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從什麼時候接受西方文化
『壹』 關於日本與外來文化的資料,謝謝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對漢文化的保留
在文化上,清朝時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能夠完全改變漢文化的少數民族統治者.例如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是:唐裝、旗袍等旗人服裝(原來是由滿族的騎馬褂演變而來),而清朝男子留辮子(和剃頭令的頒布和嚴格實施有關);中國的樂器音律由原來的風雅清幽轉變為喜慶熱鬧,之前多使用古箏,琵琶等民族管弦樂器,到了清朝則大肆使用嗩吶、鑼鼓等音色響亮的吹奏、打擊樂器,;同樣建築風格也發生巨大變化,原來的飛檐變得更加翹高,屋檐更加朝里,曲折度增加,筆直度縮短,由原來自然寫意的風格轉變為富麗堂皇;裝飾物比較多用自然紋理和植物,而更加傾向於碉龍碉鳳,或者歷史典故.故清朝造成傳統漢服飾、音樂、建築文化的極大改變,並且影響至今.而漢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據漢服仿製;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來,日本的音樂、建築保留了大量漢文化(特別是唐代)的精髓,而這些在中國本土卻很少能再看到.
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由來:考古研究發現,在數十萬年前來自中國東北的原始人類進入朝鮮半島上居住,一些又遷徙到日本列島。考古學和人類學觀點認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古代中國漢族、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逐漸遷移到日本融合衍變而來。 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人類學和醫學專家聯合組成的中日人骨共同調查團多次證實了以上的結論。 戰國時秦國滅燕國、齊國和越國時,大量燕國人、齊國人和越國人逃到朝鮮半島和日本。中國的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5世紀,朝鮮半島北部屬中國領土,在此期間和以後到清朝時當中國北方出現戰亂和災害時,陸續有大量中國人移民朝鮮半島,後來又從這里向東向南到了日本。還有一條移民路線是從中國東部直接跨海到日本列島。 日本原來是沒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現在日本語言口音中80%左右是漢語的變音,日本的語言語音主要來源於商周時期到清朝的多時間段多層次的中國漢語方言口音和通古斯人口音、吳越人口音、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口音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口音融合而來, 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國的深刻影響。日本列島上出土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只有幾萬年的歷史。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國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島原來並不叫日本。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於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長期的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漢字和漢文、儒學、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正是在中國文明的巨大影響下,到公元4至5世紀日本列島就渡過了野蠻階段,進入了文明階段。[1] 3世紀末,百濟博士王仁把中國儒家典籍《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傳至日本。5世紀,日本貴族已經能夠較好的運用漢字了。繼體天皇7年(513年),建立五經(易、詩、書、禮、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濟定期向日本派遣諳熟儒家典籍的漢學家,以後又增加醫博士、歷博士、天文、地理和陰陽五行等各方面的專門人才。到聖德太子時代(593-621年),直接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全面攝取中國文明制度,為日本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編輯本段日本文化之例
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格鬥運動——空手道 不使用任何武器、僅使用拳和腳,與其它格鬥運動相比,是一種相當具有實戰意義的運動形式。 合氣道原來只是一種用於練習「形式」的運動,其基本理念是對於力量不採用力量進行對抗。與柔道和空手道等運動相比,沒有粗野感的合氣道作為一種精神鍛煉和健身運動,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歡迎。 書道,提起書法,相信不少人會認為它是中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其實,書法在日本不僅盛行,更是人們修行養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稱書法叫「入木道」或「筆道」,直到江戶時代(十七世紀),才出現「書道」這個名詞。在日本,用毛筆寫漢字而盛行書法,應當是在佛教傳入之後。僧侶和佛教徒模仿中國,用毛筆抄錄經書 能劇是日本的傳統戲劇,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能劇源於古代舞蹈戲劇形式和12世紀或13世紀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舉行的各種節慶戲劇。「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義。演員通過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暗示故事的本質,而不是把它表現出來。現在這一劇種在日本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壽司是以生魚片【刺身(さしみ)】、生蝦、生魚粉等為原料,配以精白米飯、醋、海鮮、辣根等,捏成飯團後食用的一種食物。壽司的種類很多,不下數百種,各地區的壽司也有不同的特點。大多數是先用米飯加醋調制,再包卷魚、肉、蛋類,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魚壽司時,飲日本綠茶或清酒,別有一番風味。
日本文化特點
無論日本和中國在歷史上文化交流是多麼頻繁,相互影響是多麼深遠,從古至今,日本文化的發展還是有它的許多特點,有許多既不同於中國,又不同於西方的發展規律。在日本文化(包括性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看起來是很矛盾對立的現象,可是又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東亞文化,這種情況可以說是舉世罕見的。所以美國哲學家穆爾認為,日本文化是「所有偉大的傳統中最神秘的,最離奇的」。 這種矛盾與統一首先表現在文化的吸收性和獨立性方面。 從歷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時間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國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權崩潰、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進入了「文明開化」時期。在這個時期,日本按照11個世紀前全盤接受中國文化的方法引進西方的文明,並取得了巨大的效果,為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奠定了基礎。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要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本國的和外國的歷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對日本文化起過作用,日本在變化,但是卻從未真正脫離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以上這種情況可以從日本社會的許多現象看出來。現在電視、空調、汽車、電腦、出國度假等已深深地滲入了日本的普通家庭,日本人的生活表面變得無可辨認了。盡管如此,在現代化的帷幕背後仍舊保留了許多屬於日本本土文化的東西,從深層分析看,日本仍是一個傳統的國家。例如,他們愛吃生冷的食物,比較崇尚原味;喜好素淡的顏色和天然情趣;家族勢力、家族意識和集團意識很強;民間信仰和巫術特盛; 女子對男子的溫順和依賴;想發財,能發財,但發了財以後又不知所措;等等。 這種矛盾與統一又表現在文化的輸入與輸出方面。 日本是個十分重視也十分善於吸收和輸入他國文化的民族,從7世紀的「大化革新」大規模地輸入大唐文化,到19世紀的「明治維新」大規模地吸收與輸入西方文化,都對日本的發展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相比較而言,中國在歷史上就不太善於吸收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化,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固然是一種優勢,但是如果只注意輸出而不重視輸入,不重視從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吸取營養、不斷地發展自己,那麼這種優勢也會走向反面。 隨著日本經濟的高度增長,日本向外推銷自己文化的意識越來越強烈,而且提出了戰略性的口號,那就是曾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所說的「國際化」。在這方面,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據90年代的一份統計資料說,由日本官方機構主持的海外文化交流項目,諸如邀請或派遣學者、留學生,開展大型文化活動等等,每年的經費預算為10億日元。日本外務省所屬的國際交流基金,鼓勵、資助的主要是和日本有關的項目,例如國外的日語教育,日本文化和文學著作的研究、翻譯和出版,或與此相關的文化活動。政府的這種大投入推銷本國文化的舉措收效顯著。日本的茶道、花道之所以享譽世界,日本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有眾多語種質量較好的譯本,和這些舉措是有密切關系的。 還有一個矛盾統一的方面是日本舊時的官方文化和民間文化。 在日本古代,不論政府如何強調外來文化,可是民間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有所保留。例如,在平安時代(公元794-1185年)大力提倡大唐文化的時代,日本所有的文人男子都用漢語寫作,但是婦女不這樣,結果她們成為日本本土文學的先驅。 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可以在政府准許、控制的許多地區的界線內隨心所欲。在那裡,男扮女裝的演員、男性賣淫者、妓女、木版畫家都能取悅於神。江戶時代的城市民間文化,尤其在比較繁榮的17世紀,和這個狹小的享樂世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作家、音樂家、演員、畫家都出入於或活躍於這個受官方蔑視、可是卻深為平民所喜愛的「淫盪世界」。
『貳』 全面學習西方時也保存大量的傳統文化,日本是怎麼做到的
因為日本在全面學習西方之前,就已經形成自己的文化了,也有文化生產的能力。我們談到日本文化的時候,通常會提到日本文化對其他文化的學習,不僅是學習西方,我們也認為日本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和中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在現在的日本文化中,還可以看到很多中國古代文化的影子。但是這並不代表日本的文化完全來自於其他文化,它在受到其他文化影響之前,就已經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了,並且也有生產自己文化的能力。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只是後來影響其發展形成的重要部分。
日本確實學習西方很多方面,但並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認可這些學習。在西方文化的沖擊後,一些日本學者又重新站在其原來文化的立場上,對這類文化沖擊進行探討,主張盡可能留存本國傳統文化。
『叄』 日本文化
日本酒文化
無論喜怒哀樂,以酒助興或消愁並不僅僅屬於日本人的專利。但是,自古以來,日本人最喜歡清酒卻是名不虛傳。
清酒是用秋季收獲的大米,在冬季經發酵後釀成的。可以說,「酒是米、水以及酒麴子的藝術結晶」。所以,名酒的產地必然要有充足的水源而且盛產大米。豐富的水源,優質的大米是生產香醇美酒的先決條件。日本的森林孕育了豐富的水源,為生產優質名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這里的名酒產地主要在東北、北陸地區、九福崗、熊本一帶。
日本菜以魚類海鮮為主,吃日本菜喝威士忌,因酒性太烈,破壞了日本菜的鮮美,喝啤酒又覺得「味」不足,還是香醇爽口的清酒配上日本菜才有滋有味,再合適不過了。日本人後來用大米的「芯」釀造「吟釀造」很受歡迎,這是清酒中的最高極品。
燒酒清酒很適合正規禮節的宴會,而燒酒卻比較適合於輕松愉快的場合。在鹿兒島,如果提到「酒」,不言而喻指的是燒酒,當地人對燒酒深愛不已,舉杯多為燒酒。
燒酒常用的原料是山芋、小麥、蕎麥等,但也有用芝麻、胡蘿卜、咖啡、甘蔗等製成的另一種風味的燒酒。蒸餾而成的燒酒,酒精的含量比清酒高,從25度到45度,達到了與威士忌一樣的度數。
泡盛在沖繩,人們
喜歡喝一種叫「泡盛」的酒,這種酒與清酒一樣也是用大米作原料,但與眾不同地使用黑發酵,這反映了很早以前琉球人與東南亞的交流頻繁,接受了許多外國的影響。「泡盛」也和燒酒一樣屬蒸餾酒類,但是也有數量高達60度以上的烈性酒。琉球菜濃油重,如果「酒勁兒」不夠,確也難以與其「拔刀對陣」。二戰前,人們用呂宋壺裝好酒埋於地下,儲藏100年以上的陳年老酒並非稀罕之物,可現在幾乎銷聲匿跡,真讓人懷念。無論喜怒哀樂,以酒助興或消愁並不僅僅屬於日本人的專利。但是,自古以來,日本人最喜歡清酒卻是名不虛傳。
『肆』 為什麼日本的文化具有東西方兼容的特點
日本的歷史是具有東方的氣息
但是在明治維新之後
日本向西方學習其後
日本人就很媚外
直到現在一些日本人不承認自己是亞洲人
所以日本文化具有東西方兼容的特徵
『伍』 日本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
西方生活方式席捲了整個日本,明治天皇本人在蒞臨議會和各種公開典禮時身穿西式軍禮服,平常百姓也蜂起效法,在和服外面罩上西服,手撐洋傘。在大阪,明治政府聘請英國建築師兼工程師托馬斯詹姆斯沃特設計了希臘風格的國家造幣廠;當一場大火於1872年燒毀了東京繁華的商業區銀座後,取而代之的是超過一百棟西化,帶有陽台,門廊的西式紅磚建築物,街道擁有下水道和煤氣燈照明。在這里,一家葯店日後成了著名化妝品牌「資生堂」的前身,而年輕的鍾表技師服部金太郎於1881年在銀座中心成立了自己的「精工鍾錶店」在距離銀座不遠的地方,政府還興建了豪華的「鹿鳴館」,這個名字源自《詩經·小雅》中的《鹿鳴之什》,表示對於來自遠方嘉賓由衷的歡迎與盛大的款待,外相井上馨親自參與了它的外形設計,最終以一座華麗的義大利風格兩層建築出現,館內擁有舞池,餐廳以及音樂廳和檯球室,成為東京上流精英和外國權貴在周末社交的中心,甚至引發了以「明治大正鹿鳴風格」為標簽的文藝創作風格,芥川龍之介在他的著名短篇小說《舞會》中,就生動地描寫了當時西化,奢侈的鹿鳴館社交生活:「燕尾服和裸露的粉肩不停地來來去去,擺滿銀器和玻璃器皿的大檯子上,有堆積成山的肉食和松露;有聳立似塔的三明治和冰淇淋;有築成金字塔似的石榴和無花果……與舞台一欄之隔的大庭園里,覆蓋著一片針葉林;靜謐中,枝葉相交的枝頭上,小紅燈籠透出點點光亮。冰冷的空氣中,和著下面庭園里散發出的青苔和落葉的氣息,微微飄溢著一縷凄涼的秋意。可就在他們身後的舞廳里,依舊是那些花邊和花海,在印著皇室徽記十六瓣菊花的紫縐綢帷幔下,毫無休止地搖曳擺動著。」
『陸』 日本人一心一意的汲取西方文明的原因
其實從根本上來說,大和民族是一個很有自我認知的民族,因為地理和歷史的原因,註定了大和民族如果只靠自己發展,是肯定不可能成為經濟科技強國的。那麼為了發展自己,他們必然會不停的向強者學習。所以在古代,我們中國是世界范圍內不論是科舉還是經濟最為強大的存在,所以日本為了汲取先進的政治制度,加強經濟實力,學習各類科技發明,就不停派遣遣唐使來我國進行學習。到了近現代,隨著西方文明的崛起,那麼日本自然而然的就將學習對象轉向了西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