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在日本多少年
1. 太極拳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一般都是說從元末明初,由當時的張三豐發明的。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2. 功夫傳到日本後,日本婦女為啥會愛不釋手
中國人常說,“高手在民間”,其實這句話放在我們國家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從小到大就在諸多的武俠小說、電影、電視劇見識了各種武林絕世神功,各種出神入化令人震撼,彷彿具有洪荒之力一般,吸引著人們深陷其中。
不管在哪裡,只要一提起功夫,人們馬上就能夠想到“中國”。
3. 太極拳起源
太極拳
中國拳術之一,,早期曾稱為「長拳」、「棉拳」、「十三勢」、「軟手」。至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術家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詞》,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樹木花草,山嶽樓台,看似靜止,無不在漸漸老化。俗語說,只有「變」是不變的。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在拳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柔快慢,上下左右,順逆纏繞,忽隱忽現,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顯時氣勢充沛,隱時煙消雲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於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後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但現在多數拳家亦以現傳各式太極拳俊源出陳式太極拳之說為本。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陳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創見的武術家。
太極拳的來源有下列 3個方面:
①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術極為盛行,出現了很多名家、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家拳法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而編成的。
②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松重在內壯,所以被稱為「內功拳」之一。
③運用了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陳式太極拳要求按經絡通路,螺旋纏繞,以意行氣,通任督二脈,練帶脈、沖脈。各式傳統太極拳也皆以陰陽五行學說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
太極拳以「棚、捋、擠、按、瘛 、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太極拳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松軟;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穩健扎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 心臟病、 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煉。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五種流派。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的老拳師陳王庭初創太極拳,世代相傳。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陳家溝陳長興,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發展了「楊式太極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孫祿堂,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
隨著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家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以下5派。
1.陳式太極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兩種,老架是清初陳王廷所創,原有 5個套路,又名十三勢,另有長拳一百單八勢 1套,炮捶1套。從陳王廷起,經過300多年的傳習,積累了不少經驗,對原有拳套不斷加工提煉,終於形成了近代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圖1)。這兩套拳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其速度和強度不同,身法、運動量和難度也不盡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漸進和剛柔相濟的原則。陳式第 1路拳套現有83式,主要特點如下:①纏絲勁明顯,要求處處留心源動腰脊,用意貫勁於四梢(即兩手和兩足尖),動作呈弧形螺旋,纏繞圓轉並要做到「一動內外俱動」;②剛柔相濟,柔中寓剛,亦即能打出一種似剛非剛,似柔非柔、沉重而又靈活的內勁;③動作要和呼吸運氣相結合,不僅做到「氣沉丹田」,而且在練動作的同時進行「丹田內轉」, 有時也可在呼氣時發聲 (如呵、哂、噓、吹),以加大勁力;④快慢相間,亦即在動作轉換處要快,一般行拳時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種,體弱有病者可以練高架子,青壯年體健者則可練低架子。陳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現有71式,主要特點如下:①震腳發勁的動作更多; ②動作比第1路快、剛, 爆發力強;③「竄蹦跳躍,閃展騰挪」的動作較多,氣勢雄壯。第 2路只適於青壯年練,流傳不廣。陳式新架套路也有兩種,一種是陳有本(陳家溝拳師)編創的,順序與老架同,架式較老架小,轉圈也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較難的動作,陳家溝村人稱之為「小圈拳」,把老架稱為「大圈拳」。這種拳後來又傳至陳鑫,他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說》,闡發陳氏歷代積累的練拳經驗。新架另一種套路是由陳有本的弟子陳青萍創編的,特點是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漸加圈,以至極為復雜。因為是在河南溫縣趙堡鎮首先傳開的,故人們稱為「趙堡架」。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式、吳式、武式、孫式)都是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楊式太極拳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 1873),幼時在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家為僱工,學習太極拳,壯年返里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制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向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後來,楊露禪為了適應一般練拳人的需要,逐漸刪改原有發勁、縱跳、震足和難度較高的動作,並由其子修訂為中架子,又經其孫楊澄甫一再修訂,遂定型為楊式大架子,由於練法平正簡易,故成為現代最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圖2)。楊氏祖孫 3代,在北京負有盛名。1928年後,楊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傳於全國各大城市。楊式大架子的特點是舒展簡潔,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沉自然,鍛煉步驟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能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和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之,它既適用於療病保健,又適用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 1957年根據楊式太極拳整理成《太極拳運動》(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楊式太極拳》一書。楊式小架太極拳和二路炮錘僅在少數傳人中練習,主要是技擊作用。
3.吳式太極拳 滿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興人,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大架子,後來拜楊露禪次子為師學小架子,以善於柔化著名(圖3)。其子始從漢族改姓吳,名鑒泉。吳鑒泉繼承和傳授的拳式連綿不斷,不縱不跳,適應性較廣泛。由於吳氏對拳式有所修改,後人就稱之為吳式小架子。成為現代流傳較廣的吳式太極拳。
吳鑒泉在北京、上海傳拳較久,他打拳式正招圓,舒松自然, 雖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1958年曾出版《吳式太極拳》一書。
4.武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得其大概,後又學新架太極拳,並在舞陽縣得《太極拳譜》,於是以練拳心得歸納鍛煉要領為《身法十要》。武式太極拳特點為身法謹嚴,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用動作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出手不過足尖(圖4)。武式太極拳於民國初年傳入北京,後又傳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極拳》一書。武式太極拳葛順成傳人的說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終身不仕。陳家溝陳氏族人在永年縣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產。武禹襄見陳氏族人練習一種高明的拳術,非常喜愛,但因自己身份、地位問題無法去拜師學藝,於是委託同鄉好友楊露禪(已有相當高的武功基礎)赴陳家溝,拜陳長興為師學藝,回來後交給自己,自己則出自供養楊露禪全家。楊露禪先後三赴陳家溝學藝,每次回來都對武禹襄傾囊以授。最終武禹襄還不滿足於楊露禪所學,親赴陳家溝請教。陳長興當時已年邁,介紹他去陳青萍處學拳。後果有大成。武禹襄的主要傳人早期有楊班侯(楊露禪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學文,後武藝大成,遠超其文化水平),還有自己的兩個外甥,人稱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傳郝為真、葛順成等人。郝為真武藝最高,他的拳佳經其後人修改後被國家定為武式太極拳標准拳架。葛順成等人傳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風格。
5.孫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完縣人孫祿堂,酷愛武術,先學形意拳,後學八卦掌,勤學苦練,功夫深厚,民國初年始學太極拳,參合各家之長,融會貫通,遂創孫式太極拳,並著有《太極拳學》。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靈敏,轉變方向時多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圖5)。1957年曾出版《孫式太極拳》一書。
上述 5式太極拳的風格、姿勢雖不相同,但套路結構和動作順序基本一致,練拳目的皆為健身治病。 5式太極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練法,如太極劍、太極刀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太極拳發展很快,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衛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掛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美國就已有30多種太極拳書籍出版,許多國家成立了太極拳協會等團體,積極與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氣功引導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其拳理來源於《易經》、《黃帝內經》、《黃庭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並在起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釋等文化的合理內容,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 。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 這種運動即自然又高雅,可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目前, 目前,很多科研部門對太極拳正在進行研究。通過從醫學、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證明,太極拳對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壓、心臟病、肺病、肝炎、關節病、胃腸病,神經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療效。
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它是技擊術和《孫子兵法》的有機結合。因此,太極拳特別是楊氏太極拳,拳勢簡單、易學易練,正在以其獨特魅力被世界人民所喜愛。
起源及分支
太極拳 數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絕,名手輩出,流派紛呈(分陳、楊、武、吳、孫等派)。追根溯源,它的發祥之地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位於 河南省溫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成常陽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澤州(今晉城)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溫縣城北,立村陳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勢低窪,復遷常陽。後因陳氏人丁繁衍,家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南北走向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家溝。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這些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在陳氏家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制,拳傳外姓,受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福魁(露禪)為徒。楊福魁藝成回鄉後,教拳於北京,因教拳需要,將師傳老假太極拳中的高難度動作逐步舍棄,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成為目前流行的楊氏太極拳,滿族人全佑跟楊福魁之子楊班候學的楊氏小架太極拳後,傳與其子鑒泉,在上海開辦武學,將師承太極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鑒泉後從漢姓吳,故世人稱其為吳氏太極拳。
請參考
4. 太極的發源地在哪個國家
中國,「太極」一詞,初見於被中國學界奉為眾經之首的《周易》。《周易.系辭上》載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兩儀即陰陽,四象指四季和金木水火,八卦代表能生生不已的八種事物。在這一派生過程中,以陰陽為內涵的「太極」是衍生天地萬物的本源,導至生生不已的原因是陰陽相依與永無休止的陰陽轉化。先哲們認為這一派生過程中體現的自然規律,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因此,《周易.系辭上》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老子.四十二章》)。於是,太極一陰陽、物物一太極,「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朱熹《朱子語類》卷九十四)。在探索太極義理的同時還出現了一些以闡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為目的的「太極圖」。
自1883年(朝鮮王朝後期)開始,韓國就開始使用太極旗。大韓民國建國後繼續延用。1949年,韓國文教部正式確定韓國國旗現在的樣式:旗中央是太極圖案,四周配以八卦圖形。據韓國官方解釋,太極圖中的紅色代表陽,藍色代表陰,陰陽合一代表宇宙的平衡與和諧。火與水,晝與夜,黑暗與光明,建設與破壞,男與女,主動與被動,熱與冷,正與負等,作為宇宙中兩種偉大的力量,通過相互對立而達到和諧與平衡。
以太極為中心,四角的卦分別象徵陰陽互相調和,乾卦代表天空,坤卦代表大地,坎卦是月亮和水,離卦為太陽和火,各個卦還象徵著正義、富饒、生命力和智慧。據韓國的解釋,國旗底色為白色,象徵韓國人民的純潔和對和平的熱愛。而整個國旗則代表韓國人民永遠與宇宙協調發展的理想。
韓國國旗的太極和八卦思想來自中國的《周易》。和諧、對稱、平衡、循環、穩定等原理代表著中華民族對宇宙,對人生的深刻思考。朝鮮半島長期受中華文化影響,韓國國旗正是這種影響的反映。
中國的《周易》和道教在韓國頗有影響。1882年8月,兩位李氏王朝的使臣朴泳孝和金玉筠奉命赴日本談判。當時李氏王朝尚沒有國旗,這兩位使者認為,作為一個國家的代表,沒有國旗是不行的,兩人商議,決定用《周易》中內涵豐富、富有深刻哲理的太極圖作為國旗圖案。於是,他們在去日本的船上繪制了一面太極旗。兩人回國後,將繪制國旗一事向政府作了匯報,受到肯定和贊揚。第二年即1883年,李氏王朝正式頒布該旗為李氏王朝的國旗。
1948年,韓國政府成立時,決定將太極旗作為韓國國旗,並於1949年頒布了製作標准:太極旗橫豎比例為3比2;白底代表神聖的國土;太極圖象徵宇宙天地渾成以及單一民族構成的國家。中間太極的圓代表人民;太極的兩儀為上紅下藍,分別代表陰陽。
5. 太極拳有多久的歷史了
首先聲明一下,太極拳的發展一直都與太極無關,從陳家溝(河南省溫縣)的第一代傳人(陳氏第九代)陳王廷,到陳氏第十四代的陳長興都沒提過太極,都是打他們的鄉下拳。太極拳裡面可能應用了張三豐的觀念,但其實的套路卻並不是由張三豐所創。陳家太極拳是個非常好的拳種,它是當年戚繼光打仗訓練士兵用的三十二勢長拳,而這套拳是由少林的大小洪拳、通臂拳演化出來,而大小洪拳和通臂拳則是由宋太祖練兵用的長拳演變而成。所以說陳家溝所練的拳源流非常好,只因後來沒有打仗,士兵唯有回到鄉下打,陳王廷都是這樣,並且他有時會看看《黃庭經》。 人說陳王廷開創了陳式太極拳,其實他沒有創,只是戚繼光的功夫流傳到陳家溝,他在改編一小部分。陳王廷把這套拳傳給陳長興,陳長興又把它教給楊露禪,而楊露蟬在1852年又拾到武禹襄的一本《太極拳論》,從此以後才開始用太極拳這個名,而不再用陳家炮錘。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趙堡、武當等多種流派。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河南焦作陳家溝陳長興(陳式太極拳傳人),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發展了「楊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河南焦作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 河北完縣人(今河北保定順平縣)孫祿堂,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 武當太極拳
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所謂「太極腰、八卦步、形意勁」即此。隨著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家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
6. 為什麼有太極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與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許宣平,宋朝張三峰,明朝張三豐,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岳等5種不同的說法。雖張三豐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極拳論》,但現在多數拳家亦以現傳各式太極拳均源出陳氏太極拳,而持陳王廷創拳之說。總的來說,太極拳的來源是綜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別是吸取了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並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和中醫經絡學說,以及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陰陽五行學說,以道教、太極八卦等理論為太極拳哲學基礎,使太極拳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思想。首先表現在太極拳始終處於運動之中,動作銜接緊密,勁斷意不斷,勢斷意相連,拳勢如春蠶吐絲綿綿不斷,如長江之水濤濤不絕。同時,太極拳運動也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在太極拳中存在著剛柔、虛實、動靜、快慢,開合、屈伸等諸對既對立統一,又可相互轉化的矛盾。 太極拳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在運動中,要求靜心用意,以意識引導動作,動作與呼吸緊密配合,呼吸要平穩,深勻自然,動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緩慢,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綿綿不斷,輕柔自然,動作弧形,圓活不滯,同時以腰為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動作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動作之間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動作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擊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已則滯。尤其講究「聽勁」,通過身體觸覺,來判斷對方力量的大些 方向、部位,並及時作出反應,如對方剛力打來,我則以柔化之,「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隨人而動,隨機應變。 太極拳經過長期的流傳,演變出了許多的流派,有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5大****,譽稱為「五式太極拳」。 太極拳又叫『十三勢,這將在以後引述太極經典時經常看到。 但是,為什麼叫太極拳呢? 太極拳最初是 叫長拳、十三勢,後來王宗岳根據《周易》陰陽動靜的道理名其為太極拳。因為太極拳運動作 勢,任其自然,無中生有,所謂無極而太極也。太極拳動作圓活,像環一樣沒有端點,不知終止處,則又 所謂太極本無極也。勢勢之中,著著之內,都含有一個圜形,所以假借太極的道理來加以說明。 陰陽動靜剛柔進退等用太極來比喻其作用,並非世俗迷信者所謂的太極也 太極拳是我國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支蘭葩,並已逐漸普及到國內外,深受人們的喜愛。而陳式太極拳又是各派太極拳的始源。自陳王庭創造太極拳,幾百年來,世代沿襲,歷久不衰,不斷發展,在各式太極拳中,獨留其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竄蹦跳躍,松活彈抖的特色。 隨著逐步吸收太極哲理來規范太極拳技,太極拳進入了成熟時期。18世紀20至60年代,為了適應不同學習對象和不同的保健需要,相繼出現了陳有本在老架基礎上編成的陳氏新架太極拳、陳有本的弟子陳青萍又在此基礎上創編的趙堡架和忽雷架。隨後,河南省陳家溝陳氏拳械的第一位外姓傳人楊露禪刪改陳氏老架,創編成架式寬舒、動作圓潤的「綿拳」架。 曾師從楊露禪和陳青萍的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與其甥李亦畲將兩年多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寫出了一系列言簡意賅的太極拳文論,並於1881年由李亦畲編定為《太極拳譜》。 此後,由楊露禪編傳的"綿拳架",經其子楊健侯和其孫楊澄甫修潤定型為後世廣為流傳的楊式太極拳套路。河北省武清(今屬天津)人李瑞東以從王蘭亭學得的「楊式」搬攔錘、肘底錘、撇身錘、指襠錘、栽錘等五錘為基礎,編成「太極五星椎」(今被稱為李式太極拳)。民國初年,李亦畲之徒郝為真在北京傳授武禹襄創編的武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孫祿堂得郝為真的傳授,並在此基礎上融會形意拳和八卦掌技法,創編成孫式太極拳。河北大興人吳鑒泉將其父全佑的楊式拳架作了刪難就簡、突出輕柔的整理,創編成吳式太極拳。1928年,陳長興的曾孫陳發科到北京傳授陳式老架太極拳。當時,年近古稀的和兆元長孫和慶喜開門授徒,其弟子鄭伯英和鄭悟清遷居西安致力傳拳,為「和式太極拳」在西北傳播打下基礎。太極拳苑出現了分支迅速、流派繁衍的景象。 1956年後,國家體委相繼組織太極拳家創編了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四十八太極拳,整理修訂了楊式八十八式太極拳、三十二式太極劍、太極拳推手練習法等。為適應競賽需要,還創編了陳式、楊式、吳式、孫式和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以及用於全國武術錦標賽的42式太極拳和42式太極劍競賽套路。從1986年起,正式舉辦每年一屆的全國太極拳、劍、推手比賽。 國際武術聯合會1990年成立後,翌年舉辦首屆世界武術錦標賽,將太極拳設為比賽項目之一。各洲舉辦的武術錦標賽中也都設有太極拳項目。 在太極拳成為武術競賽項目的同時,太極拳廣泛地進入全民健身活動,而且正被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士採用為健身鍛煉項目。現在,太極拳已傳播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日本早在十多年前已有太極拳傳習者逾百萬。日本武術太極拳聯盟成立後,其注冊會員已達1000萬人,其中大多數參與太極拳傳習。 太極拳經過長期的流傳,演變出了許多的流派,有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5大****,譽稱為「五式太極拳」。除了上述我們所熟知的太極流派以外,還有諸多門派,如:龍形太極拳、蛇雀太極拳、鄭子太極拳等都繼承發揚了太極拳的精髓與文化。 24式太極拳 起勢、左右野馬分鬃、白鶴亮翅、左右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攬雀尾、右攬雀尾、單鞭,雲手、單鞭、高探馬、右蹬腳、雙峰貫耳、轉身左蹬腳,左下勢獨立、右下勢獨立 、左右穿梭、海底針,閃通臂、轉身搬攔捶、如風似閉、十字手、收勢。 24式太極拳分解動作 1、起勢 動作分解: 左腳開步、兩臂前舉、屈膝按掌 2、左右野馬分鬃 動作分解: (1)左野馬分鬃:抱球收腳、轉體邁步、弓步分手 (2)右野馬分鬃:後坐翹腳、抱球跟腳、轉體邁步、弓步分手 (3)左野馬分鬃:後坐翹腳、抱球跟腳、轉體邁步、弓步分手 3、白鶴亮翅 動作分解: 跟步抱球、後坐轉體、虛步分手 4、左右摟膝拗步: 動作分解: (1)左摟膝拗步:轉體落手、轉體收腳、邁步屈肘、弓步摟推 (2)右摟膝拗步:後坐翹腳、轉體跟腳、邁步屈肘、弓步摟推 (3)左摟膝拗步:後坐翹腳、轉體跟腳、邁步屈肘、弓步摟推 5、手揮琵琶 動作分解: 跟步鬆手、後坐挑掌、虛步合臂 6、左右倒卷肱 動作分解: (1)右倒卷肱:轉體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錯手、虛步推掌 (2)左倒卷肱:轉體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錯手、虛步推掌 (3)右倒卷肱:轉體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錯手、虛步推掌 (4)左倒卷肱:轉體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錯手、虛步推掌 7、左攬雀尾 動作分解: 轉體撤手、抱球收腳、邁步分手、弓步棚臂、轉體伸臂、轉體後捋、轉體搭手、弓步前擠、後坐收掌、弓步按掌 8、右攬雀尾 動作分解: 轉體扣腳、抱球收腳、邁步分手、弓步棚臂、轉體伸臂、轉體後捋、轉體搭手、弓步前擠、後坐收掌、弓步按掌 9、單鞭 動作分解: 轉體扣腳雲手、勾手收腳、轉體邁步、弓步推掌 10、雲手 動作分解: (1)雲手:轉體扣腳、轉體撐掌、轉體雲手、撐掌收步 (2)雲手:轉體雲手、撐掌出步、轉體雲手、撐掌收步 (3)雲手:轉體雲手、撐掌出步、轉體雲手、撐掌收步 11、單鞭 動作分解: 轉體勾手、轉體邁步、弓步推掌 12、高探馬 動作分解: 跟步鬆手、後坐翻掌、虛步推掌 13、右蹬腳 動作分解: 穿掌提腳、弓步分手、跟步合抱、提膝分手、蹬腳撐臂 14、雙峰貫耳 動作分解: 收腿落手、邁步分手、弓步貫拳 15、轉身左蹬腳 動作分解: 後坐翹腳鬆手、轉體扣腳分手、收腳合抱、提膝分手、蹬腳撐臂 16、左下勢獨立 動作分解: 收腳勾手、蹲身仆步、轉體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7、右下勢獨立 動作分解: 落腳勾手、蹲身仆步、轉體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8、右左穿梭 動作分解: (1)右穿梭:落腳坐盤、抱球跟腳、邁步滾球、弓步推架 (2)左穿梭:後坐翹腳、抱球跟腳、邁步滾球、弓步推架 19、海底針 動作分解: 跟步鬆手、後坐提手、虛步插掌 20、閃通臂 動作分解: 提手收腳、邁步分手、弓步推掌 21、轉身搬攔捶 動作分解: 轉體扣腳、坐身握拳、踩腳搬拳、轉體旋臂、上步攔掌、弓步打拳 22、如封似閉 動作分解: 穿掌翻手、後坐收掌、弓步按掌 23、十字手 動作分解: 轉體扣腳、弓步分手、坐腿扣腳、收腳合抱 24、收勢 動作分解: 翻掌前撐、分手下落、收腳還原 24式太極拳考試評分標准與方法 9---10 動作正確,連貫協調,圓活,體現了楊式太極拳的風格和特點,重心低而穩定,綿綿不斷而不停頓,心靜體松。 8----8.9 動作正確,連貫協調,圓活,體現了楊式太極拳的風格和特點,重心稍低而穩定,綿綿不斷,心靜體松。在整套動作中出現一次的停頓。 7----7.9 動作正確,連貫協調,圓活,體現了楊式太極拳的風格和特點,重心稍低而穩定,綿綿不斷,心靜體松。在整套動作中出現二次的停頓。 6----6.9 動作較正確,較連貫協調,圓活,體現了楊式太極拳的風格和特點,重心高而穩定,綿綿不斷,心靜體松。在整套動作中出現二次的停頓。 6分以下 動作有嚴重的錯誤,在整套動作中出現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停頓。 考試滿分為10分,其中2.5分為動作的姿態、重心、穩定,3分為動作的難度,如雲手、左右蹬腳、左右下勢獨立、搬攔捶。2分為動作的完成分,2.5分為動作的節奏等。
7. 成功申遺的太極拳在歷史上有過什麼樣的風波
走了十餘年的申遺之路,在2020年12月17日晚傳來好消息: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再者說太極拳派別眾多,數千家公司「各自為戰」競爭環境激烈,想要從中脫穎而出更是難上加難。
8. 太極拳的歷史呢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豐、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沒有充分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但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早於陳王廷,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原本也為陳式太極拳所缺欠。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前人不斷開發、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展才具有生命力。這足以說明太極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有兩大分支,一支傳承於武當派武術之中,秘不外傳,只有趙堡太極拳傳承於外;另一支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依次流傳給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陳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創見的武術家。
太極拳數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絕,名手輩出,流派紛呈(分陳、楊、武、吳、孫等派)。追根溯源,它的發祥之地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位於河南省溫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為常陽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澤州(今晉城)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溫縣城北,立村陳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勢低窪,復遷常陽。後因陳氏人丁繁衍,家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家溝。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這些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在陳氏家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福魁(露禪)為徒。楊福魁藝成回鄉後,教拳於北京,因教拳需要,將師傳老架太極拳中的高難度動作逐步舍棄,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成為目前流行的楊氏太極拳,滿族人全佑跟楊福魁之子楊班候學得楊氏小架太極拳後,傳與其子鑒泉,在上海開辦武學,將師承太極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鑒泉後從漢姓吳,故世人稱其為吳氏太極拳。
1.來源
太極拳的來源有下列3個方面:①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術極為盛行,出現了很多名家、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家拳法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而編成的。②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松重在內壯,所以被稱為「內家拳」之一。③運用了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陳式太極拳要求按經絡通路,螺旋纏繞,以意行氣,通任督二脈,練帶脈、沖脈。各式傳統太極拳也皆以陰陽五行學說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
2.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太極拳發展很快,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衛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掛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美國就已有30多種太極拳書籍出版,許多國家成立了太極拳協會等團體,積極與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氣功引導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其拳理來源於《易經》、《黃帝內經》、《黃庭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並在起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釋等文化的合理內容,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 。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 這種運動即自然又高雅,可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目前,很多科研部門對太極拳正在進行研究。通過從醫學、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證明,太極拳對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壓、心臟病、肺病、肝炎、關節病、胃腸病,神經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療效。
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它是技擊術和《孫子兵法》的有機結合。因此,太極拳特別是楊氏太極拳,拳勢簡單、易學易練,正在以其獨特魅力被世界人民所喜愛。
9. 太極拳起源和發展
創始起源:
太極拳的創始,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在抗日戰爭之前,全國各地的太極拳家無不尊張三豐為祖師。
其原因是,張三豐創建了武當派,創始了內家拳。太極拳作為內家拳之首,尊稱張三豐為祖師,是一種自然歸屬。張三豐創立的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汲取了精華,引申而來。
張三豐所創立的拳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注重內功和陰陽變化,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的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三寶修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相吻合,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可以說是留給後世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另一種說法,太極拳創自陳王廷。此種說法出自顧留馨、唐豪先生對太極拳的考證和《太極拳研究》。他們考陳王廷創太極拳依據有兩點:一是有陳氏後人所撰有祖先的打油詩《悶來時造拳》五字。二是有陳王廷留有一篇《拳經總歌》。據考這篇陳氏《拳經總歌》並非陳氏所獨有。山西洪洞通背拳《拳經總論》除幾個別字外,其它內容完全相同。
現代發展:
新中國建立後,毛澤東曾號召全國人民打太極拳。1978年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給太極拳的全面發展營造了巨大的空間,太極拳進入推廣普及期,鄧小平曾親筆題詞「太極拳好」。
在溫縣陳家溝,習練太極拳之風甚盛,婦孺老幼皆練,當地流傳的諺語說「喝了陳溝水,都會蹺蹺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這都形象地反映出當地習練太極拳的情形。這種風氣世代沿襲,經久不衰,使得陳家溝歷代名家輩出。
溫縣現有武術館校30餘家,其中文武學校有4家,習武場所近30家,家庭武館20餘家,學員2000餘人,流動學拳人數達8000餘人。300餘名太極拳師在海內外開辦太極武術館及連鎖加盟店300餘家。
不僅國內演練太極拳之風盛行,太極拳大師們還走出國門,將太極拳這一國之瑰寶傳播海外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太極拳傳播至今,已經成為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最受人們喜愛的武術運動和健身活動項目,全世界的太極拳習練者高達三億之眾。
太極拳成為東方文化的一種符號象徵,成為促進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太極拳的創編,也是繼「四大發明」之後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的又一次展示。繼承和保護太極拳,對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增強社會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太極拳在日本多少年擴展閱讀:
太極拳特點: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並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陰陽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鐧、雙鐧、槍、大桿和青龍偃(yan一聲)月刀等。
太極拳這中華武術瑰寶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推崇。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及廣大民眾對太極拳這一古老文化體系的保護意識日益強化,各級政府相繼制定保護措施,以太極文化為主的各個地方先後舉辦了11屆國際性太極拳交流大會。傳承人、民間傳承組織也加大深入推廣的力度。2006年5月,太極拳被中國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
網路-太極拳 (中國武術中的拳法)
10. 太極拳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按照史料《清史稿·卷五O五·列傳二九二·藝術四》記載:「內家者起於宋武當道士張三豐,其法以靜制動,應手即仆。與少林之主於搏人者異。故別少林為外家。其後流傳於秦晉間。王宗岳最著……。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於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論解與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傳習頗眾雲。」
此史作者是趙而巽,是經歷同治、光緒、宣統三朝的元老。
這段記載,意為---內家拳始於宋朝武當道士張三豐,而太極拳,是始於清朝中葉的王宗岳。
按照目前信息,近代太極拳的形成是這樣的------
1840年左右,楊露禪(1799—1875)拜別陳溝陳長興(1771年-1853年),回到老家,有人問學了什麼拳,回答「綿拳」。談及師門,說「陳長興是蔣發的弟子」。(後來,楊露禪曾言「學拳於陳長興,得拳理於趙堡」。)
1854年前後,武禹襄(1812-1880)經楊露禪與陳長興的介紹,從學趙堡陳清平(1795-1868),還得到了一本《王宗岳太極拳論》。據說,武禹襄在趙堡學拳月余,可能陳清平因材施教,多是內家拳方面的指導。
武禹襄認為《王宗岳太極拳論》與楊露禪的拳術練法相似,但拳理更精妙,於是,武禹襄、楊露禪依照此譜,融合所學,編定出「十三勢架」,稱此為「太極拳」。當時,沒有用姓氏區別。
自此,太極拳始於武禹襄、楊露禪。
由此可知,楊露禪的太極拳,是融合了陳長興所教拳法、趙堡內家拳理與《王宗岳太極拳論》的三合一拳術。而,在形成太極拳的環節中,《王宗岳太極拳論》的重要性首當其沖。
雖然民間王宗岳缺少史料記載,但拳論就已經確立了王宗岳在整個太極拳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歷史地位,因此,王宗岳是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載入正史的太極拳家------ 「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岳」已作為正史編入《二十五史》。
所以,太極拳起源於「清中葉」。
至於張三豐,或者陳王廷,那時沒有太極拳的記錄,那時還沒有太極拳。那時,張三豐修煉是道家的太極外丹功,陳王廷匯編的是無極通背纏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