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為什麼日本明治維新失敗

為什麼日本明治維新失敗

發布時間: 2022-06-27 13:55:24

⑴ 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為什麼一個成功、一個失敗

中、日兩國面對19世紀中、後期西方列強殖民侵略的進逼,都展開了各種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終達成改革目標而獨立富強的,卻是日本。有觀點認為是西方中國這樣既有廣闊市場又有豐富原料的國家,對日本的殖民侵略相對而言沒有那麼嚴重,也讓日本能夠把握住難得的機會而走上強盛之路。但若深入檢視改革歷程即可發現:清廷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極力避免觸及政治改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日本則是全盤西化,並且相當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與思想、觀念方面的改革。

就社經層面而言,19世紀時的日本已有一些現代商業社會的基礎,當時的中國則仍舊欠缺。例如:日本幕府時代已有專責封地管理的「藏元」,稱為「兩替屋」的銀行業,以及其他各種現代商業元素。明治維新只不過是把各種商業元素予以結合,成為強大的力量影響全國。中國在現代商業元素方面則幾乎付之闕如,社會上的商業行為仍以農業為其根本,欠缺銀行業、保險業、會計業、法律業等現代商業體系的必要機制。要在中國推行類似明治維新的改革,容易被傳統社會排斥。

此外,日本人面對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能夠力促團結(民族主義),結合成一股影響力遠勝於傳統守舊派的強大勢力,也確立排除改革障礙的決心;加上明治維新過程中,向西方進行各方面學習(相對於洋務運動)的徹底性,並改變政治制度為君主立憲制,最終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中國於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所進行的戊戌變法,雖然對於制度層面的改革也開始稍有動作,但改革共識的凝聚力顯然不足,最終仍逃不過以既得利益者為首的傳統守舊派的扼殺而以失敗告終。

⑵ 中國學日本明治維新為什麼會失敗

船大難調頭,舊勢力太強,根深蒂固,改革派太弱了,沒有權力,日本明治維新是聯系了外國勢力加上幾個想要改革的諸侯主才成功的。光緒沒有權,軍隊也沒有,就算袁世凱幫他,也沒什麼用,那時袁世凱軍隊也不多,北京外圍的駐軍還有天津的駐軍可不會聽他的。註定了失敗

⑶ 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的成敗原因

1、相同點:

①性質上,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②目的上,都要求擺脫危機,發展資本主義。



2、不同點:

①社會背景上

日本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分化,中下級武士對現實不滿;新興地主和高利貸商人對自身處境也越來越不滿;農民起義和市民的反抗斗爭持續而猛烈,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

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封建主義與帝國主義勾結,且力量大。

②領導力量上

日本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中下級武士充當了領導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舊勢力,保證國內改革的順利進行。

中國的守舊派勢力強大,握有實權;維新派不敢發動群眾,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導致改革措施無法實施。

③國際環境上

日本明治維新發生時。正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爭奪殖民地高潮未到。歐美各列強一方面正忙於國內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

中國戊戌變法發生時,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國成了列強瓜分對象,國際環境對中國改革不利。

⑷ 日本的明治維新推翻了幕府的統治,中國的戊戌變法為何失敗呢

這是由戊戌變法侵犯了一些貴族的利益,導致了國家的經濟受到損傷,導致了很多的貴族不滿,所以才會導致變法失敗,只能說國家非常的腐朽,才接受不了這樣的改革。

⑸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為什麼一個成功一個失敗了

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後,在西方列強優勢力量的沖擊下,中國與日本做了各項努力,兩國所從事近代化其國家實施的諸項措施,實際上是一項極具歷史意義的大競賽,基本地影響和決定了近代很長時期內兩國不同的命運。日本在此競賽中一度獲致勝利的事實,對中國而言,尤具悲劇的性質。筆者認為,無論從歷史的角度或現實政治的角度而言,中、日兩國都是命定的競爭者,我們全國上下對此應慎重持之。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就近代時期內決定兩國近代化成敗的某些關鍵性因素,予以深入的探討與分析,其意義實在是多方面的。對於中日近代期間自強運動一者失敗一者成功的事實,究竟什麼因素決定性地影響了兩者歷史的發展?什麼因素附屬性地影響了兩者歷史的發展?這就是本文試圖探討的問題。

一、 兩國的地理特徵
日本是個島國,實為導致其能有效應付西方挑釁的基本因素。日本的國土狹隘,完全由一群島嶼組成,島與島之間交通便利,消息傳遞容易。對西方所給予的刺激至為敏感。中國則面積遼闊,人口眾多,各地自然條件相差甚巨,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區外,其他地方交通向極困難,所以,即使列強發動侵略戰爭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內陸仍然至為安全,絕少激動起普遍的同仇敵愾的意念。整個中國由於地理上的隔閡,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的發展,都呈現出極不均衡的現象。兩國相比,顯然,在中國進行全國性的自強運動,其所將遭到的困難,較之在日本推動同樣的運動要棘手得多。
日本局處亞洲的東北一隅,為歐洲國家所謂的"東方航線"的終點。西方列強其首要侵略目標是中國,大英帝國的基石是印度,印度對華的鴉片貿易為英國在印財政的重要來源,因此英國集中注意力侵略中國。日本則因地位偏僻,不甚受到注意。所以,各國對日本的沖擊,實遠較其對中國的沖擊為溫和。雙方既無大規模的戰爭,也未進行走私的鴉片貿易,更無領土的要求。

二、 兩國的經濟結構
中國在對外開關前後,基本的經濟結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日常生活所必須的資料,無須外求。而日本經濟上離自給自足的程度,則相差甚遠。而且在與西方正式通商時,中國有大量的茶葉、生絲等輸往國外,以抵消西方國家之鴉片與棉織品的輸入;日本則在外國貨品大量輸入的情況下,並無大量的相當物品輸出以抵消其巨額的入超。因此,日本官民亟於設法利用西方的科技,以解決其迫切的經濟問題。

三、 兩國的社會結構
當時日本的社會是封建式的,與中古時期歐洲的社會制度相似。人民效忠的對象在"王政復古"後,從德川幕府轉移到天皇,而且由天皇代表國家並直接接納全日本人民的效忠,不會發生任何觀念或理論上的困結。因此,日本官民極易接納近代式民族主義的一些觀念,並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從事"富國強民"的事業。日本社會在德川幕府封建制度的結構下,其官吏都是世襲的藩侯與武士,一般工商農人雖可入學讀書,但不能出仕任官。因此,日本貴族中凡出仕任官管理民政者,常具有一種使命感與責任感,做其本份內應做的事。其他人士也在其固有的職位上勤奮努力,並無僭越本份出仕任官的觀念。整個社會因此形成一種"本位觀念"的風氣。
中國社會的中心結構是家族,其上為政府。清廷政府中最高的主宰自然是皇帝,但社會中占重要支配地位的則是各級官吏和士紳。清制,任何人如果要想做官或取得地方士紳的資格,其正規的途徑是經過科舉考試,而正途的科名絕非世襲可得,而均需依賴自己的努力。因此,一般有才智的人,在未得科名之前,其精力畢注於科場以藉此光耀門庭。中科名之後,其努力之所在則在陞官。陞官即可發財,發財後,致仕返鄉,購置田宅,即在地方上居於縉紳之列。所以,中國社會中有才智有志氣的讀書人,或者有志氣且環境優越的工商農人大多數走上了科舉之路。因此,整個社會流動的趨向,常常形成一種"權位本位"的風氣。
"本位觀念"的現實目標,常常是多做事,而"權位本位"的目標則常是多做官。在適應近代社會與從事嶄新的建設方面,前者顯然是有利的,後者是不利的。

四、 兩國的文化背景
中國文化自成一完美的體系,幾千年來,向為東亞文明唯一的中心。由於歷史悠久的關系,我國對於過去傳統的負擔,極為沉重,難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改弦更張,順利地適應新的近代歐洲式的環境。儒家思想向為中國文化的正統,結構精嚴,意境高超,所以中國文化在其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自尊自大的優越感,不易發現或警覺於自己文化體系中的缺失。而且,幾千年來,我國一直居於文化輸出者的地位,實不易於承認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體上優越性的事實。
而日本對於傳統的負擔卻至輕微。日本在歷史上一向是一個文化的輸入國,具有模仿其他文化的悠久傳統。"大化改新"時,它從中國大量輸入文字、制度、宗教、禮儀和商工技藝等,近代它再由中國轉向西方,向各方面顯居優勢地位的西方國家學習,實在是順理成章之事。日本在文化上的"自卑感"與中國在文化上的"優越感"實恰成強烈的對比。

五、 兩國的政制結構
如果我們要對中、日兩國自強運動成敗的事實,給予一個全盤性質的解釋,在我們嚴肅考慮一些長遠性的文化、社會、經濟、地理等因素之後,我們更應當從兩國的政制結構或主政者的個人與集團入手,始能更正確地把握到問題的關鍵。
第一、運動的領導中心
清代中央政制結構的最大特色,是在中央政治權力中心方面,採取絕對的君權專制,但在輔助的權力中心方面卻採取權力分散制。當時的軍機處沒有向各部或各省督撫直接命令的權力,只有皇帝才有此權力。所以,在這樣的政治制度下,一項全面推動自強新政的計劃,只有在皇帝的主動下,才有可能。任何軍機大臣或地方大員要想從事於此,也只有在皇帝的認同下才有可能。但在關系同光自強運動成敗的三十多年間,政權實際均在慈禧太後之手,實際的皇帝同治或光緒皆為其傀儡,而她對實際社會的了解實為有限,對近代世界發展形勢缺乏深入的認識。她最大的關注只在於如何保持清室的政權和其個人的權位。對於發展中國的事業,她著重的也只是想阻遏洋人的深入侵略,談不上有何熱情,更沒有推動中國走上近代化的任何意識。在同光自強運動期間中國有這樣一個形式的領導中心,其在自強建設方面所表示的局限性,實在是必然的。
日本自強運動的領導中心的結構,其權力既極堅強集中,又頗富有彈性。最高領導者自然是天皇。他個人意志極堅強,又很善於運用皇室的權威。明治維新期間,日本真正的領導中心,實際上是環繞明治天皇掌握實權的一批原在京都的公卿和長州薩摩兩藩的武士。這個領導中心的中堅分子,具有領導日本邁向維新的強烈願望,再加上明治天皇在關鍵問題上的支持,其推動維新的措施,更為有力。
第二、運動的領袖人物
清代同光自強運動實際主持的人物,既非同治皇帝或光緒皇帝,也非慈禧太後,更不是軍機處內任何大臣,而是幾個主要省份的督撫,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他們在鎮壓農民起義得到清廷充分信任在所轄的省區之內,對於模仿技藝等方面,稍稍做點事情。由於他們在職位上只是地方上的總督或巡撫,是絕無權力以名副其實的統御和指揮全國性的自強措施的。
這些新政領袖中,曾國藩確有大臣的風度,肯負責,能用人,惜哉其精力早衰,以62歲的年齡而終。而且他世故極深,鑒於其平定太平天國後功高震主的事實,事事謙抑自處,純取老莊清凈無為的政策,不敢在新政建設方面,積極挺身而出作有力的領導。左宗棠見識高明,任事勇邁,本應是中國洋務運動最理想的一位領袖。但他多年在西北主持軍務,與經濟重心的東南地區及政治重心的京津地區隔離甚遠,即使後被召返京外任兩江總督,也已是69歲高齡,其精力已趨衰髦。李鴻章盡管一直從事全國性的自強建設事業,但他一直缺乏必要的權力,其雖有大學士官職,但那隻不過是虛銜,實際職務仍只是地方性質的直隸總督,並兼統淮軍及其後的北洋海軍。以一地方官而經辦非其管轄省份的新政事業,並影響著全國范圍的自強建設,其困難之程度可想而知。而且李本人對於近代西方的了解,亦甚為有限,對於有清一代固有制度的改革與思想行為的革新,他不只不敢輕於嘗試,甚至遠未了解其重要性,完全未能高瞻遠矚採取一種長期性的逐步性的措施,以逐漸躋中國於與歐美列強並駕齊驅的國際地位。
但日本諸維新領袖在政府中的地位,則與曾、左、李等絕不相侔。他們都是明治政府中的中央官吏,在人數上,他們有15至20人。他們之間自初就培養出一種協力合作的精神,表現出一種共同對其國家命運精忠專一的意念。他們對於近代西方國家,大多具備直接的知識。他們或曾在美、荷就讀;或留學英法;或往歐美考察訪問。明治維新早期諸領袖中,在1894年前只有早死的西鄉隆盛和大隈重信未曾去過外國。他們自直接間接方面所獲得的有關西方的知識,實在比中國的曾、左、李等豐富。
這些日本明治維新領袖出仕時均在少壯之年。明治元年即1868年,他們之中最年長的岩倉具視只有43歲,西鄉隆盛 只有41歲,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則在35至41歲之間,伊藤博文甚至只有27歲。他們精力旺盛,干勁充沛,對於維新諸措施應取的步驟與方向,基本上大家都一致。他們在維新之初,就共同認識到日本不只需要在器物技藝的層次上變革,在政治制度、經濟組織、社會結構、教育制度、財政制度及文化思想等方面,也同樣需要從事全盤性的改革。
第三、運動的政治目標
清同光洋務運動缺乏積極而長遠性的目標。中國在此期間的自強運動,名義上雖然是"自強",但在上述缺乏領導中心與領袖人物的實際情況下,其真正目的,不過是想藉此對外嚇阻列強勿再對華作進一步的侵略,並維持中外不平等條約關系的既成事實;對內則想穩定住太平天國及捻回起義之後中國社會的舊秩序。它缺乏一種推動社會向一個新的方向繼續發展的動力,也沒有一項為達到"自強"目標而擬定的全盤性計劃,更從未能鼓動起全國官民愛國的熱情,以全力以赴推動此運動至較高的層次。很明顯,這一所謂"自強"運動無論在作用上還是在意義上,其對內的性質都遠較對外的性質濃厚得多。
反觀日本明治維新的過程中,其政治目標則十分明顯。日本維新諸領袖自始就擬定了全盤而富有長遠性質的計劃,以謀在控制式的政制結構之下,從事全國性的革新事業。他們很快地將其政策與近代式的民族主義精神相結合,全面鼓動起日本整個民族的熱情,而以爭取日本國際地位的平等為其首要目標。在這樣的情勢下,很明顯,日本的維新措施是全面性質的,並無器物技藝,制度或文化思想等層次的次第可言,而是採取三個層次全面並進的方式。

綜上所述,我們在分析清代同光洋務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失敗成功的各項決定性因素時,絕對不能單純地從某一孤立的觀點著眼。因為像這樣兩個國家民族在近代時期內全國適應西方新世界的過程中兩國內部所發生的變動和反應,實在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互為連鎖的。但是如果我們專就兩國自強運動內外發展的動力為線索予以探究,我們當可發現,最直接影響其反應措置的一項密切因素,實為當時兩國政制結構與政治環境兩項因素。其他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甚至民族的、地理的各種因素均應置於次一層次的考慮之內。

強烈要求給分!!!!!!!!!!

⑹ 為何中國康有為變法會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會失敗,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主要因為: 一, 改革的國情不同 從1185年直到1868年明治維新前的德川幕府時代,日本的實際統治權都被各種不同的征夷大將軍所掌握,日本的天皇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統治者。明治維新前,全日本大小諸侯有三百個左右,其中最大的諸侯是德川幕府。德川幕府以天皇所封的征夷大將軍為官職,挾天皇以令諸侯。所以明治維新的第一步,就是要結束這種軍閥割據的狀態,建立全日本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中央集權統治,直到1898年戊戌變法前的清朝,除了其中有短暫的分裂狀態,絕大多數時間一直都處於統一狀態。可是戊戌變法的第一步,卻是從分裂中央集權內部開始,將原本統一的國家統治集團,分裂為「後黨」和「帝黨」這兩大政治集團,最後甚至發展到要用武裝政變來彼此消滅對方。 從分裂走向統一符合正義期待和歷史潮流,從統一走向分裂,則註定要失敗。 二,改革前的准備不同 德川幕府末期,以下層武士階層和地方諸侯為主的意在恢復日本天皇實際統治權的「尊王攘夷」活動風起雲涌連續幾十年,不但在思想上、軍事上,而且在人才上、經濟實力上等都為明治維新做了充分的准備。 戊戌變法從共車上書開始。1895年4月,日本逼簽《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發動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到1898年6月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前後一共只有三年時間,除了在全國一些地方組織了強學會和出版了一些報紙為變法做宣傳外,既無軍事上和經濟上的准備,也沒有思想上和人才上的准備。尤其是作為發動變法的核心人物,康有為也完全不具備成熟的變法思想和能力,只不過是一時頭腦發熱,激於義憤而突然產生了上書變法的沖動,對於究竟應該怎樣變法等,可以說完全沒有任何准備。 准備越充分的改革越容易獲得成功,缺乏必要准備的改革難免失敗。 三,改革的領導者不同 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大批,而且是在長達幾十年的幕府末期的血與火的革命中鍛煉成長起來的,成分包括職業革命家、各諸侯的職業軍人和官僚,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等。比如說坂本龍馬是武士出生,眼見著許多武士為了推翻幕府被屠殺,多少次地方諸侯的反抗被鎮壓,他自己也一直被追殺,終於領悟到只通過盲目的暗殺行動來推翻幕府是行不通的。他通過海運知識的學習和西方社會政治經濟等的長期學習,逐漸成長為一名職業革命家。他創辦了從事國際貿易的「海援會」,這不但為推翻幕府培訓了海軍人才,還為推翻幕府積累了資金,幫助與幕府分庭抗禮的諸侯從國外秘密購買了大批先進的武器,更加重要的是通過讓不同的諸侯入股「海援會」的方式將原本分裂各自為陣的地方各大諸侯聯合起來。 戊戌變法的領導者只是一個脆弱無能的皇帝和幾個沒有絲毫從政經驗的熱血文人,他們既沒有經過充分的准備,也沒有一套可行的改革方案,甚至不了解基本的國家管理的常識。 沒有成熟領導者的烏合之眾,是不可能讓主宰數億人命運的大國改革獲得成功的。 四,改革的策略不同 圍繞怎樣推翻幕府的問題,一直以來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非法地進行武裝討伐和暗殺,一種是合法地進行武裝討伐。所謂合法地討伐,就是要有天皇的許可,可是天皇一直都在德川幕府的監控之下,根本不可能公開發出討伐令。當時的日本天皇,就像當年被曹操控制的漢獻帝。所以推翻幕府的革命一直都是非法的,也一再以流血失敗告終。正是在吸收了這些經驗教訓之後,坂本龍馬提出了「大政奉還」的策略。也就是說不通過武裝流血斗爭推翻德川幕府的統治,而是讓德川幕府自己主動將統治權交還給天皇,然後組成新的全日本真正統一的新政府,德川幕府也像其他諸侯一樣平等地參與新政府的管理。 這樣一來,國家達到了統一的目的,德川幕府也避免了被消滅的命運,是一個多贏的結局。為了讓德川幕府主動交出正確,各諸侯同時加強軍備,以武逼和。坂本龍馬提出的「大政奉還」的策略得到了各大諸侯的贊同,並且在他的聯絡下,展開了游說工作,最後終於在1867年迫使德川幕府的最後一代征夷大將軍德川慶喜主動向天皇提出辭呈,使「大政奉還」從理論變成現實。 戊戌變法基本上可以說沒有策略,反而從一開始就與依然擁有強大能力的「後黨」爭權奪利,最後甚至想通過買通「後黨」的軍人來搞政變吃掉「後黨」,實在是愚不可及! 正確的策略能保證改革的成功,沒有正確可行的策略即使不將改革引向失敗,也往往會讓改革走上彎路或誤入歧途。 五,改革的方案不同 明治維新不但有「大政奉還」的高明策略,而且有具體可行簡明扼要的方案,這就是坂本龍馬提出的「船中八策」,其內容如下: 1, 將天下的政權奉還給朝廷,一切政令應該由朝廷來發布。 2, 朝廷要設立上下議政局,設置議員,討論決定朝政,決定朝政的根據必須是公義。 3, 召集全國有才能的公卿、諸侯、及平民百姓中的人才,聘用他們為顧問,並賜給相應的官爵,將原來朝中有爵無能的官員辭退。 4, 外交必須經過廣泛的公議之後,才能締結新的條約。 5, 參照原來的舊法,建立一套新法大典。 6, 必須大力擴展海軍。 7, 必須建立屬於天皇和日本的全新陸軍。 8, 根據法律,平等地與海外各國進行金銀貨物貿易。 從《船中八策》到1868年明治天皇頒布的《 五條誓文 》,主要內容基本相同,而且幾十年始終如一。戊戌變法完全沒有一個主要明確的改革方案,在短短的103天內頒布了180餘道新政上諭,不但毫無輕重緩急之分,也讓地方官無所適從,疲於奔命。 具體可行的改革方案的貫徹實施和堅持是 六,改革的重點不同 明治維新的主要工作,是從無到有,重點是建立原來沒有的東西,比如具有現代民主體制的議政制、建立現代國防、對外開放引進西方的科技、開辦現代教育等。做起來阻力就比較小。戊戌變法則是從舊到新,重點首先是要將原來的否定,然後另外搞一套新的,這樣阻力就很大。 任何社會改革都會遇到阻力,關鍵是怎樣因勢利導,抓重點進行改革突破,通過點的突破來帶動面的改變。 七,改革的獲利者不同 明治維新的獲利者是全體日本國民。正如司馬遼太郎在書中所寫的那樣,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沒有「日本國」的概念,只有藩王和天皇的概念。明治維新之後,打破了國民原來的等級制度,才有了「日本國」和所有國民平等的「日本人」的概念。 以《 五條誓文 》中關於教育的內容來說,日本在當時就開始了近代義務教育,將全國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個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一所小學區設8所小學,總計全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 與此相比,戊戌變法雖然提出了廢除科舉的制度,卻沒有在全國同時推行義務教育,在這樣大的一個中國,只興辦了一座京師大學堂。說來慚愧,直到今天,在中國也還沒有完全實現全民免費的義務教育! 戊戌變法的獲利者是極少數,但卻是以剝奪極大多數人的既得利益為前提,對於更廣大的普通國民來說,基本上沒有什麼獲利可言。 不能使絕大多數國民獲利的改革就無法得到絕大多數國民的支持,也是不能長久和成功的。 八,國民對改革的態度不同 明治維新除了遭到德川幕府的極少數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外,受到了絕大多數日本國民的擁護和贊同,尤其是在的德川幕府的頑固派的叛亂被評定後,幾乎得到了全體國民一致的支持,國家在這樣的改革下迅速強盛起來,國民也從這樣的改革中很快富裕起來,真正實現了民富國強。 戊戌變法除了頒布了一大堆沒有來得及實施的新政,和建立起了許多書生論政的報刊社團之外,國民並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實惠,所以改革基本上沒有得到國民的認同。 不能得到絕大多數國民認可的改革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 九,對外國勢力的態度不同 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也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辱,也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也介入了日本國內的軍方爭斗的勢力。比如說當時的法國是支持德川幕府的,而長州藩則得到了英國的支持。坂本龍馬等有識之士正是看到了外國勢力對日本的介入,擔心一旦各地方藩王都通過得到外國政府的支持來展開推翻幕府的戰爭,那樣,日本國民不但自己要展開大規模的彼此屠殺,而且在屠殺完之後,日本各藩王將更加嚴重地被各西方列強所控制,日本也將陷入更加分裂的狀態。所以為了避免外國勢力的介入,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和平的方式迫使德川幕府將「大政奉還」。這一歷史事實與國內某些學者所謂的明治維新是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才獲得了成功的觀點正好相反。 戊戌變法最後激起了「後黨」的屠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光緒拉攏袁世凱,企圖藉助其兵力搞政變,二是光緒定於八月初五召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計劃聘其為新政顧問官。這兩件事引起後黨集團極大疑忌,他們最害怕帝黨掌握武裝,最擔心維新派與外國勢力結合,促使帝國主義扶植光緒帝從慈禧手中奪權。於是慈禧決定搶先在光緒接見伊藤之前發動政變。 由此不難看出,真正企圖得到外國勢力幫助的,不是明治維新而是戊戌變法。明治維新的成功,正是因為擺脫了西方列強的介入。可悲的是,中國從戊戌變法直到今天的一百多年以來,中國的各種政治集團依賴外國勢力的介入來維持和爭奪自身利益的悲劇依然沒有落幕! 任何指望通過外國勢力介入的改革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便獲得了一時的勝利,也很難持久,並且會留下後患無窮的後遺症。 十,改革的時間長短不同 對於明治維新究竟持續了多長時間,似乎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有文章說,日本的明治維新是20年,有文章說,明治維新用5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了200年才走完的工業化道路。從外交角度上來說,如果一個國家徹底廢除外國強加於其的不平等條約可以看成是一個國家是否真正強大的標志的話,那麼日本從1854年被迫與美國簽定第一個不平等條約,1868年的明治維新,然後經過持續改革,到1911年才全部廢除了西方列強強迫日本簽定的所有不平等條約,從1868年到1911年是43年。 戊戌變法不但在變法前時間極短,在變法後更是只維持了103天。戊戌變法這一如此鮮明的「不可持續性」本身,就註定了其必然失敗的命運。由此可見, 戊戌變法的實際價值是被中國人過分誇大了,其真正的價值我只能說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綜上所述,明治維新的成功和戊戌變法的失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在今天,當這兩次社會變革都走入歷史之後,我們來分析比較其利害得失,不是為了褒貶誰,而是希望能為我們今天的改革提供一個參考。個人覺得,中國改革真正可以和日本的明治維新相提並論的,不是戊戌變法,而應該是鄧小平所領導的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日本的明治維新用了5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了200年時間才走完的工業化道路,那麼中國的這次改革需要用多少年才能走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了200年才走完的工業化道路呢?這是我們可以觀察的一個要點。 中國的人口和國土面積均比日本大十倍以上,因此如果中國的改革開放能以兩倍於日本明治維新的速度完成明治維新所完成的任務,我想是可以值得自豪的。放眼今日中國,在經濟、交通、國防、城市建設、科學技術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日本明治維新所完成的任務,但是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在國民福利等方面都還遠遠沒有完成日本明治維新所完成的任務。尤其是在完善公民社會福利保障方面沒有完成日本明治維新的任務,我覺得是非常遺憾和羞愧的,也是應該警惕的,不管在什麼歷史時代,一旦公民的社會福利得不到基本的保障,任何改革都將面臨極大的危機。所以,個人覺得,今日中國改革的第一要務,是盡快搬走擺在中國人面前的「上學難、就醫難、就業難」這三座大山。評論|2 2011-08-05 00:39春秋adam|二級在日本天皇的地位和中國皇帝的地位不一樣。天皇只有一隻血脈,從來都是。而中國的皇帝是風水輪流轉的。對於皇帝的神化導致的皇帝這面大旗在中國和日本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效果。明治維新有一定的民眾基礎。同樣是維新,「君子」們就知道做官下一些要這樣不要那樣的命令;而明治維新是建立在一定的軍事力量的基礎上的,相當於是資本主義團體搞軍事政變。

⑺ 分析導致明治維新成功和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1.中國維新派力量脆弱,僅把希望寄託在一個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身上,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反對力量強大,不能讓維新的條例很好地執行下去。日本明治維新是在幕府倒戈之後一個新的有力的政治環境下,相關條例制度能很好的執行下去。
2日本一直是一個學習強國的小島國,當中國這個師父不行了的時候,日本積極與外交流,了解進行了工業革命的西方各國發展模式,然後選擇地學習 西方強國,強制西化。而中國以已之矛,攻己之盾。雖然提倡學習西學,但還打著孔子的旗號。
3.當時西方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國際環境嚴峻。日本處於一個相對自由的國際環境。

⑻ 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一成一敗的原因

最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支持,這也是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明治維新外在因素:(1)良好的國際環境。當時中國等亞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義、反殖民主義的斗爭方興未艾,牽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對日本的入侵和干涉;美國當時忙於國內的南北戰爭,德、意處於統一的高潮,俄國也在進行農奴制改革,同時,他們對日本的政策各懷鬼胎,沒有達成一致;另外,西方列強同日本封建勢力的勾結尚不深。所有這些,使明治維新發生之時有了一個寬松的環境。(2)西方科技文化的影響,加快了維新成功的步伐。早在幕府末期,日本西南地區就通過長崎港同荷蘭人保持貿易關系,一些知識分子通過荷蘭人的介紹,學習西方科技,了解世界的政治局勢,研究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思想,並提出要求模仿荷蘭制度在日本實行社會改革的政治主張,這些蘭學家的改革主張對後來的明治維新運動起了很大影響。

內部因素:(1)最直接的原因是幕藩體制的腐敗。在幕藩體制下,內部等級森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下層武士日益貧困化,所有這些都發展為推動社會變革的強大動力。(2)決定性的原因是封建社會內部離心力量日益強大。到幕末時,參與倒幕的力量不僅有下層武士,而且一些財政狀況惡化的將軍和大名也加入其中。(3)根本性原因是執行了符合國情的政策。殖產興業,充分發揮國家干涉經濟的作用,使日本在短期內實現了近代化;文明開化政策,這是明治維新成功和經濟發展較快的重要條件;富國強兵,這是明治維新的總目標。由於這些政策的實施,順應了當時的歷史潮流。所以,取得了改革的成功。戊戌變法1、光緒帝和幾個書生的全變和大變的急進變革得罪了整個上層階級,包括知識分子, 廢除科舉堵住了某些知識分子的陞官之路。 而日本則是穩健的改革

2、戊戌變法和之後慈禧太後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壞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⑼ 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同是學習西方經驗,為何一個成功一個失敗

中國當時海軍排世界第九,日本本來是不敢惹得,只不過慈禧用海軍的錢修建了頤和園,海軍裝備沒有更新,而日本購買了新式的炮,結果當然打不過,所以說主要還是軍事上的差距。日本武士集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其實和幕府時期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天皇的地位雖然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而且也在事實上獲得了不少的政治話語權,但是這些話語權到底有多少,又使用了多少?不要過高的估量天皇在明治維新中的作用,我個人認為天皇作為一個個體在幕府和倒幕派眼中沒有什麼大的區別,相反幕府還更加要重視天皇一些,要不然孝明天皇怎麼會死的那麼不明不白,雖然不能肯定是倒幕派刺殺了天皇,但是孝明的死給倒幕派帶來了最大的好處。

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唯一留存下來的成果

那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就很成功?因為日本一直不是內生文明,它一直都是通過吸收外部先進文明進行改造後為自己所用,過去是吸收中華文明為自己所用,到了明治維新的時候只不過換個學習對象,換個老師而已,它在學習上的排斥和抗拒會非常小,社會阻力也小很多,畢竟日本是學習西方,並不是自我創造超越西方,所以成功的可能性很高。

我覺得中國的原因還有清政府的和中國利益不一致。無論是東南互保還是辛亥革命的土崩瓦解,都證明了國家上下離心離德,跟日本的上下一心可謂是截然相反。清政府的最高利益也是維護滿人統治,一直在為了維持統治而妥協性進步(洋務運動只為了增強軍力,皇族內閣敷衍了事),這跟日本當時全國奮發向上,明治天皇勵精圖治完全不同。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7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1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0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9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4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0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7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