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失守
㈠ 二戰日本為什麼會失敗
最簡單的道理就是。他們的戰術不錯,但是戰略不行。島國寡民鼠目寸光,這是他們的弊病。
㈡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會連續失守關島、瓜島、硫磺島、馬紹爾群島
由於盟軍的封鎖,和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使日本石油短缺,大部分戰艦不能遠航,只能固守,缺乏後援
㈢ 二戰時期,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多年的戰爭讓日本損失了很多,已經沒有資本支撐他們繼續打仗了,所以只能投降了。
㈣ 二戰時期太平洋戰爭中日本為什麼會失敗
日本偷襲珍珠港、中途島、均被美國破獲,未達到偷襲目的。日本的國力左右美國的十分之一。只有在日本完全控制亞洲,德國控制歐洲,歐亞兩大洲的資源整合後,總體實力才有可能和美國決戰,這些都沒有實現。舉個例子你就知道了:美國在1942年 - 1945年,生產了120艘航母,配套的大型艦船 6000艘,15萬架飛機,30萬輛坦克,整個二戰的彈葯,美國生產了60%。
㈤ 二戰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日本在吃了兩顆原子彈後,寄予厚望的關東軍也被蘇聯給消滅了,當時的日本國內已經炸開鍋了,如果美國繼續投放原子彈的話,一顆原子彈就能摧毀一座城市,那麼整個日本將寸草不生,在生死存亡之際,日本內閣主張投降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反對投降的聲音也一直沒有消停過,反對派表示日本應在本土繼續和盟軍繼續對抗,戰至最後一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的帝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是有多麼的可怕。
按理來說,一個國家政府在做這種重大決定的時候,首先應該想到國內民眾,畢竟戰爭中最苦的還是平民百姓,然而擁有最高權力的天皇裕仁在投降和不投降中卻做出了「明哲保身」的決定,他提出的唯一的投降條件是:只要能保住日本皇室的地位,其他的都無所謂,那些戰爭當中最為無辜的平民百姓,早已被他拋之腦後。
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並宣布結束戰爭,但在這次講話中投降和失敗卻隻字未提,同年9月2日,日本新任首相和陸軍參謀長在前往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上,代表日本在由美國起草的投降書上簽字。
後來美國也確實履行了對日本的諾言,在遠東軍事法庭審判上,美國不但釋放了半數的日本甲級戰犯嫌疑人,還將天皇裕仁的罪行轉嫁到日本前任首相東條英機的身上,有了東條英機這個背鍋俠,天皇裕仁最終才免遭審判,這樣是很多小夥伴曾問過,為什麼二戰罪魁禍首天皇裕仁卻能免於審判的主要原因了。
在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原子彈的爆炸迫使日本投降的,日本歷史學家長谷川健曾這樣說過:日本投降以否,不不取決於原子彈的傷害,而是日本天皇的未來。也就是說所謂的日本無條件投降,其實是在美國承諾保護日本皇室的為條件下的無條件投降。
㈥ 二戰時期的日本為什麼失敗
日本的優勢是士兵素質高,裝備精良。缺點是國小,資源少。
日本之前贏的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都是持續時間很短的戰爭,日本積攢國力,狠狠的打一仗,贏了以後攫取大量的利益,繼續發展。
就像打LOL,日本就是一個爆發型的刺客或者法師,一套打完,要給你打殘或者打死,否則他沒有力量再來了。
日本打中國,也是打完了一套就想歇歇,打完上海、南京以後就想讓當時國民黨投降。連發了三次近衛聲明——汪精衛就是這個時候投靠的日本人。但是一來蔣光頭也是一個真正的中國軍人,沒有認慫,不投降就是干,3路高地都破了我也要死守水晶;二來當時中國國民的抗日熱情也高漲著,於是就一直耗了下去。
別看正面戰場國民黨一直輸,但是日本更耗不起。雖然我們要5個士兵才能換一個日本兵,但是,中國人口多,人民也願意去保衛國家,而日本的一個士兵基本都是訓練了5.6年的精銳,補充也是問題。
中國日本一口氣拿不下來,戰爭之前的軍事儲備也消耗的差不多了,而且在中國沒有石油補充他的機械化部隊運作(大慶油田建國後才發現),而且中國佔領區里的工業水平也不行,日本做不到以戰養戰,只能找別的出路。
所以,就看到了作為西方殖民地很多很多年的東南亞地區——有資源,有現成的工業基礎。
但是要打東南亞就得解決當時保護東南亞的美國太平洋海軍,於是就打了珍珠港,接著掃了東南亞。
但是畢竟這樣惹了美國,美國軍隊過來了日本就是兩線作戰。所以一定要讓美國過不來,怎麼辦呢?就把美國過來的中間補給基地給拿下來就好了,於是就發生了中途島戰役。日本輸了,制海權沒有了,麥克阿瑟玩起來跳島戰術,美國軍艦載著美國大兵東南亞來回轉,哪裡有弱點就打一下,日本在東南亞的軍隊被分割,基本面臨的就是各個擊破,於是日本打了豫湘桂會戰,想打通東南亞的中國的聯系,結果日本目的達到,但是日本本來就是兵力不足,這場會戰贏了以後,兵力更分散了。
這個時候,中國還在堅決抵抗,美國已經開始一個島一個島的收拾日本人。而且這個時候日本的精銳基本已經消耗光了——這就是為什麼蘇聯宣戰以後打的那麼順利,一個原因是蘇軍的確是厲害,而且還有打敗了德國的威風;另一個原因就是哪個時候的關東軍基本都是沒有受過訓練的新兵,都是日本從各行各業拉來的壯丁,真正的關東軍精銳都已經扔到東南亞了,二戰中最後一個投降的日本兵不就是從關東軍拉過去的嗎!——而且,日本的資源已經沒有了,武器彈葯到食物葯品都供不上了。
所以日本就輸了。
㈦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中途島海戰中日本 為什麼會輸
可以這樣說,日本對同盟國宣戰,首先在經濟上就處於不利地位——這已不是秘密。然而,雙方在經濟實力上的那種完全的、巨大的不平等,一直使我感到吃驚。因此,我打算通過列舉一些數據使大家認識到這種巨大的差別。這些數據大多數是選至保羅·肯尼迪的著作《強權的興衰》(作者在詳細研究二戰的基礎上,在書中對各國經濟實力作了極好的分析,一本非常好的書)以及約翰·埃利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統計調查》,在這篇文章中將主要集中研究太平洋戰爭的兩大參戰國:日本與美利堅合眾國。
綜述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露出苗頭的時候(1939年在波蘭正式開戰,非正式開戰是在1937年,中國),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呈現『疲軟』狀態。許多美國工人不是失業(1939年時大約1000萬人)就是未充分就業,並且我們的整個工業的生產離實際需求還差得很遠。用經濟術語來說,我們的『生產利用率』十分低。對於別的國家——特別是軍國主義國家,例如日本來說,美國當然會表現得很『溫和』並且害怕打大規模戰爭。此外,日本在與兩個大國的交戰中(1900年日俄戰爭,1930年日軍侵華)均取得了勝利,導致日本本國經濟呈現出『過熱化』(主要是因為其軍費開支常常維持在一個不正常的水平——1937年達到國民收入的28%),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力量都超過了與他們敵對的大國。然而,任何一個冷靜的觀察家都能注意到這樣一些重大事實——美國,雖然仍處於其經濟蕭條時期,仍有著:
1、將近兩倍於日本的人口;
2、7倍於日本的國民收入;
3、比日本多5倍的鋼鐵產量;
4、比日本多7倍的煤炭產量;
5、80倍於日本的汽車產量;
此外,美國還有其隱藏著的未直接體現在生產數字上的優勢。其中一個就是,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另外,美國更樂意讓婦女為戰爭做出貢獻——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而軸心國甚至到戰爭末期都未在這方面努力過。所有這些因素意味著盡管美國處於經濟蕭條期,其戰爭潛力仍然比日本大7倍!而且隨著1939年美國經濟『疲軟』狀態的消失,這個差距拉大到了9至10倍左右。按保羅·肯尼迪所說,1937年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爭潛力如下表所示:
國家戰爭潛力
美國41.7%
德國14.4%
蘇聯14.0%
英國10.2%
法國4.2%
日本3.5%
義大利2.5%
七國總潛力90.5%
當日本人在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這個沉睡的巨人開始覺醒。盡管美國的戰爭潛力大部分用在了對付德國上(不僅因為德國是軸心國集團中最強的,而且還有部分經濟原因),剩下的用來對付小日本仍然綽綽有餘。到了1942年中期,全球各戰場都已能找到美國人造的武器,實際上此時美國工業才剛剛開始全力為戰爭提供物資,除了供給自己的軍隊以外,美國人的裝備和供給還源源不斷地輸送給英國和蘇聯。到1944年,那些竭盡全力投入戰爭的國家,都開始達到其國力所能承受的極限水平(生產不再上升,而是呈穩定水平)這種情況導致了對工業的破壞、財政收縮、資源枯竭(例如德國和日本),甚至是人力資源的乾涸(例如英國和蘇聯)。相比之下,美國卻沒有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情況,並且其經濟自從開戰以來就呈現出15%左右的持續增長。直到1945年,美國經濟才開始進入『飽和』狀態,這也難怪,此時美國一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超過全球總量的50%!
軍工生產
用什麼方式來具體表示出日美兩國在戰時的軍工生產呢?我在下表列了一些有關這方面的數字。我首先從海軍艦只數量開始研究,因為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海軍艦只生產量
美國 航母 戰列艦 巡洋艦 驅逐艦 護衛艦 潛艇 日本 航母 戰列艦 巡洋艦 驅逐艦 護衛艦 潛艇
㈧ 在二戰時期,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廣播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各個戰場相繼簽訂投降書,從而代表了日軍正式投降,這個時候就有想問日本到底為什麼原因選擇了投降?
綜合所述,那個時候面對這個局勢,作為日本最高領袖的裕仁天皇只能投降,否則亡國滅種的命運在所難免,而日本投降的原因是因為害怕同盟國的勢力,因為,他們深刻知道他們以一國之力,對戰全世界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