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相撲在日本哪裡比賽

日本相撲在日本哪裡比賽

發布時間: 2022-07-16 14:41:19

1. 日本相撲比賽近期日程

日本大相撲每逢單月舉行,一年六次。
時間一般是當月第二個周日開始,每次15天。
所以最近一次是9月14號開始比賽。
在日本大相撲協會官方網站上可以看到更詳細的信息,包括每天出場的力士名單和比賽結果。
網路相撲吧也會有很多相關報道和討論,並有網友整理出比賽視頻,可以前往了解。

2. 日本的相撲運動源自

相撲(sumo),古稱素舞,起源於中國的漢代,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直至公元七世紀,在允恭天皇的葬禮上,中國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認為是中國相撲首次傳入日本,對日本原有的相撲造成一定影響。後來相撲成為了日本的「國技」,進而成為國際性的體育運動。作為專業競技項目,在日本國內稱之為「大相撲」。 從17世紀起, 日本各地興起職業性相撲,稱為「大相撲」。18世紀開始形成現代的相撲。到20世紀初期,相撲作為日本的「國技」廣泛開展起來。至今日本的相撲比賽每年都要舉行 6次,分為一月場、三月場、五月場、七月場、九月場和十一月場,成為群眾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相撲運動員不僅要有氣力,而且還要有熟練的技巧,技巧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技術大致分為推、摔、捉、拉、閃、 按、 使絆等。相撲比賽在40至60厘米高、727厘米見方、四邊斜度為40°至 50°的土台(日本稱為「土表」)上進行,運動員裸身只系寬大的腰帶和兜襠。比賽時可以互相抓腰帶,握抱頭頸、軀乾和四肢,可以用腿使絆,可以拍打對方胸部。能使對方身體任何一部分著地(除兩腳掌外)即為勝利。能使對方身體任何部分(包括手、腳)觸及界外地面亦為勝利。比賽沒有時間限制,裁判可以宣布休息。 謝謝

3. 我要關於日本相撲的知識

相撲起源說——蚩尤氏,上古相撲手

晚唐的時候,長安的六軍宿衛往往是買得軍籍的城市遊民,整天無事可做,有些錢的,就吃吃喝喝再做些生意;身材健壯的,就整日玩些角抵之類的游戲。

�相撲最早叫「角抵」,始於古冀州的「蚩尤戲」。「蚩尤戲」流行於我國古代北方農村,帶有紀念與黃帝逐鹿中原的蚩尤氏的意義。晉代伊始,角抵又出現了另一名稱「相撲」。《太平御覽》引《晉書》記載說:「襄城太守責功曹劉子篤日:『卿郡人不如穎川人相撲。』篤曰:『相撲下技,不足以別兩國優劣。』」

日本古代相撲

目前唐代文獻記載中的角抵,有一些是屬於雜技藝人表演的范圍,另外一些,則是上自宮廷,下至民間的習俗。唐代的皇帝們,除了觀看神策軍的角抵表演之外,還在宮內組織了「相撲朋」,徵集擅長摔跤的「角抵之徒」,時時比賽。唐僖宗時候有個著名的摔跤手叫作蒙萬贏的,會蹴鞠,也會步打球,還會拿彈弓打鳥,當然最擅長的就是角抵,就因為這樣十四五歲就應詔進入了宮中的相撲朋,身手敏捷,成年後長勝不敗好多年,因此就有了「萬贏」這個名號。軍隊裡面的角抵能手自然也不少,左右神策軍由於是皇帝的禁軍,經常會有接觸皇帝的機會,人們總希望能夠依靠這種技藝來獲得賞識,因此角抵的風氣更加興盛。除了神策軍之外,地方軍鎮也常常推薦角抵出色的兵卒,再加上角抵的確能夠強健身體,因此成為了軍隊當中最常見的娛樂活動之一。晚唐的時候,長安的六軍宿衛往往是買得軍籍的城市遊民。整天無事可做,有些錢的,就吃吃喝喝再做些生意;身材健壯的,就整日玩些角抵之類的游戲。這就是極端的情形了。

而在民間,角抵就更加流行,無論南北,都要在節慶的時候聚集比試角抵。中南一帶的百姓,喜歡在大街上摔跤,四川人則是要到神社前面的平地上去比試,家家戶戶都出來觀看,密集得彷彿牆壁一般,等到勝負決出,神社就出一份彩頭獎給勝者,人們再把他擁上馬去,送走才罷。而且這樣的熱鬧活動一直要從正月持續到五月,足足有一個聯賽那麼長。由於角抵活動融入了傳統節日風俗中,當時一些身在異鄉的人們,於節日之際難忘家鄉習俗,就玩相撲以解思鄉之情,如《酉陽雜俎》記載:「荊州百姓郝惟諒,性粗率,勇於私鬥。武宗會昌二年寒食日,與其徒游於郊外,蹴鞠、角力。」唐代民間俗好角力的風尚在傳世繪畫藝術中也時有體現。敦煌藏經洞里,藏有唐代幡畫相撲圖。畫中人物赤身裸腿,形象逼真,是當時風行此項活動的真實寫照。

在衣著方面,唐代相撲手下身穿的遠比前代狹窄得多,已經很難用「短褲」來指稱,應該說更類似於今天日本相撲手穿的「褲」(FUNDOSHI)。莫高窟藏經洞的唐代幡畫上的相撲圖真實描繪了這一點。在唐代,相撲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在皇帝祭祀天地之前,一般都要先看看相撲。「文宗將有事於南郊,祀前,本司進相撲之人。上曰:方清齋,豈合觀此事?左右曰:舊例也,已在外侍候。」後來相撲給日本人學了去,日本天皇也設了「相撲司」管理相撲,每年七月都要觀看相撲活動。

而在身材上,雖然沒有今天日本人這么誇張,但相撲手還是個個身材肥碩,如果業余相撲手方槍槍去參加唐代的相撲,一定可以贏得滿堂喝彩。那時候有一本書叫作《角力記》,記載了各處的角抵名家,有趣的是大多是南方人,不在浙江就在揚州,那麼說當時南方人種未必在這方面有什麼劣勢。

相撲用語

明荷

力士升級為十兩就可以攜帶的裝身邊衣物的小型竹箱子。

明荷的大小為長度80cm、深度45cm、高度30cm

力士等級表

表示力士和載判員等級的一覽表。

力紙

力士用水擦凈身體之後。為擦嘴邊而用的紙。

力水

力水裝在東面的赤房下和西面的白房下的手桶里。被傳喚的東西兩隊的力士在土表(相撲摔跤場)上行個禮,做完准備體操之後,為凈潔身體讓前場獲勝的力士用雕有花樣的勺子沾在身上的水。

入場儀式

在正式比賽中,由橫綱、幕內和十兩實施的三種向神祈禱的儀式。

土表祭

在正式比賽前日,在土傅上進行的鎮地祭祀儀式。在土表的中央隔開線中間,埋入榧子的果實、洗米、栗子、海帶、干魷魚、鹽等等。祈禱15天的比賽成功以及力士的安全。

同體

在土表圈上糾纏在一起,由於同時摔倒,產生不好決定勝負的狀態。



在土表屋頂的四角裝飾著四種顏色的飾穗,以表示四季和守護土表的四神。

軍配

裁判員用於裁判的團扇。

發氣揚揚

裁判員為力士加油時的呼喚聲。

花道

力士在比賽前從自己的休息室從東西兩側走向土表(相撲摔跤場)所經過的專用通道。

板番付

板番付是告知登場比賽的力士名的牌子。在比賽之前,裁判員用相撲特有的字一字一字記入。在板番付上部寫有「入」的字形,表示觀眾滿座的願望。



呼叫員從比賽儀式開始到告知比賽情況等作用的拍子木。

顏觸言上

幕內力士及橫綱表演完入場儀式之後,由裁判員在土表上向觀眾宣布第二天的幕內比賽的儀式。

金星

平幕力士在推倒橫綱時領取的取勝星(獎金)。

清凈鹽

撒鹽是表示驅除土表上邪氣的意思。

股割

即兩腳全開,上半身貼近地面的練習姿勢。柔軟的腿和腰可以應付所有的動作,也可以防止激烈的相撲比賽。

水入

在勢均力敵、勝負難分的長時間比賽中,力士明顯地感到疲勞時比賽就被中止。此間力士們稍作調整,或者重新勒緊圍布,然後重新繼續比賽。

物言

審判員對裁判員的決定提出異議。

(月女)

插在會場周邊的長旗子。旗上寫著力士、部屋、裁判員的名字。

四股

鍛煉腿和腰的基本動作。左右兩腳分開,交替舉高,不由膝,腳尖開始踏地。

蹲踞

相撲的基本姿勢。在下蹲的狀態下,踮腳並使上身與地面垂直。

擦足

比賽時的基本動作。腳底不離地面行走。

立會

比賽開始瞬間,兩力士先吐氣,然後吸入八分氣後站著。



在土表(相撲摔跤場)里,有圓周形的勝負表(內表)16、東西南北的德表4、登上土表的台階(腳踏表)10、略小點的水桶表4,共有六種表全計66表。

手刀

在有獎比賽獲勝的力士按左、右、中的順序,用手做刀狀下撇的動作以示感謝之意,並拿走放在團扇上的。



高度為16米的敲的地方。從敲鼓台上伸出2根竹竿,上面插有麻布和護身符。以示天下太平和五穀豐登,祈禱比賽順利。

日本的國技——相撲

日本的相撲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話時代。在「古事記」中的「讓國記」的神話里有「比力氣」的記載。在出雲(在島根縣)的伊那佐(大社町稻佐)的小河邊,建御雷神和建御名方神互相手抓住手,進行摔跤,最後用相撲的方式解決了問題。另外在「日本書紀」中,有野見宿彌和當麻蹶速在天皇面前進行相撲比賽,野見宿彌戰勝了當麻蹶速的記載。這些都被認為是相撲的起源,但是這些都是神話傳說。根據「日本書紀」記載,在公元642年為了招待來自百濟的使者,讓宮廷衛兵表演了相撲。這是最初的有關相撲的文獻記錄。另外和歌山縣出土的估計是6世紀初的文物中有相撲的泥人,可以想像當時已經有了相撲。

口語「相撲」一詞起源於日本古代的大和語言。當漢字由中國傳入日本以後,曾用上了「相撲」、「角力」、「角抵」等用來表示比力氣的漢字。「角抵」一詞用到了明治中期,「角力」一詞用到大正末期。此後統一使用「相撲」一詞,但是現在作為相撲界的俗稱,「角界」一詞仍在被使用。

相撲還和農耕文化儀式緊密相連,到了724-749年左右,作為祈禱五穀豐收、風調雨順的農耕儀式,出現了祭神的相撲。後來發展為在皇宮中舉行的國家規模的年景預測占卜的獨立儀式--相撲節。在階段確立了現在相撲的基礎。一般平民對相撲產生了興趣,由此相撲成日本的傳統也是在這個時期。

1176年以後開始了武家政治時代。相撲作為武士們鍛練身心的武術也被大力推崇。而後結束了戰亂的幕府遷移到了江戶之後,相撲也變得大眾化。曾經為了建造和修建神社、佛閣而籌集資金的「勸進相撲」轉變為與寺院、神社捐款無關的娛樂活動而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到了明治時期,隨著文明開化,政府實施了斷發廢刀令。但是相撲界卻例外,允許留發結。到了大正時期,一直未能解決的東京、大阪兩個相撲協會的合並問題得到了解決。1926年7月兩個相撲協會解散,新成立了「財團法人——大日本相撲協會」(1957年去掉「大」字,改名為「日本相撲協會」),以後歷經多重變遷直到現在。

裁判員的服裝

裁判員穿用根據裁判規定的衣服、黑帽子等傳統的裁判員服裝。指揮用的團扇的種類、裝飾帶的顏色以及鞋的種類則由級別不同而異。

大銀杏
相撲傳統的造型美之一是叫作「大銀杏」的力士的發結,十兩以上的力士有此資格梳留這種發結。由於打成發結的頭發的前面部分的形狀象銀杏的葉子而得此名。大銀杏既體現了傳統美,也能夠防止頭部受傷。

粗繩

橫綱登上土表時腰間所穿帶的白色的粗繩,是用柔軟的麻和木棉加上銅絲編織而成的。其長度約為4-5米,重為8公斤左右。編織粗繩的儀式叫「打粗繩」,由相同的練習場所的力士們一起編織。編織粗繩的方法有:只有一個圈的「雲龍型」和有兩個圈的「不知火型」兩種。

和服

在練習之後以及巡迴演出地,不脫下圍布就套上浴衣,由於不在乎身上滿是汗水和泥砂,故將浴衣稱為「臟衣服」。

呼叫員的和服

呼叫員穿的印有贊助企業名的下擺收攏的和服裙褲,腳上穿厚底襪子。

呼叫員在呼叫時手裡拿著白色絲綢團扇。

土表(相撲摔跤場)
土表的直為4.55米、高度為0.54米的正方形。在土表(相朴摔跤場)里,有圓周形有勝負表(內表)16、東西南北的德表4、圍在周圍的角表28、四角的上登表(外表)4、登上土表的台階(腳踏表)10、略小點的水桶表4,共有六種表合計66表。建造土表(相撲摔跤場)是呼叫員的工作,由全員一起出動建造。

4. 什麼叫相撲

相撲,一種類似摔跤的體育活動,原產於中國,現為一種流行於日本的摔跤運動。 日本的相撲(日式摔跤),古稱素舞,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現成為日本的國技,是日本的國際性的格鬥術和體育運動,在日本國內稱作大相撲。

大多數優秀選手都是在18-35歲之間,經過嚴格訓練的運動員。他們為贏得身體上的優勢除了消耗就是吃大量的食物,並且吃飯後再睡覺。初學者居住在相當嚴格的專門相撲室內。地位:在日本,「相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日本人尊為「國技」,而且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喜愛,有很多日本人以自己新家建成之時能收到一個相撲選手的名片為榮!兩個胖胖的相撲在一個圓環里進行一場肉搏戰,感覺實在很好!兩個相撲運動員裝束很簡單,只在腰間系一條「兜襠布」以遮住下身!在人們看來,這可能有些不雅!但這確實是相撲運動的專用「運動衣」,在日本,有很多的相撲都是鄉村一些家裡貧寒的子女,從小就接受「相撲部屋」的教育,以此達到「出人頭地」的社會位置!據說每天相撲的運動很少,以保證自己能夠永久保持肥胖的身材,因為在日本的相撲比賽中,是沒有若干級別的,只有靠相撲運動員自己能夠"膀大腰圓"。所以日本的相撲男選手,越「膘肥體胖」當然也就越有利,所以為了盡量長胖,男相撲選手每天除了飽餐兩頓飯以外就是長時間的睡覺,期間只進行短時間的訓練。如今,日本相撲界為了使相撲運動走向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對相撲進行了很多改革。

職業相撲手必須體型高大魁梧,二十歲之後要求身高一米七五以上,體重一百二十公斤以上。一流的相撲手最後有巨大而呈梨狀的軀體,他們具有如此身型和力量,其實與飲食有著密切的關系,驚人的食量大約是正常人的十倍。

日本有史以來最重的相撲手是當今來自美國夏威夷的小錦,他的體重二百六十三公斤。 相撲手按比賽成績分為十個等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橫綱。 近年曾為橫綱的兩位風雲人物是日本相撲史上第一位非日本籍的橫綱(終身榮譽稱號)曙太郎(夏威夷)和日本最有前途的貴之花,94年比賽中貴之花曾一舉擊敗曙太郎。[1]

當代大相撲比賽,是在稱為土表的場地舉行,它用粘土堆成三十至六十厘米。比賽區圓形,直徑4.55米,在堅實平整的比賽區表面鋪上薄層細砂。 傳統的比賽,土表四角有柱,上托日式屋頂,觀眾圍觀同日本古代傳統的擂台賽相似,例如十八世紀的「江都勸進大相撲浮繪之圖」,柱子有礙觀眾視線,1951年起,取消柱子,改用懸掛式屋頂。 主於搏人的相撲技術中有「技麻利」七十手,和傳統的四十八手,實際有一百多手。在彼此體型相當的情況下,要贏的話,除了快之外,力量和時機,加上反應的配合,並不容易。

相撲對身高和體重的要求只有下限沒有上限,體重下限是75公斤,身高下限是1.75米。

日本著名相撲手-曙,曾經參加過日本著名的<<K-1格鬥大賽>>雖然在K-1里,他的實力不是最好的一個,但是他的精神是值得表揚和敬佩的!如今多數力士來自蒙古與夏威夷的日裔,本土日本人不多。

5. 日本國技相撲並不是日本本土競技,那是由哪裡傳入的

日本曾一度跟在中國後面學習。尤其是隋唐時代,遣隋使、遣唐使往來頻繁早在黃帝時代,中國就早已出現相撲的雛形。那時候不叫相撲,叫角抵 ,x。 到了秦漢時期,角抵依已然成為了一種帶有表演性質的游戲。到了晉代,角抵發展出了另一個名字,相撲。極有可能是日本相撲的源頭。到了宋代,相撲真的成為了一種娛樂表演,而且開始出現了用女性相撲選手來招攬顧客的現象。

6. 日本的相撲是什麼運動

相撲是一項角力運動,在日本自古有之。過去它曾作為祈願豐年的儀式長期流行於民間,後來又作為一種華麗的娛樂形式被搬入宮中。它在戰亂時期還曾作過人們防身御敵的實用武技。但作為一種職業性的運動風行於整個日本,還是近世以來的事。

相撲

千餘年來的發展,使相撲演變成了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的一種日本武技。對這一運動,日本人是十分崇尚、十分喜愛的,他們稱相撲為「國技」。現代人所說的相撲一般是指以此為生的力士們所進行的職業性運動。當然,這決不是說日本今天就沒有業余相撲運動者。每年所舉行的「全日本相撲錦標賽」、「全國學生相撲錦標賽」、「全國高中學生相撲錦標賽」便證明著這項運動擁有為數不少的業余愛好者。

凡是見過相撲比賽的人都不會忘記位於體育館中間的那個由粘土壘成的土台。這是正式進行相撲比賽的地方,叫作「土俵場」。整個檯子為正方形,中部為圓形,圓圈直徑為4.55米。整個土台的高度在34~40厘米。土台的表面薄薄地鋪撒著一層細沙。比賽中,「力士」腳掌除外的任何部位都不得觸及土台表面,觸者為輸。同時,力士們也不得越出這個土依場,只要腳尖接觸圓圈外緣就被判為敗北。

土俵場的上方,懸掛著個屋頂式的東西。在日本江戶時期,這個屋頂是由四根裹著彩布的木柱支撐的。每根柱子外面的布色各不相同,分別為青、綠、赤、白。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季。1951年後,四根柱子為四條布束所代替。自然,那屋頂也就被吊掛在空中。

土俵場的北部為正面,其左側為東,右側為西,對面被稱為「後正面」。每次比賽以前,所有有資格參加比賽的力士都被分在「東方」與「西方」兩組之中。比賽在被稱為「行司」的裁判的喊聲中開始,隨著「行司」的喊聲,雙方的力士分別從掛著紅布處與掛白布處登場。登場後,兩力士便開始進行相撲所特有的准備活動。與此同時,前場的勝者或者即將登場的力士為他們遞來「力水」,讓他們漱口,以增力壯氣。兩力士漱口後,還要用「力紙」擦拭全身。一切准備就緒,他們便各自捧一把白鹽,撒在土俵場上,然後作出蹲姿,全神貫注地虎視對方,以此行交手禮。禮畢,兩力士便走至土俵場的中央,分立在中央分界線兩側,雙手下垂,身體前俯,對面相視,調整呼吸。如果呼吸一次調整不好,可反復數次。不過時間是有限制的,力士的級別越高,調整呼吸時間越長,但最長不得超過四分鍾。

相撲的裁判共由六人組成,主裁判由手持摺扇的「行司」登台擔任。其餘五人分別在正面、東面、西面及裁判席上。當力士對持扇行司的裁判不服時,則由其它五名裁判協議判定。勝負判定之後,兩力士各自返回登場時所立的東、西口處,行禮。敗者禮畢後即退場,勝者則要留下來給下面比賽者遞「力水」。

職業相撲組織在整個日本僅有一家,便是日木相撲協會。這個協會每年組織六次大型比賽。這種比賽日本人稱作「本場所」(即「正式比賽」)。細分起來,又有「初賽」(1月)、「春賽」(3月)、「夏賽」(5月),「秋賽」(9月)、「名古屋賽」(7月)、「九州賽」(11月)之別。每次比賽要進行15天。比賽前,相撲協會要以一張叫作「番付」的大表重新公布力士們的等級,並根據等級的改變提高他們的收入。

大力士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為「幕內」,屬於力士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與「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力士「三段目」、「序二段」,最低一級的叫作「序口」。一名普通的力士要想獲得較高的等級是需要花費很大氣力的。不經過艱苦的努力,要想獲得最低的等級,也是不可能的。

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力士,首先第一步就要成為相撲協會主要成員「年寄」的弟子。協會對招收新弟子有著嚴格的規定。規定不足18歲的入門者身高必須達到1.7米,體重要在70千克以上。超過18歲者身高則應在1.73米以上,體重不得低於75千克。此外,還要調查入門人員的家庭情況、健康狀態等。

包括這些入門弟子在內,所有的力士都生活在被稱作「相撲之家」的相撲協會主要成員的家中。在那裡,一切生活事務均由男子承擔,很少有女子的協助。在相撲之家,力士們學習相撲的各種招數,切磋技藝,嚴格訓練。每個「相撲之家」的人數不等,多者可達100~150人,少者僅有3人。但是,不論人多人少,都有自己一套嚴格的紀律,要求力士嚴格遵守,不得違反。人們公認,不入「相撲之家」,決成不了優等的力士。而且200年來,相撲中的強豪皆出自於此的歷史也證實了這一點。

相撲的基本招數共有48個。一般來講,在進攻時,力士主要靠頸、臂、腰、足。隨著歷史的發展,力士們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對以往的48招進行了提煉與改造。現在,相撲協會將其整理,歸納為70招、5大類。一類是運用頸與肩的力量攻擊,再一類是以臂與手進攻。還有用胸及腹進攻和以腰、膝打擊對方的招數。最後的一類則是使用腿、足攻擊。當然,這些也僅僅是最基本的招數,力士們在比賽中還會使出許多令人驚詫、出人意料的絕招。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不論什麼樣的奇技怪招都不會超越這五大類。

相撲是日本人所酷愛的一項體育運動,了解了這項運動,它對我們理解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是會有幫助的。

7. 日本的相撲源於哪國

相撲(すもう),古稱素舞,起源於中國的漢代,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直至西元七世紀,在允恭天皇的葬禮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國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認為是中國相撲首次傳入日本,對日本原有的相撲造成一定影響。後來成為為日本的國技的日本的國際性的武術、格鬥和體育運動。作為專業競技項目,在日本國內稱作大相撲。

中國和日本兩國在歷史上都有相撲。從一些出土文物看,中國秦漢時期的角抵形象同日本現在流行的相撲很相似。至遲在西晉初年,中國已有相撲的名稱。唐宋元明清各代,相撲活動一直盛行。到了清代中葉,相撲的名稱才逐漸消失。

日本《相撲之始》一書說,日本的相撲最早出現於公元前23年。日本體育網路全書記載:「日本的相撲與中國的角抵和拳法有相互關系。」日本歷史考古學家池內宏和梅原末治合著的《通溝》一書也說,日本的相撲同中國吉林省輯安縣出土的3~5世紀古墓壁上的角抵圖極相象;同中國唐宋時代的相撲比賽形式和規則也近似。從17世紀起, 日本各地興起職業性相撲,稱為"大相撲"。18世紀開始形成現代的相撲。到20世紀初期,相撲作為日本的「國技」廣泛開展起來。至今日本的相撲比賽每年都要舉行6次,分為一月場、三月場、五月場、七月場、九月場和十一月場,成為群眾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下面介紹的是當前日本流行的相撲的技術要求、比賽規則等。

相撲運動員不僅要有氣力,而且還要有熟練的技巧,技巧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技術大致分為推、摔、捉、拉、閃、 按、 使絆等。 運動員主要用頸、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腳等部位, 靈活運用各種技術相互進攻。運動員(日本稱為力士)按運動成績分為10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及橫綱。橫綱是運動員的最高級稱號,也是終身榮譽稱號。十兩以上6級運動員的發型和腰帶的質量與幕下以下4級不同。十兩以上6級運動員比賽時,有入場式,穿化妝圍裙。相撲裁判員(日本稱為行司),按年限也分為10級。相撲裁判的等級叫做「格」,「橫綱格」是裁判員的最高級稱號。他們的等級用指揮扇上的纓帶顏色為標志。裁判用以指揮的扇子稱為「軍配」,扇子指向的一方為勝者。

相撲來源於日本神道教的宗教儀式。人們在神殿為豐收之神舉行比賽,盼望能帶來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時期,相撲是一種宮廷觀賞運動,而到了鐮倉戰國時期,相撲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18世紀興起了職業相撲運動,它與現在的相撲比賽極為相似。神道儀式強調相撲運動,比賽前的跺腳儀式(四顧)的目的是將場地中的惡鬼趨走,同時還起到放鬆肌肉的作用。場地上還要撒鹽以達到凈化的目的,因為神道教義認為鹽能驅趕鬼魅。相撲比賽在檯子上進行。整個檯子為正方形,中部為圓圈,其直徑為4.55米。比賽時,兩位力士束發梳髻,下身系一條兜帶,近乎赤身裸體上台比賽。比賽中,力士除腳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觸及檯子表面,同時也不得超出圓圈。比賽在一二分鍾甚至幾秒鍾內便能決出勝負。相撲的裁判共由6人組成。主裁判由手持摺扇「行司」登台擔任,其餘5人分別在正面、東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為「幕內」,屬於力土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級叫序口。一個普通力士要想獲得較高的等級是需要花費很大氣力的;不經過艱苦努力,要想獲得最低的等級,也是不可能的。

相撲(sumo)被譽為日本國粹,亦稱角力、角?。 相撲源於中國。《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後傳入日本。始見於《日本書紀·垂仁紀》。奈良時代以後興盛。719年(養老三年)朝廷設拔出司(後相朴司)。平安時代,每年7月有相撲節。鐮倉時代以後作為武士的武技而在武士中盛行。17世紀末,出現營利性職業相撲。江戶時代盛行職業性勸進相撲,江戶成為全國相撲中心。明治維新時一時衰落。昭和初國粹主義抬頭,相撲再興。戰後在東京、大阪、福岡、名古屋均有相撲場。作為群眾性體育活動,至今在各地民間仍頗為盛行。

相撲是唯一的一種日本摔跤形式。它與日本神道教一樣淵源流長。現在,仍存在許多傳統儀式.相撲最基本的規則:選手在對手之前觸地或者比對手在輪次中觸地次數多為輸。選手之間糾纏經常持續幾秒鍾,有時會到一分鍾或更長。每年日本會舉辦六場相撲比賽。每次15天。三場在東京舉行,其餘則在大阪、福岡和名古屋.相撲最高級別:橫綱是相撲的最高級別。一旦選手到達橫綱級就不能再輸。如果他的成績開始變差,就希望他退役。

根據考古資料,最早的赤身相撲格鬥術,可能來自鄂爾多斯草原騎馬民族的胡人。自從到了西晉時代,五胡大量南遷農耕平原之後,漢人開始有了相撲的名稱。但是,今日已不再有這種稱呼了,如果要找尋赤身相撲的蛛絲馬跡,可能今日山西定襄、原平一帶的胡人牧地,仍有赤身的「摸泥蚯摔跤」和「撓羊賽」的傳統,或許遺留一些游牧、騎馬民族相撲的痕跡吧! 根據考古資料,農耕島國的大和民族,最早的赤身相撲格鬥術,可能來自朝鮮半島騎馬民族的高句麗人,大約西晉之後的朝鮮廣開土王時代或之後從朝鮮半島傳入。經過十幾個世紀以後,今日已發展成有自己民族特點的國技。

公元695年,日本開始有了相撲比賽。公元728年,相撲進入日本貴族的生活圈子,宮廷中設立了「相撲節」,,每年定期舉行「相撲節會」,有比賽規則。 相撲節會持續了四百多年後,隨著皇室勢力衰退而開始普及民間,並於民間祭神、驅魔、慶祝豐收和占卜生產凶吉拉上關系。從十七世紀開始,興起了「職業相撲」,二十世紀初以日本的國技姿態廣泛開展,1909年東京建起一座專供相撲比賽使用的國技館,1941年更被列為學校體育正式科目。至此相撲的國技地位,在日本獲得進一步肯定。職業大相撲被認為是一種高尚的職業,相撲手所到之處備受人們尊敬。據說這是與日本人的帝皇君主傳統觀念有很大關系,因為古代相撲人只能在御前為天皇將相表演,當時的「相撲節會」是宮中重要儀式之一,相撲人有幸上場視為畢生榮譽,人們亦視若英雄。積習下來,到了武士當權的幕府時代以至時至今日,在人們心中,仍然十分尊重他們。 當代職業大相撲比賽的相撲手,必須通過相撲協會舉辦的訓練班,嚴格訓練包括思想修養、飲食、相撲技術、運動醫學、生理學及漢詩的學習。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7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8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