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工業尖端科技有哪些

日本工業尖端科技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7-01 16:11:42

㈠ 日本在哪些尖端科技領域領先世界呢

機器人咯,日本機器人從80年代開始就是全世界最多的!沒有之一哦!其他精工和解刨學也是!

㈡ 世界上的尖端科技的介紹多點

七種武器

「鳳凰」號探測器是一個由3條腿支持的平台,平台直徑1.5米,高約2.2米;其中心是一個多面體儀器艙,艙左右兩側各展開一面正八邊形太陽能電池陣,跨度5.52米。與「火星極地著陸器」相比,「鳳凰」號探測器的最大變化是提高了太陽能電池的性能。「鳳凰」號探測器攜帶了7種科學探測儀器,美國宇航局工作人員把它們戲稱為7種探索火星生命來源的「秘密武器」,它們分別是:

(1)機械臂(RA)

它是「鳳凰」號探測器上最重要的設備,用來挖取火星表面及表面下層的土壤樣品。它將挖得的樣品送入著陸器搭載的「顯微鏡電化學與傳導性分析儀」和「熱與氣體分析儀」中進行化驗分析。

機械臂長2.35米,有4個自由度,末端裝有鋸齒形刀片和波紋狀尖錐,能在堅硬的極區凍土表面,挖掘1米的深坑。機械臂還可為裝在臂上的相機調整指向,引導測量熱與電傳導性的探測器插入土壤。

(2)顯微鏡電化學與傳導性分析儀(MECA)

它是在「火星勘探者」計劃中所使用的儀器基礎上略加改進而成的,包括濕化學實驗室、光學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和熱與電傳導性探測器4台儀器,用以檢測土壤的元素成分以及給土壤樣品拍攝成像。

(3)熱量和釋出氣體分析儀(TEGA)

它包括微分掃描熱量計和質譜儀兩部分,用以對土壤樣品的吸熱和散熱過程進行觀測記錄,並對加熱後釋放出的揮發物進行分析。

(4)表面立體成像儀(SSI)

用以測繪高解析度的地質圖和機械臂作業區地圖,進行多光譜分析和大氣觀測。它可拍攝著陸位置地形的高清晰度、彩色、立體圖像。

(5)機械臂相機(RAC)

它安裝在機械臂末端的挖掘鏟上,用以拍攝機械臂採集的土壤樣品的高解析度圖像,分析土壤顆粒的類型和大小。

(6)火星下降成像儀(MARDI)

用於在「鳳凰」號下降過程中動態拍攝火星表面,勘察著陸點附近的地質情況。

(7)氣象站(MS)

這是加拿大宇航局為「鳳凰」號著陸器專門研製的新儀器。它由激光雷達和溫度壓力測量裝置兩部分組成,可以監測火星大氣層的塵埃、溫度等變化,記錄火星北極每天的天氣狀況。

登陸火星

在開展探測任務之前,「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必須先要在彌漫著塵埃物質的火星表面成功著陸。在這里,有幾個環節是極為關鍵的,第一是探測器要准確進入火星軌道,第二要准確變軌。

在到達火星大氣層前7分鍾,探測器和巡航系統分離;半分鍾後,探測器通過轉軸將隔熱罩轉到前方,這個過程需要90秒鍾;再過5分鍾,探測器到達火星大氣層表面,此時的速度為5.7公里/秒,離火星地表面的高度為125公里。

隨後,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層。在3分鍾之內,探測器與大氣劇烈摩擦,不僅降落速度大大減低,前部表面也迅速升溫,最高會達到攝氏1420度。在離火星表面12.6公里處,探測器打開後面的降落傘,並依靠降落傘減速3分鍾。在降落傘打開後的25秒內,探測器拋掉前部隔熱罩,並且將3條「腿」伸出;在降落傘打開75秒後,探測器的雷達開始工作,並以每秒10次的頻率將探測到的有關探測器離火星地面的距離、探測器下降速度和水平速度等參數反饋到「鳳凰」號所載的計算機,直至安全著陸為止。

到離火星表面1公里的時候,探測器的速度已降低到56米/秒,探測器拋掉降落傘,開始自由降落;半秒鍾後,減速推進器開始點火,探測器上的計算機利用雷達收集到的信息調整12個減速推進器的脈沖火力,來減緩探測器的垂直下降速度和水平移動速度。

在探測器離火星表面30米的時候,降落速度減到2米/秒左右,然後在12秒內慢慢降落到火星表面。在雷達探測到「鳳凰」號的「腿」接觸到火星地表面時,緩沖發動機會及時停止工作。

與「火星探路者」、「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通過氣囊著陸在火星赤道地區有所不同,「鳳凰」號是依靠減速推力器的制動作用著陸在富含水冰的火星北極地區。因為「鳳凰」號的質量太大,僅搭載的科學儀器就重達59公斤,用氣囊難以保證軟著陸的安全。

美國西部時間5月25日16時53分(北京時間26日7時53分),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帕薩迪納噴氣推進實驗室,收到了從2.76億公里以外傳來的「鳳凰」號著陸後的尖叫聲,此時,無線信號從火星傳到地球需要15.3分鍾。這標志著「鳳凰」號在歷經315天,穿越宇宙6.79億公里後,成功降落在了火星北極區域。從後來傳回的圖片中人們可以看到,「鳳凰」號火星著陸探測器正金雞獨立,一條「腿」站立在火星表面。

由「鳳凰」號機械臂上的相機拍攝到的照片,人們能更多地了解「鳳凰」號著陸器當時的情況:它的3條腿剛好放在一塊看上去像是冰的物體上,顯然是「鳳凰」號的助推器將塵土吹走,這塊物體才顯露出來,而這塊白色的光滑物極有可能就是一片冰床。

日本哪些領域領先世界

【摘要】:正
眾所周知,日本的傳統強項是製造業。製造高質量的產品,長久以來被認為是日本人的特徵。與此同時,日本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和認真研究,加上其認真苦乾的精神,在某些領域,日本已經掌握了世界最尖端技術,以製造業為基礎,尖端技術為前導,可以確保日本在未來幾十年繼續保持經濟領域的領先地位。加上日本的總體社會環境是一個良性循環狀態,也為其持續性的發展提供了保證。總地來說,日本在下列領域掌握著領先技術:超導技術:日本開始研究超導新干線,預計時速將到達500公里。實力公司包括:日立,東芝,日本車輛,三菱重工等;材料技術:NEC,東芝,日立,古河電工,神戶制鐵所,住友電工,東京電力,等等;納米技術:高速通信技術,NEC,日立;下一代
DVD
技術:SONY;東芝;下下一代DVD
技術:日立;

㈣ 日本產品佔世界市場百分比最高的是什麼

日本國是個國土面積較小的島國,國內資源貧乏,能源和礦產資源等主要依賴國外進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經濟又受到嚴重破壞,1950年其工業產值僅占資本主義世界的1.4%。但是經過短暫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其國民生產總值和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於1952年和1955年就已分別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之後經濟發展很快,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在五十年代達22.8%,六十年代達11.1%,七十年代為5.3%,這些都顯著高於同時期美國與西歐各國的發展速度。其中1955~1973年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成為除美國和蘇聯之外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1979年其國民生產總值達9,739億美元,已接近蘇聯10,855億美元的水平,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大大高於蘇聯,為蘇聯的2.1倍。 1980年底,日本黃金外匯儲備為蘇聯的4.9倍。日本工業在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從四十年代的1.2%上升到八十年代初的10%。與此同時,日本外貿的出口值也增長很快,成為僅次於美國和聯邦德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

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受制於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又在具體的、特定的國內外條件下出現的。從國際環境看,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時期,世界市場上的石油,工業原料和農產品產量激增,供應充足,且價格低廉,這為資源貧乏的日本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原料條件;同時,戰後新獨立的國家和其它一些發展中國家為發展民族工業也迫切要求從國際市場上購買各種機器設備,使日本的工業產品有了廣闊的世界市場;日本利用其它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無暇東顧之機,其經濟勢力首先佔領東南亞市場,並以此為基礎不斷擴大其世界市場。國際有利環境也表現在美國的扶植上。戰後初期,美國大量的各種形式的「援助」和「貸款」成了日本發展經濟的重要資金來源;又由於美國侵略朝鮮和印度支那戰爭的需要,對日本的軍事訂貨驟增,這對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滋養」,通過發戰爭財,為日本經濟發展積累了資金。國際有利環境還在於戰後適逢世界性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本工業設備雖在戰時受到破壞或已十分陳舊,但戰後則積極引進歐美先進技術,迅速更新設備,從而可以更快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是,日本經濟能夠順利發展主要還是取決於國內條件。首先,日本原有經濟基礎較強,戰前其經濟發展速度就高於其它資本主義國家。其次,日本一貫重視人材開發,重視教育,充分發揮本國擁有豐富的、文化科學素質高的人材資源優勢,以及工資較歐美國家為低的優勢,使其產品質量高、成本低,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第三,日本發揮其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優勢,也是其經濟發展的重大動力。尤其利用島國位置和太平洋沿岸的優良港灣,填海造陸,新建大型工業基地,挖築深水港,廣建專業碼頭,使大型油輪、礦料專用船等能長驅直入,為以低運費從國外大量運入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大量輸出工業製成品提供了方便條件,這對日本這個加工貿易型國家是至關重要的。第四,一般認為,日本人民生活勤儉,儲蓄率極高,為國家經濟發展積累了資金,也促進了本國的經濟發展。第五,戰後日本軍費開支少(僅占其財政支出的不到1%),有利於集中人力、財力、物力發展經濟。此外,戰後初期,日本在政治、經濟上進行了一些改革,政治局勢比較穩定,歷屆政府對科學管理經濟的重視,各項開發經濟政策的實施以及公共設施的修建等等,都有力地推動了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

日本是資源貧脊的國家,又是二戰戰敗國。但是戰後日本經濟發展
很快,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經濟恢復期(1945—1955年)。1945
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戰爭毀滅了日本42 %
的國民財富,失去了殖民地。當時經濟一片混亂,物價飛漲,大量失業,
通貨膨脹。藉助佔領軍的巨大影響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產以平
息通貨膨脹,穩定國民生活」的政策,進行了經濟和社會的民主化改革。
1949年基本穩定了通貨膨脹,1959年經濟開始恢復,1953年接近戰前水
平。二是高速增長期(1955—1973年)。18年間國民生產總值(GNP )
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9.8%。1966 年追
超英國,1967年追超法國,1968年追超西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
美國,成為亞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經濟界的注目,被稱為「世界經濟奇
跡」。三是中速增長期(1974—1991年)。受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日
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靠貿易立國的日本經濟被迫加快產業結構的重
組和調整,重化工結構轉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結構。這期間GNP年均增長4
.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四是20世紀末的經濟危機期。進入1992
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實際GNP 年均增
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出現負增長, 但目前仍是世界經濟
大國。
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騰飛,原因是多方面的。國際條件自然不
容忽視。就日本國內因素而言,日本AOTS組織把日本經濟發展成功的幾
個重要原因歸結為「政府、產業界、勞動界的協調關系,廣義的技術革
新,勞動力的質與量,企業家精神,儲蓄和經濟政策」六個方面。東京
大學教授橋本壽郎在《戰後日本經濟》一書中這樣分析日本企業的經營
目標:(附圖表一說明)
附:(圖表一)
最受重視的經營目標(單位:%)

1972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新產品開發 24.6 20.4 38.7 57.4現有主要產品市場佔有率的擴大 45.4 34.1 33.8 12.7與地域社會的協調 0.6 0.2 0.0 0.0出口、海外機構的增強 1.5 3.2 1.3 2.2合理化、省力化 15.8 27.6 16.9 13.2人員削減 0.6 4.4 0.4 1.5職工福利的提高 0.0 0.2 0.0 0.0經營多角化 5.5 1.1 3.7 11.8消費者服務的強化 0.4 0.6 0.2 0.0產品線的縮短 0.0 0.2 0.0 0.2自身資本充實 5.5 8.0 5.0 1.0

這次,我參加中組部組織的赴日本市場經濟研修班,通過聽講座、
政府機構和企業實地研修以及民間交流,對日本經濟主體強烈的技術創
新追求有了進一步的感受;對江總書記提出的「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我國建設技術創新體系,推進全社會的科技進步
有了進一步的思索。
一、日本經濟主體技術創新特點分析
日本的經濟主體,主要是指政府、企業和家庭三個方面。
經濟主體技術創新,即廣義的技術革新。是指日本經濟主體從各自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市場經濟競爭和經
濟國際化競爭的要求,推進技術進步。其特點有:
1、長期性。戰後日本經濟從復甦到振興, 其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
長期地、穩定地致力於推進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貫穿各時期的全過程,
可謂契而不舍,常抓不懈。
據日本總務廳統計局《科學技術研究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研究和
開發經費(R&D)1975年是3兆日元,1989年達到11.8兆日元,每年平穩
增長。1991年到1994年又上了一個台階,達到13.1~13.9兆日元。1995
~1996年又上升到14.4~14.9兆日元。1975年到1996年的21年間,日本
的研究和開發經費(R&D)增加了四倍,平均每年增長19%。其佔GDP的
比重,1975年是1.95%,1996年達到2.96%,21年間提高了1.01個百分
點。
日本AOTS組織是這樣分析日本的技術戰略的:「日本的技術戰略基
本上帶有積極的革新意向,可以說經常注意吸收革新的外國技術。尤其
是與歐美差距較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段時間,通過合資、技術轉
讓、技術合作等方式,十分注意技術上的追趕」。
2、前瞻性。日本經濟主體把科技發展擺在優先和突出的位置, 其
經濟發展戰略從最早提出的教育立國到貿易立國到現在的科技立國,經
歷了「三部曲」的演變。科學技術廳歸屬總理府直管。從1975年以來的
數據分析,日本研究和開發經費的增長高於當年GDP 增長是一條剛性原
則。與西方發達家相比R&D經費在1975年與德國、英國、 法國大體相近
,都是2~3兆日元,但從1979年開始,與德、英、法三國明顯地拉開了
差距。1995年,日本R&D經費是英國的3.2倍,是德國的1.76倍,是法國
的5.9倍。與美國的差距也在縮小。1975年美國高於日本 7.6 兆日元,
1995年僅多2.8兆日元。 我們在朝日茨場工場實地研修注意到這些大企
業、大集團不僅致力於品質的改良、服務體系的創新,而且依靠科技進
步去創造100%無公害化工廠,設法順應21 世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3、漸進性。戰後日本技術創新是個漸進的過程。期間, 經歷了不
同的時期,並有不同的技術創新內容和不同的配套政策,強力施行。戰
後日本經濟恢復元氣之初,就開始致力於發展當時被稱為世界先進技術
的重工業(鋼鐵、化學、機械工業),且大量引進和開發適用新技術,
追求規模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以價格和質量管理為競爭手段的
產品國際化。當時,日本還制定了企業合理化、產業振興和新興產業政
策。機械產業中,中小企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後,生產設備老化,日本為了機械工業的振興,制定了機械產業振興臨時措施法,並相應地制定了
扶持政策。石油危機以後,日本的重化工業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產業的
技術進步圍繞「產業結構知識集約化」來加以推進。板坂元先生在《日
本之窗》一書中提到:「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後,與原材料加工業相比,
日本更重視發展高度加工型工業,實現了向大量應用電子技術的商品的
生產轉換。於是集成電路取代了曾是日本支柱的鋼鐵,備受矚目」,「
通過引進自動化裝置及電子化提高生產力」,「增強了高級裝配產業(
汽車、電子)的國際競爭力」。這期間「由於技術革新的影響,從七十
年代起,作為一種廣范圍技術的電氣化、生命工程、新原材料得以快速
發展」。1992年,隨著泡沫經濟的破裂,出現經濟危機後,日本進一步
緩和規劃,採取較靈活、自由的政策,加大政府和金融的扶持力度,發
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環保型、節能型、高新技術型產業的發展。這種
漸進型技術進步的推進,順應了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要求,成為日本經
濟發展的推動力。
4、實效性。 日本技術創新的一個很顯著的特點是在注重基礎研究
的同時,更注重實用新型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推廣。科技與經濟必須緊密
結合,否則,經濟就沒有活力。採用高新技術的目的是為了產業化。經
濟的發展為科技的進步創造了舞台,而科技的進步則進一步地促進了經
濟的發展。有一組數據會使我們理解什麼是日本的「拿來主義」:在基
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的費用比上,日本基礎研究費用比例佔14
.1%,美國是15.2%,法國是21%,而在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中,日本
是最高的,佔85.9%,美國是84.8%,德國是78.9%,法國是79%。可
見,日本不把重點放在基礎研究上,而在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中大得其
利。從知識結構的人員布局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對技術進步的重視。
在日本,我們見到汽車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已開始大規模商業化生產和使
用,經進一步了解,原來這項技術是美國軍隊系統開發出來的,而在日
本已經民用化,開始了商業化使用。AOTS組織以並行工程學方法來概括
日本技術開發的實效特徵:「日本企業的技術力量不僅在生產中,在研
究開發階段也很有特色。研究開發的方法也體現了日本式經營的獨到之
處。例如日本企業認為由小組進行的研究開發匯集了集體性的創造,比
僅僅依靠個人的開發更有成效。企業內的研究機構與現場接觸密切,特
別容易安排產品的研究和生產准備同步進行」。
5、整體性。日本的技術創新整體推進,上下聯動,合力興科。 政
府倡導科技立國,在經費上支持,在政策上扶持,在規劃上優先。我們
見習的崎玉縣川口市傳統產業是鑄造件和花卉二大產業。為調整產業結
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川口市政府爭取國家批准,設立了產業集中活
性化地區,建立川口市產業振興公社。還設立扶持政策,比如,設立個
別融資、中小企業設備資金5億日元, 中小企業技術高度化設備資金15
億日元,新產品開發振興資金3000萬日元。神戶市傳統的產業主要是食
品、鋼鐵、一般機械、輸送機械、電力機械、橡膠工業六大產業。1995
年孤神大地震後,圍繞產業振興計劃,市政府集中設立了三個團地。一
是西神工業區,主要由西神工業城和神戶尖端科技城兩部分構成。西神
工業城匯集以尖端的電子機械工業為中心的正在茁壯成長的新型產業,
規劃面積275公頃,政府事業費用680億日元;神戶尖端科技城把集聚尖
端技術產業為中心的研究開發型產業作為目標,規劃面積94萬公頃,事
業費用 450億日元。二是復興產業區,正在興建流通系統、工業系統、
研究開發系統的新型產業區,規劃面積245公頃。 三是海島人工島和元
甲人工島,主要是城市綜合功能。我們在研修過程中,強烈地感受到各
地政府執著地致力於推進創新、創造,促進高新技術發展,目標明確,
力度也很大。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確實也擔當了技術創新的主體,對
日本經濟發展貢獻很大。日本1996年R&D經費總額中,產業部門佔了74.
5%,政府機構佔了20%,大學佔了5%,民營研究機構佔了0. 5%,可
見產業部門特別是大公司、大企業在技術創新中起了主導作用。眾所周
知,日本的汽車工業起步要比歐美晚幾十年,但到1980年日本的汽車產
量超過了美國,居世界第一位。1990年日本汽車產量佔全世界28%,為
對付石油危機和消除汽車對環境的排放污染,日本不斷研製開發出有競
爭力的排氣污染小、油耗低、自動化程度高的新型汽車。如:豐田公司
研究開發已走向全球化,在美國、歐洲、本國設立了一流設施、一流人
才的技術開發中心和設計中心。豐田公司國內主要設事務所27個,專門
研究開發機構4個。27個高效事務所從業人員4.96萬人,專業用於R&D的
人員是4380人,佔8.8%。豐田公司在昭和56年設立豐田工業大學, 培
養技術人才。這家公司真正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我們經常
要求企業開發新產品要試制一代、儲備一代、生產一代,形象的說法是
「嘴裡吃一個,手裡拿一個,腦里想一個」,而在豐田公司確實是在這
樣行動的。
二、對我國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
中國是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國家。黨的第二代、第三代領導集體為我
們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
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江總書
記明確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在科教興國戰略的總體指導下
,我國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日趨成熟和完善。借鑒日本技術創新的成功
經驗,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思考如下:
1、要增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緊迫感。 同世界先進發達國家相比
,現在我們總體上勞動生產率還不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並不先進,國
民的文化和教育也有待提高。落後是要挨打的,無論歷史還是現實都給
我們敲響了警鍾。發展經濟必須大力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增強把科
教興國戰略轉化為全民行動的緊迫感。必須在全社會弘揚尊重知識、尊
重人才的優秀傳統。每個人創造力的發揮是我們民族振興、繁榮、富強
的希望所在。
2、要把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納入法制的軌道。 日本非常重視科技立
法,平成7年11月15日日本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法》共五章「18 條」
,從法律上對地方政府明確了技術進步的職責要求,對推進研究開發、
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等科技重要內容從法律上予以保障。但我國僅有單項
科技立法,比如《技術合同法》、《環境保護法》等等。我國有必要制
定整體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法律,從制度上保證技術創新事業能長
期、穩定推進。
3、加大全社會的科技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對科技的投入, 建
立從中央到地方的技術創新基金。我國R&D的經費與日本的差距很大,
R&D佔GDP的比重只有0.3%,而日本佔到3%。雖然各地政府方方面面的
建設任務都很重,但我以為政府要把R&D經費安排剛性化, 要像搞「兩
彈一星」和863計劃那樣,寧願少搞一點建設,少出一點「政績」, 也
要保證技術創新的經費安排。其次,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我國技
術創新的主力。國家要從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手段扶持和推進企業
技術進步;企業增加科技投入也是市場經濟競爭的必然要求。政府對企
業的技術開發資金要加強監督,該提的要提足,要逐步推行企業技術開
發資金的使用高於本企業的經濟增長。第三,要動用全社會力量加大科
技投入。投入不僅僅是資金的投入,還有其他形態的物質投入和腦力資
源投入。要在機制上搞活,讓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的巨大技術、人材資
源釋放出來。民營企業有資金,但往往找不到有市場有效益的項目,而
科研單位、高校往往是有項目卻沒有足夠的或者是商品化生產的投入資
金。二者結合,揚長避短,走股份和聯合開發的道路可以加速成果轉化,
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很多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有各種技術問題,但本企
業技術力量又有限,因此企業要與高校、科研單位聯姻聯合攻關,把他
們的腦力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4、加大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建設。市場經濟決不是一盤散沙, 需
要加強宏觀產業政策的指導。日本在這方面有成功的範例。我國產業政
策在體現扶優限劣上有待完善和強化。另外,由於財政體制和地方保護
主義傾向,高科技產業也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復建設。如:我國VCD 生
產一哄而上,已成為高科技產業重復建設的典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也需要適度的計劃調節,放任自流是不恰當的。
當前我國大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和大量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金融部門的扶
持也有待於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當今世界經濟國際化日趨明顯,借
鑒日本「拿來主義」的做法,加強對外技術交流和合作,並從政策上研
究如何吸引出國留學人員、海外僑胞力量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無疑是
必要的。
日本著名的歐姆株式會社副社長增田英樹先生在講演《歐姆龍公司
的經營理念》時說:「機器能做的事就讓機器去做,人類應該從事更富
有創造性的活動」。我把這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與更多的人共勉。
【參考文獻】:
(1)日本科學技術廳科技政策匯編《科學技術要覽》1998年版
(2)橋本壽朗《日本經濟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3)板坂元《日本之窗》新訂版 3A出版社
(4)AOTS講義《日本經濟》
(5)橋本壽朗《戰後日本經濟》講義
(6)中山真一《日本的產業政策》講義
(7)增島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8)中兼和津次《中國經濟發展展望》講義
(9)川口市政府《日本地域商業振興》講義
(10)增田英樹《歐姆龍的企業經營理論》講座
(11)朝日啤酒公司茨城工場《企業活動與地域共生》講義
(12)田中一昭《國有企業的民營化與緩和規劃》講義
(13)奧村洋彥《日本的金融、市場經濟與金融危機》講義
(14)神戶市政府《物流高度化基礎設施》講義
(15)吳家政、吳照雲主編《增強企業活力與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經濟管理出版社

㈤ 世界十大尖端科技國家有哪些

美國(什麼都有)俄羅斯(重工業)印度(電子業)中國(輕工業)日本(生產)

㈥ 二戰後日本工業設計的快速發展有哪些我們可以借鑒的

(1)簡單分析:
除多優良港灣外,促使日本工業業發展的原因還有以下幾方面。
●深刻的歷史原因。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後,對外侵略擴張,實行殖民統治,靠戰爭和掠奪來積累資本,刺激本國的工業發展,給亞洲許多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出於戰略需要,投入巨額資金扶持日本經濟,使日本工業很快得到恢復。從50年代開始,歐美發達國家相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日本抓住機遇,使工業生產開始高速增長。

●重視科技。日本一直重視發展科技。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國」的新戰略。在大力開發尖端科技的同時,日本特別重視將國內外先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從而推動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發展教育。日本發展經濟的優勢之一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因此,日本努力發展國民教育,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同時,日本政府通過「危機意識」的灌輸,使國民自覺地努力工作。長期以來,日本人工作強度之大和每周工作時間之長,是歐美發達國家無法比擬的。

2)詳細分析

日本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在戰後不同時期,日本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的業績和表現,但從總體上看,其發展速度一直遙遙領先於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其宏觀及微觀經濟效益也令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望塵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夠從戰敗的廢墟上迅速站立起來,隨之又實現了經濟的長期高度發展,這中間既有歷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於戰後政治、經濟等多方面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條件,還受益於戰後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一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歷史條件歷史賦予戰後日本的條件是雙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卻在充分認識客觀條件的基礎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變了其不利的一面,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長期迅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日本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均處於嚴重的癱瘓和混亂狀態,大多數國民在飢餓失業的困境中幾乎失去了恢復和重建經濟的信心。但事過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請了許多專家,請他們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日本經濟恢復和進一步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條件進行評估。專家們指出,日本面臨的不利條件主要是:(1)國土狹小,總面積只有37.7萬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總面積的75%。(2)礦產資源貧乏。雖有鐵礦和煤礦,但儲量極少,而原油儲量則更少,只有900萬噸左右。(3)人口相對過剩,人均耕地面積太少。(4)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技術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大約落後20~30年。(5)產品國際競爭能力差,被視為劣等貨。(6)戰敗投降,社會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7)企業資金不足。同時他們也指出,日本經濟發展不光有不利條件,也有有利條件:(1)尚有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2)重化工業發展有較長歷史,也較為先進,盡管已轉化成了軍工產業,但恢復民用並不難。(3)勞動力質量高,這是自明治維新以來重視教育的結果。(4)國民長期接受島國意識熏陶,受儒家思想影響,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場經濟觀念,危機感和競爭意識強,工作勤奮,集體感強,能夠聯合對外。(5)擁有大量高級技術管理人才,隨著戰後對日官僚財閥的整肅,他們脫穎而出,走上社會經濟、政治主導崗位。(6)國家干預經濟有經驗,效果突出。(7)有美國的保護,軍費支出少。(8)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貿易自由化進步顯著。(9)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大戰中的軍工技術大量轉向和平經濟,新的科學技術在和平環境中發展更快。(10)作為東亞經濟強國,日本在東亞乃至整個世界,均有著廣泛的經貿關系,有利於展拓市場。

鑒於上述情況,日本採取了一整套揚長避短,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確立了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經濟團體、企業以及從業人員、消費者等相互協調的經濟體制,利用協調的力量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經濟優勢,克服社會競爭不足和競爭過度兩方面的不利影響;(2)用聯合的力量對外,吸收海外的技術、資源、管理,同時,為防禦海外資本的侵入,組成各種貿易組合等;(3)建設加工貿易型經濟,一方面進口海外廉價資源,引進海外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將加工的產品出口到海外;(4)加強質量管理,創造出一整套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以優質、低價、服務周到的產品佔領海外市場;建立強有力的金融組織體系和相應的金融制度,解決企業資金不足問題等等。

㈦ 日本人為什麼創新能力那麼強呢

日本人創新能力強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強調「科技創新立國「並積級開展尖端科技的研究開發。
日本提高創新能力主要從五個方面著手:
一,進一步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從「科技模仿立國」走向「科技創新立國」。
1,從80年代以來,日本的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躋身於世界科技大國之列。但日本的基礎科學研究薄弱,遠不及美歐等科技發達國家,為此,日本政府決定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特別是提高基礎科研經費的比例。
2,1995年11月,日本頒布了《科學技術基本法》,明確提出將「科技創新立國」做為基本國策。
二,調整科研領導體制,加強對科研工作的統一領導。
1,原日本的科研政策的制定和管理由日本科學技術廳、文部省、通產省等按各自的分管領域分別負責。
2,科技廳和文部省主要負責基礎科學和大型研究項目,通產省主要負責應用技術的開發。由於這幾家科研主管部門各自為政,不能通盤考慮日本的整體科研戰略,影響了科研工作的有效展開。
3,日本眾議院立法通過國家行政機構改革方案決定將科學技術廳和文部省合並,組建教育科學省,並將現屬通產省的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其他部門負責基礎科研的機構劃歸教育科學省,建立起一體化的科研領導體制。
第三,確保優秀的科研人才。日本政府決定實施研究人員任期制度,不搞研究終生制,促進科研人才流動。在任期內達不到預期目標者將被淘汰出局,使國立科研機構成為最優秀科研人員匯集之地;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果斷提拔年輕人負責研究項目,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
第四,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的銜接,加快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進程。為了縮短科研成果走進工廠的時間,日本設立了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委託開發」和「開發斡旋」制度,由國家出錢委託企業開發,實行成果共享。
第五,改革教育體系,加速科技人才培養。日本政府要求把理工科大學、特別要把國立大學的研究生院建設成科研人才的基地,造就大批科研人才,並調整大學的學科設置和教育研究體系,增加新學科和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充實和完善教育基礎設施。日本政府還要求中小學教育應重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及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㈧ 日本領先世界科技有哪些

世界科技實力排名:
第一名:美國
第二名:英國
第三名:日本
美國國家專利局的專利申請數中,日本是僅次於美國自己本身的第二大國,這一直被視作是日本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全球大學的排行榜和對世界科技貢獻度上面,日本的大學僅次美英。
自二戰以後,日本政府極其重視對教育的投入,以「科技立國」,教育水平一直居於世界前列。遺憾的是,日本的大學似乎有點先天不足,創新能力和冒險精神都遠落後於美英。
日本擁有很多大集團和大公司,如東芝,三菱等等,這些公司都擁有很強悍的科研實力,日本注重細節的精神讓他們的產品在市場上,擁有更好的用戶體驗(相比之下,美國的產品往往顯得比較粗糙,這可能美國製造業衰退的關鍵原因),從而占據市場,這也讓他們擁有更多研發經費。
通過美日之間的技術共享,日本不廢吹灰之力的獲得了很多關鍵技術(這里的技術共享並不是指實用層面的,通用公司不可能將自己的汽車製造技術告訴本田),但不得不說,很多關鍵技術都是由美國人發明的,然後,由日本人進行開發並占據市場。從開始的仿造到後來的技術創新,日本的崛起成為亞洲的一個神話。
上世90年代,以矽谷為代表,美國率先開始了信息革命,並利用自己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打敗日本。自此之後,日本加大了對頂尖科學技術的研發,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比如說,獲諾獎的人數穩步提升)。與美英相比,日本人缺少那種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尤其是美國人的科學冒險精神),這可能是日本人致命的弱點。但日本人也有一個優勢,他們往往會在一個行業干一輩子,而美國很多人一生中可能會轉無數個職業(美國人似乎不喜歡在某一個職業干一輩子),我們都知道,技術是需要時間積累的,有三十年經驗的老工程師,老教授可以用自己的經驗輕松打敗一個優秀的博士生。(盡管他可能沒有那個年輕的博士那麼聰明)。比如說,錢永鍵獲得了諾獎,而他的科研成果離不開另外一個人的支持,而這個向錢永鍵提供關鍵資料和科研成果支持的人,早已經不在成事科研,如今是一名加油站的加油工人,盡管他當時完全可能獲得諾貝爾獎。與英國相比,日本失去了語言優勢,也沒有英國那麼多頂尖的大學,雖然早稻田和東京大學都是世界頂尖的大學,但與牛津和劍橋相比,它們確實還嫩了一點!

20個關鍵科技領域,日本的排名都很不錯,在材料科學,尖端機器人等等,日本都擁有巨大科研實力。
以上內容希望能幫到你
還有疑問的話建議你可以去兜游互助廣場看看

㈨ 哪位大蝦能介紹一下日本的三菱重工

三菱重工,是日本最大的軍工生產企業。2003年自防衛廳接受的軍工訂貨額為2800億日元,居各家軍工企業之首。三菱重工生產的裝備,如F-2和F-15J型戰斗機,以及90式坦克,在航空自衛隊和陸上自衛隊中都起到了核心作用,在海上自衛隊,三菱重工則建造了幾乎一半的潛艇,和三分之一的驅逐艦。其在日本軍工行業的地位可見一斑。

歷史沿革及概要

三菱重工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治維新年間。1884年,三菱創始者岩崎彌太郎從政府租借了工部省長崎造船局,將其命名為長崎造船所,此後發展為三菱造船株式會社。至1934年,由於公司業務已拓展至重型機械、飛機、鐵路車輛等領域,公司更名為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美國佔領當局解體財閥的政策,三菱重工於1950年被分割為西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中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東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等3家公司。但隨著美國政策以及日本國內政治的變化,1964年,三家公司合並,重建了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至今。這期間,三菱重工的汽車部門於1970年獨立為「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

目前,三菱重工業務涵蓋機械、船舶、航空航天、原子能、電力、交通等領域,至2004年4月1日,注冊資本金2656億日元,員工人數34306人。擁有9家海外事務所或代表處,9家分公司,6個研究所,9個事業所。年訂貨額21592億日元(2003年4月1日~2004年3月31日),年銷售額19401億日元(統計日期同前)。其中,以部門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例計算,船舶•海洋部門佔8%,核能部門佔23%,機械和鋼結構部門佔20%,航空•宇宙部門佔17%,車輛、機床等產業部門佔29%,其它產業佔3%。

三菱重工屬於三菱財閥的成員。今天的日本財閥,是以所謂keiretsu(日文漢字「系列」的發音)的形式出現的。三菱系列公司均為三菱集團組織「金曜會」(意為星期五俱樂部)的成員,它們包括(為統一起見,本文使用的為其日文漢字名或英文原名):

旭硝子(玻璃、化工方面公司)、麒麟啤酒、新日本石油、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東京三菱銀行、尼康相機、日本郵船、P.S三菱(從事建築行業)、三菱鋁業(Mitsubishi Aluminum)、三菱化學、三菱化工機、三菱氣體化工、三菱地所(從事房地產業)、三菱自動車、三菱重工、三菱樹脂、三菱商事、三菱信託銀行、三菱伸銅、三菱制鋼、三菱制紙、三菱倉庫、三菱綜合研究所(日文漢字為「三菱總合研究所」)、三菱電機、三菱電線工業、三菱扶桑卡客車、三菱材料(Mitsubishi Materials)、三菱人造纖維(「三菱Rayon」)、明治安田生命保險。

同一系列的公司之間,能夠進行較為緊密的合作,各個公司在自己分工負責的領域內,可以為其它兄弟公司提供好的產品或較低的價格。例如由日本郵船就是三菱重工船舶部門的訂貨大戶,三菱電機則為三菱重工提供機電產品,三菱制鋼、三菱伸銅、三菱鋁業和三菱材料等公司,則可為三菱的船舶和航空航天部門提供可靠的原材料。三菱銀行和東京海上等公司可以提供貸款和特殊保險服務(如航天發射保險)。尼康公司負責的光學產品、三菱樹脂負責的新材料等,對高科技武器而言,均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三菱集團也有一些關聯公司和社會團體作為外圍,包括:

「IP Talk」集團(從事電話卡業務)、熱海陽和洞(岩崎小彌太紀念館)、MT保險服務有限公司、關東閣(一家利用岩崎家族故居改造的酒店)、小岩井農牧、湘南郊區俱樂部、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綜通集團(主要面向東京三菱銀行的物業管理公司)、大日本塗料、Dia高齡社會研究財團、鑽石家庭俱樂部(由金矅會29家企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婚介機構,主要面向集團內部服務)、千歲興產、東洋文庫、丸之內Yorozu(一家從事房地產中介和廣告代理的公司)、三菱金矅會(三菱系29家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的聯誼機構)、三菱俱樂部、三菱經濟研究所、三菱廣報委員會、三菱財團、三菱CC研究會(IT業研究機構)、三菱社名商標委員會、三菱市場研究會、三菱養和會(一家以運動、健康為主旨的俱樂部)、LEOC日本(從事醫療和公司食堂管理的公司)。

可以看出,通過大集團的協作和分工,三菱重工能夠從兄弟企業和團體,獲得資金、技術、原材料、上游產品、金融服務、銷售等多種支持。這對於企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以下為三菱重工軍品相關部門的介紹:

船舶•海洋事業本部

船舶工業是三菱重工最早起家的部門。目前,該事業部下屬4家中,長崎、神戶、下關等3家造船廠建造軍品。

長崎造船廠:長崎造船廠二戰時期曾經建造過「武藏」號戰列艦,目前也是自衛隊主要的驅逐艦生產廠家,先後建造過太刀風級、旗風級、榛名級、朝霧級、金剛級、高波級等多型艦艇。最新一艘高波級驅逐艦4號艦「漣」號(さざなみ,sazanami),便是於2005年2月在長崎造船廠服役的。

下轄本部、香燒工廠、幸町工廠和諫早工廠。總佔地面積2420127平方米(以下均為2004年數據),建築面積929976平方米,員工人數6299人。該工廠是海上自衛隊主要的水面艦艇建造地,截至至2004年4月,已為海上自衛隊建造艦艇105艘522000排水噸,修船266艘次858000排水噸。

本部目前擁有225000噸船塢一座,80000噸船台一座,300000噸和95000噸的修船塢各一座。並擁有岸壁5段1120米,水深6~10米。

香燒工廠是1972年完工的造船工廠,擁有1座長990米,寬100米,深9.55~14.5米的100萬噸級船塢,以及一座500000萬噸級的修船塢,並擁有岸壁3段1053米,水深9.5米。

幸町工廠是船用發動機、發電機、舵機、壓縮機等設備的生產工廠。

諫早工廠是軍用產品的總裝工廠,也是火箭和人造衛星用的姿態、軌道控制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的製造地。

根據三菱重工給出的數據,長崎造船廠的年生產能力為:新造船190萬總噸,修船550萬總噸。陸地•船舶用蒸汽輪機400萬千瓦,船用推進器100具。2004年,該工廠產品生產額3796億日元,其中船舶•鋼結構產品佔39%,船用設備佔9%,陸用鍋爐和汽輪機設備佔42%,航天和其它產品佔10%。

神戶造船廠:神戶造船廠二戰前即生產過潛艇,戰後成為自衛隊的專業潛艇生產廠家,海上自衛隊的潛艇均在該廠和川崎重工的神戶造船廠建造。神戶造船廠先後建造過春潮級、夕潮級、親潮級潛艇,最新一艘親潮級潛艇「高潮」號,也是於2005年3月在該造船廠服役的。

實際上,該廠的主要產品集中在核能和發電領域,產品包括壓水型反應堆,核動力發電機組等,至今已經完成23台核電機組的建造,功率共計2000萬千瓦,形成了完善的核電、核動力機組設計生產能力。2004年,在該造船廠2918億日元的銷售額中,53%來源於發電機及核動力領域,只有22%來源於船舶•海洋領域。同時由一個工廠負責潛艇和反應堆的建造,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情況。

該造船廠的建造部門包括本部及二見工廠,本部負責修造船工作,二見工廠負責鑄造、大型機械組裝以及核動力相關產品的生產。兩工廠目前共計佔地面積11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52300平方米,員工4607人。

下關造船廠:位於本州西端的下關,是自衛隊小型艦艇的生產地之一,海上自衛隊最新型導彈艇隼級的1、2號艇,就是在這里生產的。目前,該廠有33000噸船台一座,600噸輕質合金艇體專用船台一座。40000噸、17000噸、4000噸和1000噸船塢各一座。

橫濱製作所:該工廠主要從事柴油機、汽輪機,以及船用輔機的生產,也承擔修船業務,其本牧工廠有2個修船塢。

凡用機特車事業本部

「凡用機」指的是各種民用機械,「特車」是日文「特殊車輛」的簡稱,也就是指軍用或治安用車輛。該事業部生產了陸上自衛隊主要的裝甲戰斗車輛,包括90式坦克、89式步兵戰車、87式自行高炮、90式坦克搶救車、91式架橋坦克等型號。並為海上自衛隊的掃雷艇生產了6NMU型非磁發動機。

相模原製作所:該工廠隸屬凡用機特車事業本部,位於東京附近的神奈川縣的相模原市。也是「特車事業部」軍用車輛的生產地。除了軍用車輛外,該工廠也生產建築工程機械,各種發電機和發動機等民用產品。

凡用機特車事業部,近年來在北海道的千歲又建立了新的生產基地。

航空宇宙事業本部

航空宇宙事業本部下轄航空宇宙事業部,軍用飛機部(日文為「防衛航空機部」),制導武器部(日文為「誘導機器部」),民用飛機部(日文為「民間航空機部」),航天事業部(日文為「宇宙機器部」)。

三菱重工的航空部門歷史悠久,1920年代即製造了日本海軍最早的國產戰斗機10式艦載戰斗機,二戰前及二戰期間的著名產品還包括89式艦攻、96陸攻、零式艦戰、一式陸攻等各型飛機。二戰以後,該部門於1950年代仿製了F-86F型戰斗機,1960年代仿製了F-104J型戰斗機,1970年代進入大規模的軍品生產階段。目前,該分部的主要產品如下:

航空產品(包括許可生產和組裝):包括F-2、F-15J、F-1、F-4EJ等型戰斗機,T-2型教練機,SH-60J、UH-60J、HSS-2B、MH-53E等型直升機,YS-11、MU-300等型民用飛機,多種航空發動機,並承擔波音777、波音747、空客A-340等型飛機部件的轉包生產。

航天產品:H-IIA型火箭,國際空間站日本部分。並且正在研製更大推力的低溫火箭發動機以及太空梭等其它航天器。

其它武器裝備:「愛國者」導彈,ASM-2型空艦導彈,SSM-1型艦艦導彈,AAM-3型空空導彈,97式魚雷。

名古屋航空宇宙系統製作所:該工廠為三菱重工的戰斗機和直升機生產廠,其產品涵蓋前述提到了三菱重工所生產的各型飛機和火箭,也是航空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主要的戰斗機、直升機生產商。該製作所下屬三個工廠,大江工廠負責研發、管理和部分零件製造,飛島工廠負責航天產品的總裝和航空產品的部分分裝。小牧南工廠則負責航空產品的總裝和試飛工作。

該工廠也負責日本磁懸浮列車技術的試驗和生產。目前日本磁懸浮列車試驗線山梨線所使用的列車,就是由該工廠與東海鐵道株式會社共同研製的。

名古屋制導推進系統製作所:該工廠負責生產各型航空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制導武器和制導頭。下屬本部工廠和田代試驗場。2003~2004財政年度,該工廠生產額1396億日元,其中50%為導彈產品,34%為航空、火箭發動機,16%為其它制導裝備。其產品涵蓋前文提到的三菱重工生產的各型導彈和制導武器,以及H-2A型火箭所用的發動機。

該公司目前為自衛隊「愛國者」型導彈的主要生產商,並即將開始生產「愛國者」III型導彈,日本若參與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該工廠將會是海基和陸基攔截器的主要承包商。

其它生產機構

廣島製作所:該工廠的產品領域涵蓋各種機械產品。值得注意的是,該工廠負責日本位於青森縣六所的鈾濃縮工廠的建造,該工廠採用離心法獲得濃縮鈾,設計能力1500噸SWU(分離功單位),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廢料處理基地,其名義則是為了安全處理核廢料。

高砂製作所:該工廠主要生產各種動力裝置,目前年生產能力為:火力、核動力發電機組400萬千瓦,燃氣輪機720萬千瓦,水電機組200萬千瓦。工廠佔地面積980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3206平方米,員工人數3380人。

研發體制及機構

三菱重工負責研發的機構是技術本部。

技術本部下轄各個研究所和技術研修部、技術企劃部及知識產權部。

技術本部從事研發的主要機構是各個研究所,它們包括:

先進技術研究中心:地處橫濱市,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力、環境、運輸和防衛、工業等方面的尖端技術,例如太陽能電池、薄膜技術、新元素、激光技術及各種感測技術。

長崎研究所:主要方向為船舶工業相關的流體動力、材料、工藝、聲學、制導等方面技術。該研究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民間企業所屬試驗水池群,包括推進性能水池、適航性水池、淺水水池、水洞以及冰海水池等。該研究所可以視為日本船舶工業最為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

高砂研究所:位於兵庫縣高砂市,主要從事能源、交通和動力方面的研究,包括燃氣輪機、核電、高速公路信息系統、空調製冷或供暖設備、機器人、發電機組管理等方面。

廣島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為尖端技術,包括新材料、固體高分子電池、燃料電池、X射線照相機、高純度制氫設備等。該研究所也從事鋼鐵、化工、建築、交通、印刷和風力發電技術的研究。

橫濱研究所:主要方向為環境保護相關技術,包括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也進行柴油機、蒸汽輪機等發動機領域的研究。

名古屋研究所:該所的特長在於為包括機械、船舶、建築等各個領域提供工業設計方案。也從事流體動力、聲學、電子制導、高分子化學、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方面的研究。

綜上所述,經過上百年的發展,三菱重工企業內部有完善的研發、製造、銷售體系,與三菱系其它兄弟企業亦形成良好的分工協作關系。其目前的軍工生產規模,只是處於「維持」狀態的體現,與其背後真正的軍工生產潛力相比,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㈩ 日本能造出xf91發動機,比渦扇十還要好一截,顯然日本空軍隱藏的實力高於中國空軍。

一架「心神」戰機造了多少年?!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7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1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0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9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4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0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7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