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有多少人叫杜甫
『壹』 日本和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真的不同,日本人心中水平最高的唐代詩人是誰
時間的流逝是永遠都不會停止的。二文化更是如此。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的文化也在進行著一點又一點的改良。時至今日,我國的文化已經變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但是,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所以國家和國家之間同樣是有的區別的。就例如詩詞來講,中國和日本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中國的詩詞文化所講究的地方有很多,其中發展最為鼎盛的則是處於唐朝。但是除了唐朝,中國古代的發展是頗為封建的。所以很多的詩人往往的都是不得志的。在文學方面成就很高,在仕途則是不盡人意。所以在中國的歷史上,很少有詩人是真正做到,一生快意度過的。在中國人的心中。藝術是不分國界,藝術水平雖然有高低,但是絕對沒有最高一說。但是日本卻不同。
『貳』 李白和杜甫並非主流,那麼在日本影響力最大的唐代詩人到底是誰
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兩位詩人莫過於唐朝的李白和杜甫。在日本李白和杜甫的影響力並不是那麼大。因為在日本人的眼裡認為中國最厲害的詩人就是唐代的白居易。
三、總結
白居易在中國唐朝時期詩歌作品並沒有很大的成就。或者說當時的白居易在唐朝這么多詩人中也並非是一個十分出色的詩人。然而,白居易的地位在日本人心中之所以那麼高主要是因為白居易的詩詞可能比較符合日本人風格。所以白居易在日本人的心中的地位才會如此重要。
『叄』 為何白居易在日本這么受歡迎,超過了李白跟杜甫
為什麼白居易在日本的影響力遠遠超過李白?為什麼白居易在日本的名氣那麼大?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我總結了如下。
『肆』 誰是對日本影響最大的中國詩人
是中唐詩人白居易
在影響後世文化深遠的平安文學中,對日本漢文學乃至日本古代文學影響最大的中國詩人,無疑首推白居易。
據考,白居易的作品傳入日本的時間最早見《日本文德天皇實錄》上所記載,承和五年(838),由太宰少貳藤原岳守從唐商人帶來的物品中挑出《元白詩筆》呈現給仁明天皇。隨後,遣唐使陸續帶回了更多的作品。其詩一經傳入,迅速流傳開來,深受當時日本文人的喜愛。據《日本國見在書目》記載,當時傳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長慶集》(29卷)。根據日本學者金子彥二郎著《平安時代文學與白氏文集》統計,在平安文士大江維時編輯的《千載佳句》中,共收中日詩人詩歌1110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佔了535首,幾乎佔半數。另據川口久雄統計,在藤原公任編纂的詩集《和漢朗詠集》中,共收錄588首詩,其中白居易的詩就達139首之多。
當時在日本凡談及漢詩文者,言必稱《文選》和《白氏長慶集》。據《江談抄》記述,當時和白居易同時代的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對《白氏文集》最是鍾愛,相傳他在最先得到白氏文集時曾秘藏偷讀,視為珍寶。後來他要考驗臣子有沒有學問,就故意把白居易的詩念錯,考考這個臣子熟不熟白居易的詩句,若是熟,就代表這個臣子很強。一次嵯峨天皇在召見臣下小野篁時,賦漢詩曰:「閉閣惟聞朝暮鼓,登樓遙望往來船。」小野篁奏曰:「聖作甚佳,惟『遙』改『空』更妙也。」天皇感慨道:「此乃白樂天句,『遙』本作『空』,僅使卿耳,卿之詩思已同樂天矣。」可見小野篁對白詩的熟記已達到背誦如流的程度,因此他也有「日本白樂天」之稱。日本《史館茗話》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平安時代的漢學世家菅原、大江兩家也都是長慶集的崇拜者。據金子彥二郎的《平安時代文學與<白氏文集>》一文中統計,菅原道真在《菅家文草》中引用、化用《白氏文集》達500多首詩,80多次,並有所創新和發展。據記載,後醍醐天皇在收到菅原道真的詩集後,以「見右丞相獻家集」為題,作詩大加贊賞,曰:「更有菅家勝白樣」,並在詩後自註:「平生所愛《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平安朝廷還專門開設《白氏文集》講座,由大江維時給醍醐天皇、村上天皇侍讀,此後數代天皇都參加了這個講座。並多次舉辦御前詩會,圍繞白詩取題唱和。《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作為一條彰子皇後的女官,也曾給皇後講授《白氏文集》。在這一時期問世的《枕草子》、《源氏物語》等作品中,處處可見對白詩的活用。據丸山清子著《源氏物語與白氏文集》統計,《源氏物語》中引用中國古典文學典籍185處,其中白詩達106處之多。當時白居易還在世。誠如明萬曆46年,那波道圓在和活字版《白氏文集》之(後序)中所言:
詩文之稱於後世,不知其數千家也。至稱於當時,則幾希矣,況稱於外國乎?……在雞林〔注一〕,則宰相以百金換一篇,所謂傳於日本新羅諸國。嗚呼,菅右相者,國朝文章之冠冕也。渤海客睹其詩,謂似樂天,自書為榮。豈復右相獨然而已矣哉?昔者國綱之盛也,故世不乏人,學非不粹,大凡秉筆之士,皆以此為口實,至若倭歌、俗謠、小史、雜記,暨婦人小子之書,無往而不沾溉斯集中之殘膏剩馥,專其美於國朝,何其盛哉!
在我們看來,唐代最偉大的詩人無論如何也要首稱李白、杜甫,白居易要排在較後面。為何在日本,白居易的影響卻是無可比擬的呢?筆者認為,白居易之所以風靡日本的原因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白詩數量豐富,取材范圍廣泛,便於學習和借鑒。白居易活了75歲,共創作了三千多首詩作,保留很好,在《全唐詩》中共編為三十九卷,是唐代詩人中保存詩歌最多的。另外,由於白居易的經歷十分豐富,其詩歌取材范圍更是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時的日本平安文壇崇尚漢詩文,文人聚會,以會吟誦詩漢詩文為本事與才華。對大部分初學漢詩的人而言,在沒有任何參照的情況下憑空是作不出好詩來的,所以這就需要一種範例或辭典,以供借鑒模仿。前面提到的大江維時編輯的《千載佳句》就是應當時的這種需求而產生的一種參考書。該書將所收一千多首漢詩分為季節、天象、地理、人事、官事、草木、禽獸、宴喜、別離……等十五部門編纂,以便利日本文士們寫作漢詩之際,依其所欲詠頌的內容而尋找其摹仿參考的對象。這就類似我們小學時候用的模板,在自己還不太會寫文章的時候看的名家或典型作品,天下文章一大抄,多了就知道怎麼寫。典型的平安朝廷的詩人就是這樣,他們翻翻《千載佳句》,自己當下要寫什麼詩,就專門看那一類的作品,化用其中的句子。不管如何,這是一種練習,若是能超脫,就會建立自己的風格。日本人有自己的和歌,不過和歌也常是從中國文人的作品中轉化而成的。《千載佳句》的編者大江維時的伯父大江千里即編了一本《句題和歌》。該書搜集漢代以降至唐代各家之古詩句,以供寫作和歌的參考之用,分春、夏、秋、冬、風月、游覽、雜、離別、述懷等九部門,每部門各收十首至二十首和歌。先錄其典據之詩句,後附和歌;所載的和歌,即是依原詩句翻譯蹈襲、或攝取轉化而來。由於白居易的高產,寫作題材范圍十分廣泛,凡個人生活、做官生涯以及社會民生,都有記述詠誦,因而他自然成為收錄詩作最多詩人,其豐富的作品也自然成為當時文人學習詩歌創作的首選範本。
二、白詩通俗淺顯,直白流暢,易於理解和摹仿。白居易的詩歌大量吸收民間語言,具有很強的通俗性、現實性和平民性,號稱「老嫗能解」。據南宋初釋惠洪《冷齋夜話》記:「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解之,問解之否?曰解,則錄之;不解,則不復集。」白居易自稱:「稂莠秕稗,生於縠反害谷者也;淫辭麗藻,生於文反傷文者也。」白居易以其天才,作詩既意求通俗,不避俚語,天下俚俗語,遂幾盡在白詩中。王荊公因此嘆曰:「天下好語被杜子美道盡,天下俚語又被白樂天道盡。」顧實在其《中國文學史綱》中指出:「蓋當時之詩,競擬魏漢,甚者至肖詩之雅頌,強自鳴高而自炫學博。白居易獨以入耳為主宰;顯為一種反動。洵具有慧眼卓見也。今觀《長恨歌》《琵琶行》,皆無注腳即可明白。宜乎彼詩在當時大行於世,上自王公,下至野老村嫗,莫不玩誦之。故白居易者,純粹平民詩人也。」〔注二〕據元稹《白氏長慶集序》雲:「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競作新詞,自號為元和詩。……然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白居易自己給元稹的書信當中也說:「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誇日:『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哉。』由是增價。」白詩之流行,由此可見一斑。
曲高則和寡,李白的詩汪洋恣睢,如陽春白雪,難以摹仿;白居易的詩則明白曉暢,似下里巴人,因而眾口傳唱。日本當時雖說風行漢詩文,但畢竟漢語是一種外語,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難度的。能達到李白、杜甫這樣的水平的中國詩人又能有幾個,何況是日本人?因此,不管平安朝的貴族文士們對漢詩如何熱心,也不管他們如何熱中於漢文化,要運用繁難的中國文字、生疏的中國語言來寫出天馬行空、工巧深刻的詩文來,那談何容易!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對他們而言難度太大,肯定是學不來,只有白居易的詩符合了既能夠讀懂且能照搬摹仿的條件,因而深受平安文人喜愛。
三、白詩中體現出的「閑適」、「感傷」的審美情趣和佛道思想符合了平安時代的文化背景,容易引起文人的共鳴。白居易的把自己的詩分為諷諭、閑適、感傷、雜律四類,其自敘言:「夫美刺者,謂之諷諭;詠性情者,謂之閑適;觸事而發,謂之感傷;其它為雜律。」
白居易自己最看重,也是最為人稱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諷諭詩,尤以《秦中吟》和《新樂府》出名。其中,如《歌舞》、《買花》、《賣炭翁》、《新豐折臂翁》等首首如劍,皆是被人們廣為傳誦的名篇。這是因為剛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對政治有著極高的熱情,所以才會注意到租稅,進奉,宮女,宦官等方面的事物,才能寫出這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諷喻詩,也才能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詩歌主張。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明確宣布,這些詩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並稱這類詩旨在「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但白居易的這種政治熱情,隨著屢遭挫折而漸漸消退。在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飽受排擠傾軋,因此早年大志逐漸被消磨,為避禍遠嫌,他以詩、酒、禪、游自娛,有感而發創作了平易悠閑的閑適詩,詩歌中處處流露出退避政治,知足長樂的老莊思想以及對歸隱田園的閑適寧靜生活的嚮往和潔身自好的志趣。感傷詩中成就最大的當數《長恨歌》和《琵琶行》,字里行間彌盪著濃濃的感傷情緒,寄託深微,加以繪聲繪色的鋪排描寫,多方面的氣氛烘托以及流轉和諧的韻律聲調,藝術上達到很高成就。但隨著元和六年,母親去世和愛女夭折。白居易丁憂居渭村三年期間,又貧又病,靠好友元稹時常分俸濟日,後又因上疏請急捕刺武元衡者,為宰相所惡,被貶為州刺史;又為中書舍人王涯所讒,追詔再貶為江州司馬。幾年內經受了至親離喪、仕途失意的一連串打擊,使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言」(《重題》);在江州,他自稱為「天涯淪落人」。從此,他開始轉而求禪問佛,
「作為一個被人世矛盾和苦惱擊倒的人,把佛教作為凈化靈魂的教義和實踐」。〔注三〕企圖從佛教中求得解脫。正如其在《晏生閑吟》中表明的:「賴學禪門非想定,千愁萬念一時空」。白居易晚年更加厭苦塵世煩惱,力求加以解脫,轉而信奉凈土宗,聲稱要「度脫生死輪」,「永洗煩惱塵」(同前),以踏上往生極樂的西方凈土,他在《畫彌勒上生幀贊並序》中說願「焚香作禮,發大誓願……願我來世,一時上生」。在白居易後期的很多作品中明顯地打上佛家思想的烙印。
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的時代,統一強盛的大唐迅速衰落,出現大大小小的割據軍閥。這和平安時代天皇威權旁落,各地武家政權興起的社會現實十分類似。但在平安文學當中,很少有人接受白居易那種飽含「兼濟天下」之志的諷諭詩。雖然菅原道真在任贊歧守時,曾作《寒早十首》組詩,反映走還人、老鰥人、葯圃人、驛亭人、賃船人、賣鹽人等社會底層人物生活狀況。但作為整個平安時代腐朽沒落的貴族公卿階層而言,他們絕沒有興趣去關系下層民眾的疾苦,即使是菅家道真,在他的組詩中也「看不到在白居易《新樂府序》和《秦中吟序》中那種關於表現意圖的明確宣言」,因而「對於這種直接的政治批評手法,道真根據日本關於詩歌應當具有雅趣風姿的傳統觀念,大概是不能接受的」。〔注四〕他們欣賞的只是白居易詩中體現的那種追求與自然融合、心物一體的精神,對季節的變遷表現出的細膩把握的特點以及貫通佛道兩教的「閑適」、「感傷」思想和充滿了沉鬱傷感、煙霞風流的情調。這與古代日本人的心性、敏銳的季節感和「物哀」、「風雅」的審美情趣十分契合。〔注五〕同時,由於平安末期王朝貴族從興盛走向衰亡,平素沉溺於榮華的上層貴族產生了失落感,深感人世之無常,平素不滿於現狀的中下層貴族更加厭世,祈求來世的極樂世界,便廣泛接受了「厭離穢土,欣求凈土」的思想,促成了佛教思想的盛行。這也使他們對白居易詩歌中的老莊享受現世的逍遙觀念和佛家追求來世的解脫思想引起了深深的共鳴,紛紛效仿白居易的寄情詩酒、放縱自娛,以求得心理的寄託和慰籍。平安時代的《源氏物語》、《枕草子》、《伊勢物語》、《和泉式部日記》等作品中,都清晰地反映了當時公卿貴族的這種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
『伍』 杜甫名字的來歷
杜甫名字的來歷:杜甫名字中的甫,意思是指在田裡長得壯健的新苗。男子之美偁也。中國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杜甫曾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
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5)日本人有多少人叫杜甫擴展閱讀
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准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律詩在杜詩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詩的成就,首先在於擴大了律詩的表現范圍。他不僅以律詩寫應酬、詠懷、羈旅、宴遊,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
用律詩寫時事,字數和格律都受限制,難度更大,而杜甫卻能運用自如。 杜甫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跡。
『陸』 在日本最受歡迎的唐朝詩人是誰
這個詩人是唐朝的白居易,之所以說白居易的詩能夠在日本的這么受歡迎,那是因為白居易的詩他的意思都非常的通俗易懂,就連一般的老婦人都可以聽得懂,這首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意思。
因為當時的中文對日本人來說也是一門比較難以理解的語言,稍微復雜一點,他們就不能體會其中的含義,因此他們又怎麼能夠談得上熱愛和喜歡呢,相反,如果這首詩歌比較通俗易懂,那麼他們便會從中與這些詩歌的作者產生一種思想上的共鳴,這也因此引發了他們的一種熱愛和追捧之情,最終造就了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這么的流行。
『柒』 關於日本戰國武將名字的問題
「酒井正家」是他的名字,「雅樂助」則是官職名稱,戰國時期一般會稱有官職的人以官名,這一點與我國古代相似。比如稱「王羲之」為「王右軍」,是因為他因曾任右軍將軍。稱「王維」為「王右丞」是因為他官至尚書右丞。戰國時期與「酒井雅樂正」類似的叫法還有「直江山城守」即上杉家臣直江兼續。
「右衛門大夫」如果在中國的話,就是水野忠政的「字」。類似的還有織田家臣前田利家還可以叫做「前田又左衛門」。如果你繼續讀下去還會發現德川家康手下有一名叫做「本多作左」的家臣。他的本名叫「本多重次」,「作左衛門」則是他的「字」。
還有一點就是很多戰國武將晚年會皈依佛門,比如上杉謙信、武田信玄。「謙信」、「信玄」其實是他們的法名。上杉謙信剛剛繼承上杉家時名叫「上杉政虎」,所以入道後名字應為「上杉政虎入道謙信」。信玄的名字應為「武田晴信入道信玄」。類似的還有織田家臣「池田恆興入道聖入」等等。
日本戰國時期如果把武士的名字叫全,那將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比如:織田信長可以叫做「織田三郎右府信長」,水野忠政可以叫做「水野右衛門大夫下野守忠政」等等。
呵呵,就這些。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捌』 白居易在日本的影響力遠超李白杜甫,為什麼日本人這么推崇白居易
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其中日本影響最大。唐代中國古代詩歌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自奈良時代以來,日本派遣了大批使節到唐朝學習,中日文化交流日益加深。
另一方面,白居易樸素通俗的詩歌風格也對其在日本的廣泛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老少皆宜。雖然當時日本人提倡漢語,許多貴族以講漢語為榮,但漢語對日本人來說仍然是一種晦澀難懂的語言。中國很少有詩人能達到李白和杜甫的水平,更不用說日本了。因此,當時的日本文人用漢字寫詩並不容易,李白和杜甫的詩對他們來說都太難了。只有白居易的詩歌才能達到閱讀和臨摹的要求,所以很受日本學者的歡迎。
『玖』 日本作者寫的古詩和中國古詩作家者寫的古詩一樣嗎有區別嗎
日本的古代文學分 古文和漢文。
古文就是漢字和日語摻著的。是日本人自己研發的。
漢文就是中國的。學漢文的時候會學漢詩。都是李白 杜甫的作品。
到了江戶明治,一些學者就開始學著寫漢詩。貼個例子。
你看不懂是因為,日本人讀漢詩的時候要把詩拆開,拆開日文的古語形式。
再進行翻譯。所以日本人寫的漢詩,如果按中文的知識背景來解讀的話,就看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