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候日本到底造了多少輛坦克
⑴ 二戰日本的坦克
在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戰斗全重僅15噸,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但是,由於日本在戰爭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作戰,作戰對象基本上沒有坦克部隊或僅裝備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較弱,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揚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發展。二戰的中後期,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面對美軍強大的M3/M4中型坦克,日本的各型小坦克顯得不堪一擊,使日軍感到「切膚之痛」。痛定思痛的結果,是緊急研製能與對方坦克作戰的三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於1943年開始研製,1944年研製成功,共生產了約150輛(一說60輛),成為日本的最後一張「王牌」。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可以說是三式中型坦克的繼續和發展。
從97式和97改坦克到三式/四式/五式坦克,可以說是二戰中日本軍方在坦克的研製思想上的重大轉變。前者是支援步兵用的小坦克,後者才是能與敵方坦克作戰的坦克。三式中型坦克的戰斗全重只有18.8噸,而四式、五式Ⅱ型坦克的戰斗全重卻達到了約30噸和約35噸。也就是說,只有四式和五式坦克才具有一定的同M4和T-34坦克相抗衡的能力。不過,到了1945年初,日本已是「秋後的螞蚱」,四式坦克僅造出幾輛,五式坦克僅造出樣車,還未來得及在戰場上「露臉」,日本就戰敗投降了,因此,這兩種坦克就成為日軍手中未打出的「王牌」。
下面這些是日軍最後的量產戰車——三式中型坦克,重約18噸。使用一門由75毫米野戰炮改進而來的戰車炮。初速680米/秒,100米內的穿甲能力為90毫米,1000米內則減為65毫米。所用炮彈為95式穿甲榴彈,中空彈體內裝65克炸葯。威力等同於德軍3號J型坦克的60倍徑KwK39型50毫米坦克炮。3式坦克備彈共70發。(炮塔內40發,車內30發)
「真正」的日本坦克——四式中型坦克
四式中型坦克的研製代號為「奇托」(日文假名為チト),研製工作於1942年9月開始,此時美軍已經攻佔了瓜達爾卡爾納島,戰局已經開始出現了不利於日軍的局面。試制一號車上,裝的是長身管的57毫米反坦克炮。射擊試驗表明,這種火炮的穿甲威力明顯不足。所以,一號車僅製成一輛,未能定型。後來所說的四式中型坦克,實際上是由「奇托」二號車發展而來的。在二號車上,最重大的變化是,火炮的口徑達到75毫米。戰斗全重也由一號車的不足20噸增加到二號車的27.3噸。控制研製進度的關鍵部件是火炮。新研製的火炮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這種火炮與三式坦克上的75毫米火炮不同,是在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毫米高射炮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穿甲威力大大提高。由於研製火炮耗費了時間,所以四式中型坦克直到1945年初才研製成功。四式中型坦克由著名的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
四式中型坦克的戰斗全重為30.8噸,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噸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質的飛躍。
四式坦克車全長6.343米,車全寬2.865米,車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來要大一圈。乘員為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副駕駛員。其整車的內部布置如圖所示。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和傳動裝置,中部為戰斗室,後部為動力艙。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這種總體布置方式,在二戰中的坦克上相當普遍。其主要優點是坦克的縱向布置較合理,縱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點是使整車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來是准備用於五式中型坦克的,並准備採用自動裝彈機。由於研製時間緊急,被迫去掉了自動裝彈機裝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說明,在二戰期間日本已經開始研製了用於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
採用的彈種有:一式穿甲彈和試制四式榴彈。發射一式穿甲彈時,在1 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75毫米厚的鋼裝甲。為提高穿甲威力,在強化彈體材料的同時,還在彈頭內加裝65克高猛炸葯。彈葯基數為77發。
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葯基數5 400發。
四式中型坦克的動力裝置為V型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412馬力(303千瓦)。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為二戰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點。除了安全性方面的考慮外,還具有啟動性好、保養容易等優點。行動裝置採用混合平衡式懸掛裝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負重輪兩個為一組,第5負重輪為獨立的。每側有7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其實,區分三式、四式和五式坦克,單看負重輪數量即可,分別為6個、7個和8個。由於車重增加,履帶板的寬度由三式的330毫米增加到450毫米。最大速度為43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300千米。
車體為焊接結構,炮塔為鑄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結構,分三部分鑄造,然後焊接起來,防盾部分又採用了螺接方式。這種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來的鉚接方式是一大進步,但比起整體鑄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術上要相對容易些。車體的裝甲厚度為15~35毫米,炮塔的裝甲厚度為50毫米。
四式中型坦克僅製成6輛,還沒等拿到戰場上一試身手,小日本便投降了。戰後,美軍曾將1輛繳獲的四式中型坦克運回美國,拿回去「研究研究」。
五式中型坦克——日軍最後的決戰兵器
五式中型坦克,是作為「本土決戰兵器」而研製的。研製大綱中要求,首先要增強火炮威力,其次要強化裝甲,隨之而來的必然要增大發動機的功率。研製的代號為「奇利」(日文假名チリ)。試制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還是長身管的75毫米坦克炮,由大阪陸軍造兵廠研製。試制的樣炮於1944年8月完成,8~10月間進行彈道性能試驗,10~11月間在陸軍戰車學校先裝到四式坦克上進行實用性試驗,12月至1945年1月在中國東北北部(日本人稱為「北滿」)進行寒區適應性試驗。原計劃裝自動裝彈機,由於「戰局迅速惡化」,不得不取消自動裝彈機,以求盡快裝車。射擊試驗表明,這種火炮的射彈散布很小,穿甲威力提高,是一種性能不錯的火炮。然而,由於日軍節節敗退,美軍很快要打到日本本土,這樣,五式中型坦克僅製成1輛樣車,停留在樣車研製階段,最終未能定型。
五式中型坦克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進型,外形上很相似,但車體加大、加長,每側有8個負重輪,炮塔也改為全焊接結構。這些成為識別五式坦克的外部特徵。其戰斗全重達到了約35噸,比四式坦克重了約4噸,乘員仍為5人。車長7.307米,車寬3.07米,車高3.049米。各部位的裝甲厚度與四式中型坦克大同小異,但車體前部側面的裝甲厚度增加到50毫米。從外觀上看,已經具有戰後第一代坦克的一些特徵,但整車的高度較高。
其主要武器為五式75毫米坦克炮,穿甲威力較四式坦克的火炮有一定提高,彈葯基數78發。車體上還裝有1門37毫米火炮,彈葯基數為124發。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重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葯基數3 000發以上。另有2支沖鋒槍,攜彈葯300發。武器及彈葯的布置如圖所示。
動力裝置為500馬力風冷柴油機,並准備在Ⅱ型上加增壓器。還有一個方案是安裝研製中的98式800馬力的液冷汽油機,由德國的BMW航空發動機改裝,但裝車的還是風冷柴油機。每側有8個負重輪、3個托帶輪,每兩個負重輪為一組,為平衡式懸掛裝置。五式坦克的履帶較長,即長寬比較大,轉向性能不太好。坦克的最大速度為4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200千米,最大爬坡度為30度,最大越壕寬2.8米。
⑵ 二戰時期日本動用了多少輛坦克
二戰時日本幾乎不生產坦克,在戰場上用的一般也是輕型裝甲車。
作為法西斯的同盟國的日本,一提到日軍的坦克大家肯定會聯想到日軍95式小坦克,和97式坦克,其實這兩種坦克在西方國家眼裡都是輕型坦克,只能對付步兵目標根本打不了坦克戰,為什麼同樣是在1926年開始發展坦克力量的日本,造出來坦克為什麼質量和火力那麼差呢,其實跟日本所處地理位置是有所關聯的。
一式炮戰車,類似於德軍黃鼠狼殲擊車外形,該戰車用是日軍97式坦克的底盤,正面裝甲50毫米,敞開炮盾裝甲12毫米武備日軍90式75毫米野炮該型火炮是日軍二戰期間反裝甲威力最大的火炮裝彈倍徑為37.5L。
日軍一式炮戰車是日軍在1942年唯一拿得出手,坦克車輛,但日軍在二戰期間只生產138輛幾乎在戰場上很少見過,該戰車在1944年硫磺島戰役中,首次被美軍發現,有2輛日軍的一式炮戰車在隱秘的山口處伏擊美軍謝爾曼坦克編隊,擊毀了美軍2輛坦克後,被美軍反擊後消滅,對於該戰績還有一定存疑,資料非常有限。
日軍一式炮戰車,是日軍唯一款有參加實戰具備反坦克功能的車輛,但日軍沒有重視該型坦克的產量,這只能說是日軍目光短淺吧,在1942年時日軍還是具備大規模生產該戰車的能力的。 1945年蘇聯發動8月風暴出兵東北,日本關東軍第一坦克師團就有裝備該型戰車,但隨後進行坦克戰中,蘇聯已損失少量坦克的代價擊毀了日軍一百多輛坦克,日軍坦克師團幾乎全軍覆沒,後來根據蘇軍指揮官回憶:「我們坦克幾乎可以把日軍的坦克撞扁,日軍坦克的威脅要小於日軍的人肉炸彈,幾乎沒有戰鬥力。」日軍在1942年用一式炮戰車,還是具備攻擊性的。但到了1945年,這種坦克是無法擊穿蘇軍坦克T34.85正面裝甲的,就算有也微乎其微。
⑶ 二戰時日本都有哪些坦克
在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戰斗全重僅15噸,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但是,由於日本在戰爭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作戰,作戰對象基本上沒有坦克部隊或僅裝備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較弱,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揚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發展。二戰的中後期,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面對美軍強大的M3/M4中型坦克,日本的各型小坦克顯得不堪一擊,使日軍感到「切膚之痛」。痛定思痛的結果,是緊急研製能與對方坦克作戰的三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於1943年開始研製,1944年研製成功,共生產了約150輛(一說60輛),成為小日本的最後一張「王牌」(見本刊2001年第12期第27頁)。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可以說是三式中型坦克的繼續和發展。罪證:突破南京城防的日軍94式輕型戰車群罪證: 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日本兵又在放火。旁邊停著一輛97式輕型坦克從97式和97改坦克到三式/四式/五式坦克,可以說是二戰中日本軍方在坦克的研製思想上的重大轉變。前者是支援步兵用的小坦克,後者才是能與敵方坦克作戰的坦克。三式中型坦克的戰斗全重只有18.8噸,而四式、五式Ⅱ型坦克的戰斗全重卻達到了約30噸和約35噸。也就是說,只有四式和五式坦克才具有一定的同M4和T-34坦克相抗衡的能力。不過,到了1945年初,小日本已是「秋後的螞蚱」,四式坦克僅造出幾輛,五式坦克僅造出樣車,還未來得及在戰場上「露臉」,小日本就戰敗投降了,因此,這兩種坦克就成為鬼子手中未打出的「王牌」。日本准備用於本土決戰的三式中型坦克群日本三式中型坦克四式坦克難成氣候二戰剛剛結束時,美軍一個考察團的成員在第4研究所見到四式坦克時,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如果四式坦克能大量製造出來,太平洋戰場的歷史將要改寫」。那麼,四式中型坦克是怎樣一種坦克呢?日本四式中型坦克四式坦克總體布置剖視圖四式中型坦克的研製代號為「奇托」(日文假名為チト),研製工作於1942年9月開始,此時美軍已經攻佔了瓜達爾卡爾納島,戰局已經開始出現了不利於日軍的局面。試制一號車上,裝的是長身管的57毫米反坦克炮。射擊試驗表明,這種火炮的穿甲威力明顯不足。所以,一號車僅製成一輛,未能定型。後來所說的四式中型坦克,實際上是由「奇托」二號車發展而來的。在二號車上,最重大的變化是,火炮的口徑達到75毫米。戰斗全重也由一號車的不足20噸增加到二號車的27.3噸。控制研製進度的關鍵部件是火炮。新研製的火炮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這種火炮與三式坦克上的75毫米火炮不同,是在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毫米高射炮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穿甲威力大大提高。由於研製火炮耗費了時間,所以四式中型坦克直到1945年初才研製成功。四式中型坦克由著名的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四式中型坦克的戰斗全重為30.8噸,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噸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質的飛躍。四式坦克車全長6.343米,車全寬2.865米,車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來要大一圈。乘員為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副駕駛員。其整車的內部布置如圖所示。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和傳動裝置,中部為戰斗室,後部為動力艙。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這種總體布置方式,在二戰中的坦克上相當普遍。其主要優點是坦克的縱向布置較合理,縱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點是使整車的高度增加。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來是准備用於五式中型坦克的,並准備採用自動裝彈機。由於研製時間緊急,被迫去掉了自動裝彈機裝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說明,在二戰期間日本已經開始研製了用於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採用的彈種有:一式穿甲彈和試制四式榴彈。發射一式穿甲彈時,在1 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75毫米厚的鋼裝甲。為提高穿甲威力,在強化彈體材料的同時,還在彈頭內加裝65克高猛炸葯。彈葯基數為77發。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葯基數5 400發。1945年10月25日,在東京被美軍接管的四式中型坦克四式中型坦克的四向視圖動力裝置為V型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412馬力(303千瓦)。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為二戰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點。除了安全性方面的考慮外,還具有啟動性好、保養容易等優點。行動裝置採用混合平衡式懸掛裝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負重輪兩個為一組,第5負重輪為獨立的。每側有7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其實,區分三式、四式和五式坦克,單看負重輪數量即可,分別為6個、7個和8個。由於車重增加,履帶板的寬度由三式的330毫米增加到450毫米。最大速度為43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300千米。車體為焊接結構,炮塔為鑄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結構,分三部分鑄造,然後焊接起來,防盾部分又採用了螺接方式。這種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來的鉚接方式是一大進步,但比起整體鑄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術上要相對容易些。車體的裝甲厚度為15~35毫米,炮塔的裝甲厚度為50毫米。四式中型坦克僅製成6輛,還沒等拿到戰場上一試身手,小日本便投降了。戰後,美軍曾將1輛繳獲的四式中型坦克運回美國,拿回去「研究研究」。五式坦克胎死腹中五式中型坦克,是作為「本土決戰兵器」而研製的。研製大綱中要求,首先要增強火炮威力,其次要強化裝甲,隨之而來的必然要增大發動機的功率。研製的代號為「奇利」(日文假名チリ)。五式中型坦克的樣車,炮塔轉向後方試制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還是長身管的75毫米坦克炮,由大阪陸軍造兵廠研製。試制的樣炮於1944年8月完成,8~10月間進行彈道性能試驗,10~11月間在陸軍戰車學校先裝到四式坦克上進行實用性試驗,12月至1945年1月在中國東北北部(日本人稱為「北滿」)進行寒區適應性試驗。原計劃裝自動裝彈機,由於「戰局迅速惡化」,不得不取消自動裝彈機,以求盡快裝車。射擊試驗表明,這種火炮的射彈散布很小,穿甲威力提高,是一種性能不錯的火炮。然而,由於日軍節節敗退,美軍很快要打到日本本土,這樣,五式中型坦克僅製成1輛樣車,停留在樣車研製階段,最終未能定型。五式中型坦克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進型,外形上很相似,但車體加大、加長,每側有8個負重輪,炮塔也改為全焊接結構。這些成為識別五式坦克的外部特徵。其戰斗全重達到了約35噸,比四式坦克重了約4噸,乘員仍為5人。車長7.307米,車寬3.07米,車高3.049米。各部位的裝甲厚度與四式中型坦克大同小異,但車體前部側面的裝甲厚度增加到50毫米。從外觀上看,已經具有戰後第一代坦克的一些特徵,但整車的高度較高。日本關東軍裝備的95式輕型坦克,空中可見97式戰斗機其主要武器為五式75毫米坦克炮,穿甲威力較四式坦克的火炮有一定提高,彈葯基數78發。車體上還裝有1門37毫米火炮,彈葯基數為124發。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重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葯基數3 000發以上。另有2支沖鋒槍,攜彈葯300發。武器及彈葯的布置如圖所示。動力裝置為500馬力風冷柴油機,並准備在Ⅱ型上加增壓器。還有一個方案是安裝研製中的98式800馬力的液冷汽油機,由德國的BMW航空發動機改裝,但裝車的還是風冷柴油機。每側有8個負重輪、3個托帶輪,每兩個負重輪為一組,為平衡式懸掛裝置。五式坦克的履帶較長,即長寬比較大,轉向性能不太好。坦克的最大速度為4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200千米,最大爬坡度為30度,最大越壕寬2.8米。總之,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一改二戰時日本小坦克的形象,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其綜合性能仍然不如T-34和M4中型坦克,即使能造出幾百輛、上千輛,仍然挽救不了日本軍國主義滅亡的下場。圖片見 http://mil.news.sina.com.cn/pc/2004-05-12/29/1018.html
⑷ 日本在二戰中的坦克數量
http://tieba..com/f?z=220870250&ct=335544320&lm=0&sc=0&rn=30&tn=PostBrowser&word=%B6%FE%D5%BD&pn=30
對於題目的好奇本人統計了下:
維克斯裝甲汽車(英國進口) 服役年代:1925年-1945 裝備數量:12輛
沃爾斯利裝甲汽車 裝備數量:極少
九一式裝甲汽車 裝備數量:100輛
九二式裝甲汽車 裝備數量:極少
九一式公路鐵路兩用裝甲車 裝備數量:1000輛
九五式公路鐵路兩用裝甲車 裝備數量:121輛
九二式騎兵裝甲車 裝備數量:167輛
九四式騎兵裝甲車 裝備數量:843輛
九七式騎兵裝甲車 裝備數量:593輛
五式輕戰車 裝備數量:2375輛
九八式輕戰車 共裝備113輛
九八式改輕戰車 但沒有造幾輛也沒在戰場上出現過
三式輕戰車
四式輕戰車
五式輕戰車
八九式甲型中戰車 共服役278輛
八九式乙型中戰車 共服役126輛
九七式中戰車 共服役2208輛(含97改
一式中戰車 最多隻有100多輛
三式中戰車共服役160輛
四式中戰車 戰爭結束前只完工了6輛,
五式中戰車 戰爭中只有樣車
九一式重戰車 未有實戰記錄
九五式重戰車共只造了4輛
百式100噸重戰車 只造了1輛樣車
共計裝甲車:2800 多,坦克: 5300 多。
⑸ 二戰時參戰各國總共生產了多少輕型和中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餘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了雷達和其他無線電電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噴氣式飛機、飛航式導彈和彈道火箭,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達等。空軍、國土防空軍、潛水艦隊、空降兵兵團、工程兵和技術兵的作用增大了。這些對戰後各國的軍事思想、戰爭思想和軍隊建設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⑹ 二戰期間法西斯各國都製造了多少飛機坦克
你好!下面是2戰各國的軍事力量概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1
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1940年的匯率],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進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2
蘇聯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盛的國家,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國,蘇德戰爭初期其GDP達433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這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
3
德國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以坦克生產為例,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3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包括200輛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後來多生產虎 豹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德國經濟在1945年開始出現崩潰.
4
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范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
義大利早在1940年時就已經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加上義大利軍隊的接連失利,國內罷工浪潮高漲,1943年墨索里尼政權倒台.
6
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7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軍事實力相當弱後,具體的經濟總量狀況無從考證,二戰後期共產黨發展到91萬人,民兵近百萬,解放國土面積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人,裝備大多是繳獲的日本武器:國民黨兵力有460萬人[其中蔣介石嫡系只有100多萬人],繳獲了大量日軍的裝備,還有美國的4億美圓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小日本與美國的比較:
1戰爭潛力:由於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餘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中,日本國民經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 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但盡管如此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2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坦克。由於日軍坦克在戰斗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斗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葯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葯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軍事人員。
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征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萬人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只有225萬人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德國和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在此之前,蘇聯的軍事裝備和軍人綜合素質都不在德軍之下,由於蘇聯在三十年代的經濟增長,使得投入於軍事准備的經濟能力大大增強,這十年裡,蘇聯的整體軍事實力已經世界上最強的幾支,和德軍的整體實力差不多。但結果卻是,在三年的蘇德戰爭里,蘇聯共死亡了包括1000萬士兵在內的2000萬人,平均每天死亡3萬多人。在戰爭進行時,蘇聯的軍工機器一直沒有停下來,共生產了約10餘萬輛坦克和火炮。
蘇聯的面積是22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億;而德國的面積是37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5、6千萬。德國沒有豐富的戰時資源可供使用,而蘇聯的資源是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從資源上的實力分析,雙方不是一個等級上的。蘇軍一開始就被動挨打,每次戰役都會10萬10萬的士兵被俘或被殲,而且蘇聯還有美國在太平洋和日軍作戰,牽制了日軍的北進;同時英法及歐洲反法西斯軍民在西歐、南歐、以及北非幾條戰線上和德軍抗戰,使德軍整體的軍事實力的總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說德國是以其最多60%的綜合軍事實力來同以近95%的綜合軍事實力的蘇軍在蘇聯本土進行戰爭,蘇聯在雙方的戰爭條件上占著比德國多得多的優勢。
⑺ 1939至1945年期間,二戰的主要參戰國共製造了大約多少輛坦克
1939-1945年
德國平均年產坦克為3000輛
美國平均為5000輛
蘇聯平均為5000輛
日本平均不到500輛
英國約2000輛
⑻ 194|年日軍有幾輛坦克,幾條航母
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坦克。由於日軍坦克在戰斗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斗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葯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葯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軍事人員。
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征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萬人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只有225萬人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⑼ 二戰期間日本與德國的坦克生產數量對比多出多少
德國: 輕型5968輛,中型19516輛,重型1830輛,自行火炮及突擊炮21044輛
日本: 輕型2576輛,中型3934輛,沒有中型,質量也很差,很多中型坦克相當於美德輕型坦克。
德國:
PzI輕型坦克:戰前1867輛
PzII輕型坦克:戰前1223輛,1939年15輛,1940年93輛,1941年223輛,1942年322輛
馬德爾II坦克殲擊車:1942年372輛
維斯佩自行火炮:1943年514輛,1944年162輛
Pz.38(t)輕型坦克:戰前78輛(捷克),1939年153輛(捷克),1940年367輛,1941年678輛,1942年198輛
馬德爾138坦克殲擊車:1942年110輛,1943年783輛,1944年323輛
馬德爾139坦克殲擊車:1942年344輛
鐵格自行火炮:1943年225輛,1944年346輛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1944年1687輛,1945年1335輛
PzIII輕型坦克:戰前98輛,1939年157輛,1940年396輛,1943年100輛
PzIII(50)輕(中)型坦克:1940年466輛,1941年1673輛,1942年315輛,1943年1906輛
PzIII(75)輕(中)型坦克:1942年450輛,1943年213輛
StuGIII自行火炮:1940年184輛,1941年540輛,1942年90輛
StuGIIIF型自行火炮:1942年702輛,1943年3011輛,1944年3850輛,1945年863輛
PzIVD型中型坦克:戰前211輛,1939年45輛,1940年268輛,1941年467輛,1942年124輛
PzIVG型中型坦克:1942年870輛,1943年3013輛,1944年3126輛,1945年385輛
StuGIV自行火炮:1943年30輛,1944年1006輛,1945年105輛
JagdIV坦克殲擊車:1944年769輛
JagdIV/70坦克殲擊車:1944年767輛,1945年441輛
灰熊自行火炮:1943年66輛,1944年215輛,1945年17輛
黃蜂自行火炮:1943年368輛,1944年289輛,1945年57輛
納瑟恩坦克殲擊車:1943年345輛,1944年133輛,1945年16輛
M?belwagen自行高炮:1944年205輛,1945年35輛
旋風自行高炮:1944年100輛,1945年5輛
Ostwind自行高炮:1944年15輛,1945年28輛
豹式坦克:1943年1768輛,1944年3777輛,1945年439輛
獵豹坦克殲擊車:1944年226輛,1945年198輛
象式坦克殲擊車:1943年90輛
虎式重型坦克:1942年78輛,1943年649輛,1944年623輛
虎王重型坦克:1943年3輛,1944年377輛,1945年100輛
獵虎坦克殲擊車:1944年『61輛,1945年16輛
⑽ 二戰日本侵華的時候,日本使用了哪些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稱之為人類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它的規模遠遠要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得多,前前後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這場戰爭,戰火燃燒了22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據不完全統計,各國軍民在戰爭中共傷亡了9000多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但客觀來說,二戰的誕生同時也推動了世界各國科技水平尤其是軍事科技的高速發展。坦克這種可以稱為「陸戰之王」的武器在一戰中被發明後經歷了一段低速發展期,但進入二戰後世界各國的坦克製造水平卻突飛猛進,坦克的噸位越來越大,防護越來越強,火力越來越高,這其中又以美軍,蘇軍,德軍,英軍和日軍最為著名。
再一次感謝軍迷朋友們的持續關注,星球小文今天是最後一次為您盤點二戰各國的著名坦克了。在上一篇文章中我為您介紹了北非戰場的主力——別具一格的英軍坦克。今天星球小文將為您介紹一下我們仇恨的敵人,二戰窮凶極惡的日軍的一系列坦克。
第一種,「特二式」水陸坦克
特二式水路坦克又叫特二式內火艇
特二式水陸坦克,實際上其日文名稱應該是「特殊二型內燃機艇」,。日軍雖將其命名為「內火艇」但實際上它應當算作是水陸坦克。特二式內火艇在二戰期間共生產了183輛,並且全部裝備日本海軍陸戰隊應用於太平洋戰場上。1944年9月12日,日軍伊東大隊奉命開赴菲律賓戰場。第一波特二式內火艇乘鐵洋丸號和東涼丸號運輸艦前往,不過卻在菲律賓海域遭遇美軍潛艇的攻擊,因此連車帶船全部報銷。第二波則乘二等運輸艦前往,又因為在呂宋島附近遭美機攻擊而損失慘重,僅有少數特二式內火艇登陸後被當作了固定火炮使用。戰爭結束後日軍的內火艇便所剩無幾,殘余的內火艇在伊東大隊長的率領下轉戰萊特島卻遭到了美軍全殲,被俘的少量內火艇於是成了美軍的戰利品,後來又成為珍貴的戰爭文物。此外,還日軍在戰時還曾研製成功特三式、特四式、特五式內火艇,但生產的數量很極其有限。
第二種,94式輕型坦克
94式坦克因為個頭很小所以也被稱為小豆坦克
94式輕型坦克是日軍在1929~1930年間世界上正時興超輕型坦克的背景下研製的一款小型履帶式戰車。1933年由日本東京煤氣和電器工業公司(後稱日野汽車公司)以英國生產的卡登·洛伊德Ⅵ型機槍運載車為基礎研製出94式超輕型坦克的樣車,正式命名為94式輕裝甲車。該車體積小,重量輕,是30年代以來世界上最輕的坦克之一,其原計劃主要用於指揮、聯絡、搜索、警戒、火炮牽引車和彈葯搬運車等任務。在1937~1945年侵華戰爭期間,日軍將100多輛94式超輕型坦克以戰車中隊為單位,配合89式中型坦克在中國戰場上搜索偵察、迂迴奔襲,攻擊中國軍隊。日軍才發現這種不大起眼的小坦克也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戰威力。1946年6月,解放軍東北坦克大隊在綏芬河地區搜集到一輛94式超輕型坦克,因為其嬌小的個頭,戰士們也就常稱它為「小豆坦克」。在後來追擊潰逃的國民黨軍時,解放軍的94式坦克立下了不小功勞。
第三種,95式輕型坦克
95式坦克是日軍戰爭初期的主力坦克
95式坦克日本三菱重工在1934年生產的一款輕型坦克,可以說其是日本所有輕戰車中品質和性能最好的一款。作為日軍的主力輕戰車,95式坦克在整個戰爭時期都一直被日軍使用,因為其在復雜叢林地形上的運動能力很強,對步兵的壓制效果非常突出,所以其在中國戰場上以及太平洋戰場初期曾發揮過巨大的威力。95式坦克雖然在1935年就已定型,但其後期大批量裝備的德國KWK36型37mm反坦克炮卻一直到1936年才被日軍解決車載化,因此95式坦克實際上是1936年才開始正式列裝部隊。95式坦克與日軍其他戰車一樣都使用合金裝甲,這種合金裝甲在相同厚度下的抗彈能力比日軍裝甲車所用的滲碳鋼裝甲要高很多。95式坦克在戰爭中的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和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同時日軍也經常用它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
第四種,98式輕型坦克
98式輕戰車出生時就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98式坦克是日本於二戰時期為取代當時日本陸軍使用的95式坦克而研製的一款輕型戰車。其雖然是二戰爆發前的設計,但是直到1942年日本才開始投入量產。98式坦克主要用於伴隨引導掩護步兵,其在戰爭期間總共裝備1了13輛。此型戰車採用了日軍研製的新型合金裝甲,由此可以部分使用焊接工藝製造,而且裝甲厚度在95式坦克的基礎上有所加強。但這型裝甲製作成本太高,所以98式坦克的產量很小。又因為98式坦克的火炮是由94式37mm戰車炮改進而來的100式37mm戰車炮,這款炮到了戰爭末期時根本沒有可能擊穿美軍的後期型M4坦克的主裝甲,所以這型戰車並無投入海外戰場與美軍坦克的對抗紀錄,因為即使投入了戰場也註定不會取得什麼效果。
第五種,97式中型坦克
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便是97式坦克
97式坦克是日本在1937年設計定型並開始裝備部隊的一款最有名的中型坦克。它雖然名為中型坦克,實際上其戰斗全重只有可憐的15噸,僅僅只相當於別國的輕型坦克,不過這也並不妨礙它的總產量高達1500輛之多。1939-1945年期間,日本侵略軍在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都廣泛地使用了97式坦克。日本投降後,有300多輛97式坦克成了解放軍的戰利品。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就是繳獲的97式坦克。由於這輛坦克是由幾輛坦克拆拼而成,所以經常出現故障,但即便這樣它仍先後參加了綏芬河剿匪、三下江南、攻錦州、打天津等戰斗,立下了赫赫戰功從而獲得了「功臣號坦克」的榮譽稱號。如今,這輛珍貴的坦克正靜靜地陳列在中國國家軍事博物館中。
第六種,一式中型坦克
一式坦克僅在二戰結束前參加過一次護島戰役
一式坦克是日本軍方在二戰末期為准備「本土決戰」於1941年研製成功的中型坦克。一式中型坦克以九七式中型坦克為基礎改進,在太平洋戰爭後期量產。該坦克主要用於伴隨引導掩護步兵,是97改的改進型。因為其是向坦克對抗作戰方向過渡的型號,所以它的機動性與防禦性都比97坦克要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一式坦克在二戰期間並沒有派往海外,其都計劃用來在本土准備決戰。不過在二戰結束前蘇軍攻擊日本北方占守島嶼時,島上日軍曾出動有一式坦克的戰車部隊進行反擊,這次戰斗是一式坦克在二戰中的唯一一次作戰紀錄。
第七種,三式中型坦克
三式坦克在戰後僅僅保存了兩輛
三式坦克是日本在二戰末期所研製的最後一款量產型中型坦克。此型坦克是從一式坦克改進而來,車體與一式坦克完全相同,戰車各部位的裝甲厚度與一式坦克也完全相同,但炮塔尺寸有所加大同時主炮換裝為3式75毫米戰車炮,大大增強了這款戰車的反坦克火力。這也使得日軍具備了與美軍後期型M4坦克直面抗衡的能力,但可惜的是這型戰車在整體性能方面對美軍的後期型M4坦克並無優勢。 三式坦克到戰爭結束前共服役160輛,全部駐守本土,並沒有任何的實戰記錄。戰爭結束後三式坦克被盟軍集中銷毀,僅保存了2輛戰車用於展示和研究。
第八種,四式中型坦克
四式坦克的性能趕上甚至超越了美軍M4坦克
四式坦克是日本在二戰末期研發的一款全新設計的以坦克決戰為主的新式中型坦克。其主要用途就是用於反坦克作戰,因此性能比美軍M4坦克要優越許多,但可惜發展的太晚,戰爭結束前只完工了6輛,另有2輛准備裝備150毫米榴彈炮與150毫米加農炮,沒有任何的實戰記錄。四式坦克基本代表了日軍在二戰時坦克工業的最高技術水平。即便到了戰後,日本的61式坦克也有濃厚的四式坦克的影子,不過四式坦克與之前的一式和三式坦克都可視為前97式坦克的變型。二戰剛剛結束時,美軍的一個考察團成員在第4研究所見到四式坦克時,曾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如果四式坦克能大量製造出來,太平洋戰場的歷史將要被改寫」。
日軍在二戰中的坦克製造水平和坦克實用戰術可以說要遠遠落後於同期的美國和歐洲,它們直到二戰快結束時才生產出性能還算過得去的中型坦克。即便如此,我們的反侵略戰爭也進行的非常非常艱難,難以想像如果日本的坦克可以與歐洲相媲美的話我們的抗日戰爭會是一個什麼結果。但歷史沒有如果,我們終在盟國的幫助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