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八路軍在哪裡
①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分別主要在哪個地區進行活動
八路軍活動於廣大北方地區,中心位於陝甘寧邊區的延安,後又活動於華北的敵方根據地,建立了一系列抗日敵後根據地。 新四軍活動范圍是南方八省,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北、河南、安徽、湖南這幾個省。
② 八路軍的總部在什麼地方
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在武鄉縣東部胚縣城35公里的王家峪村,村周圍崇山峻嶺,溝壑深幽。王家峪村邊,聳立著一棵剛勁挺拔的白楊樹,是朱德總司令於1940年春天親手栽植的。
至今50餘年了這棵樹巳長成參天大樹,因樹枝的橫斷面呈五星狀,還微微發紅,人們親切地稱它為「紅星楊」、「將軍樹」。它是八路軍建設根據地的歷史見證,是朱總司令留給太行人民的一顆紅心。
王家峪,這座漳河之釁的「小延安」,每年都吸引著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前來瞻仰,1961中3月,國務院將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日本的八路軍在哪裡擴展閱讀
1937年11月,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率領八路軍進駐遼縣(今左權縣)西河頭村,麻田鎮就成為根據地的前沿。
1940年11月7日,八路軍前方總部、野戰政治部、後勤部、衛生部、軍工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局黨校、新華社華北分社、魯迅藝術學校以及129師司令部等機關,移住麻田鎮周圍,使這里成為前方抗戰的活動中心,被譽為太行山的「小延安」。
麻田鎮南端現有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有總部機關舊址、鄧小平舊居、左權舊居和楊尚昆舊居。在前方總部舊址紀念館內,有彭德懷、左權將軍紀念陳列室,陳列著有關圖片、實物、專題資料千餘件。
革命老前輩朱德、彭德懷、左權、滕代遠、羅瑞卿、劉少奇、陸定一、楊尚昆、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楊秀峰、薄一波等都在這里領導人民進行過抗日斗爭和革命活動。
③ 1939年八路軍總部在太行山嗎
八路軍總部北村舊址,位於山西潞城市西部文王山腳漳水河畔。抗日戰爭中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山。1938年10月25日至39年7月8日,八路軍總司令部同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北村駐扎了256天。1939年7月15日,正當日寇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發起第二次九路圍攻之際,總部機關由潞城北村經黎城霞庄進駐磚壁村。總部在磚壁指揮八路軍粉碎日寇對晉東南的圍攻和「掃盪」後,除少數人員留守磚壁外,總部機關對於1939年10月11日遷至西南10公里處的王家峪。1940年6月敵占段村後,總部於6月27日又返遷磚壁,並由彭副總司令和左權副總參謀長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1940年11月4日,總部轉移至遼縣(今左權縣)的武軍寺。1942年5月反「掃盪」後,彭副總司令又率領總部機關於農歷初六第三次進駐磚壁村,並在此召開了左權烈士追悼會,不久即赴太岳區,後又返麻田、武軍寺。
在抗戰的絕大部分時間八路軍總部一直堅守在太行山區
④ 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活動區域主要在哪
抗戰時期的八路軍主要活動於廣大北方地區,中心活動區位於陝甘寧邊區的延安,主要活動於華北的敵方根據地。
至1945年3月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解放區共有19個,即:
陝甘寧邊區、晉察冀邊區、冀熱遼邊區、晉綏邊區、晉冀豫邊區、冀魯豫邊區、山東解放區、蘇北解放區、蘇中解放區、蘇浙皖解放區、淮北解放區、淮南解放區、皖中解放區、浙東解放區、鄂豫皖解放區、廣東解放區、瓊崖解放區、河南解放區、湘贛解放區。
新四軍活動范圍是南方八省,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北、河南、安徽、湖南這幾個省。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挺進華北、華中抗日前線,發動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並在抗戰期間逐步擴大,發展成華北、華中解放區。華南廣東省人民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於1938年和1939年先後開闢建立了東江和瓊崖抗日根據地。
(4)日本的八路軍在哪裡擴展閱讀:
新四軍的成立: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任政委兼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周子昆為副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
全軍共一萬餘人,下轄四個支隊:第一支隊,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第二支隊,張鼎丞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第三支隊,張雲逸兼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杜平任副司令員。
1938年2月上旬,江南各游擊隊奉命到皖南歙縣岩寺(今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岩寺鎮)集結整編;江北各游擊隊分別在湖北黃安(今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七里坪和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集結整編。全軍轄4個支隊及軍部特務營,共10300人。
八路軍的成立:
抗日戰爭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原為廣東地方軍閥部隊(李濟深的舊部),陳濟棠曾任第八路軍總指揮,下轄三個子師:第五十九師長余漢謀,第六十二師長香翰屏,第六十三師長李楊敬,該部番號後被蔣介石撤消。
1937年2月,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就中國工農紅軍改編和開赴抗日前線的問題開始談判,抗日戰爭爆發後達成協議。
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紅軍,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改編而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
⑤ 八路軍黃土嶺伏擊戰在什麼地方
在河北省淶源縣三岔口、黃土嶺地區。
八路軍與日軍在雁宿崖與黃土嶺的一次戰斗。從1939年11月3日開始,7日結束。戰斗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雁宿崖地區展開,八路軍共殲滅日軍600餘人;第二階段在黃土嶺地區展開,共殲滅日軍900餘人,擊斃了日軍精銳獨立混成旅中將阿部規秀。黃土嶺戰斗是八路軍繼平型關大捷後的又一次重大勝利。阿部規秀是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擊斃的日軍最高將領,在日本朝野引起巨大震動,極大地振奮和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日信心。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哀嘆:「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⑥ 八路軍有日本人嗎
抗戰期間,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正義斗爭,博得了國際社會和各國人民的廣泛同情與支持。「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就是其中一支特殊的國際主義隊伍,他們被中國老百姓稱為「日本八路」。他們的出現及其抗日義舉,被稱為「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
1939年1月2日,山西省武鄉縣王家峪村,在由八路軍前線司令部召開的慶祝元旦集會上,3名日軍俘虜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岡田義雄走上舞台,當場宣布要參加八路軍。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走上台,和他們緊緊握手。他們是在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俘虜政策感召下,產生的第一批「日本八路」。
1939年11月7日,由杉本一夫在山西省遼縣(現為左權縣)麻田鎮發起建立了華北日本士兵覺醒聯盟。這是中國戰場上,日本俘虜轉變立場後成立的第一個日本人反戰組織。此後,反戰組織陸續建立,遍及敵後抗日戰場。其中,在日共中央代表野坂參三直接領導下成立的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延安支部,實際上起到了整個敵後戰場日人反戰組織總部的作用。
在國統區,也建立了日人反戰組織。這些組織是在日本革命志士的努力,並在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郭沫若等的關懷、支持下建立的。1939年12月,在桂林成立了在華日本人民反戰同盟西南支部。1940年7月,在重慶成立了在華日本人民反戰同盟總部。由於國民黨政府的阻撓,重慶總部與華北敵後戰場上建立的反戰組織聯系很少,互不隸屬。
抗戰初期,日軍受軍國主義思想毒害,很少有被俘的,有的甚至在被俘時自殺。但是隨著戰事的進展,必然有一些日軍被八路軍俘獲,在我方的教育和感召下,一些被俘日軍認識到了侵華的罪行,我方因勢利導,由這些日本人自發組織了"在華日人反戰同盟",主要是作對日軍的宣傳工作,宣傳侵華的非正義性和給他們個人及家庭帶來的災難。反戰同盟的總部在延安,在各個抗日根據地有支部。戰後這些人陸續回國,繼續在日本國內開展中日友好工作。日本共產黨主席野坂參三就曾是在華日人反戰同盟的領導人。
參加反戰同盟的大多是日軍中的低級軍士,較高級別的戰俘(或日本投降)後一直關在戰犯管理所,直到建國後才釋放。反戰同盟成員回國後成立的組織是"中國歸還者聯絡會",有的加入了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反戰同盟成員回國後成立了「八四會」,現任會長是小林寬澄。他們回國後一直受到日本政府長期監視,生活極為困難,有的到了80多歲高齡才解除監視。
⑦ 日本人進攻上海是什麼時候當時的紅軍主力在哪裡
日本人第一次進攻上海在1932年,那時紅軍主力主要有兩支,一是紅一方面軍,在江西與國民黨軍交戰。一是紅四方面軍,在河南湖北安徽交界處的大別山區與國民黨軍交戰,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撤出大別山,年底進入四川,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
日本人第二次進攻上海在1937年,那時紅軍三大主力已改編為八路軍,歸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朱德、衛立煌、黃紹竑副之)指揮。在山西戰場與日軍交戰,於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關殲滅日軍1千多人,這是日軍在抗戰中的首次失利。
當時上海、蘇南、浙江為第三戰區,由馮玉祥將軍任戰區司令長官(後有蔣介石兼任),顧祝同為副司令長官。
⑧ "八路軍在哪兒
八路軍主要活動於北方地區,還有兩廣和海南的一些根據地,共21塊根據地。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指導中心,陝甘寧邊區也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包括北嶽、冀中、冀熱遼三區,下轄108個縣,人口約2500萬人。在聶榮臻率領下,以山西五台山為中心。抗戰八年,粉碎日軍多次「掃盪」,與日偽軍作戰3.2萬余次,斃傷日偽軍35萬餘人。晉綏抗日根據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綏遠(今並入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廣大地區。下轄46個縣,320萬人。由賀龍、關向應領導創建,後又與當地武裝相結合,開辟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自1937年至1944年春,根據地軍民和日偽軍作戰10100多次,斃傷日偽軍10萬餘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以太行山為依託,西起同蒲鐵路,東至平漢鐵路,北接正太鐵路,南臨黃河北岸,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邊界地區領導創建的抗日根據地。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所在地,是華北戰略要地之一。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在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創建了一個東至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至石德路、滏陽河,南跨隴海路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山東抗日根據地:包括渤海、魯中、魯南、膠東、濱海五區,還有河北、江蘇各一部分,下轄96個縣,1350萬人。1937年冬至1938年,共產黨先後建立魯南、膠東、清河根據地。1939年3月,羅榮桓率八路軍115師主力進入魯西,與之會合。從1937年至1944年,粉碎日軍多次「掃盪」,和日偽軍作戰1.9萬余次,斃傷日偽軍15萬餘人。華中抗日根據地:包括江蘇絕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深入華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5月和7月,陳毅和張鼎丞分別率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挺進江南,創建蘇南根據地。8月,譚震林率新四軍第三支隊進入皖南,開辟豫皖蘇根據地;6月,羅炳輝率新四軍第五支隊挺進皖東,建立皖東根據地;年底,新四軍一部在八路軍配合下,開辟皖東北和淮海區。自1938年至1944年春,和日偽作戰17500餘次,斃傷日偽軍24萬餘人。華南抗日根據地:包括東江、瓊崖抗日根據地。1938年日軍侵佔廣州後,原在東江一帶的紅軍游擊隊,在曾生等領導下,組成抗日游擊隊,建立東江根據地。1939年2月,日軍侵入海南島,原在當地的紅軍游擊隊和海南島人民,在馮白駒等領導下,建立瓊崖根據地。兩地都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權,粉碎敵人多次「掃盪」,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2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各抗日部隊統一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由楊靖宇領導。「盧溝橋事變」後,抗日聯軍團結廣大群眾,進一步開展了廣泛持久的抗日武裝斗爭。他們以打擊敵人後方和援助關內抗日為中心任務,破壞交通,使日本侵略軍疲於奔命。後來,日軍主力回師敵後,東北抗戰轉入極端困難時期。東北抗日聯軍被迫出沒在大森林中。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和裝備優勢的日軍堅持斗爭,直到獲得最後勝利。蘇北抗日根據地:包括淮(陰)海(州)、鹽(城)阜(寧)兩個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它是聯結華北八路軍和南方新四軍的重要樞紐,是華中敵後抗戰最有利、最能發展的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蘇中抗日根據地:位於江蘇省中部,包括揚州、泰州、南通等地區,東臨黃海,南至長江,與蘇北、淮北、淮南、皖江等華中抗日根據地相連。皖南事變前統稱蘇北。1941年3月,蘇中區黨政領導機構成立,蘇中抗日根據地開始形成。蘇浙皖抗日根據地: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對新四軍發展華中敵後游擊戰爭作了具體部署,要求新四軍「在廣德、蘇州、鎮江、南京、蕪湖五區之間廣大地區,創造根據地,發動民眾的抗日斗爭,組織民眾武裝,發展新的游擊隊」,「在茅山根據地大體建立起來之後,還應准備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江、吳淞三角地區去,再分一部分渡江進入江北地區。」淮北抗日根據地:位於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交界的廣大地區,由豫皖蘇、皖東北、邳睢銅3塊根據地組成。它處於日寇占據的徐州、蚌埠、淮陰三大軍事重鎮之間,是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聯系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淮南抗日根據地:由原皖東抗日根據地演變而來,它位於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西部,東起運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瀕長江,津浦路縱貫其間。以津浦路為界,分路西、路東2個地區。皖江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7年11月,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派李世農到皖中無為地區組建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員會,恢復和重建各地黨組織,組織群眾參加抗日團體,團結了一批愛國進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爭,推動了皖中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開展。浙東抗日根據地:浙東抗日根據地是皖南事變後由浦東南進的抗日武裝、浙東地方黨以及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派來的一大批幹部,經過艱苦奮斗,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它包括四明、會稽、三北(指餘姚、慈溪、鎮海3縣姚江以北地區)和浦東4個地區,總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河南抗日根據地:開辟河南新區,是抗日戰爭後期中共中央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經過八路軍、新四軍的共同努力,開辟了豫西,發展了豫南,擴大了豫東,恢復了豫皖蘇邊區根據地,打通了華北、華中與陝甘寧邊區的聯系,對於堅持全國抗戰,控制中原戰略要地,有著重要的意義。鄂豫皖抗日根據地:鄂豫皖抗日根據地是1938年武漢陷落後逐步開辟的,習慣上稱鄂豫皖湘贛抗日根據地或鄂豫邊區,也稱豫鄂邊區、鄂豫皖邊區、湘鄂豫皖邊區。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鄂豫皖根據地發展到東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陽,南到湖南洞庭湖的廣大地區,面積9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300萬人。湘鄂抗日根據地:1938年日軍侵佔武漢後,中共鄂南特委成立,組織、發動群眾,建立地方黨組織,開展游擊戰爭,開辟了鄂南抗日游擊區。1942年,新四軍第五師第十四旅主力南渡長江,建立了以大幕山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據地。後因國民黨頑固派大舉進攻鄂南根據地,部隊除留一部堅持當地游擊戰爭外,主力部隊撤退鄂中,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在極端困難中堅持了抗日陣地。東江抗日根據地:地處珠江江口、廣(州)九(龍)鐵路兩側,包括東莞、惠陽、寶安、增城、博羅等縣。這裡面向大海,背靠廣州,是日軍進攻廣州、侵犯華南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瓊崖抗日根據地:1938年12月初,長期戰斗在海南島的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馮白駒、馬白山分任正副大隊長,下轄三個中隊,隊員300多人。1939年2月10日,日軍數千人在海口一線登陸,國民黨軍撤退,海口、榆林淪陷。是日,獨立隊派一中隊在敵東進必經之地潭口設伏,戰斗從早晨持續到黃昏。潭口阻擊戰,揭開了瓊崖抗戰的序幕。八路軍總部舊址,是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總部所在地。位於山西省,由王家峪舊址、磚壁舊址、北村舊址、八路軍兵工廠、黃崖洞、麻田八路軍總部舊址組成。南京保衛戰始於1937年12月1日,終於12月13日(大屠殺開始日)南京保衛戰期間,八路軍活動范圍為陝甘寧與晉北地區,並剛剛完成夜襲陽明堡機場,使忻口戰役正面戰場免遭日軍飛機轟炸。忻口戰役後,八路軍新四軍開始進軍敵後,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敵後游擊戰。南京保衛戰期間,八路軍正挺進敵後!八路軍當時參加的是太原會戰,包括有: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發源地:1,紅軍:1927年秋收起義中毛澤東首次打出「工農革命軍」旗幟,1928年井岡山紅色革命根據地創建後一般稱中共軍隊為紅軍。2,八路軍: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實現後由陝甘寧根據地紅軍改編而來。3,新四軍: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實現後由中共長征後留下的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而來。
⑨ 八路軍全稱是什麼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達了關於將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路軍。所以叫八路軍,也就是第十八集團軍,司令朱德,副司令彭德懷!下轄三個師——115師(師長林彪、政委羅榮桓)、119師(師長賀龍、政委關向應)、120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華北抗戰的人民軍隊。1937年2月,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就中國工農紅軍改編和開赴抗日前線的問題開始談判,抗日戰爭爆發後達成協議。8月22日,國民黨政府宣布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8月25日,中 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駐陝甘寧邊區的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從9月11日起,按戰斗序列又稱第十八集團軍,朱德、彭德懷改稱正、副總司令),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轄3個師:第115師,林彪任師長,聶榮臻任副師長;第120師,賀龍任師長,蕭克任副師長;第129師,劉伯承任師長,徐向前任副師長。全軍共4.6萬人。改編後,主力開赴華北前線作戰。為保衛陝甘寧邊區的安全,成立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12月改稱八路軍留守兵團),蕭勁光任主任,統一指揮各師留守部隊。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共殲滅日偽軍125萬餘人,解放了大片國土,為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抗日戰爭結束時,八路軍發展到100餘萬人,成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組成部分。
⑩ 日本籍八路解放軍有多少人有幾十萬
有九千多人。
據相關資料統計,整個四野和東北軍區大約有日籍戰士9千多人,大多數是在醫院和後勤部門,比如軍醫、護士、工兵、炮手、飛行員、鐵路司機和卡車司機等,一般從事培養成本高,一時無法快速補充的急缺人才。很少會有日籍戰士進入戰斗部隊,但幅信敬算是個例外。
幅信敬,18歲從日本去往中國東北,一直在哈爾濱農場工作。1945年初,日本末日將近,幅信敬這類農夫也被編入邊境守備隊,曾和蘇軍交過手。後來日本投降,他跟著長官一塊投降了蘇軍,因為是新兵,被就地安置在了東北的戰俘收容所。
(10)日本的八路軍在哪裡擴展閱讀
他們一般在 "在華日人反戰同盟"(總部在延安,各抗日根據地有支部)中工作,主要是對日軍宣傳侵華的非正義性和給他們個人及家庭帶來的災難。其中有一些直接參加了八路軍和新四軍。他們在戰爭結束後回國,繼續從事反戰和對華友好工作。
其中有日本共產黨主席野坂參三、 「八四會」(參加過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會長小林寬澄等。以小林寬澄為團長的日本人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軍老戰士代表團四十多人於2015年9月初應中國政府邀請回中國參加了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