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叫中國支那
Ⅰ 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現在稱中國人為
「支那」
是對中國人極大的侮辱
按「支那」這個名稱的起源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古時印度、希臘、羅馬人都知道東方有個秦國,把「秦」字音譯做Cina、Thin或Sinae;另一說則是Cina、Thin等字來自我國的「綺」:我國出產的這種絲織品古時已經馳譽世界了。法文Chine、英文China就是從Cina等字進一步演變而成的。
由此可知,「支那」其實是把外文再次音譯過來而成的一個詞。本來沒有褒貶的意思。到了晚清,國家衰微,人民受辱,
從此「支那」的稱呼就帶上了愚昧無知的含義。近代日本人不忿叫我國做「居四夷之中」的中國,實行改稱「支那」,把侵略中國叫做「膺懲支那」。
日本稱中國人為支那人,是支那這個詞語帶有貶義的始作佣者,從
荷蘭人出版的1901年的荷蘭大網路通用辭典中可以查到這樣的文字——
支那:中國的貶義稱呼,常用於日本語,亦指愚蠢的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當時的中國比較貧弱,中國人受到歧視,外國人稱中國為支那,帶有侮辱的性質。定居在外國的華僑也飽受歧視,比如美國在1882年通過排華法案,那以後61年,華人都不能入籍,配偶
也不例外。一直到1943年,這條法案才被廢除。
美國俗語用「支那人的機會」來形容一個絕望的情形,即是說完全沒有機會的意思,這是何等侮辱及輕視華人;又有嘲笑華人的市謠:「清清支那人,坐在柵欄上,想從十五分里找出一塊錢。」這是嘲笑華人願意做辛苦而又工資低微的工作,由此可見華人當時在美國所受的輕視及欺凌。所以,現在有一點愛國心的中國人,聽見「支那」二字,都會十分反感的。
Ⅱ 日本有個地名叫「中國」
中國地方(日語:中國地方/ちゅうごくちほう),又稱為中國地區、或山陰山陽地方(山陰山陽地方/さんいんさんようちほう ),是日本本州島西部的山陽道、山陰道兩個地區的合稱。
中國地方包含鳥取縣、島根縣、岡山縣、廣島縣、山口縣等5個縣;總面積31,917.37平方公里、人口約771.8萬人。
「中國」這個詞語,是由日本平安時代的延喜式所選取採用的。
當時日本仿照中國唐朝方法,將日本全國分為五畿七道共六十八國,除了按人口多少分為「大國」、「上國」、「中國」和「下國」四等級外,並以當時的首都京都為中心,依照驛站和京畿的遠近,分類為「近國」、「中國」和「遠國」。
這種分類,於康保四年(公元967年)正式實行,在大約從10世紀開始普遍使用。當時除了畿內五國,其他七道內諸國也有分近國、中國和遠國,特別將「中國地方」指為山陽山陰兩道。
將山陽道和山陰道等地方合稱為「中國」,最早有文獻記載的應該是日本南北朝時代的《太平記》。書中記載足利直冬初時被委任為長門探題,後來也管治著山陽道的周防、安芸、備後、備中及山陰道的出雲、伯者、因幡等國,故後來稱足利直冬為「中國探題」。
所以相信最遲在室町幕府之後,就以「中國地方」來統稱以上諸國。
此外,在描寫日本古代神話與天皇家系的《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中,將出雲國地區稱作葦原中國,簡稱中津國、中國,也有可能是該詞的語源之一。
(2)為什麼日本叫中國支那擴展閱讀:
根據考證,日本古籍中曾重復出現「日本與中國」的記載,並將日本與中國並列成相對[3]。此外,明朝政府於日本官方文件中也以「中國」自稱,如明太祖賜日本國書中有:「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之辱,興師振旅,掃盪胡番,宵衣旰食,垂二十年。」
明朝萬曆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中稱:「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 直到江戸時代中國一詞在日本仍是一字多用,需要根據文章做判斷。 除了中國稱呼外還混用大陸中國或以歷代王朝的國號來稱呼中原。
據日本方面的說法,指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日本對中國的歷代政權稱呼是依朝代名命名,直至中華民國的出現才開始固定「中國」的官方使用.
而在此之前的日本已經使用「中國」一詞來稱呼本州西端了。因為中華民國的出現,使日語中的「中國」一詞的寫法和讀法也可同時表示鄰國的中國大陸。
古代佛教徒稱中國為「支那」。使用這個詞彙稱呼中國的習慣於9世紀初通過佛教交流傳入日本,在江戶時代後期,「支那」成為日本民間一種對中國的普遍非正式稱呼。
明治維新之後,中國留日的知識分子、革命黨喜愛使用「支那」這個古典名詞,並且形成一種風氣。在清朝滅亡後,日本公文書中時常使用這個「支那」名詞稱呼中國。
隨著戰爭,日本人對中國的態度愈來愈反感,「支那」一詞也逐漸變調。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1945年)日本將「支那」一詞視為歧視語,禁止在大眾傳媒使用.
日本公眾才開始接受「中國」一詞也可等於「中國大陸」,而且隨著有更多日本人到中國旅遊工作,「中國」一詞幾乎完全取代中國地方,演變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為表兩個「中國」的區別,發生誤解時會特別以「中國地方」一詞加註更正以明區分,有時也以較無歧義的「山陰山陽地方」來稱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地方
Ⅲ 日本有個地方也叫「中國」,為何堅決不改名
「中國」這個詞出現的非常早,它原本的意思是天下之中,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中華民族以及國家的代稱。清朝末年在和西方列強簽訂條約的時候,清政府便以「中國」自居。不過日本人卻堅決不認同「中國」這個稱呼,一方面他們自稱中華正統圖謀侵略中國,不承認中國才有侵略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日本國內也有一個地方叫「中國」,日本人宣稱他們才是最先使用「中國」這個名字的。
二戰結束之後,「支那」一詞因為帶有強烈的歧視色彩,在日本被禁止使用,日本只能乖乖使用「中國」來稱呼咱們。不過這也給日本人帶來了不小的麻煩,畢竟日語的詞彙很多來自於漢語,甚至是直接用漢字書寫的,這樣一來「中國」和日本國內的「中國地區」就分不清楚了,為了區別於中國,日本人只能把那裡改稱為「山陽山陰地區」,還有少數日本人依然堅持把這一地區稱為「中國」。
Ⅳ "支那"一詞的起源是什麼
「支那」起源於印度。印度古代人稱中國為「chini」,據說是來自「秦」的音譯,中國從印度引進梵文佛經以後,要把佛經譯為漢文,於是高僧按照音譯把chini就翻譯成「支那」。同為印歐語系的古羅馬稱中國為Sinoa,後來的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來自這個語源。
「支那」和葡萄牙語、荷蘭語、德語、英語中的China以及法語中的Chine等皆起源於梵語Ci^na—stha^ na之說,也已為學界公認。古代希臘、羅馬等國對我國的稱呼,除了有繒絹之義轉化來的Serice(塞里斯)外,還有與支那同源的Sin, Thin,或 Sinai, Thinai。
(4)為什麼日本叫中國支那擴展閱讀:
1、在明治維新之前很少有日本人用「支那」一詞稱呼中國,日本書中常見的中國稱謂乃是漢、漢土、唐土、中土、中國或者以相應朝代的名稱稱呼中國,如隋等。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人不忿叫我國做「居四夷之中」的中國,為了培養大和民族的優越感,一改長期以來對中國的稱呼(chugoku),而改用「支那」。
2,中國人經過革命結束封建統治、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的時候,作為近鄰的日本卻出於自身的利益要求,單方面給中國取了一個「支那共和國」的漢字國號。一些有識之士一開始就對日本使用「支那」稱呼中國的作法表示了關切,甚至進行了抵制。
直至一九三○年,國民政府才訓示外交部∶今後凡載有「支那」二字的日本公文一律拒收。同年十月,日本外務省提請內閣討論將中國的日文正式稱謂改為「中華民國」。但日本民間使用「支那」的現象並無減少。
3,由於反清志士「夷夏之大防」的心態,讓一些日本學者鑽了空子,一些學者撰文說:地理上的「支那」指中國本土,並不包括長城外的滿洲、蒙古等地。
4,日本全面挑起侵華戰爭之後。日本外務省也開始追隨軍部使用「支那」稱呼中國,稱「蘆溝橋事變」為「支那事變」。在侵華戰爭中,日本一直用支那來稱呼中國,用「支那人」來稱呼中國人。
Ⅳ 回復:知道日本為什麼叫中國為枝那嗎
支那是近代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蔑稱。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後,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在震驚之餘大為陶醉。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色彩。1913年又根據駐華公使的提議商定:日本政府今後均以「支那」呼稱中國。對此引起了很多中國人的憤怒。1930年,國民政府還照會日本: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直到日本戰敗後,應中國代表團的要求,盟國最高司令部經過調查,確認「支那」稱謂含有蔑意,故於1946年責令日本外務省不要再使用「支那」稱呼中國。
Ⅵ 日本有個地方叫也叫中國
日本有一個地方叫「中國」,當地人:我們在日本中部,所以叫中國。
在日本國內的這個名叫「中國」的地方是在日本的西部地區,是由山陰道和山陽道兩個區域組成的,這一個地方的人口還沒有中國一個市的人口多,僅僅只有幾百萬的人口,土地的面積也很小,但是日本本來就只擁有很小面積的國土,所以在他們國家應該還算是比較大的。
而且這個地方不僅名字跟中國一模一樣,而且連飲食習慣和生活起居也幾乎是照搬中國的模式,甚至連街上的商店的招牌也是差不多的
生活在那裡的當地人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改名的,只知道是一直這樣流傳下來的,具體的原因卻也無從得知。只有個別幾個了解過歷史的人覺得這應該是在唐朝的時候發生的,那個時候日本很崇拜唐朝不僅學習了唐的文化也引進了唐的很多東西。
所以當時日本照搬照抄了唐朝的模式,甚至還將他們的島國分成了三部分,由遠到近分別取名叫選國,中國和近國。按他們的說法日本的中國是因為位置在國家中間所以才叫的「中國」。
(6)為什麼日本叫中國支那擴展閱讀:
名稱爭議
根據日本方面的說法,指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中國的政權是依朝代名命名(如大清國),直至中華民國的出現才開始固定「中國」在大陸的官方使用;而在此之前的日本已經有「中國」一地方了來形容本州西端了。因為中華民國的出現,使日語中的「中國」一詞的寫法和讀法也可同時表示鄰國的中華民國。
在日本二戰前的社會,一般會把非日語地區用當地稱呼方式發音表達,或以歐美人對各國的稱呼之發音作為轉化成日語譯音,故稱呼中國大陸為:「シナ[(音)支那)]」,即中國的英文國名:「China」的譯音。
戰後的日本才開始接受「中國」一詞也可等於「中國大陸」,而且在近代隨著有更多日本人到中國大陸旅遊工作,「中國」一詞幾乎完全取代中國地方,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表兩個「中國」的區別,經常以山陽山陰地區作為日本中國地方的稱呼。
Ⅶ 日本為什麼有叫中國的一個地區
日本的「中國」是指日本的「中部地區」的意思,在描寫日本古代神話與天皇家系的《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中,將出雲國地區稱作葦原中國,簡稱中津國、中國,這是中國地方稱呼的來源。
最早有文獻記載的應該是日本南北朝時代的《太平記》,《太平記》中寫道:足利直冬初時被委任為長門探題,後來也管治著山陽道的周防、安芸、備後、備中及山陰道的出雲、伯者、因幡等國,故後來稱足利直冬為「中國探題」。
在後來,到了日本的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南、北兩個天皇,並有各自的傳承。此時,《太平記》中記載南朝政權將山陽道和山陰道等地方合稱為「中國」。
(7)為什麼日本叫中國支那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的出現,使日語中的「中國」一詞的寫法和讀法也可同時表示鄰國的中華民國。在日本二戰前的社會,一般會把非日語地區用當地稱呼方式發音表達,或以歐美人對各國的稱呼之發音作為轉化成日語譯音,故稱呼中國大陸為:支那,即中國的英文國名:「China」的譯音。
在日本中,「中國」一詞也可等於「中國大陸」,而且在近代隨著有更多日本人到中國大陸旅遊工作,「中國」一詞幾乎完全取代中國地方,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表兩個「中國」的區別,經常以山陽山陰地區作為日本中國地方的稱呼。
Ⅷ CHINA 可以直譯為支那嗎
不可以。。。。。。。。。。。。。。。。。。。。。。。。。。。。。。。。。。。。。。。。。。。。。。。。。。。
支那是近代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蔑稱。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後,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在震驚之餘大為陶醉。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色彩。1913年又根據駐華公使的提議商定:日本政府今後均以「支那」呼稱中國。對此引起了很多中國人的憤怒。1930年,國民政府還照會日本: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直到日本戰敗後,應中國代表團的要求,盟國最高司令部經過調查,確認「支那」稱謂含有蔑意,故於1946年責令日本外務省不要再使用「支那」稱呼中國。
Ⅸ 現在的日本人對中國的稱呼是什麼
是:中國!他們其實在有的方面很崇拜我們國家的!
Ⅹ 日本人將中國稱作是對中國的鄙視嗎為什麼
近代日本稱呼中國為支那。
而支那一詞翻譯成中文就是秦,支那一詞首次出現是天竺的梵文中,代表強大的意思,甲午之後,支那就變成了對中國的蔑稱 。日本戰敗後,日本政府強調不得使用支那一詞稱呼中國,但民間還是很多人使用,真正使日本人不使用這個詞是在53年 ,朝鮮戰爭,美國在停戰協議簽字,自從日本人不敢再使用這個詞,所以要想得到尊嚴,必須先自身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