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經濟什麼意思
⑴ 什麼是日本泡沫經濟危機
所謂的日本經濟泡沫危機就是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日本國內因為過熱的國際投資(准確點來說叫投機)注入,導致國內經濟增長虛高(尤其表現在房產這一塊上面),而日本國內很多有勢力的企業則大量購買國外地產資本(地產的變現能力很差),導致日本國內資產虛高,當國外資本突然撤出,而國內資本無法填補這個空擋是,吹起來的泡沫就破裂了~~
⑵ 日本為什麼會有泡沫經濟,最後怎麼破裂的
一、日本泡沫經濟產生原因:
1、日本泡沫經濟的直接原因就是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
會上5國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下調美元兌其他貨幣的匯率。當時日美貿易不均衡已成為日美之間的一大政治問題,美國再三要求日本「擴大內需」。地價上漲、稅收增加、財務支出擴大,結果造成日本國內市場流動性大量過剩。
2、還有一個原因是1984年,日元—美元委員會推動的金融自由化。
當時日本仿照歐美,實行銀行和證券的融合,放寬對銀行業務的限制。證券業雖放寬限制改革進展緩慢,但是在某些政策層面上容易操作的部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尤其是存款利率自由化後,銀行之間競相上調企業大額定期存款利息。
這導致了日本銀行籌資成本過高,大量資金湧向高利息、可融資的不動產和建築方面。最後造成企業投資過剩,加速泡沫經濟的發展。
二、泡沫的破裂:
泡沫經濟破滅的誘因一般認為是1989年5月日本銀行調高法定利率和1990年3月大藏省對房地產融資實行的總量規制。
1990年1月股價就開始暴跌。當時誰都知道泡沫遲早會破滅,但資產價格開始暴跌後的一段時間內,大藏省和日本銀行都還在推行擠破泡沫政策,致使情況雪上加霜。直到1991年7月才開始下調法定利率,而總量規則直到1991年年末才被撤銷。
(2)日本泡沫經濟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日本經濟泡沫對我們的啟示:
一、匯率大幅升值,未必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從而未必導致金融體系的崩潰和經濟蕭條。
日本的教訓告訴我們,應對外部需求的沖擊,不能過多地依賴於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尚存空間的情況下,使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宏觀調控,這是總需求管理的較優選擇。
二、進一步而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分工應當明確,互相獨立。
財政政策主要負責調節需求和經濟結構,而貨幣政策則以物價穩定為首要目標。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不能受到其他人為因素的干擾,或者承擔過多、過寬的政策目標。
宏觀調控如果過於依賴貨幣政策,將蘊含著嚴重的資產價格泡沫化風險。除此之外,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總供給方面的效率改革也將有利於緩解總需求方面的政策壓力。
三、關於穩定金融市場在央行政策目標中的定位。
金融市場的穩定,是央行實現其他政策目標的前提。而且,在政府的主要職能部門當中,也只有央行掌握著穩定金融市場的信息以及政策工具。因此,央行的貨幣政策應當及時對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做出判斷並採取措施。
⑶ 日本泡沫經濟
權威回答: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日本經濟現象。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最高點38915日元87錢,此後開始下跌,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泡沫經濟開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日元,僅達到1989年最高點的一半,8月,進一步下跌到1萬4000日元左右。大量賬面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由於土地價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擔保的貸款也出現了極大風險。當時日本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紛紛暴露,對日本金融造成了嚴重打擊。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日語中「平成景氣」基本與此同義,但有時也包括此後的經濟蕭條階段。
⑷ 日本發生的泡沫經濟是什麼
這是日本在70年代發生的經濟泡沫,但是以後就沒有了,因為是日本的泡沫經濟,畢竟比較少
⑸ 什麼是泡沫經濟關與日本的泡沫經濟原因和結果求大神幫助
。「泡沫經濟: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證券、地產價格飛漲,投機交易極為活躍的經濟現象。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最後必定泡沫破滅,導致社會震盪,甚至經濟崩潰。」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 泡沫經濟主要是指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而言的。所謂虛擬資本,是指以有價證券的形式存在,並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的資本,如企業股票或國家發行的債券等。虛擬資本有相當大的經濟泡沫,虛擬資本的過度增長和相關交易持續膨脹,與實際資本脫離越來越遠,形成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正常情況下,資金的運動應當反映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運動狀況。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機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機交易過度膨脹,同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成長脫離越來越遠,便會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形成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與經濟泡沫既有區別,又有一定聯系。經濟泡沫是市場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所謂經濟泡沫是指經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非實體經濟因素,如金融證券、債券、地價和金融投機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適度的范圍中,對活躍市場經濟有利。只有當經濟泡沫過多,過度膨脹,嚴重脫離實體資本和實業發展需要的時候,才會演變成虛假繁榮的泡沫經濟。可見,泡沫經濟是個貶義詞,而經濟泡沫則是個中性范疇。所以,不能把經濟泡沫與泡沫經濟簡單地劃等號,既要承認經濟泡沫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又要防止經濟泡沫過度膨脹演變成泡沫經濟。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經濟泡沫之所以會長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觀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決定的。一方面,經濟泡沫的存在有利於資本集中,促進競爭,活躍市場,繁榮經濟。另一方面,也應清醒地看到,經濟泡沫中的不實因素和投機因素,又存在著消極成分。 日本大藏省實行了對不動產融資的總量控制措施。所謂總量控制措施實際上是對不動產融資增長速度的一種直接管制,以此達到將不動產余額控制在一定水平上的目的,主要內容是要求有關金融機構,將其每季度不動產余額,控制在總貸款余額的增長率以下。同時,日本銀行通過"窗口指導",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將當年第四季度的新增貸款減少30%;到1991年,日本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不動產業的貸款。日本銀行的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也於1989年的12%下降到1990年的7.4%,再跌至1991年的2.3%。 貨幣政策緊縮的影響首先表現在股價上。1989年末,日經指數達到高峰後,1990年開始下降,至U1990年4月便由38915日元降至28000日元。1992年8月跌至14309日元,比1989年下降了63%(見圖6)。1992年7月日本股價降到二戰後最低水平,為14000日元。股價的大幅度下降幾乎使日本所有的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都出現了巨額虧損。 圖6 日經指數變動情況(1989-1994年) 股價暴跌半年之後,地價也開始大幅度下降。1990-1991年日本全國地價下跌了46%,使價值為108萬億日元的資產化為泡影。從1991-1992年住宅土地價格大幅下降,東京跌22%,大阪跌36%,名古屋跌13%。到1994年東京等地的房地產價格的跌幅都超過50%(見圖7)。至此,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資產泡沫徹底破裂。 圖7 日本主要六個城市地價指數變動情況(1988~2000年) 貨幣政策的突然收縮,挑破泡沫,這是日本銀行貨幣政策的第三次失誤。從某種意義上講,1991年後日本經濟的長期蕭條與日本銀行突然收緊銀根造成日本經濟的"硬著陸"有很大關系。 (二)經濟泡沫破滅的後果。 "泡沫經濟"破滅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沉重打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資產全面縮水的背景下,企業負債惡性膨脹,大量倒閉。1991年前後,負債額在1000萬億日元以上的倒閉企業每年都在1萬家左右。1990-1996年,日本破產企業年均高達14000家左右。(2)商業銀行陷入困境,不良債權急劇增加,大批金融機構破產。關於泡沫經濟破滅對不良資產的影響,日本政府一直諱莫如深,直到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銀行廳才首次宣布,按照國際通行國際會計標准計算的日本銀行業不良資產已經達到50萬億日元,占日本GDP的1/10以上。但西方經濟學界認為,這個估計偏低,有西方人士認為,到1995年8月,日本銀行業未清償貸款總額已經超過日本GDP總額,而未清償貸款的1/4是不良資產。(3)國內消費不振,投資需求減少。泡沫經濟破滅後,由於居民實際收入減少,使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有關數據顯示,占日本GDP60%的個人消費支出以平均每年0.63%的速度持續下降。(4)通貨緊縮、經濟衰退;1992-1999年,日本的消費物價指數均為負增長,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1997年除外)。通貨緊縮使企業銷售收入減少,債務負擔加重,居民消費心理惡化,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公共債務危機加重。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其中,1992-1994年連續3年出現了零增長。 總之,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日本經濟陷入到了長期嚴重的衰退之中,這長達10年之久的經濟衰退被稱為"平成蕭條",是二戰後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對日本經濟打擊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蕭條。更為嚴重的是,泡沫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摧垮了日本國民通過二戰後的持續經濟增長所建立起來的民族自信,泡沫經濟破滅後,隨著經濟從巔峰跌入谷底,日本社會長期彌漫著一種無法擺脫的、找不到出路的情緒。 四、日本泡沫經濟形成與破滅留給我們的思考 日本泡沫經濟的成因是復雜的。就本文對其形成和破滅過程的分析來看,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教訓:(1)日本貨幣政策的失誤;(2)國際經濟協調的困難。 (一)日本貨幣政策的失誤。 1.教訓一:貨幣政策應該是圓潤的、穩健的,過度擴張與突然收縮都有可能對國民經濟產生破壞性影響。在日本泡沫經濟形成的過程中,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在泡沫經濟破滅的時候,突然收縮的貨幣政策又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不少人認為,日本的泡沫經濟是由於"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升值造成的。本文的研究表明,"廣場協議"之後,日元的確出現了大幅升值,但真正對日本經濟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並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當時極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廣場協議"之後,日本當局允許日元大幅升值,但又擔心貨幣升值帶來的通貨緊縮問題,因此,在1986-1988年實行了過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結果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末的嚴重資產泡沫(黑田東彥,2003)。 從1986年到1987年2月,在短短的14個月里,日本銀行連續5次降低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大幅降低到2.5%,不僅為日本歷史之最低,而且為當時世界主要國家之最低。1987年,日本政府減稅1萬億日元,追加5萬億日元的公共事業投資,後又補充2萬億日元財政開支。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使日本的貨幣供應量持續上升,1987-1989年,日本銀行的貨幣供應量(M2+CD)增長速度分別高達10.8%,10.2%和12%,造成國內過剩資金劇增。在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的情況下,大量過剩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造成資產價格暴漲。 圖8 日本股票價格和土地價格的變動情況 與貨幣政策的極度擴張一樣,貨幣政策的突然緊縮也同樣會給國民經濟帶來災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並引發危機,至少從直接感受上是日本銀行刻意挑破泡沫的結果"(清水啟典,1997)。因為在泡沫無法自我支撐時,正是經濟系統存在流動性壓力和危機的時候,此時的正確做法是採取"凱恩斯療法",即先放鬆銀根,然後再慢慢收縮,這樣能夠使泡沫在一種有序的政策引導中有一個時間過程去慢慢地釋放。而1989-1990年,日本銀行緊急收縮信貸的做法"無異於拒絕向一個掉進冰窟中的醉漢提供他所需要的酒和毛毯一樣,可能致他於死地"(羅賓斯,1979)。實際上,面對經濟泡沫,如果只是簡單地採取收緊銀根政策,必然會對正常的經濟活動造成破壞性影響,這是一種非常愚蠢的行為,就好比城裡有房子失火,消防隊不是向房子噴水,而是掘堤淹城一樣(三木谷良一,2002)。 2.教訓二:貨幣政策決策應是科學的,慎重的,任何重大的失誤都有可能把經濟推入絕境。
⑹ 泡沫式經濟是什麼意思
泡沫經濟(日語:バブルけいざい),是指資產價值超越實體經濟,極易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宏觀經濟狀態。泡沫經濟經常由大量投機活動支撐。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其資產猶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經濟學上稱之為「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經常會由於支撐投機活動的市場預期或者神話的破滅,而導致資產價值迅速下跌,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泡沫破裂(日語稱之為バブル崩壊)。
20世紀出現過多次泡沫經濟浪潮,其中較為著名的是日本80年代的泡沫經濟。其主要體現在房地產市場和股票交易市場等領域。但是一旦泡沫經濟破裂,其影響將波及到一個國家的大多數產業甚至國際經濟的走勢。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房地產持續走熱,對此,許多國際經濟學者認為這是新一輪泡沫經濟的開始。中國政府對此說法並不同意。
「泡沫經濟」與經濟「泡沫」
許多投資者把此次國內股市的大幅震盪理解為股市泡沫的破裂,擔心中國將步東亞各國的後塵陷入金融危機。然而,這種恐慌實無必要,因為這既缺少對當前宏觀經濟基本運行情況的理性思考,又對「泡沫」、「泡沫經濟」等經濟學用語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
中國不是泡沫經濟
判斷中國是不是泡沫經濟,至少要考察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什麼是「泡沫經濟」?第二,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情況如何?用「泡沫經濟」來描述是否合適?
雖然經濟學家對於如何定義「泡沫經濟」迄今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但概括起來,有這樣幾點共識:其一,所謂泡沫經濟,指的是經濟中虛擬成份的比重超出了實質經濟的承受能力,經濟結構出現嚴重扭曲;其二,在泡沫經濟形成以後,某些市場特別是金融市場上的預期邏輯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泡沫經濟下,即使價格已經很高,由於需求極度旺盛,大多數市場主體仍然預計價格會進一步升高;其三,公眾行為的非理性化致使相關市場的不確定性激增,市場規則失效。傳統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供求決定均衡的價格與交易量。但是在預期邏輯改變之後,會出現價格越高、需求越旺的非理性的結果,需求曲線相應變為向右上方傾斜。若短期內供給量相對不變,而需求遠遠超過供給,那麼供求曲線就不會有交點,因而市場上不存在穩定均衡。所以,要麼在泡沫經濟尚未形成規模之前生成適當的干預機制來解決這種市場失靈,要麼就只能等待經濟在價格狂飆難以為繼之時的徹底崩潰。
再來看中國經濟的基本情況。今年上半年中國整體經濟增長約為8%;工業產值同比增長11%;外貿出口1245.7億美元,同比增長8.8%;國際收支呈現順差,外匯儲備超過1800億美元,人民幣匯率穩定,說明中國在實質經濟層面有良好的表現。據國家統計局官員稱,當前中國物價變化保持良性狀態,物價總體上不存在通貨膨脹的危險,說明長期疲弱後的市場開始穩定地恢復信心。貨幣供應量增長適度,利率保持穩定,股票市場融資規模大幅度增長,居民儲蓄增長速度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繼續下降,說明金融運行健康平穩。積極的財政政策、國有企業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糧食流通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以及列為今年工作重點的經濟結構調整等,有效地刺激了內需和供給的增長,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國際背景下保持了中國經濟的一枝獨秀,說明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除此之外,北京申奧成功和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即便是在股市發生劇烈波動的這段時間里,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也依然保持著良好的態勢,把這說成「泡沫經濟」乃至「泡沫經濟的崩潰」難免牽強。至此,我們可以得出明確的結論:中國當前的整體經濟絕非泡沫經濟,不必為此而恐慌。
經濟泡沫未必形成泡沫經濟
中國不是泡沫經濟,但是不等於說中國經濟或中國股市中沒有泡沫。事實上,經濟泡沫是大量存在的。但不必為經濟泡沫恐慌,因為它與泡沫經濟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經濟泡沫未必形成泡沫經濟,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泡沫是現代經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經濟泡沫是信用經濟的必然產物。信用經濟的規模是加速擴張的,而且信用結構日益復雜,在信用貨幣的基礎上不斷衍生出新的金融產品,它們與實質經濟的距離越來越遠,有的甚至毫不相關,至此,虛擬經濟已經成為任何現代信用經濟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理論上,虛擬的經濟成份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有實質經濟對應的和沒有實質經濟對應的,後面一種虛擬成份就是所謂的經濟泡沫。但這種劃分對微觀主體沒有什麼意義,因為無論有沒有實質經濟成份對應,他們所使用的虛擬成份在功能上完全相同。所以,在微觀層面甚至局部經濟中討論經濟泡沫的存在與否、數量多少,都顯得不那麼恰如其分。
經濟泡沫產生的根源決定了它對經濟影響的兩面性。正面效應往往被人們忽視,但其重要性並不因此而被抹煞。信用貨幣對經濟的潤滑作用、對經濟運行效率的提高以及信用體系的構築,說到底都是藉助了虛擬的經濟成份才得以實現的。經濟泡沫的負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經濟泡沫往往造成繁榮的假象,所以容易受到追捧,具有自我強化的機制;又由於形式上虛擬經濟的發展可以完全脫離實質經濟,所以虛擬經濟具有超出實質經濟承受范圍的傾向。當經濟泡沫惡性發展時,或者說,如果對經濟泡沫的負面效應不加控制的話,結果就會表現為泡沫經濟。因此,經濟泡沫問題在宏觀經濟層面特別是對經濟結構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每一個現代經濟中都不可避免地充斥著大量經濟泡沫,但並非都以泡沫經濟的形成與崩潰而告終。對那些典型經濟進行重點研究,顯然是我們尋找避免泡沫經濟關鍵點的最佳途徑。
新興市場似乎比較容易感染泡沫經濟。這是因為新興市場大多脫胎於落後經濟,對財富極為渴望,容易被虛假繁榮所迷惑,有經濟泡沫惡性發展的基礎。新興市場的成長速度很快,但往往是有信用經濟之「形」而無信用經濟之「實質」,市場制度遠不完善,有發展成泡沫經濟的可能。同時,新興市場往往過早開放金融市場,結果容易受到外資的沖擊,隨即加速了泡沫經濟的崩潰。
與那些發生了泡沫經濟繼而導致危機的國家相比,中國的確有自己的幸運之處:首先,與小國經濟相比,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因而,我們的經濟架構比較完整;經濟各部門的發展相對平衡;各種資源相對豐富;更重要的是,我們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內需潛力巨大……這些優勢決定了我們的經濟承受能力更強。其次,中國採取的是漸進式改革。因而,我們有充分的時間去認識市場制度、去理解市場規律、去摸索市場運行機制,逐漸地尋找到中國與市場經濟的契合點。第三,中國對宏觀經濟的調控能力在實踐中日益提高。整頓海南房地產熱、廣東國信破產都是及時扼制經濟泡沫惡性膨脹的成功案例。另外,逐漸深入金融部門改革,不斷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繼續規范資本市場運作……表明中國已經認識到現代信用經濟的特點,對虛擬經濟運行給予充分重視,希望通過對市場制度的完善從根本上抑制泡沫經濟的形成與發展。
雖說目前中國沒有形成泡沫經濟存在不少偶然因素,但是長遠來看,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比如,監管機構對股市資金的規范,對機構投資者市場行為的規范,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治理結構的要求,等等,許多在短期內可能是利空的政策無疑都是長期重大利好。因為這些正是完善資本市場、防範泡沫經濟的有效舉措,無論投資者、上市企業還是國民經濟的整 股市出現大的波動,一定有其內在的和外在的原因。但盲目的恐慌不僅沒有必要,而且十分有害。信用經濟以「信」為本,市場信心一旦動搖,必然對復雜的信用體系造成傷害,從而進一步打擊市場信心,使經濟陷入長期低迷甚至倒退。市場信心不穩是不成熟市場的通病。因此,在發展資本市場的問題上,健康的投資心理與健全的監管體系同樣重要。
⑺ 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泡沫是怎麼回事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日本經濟現象。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 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 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 日語中「平成景氣(日語:平成景気;日語假名へいせいけいき)」基本與此同義,但有時也包括此後的經濟蕭條階段。
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
日本政府長期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動機,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1985年。在日本歷史上,1985年是一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而日美關系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
總結
1985年的日本,同時面臨著三個重大的戰略轉變:由「管制經濟」向「開放經濟」轉變;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轉變;由「外需主導型經濟」向「內需主導型經濟」轉變。如此重大而深刻的變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有可能使宏觀政策失去迴旋的空間。當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國內政策協調與國際政策協調等問題等交織在一起時,宏觀政策的權衡、選擇和調整會變得非常困難,可能會因失去平衡而出現嚴重失誤。
日本的經驗教訓表明:
第一,匯率的調整並不能阻止經濟的泡沫化;
第二,尤其在CPI的穩定時期,更應該當心資產的泡沫化;
最後,應處理好眼前的經濟繁榮與經濟的長期持續健康發展之間的關系。
在我國當前反對加息的理由之一是,經濟過熱並非全局性的,所以加息有可能影響經濟繁榮。速水優對日本泡沫經濟的反省給我們的啟示是:在面臨這兩種風險時,犧牲暫時的經濟發展的損失,比起聽任泡沫經濟擴大可能造成的危害,從長遠來看要小得多。
總之,不應過多地糾纏於CPI的漲跌,把CPI的漲跌作為調控宏觀經濟的唯一風向標,重蹈日本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