馬俑既是漢代的藝術珍品,又是徐州作為軍事重鎮的歷史見證,不僅對研究漢代雕塑藝術有極高的價值,對於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喪葬制度、軍制戰陣都有著同樣的價值。 漢兵馬俑原是距今2150多年前的西漢楚國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陪葬品,就像秦兵馬俑是為秦始皇陵「驪山」陪葬的一樣。漢代社會是一個視死如生的社會,人們認為人死以後,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生活,因此生前所能享受到的一切物質待遇和精神待遇,死後都要想方設法帶到另外一個世界裡去,徐州的各座楚王墓中,粉倉、廚房、錢庫、樂舞廳、會客廳應有盡有,就連廁所也製作得一絲不苟、設施齊全。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一些手握重兵的諸侯王和高級將領,死後自然希望能繼續指揮千軍萬馬,兵馬俑就應運而生了。但是根據漢代的葬制,除非有立下特等功勛的人才享受用兵馬俑陪葬,而且還要得到皇帝的恩准,目前國內發現的大規模兵馬俑僅有三處,秦始皇兵馬俑和咸陽楊家灣漢兵馬俑,除此之外,就只有徐州發現的這一處。在徐州出現了這樣大規模的兵馬俑群,充分說明了漢代徐州在政治、軍事上的特殊地位。徐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漢代文化尤為發達,因為這里是漢代的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劉邦在政權剛剛穩定後,就委派他的弟弟劉交為楚王來管理這一地區。漢代初的劉交在同姓王中地位最高,加上高祖手下的文臣、武將多數是徐州人,這樣的特殊背景,造成了徐州在漢代成為僅次於都城長安的政治文化中心,漢兵馬俑是徐州發達的漢文化的一個有力佐證,它以無可替代的歷史內涵告訴八方賓朋,「兩漢文化看徐州」。星羅棋布的漢墓,巧奪天工的漢畫像石,還有獨具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的漢兵馬俑,就像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閃爍在古彭城大地上,反映了漢代彭城人創造的輝煌的物質文明。
編輯本段秦始皇陵
簡介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城5.37公里,距西安市城區約37公里,南倚驪山,北臨渭水。為什麼選位在這里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迷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於龍頭眼睛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就有「畫龍點睛」之說,到底是古人有「高瞻遠矚」的本領,還是今人附會之風過重,一時間還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方米。根據初步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北牆有2門,東、西、南3牆各有1門。外城呈矩形,周長6200餘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俑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25-56平方公里。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000件;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築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秦始皇陵規模之大可見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沒有設計藍圖呢? 據史書所說「使水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絕非任意,必定是按設計圖有計劃地營造,縱觀歷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難想像其中的關聯之處。具體設計藍圖如何,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是誰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據推測,少府是主管建築的,國家陵墓當由其管理。當然最高的管理上級還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萬機,由少府具體操作辦理而已。不過,這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統一後命名的,在統一之前有無這一官職無從考證,但無論有無,肯定有一種機構專管宮廷的土木建築工程。至於這一機構名稱如何,尚待進一步考證。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其「穿三泉」。《漢舊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人」之語。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也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無外乎人們經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類。據《呂氏春秋》記載:「淺則狐狸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於受技術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實為不易,並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長期滲透,定會使地宮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當然這些都不過是推測,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裡,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里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我們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其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紹,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台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標准足球場。 中煤航測遙感局遙感應用研究院環境所工程師周小虎給記者講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區氣溫降至零下12℃,封土堆上的石榴樹正常開花結果,而在封土堆南牆外的石榴樹卻凍害嚴重,不能正常開花結果,差別特別明顯。「牆外的土壤未經擾動,而封土堆土壤的結構和含水量則已發生改變,又因為牆內地下存有地宮,才使得土壤相對溫度較高,從而造成植物長勢的差異。」周小虎解釋說。 在這次勘探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經驗證,宮牆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在修建宮牆的

㈤ 秦兵馬俑的資料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一說為宣太後)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有差異。
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朴;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其工藝之復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40厘米。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於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於小轎車類型。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卧車」的舒服感。既使遠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車輿內曝有彩繪精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幾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著各種鮮艷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個3厘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板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於一種軟墊製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穩而舒適,其功能無異於現代的「軟卧車」。可以說二號車屬於我國最早的「軟卧車」模型。考古專家經過仔細清理發現二號銅車馬總共由3462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銀鑄件983件。總重量達1241公斤,其中金鑄件3公斤多,銀鑄件,4公斤多。一號銅車馬鑄件的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兩乘車加起來不少於5000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5000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鑄造成型。就拿篷蓋與傘蓋的鑄造來說,它不僅面積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為0.4厘米,薄的地方僅有0.1厘米,再加上篷蓋、傘蓋,都有一定的弧度,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一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設備齊全的今天也並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我們發現8匹銅馬、兩個御官俑的鑄造都達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神態、性格、氣質的刻劃都可以與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將軍俑相媲美。銅馬、銅俑鑄造如此准,形神兼備實為罕見。比如銅馬的籠頭,它是由82節小金管和78節小銀管連接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0.8厘米,一節金管與一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相連接,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表鏈毫不遜色。經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採用一根根細如發絲的銅絲製作的。專家們用放大鏡反復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跡,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製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鏈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0.5毫米)到底是用什麼方法製作?採取什麼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一個謎團。總之,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出土的總之,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為我們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秦始皇三號俑坑位於一號兵馬俑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兵馬俑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三號俑坑號的陶俑大部分沒有頭,陶馬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甚至有的殘破陶片坑內也不見蹤影。由此不難看出,三號俑坑曾遭受過嚴重的人為破壞。三號俑坑對於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大凡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們,對於少數陶俑臉部殘留的彩繪或許還記憶猶新。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陶俑的戰袍上繪有朱紅、桔紅、白、粉綠、綠、紫等色。褲子繪有藍、紫、粉紫、粉綠、朱紅等色。甲片多為黑褐色,甲組和連甲帶多為朱紅。同時也有一部分甲組、連甲帶繪成紫色。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從個體看,有的上著綠色長襦,下穿綠色短褲。再從整體來看,如探方20戰車後的一排陶俑,第一個身著紅袍第二個身著綠袍,第三個身著紫袍,第四個身著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艷而和諧的彩繪。如探方20出土的一組陶馬,其局部仍然保留著鮮艷的色彩。四匹馬似為白蹄棗紅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如馬軀體部分為棗紅色,前體腔及肚皮部位分綠色,生殖器則繪為黑色。馬腿表面也是棗紅色,內面異為粉綠色,蹄為白色。馬前腿內側的兩個小夜眼(俗稱)也繪為白色。馬頭部的顏色更是精心彩繪,兩腮及眼睛以下部位為白色,鼻樑棗紅色,鼻孔為粉紅色,嘴唇下部亦為棗紅色,舌胎則為粉紅色,牙齒又繪為白色,馬鬃、馬尾均為黑色。總之,陶馬的色彩既逼真又艷麗,使之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更具有藝術魅力。
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顏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顏色,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其顏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顏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製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顏料。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顏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這些顏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一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於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塗抹,並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後,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塗抹,有的部位不只塗抹一次,陶俑表面還塗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塗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採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顏面、手、腳面部分先用一層赭石打底,再繪一層白色,再繪一層粉紅色,盡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採取平塗一種顏色,只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胡須、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一道道細細的毛發。總之,彩繪工序復雜,手法多樣,著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兵馬俑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個奇跡,他讓外國人贊嘆,讓中國人驕傲!

㈥ 「千人坐」的稱號是如何得來的

虎丘塔另一處神秘的景觀是白蓮池和點頭石,這里還有一個生公講經的傳說。

生公是我國晉代的著名高僧,名叫竺道生。當時他主要闡述涅槃經,宣揚「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A立地成佛」和「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等佛教觀點。但是,他的學說被舊學不容,遭到北方士大夫的排擠,將他貶出了京城。

於是,生公到處雲游來到虎丘,在這里講經。丘上有一巨石,當時聽他講經的人很多。有1000多個人就圍坐在這塊巨石上,上書「千人坐」,是後來明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胡纘宗所書。

因為生公的學術觀點同樣也遭到南方士大夫的排擠,於是他們將這些聽經人全部趕走不準再來聽經了,但是生公並不灰心,對著聽經人留下的塊塊墊坐石講經。

他講了三天三夜,口乾舌燥,當他講到一切惡人皆能成佛時,其中有一塊石頭突然之間向他微微點頭示意,意思彷彿是說我懂了,這塊石頭就是白蓮池中的點頭石。

相傳,當時正值隆冬季節,池中的白蓮花不但沒有被凍死,反而競相開放,池水也盈滿了,所以有「生來池水滿,生去池水空」「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白蓮花開」的說法。

在宋代,在虎丘山上創建的還有應夢觀音殿、轉輪大藏殿、水陸堂、陳公樓雙井橋、千頃雲閣、和靖書院等。

北宋天聖年間,湖州臧逵臧寧兄弟侍奉雙親十年如一日。臧逵積勞成疾,家中十分貧困。臧逵潔齋默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到了晚上,他就夢見有一個穿白衣的人用針刺他的雙耳,早上醒來,身上的病痛完全消失了。

由於臧逵擅長繪畫,臧寧擅長精刻,倆人便發願雕塑一尊觀音像,但他們不清楚觀世音具體的模樣。有一天,臧逵又夢見了白衣仙人,醒來連忙回憶夢中的形象。

他描繪的觀世音大士容貌清秀,慈祥可親,體態健美,神態莊重,令人肅然起敬。當時,人們看了無不稱好,稱為應夢觀音,傳為佳話。

後來,臧逵畫應夢觀音圖和臧寧刻石觀音像這一舉動,驚動了當時朝野上下,佛門諸宗。

1073年,官、佛、民各界一致在佛教名山虎丘的第三泉南、千人石西側便開辟了一塊地方,在此地建起了石觀音殿。

1074年9月,石觀音殿竣工,開光之日,人潮如涌。極其珍貴的是,上自宰相、尚書,下至知府、知縣,公卿大夫曾公亮、胡宗愈、沈括等92人,每人書《普門品》一行,每個人都寫下自己的官職、姓名,刻在石壁上,希望永遠流傳後世,成為當時一大盛事。史稱「熙寧經刻」。

1388至1334年間,雲岩寺有過一次較大規模的修建,塔的維修也第一次見於史料記載,現存的二山門,斷梁殿就是當時修建的。同時修繕和改建的還有大佛殿、千佛閣、三大士殿、平遠堂、小吳軒、花雨亭等建築,並鑄造巨鍾一口,開通2000多米環山溪。

元代末年,群雄並起,到1356年,張士誠佔領平江就是今天的蘇州割據稱王。為了保衛城池,張士誠選中水陸要沖的虎丘駐軍布防,在開通浚環山溪的同時,沿溪修築了一座環山城,將名勝之所變成了戒備森嚴的軍事要害。一時間「山上樓台山下城,朱旗夾道少人行」,但是虎丘土城在軍事上並沒有發揮作用。

1366年,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率軍征討張士誠,圍攻孤城平江長達10個月。相傳徐達的攻城指揮部就設在虎丘,而常遇春也在虎丘屯兵,與張士誠軍在山塘至閶門南北濠一帶展開了激戰。

據明代《虎丘山志》記載,常遇春打敗盤踞在虎丘的張士誠,虎丘寺把應夢觀音圖和銅香爐獻給常遇春,常遇春並不接受,命令手下去拿虎丘畫。

這幅畫後來被常州的范某得到。范某開始並不知道畫是虎丘山的東西,他母親有一天晚上夢見一個女子說:「送我回去。」他母親✿:「要送你到哪裡呢?」

女子回答說:「虎丘。」范某母親看見畫像上有「虎丘」的字樣,便囑咐兒子把畫送回虎丘。

在范某運畫的船路過滸墅的時候,畫又被賊偷去。後來有人買此畫,在睡覺時夢見女子說:「我家在虎丘,送我回去吧。」

買畫的人也把畫送回來虎丘。雖然是民間的傳說,卻可看出當時人們對虎丘的重視和嚮往。

㈦ 秦兵馬俑

一、兵馬俑是怎樣發現的

秦始皇兵馬俑已成為世界第八奇跡,是中國的國寶
樂途遊民部落五周年 2007西藏聖地婚禮 航空旅行白皮書 黃金周出遊全攻略 。但當人們未認識它的時候,卻被視為不祥之物。六七十年前,秦陵東的臨潼縣西楊村的一農民打井,挖掘了好幾天打不出水,卻挖出了一個瓦人,象真人一樣大小。他憎恨這怪物在作弄他,把瓦人吊在樹上,砸得粉碎,以消晦氣。50多年前,在秦陵西面,農民耕地挖掘僅1米處秦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系。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這個神奇的傳說有沒有歷史依據?近年來有的學者著文指出:「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說明秦陵內的文物曾經流失於外,並且遠達雲南以南。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飛翔,直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後,秦國的工匠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是可信的。」(武伯綸、張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麼,這個傳說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國這個歷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國度內,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在中國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個罕見的奇跡。然而,金屬飛雁的可信程度確實令國人捏把汗。假若仔細推敲,立即就會看出這個傳說的破綻之處。試想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並不象放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後者由於質量輕,它藉助於自然界的風力就可以在空中飛翔,然而對於一個金屬物體來說,它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的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這個基本的難題也無法解決。2200年前的中國何以能解決金屬物體的飛行動力問題呢?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的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著地宮的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後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閑聊文人編造出來的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說秦陵金屬飛雁的傳說沒有絲毫的可能性,具有現代科技意識的中國人切勿輕信這個傳說了。
金雁傳說的辨誤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進一步來說古代文人編造的這個傳說故事在歷史文獻上有沒有一點蛛絲馬跡呢?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製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義和「創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陵墓為何選在驪山之阿?
戰國時期一些國君陵園的營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設計圖。秦始皇陵園的營建按理也應該有平面規劃圖,而制圖之前先要選擇墓地。我們知道秦始皇執政於都城咸陽,為什麼陵園卻要選在遠離咸陽的驪山之阿?
查閱有關典籍,最早解釋這個問題的是北魏時期《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他說:「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經·渭水注》)。此說在學界延襲千餘年,並且被認為是最早的、最權威性的觀點而深信莫疑。《水經注》的解釋單從表面上看似乎不無道理,然而仔細回味起來秦始皇當年作為一個13歲的孩童能否知道藍田的美金與美玉還是個問題。即使知道,當年選擇陵墓位置恐怕也不會按照一個徒具空名的國王個人意志來決定。所以這個問題似乎應該從當時的禮制及陵墓的設計意圖方面尋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確立與秦國前幾代國君墓的位置不無關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後的陵園葬在臨漳縣以西的芷陽一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的驪山之阿是當時的禮制所決定的,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排列。《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向、北向、西方為上」。「西南隅謂這奧,尊長之處也」。東漢《論衡》一書記載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於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陽的宣太後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與兒子之間,即「西望吾夫,東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長者在西、晚輩居東的原則。秦始皇先祖已確知葬在芷陽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後。既然先祖墓均葬在臨漳縣以西,而作為晚輩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陽以東了。作壁上觀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於傳統禮制。可見秦始皇陵園選在驪山腳下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
其次,陵墓位置的選擇也與當時「依山造陵」的觀念相關。大約自春秋時代開始,各諸侯國國君相繼興起了「依山造陵」的風氣。許多國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對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乾脆建在山顛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春秋時期的秦公墓也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戰國時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襲了「依山造陵」的典範,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驪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它背靠驪山、面向渭水,而且這一帶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山勢起伏,層巒疊幛。從渭河北岸遠遠眺去,這段山脈左右對稱,似一巨大的屏風立於始皇陵後,站在陵頂南望,這段山脈又呈弧形,陵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
總之,秦始皇陵園的位置既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也體現了「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

秦始皇陵位於臨撞縣城東5公里,距西安市約37公里,南倚驪 山,北臨渭水。為什麼選位在這里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迷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於龍頭眼睛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就有「畫龍點睛」之說,到底是古人有「高瞻遠矚」的本領,還是今人附會之風過重,一時間還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方米。
根據初步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北牆有2門,東、西、南3牆各有1門。外城呈矩形,周長6200餘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桶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佰、陶馬約6000件;二號坑有陶桶、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三號坑有武士桶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築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規模之大可見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沒有設計藍圖呢?
據史書所說「使水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絕非任意,必定是按設計圖有計劃地營造,縱觀歷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難想像其中的關聯之處。具體設計藍圖如何,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是誰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據推測,少府是主管建築的,國家陵墓當由其管理。當然最高的管理上級還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萬機,由少府具體操作辦理而已。不過,這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統一後命名的,在統一之前有無這一官職無從考證,但無論有無,肯定有一種機構專管宮廷的土木建築工程。至於這一機構名稱如何,尚待進一步考證。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其「穿三泉」。《漢舊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人」之語。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也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無外乎人們經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類。據《呂氏春秋》記載:「淺則狐狸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於受技術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實為不易,並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長期滲透,定會使地宮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當然這些都不過是推測,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墓室約一個足球場大
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裡,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里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我們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其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紹,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台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標准足球場。
中煤航測遙感局遙感應用研究院環境所工程師周小虎給記者講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區氣溫降至零下12攝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樹正常開花結果,而在封土堆南牆外的石榴樹卻凍害嚴重,不能正常開花結果,差別特別明顯。「牆外的土壤未經擾動,而封土堆土壤的結構和含水量則已發生改變,又因為牆內地下存有地宮,才使得土壤相對溫度較高,從而造成植物長勢的差異。」周小虎解釋說。

宮牆堅固墓室未坍塌

在這次勘探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經驗證,宮牆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在修建宮牆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牆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牆,若箭能插進牆體,修好的宮牆必須推倒重建。」段清波說,宮牆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6厘米厚,相當精緻和堅固。「超出我們預想的是,宮牆頂面甚至高出了當時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現封土下33米,整個牆的高度約30米,非常壯觀!」在土牆內側,研究人員又發現了一道石質宮牆。段清波說,根據探測,發現墓室內沒有進水,而且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關中地區歷史上曾遭受過8級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卻完好無損,這與宮牆的堅固程度密切相關!」
「這種宮牆是前所未有的發現!這種嶄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稱為『秦陵式』。秦陵式宮牆對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動作用,現在還無法預知。」段清波說。

地宮有道「防水大壩」
除了宮牆,研究人員發現在秦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說,長約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實是堵牆,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規模之大讓人難以想像。「阻排水渠設計相當巧妙。秦始皇陵園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落差達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滲透,有效保護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說,《史記》中記載的「穿三泉」中,「三」其實是個概數,其實應該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風趣地說:「秦人太聰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國家大劇院,也不過是按照這套辦法來解決水浸問題的。」
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從葬坑位於臨潼宴寨鄉,在秦始皇陵園東側1500米處。這是一個浩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從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頭的碎片,一時議論紛紛。這一偶然發現,引起了考古部門極大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寶庫。在發現一號坑和三號坑以後,又於1976年發現二號坑。一號坑局部挖掘,以於1979年開放;三號坑全部發掘,於1989年開放;二號坑從1994年3月開始挖掘,觀眾可觀看發掘過程。

秦俑坑坐西向東,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計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自從一號坑開放以來,秦俑博物館以接待國內外觀眾近3000萬,數十個國家的元首親臨參觀,無不贊不絕口。法國前總理希拉克1979年來這里參觀,稱贊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認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一號坑為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為62米,平均深度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為土木結構,東西兩側各有斜坡門道5個,南北兩側各有便門兩個,立木封堵門洞,坑上以棚木、蘆席、泥土覆蓋。坑內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牆,牆間空當處陳列兵馬俑,底部鋪以青磚。一號坑計有陶俑陶馬6000餘件,形同真人真馬,以挖出1000餘件。坑內是由步兵俑和騎兵俑組成的長方形軍陣。東端是3列面向東的步兵俑橫隊,每列70件,共計210件,為軍陣的前鋒。其後是騎兵和駟馬戰車,前後共38列縱隊,每路長180米,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這是軍陣的主體。軍陣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別面向南北橫隊,每隊均有武士俑180餘件,為軍陣的側翼衛隊。西端有3列橫隊,兩列面東,一列面西,是軍陣的後衛。整個軍陣布局嚴密,酷似整裝待發之勢。武士俑分別執有不同的青銅兵器,近戰的有刀、矛、劍、戟,射擊兵器有弓弩和箭鏃。其中箭長97厘米,八棱面。荊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這種利劍砍傷刺客的。雖經兩千多年的剝蝕,劍仍保持堅固鋒利的本色。

為了保護文物和便於參觀。一號坑建有拱形陳列大廳,總面積為1.6萬平方米,採光良好,觀眾可從檢閱台一睹坑內兵馬俑的雄姿。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系。

看了兵馬俑,人們不禁要問:修築兵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們大致有四種說法:「守衛京城的宿衛軍」、「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送葬的俑群」、「為表彰軍功所樹立的紀念碑」。據秦陵考古發掘表明,秦始皇陵園的整體布局是模擬他生前的宮城圖。3座坑位於陵外城東東門大道北側,似是駐扎在京城外守衛京師的宿衛軍。

秦兵馬俑身上隱蔽處多有刻畫或戳印的文字,據一些專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馬俑採用的是分體製作,然後安裝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後,再入室烘烤。原來的兵馬俑著有顏色,因年久剝蝕,現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過去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隨佛教傳入形成的,秦兵馬俑的發現否定了這種觀點,有力證實秦代我國雕塑已成熟,並在我國雕塑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從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銅為主,兼含錫、鉛等稀有金屬,硬度為HR106度,表面鍍鉻,反映了我國秦代冶金技術已達到相當高度,大大超過同時代的域外國家。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劃投資1.1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發現一個瓦人頭,繼而挖到三個跪首的瓦人,就丟在一邊無人過問。

解放前夕,焦家村農民又挖出兩個跪首的瓦人,象泥塑的菩薩,信佛的農民特地蓋了個土地廟供奉。1974年,西楊村的社員打井時,發現一個圓口形的陶器。再挖下去,實際是個「瓦盆爺」,立在陶俑的上身,農民認為挖不出水,又是這個「瓦盆爺」作怪,又要把它吊起來。水保員趕到臨潼博物館,請他們來鑒別。他們也不懂,就把它運到博物館暫存,還把碎片進行粘補,花了兩個多月又修復了三個陶俑,但沒有向上級匯報。有個新聞工作者發現這件事,寫了《內參》,建議國家文物局注意這一情況。此事,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隨後,由陝西省組織考古發掘隊開赴現場,經過幾年的開拓,石破天驚!發掘出了秦始皇兵馬俑,揭開了考古史上新的一頁。

二、俑坑裡的火災怎麼引起的

最初發掘的幾座俑坑,有嚴重的火災痕跡,橋梁燒毀,陶俑變紅,坑內布滿炭灰。火災是怎樣引起的?是坑壁進行火燒處理時遺下了余火?

有人認為這火災是秦末的戰火引起的。據《水經注》記載:「項羽入關發之(始皇陵),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人尋羊燒之,火延日九十日不能滅。」由此可知,當時項羽掘開陵墓,把豐富的隨葬品洗劫一空,最後又付之一炬,大火一連燒了三個月,一批珍貴的社會財富和物質文化遭到浩劫。

然而,這「楚人一炬」的理由欠充分,最合理的判斷是地下氣燃燒。俑坑裡的有機物分解,產生甲烷(沼氣),使溫度增高,促進氧化;而溫度的上升和氧化的加速,又促進了有機物的分解和甲烷的產生。這樣反復循環,終於使甲烷飽和、溫度達到發火點。當時項羽部隊盜掘後,墓門敝開。一牧人為找羊,舉火把進入墓中,引起大火在地下燃燒起來。1973年,咸陽楊家灣發掘一座漢墓,揭開墓室後,是一片火後慘象,當年火勢之大,真可謂「流金爍石」,不但金屬器物熔化,連墓磚也熔煉得象飴糖一樣,這樣看來,秦俑坑的地下火還是小的。

三、兵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

大型兵馬俑的主人幾乎已成定論,原因是古書上有記載說秦始皇曾下令將陵墓向外擴展300丈,而兵馬俑坑在陵墓外城以東,正好在這個范圍之內。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秦漢的1尺,等於現在的23厘米,300丈摺合現在的尺度僅有690米左右,而秦始皇兵馬俑卻距陵墓達1710米。

最近,經一位名叫陳景元的學者,提出了新的觀點,也許會給旅遊者啟發。他通過對獬冠、銘文的細致分析研究,認為兵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後。

公元前306年,昭王年少即位,太後(秦始皇是她的玄孫)攝掌政事。太後臨終之際下令近臣為她殉葬。秦昭王為人仁厚寬容,在人殉的要求未予滿足的條件下,對於自己出身之母,塑造真人大小的殉俑,布置一個輜重車隊,象徵性的讓太後回歸自己的楚國故地,看業也是符合當時的各國習俗風尚的。

四、兵俑的仁丹胡和光腳板

一隊隊擐甲貫骨的武士,在鋼釺和毛刷剔指下露出本來面目,都是七尺之軀、儀表堂堂。令人驚訝的是,不少武士上唇的髭尖上翹,蓄著大家熟悉的「仁丹胡」。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人們誤認為「仁丹胡」是「歐風東漸」的舶來品,中國人蓄「仁丹胡」是模仿德國的威廉皇帝。魯迅先生看了《列帝圖》里唐太宗的上髭後,恍然大悟,專門著文辯誣,指出「仁丹胡」原來是一種國粹。秦始皇兵俑坑裡的「仁丹胡」武士們,比唐太宗早837年,可見「仁丹胡」實是我國的國粹,遠古已有之矣。

出土的跪坐女俑,容貌端麗,舉止安祥,當是阿房宮里的侍女。她們衣飾整飭,但都光著一雙腳板,初見者無不詫異。

其實,秦漢宮廷侍女一般都是光腳的。她們在宮廷室內服役,地下鋪有氍毹(地毯)或地衣,光腳無妨走路。更重要的原因,「徒跣」(光腳「是罪人的標志,那時宮女的來源大都是罪人的妻女,他們在宮廷里地位低微,光腳正好用以區別尊卑。70年代初,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長信宮燈,造型是一位持燈跪坐的宮女,裾下也是一雙光腳,為秦俑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7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1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0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9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4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0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7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