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近有哪些大事
『壹』 日本歷史大事年事表
1875年7月24日, 日本強迫清朝藩屬琉球國王停止向中央政府朝貢,妄圖割斷琉球與中央政府聯系。
1879年4月4日, 日本強迫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流放到東京,把琉球改為沖繩縣。並開始實行殘暴的同化、奴化和殖民政策,正式割斷了琉球與中央政府聯系。
1894年8月1日 ,日本對中國宣戰,甲午戰爭正式開始。
1894年10月26日,日軍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並相繼攻佔大連、旅順、營口,牛庄等地。
1895年4月17日,中國戰敗,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下關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1900年8月24日, 日本侵佔廈門。
1905年12月22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簽訂《關於東三省事宜條約》。日本開始染指中國東北領土。
1906年11月26日,日本設立「南滿洲鐵道公司」(簡稱「滿鐵」)。
1907年4月15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有關新奉(新民-奉天)和吉長(吉林-長春)鐵路的協議。據此,清朝政府將以高價收買日本所營新奉鐵路,並向日本借款修建吉長鐵路。
1908年3月13日,二辰丸事件。日本就日本私運軍火船第二「辰丸」號在澳門海面被清艦扣留,清朝政府決定致歉和賠償損失。這一事件激起廣東等各地人民的不滿,掀起抵制日貨運動一年之久。
1910年2月9日, 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兩國郵政關系協議。清政府承認日本政府在中國設郵局的合法性。
1910年3月24日,杭州發生與日本商人沖突事件,有7家日本商店被毀。6 月8 日,清朝政府賠款白銀1萬兩。
1913年10月5日,中日雙方就修建「滿蒙鐵路」問題交換公文。
1914年8月17日, 日本鐵道守備隊在鄭家屯附近與中國警察發生沖突,日本向該地進駐一個連的軍隊。
1914年9月2日-11月7日, 日軍先後佔領了山東的龍口、濰縣、青島等地,佔領膠州灣及膠濟鐵路全線。
1915年5月25日,袁世凱與日本在北京簽訂了《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關於山東之條約》,出賣國家主權。
1916年8月13日,鄭家屯事件,日軍非法進駐鄭家屯,與奉天28師發生沖突。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等口號,展開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
1925年5月15日, 上海日本紗廠資本家開槍打死工人顧正紅,打傷十餘人,成為「五卅」運動的導火線。
1926年3 月1 2 日,日本4 艘驅逐艦進攻天津,反對以馮玉祥為首的臨時政府。
1927年5月28日,日政府發表出兵山東的聲明。從旅順調遣陸軍約2000人到青島。上海等地掀起反對日本侵佔山東、抵制日貨運動,9月,日本被迫從山東撤軍。
1927年12月13日,日本派遣軍艦鎮壓廣州起義。
1928年5 月3 日,「濟南慘案」,亦稱「五三慘案」。 日軍向濟南發動進攻,與中國軍隊發生沖突,日軍在濟南****擄掠,屠殺中國軍民5000多人。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1年10月12日,黑龍江淪陷。
1932年1月28日, 日本軍隊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又稱上海事變、淞滬抗戰)。
1932年3月9日,日本製造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告成立。
1933年1月1日,日軍佔領熱河省。
1933年4月15日,日軍進犯冀東。
1933年5月31日,中國國民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塘沽協定》。中國國民政府承認日本佔領東三省和熱河,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軍自由出入區。
1933年12月11日,4 艘日艦開入福建馬江,佔領廈門。
1935年7月6日 ,《何梅協定》。根據協定,中國在河北和察哈爾的主權大部喪失,禁止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活動。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即《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
1935年11月7日,日本製造「華北事變」,策動漢**進行「華北五省自治運動」。
1935年12月9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二·九」抗日救國運動,北京。
1936年11月23日,「綏遠事件」,綏遠駐軍傅作義等部奮起抗擊侵犯綏遠省東北區的日本侵略軍,收復百靈屆(今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國民政府改編,共同抗日。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即「七·七」事變。
1937年7月19日 ,國軍最高統帥蔣介石在廬山舉行軍事委員會會議,決定對日作戰。
1937年7月26日,北平、天津淪陷。
1937年8月13日 ,日本發動「八·一三」事變,國民政府實行抗戰,即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4日,中國空軍首次對日作戰。
1937年8月15日,中國政府頒布對日抗戰總動員會。
1937年8月25日, 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1937年9月2日,日軍進攻山西。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平型關戰役」,打擊了日軍的氣焰。
1937年10月30日,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1937年11月11日,日軍攻佔上海。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佔南京,在南京進行大屠殺,被殺害者達三十萬人之多。
1938年3月15日至4月6日,「台兒庄戰役」,取得了殲滅日軍兩萬餘人的勝利。
1938年4月20日,徐州會戰。
1938年5月10日,廈門淪陷。
1938年5月29日,中國空軍向日本空投傳單。
1938年10月12日,廣州淪陷。
1938年10月21日,日軍佔領廣東。
1938年11月26日 ,日軍佔領深圳。
1938年10月27日,日軍佔領武漢三鎮。
1939年3月17日,南昌淪陷。
1939年2 月1 0 日, 日軍在海南島登陸。
1939年11月15日,南寧淪陷。
1939年12月28日,昆侖關戰役(廣西省賓陽縣)。
1939年5月1日,隨棗會戰(湖北省隨縣、棗陽)。
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長沙會戰。
1940年5月1日,棗宜會戰(湖北棗陽、宜昌地區)。
1940年8月20日-1 2 月5 日 八路軍「百團大戰」,殲滅日偽軍4.6萬人。
1940年9月17日,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0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0年12月23日,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2月16日,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1941年3月15日,上高會戰(江西省上高縣)。
1941年12月25日,日本佔領香港。
1942年5月15日,浙贛會戰。
1943年5月5日,鄂西會戰。
1943年11月1日,常德會戰(湖南省)。
1943年12月21日,滇西緬北會戰。
1944年4月17日,豫中會戰。
1944年5月26日,長衡會戰(長沙、衡陽地區)。
1944年10月28日,桂柳會戰(廣西桂林、柳州)。
1945年3月21日,豫西鄂北會戰。
1945年4月9日,湘西會戰。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投擲原子彈。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年9月9日,何應欽代表中國政府接受岡村寧次代表侵華日軍簽署的日軍投降書。
1945年10月17日,中國軍隊進駐台灣省。
1945年10月25日,日本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兼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向中國方面投降。被日本侵佔5 0 年之久的台澎諸島,從此在法律上和事實上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1951年9月4日,美、日背著戰勝國中國,非法簽訂了《舊金山和約》。《和約》第三條錯誤地把日本所竊取的琉球、釣魚島等島嶼交予美國託管。
1970年9月10日,美國國務院作出澄清聲明:「琉球行政權可望於1972年歸還日本。關於此等島嶼主權之不同主張,我方認為應由涉及爭執國家解決之。」
1971年5月26日,美國國務院進一步聲明:美國歸還琉球群島給日本的是行政權,與主權無關。台灣「行政院」即行立法,於12月間將釣魚台列嶼劃歸台灣省宜蘭縣管轄。
1971年6月17日,日美簽訂"歸還沖繩協定",琉球、釣魚島被非法交給日本。
1972年5月15日,日本重新恢復對琉球群島的殖民統治,繼續實行同化政策。琉球群島現在仍然是日本中最落後的地方,可見日本仍然視琉球人為異已
『貳』 日本人發動侵華戰爭有那3大事變
九一八事變,日本佔領東三省建立偽滿州國. 七七事變(蘆溝橋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西安事變,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標志中國軍民開始了艱苦的八年抗戰
『叄』 1927~1937日本有哪些大事
*日本的參戰:主要侵略者之一。
*美國的中立法案。
*第二次中日戰爭(中國"盧溝橋事變")。
*日本佔領印度。
*日本對美國、英國戰爭的戰略部署。
*珍珠港事件。
*新加坡的淪陷。
*達爾文港事件。
*日本佔領東南亞。
『肆』 日本、美國和澳大利亞最近有什麼大事
日本 由於朝鮮發射了遠程彈道導彈,在日本出現了關於導入預警衛星和擁有攻擊敵方基地力量的議論,對此中國和韓國十分擔心日本由此走上軍事大國化道路。 美國 金融危機。 汽車王國三大巨頭,克萊斯勒破產,通用也瀕臨破產,造成的連鎖反應對整個美國經濟的影響巨大。 奧巴馬政府將公布布希政府執政時期的虐囚照片和檔案,這將引發兩黨之爭,而美國的國際形象將為大受影響。 鄰國墨西哥爆發的豬流感對美國來說影響不亞於墨西哥本國。 澳大利亞 除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消極影響繼續擴散外,牛年二月發生了澳大利亞森林大火,造成200多人喪生。許多人是被困火場無法逃生;平日里密林環繞、鳥語花香的居所,一時間成了吞噬人命的焚場。還有一些人,是在「望路興嘆」的情況下,被大火活活燒死的——能夠逃生的公路就在不遠處,可卻身陷火海、無法到達。 澳大利亞央行12月2日再度宣布超出預期的大幅降息,降幅達到100基點,將基準利率降至4.25%,為六年半以來最低點。這也是該行連續第四個月大幅降息,累計降幅高達300基點。自1991年澳洲經濟上次衰退以來,澳大利亞央行還從未實施如此激勵的連續降息,且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當局還會進一步削減利率。
『伍』 請講一些最近幾年來日本發生的大事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11月12日中國軍隊撤出上海,不久錦江飯店即在大世界畔華格臬路(今寧海西路)開張,掌櫃的就是董竹君。開始的時候格局真是很小,只有兩開間門面,不過是樓上有許多僅容一個桌面的小間。如果僅僅是一家普通的酒家開業,那在當時的上海也實在算不得什麼新鮮事。可是它的老闆娘董竹君卻是位傳奇性人物,其身世和畫家潘玉良及張伯駒夫人潘素相似,頗具才華,又善交際,和上海新聞界很熟,在未開張前已被廣為宣傳。
許多年過去了,錦江飯店已經隨著上海的發展淹沒在高級飯店的叢林中,但是董竹君和她的傳奇故事卻仍然在這個叢林中亮出一點秀色來,不為世俗所掩蓋。錦江飯店在今天或許已經歸於平淡,但是董竹君仍然是上海女性自立自強的一個典範。
三個條件的婚姻
董竹君1900年出生於上海的一個窮苦家庭。父親是拉黃包車的人力車夫,母親是給人家做粗活的娘姨。在她13歲那年,由於家境貧困,父親病重,萬般無奈,只能向長三堂子(妓院)老闆借了300元錢,條件是將董竹君抵押在妓院里兩年,但是賣唱不賣身,只陪客人清談。在當時的上海,這樣的人稱「小先生」或「清倌人」。小先生長大以後正式接客了,稱「大先生」。
長三堂子就是清朝的青樓,是指豪華精緻的妓院,又稱書寓。書寓里的姑娘稱女校書,又稱藝妓,懂得琴棋書畫。
長三堂子這種高等的妓院,姑娘未成年是不接客的。這不是老闆心善,他們的目的是要等姑娘賣唱紅了,接客時才能開出高價。這是老闆的經營之道。
由於心情抑鬱,幼小的董竹君從來不笑,就連照相的時候也滿面愁雲。客人們給她的綽號是「不笑的姑娘」。但是她有自己的長項。她天生麗質,嗓音又好,水牌總是寫得滿滿的。一張局票唱一曲,堂子收一塊銀元。第一天晚上就有30張,後來逐日增加,客人不斷,她成了青樓老闆的搖錢樹,經常要唱到嗓子嘶啞。
不過在那個煙花遍地、人心不古的年代,許多的客人只是慕名專門來看她。雖然不唱,但是每天上下樓不計其數,等客人走了,她也累得兩腿酸麻、精疲力竭。
堂子里的紅姑娘有專門的人伺候,為她們梳頭打扮。董竹君身邊也有一位姓孟的、頗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經常給董竹君講青樓女子的悲慘命運。她還告訴董竹君說,妓院不會放掉她這樣的紅姑娘,即使抵押到期,老闆也不會輕易放手的,他們會利用黑社會的勢力,讓你回不了家。多少姑娘都是被妓院榨幹了血淚,年老色衰,最後流落街頭。即使是從良,當有錢人家的小妾,也會因為出身青樓,在家庭里沒有地位。
這位姓孟的女子還經常告訴董竹君,要盡快找一個好人,在接客以前嫁出去。這些話都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裡。她不能接受這樣的命運,暗暗地等待機會,跳出火坑。於是她開始仔細地觀察那些來堂子里的人。
可是這個地方好人太少了。偶爾會有革命黨青年為避風頭到這里來聚會。他們高談闊論,使董竹君明白了不少道理,從內心佩服他們的救國志向。
1911年的辛亥革命徹底地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但袁世凱竊取大權,暗殺了新黨領袖宋教仁。大批革命黨人遭到鎮壓,被迫轉入地下,繼續籌劃討袁的二次革命。現在上海的福州路就是當年上海紅燈區的四馬路,是當時革命黨人經常出沒的地點之一。燈紅酒綠的妓院是他們舉行秘密活動最安全的地點。
當時的四川省副都督夏之時是這里的常客。他早年留學日本,後來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他以新軍軍官身份領兵起義,被推為革命軍總指揮,為實現中國內地的政治變革立下了赫赫戰功。
於是,傳說中才子佳人的故事在這里發生了。在這個嘈雜的花街柳巷,夏之時與少女歌妓董竹君相遇了,她的容貌和歌喉令夏之時怦然心動。面對著這個身材高大、英俊豪放的革命志士,董竹君也不禁情竇初開,心裡滿滿的都是愛的幻想。
不久,袁世凱以3萬大洋懸賞夏之時的人頭,他只能藏身於日本租界的旅館,董竹君冒著危險前去看他。在生命朝不保夕的時刻,夏之時十分渴望來自女人的關愛。1914年春末的一個深夜,董竹君終於不顧老鴇的阻攔和其他人的勸解,毅然丟棄了所有的珠寶首飾,從堂子里逃出,投入了夏之時火熱的懷抱。
有意思的是,在夏之時勸董竹君跟他一起離開這個煙花之地的時候,董竹君提出了三個條件。她說:「我不要這樣,我又不是一件東西!以後做了夫妻,哪天你一不高興就說『你是我花錢買的』,那我可受不了。你一個銅板都不能花,要是花錢買,我就不跟你結婚。如果你答應我幾件事,我會想辦法跳出火坑。」
她提出的三個條件是:
1.不做小老婆;
2.到了日本,要送她求學;
3.將來從日本讀書回來,組織一個好的家庭,夏管國家大事,她管家務。
夏之時沒有考慮就什麼都答應了。之後,他冒險留在上海。由於董竹君出身青樓,他們的結合遭到了許多革命黨人的反對,但夏之時態度堅決。兩周後,他們在松田洋行里舉行了簡單的婚禮。當時,夏之時27歲,董竹君只有15歲。董竹君化了妝梳了頭,還穿了一身潔白的紗裙,夏之時也穿了筆挺的西裝,打了領帶--從他們的服裝也能看出當時他們思想是比較新潮的。
獨木難支
結婚後沒幾天,董竹君就隨新婚的丈夫去了日本。在櫻花之國,他們興奮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感受到了自由的無限美好。董竹君與夏之時在這里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她終於實現了去學校讀書的願望,並有了幾位十分要好的日本同學。為盡快地適應日本的學習和生活,董竹君開始學習日文。1916年,他們的長女國瓊出世了,這給他們的小家庭帶來了新的歡樂。董竹君相夫教女,苦中有樂,生活得十分充實。夏之時那時正從事推翻袁世凱的工作,董竹君就利用這個機會讀書。董竹君真正的文化,還有後來她的很多開明的思想,應該說都源自在日本讀書的這六年。應該說,這六年是他們婚姻當中最美滿最甜蜜的六年。夏之時對妻子拋頭露面稍有看法,他為董竹君請了家教,由松田先生和林惠子小姐教她文化和家政。董竹君對丈夫這一舉動雖說不甚理解,但她愛丈夫,也就樂意地接受了下來。松田的授課,使董竹君學到了很多知識。她逐漸明白了應該怎樣做人,怎樣面對社會。因夏之時父親病危,董竹君不得不與丈夫一同回國。而此時的國內,到處是軍閥火拚的混亂局面。不久,董竹君又獨自帶著女兒經過五天的長途跋涉,由重慶回到了四川合江--夏之時的老家,從此捲入了舊式大家族的復雜生活。
由於董竹君低賤的青樓出身,夏之時的家人起初對她冷眼相待。幸虧她早有準備,預先購買了大批洋貨作為禮物,分送全家上下,籠絡人心,這才換來了一些笑臉。此後,董竹君憑著自己治家的才幹逐漸爭得了尊嚴與地位,夏家為此決定重辦婚禮,以確立她的合法地位。在一個精心挑選的日子,夏家張燈結綵、殺雞宰羊,董竹君帶著大女兒第二次拜堂,行了結婚大禮。
1919年,夏家遷居成都。這時的夏之時突然被解除軍權,意志的消沉使他逐漸由革命者轉變為一個守舊的鄉紳。這個辛亥革命的老將不僅對董竹君連生四個女兒非常生氣,還對董竹君熱心社會事業深感不滿。董竹君那個時候很能幹、很有見識,可以說比他更好一些,在社會上人們對董竹君的贊揚比對他多,夏之時下意識地不希望自己的妻子比自己能幹。董竹君容忍了這一切。一方面她希望丈夫能夠找回當年那種革命青年的朝氣,另一方面她也懷著一種深深的感激,畢竟是夏之時把她從火坑裡拉出來,給了她重生的機會的。
接著,夏之時開始以搓麻將和抽鴉片度日。後來,董竹君終於生下一個男孩,夏之時重男輕女,竟然不允許四個女兒讀書。一次,為了一點小事,他竟然掏出手槍來威脅董竹君,使董竹君傷心絕望至極。這樣的侮辱漸漸成了家常便飯,夏家的空氣也越來越令人窒息。1929年,為了改變生活現狀,董竹君毅然放棄了華貴和富裕,帶著四個女兒來到上海。這個離家出走的壯舉轟動了成都,成為當時各家報紙紛紛大炒的熱門新聞。
在上海的復興公園,相約而來的夏之時和董竹君進行了一次長談,最後協議暫時分居五年。當董竹君懷著沉重的心情踏上談判小屋的樓梯時,她想,假如五年之後雙方誰都沒有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那麼就跟他離婚。可走到一半的時候,她腿軟了:假如真離婚了自己怎麼辦?孩子怎麼辦?轉念又想,再不離婚的話,將來的生活就全完了,所以她又重新站起來。這樣反復坐下又重新站起來之後,董竹君下定了決心,談不好的話就和他離婚。就是在這次談話中,夏之時說了那句話:你要跟我夏之時離婚,你將來如果在上海灘站得住,能把這幾個女兒養活養大的話,不要說受教育了——我在手板里煎魚給你吃。
巾幗從來不易
仰面求人,不如低頭求土。離婚後的董竹君帶著四個孩子苦度歲月,生活的艱辛有時到了令人絕望的地步。為了撫養孩子,她整天出入於當鋪。夏之時仍不斷寫信勸說董竹君回來,甚至想出一些荒唐的謀害計劃。他甚至找到上海舊社會比較有名的人物:如范少傑、戴季陶,希望他們把董竹君裝在麻袋裡扔到河裡頭。但恰恰戴季陶、范少傑這些人都很尊重董竹君,把這些計謀原原本本講給董竹君聽了。他們都批評夏之時,說他是一個糊塗蛋。
夏之時孤寂地返回四川。不久,四川的報紙登出了「夏之時家中難都督,將軍街走出女娜拉」的報道,令夏之時大為光火。董竹君每天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遠遠傳來的女兒國瓊的大提琴聲給了她無限的慰藉。生活依然窘迫,但她也仍然樂觀。鄰居鄭德英帶董竹君去拜訪了朋友伍振聲,伍建議董竹君辦一個紗管廠。可是資金卻成問題,董竹君忽然想到小時候的朋友尤寶,決計跟他一起籌資辦廠。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群益紗管廠終於開工了。為了辦廠,董竹君讓孩子們去上寄宿學校,自己則沒日沒夜地苦幹。然而產品銷路並不好。戴季陶讓董竹君去找榮德生,但是沒有奏效。廠子只能勉強維持。正在這時,房東庄泉帶著一批華僑前來參觀,准備投資入股。一位叫陳清泉的菲律賓華僑見了董竹君,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他欽佩董竹君的人格魅力,決定幫助她。
震驚中外的「一·二八淞滬會戰」爆發,全國人民群情激憤。上海各界集會遊行,捐款捐物,支援十九路軍抗戰。
地處閘北的群益紗管廠被日機炸彈擊中,幾乎成了廢墟。為了籌集資金恢復工廠,陳清泉決定帶著董竹君去廈門老家籌資。卻沒想到因為發表抗日言論,董竹君差點被抓,幸而這場天災,最終被她躲了過去。一天,進步學生鄭浩手持一包宣傳材料來到董家,不巧被租界探子跟蹤。探子本來是想敲詐一筆錢就算了,卻想不到這位女子死都不肯給錢。在敲詐不成的情況下,惱羞成怒的探子將董竹君投入監獄。後來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她甚至搬出了自己前都督夫人的身份,才終於得以解脫。不過卻因為這樣,而使得本來就惱羞成怒的夏之時對她更加仇恨。
五年分居時間到了,董竹君與夏之時正式離婚。臨分手時,夏之時與孩子們見了面。看著四個女兒都長大成人,亭亭玉立,夏之時感慨萬分。此時,董竹君的父親偏偏又病倒了,在彌留之際,他口中喃喃低語地念叨著他的阿媛。冥冥之中的他好像知道阿媛要轉大運了。一年不到,董竹君連續失去了兩位最親的親人。她欲哭無淚,彷彿人生已經走到了盡頭。這時柳品興來了。他建議董竹君開家飯館,並送上了一位義士托他帶來的2000元錢。苦難到了極點,終於有了轉機,董竹君從此開始了她一生中最輝煌的創業。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劃,1935年3月,錦江川菜館正式開業了。開業這一天,鞭炮齊鳴,人聲鼎沸,就連當時上海灘上的頭面人物楊虎和杜月笙也前來棒場。這似乎預示著錦江川菜館日後的成功。
陳清泉來探望董竹君,他對「錦江」的成功贊嘆不已,真可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然而,要想在上海灘辦成一件事並不容易。每天,董竹君除了要應付飯店裡的各種事務,還必須面對當時上海灘的各種勢力。一天,黃金榮的干兒子小金榮帶了一幫地痞來飯店搗亂,並砸了店堂,引發了斗毆。面對這一局面,董竹君鎮定自若,本著冤家宜解不宜結的原則,親自造訪黃府,感動了黃金榮,一場風波就此平息。同時董竹君自己也親自下廚,曾三天三夜不下灶台。她又從四川老家請來和尚師傅掌勺,並以此為契機整頓店務,使「錦江」的面貌為之一新。
「錦江」開業後,她雖然與黑社會勢力在某些方面達成了妥協,但是她卻並不依附於黑社會等地方惡勢力。當時上海灘的很多頭面人物都對她傾慕有加,希望可以將她納入自己帳下或者家中,她卻始終不為所動,保持著自己的氣節和信念。應該說,她的這種堅持是與她年輕時在日本所受到的教育,以及她在日本和進步人士的接觸有很大的關系的。在後來的多年中,她同時與國民黨人、日本人等巧妙周旋,並且毫不猶豫地幫助革命黨人和愛國志士,以自己「一介女流」的身份做出了許多血性男兒才能夠做出的事情。另外,她也擅長把握時局。經過了前期在生活、事業上的失敗之後,她積累起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這些東西使她能夠准確地判斷市場的行情,同時可以在多方的利益糾紛中找到平衡點,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撲朔迷離,柳暗花明
「八·一三事變」爆發,日軍大舉進攻上海,郭沫若等人回國鼓動抗日。董竹君在日本時已聽過郭沫若的大名,對他十分欽佩,她包下了郭沫若的一日三餐,決心用實際行動支援抗戰。上海遭到日本人的轟炸,幾乎沒有一塊完整的地方。一天,一個漢奸帶著兩名日本特務來「錦江」吃飯,對「錦江」的菜餚贊不絕口。他們邀董竹君到日本軍部的虹口旅館開個「錦江」分店,這使董竹君非常犯難。答應吧,自己馬上就會背上漢奸的罪名,這是她所不願意的;不答應吧,日本人是什麼都做得出來的,難保他們不為難自己。
看來上海是待不下去了,考慮再三,董竹君決定一走了之。1940年底,她登上了前往菲律賓的海輪。董竹君打算在馬尼拉開「錦江」分店,便托上海的經理張進之物色到馬尼拉的人員,張進之卻趁機牟取私利。
這之前到那裡的兩個孩子國瓊、國秀的音樂演出獲得成功,董竹君十分高興。陳清泉來看望兩個孩子,沒想卻見到了董竹君。久別重逢,二人沉浸在深深的喜悅之中。陳清泉愛上董竹君而不能自拔,他讓好友桂華山勸妻子跟自己離婚,被桂華山所拒,不得已只好自己親自去說。
陳清泉的妻子是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是菲律賓第二代華僑。為了捍衛自己神聖的婚姻,她徒步來到馬尼拉,向董竹君攤牌,並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董竹君在驚詫之餘,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她自責自己原本就不該來菲律賓。太平洋戰爭爆發,原來的一切打算都化為泡影,董竹君母女被困馬尼拉。遠在上海的張進之知道董竹君一時無法回來,就不惜犧牲錦江飯店的利益,為自己大肆斂財。
戰火中的馬尼拉郊區,董竹君帶著兩個女兒狂奔逃命。途中遭遇菲律賓憲兵,因被懷疑為日本人,差點慘遭殺害。留在上海的國瑛在她同學和戀人胡凱的影響下,傾向進步,積極從事革命工作,然而她對胡凱說自己的母親不屬於勞動人民而大為不滿。幾經輾轉,董竹君母女終於又逃回馬尼拉。為了躲避日本人的搜捕,母女三人被迫睡在屋頂上。陳清泉因不願與日本人合作,被抓進了監獄。董竹君急忙憑借當年在日本學到的日語前往監獄探望。董竹君的到來,令陳清泉倍感欣慰。他覺得來日無多,因此大膽地向董竹君敞開了心扉。情緣不到頭,寸心灰未休。面對此情此景,董竹君淚如雨下。
為了生存,董竹君帶國瓊、國秀在馬尼拉做起了小生意,以掙點差價,她們的生活倒也苦中有樂。考慮到張進之的唯利是圖,為了錦江飯店的生意,董竹君決定先行回國。
1945年1月,董竹君乘坐一艘日本紅十字船,歷經數十個日夜的漂泊輾轉,終於回到了上海。
戰亂的年代,對於董竹君是個莫大的考驗:一方面,要經營偌大的一個飯店;一方面,還要應付紛亂的時局,同時,她還是一個母親,又要教育自己的子女。值得慶幸的是,她的幾個子女都很爭氣,除了繼承董竹君的信仰和秉性之外,也各有自己的成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她的子女教育觀念感興趣了。
有一次,她讓只有12歲的女兒從上海乘火車去南京,送一筆錢接濟一位親戚。當孩子到達南京下關時,城門已經關緊,她不敢亂花錢,就在城門腳下睡了一晚。聽女兒回來告訴她這番經歷,董竹君既覺得心疼又感到高興。她對女兒的教育是費盡心機的,她常說孩子是潔白無瑕的,決不能讓「風箏」斷線,迷失了方向。女兒在外地讀書,她書信不斷,一次次教育她們:為人做事要有責任感,要光明正直;處理事情要有感情,同時還要有理智;對客觀事物應全面分析研究,不要主觀, 切忌任性……
如今,一代傳奇女子董竹君留下她心愛的「錦江」和世上所有她愛著的人,遠去了。然而,當我們細細地品讀完她傳奇而又豐富的世紀人生,再次步入錦江飯店時,只見川菜廳的門楣依然挺拔,當日的店徽--竹,仍是隨處可見;再次點上錦江烤鴨、銀絲干貝、棒棒雞、水煮牛肉等傳統的特色菜,那鮮亮、震撼的感覺再次愉悅著我們的味蕾。而此時,更為震撼的卻是我們的心靈。
竹君不僅為我們留下了無比倫比的錦江川菜,更為我們留下了濃郁醇厚的百味人生,那菜中的麻辣、甜、咸、酸,或許就是竹君留給我們對於人生的回味和思考吧?
『陸』 誰能提供較詳細的日本紀年表,和重大事件表
第一節 鐮倉幕府與元軍征日
一、鐮倉幕府
1180年,富士川之戰獲得勝利後,源賴朝在鐮倉(今神奈川縣鐮倉市)設置統率御家人的「侍所」,其長官「別當」由和田義盛擔任;1183年,源賴朝從後白河法皇處得到統治關東、東北地區的任命;1184年,設置處理行政事務的「公文所」(後為「政所」)和司法機構的「問注所」,其長官「別當」、「執事」分別由原朝廷下級官員大江廣元及三善康信擔任;1185年從後白河法皇處得到往各國派守護、往庄園及公領派地頭的權利。守護由最早與源賴朝結成主從關系的高級御家人擔任,本來的職責是「大犯三條」,即組織武士定期到京都或鐮倉擔任警衛,並具有統帥軍隊、逮捕謀反者和殺人犯的警察權,但也具有向地方官員下達命令的行政權,是掌握國衙實權的人物。地頭也由御家人擔任,其職責是督促土地耕種者向領主或國衙繳納租稅,並按照每段田收五升兵糧米的標准為幕府徵收賦稅,也具有鎮壓庄民反抗以及追捕強盜、維持治安的任務;1186年,源賴朝在京都設置京都守護,擔任京都的守衛,並統帥在京都的御家人。同時在北九州大宰府設置鎮西奉行,在東北設置奧州總奉行,管轄兩地域;1190年,源賴朝到京都,被任命為近衛大將軍;1192年源賴朝從二條上皇處得到征夷大將軍的稱號,正式成立幕府。
由此可見,鐮倉幕府的統治基礎是「御家人制度」。御家人是在源平戰爭中同源賴朝結成主從關系的武士,即其家臣。本來這些武士是各地的在鄉領主、庄官或名主等,源賴朝為得到他們的長期效忠,明確宣布「私領本宅,領掌如故」,也就是所謂的「本領安堵」,即承認並保護他們的原有土地所有權。除此之外,還根據戰功授予新的領地,即所謂的「新恩給與」。為此,御家人要無條件地服從主君源賴朝,並在戰爭中為其出生入死。鐮倉幕府成立後,將軍任命這些御家人為各地的守護或地頭等官職。作為回報,御家人率領自己的隨從定期前往京都或鐮倉,擔任警備的任務,其費用完全由自己承擔。
鐮倉幕府通過任命守護或地頭的方式建立了覆蓋全國的統治機構,形成了與京都朝廷並立的雙重政權結構,天皇朝廷的權力也因此受到嚴重削弱。盡管朝廷對其進行了抵抗,最初地頭的設置也僅限於平氏家族或與平氏家族關系密切者被沒收的領地,但隨著幕府的權力越來越大,地頭遂遍及全國所有土地,與守護一道成為幕府統治的重要支柱。雖然鐮倉幕府具有壓倒性的軍事力量,但其統治的合法性仍需藉助天皇的精神權威,例如將軍職位的繼承須得到天皇的任命,即使在統治體制方面亦沒有完全取代律令體制,因而京都政權得以保存下來。當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中,雙方圍繞國家權力的掌管時常發生沖突。
鐮倉幕府的經濟基礎以將軍所有的封地和直轄領地為中心,即「關東知行國」和「關東御領」。「關東知行國」也稱為「關東御分國」,為將軍的封地,最多時達到九個,即為伊豆、相模、上總、信濃、越後、駿河、武藏、下總、豐後。在這些封地上,將軍可推薦知行國的長官國司,並獲得該國的部分收入;「關東御領」是以源賴朝為本家或領家的庄園和公領,以及被沒收的平氏家族領地,共有500所。「關東御領」由幕府政所統一管理及徵收租稅,是幕府的主要財政來源。
二、承久之亂
1199年鐮倉幕府的創始人源賴朝去世,年僅18歲的其子賴家繼任將軍。賴家精於弓箭馬術,但缺乏其父的政治才能及權威,獨斷專行,重用其岳父,排擠幕府元老,引起許多御家人的不滿。在源賴朝之妻北條政子的主持下,首先剝奪了賴家的裁判權,然後組成13名元老決定重大決策的協議制。1200年,北條時政鏟除支持賴家的梶原家族,並在1203年軟禁賴家,同時滅其岳父家族,立其弟實朝為將軍,自己以輔助將軍的名義掌握幕府大權,被稱為「執權」。翌年時政殺害賴家,但在政子的反對下,時政被迫引退,由其子北條義時掌握幕政。1213年,義時滅侍所別當和田義盛及其家族,鞏固了其執權的地位。但此時實朝已經成人,並積極參與幕政,喜愛公家文化,與朝廷關系頗佳。1219年,實朝在就任右大臣儀式的途中被其侄公曉所殺,公曉亦被殺,源氏斷絕。義時希望立皇族親王為將軍,但遭到後鳥羽上皇的反對,只好立源氏遠親攝關家三歲的藤原賴經為將軍,自己繼續掌握幕府政權,自此以後將軍成為虛設。
幕府內部的爭斗使本來就對武家政權不滿的天皇朝廷提供了試圖恢復公家權力的機會,1198年開始院政的後鳥羽上皇積極採取加強朝廷經濟實力的措施,並通過恩賜土地的方式吸引近畿地區的武士以及對北條家族不滿的御家人,在「北面武士」機構之外,還設置了「西面武士」組織。上皇拒絕了北條義時允許皇子做幕府將軍的請求,並在1221年5月向各國武士頒布討伐北條義時的院宣。時值承久三年,因而被稱為「承久之亂」。但響應朝廷的武士並不多,而在北條政子的鼓動下,大多數御家人重新集結在幕府旗下,並從鐮倉分兵東海、東山、北陸三路向京都方向進發。面對19萬之多的幕府軍隊,萬余名的朝廷軍隊一觸即潰,不到一個月,幕府軍就打敗了朝廷軍,並佔領了京都。幕府立新天皇,將包括後鳥羽上皇在內的三位上皇流放到離島,並處死參與計劃討幕的貴族與武士。天皇被處罰以及貴族被處死的事情前所未有,因而對當時的社會產生較大影響。幕府沒收了參與討幕貴族及武士的3000所領地,將其作為幕府的直轄領地,並任命在此次內亂中立有戰功的御家人為新地頭,稱為「新補地頭」,同時決定了新地頭的俸祿標准。另外,幕府在京都設「六波羅府」,由北條義時之弟北條時房及其子北條泰時擔任其長官——「六波羅探題」,取代過去的京都守護。其職責除警衛京都、監督皇室活動外,還兼有負責統帥西日本御家人以及執掌西日本的行政、司法等事務。「承久之亂」之後朝廷喪失了擁有軍隊的權力,皇位繼承及朝廷政治也由幕府決定,國家權力嚴重傾向武家。
1224年,北條義時去世,翌年大江廣元、北條政子亦去世,任幕府執權的北條泰時針對時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改變執權獨斷的體制,在1125年設置「聯署」一職,並由其叔父北條時房擔任此職,輔助執權掌管政務;同時任命11名精通政務的御家人組成「評定眾」,做為幕府的最高決策機構,與執權、聯署協商決定重大行政、司法事務;其次,在1232年制定了《御成敗式目》(亦稱為《貞永式目》)的武家法規,以簡單易懂的語言概述了行政、司法的規則以及武士應遵守的行為准則和道德規范,其中要求各級武士嚴守自己的職責,向公背私,不得越權妄為,嚴禁「非國司而妨國務,非地頭而貪地利」等。到北條泰時之孫北條時賴任執權時,進一步完善了以執權為中心的政治體制。即在1249年設置數名官員組成的「引付眾」,其職責是協助評定眾審理文書及裁判。同時,時賴清除北條傍系有力家族,將幕府權力集中在北條嫡系家族——「得宗」,並廢除藤原家族出身的將軍,立完全由幕府擺布的皇族親王為將軍。
在鐮倉時代,武士領主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被稱為「御家人」的武士擔任地頭,而那些「非御家人」武士通常被任命為庄官,管理下人、隨從、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武士的所有子女均有繼承權,分家後亦聽從本家的調遣,形成一大家族,族長稱為惣領,戰時率家族成員進行作戰,平時帶領子弟到京都或鐮倉服警備義務。武士女性成員不參與軍事活動,但亦可成為地頭或御家人,流行出嫁婚姻制,但結婚後仍用原姓氏。武士住在「武士館」中,平時練習騎、射武藝,逐漸形成重武勇、禮節、廉恥、正直、節儉等內容的「兵道文化」。農民分為上層農民「名主」和下層農民「作人」,他們是從事農業的主要勞動力,交納30%左右的收獲量作為「年貢」,另外還要交納土特產的「公事」,提供稱為「夫役」的徭役。當時已普及兩季農業、牛耕、肥料、水車等,但農民生活依然困難,因而經常以名主為首反抗地頭、領主的壓迫與剝削,其手段多為訴訟和逃亡。盡管如此,由於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經濟作物的發達,手工業和貿易也得到發展,出現了定期集市和貨幣經濟。大量宋錢輸入日本,到鐮倉幕府末期,84%的交易使用貨幣,同時出現了高利貸「借上」、遠距離的匯兌和從事批發的「問丸」。
三、元軍征日
蒙古帝國興起後,以忽必烈為首領的一支在東亞地區迅速擴張,並將都城遷至大都(今北京)。在1268、1269、1271年,忽必烈三次遣使要求日本朝貢,但均被幕府拒絕。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在加緊攻擊南宋的同時,集結兵力進攻日本。1274年10月,3萬元軍乘900艘戰船,從朝鮮半島南端出發,佔領對馬島後在北九州登陸。元軍採用集團作戰方式,並有火器助威,以騎射為主的日本軍隊苦戰,不斷敗退。日落時元軍回船休息,但當晚暴風雨交加,多數兵船沉沒,元軍損失慘重,被迫退回朝鮮半島。因為此戰發生在文永年間,史稱「文永之役」。1275年元朝再次派使節到日本要求臣服,幕府執權斬來使,並命令京都以西御家人、非御家人、寺院、貴族等均由各國守護率領,加強備戰。這些措施也強化了幕府對全國的統治基礎。1279年,元滅南宋後,忽必烈再次籌劃遠征日本。1281年,元軍分東、南兩路進攻日本。5月,4萬東路元軍從朝鮮半島出發,經對馬島攻入北九州的博多灣,但日本軍隊防守嚴密,未能登陸。7月,從大陸寧波出發的10萬元軍出現在北九州海面,兩路大軍合流,准備發動總攻擊。此時遭到大型台風襲擊,元軍4000艘船隻沉沒大半,元軍損失四分之三,被迫又一次敗退。因為此次戰役發生在弘安年間,所以史稱「弘安之役」。
盡管元軍征日未能成功,兩次戰役但對鐮倉幕府產生重大影響,首先是加強了幕府的專制統治。早在北條時賴執政末期,集體協商制度就遭到破壞,時常由北條家族嫡系決定重要事項。1268年任幕府執權的北條時宗進一步發展了北條家族專制的趨勢,以防禦蒙古來犯為借口,不僅評定眾、引付眾的多數成員為北條家族成員,而且各國的守護職務也多更換為北條家族人士。在鐮倉幕府初期,擔任守護職務的北條家族成員只有兩名,到元軍第二次敗退後的1285年增加到33名,佔全部60名守護的半數以上。到鐮倉幕府末期,進一步增加到38名;另外在1185年,將北九州的「鎮西奉行」改為「鎮西探題」,由北條家族成員擔任,其職責為統帥九州地區的御家人以及該地區的行政、司法事務。時宗這種任人唯親的做法使御家人發生分裂,其死後曾一度發生內訌,因而削弱了幕府的統治基礎。另一方面,抗元戰爭後鐮倉幕府沒有土地或財力賞賜那些有戰功的御家人,破壞了由「奉公」而得到「恩賞」的幕府與御家人關系基礎,加劇了御家人對幕府的不滿情緒。更為重要的是,御家人為彌補戰爭給自己造成的經濟損失,並恢復自己的經濟實力,在加緊侵佔公有領地的同時,那些擔任地頭的御家人進一步拒絕向領主交納賦稅,並蠶食庄園土地。這種行為不僅使統治階級內部產生對立,也加劇了領主及地頭與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因為領主與地頭均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奪,導致許多庄園農民被迫鋌而走險,淪為強盜,時稱「惡黨」運動。更多的御家人卻因戰爭負擔而窮困沒落,開始將自己擁有的少量土地典當給高利貸者或出賣。幕府為維持其政治軍事體制曾禁止御家人出賣或典當土地,難以取得實效後又在1297年頒布《德政令》,命令商人歸還購買或典當的御家人土地,但引起了經濟混亂以及商人的不滿,不得不很快將其取消。
進入14世紀以後,幕政更為混亂。14歲繼任執權的北條高時熱衷於歌舞與斗狗,不理政事,大權旁落。1322年,奧州豪族安東氏因領地與其他家族發生糾紛,上訴幕府以求解決,獨攬幕府大權的內管領(首席家臣)長崎高資收受雙方賄賂,故意久而不決,結果導致安東家族叛亂。盡管其叛亂被鎮壓下去,但幕府的權威一落千丈。
四、鐮倉文化
從1127年到1279年,中國大陸長江以南是南宋王朝。盡管南宋與平安時代末期乃至鐮倉時代的日本沒有正式外交關系,但民間貿易仍然十分盛行。日本出口的主要商品為金、水銀、硫磺、刀劍等,而進口的商品多為陶瓷器、絲綢、書籍、銅錢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兩國宗教界人士的交往頻繁,南宋期間,大約有80多名日本僧人到大陸,20多宋朝僧人到日本列島。這些僧人不僅將宋朝盛行的禪宗傳入日本,而且也帶去了程朱理學、飲茶風俗等文物。因此,日本文化在受到宋朝文化影響的同時,也出現了平民化、武士化的特徵。
由於平安時代末期社會動亂,而且隨著武士階層的興起,社會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過去以貴族利益為中心的宗教思想已不適應普通民眾在「末世」中尋求拯救的心願,因而在鐮倉時代形成了六個新的佛教流派。它們分別是法然在1175年創立的凈土宗、親鸞在1224年創立的真凈土宗(一向宗)、一遍在1274年創立的時宗、日蓮在1253年創立的日蓮宗(法華宗)、榮西在1191年創立的臨濟宗、道元在1227年創立的曹洞宗。前四個流派均是從本土的舊佛教中產生,都主張簡單修行就可以得救,因而在普通民眾中影響很大。例如凈土宗主張只要專心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得救;凈土真宗甚至主張只要有一次真心念佛就可以得救,而且惡人優先得救;時宗主張所有的人均可通過念佛得救;日蓮宗主張信仰法華經,口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就可以得救等。創立臨濟、曹洞兩禪宗的榮西和道元均曾到中國大陸宋朝修學,回國後大力傳播。臨濟宗主張通過坐禪激發內心的佛性,同時通過機智問答,達到大徹大悟的境地。榮西撰寫《興禪護國論》等著作,由於將軍源賴朝、執權北條氏等均信仰該教,因而臨濟宗在武士階層中的影響較大,成為幕府的宗教。曹洞宗也主張坐禪省悟,但「只管打坐」,否定在家修行。道元數次拒絕幕府的邀請,但其修行方式適合武士的風格,因而信仰該教的武士很多。
程朱理學在日本被稱為「朱子學」,也稱為「宋學」,主要指以南宋朱熹為中心形成的儒家學派,在鐮倉時代傳入日本。「理學」宣揚精神先於物質,認為「理」是世界萬物產生的根源,其中包括社會秩序以及忠、孝、仁、義等社會道德。「理學」提倡萬民百姓要「各依本分,凡事循理」,決不能「以下犯上,以卑凌尊」,更不可有「悖逆作亂之心」。由於這些主張十分適合幕府的統治,所以受到執政者的大力支持和宣揚。但當時是與禪宗融合在一起滲透到武家政治中,而且因各自立場的不同,對「理學」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別,例如在鐮倉幕府末期朝廷的倒幕運動中,「理學」的「大義名分論」對後醍醐天皇影響很大。鐮倉時代的文學藝術超越宮廷貴族文學的局限性,出現了大量描寫武士階層和民間世俗人情的作品,例如講述平清盛一族興衰故事的《平家物語》,著重渲染了「諸行無常、盛者必衰」的觀念;隨筆的代表作有鴨長明的《方丈記》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兩位僧侶從佛教思想出發,在其作品中深刻反映了自然災害、飢荒、病疫和社會動亂;和歌的代表作有宮廷貴族的《新古今和歌集》以及第三代將軍源實朝的《金槐和歌集》,前者感傷,後者威武;史書方面的代表作有慈元著的《愚管抄》和幕府編撰的《吾妻鏡》,前者描述了從神武天皇到順德天皇的歷史,試圖尋找社會發展的規律,但充滿了佛教的末世思想;後者是以日記體的形式記錄了幕府的歷史,但貫穿了將北條家族統治正當化的主題。
第二節 南北王朝與室町幕府
一、建武中興與南北朝
1221年「承久之亂」後,朝廷仍然是上皇主持院政,但幕府決定皇位的繼承以及主持院政的上皇。圍繞皇位的繼承,皇族逐漸分為持明院系及大覺寺系兩大派系。1317年,在幕府的勸告下,兩大派系協商決定輪流出任天皇,幕府也表示不再干預皇位的繼承。1318年,大覺寺系的後醍醐天皇即位,其深受朱子學影響,渴望恢復天皇直接掌握國家大權的局面。因此,後醍醐天皇停止其父後宇多上皇的院政,親自執政,錄用政治人才,並利用幕府權威下降時機秘密進行倒幕活動。1324年,天皇與近臣商議發動畿內武士、僧兵襲擊「六波羅探題」,但該計劃泄露,近臣被逮捕、流放,史稱「正中之變」;1331年,天皇又派自己的兩個兒子發動僧兵反對幕府,但再次泄密,天皇被迫逃出京都,「惡黨」楠木正成起兵響應,但很快被幕府鎮壓下去。後醍醐天皇被捕並被流放到隱歧島,持明院系的光嚴天皇即位,史稱「元弘之變」。
盡管如此,各地的反幕府運動仍然持續不斷,以楠木正成為中心的畿內「惡黨」尤為活躍。後醍醐天皇從流放地隱歧島逃到伯耆(今島根縣),並在其旗下集結了許多武士。幕府為鎮壓這些反幕活動,在1333年派遣足利高氏前往京都。足利氏系源氏後裔,世代與北條氏關系密切,但在赴京都的途中卻與後醍醐天皇秘密聯系,並表明自己的反幕態度。在其影響下,各地的武士紛紛倒戈,攻擊幕府及北條氏的據點。足利高氏與畿內的惡黨攻陷六波羅府,新田義貞率關東的反幕武士攻陷鐮倉,北條家族800餘人自殺,鐮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回京都,廢光嚴天皇,重登皇位。
後醍醐天皇重新即位後,改元「建武」,實施新政。任命高級貴族任中央各機構的大臣以及地方的國司,並強化天皇本人的許可權。一方面否定對天皇行使權利構成威脅的幕府、院政、攝政、關白等機構或職務,另一方面,廢除知行國制度,土地所有權的證書均由後醍醐天皇親手寫成。中央機構設有處理重要政務的記錄所、處理訴訟的雜訴決斷所、統率軍隊的武者所、掌管獎賞的恩賞方等機構;地方機構每國均設守護、國司,同時設鐮倉將軍、陸奧將軍,由後醍醐天皇的兩個兒子擔任其職。
後醍醐天皇實施的新政不到三年就結束了,其原因首先是權力過於集中,賞賜不均。重要政務完全由天皇本人決定,親自簽發土地所有權證書,難以做到客觀公正。甚至其子護良親王任征夷大將軍也受到天皇的排擠,最後只好流落地方並被殺;其次是難以協調討幕各派之間的矛盾。公家希望恢復貴族政治,武士希望恢復武家政治,傳統勢力要求復古,新興勢力要求革新,沒有強大武力做後盾的後醍醐天皇難以平衡各派的利益沖突;另外,在百廢待興之際,朝廷還大興土木,修建宮殿,並為此發行大量貨幣,增加稅收,結果引起各界的不滿;最重要的是,在進入武家時代以後,難以恢復律令時代的天皇政治結構。雖然鐮倉幕府倒台,但武士的力量反而有所增強,他們對天皇朝廷未滿足其要求而心懷怨言。尤其是作為武士領袖的足利高氏,因倒幕有功而被賜後醍醐天皇名字中的「尊」而稱足利尊氏,但仍受到冷遇。
1335年,北條家族的旁支北條時行在關東地區起兵並佔領鐮倉,足利尊氏要求率軍東征,並要求得到征夷大將軍的稱號,但遭到後醍醐天皇的拒絕。足利擅自率軍出京都,並打敗北條時行,奪回鐮倉,同時明確表示反對朝廷。後醍醐天皇派遣新田義貞攻打足利,但被打敗。1336年,足利被北畠顯家打敗,流落九州地區,但在各地武士的支持下,打敗楠木正成,重新佔領京都。足利廢後醍醐天皇,擁立持明院系的光明天皇,並頒布了顯示其執政方針的《建武式目》,內容包括禁奢侈,行儉約;鎮暴行,止賄賂;戒官員緩怠,選賢者為吏;京中空地歸還原主;受理貧弱之輩的訴訟;興辦專營金融借貸的土倉;委任忠誠足利氏的有軍功者、有才幹者為守護等,並在此基礎上正式建立幕府。1338年,足利尊氏在又從光明天皇那裡得到「征夷大將軍」的稱號。
1336年,被廢黜的後醍醐天皇在同年底逃出京都,在京都南部吉野山組成另外一個朝廷,形成南北朝局面。最初兩年尚有所對抗,但1339年後醍醐天皇去世,支持南朝的北畠顯家、新田義貞等也相繼戰死,南朝已經沒有實力與北朝對抗。但偏居一隅又缺乏武力的南部朝廷之所以能夠經歷四代天皇並堅持了57年時間,是因為室町幕府內部足利兄弟爭權奪利的結果。
幕府成立之初,將軍足利尊氏作為最高的統治者執掌恩賜、軍事大權,其弟足利直義行使政務實權,但兩人因統治理念的差異而發生沖突。即前者藐視傳統權威並急於建立全國性政權,而後者主張尊重傳統權威並漸進統一。兩者的沖突後來發展成全國性的動亂,並輪流與南朝合作。首先是在1350年足利直義轉向南朝,打敗北朝軍隊後兄弟和好,但足利尊氏在取得南朝天皇的支持後,消滅了足利直義。其後,尊氏重新扶植北朝,而且幕府統治也逐漸穩定。直到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1368年執政後,採取各種措施成功地削弱了稱霸一方的守護權力,進一步鞏固了幕府的統治基礎。1392年,足利義滿呼籲南北朝統一,並得到南朝的積極反應,南朝後龜山天皇回到京都,並將象徵天皇權威的三件神器交給北朝的後小松天皇,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南北朝對立基本結束。
二、 室町幕府
1368年,15歲的足利義滿任幕府將軍,最初由細川賴之輔助,後親掌大權並採取諸多措施,在強化將軍權力的基礎上鞏固了幕府的統治。1378年,義滿在京都室町建成稱為「花之御所」的豪華住宅,室町幕府由此得名。
統治機構在足利義滿時期逐漸完善。輔助將軍進行執政的是管領,與足利家族有血緣關系的斯波、細川及畠山三家族成員輪流擔任該職務,俗稱「三管領」。管領統轄侍所、政所、問注所機構,同時傳達幕府將軍的命令給各守護。掌管京都守衛及訴訟的侍所長官「所司」通常由「山名」、「赤松」、「京極」、「一色」四守護輪流擔任,俗稱「四職」。在掌管幕府財政及行政事務的政所,具體事務由直屬將軍的家臣「奉行人」擔任,因此,雖然在中央機構里也設置了「評定眾」或「引付」,但其作用逐漸�%B
『柒』 甲午戰爭以來日本侵華大事紀
1931年9.18日本發動九一八
1937.7.7盧溝橋事變
1937年12.13日本軍隊南京大屠殺
剩下還有什麼百團大戰之類的
『捌』 日本歷史大事年表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玖』 日本1840年至1860年日本有哪些大事記
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標志著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開始。
┏林則徐——廣州——嚴加防守
▕ 關天培——虎門 ┓
2、在鴉片戰爭中:▕ 葛雲飛——定海 ┣ 英勇抗敵,壯烈犧牲
┗陳化成——吳淞 ┛
3、邊疆地區新危機時——左宗棠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整個新疆
4、中法戰爭中┏劉銘傳——在台灣地區擊退法國侵略者
┗馮子材——鎮南關大捷
┏左寶貴——平壤——戰死沙場
5、甲午中日戰爭期間┃鄧世昌——黃海——英勇戰斗,與艦同沉
┃徐邦道——遼東戰役率部英勇抵抗
┗丁汝昌——威海衛——寧死不降,自殺殉國
二、農民階級的抗爭
┏1841年,廣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
┫1851——1864年,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
┗1899——1900年,反帝愛國的農民運動——義和團運動
三、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及激進民主主義的探索
1、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探索——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
2、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政治探索——由下而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3、資產階級激進派的探索——一場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
四、地主階級的探索
1、鴉片戰爭時期地主階級抵抗派的探索
2、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的探索
五、無產階級的探索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馬列主義指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一、19世紀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及其影響
從1840—1900年的助年間,資本主義列強先後對中國發動過五次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即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
2.第二次鴉片戰爭
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英國夥同法國於1856—1860年進行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並於戰爭期間和戰爭結束後迫使清政府與之訂立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通過這兩個條約,漢口、牛庄、天津等內地和北方城市被開放成為商埠;條約還規定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傳教。這樣,列強的在華利益進一步擴張,從東南沿海地區深入到內地和北方地區。俄國趁火打劫,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大肆侵吞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3.甲午中日戰爭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同時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1894—1895年,發動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清政府被迫於1895午4月與日本訂立了《馬關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