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根中國怎麼樣
⑴ 日本對中國是怎樣大家對日本這個國家有什麼看法
先讓我們回顧一下ODA(政府開發援助)的歷史。對外援助是國際關系的產物。國家之間的相互援助本身,可以說自國家產生以來便已有之。但它作為近現代意義上的國際關系現象,則還是形成於近代主權國家體系出現的時期,後來經過兩戰期間的發展,最終於二戰以後才逐步演變成如今的援助體系。戰後國際貿易體系經歷了從關貿總協定到世貿組織的發展歷程,貨幣金融體系則經歷了從布雷頓森林體繫到多邊協調體系的發展歷程。同樣,對外援助體系也經歷了從東西方援助競爭到以經合組織下屬的開發援助委員會(DAC)為中心的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簡稱ODA)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歷程。在此過程中,國際援助體系日臻完善,與此相適應的援助理論體系也日趨精密。ODA作為政府援助,其內容既包括無償援助,也包括需要由受援國予以償還的優惠貸款。例如,美國在冷戰時期實施的巨額軍援往往都是「慷慨」的無償援助。而在發達國家提供的經濟開發援助中,有償貸款卻占據了很大比重。尤其是在日本提供的雙邊ODA資金中,有償援助的比重遠遠大於無償援助。發達國家的援助「任務」,也是眾多發展中國家經過長期努力爭取到的結果,同時也是發達國家保證自己的利益而有些「迫不得已」的保持世界平衡(也包括保有世界級的購買市場)的手段和方法。畢竟世界的海是相通的,世界的空氣是一樣的,壞了哪一家都會「殃及池魚」。
日本對華ODA主要分有償資金、無償資金合作及技術合作3大部分,已形成在資金構成上以日元貸款為主、無償援助和技術合作為輔的形式。可以看出,以日元貸款為主,也就是說,大部分ODA的錢是要還的,不是白拿白用,只是利息要低些。其餘的都要和「施善者」合作,也就是他要告訴「受領者」你該如何花錢,大多數的錢要你買指定的東西,貴不貴值不值你無權評論,俗話說「白吃棗還能埋怨棗不甜嗎」,而且還有可能培養了「粗人」的你對「貴族棗」的「高尚」偏愛。不過更多的事實是,要想再吃,只能買了。
對於這幾年日本ODA的日元貸款,只有中國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信用,認真償還每一筆的日元貸款,看看其他國家,比如印尼,根本沒有償還的意識和可能。我們可以想像銀行的錢是否願意借給有信譽能償還的客戶還是拿錢賴賬的人呢?不過日本的ODA的事實又讓我們有些困惑,日本ODA貸款給與印尼這些東南亞的要多於中國,精明的日本人怎麼糊塗了?其實,日本人一點也沒有糊塗,這里已經很明顯的體現了某種「喜好」和「擔心」,也正說明了「朋友」還有顧慮。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尚在經濟復興時期即以援助國和受援國的雙重身份加入了西方陣營的對外援助體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確立後,在對東南亞地區國家戰爭賠償過程中形成的獨具日本特色的對外經濟合作(援助)ODA模式,為日本經濟的復興與高速增長立下了汗馬功勞。20世紀60年代中期躋身名副其實的援助國後,通過增加對亞洲親美反共政權的經濟援助,既緩解了日美之間的矛盾,又擴大了在亞洲的政治影響。70年代初,日本通過「乞油援助」,順利擺脫了石油危機的困擾,經濟大國地位日益鞏固。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配合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的轉變,日本對外援助也開始急劇增加,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以經濟實力影響國際政治的效果。90年代至今,盡管日本經濟不景氣而影響了對外援助總額的持續增長,但其雄居世界最大援助國寶座的地位並未動搖,只是援助的形式和內容變得更加復雜多樣。事實表明,對於在軍事上受到極大限制的日本來說,對外經濟援助始終是其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美國不同,對外援助只是輔助手段,不過美國的ODA相比日本援助金額也不低了。(「日本友人」總拿美國來和日本作比較的,看來知識積累還有所不足,分析問題還不深刻。)如果說日本在做好事,但做好事不留名是美德,做好事要極力告訴所有的人,我們難免不得不懷疑這些「大款」的不純的動機。當然,對華日元貸款在當時中國百廢待興,資金缺乏,剛剛恢復建設的時候,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中國人是有良心的,中國不僅多次感謝了(根本沒有象有些善於說謊的日本人說的那樣,中國毫無謝意,從不感謝,中國實實在在具體的作了,又出書又寫了報告,而且也和這位「友人」一樣很少談論ODA的實質,為「朋友」留些面子),而且也利用盡可能的條件宣傳了中日友好(如果當時有現在這樣的媒體和互聯網,可能全國人民都會「哈日」了),可以說在很長時間我們是盡量不揭日本的戰爭之「痛」(看看當時大量引進的日本電影電視劇就可知我們的社會輿論的導向了)。後來的發展,眾所周知,挑起種種事端的誰了?對了,是我們的「朋友」。日本希望日元的作用(應該說更多是放貸的作用),能夠讓中國人民忘了血淋淋的歷史,也能夠建立起「主子」和「奴才」的關系。可是我們還沒有變成白痴,還有尊嚴,我們還能算得來歷史的帳,因為我們的「朋友」給我們造成的創傷還很深,還有血在滲出,因為「朋友」搶走了我們的錢後現在「好心」[借錢]給我們的同時?
讓我們回到日本的ODA的具體問題上來。在日本外務省的網頁上就有ODA的相關一欄,新的ODA方案中明確的寫上了今後日本推行ODA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其實現「國家利益」。日本自己的媒體早已得出結論,「對於無法將軍事作為外交手段的日本政府來說,ODA歷來都是一個重要的外交渠道」。看來日本人自己都承認了ODA不是白給的「陷餅」,為何「日本友人」及其「友人N…世」還要宣傳這是「免費的午餐」呢,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社科院朱風嵐學者的分析可謂一針見血,點到實處,讓我們節選一些他發表的論文來看看他是怎樣具體分析:
[1991年4月,海部俊樹首相向國會發表了日本政府的"ODA四指針」,即日本在實施對外援助時要充分注意受援國的以下情況:軍事支出;武器開發及生產;武器輸出與輸入;民主化、市場經濟體系、基本人權與自由保障。就是在日本政府強行通過《PKO法案》的國會上,戰後日本對外援助史上第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ODA大綱》亦被順利通過。
日本政府對ODA四原則的具體運用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加強對沖突國家或熱點地區的援助。冷戰結束後,雖然美蘇支持或參與下的戰爭不復存在,但因種族、宗教等導致的地區性沖突和戰爭成為國際安全問題的新焦點,也自然為向「政治大國」邁進過程中的日本所關注。日本政府表示,日本不僅將通過增加對聯合國維和活動的財政支持,為解決冷戰後的地區沖突做貢獻,而且還將在解決沖突和爭端後,對當事國家或地區進行經濟援助,以鞏固其和平穩定。為此,日本毛遂自薦,主動承擔戰亂地區重建的國際援助會議,並承諾充當主要出資國。1993年,越南從柬埔寨撤軍後,日本搶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之前,恢復對越南的經濟援助,提供500億日元貸款,50億日元無償援助,又向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供600億日元資金,因此當上了國際援越會議主席。同樣,海灣戰爭後的1993年5月,日本政府不顧美國的反對,對伊朗重開了曾中斷17年的日元貸款,其用意無非是想取代美國在伊朗的政治影響。1994年外務省的《ODA白皮書》明確指出,對於向原南斯拉夫地區、盧安達等國家,日本不僅應從人道的觀點,而且還應從建設新的和平秩序的觀點出發做出積極貢獻。1995年6月,日本與朝鮮之間達成有關向朝提供緊急大米援助的協議,向世人展示日本在解決朝鮮半島問題中不?
1998年1月,日本發起主辦「關於爭端預防戰略東方國際會議」,邀請眾多的非洲國家代表以及聯合國、非洲機構代表參加。同年秋,日本在東京召開第二次非洲會議,其在非洲的影響和作用不斷增強。日本不但牽頭實施在柬埔寨的維和行動,而且多次主辦柬埔寨復興國際會議,這種出錢又出力的行為,為日本贏得了國際聲譽。
第二,以支援市場經濟化、民主化為由,通過增加、減少或凍結ODA來加強其在構築國際新秩序進程中的發言權。日本對冷戰後致力於實行民主化和向市場經濟過渡中的中亞5國、高加索3國和蒙古、越南、柬埔寨,中南美的尼加拉瓜、薩爾瓦多、秘魯以及在新體制下重返國際社會的巴勒斯坦、南非等國家都給予了大量援助。
第三,從其「無核三原則」的外交立場出發,力圖以ODA為手段來掌握世界軍控的主導權。將對外援助與受援國的防務政策掛鉤是冷戰後日本ODA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在對中國的ODA政策上,日本不但與中國的核試驗掛鉤,還與中國正常的軍費支出增長相聯系,反復要求中國政府提高軍費支出透明度,立即停止核試驗,並以停止1995年度的無償資金援助進行所謂的制裁。日本政府在利用ODA為籌碼影響受援國的軍備政策上,並非一視同仁,而是有明確的選擇性和針對性。
日本ODA量的增加一向被看作是其「國際貢獻」的重要內容和尺度。的確,冷戰後隨著日本ODA政治化的日益明顯,它已成為日本實現「政治大國」戰略目標中強有力的外交工具,其在日本對外政策手段中的絕對作用正在進一步增強。但是,《PKO法案》、《自衛隊法》以及《防衛大綱》等一系列法案的通過,又使日本增添了新的「政治大國」戰略目標的外交手段。事實進一步證明,日本政府確已不滿足於僅僅通過經濟援助的手段來影響國際政治和推行「政治大國」戰略目標,而是要直接從政治和軍事人手謀求在國際社會發揮影響和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在進入後冷戰時期的今天,對外經濟援助在日本外交政策中的地位也在相對悄然下降……]
以上具體的分析,已經讓我們很明白了日本ODA打得是張什麼樣的牌。
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中國經濟快速的發展,日本對華的ODA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小了,國外的直接投資將可以替代日元貸款。而且正如前朱總理對日本ODA的幹事所言的那樣,中國完全用能力調達足夠的資金,言下之意是,可以不需要日本的ODA了。其實日本也看到了這一點,也調整了對華的ODA的結構,目前,日元貸款主要用於中國的環保等和日本也息息相關的領域。日本對華的ODA最終還是會結束它的冠冕堂皇的「使命」的。
最後還想補充的是,關於非典時期的日本積極地對華援助,在日本國內早已有人分析了其真正的背景。小泉純一郎在對朝外交上的尷尬,和由於自己的參拜靖國造成的中日關系的冷淡,已經造成了外交毫無作為的首相的不良形象,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重塑自己對華有智有謀得政治形象(給中國些實惠以期減小抗議自己參拜的聲音,同時迎合國民的期望:期望看到對華的強硬立場而又能穩固中日的「緊密」關系),提高自己的政治得分。不過在批准對華的抗擊非典的援款的時候,也遭到了日本許多國民的強烈反對,在當時的民放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不應該給中國援助的回答幾乎過半,剩下的是有條件給與,在中國保證非典不能傳入日本後可以考慮,以及不願回答者。在數量上,不少日本國民埋怨給得太多了,難道他們就是我們「真正的朋友」?至於美國給與中國的非典援助不多,這和美國的國際政策以及美國對華經濟做出的分析等有關。霸權的美國暫時不需要拉近中國而取得什麼政治上的好處,和中國的關系也還算暫時處在平穩期,伊拉克戰爭後期的問題是美國最棘手要解決的,同時美國經濟界大多認為現在的中國有經濟實力對付這樣「災害」,只需作象徵性的支援即可。這點幾乎得到了世界的共識,所以大
多數國家認為沒必要以多少經濟的援助來做對華友好的標准,只是根據自身的實力向中國提供支持。比如印度軍方很象徵性的給了不到一萬美元的葯品。但還是有很多國家和國際公司向中國提供了不少經濟上的支援,包括美國。當然有一點也不能忽視,就是當時的西方輿論都在指責和埋怨中國對於非典初期的處理不當,日本也不例外,NHK在非典結束的時候,還製作了一個專題,在黃金時間播出,反復指責了非典開始時的中國的「隱瞞和欺騙」對世界造成的損失。這里,我們要知道,國家之間的「友誼」不能用我們生活中交友的准則來判定,這樣的做法既幼稚又可笑。(何況非典時期的中國並未到了亡國大難的關頭,最後的經濟統計顯示當時的國民經濟還是健康發展的,國沒亂,糧沒斷。「日本友人」在文章中對「患難」一次的頻繁使用有些莫名其妙)。
⑵ 日本現在和中國的國家關系怎麼樣具體有哪些爭議問題呢
1、領土爭議主要是釣魚島 至於 日方在琉球群島的主權早就得到中方承認(這是事實 沒啥可Y的)
2、二戰問題的認識兩國存在分歧
3、對於靖國神社的態度存在分歧(並不只是政治原因 文化因素往往被忽視)
4、日本的右翼力量和中國的網路民族主義 都是造成民間不和諧的主要因素
5、兩國之間的分歧將長期存在 而同時經濟利益的平台上又互相合作 互相利用
6、軍事分歧還沒有 不然。。。。
7、歷史問題 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文化因素
從政治的角度上講 中國需要日本外交 來控制美國的擴張 克制北朝的自我膨脹 而日本也需要中國在政治上維系其在美國控制之外的政治自由與獨立 同時藉助中國協調與俄羅斯和朝鮮的關系
經濟上 中國需要日本的科技 (請天朝人士不要YY 如果天朝沒了島津一家的儀器 恐怕中國的科研能力。。。。)而日本需要中國的原材料和商品市場
⑶ 中國和日本關系如何
現在的中日關系,應該是既有斗爭又有合作。利益存在和實力的抗爭,都讓中日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系。日本經濟(包括出口和進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中國,但是日本的部分政治勢力又仇視中國。中國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走的還算順風順水,中國在不斷改善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周邊環境。所以在雙方實力沒有實質性變化時,中國不會公開樹立日本這個仇敵。
這就是鄰居一樣,有斗爭也有合作。
⑷ 日本最近跟中國的外交關系怎麼樣
最近日本人非常郁悶,因為中國人微笑著拿起了屠刀日本最近總是攻擊中國,搞的我們象回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除去競選原因,也有其他原因. 具體表現:1,東海資源糾紛.2,派人入我領海勘探.3,鼓吹永遠參拜靖國神社.4,指責我擴軍備戰.5指責我間諜船入侵 原因:1我國報復日本強搶(安大線)俄羅斯石油資源.並且提議開發莎哈林群島的石油資源,眾所周知莎哈林群島包括俄羅斯佔領的日本北方四島.我國此舉比日本搶安大線的策略還狠,一食3鳥...既獲得資源,又彌補了與俄羅斯的關系,而且更堅定了俄羅斯不歸還北方四島的決心.並且薩哈林的資源項目肯定不會讓日本介入.日本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呵呵....至於東海的石油"春曉"項目,開采區在我國領海,日本根本無權提出異議,我國早就開始開發了,日本只不過沒地方煞氣找個借口而已.開都開了,且沒違反國際法.日本蹦達幾天就消停了.日本也不傻,拒絕與我合作開發石油,日本的石油需求基本飽和,沒必要花錢開.另外,距離我們比較近,不安全,萬一日中開戰怎麼半? 2京滬鐵路距離日本越來越遠.中國將引進法國的機車,與韓國的相似. 【轉自鐵血 http://www.tiexue.net 】 3我國明確反對日本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4我國兩個月內判刑槍斃日本在華犯罪人員7人.(拒絕引渡) 5我國將試射東風彈道導彈,射程2500公里,目標明顯針對日本,意在警告日本如敢入侵或挑釁,我國將給日本點顏色看看. 日本現在明顯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依仗老美的人馬,幫腔作勢,狐假虎威... 綜合來看,日本不會與中國鬧的很僵(武裝沖突)中日貿易1000億美圓,而且日本順差,中日開戰對日本經濟打擊是巨大的.即使開戰日本雖然有美國保護但仍無法打垮我們,而日本必將因此而亡國滅種,當前我們應該注意的是提高警惕,防止日本偷襲,日本尤其善於此法,中日甲武海戰,日俄戰爭,918事變,偷襲珍珠港。。。
⑸ 日本佔領中國會怎樣
按照他們當初的考慮,他們將把中國分為幾個相互分割的區域,然後日本人通過傀儡加以控制
在具體的事實上,參考東北的經驗,將採用屠殺,清除掉敢於反抗的人,同時通過奴化教育,培養代理人,進行同化
中國未來就是日本的殖民地
⑹ 日本和中國到底誰的綜合實力最強
目前的情況下,顯然還是日本,具體如下:
1.GDP:以2010年為准,日本:54742億美元,中國:58786億美元,這個是總值,綜合實力當然要看人均,日本2010年只有1億2千萬左右,而中國卻有14億多,那麼中國2010人均GDP就是4199美元,而日本則是45618美元,差了10倍還多,不言而喻了。
2.科技:在高科技方面我想大家還是比較清楚的,在主流的高科技領域我們跟日本還有差距。但軍事科技我們不必日本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勝一籌,但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一面,主要還是看主流。
3.醫療衛生:這方面我們不提了吧,你懂的。
4.教育:我們再高科技領域之所以還落後,為什麼呢?大家都知道科教興國的道理,這說明教育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他不說了吧,這里並不是漲別人威風捏自己銳氣,我覺得現在還是應該承認自己暫時落後的現實,然後奮起直追,超過日本是遲早的事。因為我們在人口、地理等諸多方面都優於日本。
⑺ 中國與日本的關系如何拜託各位了 3Q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日關系確有一些獨特之處,在這些特點當中蘊含著兩國關系錯綜復雜性的根源和兩國關系巨大發展潛力的源泉。 兩千多年來中日關系史的特點在於,兩國經過「強弱型」關系、「弱強型」關系,現在正向著「強強型」關系發展。1955年,毛澤東主席在會見日本客人時曾說:「我們兩個民族現在是平等了,是兩個偉大的民族。」這話真可謂言簡意賅。毛主席講這段話以前的漫長的中日關系史可劃分成兩段,或者說過去的中日關系有「兩個歷史」,一是兩千多年的中日交往史,二是從1894年到1945年大約50年的日本侵華史。在前一個「歷史」即兩千多年中日交往過程中,兩國基本上是和平共處的,從國力對比看,中日關系是「強弱型」(中國強、日本弱)關系。後一個「歷史」則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從國力對比看,中日關系是「弱強型」(中國弱、日本強)關系。 重溫中日關系的「兩個歷史」,使我們感到在中日歷史問題上應取「兩點論」:既要看到「五十年」的不幸歷史,又要看到兩千多年和平交往的歷史;既要不忘日本侵華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又要珍視中日通過兩千多年交往形成的、共有的歷史與文化的資源,這是發展兩國關系的深厚潛力所在。 從毛主席講那段話以後,可以說中日關系開始了「第三個歷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2年日本取得戰後獨立,這為兩個獨立國家間的平等交往准備了條件,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則成為兩國正式開始平等交往的起點,至今已有30年。 這樣,可以說中日關系有了「三個歷史」,在前兩個歷史時期,中日關系一直是「一強一弱」關系,而在新中國成立後,這種「一強一弱」關系終成歷史,並開始走向兩千多年來從未有過的第三種狀態———「強強型」關系。鑒於中日兩國至今仍處在走向強大的過程中,因此當今中日關系離成熟的「強強型」關系還有一段較長距離。 在中日走向「強強型」關系的過程中,有人說中日在東亞將形成「一林不容二虎」的緊張關系;有人則期待中日合作並成為推動東亞地區發展的「雙引擎」。總之,未來一段時期中日關系將可能形成相互合作與摩擦並存的局面,而如何減少摩擦,特別是不讓摩擦影響甚至破壞兩國間合作,以便通過這種合作給兩國人民乃至整個亞洲地區帶來巨大利益,將成為兩國外交的一個重要課題。 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中日關系史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兩國經過「農農型」關系、「農工型」關系,現在正向著「工工型」發展。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起初還是個農業國家,中日關系是農業國與農業國的關系;但隨著日本迅速推進工業化,逐步成為工業化強國,中日關系也相應變為農業國與工業國的關系,諾大的「農業中國」成了日益走向工業化軍事化的日本的重點欺負對象。二戰後,日本經過五六十年代經濟高速增長期,又一次實現了正常的重化學工業化,並在80年代成為世界上的汽車、鋼鐵、家電、機械等主要工業品的最重要生產者和出口者,甚至被稱為「世界工廠」。 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持續低迷,日本人驚呼他們「失去了十年」,而對於改革開放的中國來說90年代卻是「收獲的十年」。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引領之下,中國工業化進程大大加快,在日本等國出現了所謂「中國威脅論」,也有人認為中國成了「世界工廠」,而日本則出現了所謂「產業空洞化」問題,其潛台詞也包含著對中國崛起的擔心。 這恰恰是周恩來總理在近50年前就已覺察和預見到的問題,他在1954年會見日本客人時曾說:「諸位要問,我們工業化了,日本也工業化了,不會有沖突嗎?」緊接著,周總理亮出了他那極具智慧和洞察力的精闢論點:「假如永遠是工業日本、農業中國,那麼關系是搞不好的。……只有中國工業化和日本工業化,才能和平共處,共存共榮」。 最近幾十年來中日經貿關系的巨大發展,正是周恩來總理所說的、從「農業中國,工業日本」到「工業中國,工業日本」這個歷史性轉變過程的生動反映,事實已經並將繼續印證周總理的精闢論斷:「只有中國工業化和日本工業化,才能和平共處,共存共榮」。因為人們只要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就不難發現中國工業化與日本工業化的關系主流不是相互沖突而是相互融合。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通過日本工業化、中國工業化乃至東亞其他新興工業國或地區的工業化的相互融合,一個世界性的製造業密集地帶已經在東亞地區形成。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4-30 17:22 中日邦交正常化30年來中日關系史的特點在於,兩國關系經過「友好高潮期」、「感情摩擦期」,正向著「冷靜務實型」關系發展。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加上在冷戰的特定階段中日形成對付共同威脅的戰略需要,因此在那段時期中日關系迅速改善,甚至出現了被稱之為「蜜月外交」、「乾杯外交」的友好高潮期。其後,中日關系一方面繼續發展,另一方面也不斷出現問題,特別是在如何對待日本侵略戰爭歷史問題上,兩國間發生了一系列摩擦。如何走出感情摩擦期成為兩國關系的難點。針對這個問題,鄧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就做出了英明的回答,他說:中日「要永遠友好下去。這件事超過了我們之間一切問題的重要性。」這實際上是把發展中日關系提到戰略高度和時代高度,提醒人們要處理好發展中日關系這個大局與各種局部問題之間的關系。 從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看,發展中日關系就是不要偏離這個時代主題,要「和則兩利」,「和」就是中日之間不要再打仗,「利」就是雙方利用和平環境實現共同發展。從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看,發展中日關系就是要緊緊跟上全球化潮流,特別是中日經濟關系的發展正是經濟全球化潮流在中日之間的體現,而經濟全球化則是先進生產力跨越國界發展的體現。顯然,促進中日之間開展各方面交流、特別是開展經濟領域的合作,完全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方向。今後,隨著兩國關系日趨成熟,立足於兩個國家的戰略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新「中日關系觀」將會日益成為雙方的共識,同時,隨著中日經濟相互合作與依存關系的加深,中日之間必將形成一種基於相互理解的、冷靜務實和相對穩定的友好關系。新世紀中日關系的特點:「以民為主」的中日廣泛交流時代正在到來。當今中日關系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一方面政治、外交方面問題不少,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隨著人財物跨國流動的「門檻」日益降低,以貿易投資、科技教育、文化交流、人員往來為主要內容的民間交流日趨發展,一個「以民為主」的中日廣泛交流時代正在到來;千千萬萬日常的、平凡的經濟交流與人員往來的「故事」構成了中日關系的基礎和主體;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和兩國在經濟等領域的「合作」成為推進中日關系的兩個輪子,「友好」所象徵的精神力量與「合作」所產生的物質利益正在通過「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良性循環,促使整個中日關系「更上一層樓」。
⑻ 中國和日本的軍事實力對比如何
中日一對一單挑,毫無疑問,中國遠遠的把日本甩在了後面。
中國具有豐富的資源,龐大的戰略縱深,豐富的人力資源..... 這些都是日本無法比擬的。
中國是一個陸地國家,戰時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自給自足;而日本是一個島國,一旦中國實行海上封鎖,日本撐不了多久。
中國具有完備的軍事工業體系,基本上所有的武器裝備都可以自行設計和生產;而日本大部分武器受制於人,打掉一部分就永久喪失了,無法快速補充。
經濟上中國相當於世界工廠,中國的工業生產受到影響,全世界將跟著受影響,這些也是日本無法比擬的。
日本全國都在中國的火力打擊范圍之內,一旦開戰,中國的遠程火力可以形成絕對的火力壓制(二炮為主),日本的高科技兵器根本就無法展開,換言之,戰爭的規模越大越對中國有利。小規模沖突(以海軍為主),中國可能要吃點虧;中等規模沖突(以海空軍為主),中國占優;大規模沖突(二炮也包含在內),中國大勝;全面沖突(所有兵種一起上),中國完勝,日本完敗。
戰爭承受能力,中國可以經得起大規模戰爭,戰後可以快速恢復,而日本想都不敢想。
⑼ 現在的日本人對中國的態度怎麼樣
1.現在的日本人對中國的態度怎麼樣?
大部分日本普通民眾對中國還是很有好的,很多的在日留學生都受到身邊的日本人的幫助。但最近一年來有一些惡化。原因有以下方面:毒餃子事件令日本民眾對中國的食品安全性問題產生懷疑,近日的奶粉問題再次成為日本民眾關注的焦點。還有前天爆出的豆子事件等食品安全問題已逐漸演變成為,中日民眾關系的主要問題。日本民眾並不太關心政治,只關心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
日本臭名昭著的黑社會組織「福建幫」中多中國人,燒殺搶掠壞事做盡。
日本有一家庭遭中國留學生搶劫並將其一家5口殺害,其中有3名小孩最大的僅7歲最小的僅5歲。
部分中國人不忘歷史怨恨不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日本。(日本在世界好感度國家排名中僅次於德國,排名第二)中國民眾普遍存在的心理是要讓日本將道歉掛在嘴邊上,但日本民眾大多了解那段歷史的人,都不願提起,他們認為很悲慘,不想接以前的傷疤,認為自己同樣是受害者。
部分中國人也可以說是大部分中國人的素質問題特別是在日華人的素質問題引起日本人反感。
部分日本民眾認為,政府在一些對華問題上過於軟弱,安倍、福田對華所進行的是「獻媚外交」。
民眾感情應該是雙邊關系發展的根本。日本國民確實對真實的歷史了解不夠,特別是年輕一代,這與政府的教育有很大關系。而且一些右翼分子對一些確鑿的歷史,加以詆毀,確實令每一個中國人感到憤怒。但我們要深知日本人民是無辜的,他們同樣是受害者。與中國民眾關心歷史問題不同,日本民眾更關心與自身利益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中國政府還應加強監管力度。
2.新首相麻生是親中的嗎?
麻生從他以前的言行來看有很深的鷹派背景,但他今後還會延續福田外交的部分理念。麻生雖然曾公開表示支持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並主張日本應該擁有核武器等被人們稱為「大嘴麻生」。但他在12日的一次演講中說:「如果我當選將繼續改善對華關系,發展中日友好是一種手段,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我將繼續推動日中戰略互惠關系的發展。」22日他在當選總裁後再次闡述對華關系時表示:「日中友好是發展兩國戰略互惠關系的一種手段,有利於雙方的國家利益。」在競選演講中他也曾說:「以前發表的言論只代表我的個人意見,今後將及時閉嘴。」26日他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發言時表示:「日本今後將繼續加強與中國的互惠與互益發展日中友好。」近日他在國會參議院接受議員質詢時表示:「將慎重對待歷史問題,繼承村山談話和小泉首相對戰爭受害者道歉的談話的精神,推動與中國的戰略互惠關系。」(24日他將訪華)總之,今後麻生太郎身為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他的一言一行代表著日本的國家整體,他必然會慎重行事。安倍晉三在未當首相前應該說比小泉還「右」但上任後第一件事竟然是訪問中國,任內也沒有參拜過靖國神社,但他在上任前與卸任後都去了(今年8月15日)。不管麻生個人對華感情如何,但今後他必然會從國家總體利益出發,畢竟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當然他今後不會向福田首相在任時如此「親華」,但大方向不會有重大調整,只是在一些涉及到國家利益的問題上強硬一些,今後在雙方的談判桌上增加了一些難度。國家關系是由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無論是誰上台都會以國家利益為重,加強中日關系。當然我們希望麻生能夠像福田首相一樣推動中日關系向前發展,在此在下也對福田康夫首相任職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1年間對中日關系有好向前發展做出的積極貢獻表示高度贊賞。今年8月15日前夕有記者問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町村信孝是否會去參拜靖國神社,他說:「這是每個人自己的權利,但我們應該考錄到自己國家公務員的身份,我在以前任外相期間沒有去參拜過。」今後政策上會有一些調整但總體方向不會改變,無論首相是誰,即便是小泉在任他也會在靖國神社等問題上三思而後行的。雙方和則兩利,敵則兩害,對立甚至戰爭不利於任何一方,只要是頭腦清醒的人都應該認識到這個淺而易見的道理。日本現在內政方面危機重重,誰也不想在外交上再找麻煩。中國現今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加強與中國的友好關系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如果首相有何「過激舉動」那勢必會損害日本的國家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一些大財閥的在華利益也會受到損害,那些老闆們想必不會讓這些政治家好過吧!中日關系向友好方向發展,這是大勢所趨的歷史必然,並不是某個人所能決定的。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必將不斷向前發展並上升更高層次!
建議閣下參考以下資料:
《日本首相列傳》《日本政治與外交》《日本國會與政治》《日本外交三十年》《出使東瀛》《首腦外交-中日關系》《感受日本》等
有關網站:
日本內閣府官方網www.cao.go.jp
日本國駐華大使館官網www.cn.emb-japan.go.jp
日本政府官網http://nettv.gov-online.go.jp/(有視頻)
日本首相官邸(永田町)官網www.kantei.go.jp
⑽ 日本的根在中國嗎
不全是,日本人屬於舊蒙古人種與彌生人(新蒙古人種)的結合體,而舊蒙古人種來自中國南部和半島南部,而彌生人則是途徑朝鮮半島來日本的,此外現在的日本人還包括蝦夷人、熊人、琉球人等等日本的少數民族而這些人又是不同的人種,比如蝦夷人就是高加索人種,而且是日本的最早居民。所以日本人不僅僅來自中國還有朝鮮半島、琉球群島和日本本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