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清朝怎麼樣
1. 清朝和日本的差距在哪
兩國差距的根本在於統治階級的態度不同。兩個國家都是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在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後,清朝是繼續封閉,後來為了維護自身統治尋求改變,開始了洋務運動、變法等,即便這樣,還要受到頑固派的打壓。日本則不同,在受到西方殖民者侵入後,從統治階級開始,自上而下進行變革,從制度到思想,再到技術和社會風俗,全面開始近代化,甚至為了強軍,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最終在甲午戰爭打敗了清朝,成為亞洲列強。
2. 清朝的無作為和縱容,日本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東亞霸主的
因為清朝時期到了晚期,屬於閉關鎖國的狀態,哪怕日本對外進行軍事擴張,清朝也沒有想到去阻攔日本,更沒有想著向強者學習,並且到了後來日本軍事實力越來越強大,而清朝則更加盲目自信,認為自己還是天下第一,覺得區區日本是無法奈何自己的,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外國的武器和工業已經變得非常先進了。
因為此時清朝非常的懦弱,根本不敢與日本進行對抗,哪怕是被迫與日本進行海戰的時候,當時北洋軍閥也是號稱他們的軍艦是世界上最強的,結果和日本一交戰,馬上就原形畢露了,根本沒有任何招架之力,這也是日本唯一一次戰勝了自己的偶像大國,並且日本隨後再次打敗沙俄,很快就成為了東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所以說關鍵還是要有學習他人的謙虛精神,盲目自信不可取,落後就要挨打這個道理是真的。
3. 日本人是如何看待滿清入關,對日本有何影響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是朋友還是敵人需要依據當時的政治時事來判斷。當時日本的情報來源主要是有兩處。第一處是訪問長崎的大陸商船,他們的情報非常快,在當時那麼艱難的環境下,想要收到消息也是僅僅一個月的事情,所以日本對於這處情報工作非常看重。
滿清入關和日本侵華其實都屬於同一個性質,都是侵略,對國土的侵略,但是他們還是有本質區別的,那就是滿清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而日本是外來人口。日本人對於滿清的入關還是有危機感的,因為他們多了一個強有力的對手,這場爭奪也不一定會是誰贏,從歷史角度看,滿清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優勢的,因為他們是屬於我們的一部分。
4. 日本人是如何看待滿清入關的
有一篇論文《清朝與日本之間的情報搜集》,寫的就是以清軍入關前後,清朝和日本之間互相搜集情況,也就是據此做出判斷對方。
或許有些人會奇怪,在40多年前,明朝不是和日本發生了戰爭么?為何日本人會天然的站在明朝一邊?
首先的原因是與明朝發生的戰爭的是 豐臣氏政權,而1644年的日本卻是德川氏政權,在民族主義尚未出現的當時,萬曆援朝之戰被看成是」豐臣家「和」朱明「的戰爭,既然德川氏和朱明一樣,都是豐臣家的死對頭,那麼德川政權和明朝親近,肯定是自然的。
而且國家的關系,有句名言,叫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是朋友還是敵人,需要根據當時的政治形勢來判斷。
事實是,日本人很重視現實,很快就了解道滿洲軍隊非常強大,認為日本軍隊去了就是拿雞蛋碰石頭,那傻子才會去那麼做。南明確實也多次請求日本出兵,有一半日本血統的鄭成功更是強烈要搬日本兵來,但日本人很快就認清了形勢,放棄了支持南明的想法。
5. 日本人怎樣看待大清帝國
條約原文:
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馬關。
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為訂定和約,俾兩國及其臣民重修平和,共享幸福,且杜絕將來紛紜之端。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特簡大清帝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李鴻章,大清帝國欽差全權大臣二品頂戴前出使大臣李經方;
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特簡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內閣總理大臣從二位勛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外務大臣從二位勛一等子爵陸奧宗光;
為全權大臣,彼此較閱所奉諭旨,認明均屬妥善無闕,會同議定各條款,開列於左:
第一款 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故凡有虧損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嗣後全行廢絕。
第二款 中國將管理下開地方之權並將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
一、下開劃界以內之奉天省南邊地方:從鴨綠江口溯該江以抵安平河口,又從該河口劃至鳳凰城、海城及營口而止,畫成拆線以南地方。所有前開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劃界線內。該線抵營口之遼河口,即順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為分界。
遼東灣東岸及黃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屬諸島嶼,亦一並在所讓境內。
二、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
三、澎湖列島,即英國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
第三款 前款所載及粘附本約之地圖所劃疆界,俟本約批准互換之後,兩國應各選派官員二名以上,為公同劃定疆界委員,就地踏勘,確定劃界。若遇本約所訂疆界,於地形或治理所關有礙難不便等情,各該委員等當妥為參酌更定。
各該委員等當從速辦理界務,以期奉委之後,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該委員等有所更定劃界,兩國政府未經認准以前,應據本約所定劃界為正。
第四款 中國約將庫平銀貳萬萬兩交與日本,作為賠償軍費;該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伍千萬兩,應在本約批准互換後六個月內交清,第二次伍千萬兩,應在本約批准互換後十二個月內交清。餘款平分六次遞年交納,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遞年之款,於兩年內交清,第二次於三年內交清,第三次於四年內交清,第四次於五年內交清,第五次於六年內交清,第六次於七年內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約批准互換之後起算。又第一次賠款交清後,未經交完之款應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無論何時,將應賠之款或全數、或幾分,先期交清,均聽中國之便。如從條約批准互換之日起,三年之內,能全數清還,除將已付利息或兩年半、或不及兩年半,於應付本銀扣還外,余仍全數免息。
第五款 本約批准互換之後,限二年之內,日本准中國讓與地方人民願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任便變賣所有產業,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後尚未遷徒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
又台灣一省,應於本約批准互換後,兩國立即各派大員至台灣,限於本約批准互換後兩個月內,交接清楚。
6. 遠隔日本海,近代日本如何偵查到大清的沒落和衰頹
近代時期的東亞,中國和日本都是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國門的國家,但這兩個國家卻分別走上了不同的命運之路。一個是在半封建半殖民上越走越遠,而另一個則是在對外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上走向覆滅。
眾所周知,日本開展明治維新改革的導火索是是發生在1853年美國以黑船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的事件,最終日美在1854年簽訂了《日美和親條約》。自此,日本幕府的統治也逐漸走向滅亡,而以救國為口號的日本天皇及其朝臣就趁機越上了政治舞台。
第三次則是在豐島海戰爆發前,其向石川伍一提供了清國派兵情況。石川伍一在得到情報之後,又報告給日本駐天津的武官井上敏夫。1894年7月22日,日本大本營獲知情況後,又命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祐亨,於第二天派軍艦出發,尋機襲擊中國軍艦。
個人看法:近代日本和中國都是一樣遭受到西方列強侵略的國家,只不過是在被侵略的過程中,日本推翻了幕府的統治,而清政府在被侵略的過程中仍然是一層不改,始終堅持著昏庸腐敗的統治,對於近代軍工業、製造業、科學技術方面上沒有過多的投入與研究,也致使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但日本在明治維新的變革之路上,迅速將日本躋身入「脫亞入歐」的地步,對於周邊國家,例如朝鮮、中國,更是安排了大量的間諜,再通過收買他國的機密情報,從而洞察出這整個國家的現狀,例如像「高升」號這樣運兵機密的泄漏。
除了大量的間諜人員,清政府對於列強侵略後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一舉一動,也讓日本人認識到了當今的大清朝只不過是一個滿目瘡痍,任人宰割的沒落與衰退的國家。
7. 近代日本如何偵查到大清的沒落和衰頹的呢
尋求脫亞入歐,向西方列強看齊的日本,一方面以完全打開的姿態向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學習,另一方面也沒有忘了偵查一下他們曾經的鄰居老大哥有沒有什麼新的動向。
1862年(同治元年),清王朝正飄搖在風雨之中。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創傷才剛剛淡漠了疼痛,而一場可怕的內亂又出現。長江流域一帶,太平天國的起義軍幾乎要傾覆大清王朝的根基。燈紅酒綠十里洋場的上海租界,也能聞到戰爭的血雨腥風。
黃浦江上,「外國船有百餘艘,其中軍艦約有十四五艘」,加上數千隻中國船,「桅桿之多如萬頃之麻」,其中洋船「櫛比壯觀」「就中英船最多」。
一位日本使節團成員在當天寫的一首漢詩中感嘆:
帆檣林立渺無邊,
終日來去多少船;
請看街衢人不斷,
紅塵四合與雲連。
憶從曾有大沽患,
市利綱收老狒奸;
休言上海繁華地,
多少蕃船捆載還。
高杉晉作在他的日記里感嘆道:「中國人完全變成了外國人的奴僕,上海的主權也許屬於中國,但事實上完全就是大英帝國和法蘭西的殖民地。」
高杉晉作目睹了清王朝被太平天國起義弄得風雨飄搖,他甚至親耳聽到太平軍和清軍在上海郊外交火的槍聲。
高杉晉作非常同情起義軍,也佩服起義軍的勇氣。
高杉晉作在游記《游清五錄》中這樣寫道:「支那人盡為外國人所役,外有洋夷猖獗,內有賊匪煽亂,而日本與中國近在一水之外,形勢令人擔憂。」唇亡齒寒,這些日本青年武士不能不生出幽微的惻隱之心。
高杉晉作無法理解為什麼中國會忍受被西方列強統治的恥辱,他的日記中時不時講到中國的前車之鑒,要日本引為鏡鑒,不能淪落到這樣的地步。
使節團成員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查,從街道布局、市政設施,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乃至戲場煙館、青樓妓院、道觀佛寺都有細致觀察。
上海的衛生狀況讓他們不能接受,稱其「糞芥路滿,泥土足埋,臭氣穿鼻,其污穢不可言狀」「故上海每年炎暑時節惡病大行,人民死亡甚多」。
對於日本的這些使節,中國已經不再是「觀光上國」「效法典範」,他們看到的是大清帝國的沒落和腐朽,衰頹和老邁。
高杉晉作特別洞悉到科舉、八股是毒害中國士子的制度性病根,「口頭盡說聖賢語,終被夷蠻所驅使」,這種體制使文人不務實學,空言道義遠離了近代化所急需的航海、炮術、機械等實際技術。
最讓這群日本青年武士看不起的,竟然是當時大清帝國的軍事。
使節團成員峰潔,本是一名普通武士,他這樣記錄了感受:「在上海陣屋,見兵卒敝衣、垢面、徒跣、露頭、無刀,皆乞食。」進而口出狂言:「如此士兵,我一人可敵五人。」
這些日本武士由此論斷:「一斑窺豹,清國病體,可從上海推及十八省。」
日本人素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不可否認,這是其富國強兵對外擴張的精神動力之一。
但這種民族自尊心不加限制地、無休止地膨脹擴大,則變質為其弱肉強食的軍國主義侵略精神。
「千歲丸」來訪中國,讓日本由此對他的假想敵人大清帝國有了真切認識。
回國後,高杉晉作等使團成員將見聞發表,引起很多反響。
高杉晉作在《內情探索錄》中沉痛指出:
「支那人為外國人所役,可憐,我邦遂不得不如此,務防是祈。」
對於清廷的積弱無能,助長了日本武士的那種盲目自大的驕傲,完全不再把往昔尊崇的中國放在眼裡。
日本人以此為鑒,對於他們後來的維新運動,起了推進的作用。
正如日本史學家井上清所說:
「(高杉等人)發端於排外主義的攘夷,開始具有為保衛祖國而斗爭的意義了。高杉本人早在 1862年曾到中國上海考察過,目睹殖民地人民受難情形,非常痛心,因而從排外主義的攘夷派轉變為保衛民族的立場。」
8. 清朝這么偉大,日本為什麼被明朝打敗了,卻能打敗清朝呢
首先,清朝遠遠不像一些電視劇中所描述的那樣偉大,要知道明朝以前,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經濟、科學最發達的國家。但是,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為止,中國人均糧食僅有200公斤左右,美國已接近1000公斤。中國年產鐵約2萬噸,不及法國的十分之一,不及英國的四十分之一。
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業長期以來一直領先於世界,在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往日出現於東南亞海面的中國船隊,隨之銷聲匿跡,為西方國家的船隊所取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在明朝中後期與西方相比仍互有長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後於西方了。所以以當時明朝的國力打敗日本是輕而易舉的,但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隨著各種內憂外患的爆發,最終清政府最終統一了全國。
其次,雖然在清朝有著康乾盛世的輝煌,但是因為對自己經濟和政治實力的過分盲目自大,同時由於中外貿易往來日趨頻繁和人民反清起義不斷發生,清朝統治者擔心外人和漢人會結合起來反對清朝的統治,於是清政府開始了閉關鎖國。而當時西方國家正在進行資產革命和工業革命,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所以,當一艘已經破敗不堪的爛船行駛在海面上,沉沒是遲早的事,而此時的清政府就是這樣一艘破船,它的沉沒甚至不需要觸礁,只需要一點兒稍微大點兒的風浪而已。
當日本面對如日中天的明朝的時間,日本敗了;當清軍面對內憂外患的明朝時,明朝亡了;那麼當日本面對病入膏肓的清朝時,其結果早已不言而喻。
9. 為什麼日本人那麼喜歡清朝
日本人並不喜歡清朝。
甚至宋、明在日本的影響力也遠不如漢唐。
日本的教材里更多的是對漢唐的介紹和描述。
包括日本的很多綜藝節目都是這樣,著重於漢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