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叫什麼
『壹』 日本歷史上國名叫什麼
扶桑。
扶桑國,現多指日本。在古代文獻中一說是指墨西哥,一說是指西域某古國,還有一說是指山東曲阜。總體泛指中國東部沿海一帶的小島國。
日本人刻意杜撰「天照大神」、「日出之國」之外,還與古代中國人沒有準確的地理方位意識、把東方和日本混為一談有關;另外也與國內外一些學者對「扶桑」地望的爭論不無關系。
所以早在唐代以後一些詩人的詩作中,就開始出現「日本」、「扶桑」概念混亂、分合無序的情況。尤其到了近代,「扶桑」基本就是日本的代名詞了。
(1)古代日本叫什麼擴展閱讀: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
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貳』 日本古代叫什麼
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國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島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陽之處」,即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時也被稱為日之國。
『叄』 日本以前的名字叫什麼
日本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肆』 日本在古代國家叫什麼
大和國
關於日本列島上被確認過的人類歷史,大約可追溯到3萬年乃至10萬年前。約1萬2千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結束而開始急劇溫暖化,使得人們的文化與生活產生極大變化,全島進入下個繩文時代。約1萬2千年前左右開始被稱為繩文時代。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晩期這6期。這個時候的人們製作繩文式陶器、早期以後邁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豎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獵、貝冢漁撈、採集植物等經營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製石器、骨角器等等。也進行栽培,後期到晩期間種植稻。
在日本神話中,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並即位為天皇。[4]
彌生時代
志賀島金印公園的漢倭奴國王印
伴隨著渡來人的移入,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了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彌生時代中期,位於九州的奴國國王向漢朝朝貢,並獲賜金印。
到了公元2世紀後半期,各小國內戰頻繁,直至3世紀中葉才出現較大的「大和國」,後經過長期的擴張,並且逐漸征服了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領最初稱為「大王」,後來改稱天皇。
『伍』 日本古稱什麼
東瀛,倭國,扶桑,日本,大島
『陸』 日本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我國漢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因為日本第一次到達大陸,拜見漢武帝時,太矮了,所以,漢武帝御賜「倭人」這一稱呼。
唐朝時期被稱為扶桑國,中國古代傳說東方有個地方叫扶桑,那裡有一種傳說中的神木,叫扶桑樹,太陽就從那上面升起來的。 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日本正好在中國東邊,所以,當時的人們就認為日本是扶桑國了。
到了明朝,日本浪人勾結中國的海盜,對中國沿海地域進行侵略和掠奪,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所以當時的中國人將這些浪人稱之為「倭寇」。「倭寇」的稱謂一直延續到近代。
(6)古代日本叫什麼擴展閱讀:
公元608年,日本聖德太子致隋煬帝「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國書,開始有與中國分庭抗禮想法,也是第一次提出」日出「之國的含義。
公元674年,武則天被稱天後,她直接中斷了倭國與唐朝的外交往來。公元701年,終於兩國之間又形成了外交往來,於是日本的外交使者又來請求改國號。
「日本」一稱遲至公元7世紀末才在中國出現。《舊唐書》記載「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意思是日本人由於不喜歡「倭國」的名稱,因此將國家的名字改作「日本」。
『柒』 古代中國對日本的稱呼有哪些大約分別在什麼時代
據文獻記載:日本列島與中國交往始於東漢,《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公元前100年左右,在日本島建立了100個左右的小國,其中一個島國向漢朝派遣使臣。因為當時使者又矮又瘦又小,東漢光武帝劉秀就冊封其國為倭國,為中國的附屬國,因此也稱為倭奴,冊封其皇帝為倭王。從此我們稱日本國為「倭的奴國」,日本人為「倭人」,一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此時的日本列島忙於內部爭端,不少勢力急於從中國得到幫助,只得「年年納貢、歲歲稱臣」,極盡巴結之能事,使中華文明源源不斷輸入日本,對日本的統一起到重要作用。期間中國對日本之稱呼為「倭奴」,雖有蔑視之意,但無惡意。歷史記載,倭國其他一切也被加上「倭」字,如:倭傀(古代的醜女);倭奴(中國舊稱日本為倭奴);倭刀(古時日本所制的佩刀,以鋒利著稱);倭股(日本產的緞子);倭夷(日本海盜)。有的史書乾脆把日本人和我們東方周圍的少數民族統稱為「東夷」。「東夷」也就是「東面的野蠻人」。
唐建立之後,日本開始大規模接受漢文化,因此對「倭人」稱呼越來越反感。再加上崇拜太陽 的傳統,開始漸漸喜歡起「日本」這個國號了,於是,向中國皇帝提出改名的請求,中國皇帝答應了。日本國名,始於中國皇帝冊封,是歷史鐵案。從此,日本人一詞開始在中國流行,與此關聯的是東瀛、扶桑等稱為也廣見史典。
公元663年中國第一次對日本進行懲罰性打擊,即白江村戰役。白江村戰爭的殘敗,使日本比較清醒了,認識到與中國的差距,老實了千餘載。但到了明朝,日本浪人勾結中國的海盜,對我沿海地域進行侵略和掠奪,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將這些浪人稱之為「倭寇」。從此「倭寇」之稱謂一直到近代。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向外擴張之野心也空前擴張,甲午中日戰爭後開始對中國蠶食和侵略。特別的是,日本全面侵略我國,燒殺搶掠、無所不為,激發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對日進行了浴血奮戰。此時,中國人對日本稱呼,幾乎趨於一致:日本鬼子、東洋鬼子!
『捌』 古代日本叫什麼
在我國古代,起先稱日本為「倭」,較早見於文獻的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山海經·海內北經》)成王之時,越裳獻雉,倭人貢暢。(王充:《論衡·恢國篇》)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漢書·地理志》)自西晉陳壽在《三國志》中為倭立傳以來,史不絕書,中國人對東方海中倭國的情況,逐漸有了具體而深入的認識,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也益見頻繁起來。
我國古代何以最初稱日本為「倭」,上引文獻均未作說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詩經·小雅·四牡》雲:「四牡周道倭遲。」《說文》釋倭:「順貌,從人,委聲。」有人說,倭字從人又從禾、從女,蓋由倭人素以稻米為主食,女多男少而來。這種解釋,顯然是一種無稽之談,純屬附會。一些學者認為,古之稱日本為「倭」,可能同「匈奴」、「鮮卑」一樣,只是一種音譯;因為日本民族稱「和」,「和」為「倭」的諧音字。這個說法,似乎比較有道理。
然而,現在日本語中的「和」、「倭」二字均讀為yamato,與「和」、「倭」二字原來的發音迥異,這又作何解釋呢?
在日本語中,「倭」讀為yamato實始於日本現存最早的古史《古事記》(公元712年)和《日本書記》(公元720年),二書均為安萬侶所著,比我國最早記載日本「邪馬台」王國和「卑彌呼」女王的《三國志》晚了400餘年。安萬侶誤以為《三國志》所載「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就是日本傳說中的神功皇後,但神功皇後與卑彌呼的年代不符,於是將神功皇後以及她以下諸皇的年代拉長,以合卑彌呼的生活年代;《三國志》說邪馬台王國的人「壽考或百年,或八、九十年」,這或許就是安萬侶任意拉長的根據。日本古史紀年與中國史籍相符始於推古天皇十五年(公元607年)小野妹子遣隋一事,此前32代(神武天皇至崇峻天皇)純屬口頭傳聞,那時既無文字,又無歷法,怎麼可能有精確的歷史紀年呢?所以,日本國內研究日本古史的學者,關於崇峻天皇以前的歷史,寧肯相信中國正史的記載,也不輕易引證日本古史中那些傳說。
既然安萬侶誤認為神功皇後就是卑彌呼,而卑彌呼的都城是邪馬台,於是神功皇後的都城也變成邪馬台了。這樣,日本平安朝奠都以前歷代天皇所居的畿內即「大和」地方,只好與九州島的邪馬台合二而一。而中國原來稱「倭」,日本素來名「和」的這兩個字,在發音上非讀yamato不可了。日本語「倭」、「和」二字之所以要改變原來的讀音,其奧秘就在這里。至於安萬侶這樣做究竟出於什麼用心,那不是這里所要探討的問題。
至唐代,中國始稱「倭」為「日本」。在《舊唐書·東夷傳》中,「倭」與「日本」分列並敘,《新唐書·東夷傳》則單敘日本,不再有「倭」的名目,並對改「倭」為「日本」作了如下的說明:
咸亨元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或雲日本乃小國,為倭所並,故冒其號。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新唐書》為宋歐陽修、宋祁等所修,以上說法當有所據。從這段話看,「倭」改國名為「日本」當在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後。然而,為什麼要改國名,以及取名「日本」的緣由,其說是值得懷疑的。
為什麼要改「倭」為「日本」呢?說是倭國派到中國的使者略懂「夏音」(漢語)之後,發覺「倭」的含義不好,此後就改稱「日本」了。如前所述,中國古人稱日本為「倭」,原本只是「和」的音譯,本身並無貶義,所以,以其「惡」的說法難以置信。
再是說倭人改國號為「日本」,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國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這種說法也值得懷疑;因為認為日本「近日」,那隻能是中國人的觀念———日本在中國東方遙遠的海上,從視覺上感受,似乎正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山海經·海外東經》說:「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淮南子·天文訓》也說:「日出於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身居日本列島的人,並不見太陽從本土升起。因此,說日本是「日之所本」這種觀念只能產生在中國,後來日本人這樣說,也顯然是受了中國觀念的影響。
還有一種說法是倭國附近原有一個小國叫「日本」,為倭所吞並,後來倭國遣唐使者便對中國人冒用「日本」這個名稱了。這一說法,當時就很可疑,更不足為據了。
倒是唐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提供了一條罕為人知的證據,或許有助於解開「日本」國名來源之謎:「武後改倭國為日本國。」(《史記·五帝本紀》張守節《正義》)原來,倭國是遵照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意見才改國名為日本的。張守節系玄宗時人,離武後統治時期不遠,他的說法當有所據。如果此說確定無誤,以上種種疑惑也就不復存在了
『玖』 日本古代的時候叫什麼
日本古時被稱為「西潘戈」,在我國唐朝以前稱「倭國」。後來被中國文人稱為「東瀛」和「扶桑」。
『拾』 古代怎麼稱呼日本
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
中國的《新唐書》則記載道:「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
意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國派使者祝賀唐朝平定高句麗,因為懂點漢語,所以討厭「倭」這一名稱,故改國號為日本,使者自稱這是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
(10)古代日本叫什麼擴展閱讀:
考古上最早發現「日本」這一名稱的是2011年出土於中國西安的《禰軍墓誌》,該墓誌作成於678年。由此可見「日本」這一稱呼的使用最遲不晚於7世紀後期。歷史上日本曾有大和、東瀛、扶桑等別稱。
日本,意為「日出之國」。最早稱「和」或「倭」(均讀作yamato,中文譯作邪馬台),「日本」這一稱呼大約使用於7世紀後期。其來歷在日本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