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怎麼發展的
❶ 我想了解日本戰國時代
日本戰國時代的一些歷史介紹 安土桃山時代應該是從公元1560年信長在桶峽間討死今川開始,直至1612年家康翹辮子為止。(註:有的人認為是從1573年安土建城為標志)是日本戰國時代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它結束了日本自從平安時代以來長達幾百年的群雄割據局面,為一個穩定的日本社會貢獻了力量(另外要注意的是,這個時代是日本武士階級的一個畸形時代,雖然忠義還廣為流傳,但是整個時期充滿了「下克上」的反叛,只有狡猾、堅忍、沒良心的人才在這個時期存活下來了。)。整個安土桃山時代,其實主要是3個人的時代,1、熾田信長 2、豐臣秀吉 3、德川家康。 日本戰國歷史綜述 日本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在位的總共有五位天皇,分別是後土御門天皇(1464~1500)、後柏原天皇(1500~1526)、後奈良天皇(1526~1557)、正親町天皇(1557~1586)、後陽成天皇(1586~1611,以上括弧內均為在位年代)天皇。 其中天正至慶長期即安土桃山時代的時間。慶長二十年(1615)五月的大坂夏之陣,豐臣氏戰敗滅亡。持續148年的戰國時代宣告結束。 朝廷和公家 朝廷指居於京都的中央貴族政權,鐮倉時代以前原本是日本真正的統治者。然而隨著土地所有權的喪失,武士獨裁政治形式—幕府的建立和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權利階級即後來的武家。而原來的權利階級則被成為公家。 公、武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立的,從朝廷的公家政治到幕府的武家政治,即武家奪取公家權力的過程。公家也作了很多努力試圖恢復地位。南北朝之爭本質上就是一次大規模的公武之爭,代表公家利益的南朝最終失敗。足利高氏在天皇賜姓尊氏後建立了足利幕府。此後武家與幕府一直統治日本到明治維新之前。 南朝失敗後,公家一蹶不振。至戰國時代,朝廷的收入來源多為戰國大名所奪,朝廷年間收入僅7500貫左右,經濟非常拮據。後土御門天皇駕崩後,因資金不足,四十日後好不容易才由幕府出資補辦葬禮。由此可見朝廷在足利幕府期間的衰敗程度。 到了應仁之亂後幕府的控制力也明顯減退,朝廷趁機收回了官位任命權。那些掌握實力,自重一方的戰國大名們,缺乏和想要得到的正是名譽。朝廷的官位比起幕府役職役,因相對更為可靠而且更加名譽,因此價格飛漲。在授予官位時被授者的獻金成為朝廷的寶貴收入來源。這完全是一種神聖氣氛下的賣官鬻爵。盡管朝廷沒有實權但仍然有權威,一旦與強權者結合就能夠再次統治日本,因此豐臣秀吉成為了關白代表著朝廷統治日本。 應仁之亂 1465年(寬元六年),時值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時期。足利義政在當上將軍前就是一個游手好閑的紈絝公子,當上將軍後面對堆積如山的政務更本無心管理。為了擺脫將軍職務,專心吃喝玩樂風流度日,由於沒有長子可以繼位,義政決定把將軍之位讓給弟弟義視。但義視早已出家為僧,對於還俗當將軍持消極態度。況且當時義政才28歲。義視也擔心如果自己當上了將軍,之後義政又有了兒子該怎麼辦。為此義政向義視許諾:「今後如有男孩兒誕生,就在嬰兒時令其出家,你繼承家業之事絕不因此而改,此事保證絕無謊言,請大小神明照鑒。」義視便服從哥哥的意志。義視被作為下屆將軍正式舉行冠禮儀式。三天之後,義政的妻子富子生下了義政的兒子義尚。 即使是將軍的命令,作為母親的富子也難於讓自己剛出生的嬰兒出家。對於這樣一個身居最高統治地位而不顧國家大事,腦子里只有悠閑享樂的毫無責任感的靠不住的丈夫。富子選中最得力的幕臣山名宗全做兒子的監護人。而山名宗全的競爭對手細川勝元卻忠心擁護義視。於是將軍繼承權問題開始浮出水面。由於兩派的號召,全國的武將權衡自己的利害關系,各自呼應,戰亂波及全國。這一年正是應仁元年(1467)史稱應仁之亂。 最終義尚終於當上了將軍。但是義尚和他父親一樣是一個游手好閑的花花公子,好色放盪無所不為。足利幕府的權利喪失殆盡,日本進入了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
❷ 簡述日本戰國時代城池與要塞的發展
翻看日本戰國時代的知名戰例,但凡涉及大名滅亡的作戰,幾乎都以攻城戰的方式結束。若對當時城池的狀況毫無了解,也很難窺得戰爭的真貌。當然,日本戰國時代的城池不是憑空出現的,它們也經過了長期的發展演變。至於最初的日本城池則要從彌生時代(大約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三世紀)說起了。
▲江戶末期城池實拍
總體上,從古代的環壕集落到擁有石垣和天守的近世城池,日本的城池形式發展是多樣化的。一座日式城池通常由護城河、壕溝、城門和城牆構成,城內築有防禦工事及天守等建築。幕末時期還出現了台場和炮台等。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❸ 整個日本戰國發展表
戰國時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應仁之亂為主,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成功。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二條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後北條氏,降伏東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故在此採用最後一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
http://ke..com/view/98596.htm
❹ 日本戰國時代的歷史背景
日本戰國時代的一些歷史介紹
安土桃山時代應該是從公元1560年信長在桶峽間討死今川開始,直至1612年家康翹辮子為止。(註:有的人認為是從1573年安土建城為標志)是日本戰國時代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它結束了日本自從平安時代以來長達幾百年的群雄割據局面,為一個穩定的日本社會貢獻了力量(另外要注意的是,這個時代是日本武士階級的一個畸形時代,雖然忠義還廣為流傳,但是整個時期充滿了「下克上」的反叛,只有狡猾、堅忍、沒良心的人才在這個時期存活下來了。)。整個安土桃山時代,其實主要是3個人的時代,1、熾田信長 2、豐臣秀吉 3、德川家康。
日本戰國歷史綜述
日本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在位的總共有五位天皇,分別是後土御門天皇(1464~1500)、後柏原天皇(1500~1526)、後奈良天皇(1526~1557)、正親町天皇(1557~1586)、後陽成天皇(1586~1611,以上括弧內均為在位年代)天皇。
其中天正至慶長期即安土桃山時代的時間。慶長二十年(1615)五月的大坂夏之陣,豐臣氏戰敗滅亡。持續148年的戰國時代宣告結束。
朝廷和公家
朝廷指居於京都的中央貴族政權,鐮倉時代以前原本是日本真正的統治者。然而隨著土地所有權的喪失,武士獨裁政治形式—幕府的建立和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權利階級即後來的武家。而原來的權利階級則被成為公家。
公、武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立的,從朝廷的公家政治到幕府的武家政治,即武家奪取公家權力的過程。公家也作了很多努力試圖恢復地位。南北朝之爭本質上就是一次大規模的公武之爭,代表公家利益的南朝最終失敗。足利高氏在天皇賜姓尊氏後建立了足利幕府。此後武家與幕府一直統治日本到明治維新之前。
南朝失敗後,公家一蹶不振。至戰國時代,朝廷的收入來源多為戰國大名所奪,朝廷年間收入僅7500貫左右,經濟非常拮據。後土御門天皇駕崩後,因資金不足,四十日後好不容易才由幕府出資補辦葬禮。由此可見朝廷在足利幕府期間的衰敗程度。
到了應仁之亂後幕府的控制力也明顯減退,朝廷趁機收回了官位任命權。那些掌握實力,自重一方的戰國大名們,缺乏和想要得到的正是名譽。朝廷的官位比起幕府役職役,因相對更為可靠而且更加名譽,因此價格飛漲。在授予官位時被授者的獻金成為朝廷的寶貴收入來源。這完全是一種神聖氣氛下的賣官鬻爵。盡管朝廷沒有實權但仍然有權威,一旦與強權者結合就能夠再次統治日本,因此豐臣秀吉成為了關白代表著朝廷統治日本。
應仁之亂
1465年(寬元六年),時值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時期。足利義政在當上將軍前就是一個游手好閑的紈絝公子,當上將軍後面對堆積如山的政務更本無心管理。為了擺脫將軍職務,專心吃喝玩樂風流度日,由於沒有長子可以繼位,義政決定把將軍之位讓給弟弟義視。但義視早已出家為僧,對於還俗當將軍持消極態度。況且當時義政才28歲。義視也擔心如果自己當上了將軍,之後義政又有了兒子該怎麼辦。為此義政向義視許諾:「今後如有男孩兒誕生,就在嬰兒時令其出家,你繼承家業之事絕不因此而改,此事保證絕無謊言,請大小神明照鑒。」義視便服從哥哥的意志。義視被作為下屆將軍正式舉行冠禮儀式。三天之後,義政的妻子富子生下了義政的兒子義尚。
即使是將軍的命令,作為母親的富子也難於讓自己剛出生的嬰兒出家。對於這樣一個身居最高統治地位而不顧國家大事,腦子里只有悠閑享樂的毫無責任感的靠不住的丈夫。富子選中最得力的幕臣山名宗全做兒子的監護人。而山名宗全的競爭對手細川勝元卻忠心擁護義視。於是將軍繼承權問題開始浮出水面。由於兩派的號召,全國的武將權衡自己的利害關系,各自呼應,戰亂波及全國。這一年正是應仁元年(1467)史稱應仁之亂。
最終義尚終於當上了將軍。但是義尚和他父親一樣是一個游手好閑的花花公子,好色放盪無所不為。足利幕府的權利喪失殆盡,日本進入了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
❺ 日本戰國是怎麼回事
日本戰國
日本戰國簡史
日本戰國歷史可與中國戰國相比擬.各地大名林立,為爭奪霸權攻伐不休.而且也是′無義戰′. 其間人名地名繁多,大戰小戰難以數計.不過,從地區劃分講也許更 容易了解其中形勢.
現在的日本可分為四部分:由西南向東北依次為九州,四國,本州和 北海道.戰國時的九州,四國與現在所稱相差不大.北海道則因其地處偏遠,戰國史中少有涉及.而本州則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為中心。當時的本州共分為中國,近畿,東海,北陸,關東,東北六個地區. 近畿以當時國都京都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後豐臣的大坂.其 西部與中國地區相鄰.近畿地區東部南與東海地區(後來的織田信長憑借這個有利條件,控制京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鄰,北與北陸地區接壤. 東海,北陸東與關東地區為鄰.而關東與北陸又東鄰東北地區. 室町幕府統治一百多年後開始衰落.各地強有力的大名紛紛自立為政. 一般以1467年(應仁元年)為日本戰國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發動大坂夏之戰,攻滅豐臣秀賴統一日本為止共148年的歷史.
戰國前期的大戰多集中與中國地區與京畿地區.一般是傳統意義上控制京畿的戰爭.參與者多為近畿地區而且在京都有相當勢力的大名. 從十六世紀初北條家爭奪關東霸權開始戰爭中心東移至東海關東,北陸
地區.而這一時期也是日本戰國人材輩出的時代. 其中以關東的北條氏康,越後(屬北陸地區)的上杉謙信,甲斐(東海地區)的 武田信玄之間為爭奪關東,信濃等地的霸權的戰爭為代表. 而東海地區因為有甲斐的武田信玄,尾張的織田信長和後來統一日本的三河德川家康而成為戰國時期的英才發源地. 武田信玄經過多年戰爭擊敗苦主上杉謙信及北條今川等大名奪取駿河信濃等地,成為當時最強的大名.後來武田受沒落將軍足立義昭之命進軍京都,途中 在三方原一戰(1572年)大敗德川家康,令織田信長坐立不安.但其後因病突然撤軍,功敗垂成.信玄死後,其子勝賴才具不足,長滌之戰敗於織田德川聯軍.甲斐從此走向衰落. 武田死後不久,其死敵上杉謙信也病死.至此,戰國的重心轉向織田一系. 織田信長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大名(諸侯)之一,與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一時瑜亮,一生傳奇頗多。
在狹桶間合戰中,他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間五十年,宛如夢幻,天下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 以四千兵馬奇襲今川義元的四萬軍隊,並砍下今川的首級。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運用火器的領主,在長筱一站中,用鐵柵欄後的三千鐵槍擊潰武田家號稱無敵的五萬鐵騎兵。 織田與德川家康結成同盟,史稱「清州同盟,」統一 尾張、美濃後把主城從清州城移至美濃稻葉山城,並將稻葉山城 改名為「岐阜」城,取周文王鳳鳴岐山,一統天下之意。 而後開始推行「天下布武」的策略,要以武力統一全國。 在滅掉越前朝倉氏、近江淺井氏並流放足利義昭(幕府),擊敗毛利水軍之後,完全控制了中部。 正當義氣飛揚的他准備攻打西部的毛利時,他的大將明智光秀,因憎恨信長斬首武田人質而迫使武田殺了光秀的母親,也因為不堪信長的羞辱和猜忌, 起義包圍了他下宿的本能寺,信長不願被擒,於是自焚而死。信長被人認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溫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無法理解的殘忍奸惡的另一面。這個自稱為「第六天魔王」的人給後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惡和嚮往。
信長的時代是日本崇尚中國文明的時代,也是日本開始引入西方技術的時代。武田家出了熟讀孫子兵法的信玄,高舉著的「風林火山」(來自孫子兵法的疾如風,靜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而他終身的對手信長卻是熱衷西洋文化,購置火槍鐵炮,和用鐵甲船來對付他的敵人。相傳他一度身穿和服,卻批著西班牙海軍的斗蓬戴著羽毛帽招搖過市。 我們也許可以從當時的詳細記錄的禮儀和戰史中體會到不少讓國人感嘆和共鳴的感受吧。 織田信長在武田信玄死後立即消滅忠於足利氏的淺井朝倉兩大名,接著放逐足利義昭.室町幕府至此終結.
此後,織田擊敗武田軍並且逐漸控制近畿,東海地區,成為日本實際的掌權者.接著織田信長派羽柴秀吉進攻中國地區最強的大名毛利輝元.雙方在相持階段時突然傳來織田大將明智光秀火燒本能寺(1582年),織田信長死難的消息. 織田信長築安土城自居,故其統治時期被稱為安土時代. 羽柴秀吉立即與毛利輝元議和,回師平叛.其後,羽柴秀吉擊敗柴田勝家(1582).次年在小牧長久手之戰後與德川家康議和,鞏固了他對近畿,東海地區的統治.在後來的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後基本統一日本南部.
1590年,豐臣秀吉發動小田原之戰,攻滅北條氏政,統一關東地區.為鎮撫關東各大名的勢力,豐臣秀吉將德川家康改封到關東.為後來德川稱雄埋下伏筆.同年,豐臣秀吉擊敗伊達政宗等奧州諸大名聯軍,征服東北地區.至此,日本統一.
為實現其定都北京的野心.1592年豐臣秀吉下令侵朝.明派軍隊援助朝鮮. 經五年戰爭後,形勢逐漸對日軍不利.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 豐臣秀吉築大坂城.其統治時期稱為桃山時代. 豐臣秀吉死後,其家臣分裂為近江,尾張兩派.一直韜光養晦的德川家康乘機聯合尾張一派,在關原之戰(1600年)中消滅西軍,豐臣一系勢力大衰.
德川稱雄日本並於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了江戶幕府統治. 為最終奠定德川家長久統治的基礎,德川家康在自己死前兩年內發動大坂冬和大坂夏之戰. 大坂夏之戰(1615年)中德川軍攻陷大坂,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自殺身死.忠於豐臣的家老武士幾乎全部戰死.顯赫一時的豐臣家被消滅. 德川受封江戶(現東京),其政權稱江戶幕府. 至此,日本最終統一.戰國時代結束,進入江戶幕府時代
日本戰國大名簡譜
織田信長(1534~1582):絕世無雙的豪雄,被譽為戰國「風雲兒」,安土時代之開創者。幼名吉法師,繼承其父信秀為家督後很快統一整個尾張。1560年於在狹桶間合戰中,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間五十年,宛如夢幻,天下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 攻破今川義元,聲名大噪,繼與德川家康結盟,擊滅美濃齋藤氏,移居城於岐阜,確立「天下布武」的雄心,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運用火器的領主。1568年奉將軍足利義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惡,他與義昭號召組織的「信長包圍網」廝殺數年。1571年火燒聖山比睿,向寺社守舊勢力宣戰;1573年破淺井、朝倉,放逐義昭;1575年於長筱用新戰術大破武田騎兵;1576年築安土城;1577年開始向關西進軍。後因前往增援圍攻高松城的部將羽柴(豐臣)秀吉,途經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亂,他不願被擒,於是自焚而死。信長被人認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溫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無法理解的殘忍奸惡的另一面。這個自稱為「第六天魔王」的人給後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惡和嚮往。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後取名晴信,父親為甲斐領主武田信虎,母為大井氏。1541年,他追放父親而自立為家督,逐漸成為戰國第一兵法家,以孫子四如真言(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為軍旗,擁有強大的騎兵團——赤備。勢力最盛時領有甲斐、信濃和駿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飛驒、美濃、遠江、三河各一部分。曾在信濃川中島地區多次與上杉謙信激戰,1568年南下攻滅今川氏真,1572年於三方原大破織田、德川聯軍,趁勢西上,不久病死於信濃駒場。
上杉謙信(1530~1578):越後守護代長尾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後取名平三(一說為喜平二)景虎,後繼承關東管領上杉姓氏,先後改名為政虎和輝虎。1548年,擊敗長兄長尾晴景而成為越後國春日山城主。他是戰國第一勇將,自稱戰神毗沙門天王的化身,以「毗」字為軍旗,亂「龍」為沖鋒信號,擁有天下無敵的騎兵隊。曾與武田信玄在川中島一帶激戰十二年,勢力最盛時領有越後、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濃國,人稱「越後之龍」、「北陸守護神」。後於上京途中因腦溢血而死。
北條氏康(1515~1571):戰國大名,後北條家第三代當主,關東真正的實力人物,政戰兩道之奇才。 1546年河越夜戰,他以八千兵襲破十倍於己的關東聯軍,從而代兩上杉氏確立了關東支配體制。後又為抵抗上杉謙信的關東攻略與牽制武田信玄的駿河侵攻,而與兩雄多年鏊戰,始終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藝小領主出身,後成為中國地區(指日本本州山陰、山陽兩道)第一戰國大名,無雙的智將。1523年繼承家督之位,在西邊尼子和東邊大內兩大勢力間縱橫捭闔,逐漸擴充勢力。 1540年擊敗尼子晴久,歸屬大內,其後讓次子元春繼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繼承小早川家,確立了統一安藝的兩川體制。1455年,在嚴島擊破叛亂弒主並掌握大內實權的陶隆房(晴賢),繼而又消滅尼子氏,威震關西。
今川義元(1519~1560):通稱三河守、治部大輔,駿河領主,悲劇性的一代梟雄。1536年代兄氏輝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齋)的輔佐下,完成了與武田氏、後北條氏的三國聯盟。勢力最盛時領有駿河、遠江和三河,聲名卓著,兵強馬壯,一心取將軍足利氏自代之。但在西進的途中,不幸於桶狹間為織田信長乘大風雨之勢攻入中軍而戰死。
齋藤道三(?~1556):賣油郎出身,因精於槍術而得仕長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後篡取長井氏,改名規秀,再篡取長井之主家、美濃守護代齋藤氏,改名秀龍,法號入道道三。他是戰國第一陰謀家,詭變無常,人稱為「蝮」。1552年追放守護土歧賴藝而掌握美濃國,南下與尾張織田氏爭勝。後為其子義龍攻殺於長良川畔。
淺井亮政(?~1542):通稱新三郎、備前守。淺井氏是北部近江淺井郡丁野鄉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時急速抬頭,趁近江守護京極氏內亂之機,與國人一揆相勾結,驅逐京極、擴展勢力,以小谷為居城。後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壓迫,而與越前朝倉氏結盟,形成獨立領國,成為戰國大名。
淺井長政(1545~1573):近江戰國大名,因家臣反對其父久政的與六角聯姻政策,而被擁立為當主,英武善戰,勇名響徹京畿。後娶織田信長之妹市姬為妻,借道於信長,並轡入京勤王。因信長攻擊淺井氏世交越前朝倉氏,長政在久政與重臣的脅迫下被迫攻擊信長,1570年戰敗於姊川,三年後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盡。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備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領有兒島,又稱為宇喜田或浮田,先後侍奉守護赤松氏和守護代浦上氏。直家是戰國時代僅次於齋藤道三的陰謀家,數十年未經一戰,全憑聯姻和暗殺獲取地盤,最終擊敗主家,完全支配備前、美作二國。織田、毛利對戰時,他及時倒向東軍,病歿前託孤於織田軍大將羽柴(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1537~1598):俗稱豐太閣,原名藤吉郎,戰國第一奇男子,桃山時代之開創者。尾張中村農民出身,仕於織田信長而稱木下姓,在政戰兩道累功而成為大將。1573年受封近江長濱,改名為羽柴秀吉。後受命征討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長自殺的訊息後火速趕回,於山崎消滅明智光秀為故主報仇。繼而在清州會議上取得織田家主導權,又擊敗織田宿將柴田勝家、瀧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織田氏的天下。再先後攻滅後北條,臣服德川、毛利、、長宗我部、島津等,終於結束戰國亂世。他自己得天皇賜姓豐臣,官居關白,退位後稱為"太閣"。後因侵略朝鮮失敗而羞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後稱元信或元康,三河岡崎領主松平廣忠之子,江戶幕府的開創者。幼年先後在尾張和駿河做人質,桶狹間之戰後恢復故土三河,與織田信長結盟,攻取今川的遠江領地。1582年武田滅亡後而得到駿河,並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統治權。1584年小牧、長久手之戰後臣服於豐臣秀吉,為五大老之首,移鎮北條故地關東八州,以江戶為首府。秀吉死後,他利用文吏、武將二派之爭,於關原之戰擊敗文吏派而擴大了影響,終於成為征夷大將軍,開設幕府。大坂冬、夏兩戰滅亡豐臣氏後,完全統一日本,後世尊稱為「神君」。
朝倉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稱彈正左衛門尉。朝倉氏原為但馬國日下部氏,1333年朝倉廣景在丹波舉兵擁護足利尊氏,後從屬於越前守護斯波高經。孝景趁斯波氏內亂,勾結守護代甲斐常治,驅逐斯波義敏,擁立斯波義廉,略取河口·坪江庄。應仁之亂時,他先參加西軍,又轉向東軍,1471年成為越前守護,將本處從黑丸城轉至原甲斐氏統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個越前,成為戰國大名。留下著名的家訓《朝倉孝景諸條》(或名《朝倉敏景十七條》、《朝倉英林壁書》)。
朝倉義景(1533~1573):朝倉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個孝景)之子,越前的戰國大名。因為仰慕京都文化,而將之引入越前,並與明朝開展貿易,使領內日益繁榮。長時期與北陸各國的一向一揆作戰。足利義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請求他出兵攻擊三好未得明確答復,而南依織田信長。義景遂與信長對立。1570年,朝倉、淺井聯軍在姊川被織田、德川聯軍擊敗;1573年信長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居合刀「柳生存」圖
部分武將簡普
柴田勝家(?~1583):通稱權六、修理亮,尾張織田家的譜代重臣。在信秀死後,曾一度擁立信長之弟信行叛亂,兵敗後因作戰勇猛而被饒恕。此後在信長麾下屢立戰功,成為家臣團的領袖。淺井家滅亡後,他得娶信長之妹市姬,並被任命為北陸探題,主導對越前本願寺勢力和越中、越後、能登之上杉勢的侵攻,居城在北之庄。本能寺之變後與羽柴秀吉對立,1583年在賤之岳戰敗,退回居城,點燃儲存在天守閣內的炸葯而自殺。
丹羽長秀(1535~1585):通稱萬千代、五郎左衛門、越前守,十五歲即出仕信長,逐漸成為與柴田勝家並列的股肱之臣。1563年與信長養女結婚。1571年姊川會戰後初封為近江佐和山城主,1575年賜姓惟住。本能寺之變時,他正在攝津末吉作平定四國的准備,聞報火速東進,與羽柴秀吉合兵,於山崎擊敗明智光秀。清洲會議附和秀吉,受封若狹一國與近江高島、滋賀二郡。勝家失敗後,改封越前與加賀的能關、江沼二郡,主城移至北之庄。不久病死。
前田利家(1538~1599):通稱犬千代、孫四郎、又左衛門尉、築前守,織田家臣前田利昌之子。十四歲仕於信長,七年後因斗毆殺死信長最寵信的侍童愛智十阿彌而被迫流亡。1561年復歸,1569年繼任為屋張荒子城主。1575年與佐佐成政、不破光治共領越前府中十萬石封地,作為柴田勝家的與力(副將),人稱「府中三人眾」。利家素與秀吉交好,賤之岳合戰因為他的倒戈使勝家大敗虧輸,最終滅亡。豐臣政權建立後,被任為五大老之次席,以制約德川家康,並且官至從二位權大納言。
細川藤孝(1534~1610):號幽齋、玄旨,通稱兵部大輔,精通和歌的儒將,曾著《百人一首抄》,並傳下家集《眾妙集》。父親是三淵晴員,他作為細川元常的養子繼承細川家,服侍將軍足利義輝。義輝被殺後,擁立足利義昭為將軍,但最終與其決裂而服從信長,受封丹後田邊城。本能寺之變後,拒絕親家明智光秀的勸誘,投向羽柴秀吉;秀吉去世又主動倒向德川家康。1600年關原合戰時指使其子忠興加入東軍,從而保住了基業。
瀧川一益(1525~1586):通稱久助、左近將監,近江人。出仕信長後,在伊勢攻略戰中屢建奇功,成為尾張蟹山城主。1574年鎮壓長島一向一揆起義,受封北伊勢,居城長島。1582年3月,信長攻滅武田氏後,一益得到上野全國與信濃山縣、佐久兩郡,主城廄橋,並繼任關東管領,以對抗小田原後北條氏。本能寺之變發生,部屬離心,他在神流川大為北條氏政所破,逃歸長島。清洲會議中依附柴田勝家,並於其後參加了小牧、長久手之戰。德川家康臣服秀吉後,他被迫出家,死於越前。
池田恆興(1536~1584):通稱勝三郎,紀伊守,入道名為勝入,野史或誤作信輝。父名恆利,母親是信長乳母養德院,因此頗受信長寵信。1580年攻克叛將荒木村重的花熊城,因功得到攝津一國,後與羽柴秀吉合兵攻滅明智光秀,清洲會議時得與柴田、丹羽、羽柴並列為織田家四大宿老,受封美濃大垣13萬石。1584年小牧、長久手之戰中請使偷襲三河,被德川家康識破,與長子池田元助均中伏戰死。
九鬼嘉隆(1542~1600):通稱左馬允、大隅守,外號「海賊大名」。出身紀伊牟婁郡九鬼浦的豪族,熊野水軍之一黨,出仕北畠家為志摩鳥羽城主。1568年拜謁上洛途中的信長,正式成為織田家中一員。1574年在伊勢浦造大安宅船十餘艘,幫助攻滅長島一向一揆。1578年又受命建造鐵甲船,當年11月木津川口海戰中摧毀毛利水軍的主力。豐臣秀吉侵朝戰爭中,亦擔任水軍指揮,被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在全羅道安骨浦擊破。關原之戰中參加西軍(其子守隆則參加東軍),兵敗自殺。
佐佐成政(1535~1588):通稱內藏助、陸奧守,父名盛政。自稱為室町名門佐佐木氏的分支,信長黑母衣眾大將,參加過朝倉討伐戰、長篠之戰、本願寺一揆攻擊。1575年成為北陸探題柴田勝家的副將,與前田、不破並稱「府中三人眾」。勝家敗亡後,他堅守越中,與織田信雄、德川家康相結合,對抗羽柴秀吉。1585年戰敗投降,1587年受封九州肥後一國。翌年,因鎮壓農民暴動不力等借口被迫在攝津尼崎切腹自盡。
石田三成(1560~1600):初名三也,通稱佐吉、治部少輔,織豐時代的政治奇才。父名正繼,近江人,三成幼年出家,傳說因為奉茶得法而被路過的羽柴秀吉收為侍從。此後參加了賤之岳合戰,因功升為奉行。他長時間主導羽柴·豐臣家的內政、軍事後勤,以及佔領區政策的規劃。豐臣政權建立後,成為五奉行之首,1591年封近江佐和山二十一萬石,推進太閣檢地。在侵略朝鮮的戰爭中,一度被任命為軍監,與加藤清正等武將派產生矛盾,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即利用此一矛盾,在1600年關原合戰時將其擊敗。他逃亡被擒,斬首於京都六條河原。
明智光秀(1528~1582):通稱十兵衛,美濃土岐氏支族明智家的當主。原侍奉齋藤道三,道三亡後,幫助足利義昭聯絡織田信長並最終仕於信長。1568年信長上洛後,光秀負責京都地區的民政管理,以及與公家、各寺社的交涉。1570年開始參加對越前朝倉氏的征討,1571年被封為近江坂本城主。1573朝倉氏滅亡,他與瀧川一益共同支配越前國。1575年賜姓惟任,任日向守,同年作為丹波侵攻的先鋒,活躍在第一線。1579年完全支配丹波國,居城移往丹波龜山城。1582年6月2日發動本能寺之變,逼死主君信長,其後壓制京畿,得到征夷大將軍的頭銜。同月13日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所敗,逃亡途中,在山城國小栗棲地方被狩獵落難武士的農民所殺。
明智秀滿(?~1582):民間傳說中訛為左馬助光春。原名三宅彌平次,是明智光秀的女婿。光秀平定丹波後,他被封為福知山城主。1582年本能寺之變時擔任先鋒,其後奪取並守備安土城。當得到光秀在山崎戰敗的消息以後,秀滿逃歸近江坂本城,然後自殺。
明石守重(?~1618):通稱掃部、全登,大坂七將星之一。原為宇喜多家臣。1595年信奉天主教。1600年關原合戰時跟隨宇喜多秀家與東軍作戰,非常勇猛;戰敗後逃往築前國秋月領潛伏。1614年進入大坂城,被委以重任;1615年大坂夏之陣中奮戰敗北,在各地流浪潛伏三年後死亡。
淺野長政(1547~1611):初名長吉,又名彌兵衛尉,尾張人。父名安井重繼,他入贅給土岐氏支族淺野長勝,才改姓淺野,與豐臣秀吉是連襟關系,受到重用。先封為若狹小浜城主、京都所司代,侵朝戰爭時任軍監。1593年增封甲斐二十二萬石,成為五奉行之一。後與石田三成對立,蟄居武藏府中。關原之戰中從屬於東軍,戰後,其子幸長受封紀伊三十七萬石,他自己領了常陸國真壁、築波地方的五萬石封地養老。
淺野幸長(1576~1613):淺野長政之子,曾向稻富一夢學習炮術,成為名將。侵朝戰爭中指揮蔚山防守,受到好評。關原之戰中作為東軍的先頭部隊攻克岐阜城,因功成為紀伊藩三十七萬六千五百石的藩主。其弟長晟則在大坂之陣後,領有廣島藩四十二萬六千五百石。
朝日山乘(?~1577)日蓮宗僧人,傳說出自出雲國朝山氏。關於山乘的事跡,歷來文獻存在相當多的疑點,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經被織田信長登用,負責內里的修築和對長州毛利氏的外交交涉。因為反對基督教的布教,他曾與宣教師弗羅伊士展開過大辯論,後遭到基督教的保護者和田惟政的讒言而被迫隱退。
大太刀「正宗-芝引陣」圖:
關原之戰形勢圖
附錄:日本戰刀
日本刀外形的變遷
彎曲的曲線外形是日本刀的特徵,關於曲線的形狀有這樣的描述:「(這種曲線)是直線極度緊張的表現姿態。」日本刀是從大陸傳來的直刀形式發展起來,日本刀的出現據現有資料考證是在平安時代中期。隨著時代和戰斗形式的改變,日本刀的外形也逐漸地變化著。
平安時代後期~鐮倉時代初期
總體而言刀身較細,刀身從莖到腰元的部分有比較大的反轉。與元幅相比先幅顯著顯得狹窄,具有小鋒的特徵。
鐮倉時代中期
刀身的尺寸變大,元幅和先幅的尺寸差別明顯減少。在刀背的彎曲上,從中部到刀尖部分的彎曲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加強,鋒和中鋒基本上都是「豬首」(一種刃文的風格)的風格。
鐮倉時代末期
外形與鐮倉時代中期的基本上差不多,刀鋒有一點伸長。刀身的尺寸比較細,就刀的全體而言彎曲的程度有一點加強。
南北朝時期
刀身的尺寸變大,風格豪壯。連超過三尺的大太刀都有,為了減輕重量只好在刀身的厚度上動腦筋,通過「棒+木+通」的方式來減輕其分量。這種刀到後來也有將其打磨成刀的情況。
室町時代初期
外形不再是前代長大的樣子,重新回復到了普通太刀的樣式。不過刀的前部的彎曲度增大是當時刀的特徵。當時打刀的製作已經和太刀的製作平行進行了,後來逐漸發展到打刀的製作比較多的情形。
室町時代後期
鐵炮的輸入和訊速普及,使得戰斗形式從個人單挑的戰法轉變成為集團戰。太刀失去了它的實戰作用。長二尺左右,刀刃向上的打刀成為了主流。在刀身的彎曲上以刀尖的部分彎曲為特色。
桃山時代
刀的外形就象是將南北朝時代的大太刀磨去很大一部分的樣子。刀身較寬,元幅與先幅的差別不大,彎曲度較小,刀尖部分較大。出現了慶長新刀。
江戶時代中期
太平之世到來了,日本刀不僅僅因其實用,而且在制度上也成為了武家社會的象徵。彎曲度變小,先幅與元幅相比尺寸略小,突出了中鋒的作用。長度為二尺三寸的作品比較多。
江戶時代末期
復古思想的興起,幕末動亂的開始,使得日本刀的實用性再次顯現出來。刀的尺寸,長度都變得長大,刀鋒也被延長,顯示出強調武力的豪壯風格。在這段時期,製作了很大數量的日本刀。
❻ 日本戰國時代怎麼持續了那麼久
戰國時代是個群雄逐鹿的時代,亂世持續的久不久實際上有兩種因素:
第一:平民英雄盡出的年代,人是這個世界最混亂的因素,只要這個時代人才非常多,並且允許這些人都發揮自己的才能各盡其主,必然亂世持久,就像春秋戰國一樣。
第二:亂世被打破是不是徹底的被打破,徹底的被打破就是棋盤重洗,容易造成非常多的勢力興起,這些勢力爭戰吞並形成幾大強國,再爭戰形成統一,這樣亂世比較久。反之,不是被徹底的打破,像李唐就是原地方大勢力,後來的爭戰主要是幾個原來的地方勢力的爭斗,這樣就避免了小勢力合並為大勢力的階段。
日本戰國時代第一持續時間並不久,從應仁之亂到秀吉統一不過60年時間,比起咱們國家的差遠了,但也不算很短。原因一:日本長久以來是武士勢力格局,大大小小的家族遍布日本,這就會經歷小勢力的兼並過程;原因二:日本武士觀念很濃厚,當時沒有出現非常多的人才來讓國家混亂下去,基本上只有武士,武士又絕大多數思維比較保守的人;原因三:日本國土狹小,實際強大大名屈指可數,所以一旦強大大名擴張速度快後,大家差距就非常大,後續的統一甚至都不需要戰爭,外交就可以。
所以我覺得樓主這樣覺得,是因為這段歷史被日本人開發了N次,非常豐富,感覺比較久,
❼ 日本戰國時代的歷史
信長把他所征服的地區留一小部分作為直轄領地,其餘大部分作為領地分給自己的家臣與降伏的原來領主。領有一郡一國領地的高級家臣又把其所領的一部分賜給其所轄的下級家臣,領有領地的家臣在其領地內實行一元化的統治,但要按領地數量的多寡負擔軍役,這就建立了一種新的以信長為頂點的統一的封建領地制度。 織田信長從中央集權與統一戰爭的財政、經濟、軍事需要出發,也很懂得利用商業、取得商人支持的必要。因此,他從進入京都掌握中央政權以後,就同豪商建立了比較密切的關系,推行了一些發展工商業的政策。信長一進入京都,界市豪商之一葯材兼武器商人今井宗久就送給他名貴的茶具,並在使界市屈服於信長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信長也不僅熱情地接待今井宗久的來訪,而且還任命今井為界市五庄的代官,授與其向通過五庄的咸魚類徵收關稅權,以後又讓其參與生野銀山的經營活動。在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政策方面,他廢除了阻礙商品流通的各國關卡,普遍修建道路,架設橋梁,規定主要交通干線的寬度為三間二尺(每間六日尺合1.818米),道路兩側要栽植松樹和柳樹。更為廣大商人所歡迎的是信長允許自由營業的樂市樂座政策,取消封建行會「座」的特權。他指定歧阜附近的迦納與安土城下町等城市為樂市,不承認特權的座,一切商人可以自由貿易,免除市民的苛捐雜稅徭役。信長為安土城下町制定的十三條規定,成了日本近世初期城下町條例的規范。
織田的上述政策與措施,對於他的統一戰爭的勝利與中央政權的鞏固,無疑地起了很大的積極促進作用。但是由於他進行統一戰爭和建立中央專制政權的目的,是為了克服封建統治危機,重建封建秩序,以維持和鞏固整個封建主階級的統治,因此他所採取的政策都是封建主義性質的。例如:他在檢地以後,決定年貢額按收獲量的三分之一徵收,加強了對農民的剝削。他廢除了各領國內的關卡,卻讓京都皇室領地內的率分關仍然保留。樂市樂座政策也不是到處實行,在一些地方取消座的特權,而在另一些地方又讓座繼續存在,甚至新建了一些擁有特權的座。特別是他在鎮壓一向宗門徒起義的過程中,實行濫殺政策,僅長島與越前兩地被殺者就達五萬多人,其中大多數是農民,充分暴露了他作為封建主階級的代表對待農民的殘暴態度。織田信長盡管具有這些局限性,但他仍不失為一個傑出歷史人物,對日本社會歷史的進一步發展是有較大的貢獻的。
❽ 誰能提供詳細的日本戰國史
http://hk.dir.yahoo.com/Regional/Countries_and_Regions/Japan/Arts_and_Humanities/Humanities/History/War_Period/
http://dir.iask.com/search_dir/sh/ls/ancient_history/jp/
新戰國聯盟:http://newtenka.popsoft.com/
伊達政宗博物志:http://datemasamune.com/
日本戰國史基礎知識:http://www2.tku.e.tw/~tahx/lin/index.htm
日本戰國一詞出自甲斐(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換言之,生處在被後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
不過嚴格說來,日本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大約百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在這個時代,傳統的貴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為多國大名乃至於「天下人」都成為可能。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後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系也逐漸遭到破壞。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采以現金雇庸浪人為職業軍人。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於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今日多數認為日本戰國始於1467年的應仁之亂,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室町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北條氏,收服奧羽地方,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阪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由於目前尚無定論,故在此皆採用最後一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
日本戰國重要大事年表 年號 西元紀年 發生大事(日本古歷)
應仁元年 1467 ◎應仁之亂始(1.18) ◎大內氏參與西軍(7.3)
文明五年 1473 ◎山名宗全歿(3.18) ◎細川勝元歿(5.11)
文明九年 1477 ◎應仁之亂終(11.11)
文明十年 1478 ◎享德之亂終
文明十三年 1481 ◎一休宗純圓寂(11.21)
文明十六年 1484 ◎界港的商業工會結成(11.21)
文明十七年 1485 ◎山城國一揆爆發(12.11)
長享二年 1488 ◎一向宗控制加賀國(6.9) ◎長享之亂始(2.5)
延德元年 1489 ◎將軍足利義尚歿(3.26)
延德二年 1490 ◎足利義植繼任征夷大將軍(7.5)
明應二年 1493 ◎明應之變(4.22) ◎山城國一揆被平定(9.11)
永正五年 1508 ◎足利義尹重任幕府大將軍(8.15)
永正十六年 1519 ◎北條早雲歿(8.15)
大永元年 1521 ◎足利義晴繼任征夷大將軍(12.25)
享祿元年 1528 ◎大內義興歿(12.20)
天文十二年 1543 ◎火槍傳入日本(8.25)
天文十五年 1546 ◎河越夜戰(4.20) ◎扇谷上杉氏滅亡(4.20)
天文十八年 1549 ◎攝津江口合戰(6.24) ◎細川氏滅亡
天文廿一年 1552 ◎第一次川中島合戰(8月)
天文廿三年 1554 ◎武田、北條、今川三家同盟
弘治元年 1555 ◎嚴島合戰 ◎第二次川中島合戰(7.19~)
弘治三年 1557 ◎大內氏滅亡(4.3) ◎第三次川中島合戰(8月)
永祿三年 1560 ◎桶狹間之役(4.20) ◎今川義元戰死(4.20)
永祿四年 1561 ◎第四次川中島合戰 ◎長尾景虎接任關東管領
永祿五年 1562 ◎織田、德川清州同盟(1.11)
永祿七年 1564 ◎第五次川中島合戰
永祿八年 1565 ◎將軍足利義輝被松永三好聯軍圍攻自殺
永祿十一年 1568 ◎足利義榮繼任征夷大將軍(2.8) ◎織田信長上洛(9.7) ◎足利義昭繼任征夷大將軍(10.18)
永祿十二年 1569 ◎今川氏滅亡(5.23)
元龜元年 1570 ◎姊川合戰
元龜二年 1571 ◎毛利元就歿 ◎織田信長火燒比睿山延歷寺(9.12)
元龜三年 1572 ◎三方原合戰
天正元年 1573 ◎武田信玄歿(4.12) ◎室町幕府滅亡(7.18)
◎朝倉氏滅亡(8.20) ◎淺井氏滅亡(8.28)
天正三年 1575 ◎長筱合戰
天正六年 1578 ◎耳川合戰 ◎上杉謙信歿
◎尼子氏滅亡(11.21)
天正十年 1582 ◎武田氏滅亡 ◎本能寺之變()
◎山崎合戰 ◎明智光秀被殺
天正十一年 1583 ◎賤岳合戰 ◎柴田勝家自殺
天正十二年 1584 ◎小牧.長久手合戰 ◎沖田畷戰
天正十三年 1585 ◎羽柴秀吉就任關白一職
天正十六年 1588 ◎豐臣秀吉下達刀狩令
天正十七年 1589 ◎折上原合戰 ◎蘆名氏滅亡(6.5)
天正十八年 1590 ◎北條氏滅亡 ◎豐臣秀吉統一天下(8.9)
文祿元年 1592 ◎文祿之役
慶長元年 1596 ◎慶長之役 ◎伏見大地震(閏7.13)
慶長三年 1598 ◎豐臣秀吉歿(8.18)
慶長四年 1599 ◎前田利家歿(潤3.3)
慶長五年 1600 ◎關原合戰(9.15) ◎石田三成被斬(10.1)
慶長八年 1603 ◎江戶幕府建立(2.12)
慶長十年 1605 ◎德川秀忠接任征夷大將軍(4.16)
慶長十九年 1614 ◎大阪城冬之陣
元和元年 1615 ◎大阪城夏之陣 ◎豐臣氏滅亡
戰國歷史
雖然室町幕府自足利義滿之後便分擾不斷:政治上,除了關東的古河公方與幕府之間的對抗外,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或私戰破壞了各地的政治生態。社會上,各地爆發的一揆暴動如同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直到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場意外引發的全國混戰而化為烏有.....。
應仁之亂,幕府衰敗
嘉吉元年(1441年)6月24日,播磨、美作、備前三國的守護赤松滿佑在京都自宅刺殺將軍足利義教。面對這樣的突發狀況,幕府當局一方面擁立義教之子足利義勝擔任幕府大將軍;一方面派遣以山名部隊為主力的大軍討伐赤松氏。而山名宗全也不負眾望於同年9月10日平定赤松氏。為了獎賞持豐幕府當局將原本由赤松氏擔任守護的三國交由山名氏管理。於是原本就是但馬、因幡、備後、石見、伯耆五國守護的山名氏接下了三國後,很快就成為西國最強大的勢力。
面對新崛起的勢力,三管領之一,控有贊岐、丹波、攝津、阿波、備中、土佐、淡路以及半個和泉的細川氏一開始採取聯合的態度;不但家督細川勝元娶了山名宗全的女兒,兩家也結盟對抗田山氏。可在田山氏衰退後,兩家之間的沖突也浮現出來。尤其是在三管領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兩家陸續發生繼承問題後,細川氏與山名氏的積極介入加深了雙方的隔閡。偏偏在這火線引燃的時刻,幕府也爆發了繼承問題:將軍足利義政的妻子日野富子為了兒子足利義尚的繼承權,與將軍繼承人義政胞弟足利義視發生沖突。身為義視的監護人,細川勝元自然與義尚的監護人山名宗全發生激烈的正面沖突。最後在足利義視謀反的謠言和斯波氏內斗再起這雙重影響之下,雙方各自集結大軍,在京都正式開戰。
戰事一開始,由於東軍首領細川勝元早有準備:不但爭取到將軍與天皇的支持,還聚集了相對優勢的兵力,因此開戰頭幾個月可說是占盡優勢。可是到了同年七月,支持西軍的中國地方大霸主大內政弘率領2萬大軍進入京都,整個戰況頓時改觀。同時西軍首領山名宗全擁立南朝遺族和被東軍遺棄的足利義視(開戰後不久,日野富子轉而支持東軍。義視因此被迫逃離京都)與京都當局相抗衡,讓整個戰局陷入膠著。為了打破僵局,細川勝元策動西軍各國國人以及其鄰近的敵對勢力在西軍諸大名後方發動動亂。於是這場原限於京都一帶的戰爭進而演變成全國大混戰,然後又演變到兩軍首領無法控制的局面。最後經歷山名氏與細川氏多次和解,以及足利義視逃到土岐氏帳下,繼承糾紛解決後,全國混戰的局面才逐漸平息。戰後京都幾乎完全化為廢墟,位在首府的朝廷與幕府同時陷入嚴重的財政困難之中。
自此以後幕府日漸衰敗,其控制全國大名的能力也被完全破壞殆盡。而各地原有的守護大名有的受到本國國人的國一揆暴動挑戰(如安藝武田氏被毛利氏發動國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權臣取代(如斯波氏守護的越前、遠江、尾張三國依序被朝倉氏、甲斐氏、織田氏三守護代控制)有的甚至被一向一揆推翻(如加賀守護富堅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滅)。「下克上」的風氣彌漫著整個日本戰國時代,同時也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特色。
明應之變,關東大亂
雖說應仁之亂後幕府的影響力大幅喪失,可是歷任將軍仍試圖改變整個局面。不但多次討伐鄰近的細川氏、六角氏等強大大名,還屢屢頒布爭討令令諸國大名對抗各地方對京都當局具影響力的國主。可畢竟這已經不是將軍強勢的時代了:將軍的詔令除了作為大名奪權的工具外,幾乎無人願意服從。甚至到了1493年將軍足利義稙親自討伐細川氏,反而遭到細川氏策動京都當局罷免其將軍職位。此事史稱明應之亂。自此以後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喪失,剩下的也只是諸侯控制上洛(進入京都)後操控政局的傀儡角色罷了。
而除了京畿動亂不安外,關東的局勢也不甚安穩。早在幕府中期
群雄爭霸,將軍被弒
信長崛起,天下布武
織田信長為尾張國守護斯波氏門下重臣織田信秀之子。由於尾張守護斯波氏無力掌權,織田氏統合家中族人勢力,逐漸掌控尾張諸郡。到了信秀時,除了一面對抗斯波氏的勢力,另一方面也藉由婚姻政略以加強本身的軍事力量,例如:與齋藤氏作戰失利後,讓信長迎娶領有美濃國大部的齋藤道三之女歸蝶以消除來自西方的軍事壓力,以便集中力量與北方的今川和松平兩家作戰。
信長,於西元1534年5月出生於尾張國的那古野城,少年時便以孤傲怪癖聞名於當時,繼任家督之職後一方面進行改革,同時展開一系列統一尾張之戰:先後與織田族人交戰,最終擊敗以弟弟信行為主的反信長力量,完全掌握織田氏的主導權。
此時,以遠江、駿河、三河三國守護今川義元,已成為三河的實質掌控者,並在叔父太原雪齋主導下與關東北條氏,甲斐武田氏達成三國同盟,解除了後顧之憂,轉而往南面發展。1560年5月,義元親率2萬5000大軍直撲那古野城,身居清洲城的信長於倉卒間親率2000多人直奔今川本陣,在田樂桶狹間發動奇襲,擊潰今川軍主陣並襲殺今川義元。1562年正月,織田信長與自今川氏旗下獨立的松平氏家督松平元康(即後來的德川家康)在清洲城結下盟約,解除了側翼的威脅,織田信長從此可以專心於美濃的攻略。
1567年8月,憑借著丹羽長秀及木下秀吉等人努力,織田信長成功策反了美濃三人眾(稻葉良通,氏家卜全及安藤守就)並與他們合力攻取了稻葉山城,平定美濃一國。織田信長很快便將主城移到稻葉山城,並將其更名為岐阜城,開始其天下布武的路途。次年(1568年),織田信長擁立將軍足利義輝的弟弟足利義昭上京繼任將軍,並與德川組成6萬聯軍上洛,佔領京都一帶。1569年,織田、德川聯軍攻打不聽其號令的'朝倉氏,途中於金崎城得知盟友淺井氏叛變,苦戰後迫撤退,隔年織田、德川聯軍在姊川與淺井、朝倉聯軍發生激戰。由於德川軍奮力猛攻,淺井、朝倉聯軍轉勝為敗。1571年,織田信長借口比睿山延歷寺包庇敵對勢力,殺入山中將整片宗教聖地燒成一片白地。1572年,武田信玄響應足利義昭討伐織田信長的密召,撕毀與德川家康的盟約,親率二萬五千大軍直撲德川家康的根據地遠江、三河,以圖進京。織田信長礙於畿內形勢險峻,只派出為數約三千的軍隊支援德川。處於劣勢兵力的德川軍本擬死守,但被信玄用計誘至三方原並被殲滅。信玄雖勝,但之後在德川拖延戰術下難越雷池,最後病逝陣中,武田軍全面撤退。1573年,織田信長與足利義昭正式決裂,信長強攻幕府所在二條御所,並逮捕義昭,將其流放至河內若江城,室町幕府滅亡。同年,滅淺井、朝倉兩家;又平定了三好義繼、松永久秀等在近畿的叛亂。1575年,武田信玄的繼承人武田勝賴率軍攻擊三河長筱城,德川家康一如既往向織田信長請求援軍。織田與德川聯軍在地勢狹隘的設樂原布陣,以大量的火槍配合龐大的陣城抵抗武田猛烈攻勢。在激烈的戰事中,人少的武田軍多位主要將領先後被擊斃,最後不得不全軍撤退,如此人力上的慘痛損失導致其日後由盛轉衰的命運。同年,信長大致平定了越前的一向一揆勢力,並留柴田勝家、前田利家等留守北陸一帶。此後,織田信長陸續派出大將加緊對鄰進大名的侵攻,又先後平定了松永久秀及荒木村重的叛亂。1579年,織田信長將主城移到新建的近江安土城。1580年在天皇主持下與本願寺顯如媾和,結束了持續十年的石山戰爭。1582年,滅掉了苟延殘喘的武田家。同年6月2日,織田信長在馳援正在與毛利氏交戰中的羽柴秀吉,下榻於京都本能寺,突然被部下明智光秀率軍襲擊,織田信長激戰後焚燒本能寺並失蹤(關於織田信長是生是死有很多說法,在此不一一論述),之後光秀又猛攻其長子織田信忠藏躲的二條御所,逼其交出親王後切腹自殺。此事史稱本能寺之變。
在信長大放異彩之時日本各地局勢也千變萬化。在九州,毛利氏與大友氏為爭奪大內氏滅亡後的領地打的不可開交;1554年雙方於門司城爆發第一次沖突,毛利扼殺而歸。1558年毛利元就趁大友義鎮與龍造寺隆信對戰時攻佔門司城。之後兩家持續纏斗至1564年,毛利元就為消滅尼子氏才放棄征服九州的想法,在將軍足利義輝調停下和解。此後,大友氏進入全盛期,成為控有北九州6國的新霸主。但同時,南九州的島津氏日益興隆,逐漸成為足與大友對抗的新勢力。1572年,雙方爆發耳川合戰;統有45000兵力的大友氏被率領25000兵力的島津義久擊潰,從此一蹶不振,北九州的霸主地位被龍造寺隆信取代。1584年島津氏與龍造寺氏又為了有馬氏歸順問題爆發戰爭,這場被稱為沖田畷戰的沖突中,人僅6000的島津有馬聯軍在島津家久率領下大敗近60000人的龍造寺軍,龍造寺隆信與數位大將戰死。不久龍造寺家滅亡,島津氏幾乎成為全九州霸主。
在四國一度滅亡的長宗我部氏復國後在家督長宗我部國親領導下慘澹經營
在中國,毛利元就統合安藝國的國人勢力展開與尼子氏的長期對抗1555年元就聯合地方海盜起兵對抗叛變大內氏的名將陶晴賢雙方在安藝附近的嚴島展開決戰僅有2000兵力的毛利軍善用地形氣候與水軍優勢在暴風雨中擊潰大內10000大軍而後迅速佔領大內在中國地方的領地並徹底消滅其勢力。取代大內氏後,毛利氏與南邊大友氏北邊尼子氏進行兩面 戰爭16 在甲信越 在關東 在奧羽
秀吉統一,二攻朝鮮
本能寺之變後三天內,身在北陸地方負責攻打上杉氏的柴田勝家、與在中國地方負責攻打毛利氏的羽柴秀吉陸續得知明智光秀叛變的消息。其中秀吉立刻與毛利氏和談,以信長名義號召織田家臣齊力討伐光秀。同年6月13日羽柴秀吉與明智光秀展開山崎合戰,力單勢薄的明智軍慘敗,兩天後光秀被殺。羽柴軍奪回京都與安土城一帶領地。
之後織田氏族人為家督繼承問題召開清州會議,決定擁護織田信忠之子織田秀信為家督。可羽柴秀吉與柴田勝家為了爭奪會議主導權發生爭執,兩人隔年展開賤岳合戰,開戰之初柴田軍在佐久間盛政指揮下攻勢不斷,幾乎攻破秀吉本陣。但秀吉戰前拉攏的織田大將前田利家陣前倒戈,導致勝家與其所支持的織田信長三子織田信孝最終敗北,被迫切腹自殺。至此以後織田信長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
另一方面德川家康與相模的北條氏政同盟,趁織田內亂時,接收甲信故武田氏的部分領地;然後在羽柴秀吉獨掌織田氏領地時,結合織田信長次子織田信雄,反抗秀吉。1584年雙方展開小牧·長久手合戰;可最後卻因為誰也消滅不了對方主力,而以談和收場。德川家康向羽柴秀吉稱臣,羽柴秀吉則正式展開其統一天下的霸業。1585年至1590年之間,秀吉被天皇任命為關白,並賜苗字豐臣。在內政上,秀吉遷入大阪城,並以此作為政治上的中心;同時下達刀狩令(沒收所有具攻擊性的武器以示天下已無戰亂)。在軍事上則依序征討四國的長宗我部、九州的島津,迫使其相繼請降,最後於1590年率聯軍消滅了相模北條氏,並接受奧羽地方諸大名的稱臣納降,於1590年在名義上完成全國統一。
完成統一的豐臣秀吉,除了持續以各種手段削弱強勢大名外,還於文祿元年(1592年)和慶長元年(1596年)兩度發兵攻打朝鮮,史稱文祿·慶長之役。其中參戰諸將各有勝負,最盛期曾一度攻佔韓庭都城漢城,陪都平壤。但終究仍不敵明韓兵力與武器上的優勢以及李舜臣率領的龜甲船艦隊,僅能死守沿海堡壘。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於伏見城,豐臣密使入韓密商,才結束這場龐大的軍事遠征。這場戰爭改變了當日日本的政治生態:傾權一時的豐臣氏財力耗盡,不再風光;島津氏與毛利氏等打頭陣的大名死傷慘重,軍力大受影響。相反的,沒參戰的德川氏與伊達氏則致力於整頓內政,在秀吉死後成為要角。但最重要的是,因為此役,豐臣氏內部發生嚴重沖突:支持戰爭的文官派(以石田三成為首)和反對戰爭的武將派(以福島正則為首)完全決裂。雙方產生嚴重的摩擦,由於前者獲得豐臣氏的支持,後者轉而投向統有關東八國的大名德川家康。於是德川與豐臣為爭奪天下即將再度對陣......。
關原合戰,元和偃武
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豐臣家其幼子豐臣秀賴繼任家督,全日本頓時陷入混亂:自朝鮮返國的豐臣諸將對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滿,甚至試圖起兵暗殺;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卻私結諸侯,任意分封領地,激起其餘四位大老的不滿。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力的前田利家病逝,豐臣家臣與德川家康關系迅速惡化。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後兩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氏重臣直江兼續的訴狀直江狀,起兵征討上杉景勝。豐臣家重臣石田三成便以此為德川家康違反私戰禁令,召集各地大名聚集於大阪城發表內府違反條文,隨即起兵北討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則將上杉戰事交給次子,親率大軍與支持他的豐臣武將回師對抗。兩軍主力最後在近江一帶進行會戰(史稱關原合戰)。開戰之初,以石田三成為實際領導的西軍(名義上的統帥為毛利輝元)攻勢犀利,打得東軍(統帥即德川家康])前線喘不過氣;可是大約中午時刻,家康以大炮襲擊其事前收買的西軍大將小早川秀秋,迫使他與吉川廣家等西軍大將陣前倒戈,直逼西軍主陣。於是戰況急轉直下,西軍從小占優勢轉為被打到完全崩潰。在日落之前,這場大戰便以東軍大勝收場。幾天後石田三成被捕,與小西行長以及安國寺惠瓊三人以首要戰犯的罪名遭到處決,德川家康實質上取代豐臣氏奪取政權。
1603年,德川家康獲得天皇賜與征夷大將軍一職,正式成立江戶幕府;可隨著豐臣秀賴年紀漸長,豐臣氏對德川家康的不滿之聲也越來越大。同樣在德川方面,有鑒於豐臣氏財力漸豐,大有重振旗鼓之勢,德川家康也顧不得兩家密切的聯姻關系,決心斬草除根。
1614年,德川家康以豐臣家重建的方廣寺梵鍾銘文上出現「國家安康,君臣豐樂」這件事上大造文章,指責豐臣家有詛咒自己之嫌,脅迫秀賴交出淀殿(秀賴母親)到江戶城作為人質並退出大阪城。豐臣家斷然拒絕,並積極召集浪人與流亡大名共約11萬人,並儲備糧食以備作長期抗爭。德川方立刻發出動員令討伐豐臣家,並輕易召集了二十多萬大軍對大坂城進行包圍。可是由於豐臣方的積極抵抗,特別是名將真田幸村等人的指揮,再加上大坂堅城之利,德川方進展緩慢。於是德川家康利用大炮襲擊大阪城天守閣,震撼居住其中的豐臣氏,之後假意求和,以大坂城填去外護城河作為和談條件。可是在和談進行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動數萬人在一夜之間不但把外護城河填平,就連二城與三城及內護城河也一一悉數破壞。大阪冬之陣便是在大坂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之下結束。次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動軍隊討伐大坂城,這次史稱大阪夏之陣的戰役最後以大阪城被攻陷,秀賴母子自殺告終。德川家康消滅了豐臣家,結束自應仁之亂以來混亂的戰國局面。
諸侯
足利氏、細川氏、山名氏、田山氏、斯波氏、犬懸上杉氏、山內上杉氏、扇谷上杉氏、古河公方、今川氏、北條氏(後北條氏)、伊達氏、南部氏、蘆名氏、戶澤氏、安東氏、最上氏、佐竹氏、淺井氏、朝倉氏、大內氏、尼子氏、毛利氏、三好氏、武田氏、長尾氏(上杉氏)、本願寺、織田氏、德川氏(松平氏)、龍造寺氏、豐臣氏、島津氏、長宗我部氏、一條氏、河野氏、伊東氏、肝付氏、大友氏、波多野氏、別所氏、赤松氏、浦上氏、三村氏、一色氏、六角氏、北田氏、神保氏、結城氏、里見氏、相馬氏、二本松氏、南部氏、蠣崎氏
大名
細川勝元、山名宗全、北條早雲、尼子經久、足利義輝、三好長慶、大內義興、足利義昭、齋藤道三、北條氏康、武田信玄(武田晴信)、上杉謙信(長尾景虎)、今川義元、毛利元就、大友宗麟(大友義鎮)、織田信長、長宗我部元親、島津貴久、豐臣秀吉(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伊達政宗、德川家康(松平元康)、安東愛季、宇喜多直家、上杉景勝、最上義光、淺井長政、朝倉義景、龍造寺隆信、津輕為信
名臣名將
朝倉宗滴、陶晴賢、太原雪齋、立花道雪、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山縣昌景、馬場信房、內藤昌豐、柴田勝家、前田利家、竹中重治、本多忠勝、真田幸村、大谷吉繼、明智光秀、服部半藏、豐臣秀長(羽柴秀長)、石田三成、加藤正清、福島正則、本多正信、山中幸盛、細川藤孝、直江兼續、島津義弘、立花宗茂、島勝猛、丹羽長秀、前田利家、吉良親貞、最上義光、伊達成實、島津義弘、高橋紹運、武田信繁、九鬼嘉隆、村上武吉
名人
日野富子、千利休、上泉信綱、柳生宗嚴、今井宗久、茶屋四郎次郎、路易斯·佛洛伊斯、林羅山、宮本武藏
合戰
關原合戰、山崎合戰、三方原合戰、長筱合戰、桶狹間合戰、姊川合戰、手取川合戰、賤岳合戰、三木合戰、小豆坂合戰、川中島合戰、嚴島合戰、野田福島合戰、折上原合戰、大阪之戰、國府台會戰、河越夜戰
相關名詞
一揆、安國寺、種子島火槍、基督教、樂市、大名、早合、蘭奢侍、手明、旗本、關白、征夷大將軍
❾ 日本戰國時期屬於什麼歷史發展階段拜託了各位 謝謝
戰國時期的日本,可以和中國的三國時期相提並論,當時涌現了一群著名的歷史人物,他們的目的是為了統一天下,但是所謂的統一也之不過意義上的統一,而當時的天皇才是國家的一個標志,當時的日本戰國之有想當大名的而沒有想大天皇的,這點可以得到肯定的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忠字,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直到德川統一天下,他的官職也不過是關白,而還是尊天皇為主。對於日本來說,戰國時期是從封建制度,過度到資本主義之多的一個必須的過度期,他並不屬於一個獨立的歷史時期,而是歷史發展的一個必須經歷的過度期,雖然並不能主宰一個時期,但是他卻是日本發展到現在所必須經過的一個歷史階段,沒有當時的混亂紛爭的年代,就不會涌現武田,豐臣,織田,德川,上衫,伊達。等風雲人物,也不會讓各個家的文化融匯到一起,在戰國不久後的明治維新,是日本走向資本化的典籍,但是不要忘了明治天皇,正是德川家後人所教出來的一代英主。個人看法,不要說俺像著日本人啥的,之不過是說說自己的意見,有時間沒素質的人希望你不要發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