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產業轉移日本怎麼辦

產業轉移日本怎麼辦

發布時間: 2022-07-05 23:47:25

❶ 探日本產業轉移之因, 思中華強國之路。(10分)自20世紀80年代,日本出現了傳統產業向國外轉移的熱潮,

(10分)
(1)削弱 (降低)
(2)提高(上升)
(3)國內
(4)價格數量
(5)太平洋海外
(6)知識技術知識技術海外
(7)略

❷ 日本的產業轉移早在什麼時候向海外轉移最初轉移的產業是什麼

最初轉移的產業是製造業,大概在70年開始吧。

❸ 國際產業轉移對發達國家的影響

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共同成為向外進行產業轉移的主體力量
隨著各國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新興工業國在產業升級的同時將原有傳統產業轉移到更低產業梯度的國家。同時,隨著全球整體產業結構水平的升級,國際產業轉移已不再局限於發達國家和發展國家之間,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產業轉移也並不少見。在產業移出國的行列中,既有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向外進行產業轉移,也有韓國、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國家的產業外移,中國、東盟等也紛紛加入到向外進行產業轉移的行列中。新興工業國在國際產業轉移鏈中往往身兼產業承接方與產業轉移方兩種角色,成為現代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一個頗具特色的現象。
發達國家向外進行產業轉移的前提是其自身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即發展先進產業以替代向外轉移出去的相對落後產業。而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其新興產業往往都是高技術產業,高技術產業受研發投入、研發時間、技術革新等方面的制約都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因此處於最高梯度的產業轉移往往伴隨著技術革命。雖然從總體上說世界技術革命和國際產業轉移的周期正逐漸縮短,但最高梯度的產業轉移相對於低梯度的產業轉移來說間隔時間可能會更長一些,所遇到的困難會更大一些。處於產業梯度頂端的發達國家如果在產業外移後,沒有新興產業產生、替代或產生遲緩都會導致其產業發展的停滯不前。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在向東亞國家進行最近一輪產業轉移後,由於新的產業未能及時出現代替原有產業,出現所謂「產業空心化」現象以致引發經濟衰退。因為在當時日本的產業梯度已接近全球產業梯度的頂端,它很難再吸收美國轉移出的產業;美國當時剛剛進入「信息時代」,其新興IT產業不會向外轉移,其原有產業大多與日本接近甚至已被超越;同時日本自身又在新興產業研發上遇到了困難;因此在向外進行產業轉移後,產業升級難以為繼就成為制約日本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所以盡管有金融危機、大企業集團問題、經濟泡沫等因素的影響,但筆者認為,從產業升級的角度來說,缺乏新興產業形成的「產業空心化」是導致日本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嚴重衰退的主要原因,而非日本經濟學界有人認為的是日本向中國進行產業轉移的結果。

❹ 日本產業轉移在60年代至90年代是什麼產業類型

1.日本承接國際製造業產業轉移
20世紀50—60年代,日本政府通過《外資法》、《外匯法》、政府資金、租稅特別措施等產業政策的實施,成功地將吸引的海外投資及國內的私人資本引向大型工業設備領域。憑借積極的設備投資,日本經濟的產業結構迅速轉化為以高附加值生產領域為核心的結構形式。產業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日本經濟的產業結構變化速度之快,無論是從整個產業還是從製造業,日本產業結構的變化系數都遠遠高於歐美主要國家,說明其結構變化劇烈。

2.日本製造業產業國際轉移的演進
20世紀60—70年代,日本的鋼鐵、電力、機械和石油化學等基礎工業設備投資向巨型化、大容量化發展,增強日本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日本獨創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日益增多,在民用消費品領域(特別是高檔家用電器等)尤為明顯。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日本在生產技術上達到了世界水平。1965年以後,日本的對外貿易繼續大幅度增長,在對外貿易方面已基本上可保持順差局面,並呈穩定增長趨勢。外貿順差的結果導致了日本資本輸出的迅猛增長。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日本資本輸出主要集中在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投資范圍遍及輕紡、化學工業等,由於日本資源匱乏,缺乏重工業發展所需的礦產品,所以,對采礦業的投資比重最大。日本向礦產資源豐富的第三世界國家轉移先進的采礦技術和資金,再將生產出的礦產品返出口到日本國內,扶助重工業的發展。

3.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企業對海外的直接投資開始快速增長。
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尼克松沖擊」、石油危機、總需求增長的減速使日本國內維持高速經濟增長的條件逐漸喪失。日本重工業遭嚴重打擊,耗能型的重工業向節能型改進,同時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下降。勞動密集型的組裝加工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上升。二是由於貿易摩擦,如北美和歐洲汽車市場的案例,而將生產轉移到海外。三是由於日元匯率走高而將生產向海外轉移,特別是電氣和電子產品的生產商,為尋求高質量、低成本的勞動力紛紛將生產轉移到東南亞和中國。四是為了開拓需求增長潛力大的市場(如中國)而將生產設施轉移到其他國家。這一時期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資大部分流向北美和歐洲。

4.20世紀80年代,隨著日本人口高齡化社會問題加深,勞動力老化現象日趨嚴重,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消費品市場增長乏力,日元升值且在國際匯率市場上幣值極不穩定。上述種種因素導致老的組裝加工業在日本漸失生存與發展的比較優勢。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組裝加工業開始加快向海外轉移步伐,轉移的方向是歐美和東亞。

5.進入20世紀90年代,日本直接投資的重心已轉移至東亞和中國。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日本對歐美投資不斷減少,對東亞投資卻逐年上升。自1993年開始直接投資表現為「清一色亞洲格局」。日本對亞洲的投資雖然在整體規模上不如其在美、歐的投資,但始終保持比較平穩的上升態勢。這是因為日本在美、歐的投資存量很高。日本對亞洲海外投資的案例數在整體上高於日本對美、歐的投資案例數。這就表明,由於近年來東亞各國經濟飛速發展,東亞各國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政策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使得亞洲吸引日資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對亞洲投資的案例數與日本對歐洲海外投資案例數的變化趨勢成顯著的反向關系。這可能是由於日本一改以往利用豐富廉價勞動力為主要目的的投資活動,開始轉向偏重於注重亞洲需求的快速增長和轉化。此外,以降低成本為目的的海外投資,在產品特色化分工、工序間分工方面獲得了實質性發展,並有將部分產品設計、研發中心轉移到東亞、中國的趨勢,而非歐洲、北美。

❺ 產業轉移對日本經濟不利影響

標準的國際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所獲得的利益如果大於在國內損失的僱用者所得,投資母國則獲得利益。筆者至今也是這種觀點。但是,如果許多不利條件重合,投資母國也有可能遭受損失。遺憾的是,像電機產業這種在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出口產業,最近迅速將出口基地轉移至中國以及東南亞各國,似乎是迎合了這些不利條件。本文將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製造業生產向海外轉移,意味著企業所擁有的技術知識積累等經營資源的投入場所將由國內轉向國外。如有關生產要素國際流動的經濟學理論所指出的那樣,經營資源這一生產要素的海外轉移,將降低無法在國際間進行轉移的生產要素(勞動·土地)的報酬,引起經營資源以外的可以在國際轉移的生產要素(資本等)的向國外轉移。向海外轉移將提高經營資源的報酬(企業利益)。如果具備一定條件,比如本國是「小國」(指國際價格將不因本國的經濟活動變化而受到影響)、實行完全競爭機制、沒有產業集聚效應等,由經營資源報酬的增加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大於由於實際工資的減少所引起的負面效應,投資母國的經濟福利水平將得到提高。

下面盡量以簡單的數值例子就提高投資母國經濟福利的機制進行直觀的說明。假設每年創造30兆日元附加價值的某機械產業轉移到了中國。過去,在該產業的就業人員為400萬人,每人年薪為500萬日元,僱用者所得為20兆日元,其它10兆日元為利潤(營業剩餘)。如果該產業在中國僱用800萬名工人,每人年薪摺合日元為25萬日元(假設其生產效率為日本的一半),可以維持和以往同樣規模的生產。假若該產業的銷售額和附加價值總額為30兆日元不變,那麼轉移至中國後的利潤為30兆日元減去在中國的勞動成本2兆日元,等於28兆日元,即利潤增加了18兆日元。這時,假使在日本失業的400名職工找到新的工作崗位,其年薪在50萬日元以上,則職工的整體損失低於18兆日元,決定日本經濟福利的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和國外純收入的價值總和)將增加。

相反,用以上方式也可以了解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生產向國外轉移會降低投資母國的經濟福利。向國外轉移的企業在降低勞動成本後,其利益沒有相應地增長,而取代轉移至國外的產業為失業者提供重新就業機會的其他產業,其勞動生產率處於低水平的條件下,投資母國則有可能陷入貧窮。

90年代以後,日本直接投資的特點是,以電機產業為首的在國際市場佔有很大份額的出口主導型產業,紛紛在中國以及東南亞各國投資建設工場,作為出口基地。實際上,這種投資特徵與下文所述使投資母國貧窮化的直接投資的條件相符合。

(1)日本產業的市場佔有率高、企業之間的競爭激烈 前面的數值是以該機械產業的產量在轉移至國外後不變為假定條件的。但是,在日本企業之間的競爭極其激烈的情況下,隨著整個產業的生產向國外轉移、生產成本下降,將出現價格下跌競爭,產量會逐步擴大。另外,如果競爭只限於日本企業之間,即便生產成本下降,也不能從其他國家的企業手中搶奪市場,所以,產業整體的銷售額不會得到太大的提高。這種情況下,受益的只是中國的工人以及由於價格下跌而受惠的全世界消費者(向國外轉移的產業如果是零部件產業,則投資企業也能受益)。該產業的利潤在打入國外市場後,也有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增長(稍微專業一點的說法是,比如,在需求價格彈性接近1,企業之間實行壟斷性競爭,加價率不變的情況下,則會出現這種現象)。近幾年,日本企業的海外當地法人的產品銷售利潤率指標反映了日本國內經濟的蕭條,許多企業在國外的利潤率超過了其在國內的利潤率。但是,我們並不能認為其利潤增長與勞動成本的降低具有直接的相關關系。

如果將以上觀點和標准教科書的假定進行一下比較,則可得出日本在該產業並不屬於「小國」,所以直接投資將有可能引起貧窮化的結論。而且,假若日本該產業的市場佔有率並不高,而不僅日本企業,同時歐美企業也紛紛進入發展中國家,日本也會因為國際性價格機制被破壞而陷入貧窮。在這種場合,日本將不是因為日本企業的直接投資本身,而是由於國際性價格機制被破壞(國際經濟學術語中的「交易條件惡化」)而走向貧窮。

(2) 出口型直接投資 如果直接投資的目的在於迴避貿易障礙以打入當地市場,那麼通過擴大市場,能夠提高利潤。但是,如果是出口型直接投資,而且是日本企業之間的競爭,那麼,整個產業的市場則難以擴大。在這種情況下,如(1)中所述,利潤提高的幅度不會太大。比如,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和日本不同,其面向當地市場的性質比較強。

(3) 出口主導型產業向國外轉移的意義 出口主導型產業向國外轉移時,並不是什麼產業都可以為失業人員提供重新就業的崗位。比如,不能因為醫療·護理產業今後需要400名年薪350萬日元的就業人員,而認為勞動者的損失是6兆日元(20兆日元減去14兆日元)。日本不可能停止從國外進口糧食和原油等,因此,在失去了出口主導型產業之際,必須有能夠取而代之的出口產業出現。

不遠的將來,這種出口產業的交替將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失業率提高將降低實際工資,減少僱用者所得。如果出口主導型產業消失,貿易收支順差減少,日元將會貶值。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日元貶值將增高進口產品價格,降低實際工資,實際上和工資下跌具有同樣意義。與目前的出口產業相比,取代它的出口產業的生產率越低,其工資下跌和僱用者所得損失的規模將越大。

問題在於取代目前出口主導型產業的出口產業(現在服務貿易規模正在擴大,因此服務產業有可能像美國那樣發展成出口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到底有多高。比如,假使與上文所述在國內市場消失的該機械產業相比,取代它的出口產業(如原材料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只有前者的一半,那麼,在實際工資降到其一半之前,要實行相應調整。目前日本很難出現具有高度勞動生產率的新興出口產業,僱用者所得損失的規模有進一步擴大的危險。

筆者並不認為:目前日本已具備以上所有不利條件,對外直接投資正在使日本走向貧窮。因為上述模型分析是為了闡明論點,而採用了 非常單純的假定而在具體應用於現實時則必須謹慎行事。假使日本消費者和零部件采購企業是價格崩潰所產生的利益的主要受惠者,或許就不會走向貧窮。

❻ 產業轉移為什麼會使日本的國內市場萎縮

因為產業轉移會導致一系列供應鏈都發生轉移,所以產業轉移的確會使日本的國內市場萎縮;
打個比方,日本的汽車業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中國或東南亞,因為就近采購能使成本降低的緣故,那麼汽車所用的零件,鋼鐵,配套裝備也會采購當地產品,這會減小日本國內的相關產業的市場,從而導致國內市萎縮。

❼ 日本都向哪些國家進行過產業轉移 怎樣轉移的 有什麼政策

1。擴內需,促消費,由外需,投資拉動轉變為內需外需,消費投資共同拉動。
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由第一二產業帶動轉變為一二三產業平衡發展
3,平衡區域經濟,破除城鄉二元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4,優化產業結構,經濟增長由依靠資源消耗的轉變為依靠技術進步。

❽ 日本的工業已經逐步向太平洋沿岸工業帶以外的什麼和什麼轉移

日本的工業已經逐步向太平洋沿岸工業帶以外的內陸和西部轉移。日本的領土有島嶼組成,內陸面積很小,接受不了多少產業轉移。日本擴大海外投資,把大量工廠轉移到其他國家去。

❾ 日本真的會因為地震而出現產業轉移

核心技術肯定會向中國轉移相當一部分,畢竟現在日本的人工費用和稅收都位於世界前列,企業根本無法承受。
產業轉移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畢竟中國的厚黑學理論在全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
很多看中國新聞的人都覺得中國很愛好和平,在國際上一直處於弱勢。事實上,有很多事情,在國內根本就沒有報道過,例如掠奪非洲資源等等,以至於某些中國人總有種被迫害狂的感覺
如果日本把東北地區所有的工廠都轉移至中國,日本的失業率可能會達到10%
而且中國這些年的技術創新在世界范圍內僅次於美國
日本的技術在被中國引進後5年左右就會被超越

❿ 日本產業轉移為何刻意避開中國

中國既是日本汽車等產業最大的海外銷售市場,也為日本產業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日本產業轉移的首選目的地似乎應是中國,早前一些分析員甚至翹首期待日本產業大轉移能為中國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提供外部動力。但是,日本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分析稱,中國不會是日本產業轉移最大的受益者。那麼,日本為什麼要戰略性地避開中國? 中國風險(ChinaRisk)這一概念,在日本國內並不算新鮮。日本早稻田大學經營學教授林志行稱:日本人目前最擔心的‘中國風險’是行政干預下中國經濟運行上的不確定性,或者說是行政干預本身。日本慶應大學神保謙教授認為:從宏觀層面上講,首要的‘中國風險’是中國經濟走向不明朗,中國經濟是在過度行政干預下運行的,並沒有遵循市場規律,這導致產業界和學界按照基本原理和要件來預測中國經濟時,經常會出現預測錯誤(因而)警惕性會高很多。 另外,在微觀層面,日本產業界最警惕的無疑是核心技術的流失。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海外調查部中國東北亞課課長真家陽一分析稱:按照慣例,日本產業界在全球布局時,一般都只把中低端環節放在海外生產,高端精密科技領域往往是放在日本國內的,這主要是為了防止技術泄露,同時避免轉移到海外後,可能出現的不可控因素。 陳言說:在日本人的潛意識里,想到中國就想到‘污染’、‘腐敗’這樣的詞。但污染、腐敗等諸多社會弊端,對日本產業是否轉移到中國所起的影響是有限的,最為糟糕的是,在日本產業界的潛意識中,他們把中國更多地和仿製、狡猾等字眼聯系在一起。 讓日本產業界無法釋懷的是中國高鐵處處仿日。包括外觀在內的很多方面都極像日本新干線的中國高鐵,被日本產業界習慣性地稱為准新干線。日本新日鐵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管理層透露稱:中國決定大舉推進高鐵建設後,日本和德國為了中標,推進高鐵技術出口,競爭異常激烈。中方對日、德採取忽冷忽熱戰略,交替性親近一方疏遠一方,最終從日本和德國技術人員處獲得大量技術信息。日德兩國廠商如同相爭的鷸蚌,得到的實質性好處很少,卻都有不同程度的技術泄露。 除了極力規避中國風險外,日本產業界也高度警惕中國沖擊(ChinaShock)。據筆者觀察,日本國內對中國經濟的看法只有兩種比較極端的聲音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崛起論,很少能聽到較為理性的聲音。 在中國崩潰論方面,最近的一次中國沖擊是2010年上半年風起雲涌的罷工潮。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內,廉價勞動力是中國的一大比較優勢,且幾乎是絕對性的比較優勢,對勞動者實行鐵血式管理是中國快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在中日經濟學界、企業界都存在普遍共識。 但中國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型的趨勢日益明顯,廉價勞動力會逐漸變為僅是相對優勢之一而已。在2010年的罷工潮中,約七成罷工事件發生在日系工廠,消息傳到日本後,成為日本國內持續關注的焦點。參與解決廣州本田罷工事件的知名律師村尾龍雄對筆者表示:在華日系企業負責人的思維仍有些僵化。罷工事件發生後,他們給政府打電話,希望像以往那樣依靠與政府長期建立的‘關系’,迅速以行政手段解決。但仔細觀察便知,在2010年的罷工事件中,中國政府機關基本上持中立的態度,想靠行政鎮壓手段解決,已越來越不符合現實了。 在罷工潮的沖擊下,日本國內認為北京模式趨向終結、中國比較優勢正在喪失的聲音漸強,呼籲日本產業界不要將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籃子中的輿論也在日本國內空前高漲,分階段分步驟地將海外產業重心從中國布局轉向東南亞布局,成為日本產業界的熱門話題。 與中國崩潰論相對應的是中國崛起論,這種論調從2010年釣魚島撞船事件帶來的中國沖擊中體現了出來。 釣魚島撞船事件對日本產業界所造成的沖擊效應遠比想像中嚴重。當時中方採取中斷稀土出口、強化通關限制等一系列經濟反制措施讓日本產業界著實體會到了切膚之痛,使得日本經濟過度依賴中國的現狀暴露無遺,這也促使日本產業界不得不重新思考在全球的產業布局。中國風險、中國沖擊演變成經濟上受制於中國的同義語,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威脅論的味道。 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的產業轉移屬於迫不得已之舉,且涉及許多高端產業和高精技術的轉移。在日本,聯合東南亞、南亞諸國共同應對中國的島鏈制華戰略,雖然最近幾年很少見諸報端,但這種思維和戰略設想在政界及產業界卻是根深蒂固,將技術轉移至同樣擁有廉價勞動力成本優勢的東南亞,恐怕要遠比轉移至中國更具有戰略價值。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7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1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0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9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4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0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7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