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城市人均居住多少

日本城市人均居住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7-01 19:07:47

① 日本人都住多大的房子,主要是哪種類型

一戶建、公寓等等。公寓舉幾個例子。
1. 再開發地區的高層塔式公寓
高層塔式公寓多建在東京、大阪、名古屋、福岡等日本再開發集中的地區。每棟公寓內可以超過100戶,整棟超過20層的情況也非常多。這類公寓的公共設施部分往往非常充實,比如健身房、咖啡廳、兒童活動室、圖書室、會客區、24小時服務台等,可以滿足住戶的各種日常需求。由於室內面積和布局的不同,戶型常見於1LDK到4LDK,可以滿足於各種家庭類型的居住。

2. 好地段的小、中型公寓
小、中型公寓多建在城市中心的好地段,常位於建築物限制緩和的車站周邊,住戶出行非常便利,通勤快捷。正因為便利性非常好,所以這類公寓一旦出現,就非常搶手。只是,這類公寓的室內面積一般都不大,不適合人數較多的家庭居住,更適合單身租客的選擇。

3. 住宅區的低層公寓
由於日本一些住宅地區對建築物高度的限制,低層公寓就會比較集中的出現,一般以3層或4層樓居多。由於屬於住宅地區,附近的公園、學校就會相對比較豐富,更受育兒家庭的居住。

4. 郊外的多棟型復合公寓
多棟型復合公寓,是指能夠入住50-100戶左右不同類型家庭的公寓所組成的公寓群,所有棟公寓的住戶數量合計在1000戶以上的情況並不少見。由於這類公寓的的多位於城市中心以外的郊區,所以用地范圍內會設有公園、醫院、托兒所等基礎設施。

② 日本人的平均住房面積

日本人住的是一戶建,大多數人家的面積為60-70平方米。院子這類或者車庫不算,他們沒有公攤面積,我們公攤面積會扣個十幾到二十幾。

日本的絕大部分房產都是獨立產權,買家買到的是房屋及土地的所有權。房產可以自由使用、世代傳承,相比國內50年、70年的產權更加高性價比,房屋上空間也更大。

租賃產權的房產在日本非常少見,買家買到的是地皮上的房屋,而不包括土地的所有權。同時租期是有限的,到期後如果想要繼續居住,買家需要與土地所有者協商延長期限。

日本房子的材料:

他們蓋房子的時候所用的一些材料和我們中國人所用的材料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他們大多都會選擇一些木板,又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抗壓材料,因為這些材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面保護它們的生命安全,而且他們的材料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的作用。

③ 日本有多少人口

日本人口概況
日本是太平洋上的島國,由本州、九州、四國、北海道等若干島嶼組成,也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1999年,日本人口1.265億,民族單一。日本國土狹小,人口密度很高,在1950年,日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1人,到2000年,每平方公里約3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7.44倍。近代,日本政府一直採取鼓勵生育的政策。在明治初期,日本政府即奉行積極的鼓勵生育政策,給予貧困家庭育兒補貼,實行孕婦登記,死產檢查等制度。在20世紀40年代初,日本政府制訂了《確立人口政策綱要》,提出到1960年,日本總人口達到1億,要求一對夫婦平均生育5個子女。為此,政府在結婚年齡、信貸、賦稅、子女輔養等方面採取若干措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出現嬰兒出生高潮,人口激增,日本的人口政策由此出現變化。國會修改有關法律,徹底放寬了做人工流產限制,普及家庭生育計劃,設立有關對應人口問題的機構。到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政府以實現「靜止人口」為其基本目標。
目前,日本人口的基本特點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老年人口比重大。自20世紀40年代後期,日本人口政策發生一系列變化後,日本的各項人口指標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1950-1955年,日本人口年均增長率1.43%,以後逐漸下降,盡管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與70年代前期一度有所回升,但後來又繼續下降,到1990-1995年,人口增長率下降到0.31%,據聯合國預測的中方案,1995-2000年,日本人口增長將進一步下降至0.20%。此間,日本人口的粗出生率與婦女的總和生育率也分別從1950-1955年的2.37‰與2.75下降至1990-1995年的9.7‰與1.49。由於近50年來,日本生育率持續的低下,聯合國預測的中方案表明,到2015年時,日本的人口將出現負增長。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1995年,日本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佔總人口的14.6%,到2000年,可能進一步上升到17.1%,到2020年時,可能上升至26.2%;與此相反,14歲以下的人口比重從1950年的35.5%下降到1995年的16.0%,到2000年可能進一步下降至13.8%。日本人口的老化,成為日本人口領域中最突出的問題,使老年人口社會保障、勞動力需求等成為了十分令人關注的問題.
日本人口的健康水平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自1945年以後,日本人口的壽命提高很快,1999年,日本人口的男女平均預期壽命分別達76.8歲和82.9歲,是世界上平均預期壽命最高的國家,比20世紀50年代前期男女平均預期62.1歲與65.9歲分別提高了14.7歲和17歲。同時,日本的嬰兒死亡率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以及孕產婦死亡率均屬世界上最低國家之列。1999年,日本嬰兒死亡率4‰,5歲以下男女幼兒死亡率分別為6‰與5‰,孕產婦死亡率8/10萬。
日本是性別比偏低的國家,與其它發達國家類似。在20世紀30、40年代,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男性死亡人數較多,1950年,日本男性僅占其總人口的49.03%,性別比96.2。此後,由於日本人口的迅速老化,女性平均較高於男性,老年女性人口增多,其人口性別比一直偏低。1995年,日本性別比仍維持在96.2,據聯合國預測的中方案,日本性別比還可能進一步降低,到2020年,大致為95.3。
參考資料: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_docrkxx.nsf/v_rkbl/

④ 日本東京的人口密度大嗎


如果是你的話,你會選擇搬離東京這一經濟發達城市從而拿到高額補貼?還是繼續在東京這座城市擠著日復一日的地鐵勉強生活呢?當然,如果選擇生活在東京,機會自然要比其他城市要多一點?評論區里寫下你的選擇吧!

⑤ 日本有多少居住人口~

日本人口 1.2777億人;截至日本總務省2008年1月1日估計,其中男性為6233萬人;女性為6542萬人。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日本總人口21%。日本人口增長率近年來不斷下降,現已降至0.15%。人口老齡化問題進一步加劇。日本的家庭規模正日趨縮小。每戶家庭的平均人口數為2.6人,為歷年最低紀錄。
--------------------------
網上搜索來的2008年數據。

⑥ 日本百分之80人口在幾個大城市這是為什麼

工業化與大都市化是日本城鎮化核心驅動力

相關研究報告顯示,1945年,日本的城鎮化率僅為28%。二戰之後,日本城鎮化進入高速發展階段,1955年城鎮化率上升至56%,截至2011年,這一數據已超過90%,在亞洲地區屬於領先水平。

縱觀日本城鎮化進程,工業化、大都市圈、衛星城、軌道交通等關鍵詞頻繁出現。事實上,在這個過程中,每個關鍵詞都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工業化是日本城鎮化的第一推動力,大都市圈是日本高速城鎮化的核心承載平台,立體便捷的交通體系和大量的衛星城則是日本城鎮化的重要支撐。

首先,日本將「工業化」作為二戰之後的國家戰略,開始制定有效的產業規劃和工業布局,高端製造和出口拉動成為推動日本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快速工業化使日本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了人口、產業和城市的高度聚集。在日本工業化發展巔峰期,其工業產值對國家GDP的貢獻曾超過85%,後來下降到50%左右,逐漸走向平穩。

其次,日本按照土地精細集約的發展思路,制定了日本都市圈發展規劃。在工業化的快速推動下,東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開始形成。這三大都市圈面積僅占日本國土面積的14.4%,但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50%以上,高度集中的都市化推動了日本城鎮化的高速發展。

最後,為了強化大都市的帶動和輻射效應,立體交通成為日本城鎮化發展的又一重要保障。機場、高速公路、高速新干線、地鐵、電車,再加上水上交通,這些構成了日本海、陸、空加地下的立體交通網路體系。便捷的交通促使大都市周邊產生了大量功能性衛星城,這些衛星城為疏解大都市的各種壓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個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開始步入後工業化時代,第三產業崛起,現代服務業成為日本城鎮化新的驅動力。科研研發、總部經濟、信息技術、金融服務等新興產業完全取代了日本傳統工業,產業開始升級換代,以前的產品製造中心向總部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服務中心轉變,第三產業推動著日本城鎮化水平繼續向前發展。

日本城鎮化發展可見一斑,有得有失,可圈可點,對中國今後的城鎮化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以下主要從四個方面解讀日本城鎮化中的「得」與「失」。

一、城密與鄉疏矛盾

都市「過密化」與鄉村「過疏化」是日本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典型問題,特別是三大都市圈佔據了日本過半的人口,城市人口密度非常大。例如2010年,東京都平均人口密度為6017人/平方千米,東京都中心23個區平均人口密度為14389人/平方千米,大阪市人口密度為11843人/平方千米,名古屋市人口密度為6785人/平方千米,遠高於當年北京的平均人口密度1196人/平方千米。雖然日本政府對大都市進行了積極引導和科學管理,但是由於大量人口的過度集中,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公共資源配套不全等問題開始涌現。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農村出現勞動力不足、高度老齡化、空心化、文化水平落後及產業缺乏動力等問題,最終導致了日本出現鄉村嚴重衰退的現象,這對日本鄉村文化的保持和發揚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如今,日本9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大城市或中小城鎮,純粹生活在農村、漁村、山村的人口非常稀少。農村人口的減少直接導致了日本糧食產量與自給率的大大降低,增加了糧食進口的依賴性。因此,當下中國城鎮化有必要合理控制大城市人口,引導農民就地城鎮化,以保證農村及農耕文化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市場與政府互動

市場是推動城鎮化的重要力量,但政府的引導和法治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和市場要做好統籌互動,既要調動市場的積極性,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又要積極發揮政府的調控性,同時也要劃清兩者界線,避免走向極端化。

盡管日本在城鎮化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但是政府恰如其分地發揮作用,為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提供重要決策依據。與歐美國家相比,日本在城鎮化過程中十分重視法律保障和規劃先行。日本政府先後頒布《國土綜合開發法》、《向農村地區引入工業促進法》、《新事業創新促進法》、《三大都市圈發展規劃》、《土地區劃整理法》和《新市町村建設促進法》等系列法律法規,通過科學規劃和有效引導,發揮市場機制在城鎮化進程中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有效避免了人為因素的主觀偏差、行政意志的「拔苗助長」和放任自由的無序增長等突出問題。

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必須理清政府職能,把握好「市場的歸還市場,政府的歸還政府」這條主線,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市場良性發展「保駕護航」。通過制定、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對新興城鎮化進行科學規劃,以「兩場統籌」(市場、官場)引導城鎮化的有序發展。

三、繁榮與泡沫教訓

日本工業化驅動下的高速城鎮化,讓經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特別是房地產行業,更是如火如荼,土地和房產「神話」不斷上演。毋庸置疑,房地產大量開發和暴利驅動助推著日本城鎮化進一步向前邁進。各行各業的企業都開始涉足房地產業,房地產也成為全民投資的首選。

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日本土地和房地產價格不斷翻倍暴漲,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2000年之後,日本房地產泡沫開始破裂,當年約近5000家房地產企業或建築公司破產倒閉,房地產市場經歷了一次「大洗牌」後,開始回歸理性。但是,這個泡沫卻給日本經濟帶來了重創。之後十年,日本經濟一蹶不振。

當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與此前日本經歷的相類似,當時日本房地產以「硬著陸」收場,給經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以史為鑒,中國新型城鎮化需要避免房地產過度開發的泡沫化,必須通過科學引導和有效調控,杜絕「造城」式的「被城鎮化」,實現房地產行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四、生態與生產並重

日本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高度重視產業支撐,保持了城鎮化與產業化發展的同步協調,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和造城運動容易形成「空城」和「鬼城」。由此可見,可持續的城鎮化擴張應以產業支撐為前提,做好三產的協同發展,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和增強城市活力,而且還可以有效避免過度城鎮化和產業空心化的問題。

在城鎮化過程中,除了產業和生產之外,生態保護也是每個國家都非常關注的重要問題。事實證明,以生態破壞為基礎的生產是不可持續的,是需要付出高昂代價的。日本在工業化過程中,產業動力雖然強勁,但也遭遇了生態毀滅性破壞的深刻教訓。曾經令世界震驚的「瘋人村」、「水俁病」、「痛痛病」、「哮喘病」、「核污染」等問題都已成為典型社會公害事件,這些都是過度產業化和缺乏生態保護意識導致的後果,這種慘痛的代價是無法用金錢去彌補的。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日本開始制定《公害基本法》,城鎮化才慢慢走向生態集約型發展的新方向。

日本政府1月3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東京圈凈遷入人口2018年逼近14萬,多數都道府縣在與東京圈搶奪人才的大戰中處於下風。

【首都:人滿為患】

日本總務省1月31日發布一份報告,顯示東京圈2018年凈遷入人口為13.99萬,同比增加1.43萬人。

所謂東京圈,即東京都、神奈川縣、埼玉縣和千葉縣。其中,東京都2018年凈遷入人口最多,達到79844人;埼玉縣次之,24652人;神奈川縣,23483人。

日本共同社報道,與往年相比,2018年數據把居住在日本的外國人涵蓋在內;如果不算外國人,則東京圈凈遷入人口連續23年增長。

為遏制東京圈人口過度增長,日本政府不斷出招。例如,日本政府官員去年披露,今後原則上禁止東京市區的大學在十年內增加招生名額。

截至2018年初,日本287萬大學生中,大約40%就讀於東京圈;東京中心城區23個區的高校錄取全國18%的大學生,是地方生源主要的就讀院校。

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地方學子赴東京求學,畢業後在首都就業,導致地方人才流失。

日本人口遷移:從向三極集聚向東京圈一極集聚

日本存在兩個版本的城市化率統計:一是市部人口比重。該比重為國內學界廣泛引用及世界銀行資料庫收錄,但受行政區劃調整影響大。比如因行政區劃調整,1950-1960年從37.3%激增至63.3%,2000-2010年從78.7%激增至90.7%。二是DID人口比重。為克服行政區劃調整影響,日本統計部門在1960年定義人口集中地區(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s, DID),即人口密度高於4000人/平方公里的調查區,和市區町村內互相鄰接、人口合計超過5000人的調查區。日本DID人口比重從1960年的43.3%快速增至1990年的63.2%,再增至2010年的67.3%。

在日本城市化進程中,人口隨著產業持續向大都市圈集聚,但在1973年左右從向東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三極」集聚轉為向東京圈「一極」集聚。1)第一階段,在1970年代日本經濟增速換擋以前,因三大都市圈收入水平較高且經濟持續集聚,人口大規模流入。1955年東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GDP佔全國份額分別為23.8%、15.3%、8.6%,人口佔比分別為17.3%、12.3%、7.3%,經濟-人口比值為1.38、1.24、1.12。到1973年,三大都市圈GDP佔比分別增至29.1%、16.9%、9.4%;人口分別達2607、1636、918萬人,佔比分別達23.9%、15%、8.4%,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1.22、1.13、1.12(未變)。

2)第二階段,因東京圈收入較高且經濟繼續集聚、名古屋圈經濟份額略有上升、大阪圈衰落,1973年之後東京圈人口繼續保持凈遷入狀態,名古屋圈人口略有遷入,大阪圈人口基本處於凈遷出狀態。1974-2016年,東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人口凈遷入量分別為350、-89、10萬人。2016年東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經濟份額分別為32.3%、13.9%、9.9%,分別較1973年變化3.2、-3.1、0.5個百分點;人口分別為3629、1831、1134萬人,佔比分別為28.6%、14.4%、8.9%,分別較1973年變化4.7、-0.6、0.5個百分點;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1.13、0.96、1.11。該時期大阪圈、名古屋圈人口增長主要源於自然增長。

此外,在嚴重的少子化和老齡化背景下,日本人口在2008年左右見頂,1990年代中期開始以來除東京都及東京圈三縣、愛知縣(名古屋圈核心)、大阪府、福岡縣等少數地區外,絕大多數縣逐漸面臨人口凈遷出,不少地區人口開始減少。至2016年,日本47個都府道縣中已有39個人口見頂,49個主要城市中已有27個人口見頂。

⑦ 在城市地區居住的世界人口的大致比例是多少

聯合國最新報告顯示,全球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還在不斷加速。數據顯示,在1950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僅為30%,預計到2050年將增長到66%。

到2050年,北美是全球人口城市化比例最高的地方,超過80%的人住在城市裡。而非洲則是城市化比例最低的地區,比例為56%。日本的東京地區城市居民人口達3800萬,也是全球城市人口最多的地方。

在全球所有城市中,近50%的城市總人口數不到50萬,而全球每8個城市人口中,就有1個人住在全球最大的28個超級大城市中。

⑧ 日本的人口

2003年日本人口為1億274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很大的國家。
日本是世界長壽國之一,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居世界首位。但近年來由於新生嬰兒數量逐年減少,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導致勞動人口日益減少,出現了所謂「少子高齡化」現象。2000年日本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1.1%,低於發達國家1.4%的平均水平。65歲以上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率1970年為7.1%,到2000年已達17.3%。
據日本政府推算,2007年日本人口將達到約1億2778萬人的峰值,此後隨著新生兒減少,人口總數將逐漸下降。2015年65歲以上人口比率將超過25%,每4人中就有1位老人。
日本人口分布的地區差異較大,2000年全國超過500萬人口的都道府縣有9個。東京、大阪、名古屋被稱為3大城市圈,3大城市圈50公里范圍內的人口占總人口的43.9%。

⑨ 各各國家以及各各省市的人均住房面積

國際化視野下的中國住房水平

--------------------------------------------------------------------------------

■丁娜 2006-4-17

國際化視野下的中國住房水平——與聶梅生女士商榷

今年3月,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說:「我國住房持有率達到了80%左右,人均住宅面積達到26平方米,這一數字居於世界較高水平。」「目前,中國內地的人均GDP為1700美元,中國香港和日本的人均GDP則超過34000美元,而中國香港城市居民住房面積是7.1平方米,日本是15.8平方米,低於中國內地的人均住宅面積」。

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04中國房地產金融報告》稱:2004年底,上海市市區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20.4平方米,江蘇、浙江、福建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為20.4、23.9和24.5平方米。而上世紀90年代初期,人多地少的香港和東京,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只有7.1和15.8平方米。

對照上述兩段內容,發現聶梅生女士的講話似乎有些問題:一是偷換了概念,錯把東京當日本;二是用我們現在部分發達地區的數據去和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香港和東京比。這恐怕還是很有出入的。

世界「較高水平」到底是什麼樣子?

據建設部的相關資料,上世紀90年代初,發達國家的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以下狀況:美國60平方米,英國和德國38平方米,法國的該數字為37平方米,日本為31平方米。而據一份資料對不同收入國家居住水平的分析,低收入國家人均住房建築面積8平方米,中低收入國家該數字應為17.6平方米,中等收入國家為20.1平方米,中高收入國家為29.3平方米,高收入國家則為46.6平方米。

蔣浙安在《英國政府在戰後住宅業發展中的作用》中寫道:1986年,在英國2200萬套住宅中住房自有率達到62%。超過80%的英國人住在一至三層、帶花園和車庫的小別墅里,只有收入較低的人才住公寓(flat),其小別墅住宅與公寓比已達4:1。很多英國人還有「第二住宅」:一處在大城市中,便於工作與學習,一處在鄉村以供周末度假。

《環球時報》記者柴野2003年6月報道:德國有8000萬人口,13500個小城鎮,綠地佔了城市的1/3。德國人均住房面積40平方米左右,在小城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50平方米以上,85%的人有精巧別致的私人住宅庭院。連有上百年歷史的房屋都安裝了現代化的衛生設備和供暖設施。

而據建設部赴美房地產考察團的反饋,1999年,美國2.7億人口擁有1.1億個住房單位,67%的家庭擁有獨立住房,人均居住面積60平方米。

印度則存在兩級分化情況。據《環球時報》記者錢峰2003年7月報道:印度各大城市都有集中的富人區。
從以上這些描述中,我們對世界「較高水平」應有一個大致的認識。

在我國,「人均26平方米」如果是真實的,那可以說明住房數量「湊合」(但不知道這個數字是如何統計的)。而我國的住房質量離「世界較高水平」還差距甚遠,「跑、冒、滴、漏」現象嚴重。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表示,我國的住房質量不高,在未來15到20年裡,現有的160億平方米住宅有大部分要拆了重建。許多城市10多年前蓋的房子,現在看上去像建築「垃圾」,目不忍睹。而住房功能不完善、配套不齊全也是普遍問題,盡管大城市稍好些,但是垃圾處理和污水排放等問題也沒有很好解決。此外,我國居住的自然環境、安全環境相對比較差。

中國人居住的綜合水平離「世界較高水平」還有很大距離,不宜坐井觀天,盲目樂觀;地方政府在解決民眾居住質量、居住環境方面還任重道遠。

(作者供職於海南民生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7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1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0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9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4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0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7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