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銃隊是日本什麼部隊

銃隊是日本什麼部隊

發布時間: 2022-07-03 08:17:48

❶ 日本陸軍實力

日本陸上自衛隊是日本自衛隊的陸上軍事部隊。主要負責地面作戰、地面防空、兩棲登陸和近空空中支援作戰。由於日本在戰後受到《戰後憲法》的規制,陸上自衛隊被禁止使用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等侵略型武裝,並禁止於平時實施徵兵制。

日本陸上自衛隊編制:轄5個軍區司令部和一個裝甲師;12個步兵師;5個A型師(9000人);7個B型師(7000人);2個合成旅,包括一個裝甲旅和一個直升機旅;1個炮兵旅,包括兩個炮兵團;1個空降旅,包括4個空降連和一個防空營;2個防空旅,包括4個防空團;4個教練旅;5個工程兵旅;1個航空旅,包括24個直升機中隊;5個反坦克直升機中隊。

日本路上自衛隊裝備主要包括:各種坦克1020輛,裝甲車約980輛,各型飛機約511架,各種火炮7630門。

具體編制:

北部方面隊,為規模最大軍隊(北海道地方),下轄北部方面總部(札幌市:札幌駐屯地)、第2師團(旭川市:旭川駐屯地)、第5師團(帶廣市:帯廣駐屯地)、第7師團(千歲市:東千歲駐屯地)、第11師團(札幌市:真駒內駐屯地)、第1特科團(千歲市:北千歲駐屯地)、第1高射特科團(千歲市:東千歲駐屯地)、北部方面施設團(惠庭市:南惠庭駐屯地)、北部方面混合團(千歲市:東千歲駐屯地、真駒內駐屯地、旭川駐屯地、帶廣駐屯地、倶知安駐屯地)、北部方面教育連隊(千歲市:東千歲駐屯地)、北海道補給處(惠庭市:島松駐屯地)、其他直轄部隊等。

東北方面隊(東北地方),下轄:東北方面總部(仙台市:仙台駐屯地)、第6師團(東根市:神町駐屯地)、第9師團(青森市:青森駐屯地)、第2施設團(柴田郡柴田町:船岡駐屯地)、東北方面混合團(仙台市:仙台駐屯地)、東北補給處(仙台市宮城野區:仙台駐屯地)、其他直轄部隊等。

東部方面隊(關東甲信越地方、靜岡縣),下轄東部方面總部(練馬區:朝霞駐屯地)、第1師團(練馬區:練馬駐屯地)、第12旅團(北群馬郡榛東村:相馬原駐屯地)

第1施設團(古河市:古河駐屯地)、東部方面混合團(橫須賀市:武山駐屯地)、東部補給處(土浦市:霞浦駐屯地)、其他直轄部隊等。

中部方面隊(近畿地方、東海地方、北陸地方、中國地方、四國地方),下轄中部方面總部(伊丹市:伊丹駐屯地)、第3師團(伊丹市:千僧駐屯地)、第10師團(名古屋市:守山駐屯地)、第13旅團(廣島縣:海田市駐屯地)、第14旅團(善通寺市:善通寺駐屯地)、第4施設團(宇治市:大久保駐屯地)、中部方面混合團(大津市:大津駐屯地)

關西補給處(宇治市:宇治駐屯地)、其他直轄部隊等。

西部方面隊(九州、沖繩地方),下轄對馬警備隊(長崎對馬市)、西部方面總部(熊本市:健軍駐屯地)、第4師團(春日市:福岡駐屯地)、第8師團(熊本市:北熊本駐屯地)、第15旅團(那霸市:那霸駐屯地)、第2高射特科團(飯冢市:飯冢駐屯地)、第5施設團(小郡市:小郡駐駐屯地)、西部方面混合團(佐世保市:相浦駐屯地)、陸上自衛隊九州補給處(神埼郡吉野里町:目達原駐屯地)、其他直轄部隊等。

中央應變集團(練馬區:朝霞駐屯地),下轄第1空挺團(船橋市:習志野駐屯地)、第1直升機團(木更津市:木更津駐屯地)、中央應變連隊(宇都宮市:宇都宮駐屯地)、特殊作戰群(宇都宮市:宇都宮駐屯地)、中央特殊武器防護隊(埼玉市:大宮駐屯地)、對特殊武器衛生隊(練馬區:朝霞駐屯地)、國際活動教育隊(御殿場市:駒門駐屯地)、防衛大臣直轄部隊、警務隊(新宿區:市谷駐屯地)、中央會計隊(新宿區:市谷駐屯地)、中央輸送業務隊(橫濱市:橫濱駐屯地)、中央業務支援隊(新宿區:市谷駐屯地)、中央管制氣象隊(新宿區:市谷駐屯地)、會計監查隊(新宿區:市谷駐屯地)

中央音樂隊(練馬區:朝霞駐屯地)。

日本海陸空自衛隊共同使用之機關:

自衛隊札幌病院-豐平駐屯地(北海道札幌市豐平區)

自衛隊仙台病院-仙台駐屯地(宮城縣仙台市宮城野區)

自衛隊富士病院-富士駐屯地(靜岡縣駿東郡小山町)

自衛隊阪神病院-川西駐屯地(兵庫縣川西市)

自衛隊福岡病院-春日駐屯地(福岡縣春日市)

自衛隊熊本病院-熊本駐屯地(熊本縣熊本市)

自衛隊別府病院-南別府駐屯地(大分縣別府市)

陸上幕僚長指揮監督的部分自衛隊醫院:

自衛隊體育學校(練馬區:朝霞駐屯地)

自衛隊中央醫院

自衛隊醫院。

特殊組織(符合特種部隊定義的軍事力量):中央應變集團(CRF)、特殊作戰群(SFGp)、第1空降團、第1直升機團、西部方面普通科連隊(WAiR)、游騎兵(附屬於某些有直升機的部隊或臨時專業編成)。

❷ 日本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火器的

1543年。葡萄牙人把「鐵炮」(火槍)帶到日本種子島。
日本人把這個歷史事件稱為「鉄炮伝來(てっぽうでんらい)」
然後種子島的藩主種子島時堯購買了這些鐵炮,讓家臣學習了它的製法,逐漸將火槍推廣到全國諸大名。

以上是復制,以下是我個人的手工回答哦

日本人那時候打仗就是幾百人,我在日本留學時候,東京的大久保區,每年會舉行一個活動,叫百人火銃隊,就是當年江戶時代,德川幕府的火銃隊,那些後人們幾年自己的祖宗,會穿著以前的服裝拿著火銃擺出當年的隊形演練。

其實日本那時候打仗就幾百人,頂多幾千,所以百人火銃隊是很強的啦。因為一排槍射倒幾十人,對於每方幾百人的隊伍殺傷很大的,但是那時候中國騎兵都是幾千人,射倒幾十人,後面的騎兵會毫無痛癢的補上來一刀一刀把火銃手砍死

❸ 尋有關日本會津的歷史資料,越詳細越好,謝謝!

會津戰爭——母成峠的攻防

概述

自江戶無血開城以後。各地的佐幕志士並不甘心神君三百年的基業就這樣毀於一旦。會津藩主松平容保自回會津以後,整備軍火,改革兵制,准備和新政府軍決一死戰,同時,東北地方諸藩並不希望把奧羽地方捲入戰火中。慶應四年(明治元年4月11日),仙台藩主伊達慶邦,米澤藩主上杉齊憲向奧羽鎮撫總督九條道孝提出對會津寬大處理的請求,但是遭到了拒絕。於是奧羽和北越諸藩揭竿而起,成立了奧羽越諸藩同盟(以下簡稱為同盟軍),一齊反對驕橫的西南外樣藩閥政府。新政府在結束了上野戰爭後,就決定開始平定奧羽。五月新政府軍奪取了聯合軍的白河城,確保了進攻奧羽的通道。使戰爭在年內結束成為可能。上野戰爭結束使得新政府軍可以騰出手來對付東北戰場。新政府軍採取孤立會津的戰術方針。6月24日陷棚倉,13日陷平城,27日三春藩投降,並為新政府軍打前鋒,29日打下了二本松,逐次消滅了會津周圍的各小藩,把會津孤立起來。同時北越方面的戰事結束,北越方面軍山縣有朋的四萬大軍對會津的後方構成了很大威脅。但是他們進擊會津得翻山越嶺,需要很多的時間,如果這樣的話勢必要在冬天作戰,但是這對以薩長軍為主的政府軍非常不利。大村益次郎反對東山總督府單獨行動,但是板垣退助,伊地知正治等人認為現在是出兵的大好時機。鑒於其強硬的態度,大村還是同意了板垣退助的意見,於是8月20日,新政府軍從二本松出發,直撲要道母成峠。

戰斗的發端

慶應四(明治元)年正月開始的戊辰戰爭的戰斗區域逐漸向東推移。到了三月,新政府軍全面進駐江戶,四月讓出江戶城的舊幕府抗戰派向關東各地逃逸。時至今日,對於江戶開城是否妥當仍有爭議,筆者在此不予評價,但是必須指出這么一點,西鄉隆盛等明治新政府的領導層在當時尚未認識到戰火已經蔓延開去,尚未剿滅的舊幕臣等佐幕勢力的存在將會引起更大的麻煩。實際上雖然無法對逃脫的諸隊實力作出確實的評估,但是也有著無法輕視的作戰能力。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大鳥圭介率領的傳習步兵隊為基乾的逃脫軍(以下通稱為大鳥軍),他們一旦占據宇都宮城,對下野國周邊的新政府方諸藩將產生極大的威脅。

直到閏四月,新政府軍東山道總督府與大鳥軍多次發生沖突,但是始終無法將之全殲,另一方面則無法阻止大鳥軍和會津藩的聯合。新政府軍在五月奪取奧羽越諸藩同盟軍(以下通稱為同盟軍)占據的白河城,確保對東北地方的突破口,使年內結束戰爭成為可能。

白河城周圍的攻防戰持續期間,江戶的新政府軍取得上野戰爭的勝利,終於開始准備對同盟軍進行真正的攻勢作戰。

新政府軍在最初採取去枝弱乾的戰略方針,即對會津周圍的小藩進行調略使之脫離同盟,然後才對處於孤立狀態的會津藩作出致命一擊。

為此東山道總督府逐步佔領沿海地區的各藩,然而在迎來秋天的七月占據二本松藩之後,決定轉換方針,一舉攻佔會津。其理由為,以南國的士兵為主體的新政府軍無法承受嚴寒的打擊,在冬天來臨之前挑起短期決戰,將對己方更為有利;同時,對於同盟諸藩來說,如果相當於根乾的會津藩戰敗的話,如同枝葉的同盟諸藩也必將投降,優先攻佔會津的方針因此定了下來。

同一時期,北越方面的戰事告一段落,山縣有朋的四萬大軍從越後口向同盟軍施加壓力,但是翻越大山脈確保對會津的突破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在這樣的狀況下,實際上掌握統括全體新政府軍的權力的大村益次郎並不同意東山道總督府單獨出擊。但是薩摩的伊地知正治和土佐的板桓退助態度十分強硬,主張東山道總督府單獨進攻會津,大村為其熱情折服,答應他們的要求。就在東山道總督府進軍會津之的時候,與大鳥軍在母成峠發生沖突。

兩軍的戰力對比

東山道總督府的戰力核心為薩摩、長州、土佐、鳥取的各藩兵,還包括北關東諸藩的部隊(充當預備隊)。從現在看來大概有舊日軍一個步兵聯隊的戰力,再加上日光口的中村半次郎支隊,其規模有一個小規模獨立混成旅團之大。如果從獨立實施補給活動方面來看應該是小編成的獨立混合旅團。

名義上九條出任總督,但是部隊的實際指揮是通過板垣退助、伊地知正治兩名參謀合議後進行的,因此總督只是裝飾品般的道具。

二人在用兵上提倡少數精銳主義,其具體表現為伊地知要求將薩摩藩中最為精銳的由鹿兒島城下出身者組成的小銃隊的過半數置於麾下。從番號看的話,包括從一番隊到六番隊的六隊小銃隊。對於伊地知來說,組建時間越長(番號越小)的軍隊就是精良強大的部隊。

與此相對,同盟軍在失去二本松之後,士氣低落。同時由於將大半兵力投入越後口的防戰,一下子無法抽調回來,而且剩餘的兵力分散於會津國境的各峠,也就完全無法有效地利用內線的優勢。為了收復二本松失敗,同盟軍喪失了寶貴的預備兵力,大鳥軍只得獨自承擔起守備母成峠的責任。

母成峠的守備隊是以傳習步兵為中心構成,其規模按照現代的標准,大概在一個大隊左右。傳習步兵隊由江戶的町人組成,其裝備的小銃為最新式的。在戰爭初期,舊幕府軍的主力小銃具有壓倒性的火力,但是到了八月的時候,新政府軍也得到這種武器,火力也就和舊幕府軍不相上下。基本上,母成峠守軍三分之一以上為大鳥指揮的舊幕脫走軍(約350餘),是守軍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另外有會津藩若年寄田中源之進指揮的會津藩兵300餘人,二本松藩家老丹羽丹波指揮的二本松藩敗殘兵百餘人,大鳥屬下的土方歲三,山口二郎(齋藤一)指揮的舊新選組殘黨50餘人。另外還有仙台等東軍各藩兵50人左右,計共800餘人左右。

進攻會津的路線

無論是從沿海地區還是從內陸地區進入會津,都必須翻山越嶺,克服其間的種種困難,那麼要怎樣將非戰斗損失降至最低,就是新政府軍的參謀所要考慮的問題。

伊地知正治主張越過母成峠沿豬苗代湖北岸進軍,板垣退助則認為越過御靈櫃峠從南岸進軍更好。兩者各執一見,互不相讓,無法達成一致的見解。

如果從母成峠方面進軍的話,道路比較平坦,便於快速進軍。但是如果同盟軍在豬苗代城放火,並燒掉十六橋,那麼新政府軍對會津的作戰將無法順利完成。伊地知對自己的作戰方案非常自信,認為一定能搶在聯合軍毀壞十六橋前頭完成作戰。事實表明,新政府軍的突進並沒有留給同盟軍多少時間去完成這些阻撓行動。

板垣退助也堅持己見,二人意見很難調和。於是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就是暫緩進攻節奏,將兵力一分為二,兩道並進,盡早發起攻擊。但是如前所述,旅團規模的新政府軍東山道總督府用於正面攻擊的兵力只有三千左右。即使擊退敵軍,要在敵區紮根也需要更多的兵力。因此將三千兵力一分為二,也就是讓一千五百人去攻打一個隘口,很可能都無法得手,也就會陷入追二兔不得一兔的困境,這個方案存在的危險不言自明。

面對薩摩與土佐的意氣之爭,長州的桃井發藏進行調停,指出分兵作戰為至愚之舉。到了開始攻擊的前一天,板垣改變立場,同意翻越母成峠,根據伊地知的方案,新政府軍預定在八月二十日強攻母成峠,完成閃擊作戰。

大鳥軍的防禦態勢

七月的二本松失陷以前,同盟軍的母成峠陣地只是會津和二本松的聯絡據點,只有若干會津軍駐守。二本松失陷以後,該地一度是同盟軍收復二本松的前進基地,後來奪還作戰成為泡影,母成峠就成為會津藩境守備的重要基地之一,其性質隨著戰局的推移而變化。

除此之外,同盟軍在二本松方面山麓的隘路口的原有陣地上構築第二線陣地,接著在其上方構築第三層陣地。由此可見,陣地的性質逐漸變為防禦,按照自然地形構築形成縱深陣地,先不說中世的情況,即使在當時,也只是存在幾道防線構成復線陣地的做法,還沒產生縱深防禦的概念。

《會津戊辰戰史》等對母成峠的地形作了過大評價,其實較之其他隘口,母成峠的隘路口的地形開闊,峠的坡度也比較緩。雖然通往峠的長長的隘路為山地包圍,但是主道之外還有不少小道,這是防守上容易形成漏洞的地方。

❹ 日本戰國時代軍事力量制度怎樣分布的

一、軍陣的基本構成日本戰國時代,大名軍陣由大名本陣和若干獨立軍團組成。本陣成員包括總大將、副將、軍師、佑筆(執筆)、軍奉行(管轄其下的旗奉行、弓奉行、槍奉行、小荷馱奉行、兵糧奉行)、軍目付、使番、物見番頭。此外還包括馬回、小姓、葯師、祈禱僧等保障人員。獨立軍團一般包含侍大將、槍大將、鐵炮大將、足輕大將、弓大將以及其下的兵吏、兵丁組成,獨立軍團中的各個作戰分隊之間也有使番負責聯絡。二、本陣1.總大將。總大將坐鎮本陣,為全軍最高統帥,類似現代司令員一職。戰國大名本人出陣之際,自動成為全軍的總大將,如果大名本人年老、年幼或者生病不宜出陣之際,一族中的重臣便代替其出陣成為總大將。戰國初期,戰役的規模一般很小,參戰雙方兵力只有幾百數千,在較小規模的軍勢中,總大將一人便可使軍隊調度自如。但是,經過數百年的混戰,不斷的兼並,逐漸形成了一些占據一國乃至數國的強大家族,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動員一、兩萬人參加的大型合戰日漸頻繁,甚至在戰國後期出現二、三十萬的龐大軍團,於是建立一個效率高、職責明的指揮首腦機關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這直接導致了本陣的形成和規模的擴大。2.副將。本陣中有副將,一般是由總大將的親族擔任,輔佐主將,類似現代副司令員一職。不用多說。3.軍師。軍師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負責出謀劃策,手握軍配,觀星象、占陰陽、算成敗,一副諸葛亮、劉伯溫在世的模樣。戰國歷史上著名的軍師有太田道灌、雪齋、山本勘助、山中鹿介、立花道雪、鍋島直茂、安國寺惠瓊、片倉小十郎、島左近、直江兼繼、真田幸村、本多正信等人,有時間我會專門寫一個《日本戰國名軍師列傳》系列文章,所以這里就不詳說了,先吊個胃口。4.佑筆。本陣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文職人員,名叫佑筆,又稱執筆,相當於我國古代歷史上的書記、文書之類,也就是現在的秘書類型的角色。他的主要工作是做會議記錄,起草各類書狀(包括功名狀、感狀等),還保管著總大將的花押(印章)。5.軍奉行。軍奉行負責按照總大將的授意調動部隊、指揮作戰,類似於現代的總參謀長。軍奉行手下的旗奉行、弓奉行、槍奉行、兵糧奉行、小荷馱奉行聽他指揮,對他負責,類似於現代的機關各部門首長。我主要來說說軍奉行這一役職。日本的戰國時代是職制分工加快發展的時代,很多專門的職責被劃分出來,根據當時文書、記錄的記載,有普請奉行、寺社奉行、檢地奉行、船奉行、公方奉行、藏奉行等,分別管理修建、宗教、土地、海上交通、外交、經濟等各項事務,由於戰爭的關系,當然也劃分出專門的軍奉行掌管征討事宜。由於攻防戰守關繫到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所以軍奉行位列奉行之首。根據大致成書於江戶時代中後期的《武家名目抄》的解釋,軍奉行是「總裁軍中一切,擔當軍國大任」。《保元物語》中的源為朝、《盛衰記》中的平知康,還有《平家物語》中的源義經都是軍奉行,雖然那個時候軍奉行還不是常設之職,而且名稱還叫作尚軍奉行,但其職責和戰國時代想必也沒有太大的出入。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越前的戰國大名朝倉氏制定的《朝倉孝景條》中對軍奉行這一職務做了特別的規定。按照規定,軍奉行由得力的侍大將中選拔,出陣之際職掌軍配,幫助總大將指揮全軍。與軍奉行相類似的職役是武者奉行,這一名稱出現在後北條氏、武田氏的資料中,也出現於《武家名目抄》中。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在不同的家族中,有軍奉行這一役職的就沒有關於武者奉行的記載,反之亦然。由此推斷,我覺得所謂武者奉行其實就是軍奉行的不同稱呼吧。6.軍奉行屬官。軍奉行手下的弓奉行、槍奉行等作戰兵種主官,都不多說,我要多說幾句的是小荷馱奉行、兵糧奉行等後勤部門主官。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化以及戰爭時間的長期化,參戰士兵的兵糧、弓矢、彈葯、被裝等輜重給養的輸送和存儲就變得越發地重要起來,甚至到了能夠決定戰爭勝負的程度。相應地,一系列以為戰爭提供有力的後勤保障為職責的奉行職位就設立起來,並逐漸完善成熟起來。小荷馱奉行的主要職責是後勤物資的運輸,只要能夠將各種物資由後方運達前方就算完成了任務,當然這個差使也不是容易當的,被征調來當民工的農民時常集體逃跑,而如果不能將軍需物資及時送達戰場是會被砍掉腦袋的。兵糧奉行負責兵糧的籌措、囤積以及糧倉的維護管理,責任自然也十分重大。此外,有的家族還設有兵站奉行,例如武田家、後北條家等,歷史上最出名的兵站奉行當屬豐臣秀吉麾下的長束政家了,相信聯盟中沒有幾個朋友不知道這個人的名字吧?7.軍目付。軍目付就像總大將的眼睛,是「軍陣監督者」,負責監督全軍將士的行動,對於違反軍紀者、私通敵方者和臨戰退縮者堅決取締,類似於現在的憲兵或者軍事警察。在蒲生氏軍中對軍目付有一個非常特別而生動的稱呼--大橫目,也許,在一般人看來,軍目付成天到處糾察軍兵,一副橫眉冷對的樣子吧。笑。除了糾察違章違紀之外,軍目付還有一個職責是記功。戰場上看到誰又討取了敵將的首級、誰又立下了什麼功勞都要記錄下來,報告給總大將和軍師。戰斗結束論功行賞的時候,由立功者自己申報,然後同軍目付的記錄進行對照,如果屬實就對其戰功予以確認,才能夠進行封賞。8.使番。使番就是傳令兵,遂行傳達命令給下級、友鄰部隊和傳達我方意見給敵方知曉兩個方面的任務。信息傳遞的順暢、及時、准確有利於確保各部隊的協調一致行動,提高整體協同作戰能力。同時,如果能夠成功寢返敵軍,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更是減少我軍消耗,達到戰略目標的上策,所以使番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是積極地進行勸降工作。電影裡面經常出現這樣一個鏡頭--一名使番騎馬飛奔,結果被敵軍埋伏的絆馬繩絆倒,活捉,搜出重要情報文書。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重要機密事務都是口授給使番的,然後由使番抵達目的地後親自口述。這幾乎是當時的通例,而且以武士對主家的忠誠,即使被捕也不見得能審問得出什麼,所以,前面所說電影裡面的情節在當時是不大可能發生的。使番還有特別的標志,比如武田家的使番背後有三面小靠旗,德川家的使番背後有一面「五字」靠旗,這些都是眾人皆知的了。9.物見番頭。日語中的專有名詞有的非常形象,比如這個物見就是觀察、偵察的意思。而物見番頭就是偵察分隊的首長,負責偵察敵軍的動靜以及地形、戰況等,及時為本陣參謀團提供有用的情報。10.馬回。馬回為本陣警衛力量,負責本陣指揮機關的安全,類似於現代的機關直屬警衛隊。根據記載戰國大名軍團編成的《陣立書》的記載,馬回眾主要是由總大將的直臣團構成,是最忠誠的部隊。馬回眾中最有名的當數織田信長的赤幌眾(赤母衣眾)和黑幌眾(黑母衣眾),後來成為「加賀百萬石」的前田利家當初就是以赤幌眾起家的,而名將佐佐成政和河久秀隆則是黑幌眾出身。後來,豐臣秀吉也仿照信長的赤幌眾和黑幌眾成立了自己的警衛部隊--黃幌眾。家康軍中,馬回被稱為旗本,由神原康政、本多忠勝、鳥居元忠等一大批名將率領的家康的親衛隊--「旗本先手役」作為德川軍中戰鬥力最強的精銳部隊屢次在戰斗中擔當突擊隊。11.其他。本陣中還有一些保障人員,主要有太刀持小姓、大馬印持、小馬印持、本陣旗持、旗差、太鼓、法螺貝、祈禱僧、葯師等,主要就是負責為總大將攜帶武器旗印、指揮作戰、祈禱勝利和療傷治病之類。三、獨立軍團1.侍大將及其軍團侍大將是獨立指揮一支部隊的領導,以前一般是出戰之前臨時由家臣中選擇信賴者委任,是一個臨時職務,戰前授予,戰後削去。後來隨著戰亂狀態的恆長化,這一臨時職務逐漸成為了常設職務。前面說過,侍大將獨立領導一軍遂行作戰任務,其麾下部隊有統一的旗印,甚至連鎧甲的顏色也有統一的要求。關東後北條氏的「五色備」就是典型,其軍團鎧甲分為紅、白、青、黃、黑五種顏色,編成五隊,獨立或協同作戰,想想紅彤彤的或黑壓壓一大片沖擊的情景吧,對敵軍也有一種心理上的巨大震懾力。眾所周知,德川家康手下「四天王」之一的井伊直政就以其麾下赤備聞名。作戰之前,總大將會從侍大將眾人中挑選前鋒(先手)、後衛(殿軍、後詰)等,侍大將中的重臣還可以擔任旗頭,緊急情況下(如與本陣聯絡中斷等)可以率領其他侍大將軍團作戰。史料記載,三河時代的德川家康軍就有東西兩名旗頭,其家臣團組織如下:a.旗本:旗本先手役--神原康政、本多忠勝、大久保忠世、鳥居元忠、植村家存、大須賀康高馬回眾b.西三河旗頭--石川數正(家成之侄,岡崎城主)松平一族--松平親乘(大給城主)、松平直勝(佐佐木城主)、松平信一(藤井城主)、松平重吉(能見城主)、松平家吉(吉良東條城主)城持眾--酒井正勝(西尾城主)家康直臣--內藤家長、平岩親吉、酒井忠利、島田平藏、鈴木信愛、鈴木喜三郎c.東三河旗頭--酒井忠次(吉田城主)松平一族--松平忠正(櫻井城主)、松平親俊(福釜城主)、松平伊忠(深溝城主)、松平清善(竹谷城主)、松平家忠(形原城主)、松平康忠(長澤城主)、松平景忠(五井城主)城持眾--本多廣孝(田原城主)國眾--鵜殿康孝、牧野康成、菅沼貞通、西鄉正勝、奧平貞能、戶田忠重以侍大將為中心的獨立軍團是大名家軍團編成的基本單位,其下的足輕大將統領全隊足輕,弓大將統領全隊弓兵,槍大將統領全隊槍兵,鐵炮大將統領全隊銃兵。足輕大將這一稱謂出現在武田信玄軍中。根據《甲陽軍鑒》中《武田法性院信玄公御代物(日本漢字,心字底)人數之事》的記載,信玄軍中共有足輕大將十三人。此十三人中,武藤喜兵衛昌幸麾下有騎兵15人,足輕30人。後來以騎兵戰術聞名的真田幸村、信之兄弟之父真田昌幸也名列足輕大將名薄之中。2.游勢。游勢也就是游擊隊或者別動隊,採用的是諸如破襲、伏擊、夜襲等戰術擾亂敵方補給線、支援戰斗的小股分隊,一般由土豪以及自願參戰的浪人甚至於想借機撈一把的強盜山賊組成。由於人數少、規模小,故而對戰爭的勝負並沒有決定作用,但是由於其行動迅速、戰法靈活,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也會使得被他纏上的目標傷透腦筋。

❺ 威繼光的隊伍叫什麼

戚家軍

戚家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氣的軍隊,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

鴛鴦陣是戚家軍步兵的個人與單位的基本戰術養成,好比現代軍人必須要通曉熟練步兵班的戰斗防衛與武器使用,不是什麼玄之又玄的神化八卦陣,而是實實在在的一種實戰應用陣形。小用於個人與行伍,大用於萬人對陣皆適宜。

小編制的鴛鴦陣有以下的三種主要變化,請參照插圖。

鴛鴦陣基本布置圖鴛鴦陣二伍各變小三才陣圖

鴛鴦陣左右分變二伍圖

戚繼光在與敵對陣,偏重於四四編組的方塊陣形,參照戚繼光著述的兵書也說明了這個傾向,是戚繼光行軍作戰的特色。沒有電視或電影演出的那類讓人看的眼花撩亂忍不住豎起中指的狗屁陣勢,更沒有亂七八糟的華麗噱頭,就是四平八穩與簡單而已,也就是這種簡單的陣勢,讓戚繼光與戚家軍從南打到北,未嘗敗績。讓戚家軍從明朝中末期打到明朝滅亡為止,身經百戰。這才是經得起無數戰火考驗的實戰軍陣,簡單就是美。

以下是戚家軍最常應用的基本軍陣展開圖與說明。

初出直陣圖

此圖原為直立圖,限於篇幅只能橫擺。出營行軍與出營開赴戰場時的陣勢。

臨陣前橫陣圖

到達戰線後,由直陣展開為橫陣。展開完成聽號令立定原處。

臨戰前陣式圖

臨戰前,此時二、三哨分出一半兵力前去本隊前方約一里處做為伏兵,中軍鳥桶隊及大銃隊往前走到主戰隊伍約一哨距離前方,單擺一線聽號聲開始放銃射擊。後哨的四哨,往前走到前哨距離約一哨遠處停止,作為二層兵力。布置在一、四哨左右的二、三哨,作為主戰的一、四哨兩翼護衛。

額外說明;戚家軍用的是鳥銃[chòng],但沒用到所謂的三段式射擊術。之後在北方練兵時,戚繼光在軍事教條上載明了所謂的三段式射擊法。

中軍鳥銃隊及大銃隊射擊完畢,聽號聲退回本營之內。主戰攻擊隊伍聽號聲點鼓前進攻擊。基本上,擺開的陣勢是以鴛鴦基本陣及三才陣為主,尤其是兩翼伏兵皆以三才陣為主要布陣戰術。戚繼光經常運用兩翼伏兵作為狙擊敵軍後路,以及阻截敵人援兵。行軍時更規定必須在來路布置伏兵,作為本隊遇伏時策應支持與阻擊敵軍。

自成軍起,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比較有名的大戰有:嘉靖四十年台州之役,經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斗,十三戰十三捷,斬殺真倭三千餘,燒殺溺斃無算;福建之役,總兵力六千,經橫嶼、牛田、林墩三戰,斬真倭五千餘級,其中橫嶼之戰是一場精彩的步炮協同作戰,先以火炮擊沉倭寇戰船並轟擊倭寇大營,再以突擊隊強行登陸突破倭寇本陣,斬殺倭寇頭領。嘉靖四十二年平海衛,經仙游、王倉坪、蔡丕嶺四戰,共斬殺真倭兩萬余,福建倭寇被一掃而空,另於廣東剿滅勾結倭寇的海盜吳平,擊敗吳平手下的海盜三萬餘人,吳平逃亡海上。

隆慶元年,戚繼光及其老部下三千人調往京師,督陣薊遼,戚家軍火槍隊易步為騎,成為中國第一支火槍騎兵隊。戚繼光督陣薊遼期間編練車步騎營三萬。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俘董狐狸 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萬曆三年,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余,這在日久承平的萬曆中興時期是很恐怖的戰績。

戚家軍的威名並沒有因為戚繼光的去職而低落,以戚家軍為種子的浙兵一直是明後期國防力量的主 力,萬曆朝鮮之役,浙兵首登平壤,立下頭功,其中許多人還是戚繼光的老部下,如攻克牡丹峰的老將吳惟忠。

戚家軍百戰不敗的原因在於戚繼光的治軍思想極為先進,以東亞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部隊,後膛的神威將軍炮、佛郎機炮、大口徑的加農炮發熕,還有鳥銃、倭刀、鐵甲,戚家軍的裝備絕對是東亞第一、世界前列。 要知道三十年之後的日本最強悍的薩摩兵團,全軍有兩萬只火槍,卻只有兩門輕炮,全日本到了江戶時代才開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現。而戚家軍作為一支地方軍隊,其火器的先進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機營。

戚家軍的紀律嚴明也是聞名天下,但凡出征時有擾民行為的一律斬首示眾,所以戚家軍無論在哪裡作戰都能夠獲得當地百姓的支持,甚至連苗瑤等少數民族都願意為之誓死效命。



❻ 日本古代兵種

普通兵種一覽:足輕隊——最基本的步兵單位,多數由農民募集而來。適合防守,易於維持隊型。擁有強大的正面攻擊力,但是幾乎毫無側面防禦力。定點防禦狀態下可阻止敵騎兵突擊。

步兵隊——適合肉搏戰,突擊敵城門尤其有效。但在騎兵沖陣之下便顯得不堪一擊,很有可能全軍覆沒。 (中網文學書殿,轉載請保留 www.zwwx.com)

弓箭隊——適合守城及支援其他兵種。但無法正面阻擋敵人。對落單敵小股部隊射殺相當有效。黑夜,濃霧或散射時很有可能誤傷友軍。

騎兵隊——精銳之騎馬武士。適合肉搏戰及全方位戰斗。沖鋒時具有極強的沖陣能力和破壞力,殺傷力,但需遠距離加速增其效果。

鐵炮隊——由界陣的葡萄牙商人將鐵炮傳入曰本。初時稱之為火繩槍。不但射速慢,射程不遠,鏜暴率也很高。後經名匠種子島時堯改善得以批量生產,也逐漸在戰爭中取得其地位,火槍其實有很多種,統稱為鐵炮。也有人為紀念種子島大師從而稱其為「種子島槍」。

特有兵種一覽:大銃——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重炮。因當時曰本不明其復雜的製作工藝,除和京,界兩鎮的巨商,外商交好的織田家擁有一定數量外,其餘散落在曰本各地戰場之上的為數極少,所以前期基本上可以算織田家的特有兵種及殺手鐧。

武田赤備隊——武田信玄一手調教出來的嫡系部隊。精選最上乘的駿馬,再反復篩選士卒選出以一當十的精銳,接受魔鬼訓練,身著重型具足、加長刺槍,連馬也覆上全套馬甲, 防禦力、殺傷力均為極至。上陣所穿具足和馬甲全套皆為紅色,所以稱其為「赤備隊」。擁有堪稱恐怖的沖陣殺傷力,和歐洲中世紀的馬其頓重裝騎兵頗為相似。

武田弓騎兵——武田赤備隊的附屬及配合作戰兵種,通常一百騎為一組,與武田赤備隊成整單位出動。三組弓騎兵就能鋪天蓋地的給敵方陣地下一層密密麻麻的箭雨。打破敵人的定點防禦狀態後再配合武田赤備隊發起強力沖鋒,將所過之處如草般碾過盪平。武田部族之所以被稱為傳統戰術的大師,在此種戰術上就已將其發揮的如同一門藝術。武田弓騎身著中型具足,防禦力一般。手中加長硬弓使得他們比一般弓箭手射程遠的多。他們的輕裝甲是為了能在戰場上得到更大的移動力且移動的更迅速。他們除了身負長弓,背上還斜插兩把加長馬刀,是為了避免發生混戰或被包圍而遭屠殺。如非必要,他們一般避免和敵人正面交鋒。但特殊時,也可做為阻擋敵方輕騎兵或輕步兵的力量投入正面戰場。如果是在無支援情況下作戰,那麼聰明的將帥最好不要在戰場上追趕他們,因為一小隊這樣的「赤色幽靈」就足以拖垮你整個大隊。

重裝雉刀騎——與其他兵種的具足不一樣,雉刀騎的具足全是用渾鐵打造,算是曰本戰場上最有名的重騎兵了。與其近乎完美的防禦力成正比,戰場上的移動力也就相應的打了折扣。他的沖鋒能力略遜於赤備隊,不像赤備隊在全力沖鋒時幾乎無法可擋,但完美的防禦力足以彌補這一切,它註定了每一個沖入敵陣的雉刀精騎都像一個小型的重型坦克,可以展開持續長時間的肉搏,所以雉刀騎一般比較注重單兵作戰能力,團隊合作同樣重要,比如展開絕對防禦時。雉刀騎與其他騎兵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不像其他騎兵手中所持的是長刺槍,他們手持的全是經過特殊加工過的加長加寬的重型武士刀。這種重型刀的刀頭重量十分明顯,使得它們非常的易於切割,可以輕易劃開乃至砍碎對手的具足。這種大型刀很適合在馬上揮砍,往往隨手帶起的一蓬血雨,身邊倒下的就有三四人甚至更多。完美的防禦力,恐怖的殺傷力註定了重裝雉刀騎將成為每一個遇到他們的敵人的揮之不去的夢魘

雨鐵隊——可以在雨天,雪天作戰的火槍部隊。織田部族在戰場上率先使用。

精英足輕——信長一手創立的嫡系部隊。與普通足輕不同,他們是受過專業訓練的精銳武士,身著最優良的中型具足,手中長槍約是普通長槍的1。5倍,固守狀態下簡直無懈可擊。阻止敵騎兵沖陣尤其有效。

#1 曰本戰國各兵種詳解 2

雉刀部隊——曰本戰場上的重步兵單位。身著重型具足,防禦力,攻擊力都很出色,一般作為戰場上的攻堅主力部隊。但因這種部隊的組建費用相當昂貴,其精良的武器裝備也不是一般大名家可以消費的起的。所以他們不是一些小大名可以擁有的軍團,即使有,也大都做為親衛隊在戰場上的本陣出現。

遠江弓箭手——挑選精銳的三河武士而組建成的遠程攻擊部隊。手中所持的全是普通人所無法拉開的硬弓。另外,他們所用的箭枝也經過特殊加工,箭頭的分量很沉重,使得他們在進行漫天散射的時候,這些由上而下落入敵陣的箭雨可以輕易穿透敵人的頭盔,是真正的一擊必殺。遠江弓箭手的恐怖還遠不止如此。他們身著的是重甲,背負長刀,是曰本戰場上唯一可以進行肉搏戰的遠程攻擊部隊。當敵人沖破他們的遠程封鎖逼近眼前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豫的扔掉長弓,掣出長刀,搖身變為「遠江重步兵」。尋常敵人在沖破他們遠程封鎖線的時候已是傷亡慘重、士氣低落,再當頭迎上他們的蓄力沖鋒,焉有不敗之理?

德川十字弓兵——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重弩手。他們的十字弓就是重型弩,一發可填兩矢,交替射擊。弩箭的射程極遠,甚至超越當時的鐵炮,而且穿透力極強。但缺點也甚為明顯,裝填速度很慢,二次射擊的時間間隔很長,往往趕不上第二波射擊,敵軍的騎兵部隊已踏入眼簾。還有,十字弓必須平射,這就極有可能誤傷正前方的友軍部隊,在混戰之時,這種誤傷情況則更嚴重。所以一般來說,十字弓兵除了截擊敵部隊,攻城、守城戰時可發揮其最大作用外,平原作戰或是大規模混戰,基本上作用不大。

影武者突擊隊——「真田曰本第一兵」真田幸村的嫡系部隊,此處不做詳細介紹。(貌似沒資料)

騎兵鐵炮隊——「澳洲獨眼龍」伊達政宗縱橫澳洲的必殺軍團。精選騎術、射術精湛的士兵組成。手持鐵炮,馬甲旁斜插柄長刺槍。在敵軍陣前,射擊打破敵人的定點防禦狀態後再施以強力的二次沖鋒。如果敵軍一直固守以免遭騎兵屠戮的話,那正好,就全當這些騎射部隊的活靶子好了。敵軍陣線一旦松動、出現縫隙,這些精騎會立刻見縫插針,突入敵陣。讓對手進攻不得,固守也不成正是這些騎射部隊的最可怕之處。

戰忍——正面現身戰場作戰的忍者部隊。即使在千軍萬馬的戰場之上,這些忍術高超的上忍依然可以輕松的隱蔽自己,接近至敵將或敵大名本陣時再現身突襲。本陣一破,戰線頃刻瓦解。使得敵人「完敗」是這些影子部隊最另人窒息的地方。但戰忍的訓練、培養過程都十分艱辛,所以除了當時的幾個大的忍者里有一定數量的戰忍部隊外,小的忍者里幾乎沒有這種精英部隊的存在。

鐮倉秘忍——戰忍的一種(同上)。流派、秘法不同而已。在此不做詳細介紹。

鐮倉武士——北條家的頭號攻城部隊,在整個曰本戰場上都聲威赫赫。鐮倉武士是真正講究單兵作戰能力的部隊。他們通常五十人為一組,突擊敵城門尤其有效,很少以大規模軍團的形態出擊。他們劍術高超,持續戰力很強,往往能在戰場上以小股部隊拖住敵人主力部隊,讓自家軍團贏得先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位鐮倉武士都是使用雙小太刀的高手。(註:小太刀——一種腰刀,短,劍刃比較寬,極鋒利。)能正面抗住他們沖鋒的步兵單位很少。這也是北條部族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版圖的重要原因。

野太刀武士——浪人的一種。他們手持的是一種很少人會使用的大型兵刃——野太刀。這種刀的刀刃很長,而且寬,在刀身的正中間有一個明顯的彎折以用來更有利的切割物體。這種大型刀揮舞起來非常吃力,但殺傷力非常巨大,可以直接用來抗擊敵騎兵的沖陣。野太刀武士在短時間內爆發力十足,但持久戰力稍差,畢竟他們的兵刃是別人兵刃的幾倍重量,所以不要指望他們能堅守住某一陣線,但作為攻堅部隊,對於敵人的步兵隊伍甚至騎兵隊伍,他們卻是出了名的難纏。他們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敵人部隊最致命的重創。另外,由於他們身著重型具足,手持重兵刃,所以他們在戰場上的移動力非常緩慢,這也註定了遠程攻擊部隊將是他們最致命的剋星。

僧兵——曰本戰場上的最強步兵單位。與其說他們攻擊力太過強大,不如說他們是真正的悍不畏死。口中低呼著佛號踏上戰場,直至戰剩最後一人也絕不會退縮。另一個方面,曰本是佛國之一,在戰場上很多士卒不願意和這些僧人作戰,未戰,士氣就已經很低落了。這些僧兵配合大名上杉謙信的「車懸」陣法,簡直如虎添翼,曾幾次讓武田信玄大吃苦頭,損失慘重。值得一提的是,織田信長是唯一不理會這些僧兵的大名,只要是擋住他致霸之路的,不管是什麼,照殺。這也是信長被稱為「佛敵」的原因。

❼ 幕末日本哪個藩最厲害歷史。是薩摩還是佐賀

幕府末年倒幕派軍隊的主力是日本西南部的薩摩藩和長州藩的部隊。
長州藩早就進行了軍事改革,廢除了以往作為藩兵基本編制的八組,建立了一支以奇兵隊、集義隊、游擊隊、膺懲隊等諸隊為主力的新軍。奇兵隊是高杉晉作以「聚集有志者,不論藩士、陪臣和輕卒,都同等對待」為口號建立的「平民軍隊」。市醫出生熟諳西方近代軍事知識的大村益次郎為了加強部隊的戰鬥力,還積極進行了軍事武器裝備方面的改革,把落後的火繩槍等舊式武器賣掉,從長崎的英商那裡買到法國造米涅步槍四千三百支,荷蘭造蓋貝爾步槍三千支。1866年,薩摩藩模仿英國編制,組建了以小銃隊、城下隊和外城隊為主力的新軍。
和長州軍一樣,薩摩軍也裝備了從西方進口的新式槍炮。早在1851年,薩摩藩就建造了〔集成館〕進一步強化薩摩的近代化。集成館中包括以下產業:冶鐵反射爐、熔礦爐、鑽孔盤(給大炮開穴用的器械)、玻璃工廠、鍛造廠、蒸汽機關製造所、金屬細加工所、造幣所、造船所、紡織工廠等等。

❽ 日本二戰步兵武器

一、步兵輕武器
日軍二戰時陸軍單兵裝備大至如下:
士兵:6.5毫米38式步槍,30式刺刀,94甲水壺,前後盒彈匣(120發子彈),鋼盔等。
將校:94式手槍,望遠鏡,軍刀,地圖囊,將校水壺。
日軍還有一種特殊裝備—89式擲彈筒,這是一種類似微型迫擊炮的東西,其結構是一節底部封閉的圓筒後接一段鋼管用於握持,鋼管底部再鉸接一底座,類似迫擊炮的座鈑,發射微型榴彈,無支架及瞄準具。可以用來填補迫擊炮與手榴彈之間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彈強多少。與槍榴彈相比不佔據步槍槍口,但相對槍掛榴彈發射器並無任何優勢,作為一種單兵面殺傷武器,曾普遍裝備一線部隊。
日本武器的編號採用正式服役的年代為型號, 稱為式. 如三八式步槍, 九九式步槍等.
日本人稱步槍為步兵銃或小銃, 手槍為拳銃, 卡賓槍為騎銃, 機關槍為機關銃, 刺刀為銃劍, 防火帽為消炎器.
日本武器採用的年代有三種系統, 一是天皇的年號, 在1926年前, 採用的是天皇年號. 三八步槍是明治38年(1905)年採用的.
二是日本紀元,日本以公元前660年為日本之紀元開始, 所以是公元年代加660. 九九式為日本紀元2599年(昭和14年, 1939)服役, 故稱九九式.
三八步槍是由有(土反)成章(Nariaki Arisaka)上校在東京小石川(Koishikawa)的炮兵工廠, 由南部騏次郎(Kijiro Nambu)少校設計完成(他還設計了南部手槍, 中國人以往稱為王八盒子, 大概是因為它的幾近橢圓形的槍套. 另外他還設計了2式機槍, 仿自法國的Hotchkiss). 算是毛瑟步槍的一支, 其子彈為日本自行發展的6.5mmx50, 半有邊子彈.
後來由於其火力太小, 殺傷力不足, 在1938年決定採用其在1932年開始使用的7.7mmx58機槍彈的改良型, 採用無邊設計. 在1939年定型量產, 是為九九式步槍. 除了口徑不同, 九九式的表尺由三八式的2,400公尺改為1,700公尺, 加上了兩翼, 輔助對空射擊, 裝有單腳架. 最奇特的是在全世界各國都開始使用短管步槍作為正式步槍時, 日本仍然堅持製造31.5寸槍管的長步槍. 同時, 各國都開始將拉柄改成下彎式, 九九式仍使用水平式的拉柄.
日本南部大正十一年式輕機關槍(Nambu Type 11 Shiki Kikanju), 於大正十一年(1922)採用, 使用彈斗進彈, 容量為6個5發橋夾, 可用標准三八式步槍之6.5子彈或減裝之輕機槍彈。 在子彈進膛前, 有油刷附於彈鬥上, 以供潤滑子彈, 否則會引起退殼失敗。
由於槍托弧形像鵝脖子一樣折向一邊, 故俗稱歪把子輕機關槍, 抗戰至韓戰, 中共敵後游擊隊、 解放軍都曾大量使用。 該槍在理論上, 可以與步兵使用相同彈葯, 十分方便, 副射手可以將步兵用的橋夾投入彈斗內, 即可射擊。 實際上應用起來, 持續射擊下, 槍管很快過熱, 又不能換槍管, 射擊必須中斷。 而彈斗機件復雜, 常常故障。 因此雖然是一個破天荒的好主意, 後來連日本人自己也不曾再用。
許多論者以為九六式機槍的發展, 是日軍在中國見識了捷克式之後, 才將十一式改進而成。 以捷克式的名氣, 日本應不須經過這個途徑, 令其印象深刻的應是7.92子彈的殺傷力。 而且, 96式的作業方式和捷克式完全不同。
96式輕機槍雖於1936年定型, 但日本並無產能將其大量配發部隊, 直到珍珠港事變後, 入侵馬來西亞的部隊全面配備, 方才曝光。 1942年5月出版的Japanese Ground and Air Forces(Military Intelligence Service, Information Bulletin No. 14, War Department, Washington, D.C.)指出:『英軍最近在馬來西亞遭遇一種日軍新式武器』; 所附照片為一名英軍提著一把96式輕機槍及兩張96式特寫。 史載『馬來之虎』山下奉文(Tomoyuki Yamashita)的25軍, 是第一個全面配備96式輕機槍的部隊。
1996年中共出品的『七七事變』及1995年合資影片『南京1937』, 片中日軍大在1939年時, 日本一共有三種不同的7.7mm子彈. 有邊用於海軍和海軍航空隊的Lewis機槍上, 半有邊用在92式和99式機槍上, 無邊用於99式步槍上. 這也是世界輕武器史上的一項紀錄. 這個後勤官想來不好當.
捷克在1937年並運交中國1,000挺ZB-37重機槍; 該槍外型有點類似日制的92式重機關銃, 但使用彈鏈而非保彈板, 閉鎖方式類似ZB-26系列。 近年的中國抗日影片, 片中日軍多以其替代92式。
戰後, 日本的第一枝自行設計的步槍是64式, 7.62mmX51步槍, 由豐和工業(Howa Instries)負責研發. 重4.4公斤, 長0.99公尺. 作業原理是類似Tokarev SVT-36/40, FN49/ FAL, SKS等的傾斜槍栓閉鎖. 而日本人又發奇想, 使用減少裝葯的子彈, 以配合日本士兵對後座力的敏感. 這也是奇怪的事, 想來7.62mmX51該沒有7.7mmX54厲害. 如果要使用正常的NATO彈葯, 要調整瓦斯鈕.
豐和工業後來又研發出了89式5.56mmX45步槍, 於1989年配發, 重3.5公斤, 長0.92公尺, 使用M16彈匣, 有單發, 三發和全自動的功能, . 第一枝機槍是在1962年定型量產, 由日特金屬 (Nittoku Metal Instry Co., 現住友重工)研發, 重10.7公斤, 射速為每分鍾659發. 手槍則在1980年代由Sig授權生產P220, 不過採用9mm. 彈匣為單排式, 只能裝9發. (這里有兩種可能, 一是因為按原來P220, .45ACP的設計, 不改變槍柄, 因此不改變彈匣的尺寸. 這就有點偷懶. 另一種可能性是考慮了東方人的手掌較小, 單排彈匣的槍柄比較容易掌握. 如果是這樣, 就值得褒獎.)
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是日本在其三十年式6.5mm步槍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一型制式軍用
步槍。由於時值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故定名為「三八式」。三八式步槍與三十年
式步槍兩者在外觀上最顯著的不同,是前者在機匣上方增設了一個「∩」形的防塵蓋,這個
防塵蓋可隨槍機前後滑動,當槍機呈關閉狀態時,這個大大的防塵蓋將整個機匣完全蓋住,
可有效防止沙塵進入機匣之內。由此,三八式步槍就得了一個叫得響的名字——「三八大蓋
」。的確,在中國大地上的城鄉村野、街頭巷尾,有誰不知道「小日本,大蓋槍」呢!三八
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單兵武器,也是裝備量最
大、裝備時間最長的一型單兵武器,直到日本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停止使用,用了
整整40年。

「三八大蓋」的特點

「三八大蓋」全槍由槍管、瞄具、槍機、機匣、彈倉、槍托、槍刺等七大部分組成。該槍全
面秉承和實現了日本軍方「可靠、便捷、簡易」的宗旨,充分集中和發揮了當時日本機械工
業的先進技術成果,可以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支加工製造品
質相當精良且戰斗使用性能相當優良的步槍。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和第三野戰軍認為該
槍具有以下特性:(1)槍的鋼質好,經久耐用,如果保管擦拭得法,可以發射1萬發槍彈;
(2)瞄準基線較長,射擊時即使略有瞄準誤差,彈頭的偏差量也較小;(3)因槍彈裝葯量
小,初速也小,所以殺傷力較小。但射擊時槍的震動小,因而命中要精確些;(4)槍管較
長,因此射程較遠;(5)有防塵裝置,使塵土不易侵入機匣;(6)全槍較長,雖攜帶不大
便利,但適於白刃戰。

「三八大蓋」的結構

「三八大蓋」 全槍長1275mm,可以說是二戰時期主要參戰國家軍用步槍中最長的步槍,比
當時蘇聯紅軍使用的莫辛?納甘1891/30式7.62mm步槍還要長 43mm。從外觀上看,全槍顯得
十分纖細緊湊,干凈利落,從而操槍更為便捷,不像有些步槍,外觀上「零碎」很多。「三
八大蓋」的槍管長769mm,也是二戰時期各種主戰步槍中槍管最長者。槍管內部有4條右旋膛
線,為了追求射擊精度,膛線導程確定為200mm,這在當時各式步槍中是最小的,因此,「
三八大蓋」發射的彈頭轉速高,飛行穩定性好,命中誤差也相對要小。並且由於彈頭的初速
為 762m/s,盡管在當時各式步槍中也是最小的,但彈頭命中目標後,仍有足夠的侵徹力且
不易翻滾。說「三八大蓋」打得比較准,自然與瞄具有直接關系。「三八大蓋」的準星形狀
為「∧」形,用燕尾槽與準星座配合,可以橫向調整,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前期生產的「
三八大蓋」,沒有準星護翼,而後期生產的則有準星護翼。「三八大蓋」的表尺,與一般步
槍的板狀弧形表尺不同,它是一個可以立起的「框」式表尺,上面有3個缺口照門(其中表
尺框板上有2個缺口照門,游標上有 1個缺口照門),相應地有3種用法。平時攜帶步槍時或
目標在300m以內時,表尺框在向前扳倒的狀態下使用,這時表尺框板上的缺口照門所對應的
射距為 300m;當目標在400m以上時,則將表尺框向後立起並將游標上移,使用表尺框板上
的另一個缺口照門,此時這個缺口照門所對應的射距為400m;當目標在 500m以上時,則使
表尺框仍在立起的狀態下,將游標下移到定位,使用游標上的第3個缺口照門,此時這個缺
口照門所對應的射距為500m;當射距大於500m時,則逐次上移游標,使游標上的缺口照門與
目標距離相對應。「三八大蓋」的表尺射程2400m。在後期生產的「三八大蓋」中,有的采
用3個覘孔照門,其目的是企圖利用覘孔照門以抵消瞄準誤差,從而簡化新兵的瞄準訓練過
程。但是,實踐證明「三八大蓋」上的覘孔照門距離使用者的眼睛過遠,瞄準時並不方便,
特別是在夜間瞄準更為困難。像「三八大蓋」這樣的準星與表尺關系位置形式,覘孔照門顯
然不如缺口照門使用方便。「三八大蓋」改覘孔之舉,不失為弄巧成拙。作戰實踐證明,步
槍戰斗使用密度最大的距離,通常在200m以內,而真正達到使用密度峰值的距離是在100m左
右。這時,還可以利用立框式表尺的一個鮮為人知的優點,就是當射距在50m至100m左右時
,可以豎起表尺框,並把目標與準星同時套在立框之中,作概瞄快速射擊,若受過一定訓練
的射手,槍槍打中不成問題。

「三八大蓋」相對於「金鉤步槍」改動最大之處,要數槍機。在世界步槍之林中,沒有沿襲
當時各國盛行的槍機結構而獨樹一幟者,就要數「三八大蓋」的槍機。縱覽世界上林林總總
五花八門的步槍,凡採用回轉閉鎖後拉式槍機的步槍,其槍機大體上可以歸為三大類。其一
,是以德國M1888毛瑟步槍為代表的槍機結構;其二,是以俄國莫辛?納甘1891式步槍為代表
的槍機結構;其三,就是以日本「三八大蓋」為代表的槍機結構。這3種典型的槍機中,結
構最簡單、分解最簡便、零部件最少的要數「三八大蓋」的槍機,分解開來只有槍機栓體、
抽殼鉤、機尾、擊針和擊針簧5個零件。而另外兩類槍機的零件,至少在6個以上。上述3類
槍機的機頭大同小異,而區別主要是在機尾部分。「三八大蓋」槍機的機尾部分,沒有兩個
歐洲「兄長」那樣復雜,又去掉了其前身那礙事的「金鉤」,把機尾部件(保險機)改成一
個滾花的扁圓柱體,既不會鉤掛服裝、裝具,又便於射手操作,特別是便於在嚴寒天候條件
之下戴手套操作(向前按壓機尾並向右旋轉到定位,即為保險狀態;向前按壓機尾並向左旋
轉到定位,即為待擊狀態)。此外,槍機栓體上的拉機柄頭,採用了獨特的橢球體而不是傳
統的圓球體,也是為了提高適操性特別是嚴寒條件下戴大手套時的適操性。

「三八大蓋」的機匣上方和右側各有一道縱向溝槽,用來安裝和規正其獨特的「大蓋子」(
防塵蓋)。在防塵蓋的後端,有一個供拉機柄穿過的方圓形孔,當槍機拉開時,防塵蓋隨
槍機一同向後滑動,讓開機匣的裝彈/拋殼口和彈夾導槽,以供射手向彈倉內填壓槍彈以及
完成抽、拋彈殼動作;當推槍機時,防塵蓋又隨槍機一同向前滑動,直至完全封閉機匣的裝
彈/拋殼口和彈夾導槽,完全阻止了泥沙、塵土進入步槍的核心部位。這一點在世界各國所
有的步槍上都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由此帶來的戰術技術效益也是舉世無雙的。這一點即使
用我們今天的眼光看來,也不失為點睛的一個妙筆。

探幽「三八大蓋」

應該說,「三八大蓋」的結構非常簡單,而其在戰斗使用性能和戰場勤務性能方面的考慮,
卻又非常周到。讓我們從以下從幾個方面來看一下。

先說「三八大蓋」彈膛,總體上看與其他同類型步槍並無大異,但是,在「三八大蓋」彈膛
的正上方,鑽有兩個泄氣孔,一般人看來似乎沒有多大的用處,其實不然。這兩個泄氣孔可
以在槍機開鎖的瞬間,與槍口形成一個與現代坦克炮抽煙筒作用類似的氣體拉動力,這無疑
有利於彈膛的冷卻。再說「三八大蓋」的彈倉,其總體與「毛瑟」的彈倉類同,但卻比「毛
瑟」高出一籌,多了一個彈罄提示,即當最後一發彈殼被拋出槍外之後,槍機的機頭即被彈
倉的托彈板擋住,無法繼續前推槍機,以此告知射手「該裝槍彈了!」這個類似現代槍械的
「空倉掛機」功能,在實戰中特別是緊迫倉促的戰斗中實在是太重要了!謂之不可或缺並不
為過。「毛瑟」的彈倉底蓋卡筍,深藏在底蓋卡筍孔中,不用相應的工具抵壓,難以卸下來
,戰斗間隙要把彈倉中的槍彈或臟東西取掉,自然也是不易。而「三八大蓋」的彈倉底蓋結
構,幾乎與「毛瑟」的彈倉底蓋無異,惟其卡筍在扳機護圈前緣內側,用拇指向前按壓,即
可方便地卸下彈倉底蓋,使擦拭保養和快速退彈具有極大方便性和安全性。再看「三八大蓋
」的槍托。對於步槍來說,槍托無論在人機工程方面還是在生產成本方面,都是一個非同小
可的問題。從人機工程方面講,「三八大蓋」的槍托無論縱向尺寸、槍頸握圍以及槍托厚度
和傾斜夾角,還是造型圓弧過渡、粗細過渡以及托底板的設計和槍背帶環的位置等等,都更
適合日本(包括亞洲)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體形,使用起來包括據槍、端槍、托槍、背槍以
及拚刺等等自然感到比較舒適。當然世界上許多優秀的步槍在這方面也都不遜色。從加工生
產方面講,傳統步槍的槍托和下護木有兩個共同點,其一是大多為一個整體部件;其二是大
都用一塊整體木材製成。「三八大蓋」的槍托和下護木雖然也是一個整體部件,但卻是由兩
塊木材製成。其中,槍托的上半部分和下護木是由一條長條木材製作,而槍托的下半部分則
由一小塊三角形木材拼接。僅此一項,就可以節約大量的木材。這對於日本這樣一個木材資
源缺乏,又要大量製造武器來滿足法西斯侵略戰爭需要的國家,效益可想而知。我們再來看
看「三八大蓋」配裝的刺刀。眾所周知,伴隨大和武道的發展,日本的刀劍打造技術和工藝
,是很有特色的。日本軍國主義在籌措侵略軍火的時候,自然是要傾其刀劍打造技術之所有
的。日本軍國主義的槍刺,由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實現了絕對的標准化,其制式槍刺為單刃
偏鋒樣式,刺刀全長500mm,其中刃部長400mm,全質量0.5kg。包括「三八大蓋」 在內的所
有日本步槍以及九六式輕機槍,刺刀的介面都是通用的;二是鋼「活」好。根據在同等條件
(開軍用罐頭)下,對二戰時期各主要國家的步槍刺刀所進行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日本步
槍所配刺刀是剛度最好的,是惟一不卷刃、不崩口的刺刀。講到這里,心裡不禁升起一股強
烈的感慨: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爭是何其艱苦卓絕!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多麼來之不
易啊!

「三八大蓋」家族

按照現在的說法,「三八大蓋」實際上是一個槍族。在設計三八式步槍的同時,還設計了三
八式6.5mm馬槍。該槍除了槍管比步槍短306mm,背帶環位置在槍身的左側,上護木從頭箍一
直覆蓋到表尺座處以外,其他機構與步槍完全相同。在三八式馬槍的彈膛部位上表面,也像
步槍一樣刻有日本皇花和「三八式」三個字的銘文。

明治四十四年(公元1911年),又派生了一型帶有折疊槍刺的6.5mm馬槍,並將其年式定為
「四四式」。四四式馬槍的機構特徵與三八式馬槍基本相同,只是在槍身的正下方增加了可
以折疊的三棱錐形槍刺,刺刀座與頭箍相連,在其彈膛部位上表面,刻有日本皇花和「四四
式」銘文。

三八大蓋」的日常分解結合

(一)分解:

1.左手握槍,右手握拉機柄向左旋轉並向後拉槍機,左手拇指向左撥開槍機阻筍,右手繼續
向後拉槍機,直至從槍上卸下槍機和防塵蓋,再從槍機上取下防塵蓋;

2.左手握槍機體,右手向前頂壓機尾,順時針將機尾旋轉90°,然後慢慢放開,並取下機尾
,倒出擊針和擊針簧;

3.以右手拇指向前推壓扳機護圈前緣內側的彈倉蓋卡筍,左手取下彈倉底蓋及托彈板(簧)


(二)結合:按分解相反順序進行。

註:⑴本文所提及的日本步、馬槍的分解結合方法均如上述。⑵將槍機裝入機匣之前,應將
防塵蓋前端插進機匣上的防塵蓋導槽內,然後再推槍機向前;當托彈板擋住槍機時,以左手
拇指下壓托彈板,然後繼續推槍機到前定位。

到了昭和天皇十二年(公元1937年),「三八大蓋」又派生出一型6.5mm 狙擊步槍,因當年
為日本神武紀元2597年,故稱之為九七式狙擊步槍(該槍彈膛表面的銘文為「九七式」)。
九七式狙擊步槍乍一看很難與「三八大蓋」區分,仔細看來,九七式狙擊步槍有瞄準鏡座,
可以裝瞄準鏡;槍的二箍上裝有一個鋼絲支架,平時向前折疊於槍身之下,必要時向下展開
,作為射擊時的腳架。其實,這個鋼絲腳架究竟有多大用處,能不能將槍架穩?很值得懷疑
!不過日本槍大多有個規律,這就是到一定的時候總會出點 「邪怪、武蠻、拙笨」的東西
來,否則就不叫日本槍了。

關於「三八大蓋」的口徑,始終是日本陸軍爭論不休的問題。早在日本大正天皇九年七月即
公元1920年,日本陸軍技術本部的兵器研究方針就要求步槍採用7.7mm口徑,但直到昭和天
皇十三年六月即公元1938年,才開始進行步槍使用7.7mm口徑九九式槍彈(與九二式重機槍
彈同型)的試驗,目的在於使步槍具有與重機槍一樣的威力,從而解決6.5mm步、機槍彈在
中國戰場上顯得威力不足的問題。試驗中,使用的是口徑改為7.7mm的三八式步、馬槍和四
四式馬槍,最後認為,兩型馬槍改大口徑之後,槍口動能以及後坐力過大;而「三八大蓋」
改大口徑則沒有多大問題。於是於昭和天皇十四年(公元1939年)在「三八大蓋」的基礎上
出台了7.7mm的新步槍,因當年為日本神武紀元2599年,故稱該步槍為「九九式」。九九式
步槍基本上就是後期出廠的「三八大蓋」,除了口徑改大以外,又在二箍上增加了與九七式
狙擊步槍相同的鋼絲腳架,立框式表尺兩側各增加了一根可以折疊的、對空中目標射擊的提
前量桿,並採用了覘孔照門。昭和十五年七月以後,九九式7.7mm步槍被確定為日本制式武
器, 「三八大蓋」則停止生產。

因為體形如同「三八大蓋」的九九式7.7mm步槍,槍口動能以及後坐力均比「三八大蓋」有
所增加,顯然不適應五短身材的日本兵,所以接著又出台了一型長度在「三八大蓋」與兩型
馬槍之間的九九式7.7mm短步槍,其主要特徵為上護木從頭箍一直覆蓋到表尺座處,二箍處
無鋼絲腳架,背帶環在槍身左側。彈膛上方也銘刻日本皇花和「九九式」字樣。

此外,為了適應空降兵作戰需求,還生產了一種可從槍管節套處將槍分解成前後兩段的7.7
mm短步槍,日本軍方將其命名為「二式」步槍。九九式7.7mm步槍系列開始正式投產裝備日
軍之時,也正是日寇「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之時。九九式無論是在中國戰場,還是在東南
亞乃至太平洋戰場,事實上並沒有成氣候,更不能挽救日寇的失敗。到後來,九九式的生產
水平和加工質量每況愈下,遠遠不及「三八大蓋」。

「三八大蓋」在中國

「三八大蓋」自1907年開始生產到1940年停止生產,累計生產數量達300餘萬支。我國舊統
治當局曾經向日本購買過一批,以後遼寧和太原的兵工廠也先後仿造過。在抗日戰爭中以至
抗戰勝利,中國軍民曾繳獲了大量的「三八大蓋」。因彈葯不足,棄之又實在可惜,當時國
民黨當局曾經指定軍政部第60兵工廠將 6.5mm口徑的「三八大蓋」改為7.92mm口徑,以同國
民黨軍隊7.92mm口徑彈葯體制一致。凡被改擴口徑的「三八大蓋」,其彈膛上方均刻有「改
七九」字樣。抗戰勝利之初,國民黨沈陽第九十兵工廠曾仿造九七式步槍,但口徑改為7.9
2mm,同時把瞄準鏡座去掉。因該產品未列入制式,故稱其為「臨時式步槍」,並在機匣正
上方刻「臨七九」三字。

在中國廣大抗日戰場上,繳獲的九九式7.7mm步槍或短步槍數量遠遠不如「三八大蓋」多,
主要原因是九九式7.7mm步槍或短步槍在中國只分布在東北地區的關東軍手中,而大部分都
用來裝備在太平洋地區作戰的日軍,因此現在歐美各國有為數不少的九九式,都是戰後作為
戰利品收藏的。在中國,「三八大蓋」被日軍一直用到戰敗投降,我軍則一直用到祖國大陸
全境解放,還有相當一部分「三八大蓋」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此後,我國廣大的民兵一直
用到1970年代中期。「三八大蓋」 這樣一支取之於強敵之手,又為我所用與強敵作戰的戰
利品,在中國軍民手中使用時間之長,分布面積之廣,贏得勝利之眾,實為歷史所罕見。以
至於老一輩軍人每每談及「三八大蓋」的時候,總是有說不完的故事;每每端起「三八大蓋
」的時候,是那樣愛不釋手,操槍的一招一式又總是那樣嫻熟。這就是中國人民和他們的士
兵!歷史就是這樣寫著:兵民是勝利之本!
南部十四式手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 8 mm

重量: 0.91 公斤

彈夾: 8 發

簡介:日本南部 14 式手槍是原南部式手槍的改進型,由名古屋兵工廠製造, 1925 年列為日本陸軍制式武器,二戰期間裝備於將校級軍官,該槍俗稱 「 王八盒子 」 。
四四年式騎槍
運作方式:手動槍機, 4 條右旋膛線
尺寸:長 868mm ,槍管長 487mm
口徑: 6.5mm
重量: 3.3 公斤
彈夾: 5 發
簡介:該卡賓槍為步槍的縮短版,基本設計完全一樣,槍口初速: 732m/s ,瞄準具 2000m 表尺。服役自 1905 年至二次世界大戰。槍機上方有一塊防塵蓋。

九九式步槍

工作方式:手動槍機

口徑: .352 英寸( 9mm )

簡介:該步槍中較短的一型於二次大戰前為日本軍方所採用,而標准型則較前者長 152mm. 注意槍身前段下方的鐵線式的單腳架,其實用價值令人懷疑。本來設計比三八式有改進,但因為戰爭後期日本資源匱乏,許多部件不得不使用替代品而使效能大為降低。

九二式重機槍

工作方式:自動,氣冷

口徑: 7.7mm

全重: 62.5 公斤(包括三角架)

彈夾: 25/30 發彈板供彈

射速: 650-700 發

簡介:皇記 2592 年定型,導氣自動原理
十一年式輕機槍(歪把子機槍)

工作方式:自動,氣冷

尺寸: 1.1 米,全重 10.2 公斤

口徑: 6.5mm

❾ 日本戰國時代,軍銜

確認是問軍銜,而不是官職,是吧,那麼:

戰國時期的大名軍陣基本相同,軍陣的基本構成由本陣和若干獨立軍團組成。其主力為主將(大名)手下世襲化、專業化的「家臣團」。這些軍隊數量很少,但是戰鬥力卻非常強,一旦戰事爆發,在這些私兵的基礎上,再徵招農民組成足輕(步兵)隊補充軍力。
具體戰斗序列及指揮系統如下:本陣成員包括總大將、副將、軍師、佑筆(執筆)、軍奉行(管轄其下的旗奉行、弓奉行、槍奉行、小荷馱奉行、兵糧奉行)、軍目付、使番、物見番頭。此外還包括馬回、小姓、葯師、祈禱僧等保障人員。
獨立軍團一般包含侍大將、槍大將、鐵炮大將、足輕大將、弓大將以及其下的兵吏、兵丁組成,獨立軍團中的各個作戰分隊之間用使番(傳令兵)負責聯絡。
以侍大將為中心的獨立軍團是大名家軍團編成的基本單位,其下的足輕大將統領全隊足輕,弓大將統領全隊弓兵,槍大將統領全隊槍兵,鐵炮大將統領全隊銃兵。
在實際作戰中,往往還要選出一名先作大將,即先鋒官.

❿ 日本海軍陸戰隊的日本海軍陸戰隊沿革

本來日本海軍的任務在於洋面行艦隊決戰奪取及維護制海權,然而在作戰時也有對敵要塞軍港攻擊施行局部性地面作戰的場合出現.原本地面作戰為陸軍的主要任務,也有和海軍形成共同作戰的型態,不過在許多情況下因不易協調的緣故,常有要海軍獨立完成任務而等待陸軍到來的情況,所以海軍乃有編組地面兵力的必要.
最初日本海軍是師法英國海軍而建立的,故海軍陸戰隊亦是英式典範,不像美軍那樣有另外獨立的系統,而是由海艦士兵任務編組而來.軍官幹部的養成則是由海軍士官學校藉由從英國聘來的教官協助下進行陸戰教育訓練.
大致上日本陸戰隊的發展可總結分為三類:
1.艦船上岸的任務編組
2.以各鎮守府海兵團為中心編成的陸戰隊
3.包含各種兵科單位擴大編成的根據地隊
其詳細發展說明如下:
日本海軍士兵在海兵團入伍時不分兵科都會施以基本的陸戰訓練,故自軍官將校到一般士兵對於陸戰都有基本的概念和常識.之後再根據需求進行分科教育,各兵科的士官兵分別在海軍兵學校和海軍炮術學校習得專門的知識,而上艦的官兵在具備了陸上勤務技能的同時,在海上勤務中亦會藉由各種機會對陸戰技能予以訓練.
歷史上的首次作戰則是在1874年的佐賀之亂中,在被派遣的艦隊里以任務編組的型態被編成並立下戰功.使用海軍陸戰隊的名稱是在1875年開始的,在此之前一直以海兵隊作為代稱.隨後在1877年的日本最後內戰西南戰爭時,面對西鄉軍破竹的攻勢,憑借著壓倒性優勢的海軍機動力,陸戰隊在各地登陸和陸軍協力大為活躍,讓西鄉軍大吃苦頭,就以此戰的經驗作基礎而逐漸發展成正式的戰斗部隊.
1886年根據海軍省命令訂立了陸戰隊概則,在第一條從艦隊或艦船上陸從事地面作戰的銃隊,稱為陸戰銃隊,另炮隊稱為陸戰炮隊,而總稱為陸戰隊於是陸戰隊的定義始以明文規定.不過此時仍稱為軍艦XX陸戰隊,或在聯合時叫做第X艦隊聯合陸戰隊,也仍舊是任務編組的型態,舉例來說,義和團事件時在海軍軍令部的命令下,由佐世保鎮守府所編成的陸戰隊兵力300人作為一大隊,並以海兵團副長擔任指揮官,在笠置號上用增加定員同艦搭乘的方式,以臨時特遣隊的姿態稱為軍艦笠置陸戰隊.日俄戰爭期間則有所謂的聯合艦隊附屬陸戰隊的編成,對陸軍的登陸支持則有1904年6月的海軍陸戰重炮隊的編成並正式參加戰斗且在旅順攻擊中立下軍功.一次大戰中也有所謂的第二艦隊附屬聯合陸戰隊的編組加入了對青島的攻擊.後來由第一外遣艦隊的船艦編成而來的陸戰隊就在中國各地擔任保護日僑的工作. 這些單位都是以各軍艦里抽調大約20名上下的兵力編成一小隊後再集合而成的.
進入昭和期後,除了上海特別陸戰隊外,其它陸戰隊的編成大都是以轄有3~4中隊的大隊規模編成.舉橫須賀鎮守府海兵團陸戰教練時的編成為例,在指揮機關陸戰隊本部之下轄有銃隊炮隊附屬隊等,若和陸軍單位各自比較,前二者即是步兵,炮兵,後者則為後方支持部隊的通信,工作,運輸,醫務,主計等.其與陸軍的差異點在於,沒有各自獨立而完整的支持機構,只能附屬軍艦或艦隊來運用.
128上海事變後,制定了海軍特別陸戰隊令,特別陸戰隊和船艦陸戰隊的差異在於前者有固定設置的地區,所以也就再名稱上加上地名.上海陸戰隊是最初的設置,盧溝橋事變之後該部隊也投入上海以外的漢口,青島,廈門的作戰.
之後中日戰爭長期化及緊接而來對美關系惡化使大量整備海軍地面戰斗部隊成了必要且急切的問題.於是原本僅在橫須賀炮校進行的基礎陸戰教育也就不敷所需,終於在1941年4月開設館山炮術學校專門培訓陸戰和地面防空的基層幹部人才,而為了教授有關步炮裝方面的知識,其教官大多仰賴於陸軍的協助.從此之後,日本海軍除了從艦船抽調的任務編組及上海特別陸戰隊外,開始陸陸續續擁有更多量的陸戰隊了.
1941年制定了海軍特別根據地隊令,根據此令以各鎮守府的海兵團為基礎,因應任務需要,以鎮守府陸戰隊,警備隊,防空隊為名依次編成.從開戰時的7隊到敗戰時的262隊達到高峰,大多數的單位在編成和裝備上均不一致,其概略的戰術等級相當於陸軍的營和團.這些單位代替了因攻略作戰而移防的陸戰隊.因大多數單位以守備為主故火炮兵裝較陸軍同級單位來的充實,以橫須賀第七特別根據地隊為例,以1800人的兵力就有12cm炮8門,8cm炮16門,7.5cm高炮4門,確時要較陸軍來得強.至於這些單位有些是系出同門,如基思卡島的舞鶴鎮守府第三特別陸戰隊,塔拉瓦的第三特別根據地隊都是來自於佐世保第七特別陸戰隊.
這些單位在太戰前期配合陸軍的閃電進擊,協同艦隊,航空隊對敵軍主力的殲滅戰,為各孤島及海上要地的佔領而猛攻,立下赫赫戰功.後期則以瓜島攻防戰為轉折點與優勢的敵人苦鬥,悲壯地以全軍覆沒為終結.
1944年日軍自絕對國防圈敗退後,開始了本土決戰的整備.其海軍將旗下各鎮守府,警備府改編為陸戰隊,除了地面兵力外尚有千餘名以上兵力的基地隊被編成,預定在特攻結束後,和鄰近各單位參加地面決戰.
日本海軍陸戰隊本土決戰的動員計劃 :
橫須賀鎮守府聯合特別陸戰隊 7隊 29899人
吳鎮守府聯合特別陸戰隊 3隊 18765人
佐世保鎮守府聯合特別陸戰隊 3隊 20487人
舞鶴鎮守府聯合特別陸戰隊 2隊 11106人
大阪警備府聯合特別陸戰隊 1隊 1148人
大湊警備府聯合特別陸戰隊 4隊 20397人
鎮海警備府聯合特別陸戰隊 2隊 9880人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7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7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