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間軸在哪裡
㈠ 日本歷史年表
1彌生時代
2古墳時代
3飛鳥時代
4奈良時代
5平安時代
6鐮倉時代
7南北朝時代
8室町時代
9室町(戰國)時代
10安土桃山時代
11江戶時代
12明治時代
13大正時代
(1)日本時間軸在哪裡擴展閱讀
日本歷史
日本歷史是指日本從日本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
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
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至今。
㈡ 求:美國、英國,俄國、日本、法國、德國 歷史時間軸。
15,16世紀新航路開辟。哥倫布代表西班牙西征(雖然他是葡萄牙人)發現美洲新大陸。自此開始三角貿易。美洲殖民擴張。
1775—1783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4月列剋星敦的槍聲開始了獨立戰爭)1861—1865美國南北戰爭。
自1453年東羅馬帝國(就是拜占庭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中世紀。
1295年英國議會第一次召開,這是最早的議會所以後世稱之議會之母。
ps:法國第一次三級會議是在1302年。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1689年《權利法案》17世紀中葉—18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成為如不落帝國,世界工廠。
法國1789—1815年資產階級革命。期間政權更替復雜。法國人民很勤奮,一不爽就起義。這段歷史你自個兒網路吧。1804年拿破崙稱帝頒布《拿破崙法典》
俄國的亞歷山大二世因為克里米亞戰爭受不了刺激1861年奴隸制改革也算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了。前面彼得一世也改革過。但是就是不改制度所以改了也沒用
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1937—1945侵華
德國1871年統一。一戰敗了(1914—1918年奧匈帝國對戰塞爾維亞,然後拖出一幫子同盟國協約國什麼的來混戰)。然後一次世界經濟危機讓希特勒上台了。他藉由群眾們對經濟危機的不滿和本身作為戰敗國的屈辱。法西斯政權在德國滋生。然後么就二戰什麼的了
㈢ 大國崛起日本時間軸
英國的
公元前2000年:凱爾特人出現在布列塔尼半島.
前900年:凱爾特人出現在英格蘭;愛爾蘭文明出現.
829年:英格蘭第一個王朝——盎格魯薩克遜王朝建立.
1066年:諾曼王朝建立.
1086年:末日審判書出版.
1190年:金雀花王朝的國王獅心王理查發動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204年:諾曼地公國被兼並.
1215年:自由大憲章建立.
西元1337年~1453年百年戰爭爆發.
西元1455年:玫瑰戰爭爆發.
西元1461年:約克王朝建立.
西元1487年:玫瑰戰爭結束.
1534年:英格蘭從羅馬教廷分離,英格蘭國教會初步成立.
1588年:英格蘭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元1620年:五月花號抵達北美.
西元1689年:光榮革命.
1707年: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合並,聯合王國 (英國)成立.
西元1775年:喬治三世頒布印花稅制度.
西元1783年:和法國共同承認美國獨立.
西元1837年:英國進入維多利亞女王時期.
西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參加.
西元1918年:打敗德國.
西元1930年~1931年:經濟大恐慌.
1939年:英國向德國宣戰,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德國及日本相繼投降,二戰結束.
西元2005年:發生倫敦地鐵轟炸事件.
美國
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100多名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遵照登陸前簽訂的《五月花號公約》,清教徒開始了在新大陸上自治管理的生活。最終,在這塊歐洲各國都沒能統治的大陸上誕生了新的「主宰者」——美利堅合眾國。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這個年輕的國家站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頭。1929年,在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中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國逐步走出困境。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促使其從一個移民國家躍為世界第一強國。
1607.5 英國倫敦公司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建立第一個永久居留地。
1775.4.19 列剋星敦和康科德人民對英軍進行反抗,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
1776.7.4 大陸會議通過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草案。
1787.5.25 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草擬了新憲法。1789年3月4日,憲法正式生效。
1789.4.30 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喬治·華盛頓就任第一屆美國總統。
1789.9.24 根據聯邦政府條例,最高法院成立。
1791.12.15 美國憲法增列十條修正案,即權利法案。
1792.4.2 美國國會通過造幣法,在費城建造一座造幣廠。
1800.12.1 聯邦政府首都從臨時所在地費城遷往華盛頓特區。
1803.4.30 美國從法國拿破崙手裡廉價購買路易斯安那全部土地,使美國領土面積增加一倍。
1863.1.1 林肯簽署《解放宣言》。
1865.4.9 南部邦聯軍投降,美國內戰結束。
1941.8.12 羅斯福總統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西洋的紐芬蘭島附近的軍艦上舉行會談,發表《大西洋憲章》。
1941.12.7 日本偷襲珍珠港。次日,美國對日宣戰,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2.6.4 美日爆發中途島之戰,這是太平洋上的關鍵一戰。
1944.6.6 美國軍隊及盟軍在諾曼底登陸。
1945.2.4 美國、英國和蘇聯領導人舉行克里米亞會議,發表克里米亞聲明,並於同月11日簽訂雅爾塔協定。
1945.7.16 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1968.4.4 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孟菲斯遭暗殺身亡。
1969.7.20 「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成功,人類首次踏上月球。
1972.2.21 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8天的訪問,與中國領導人舉行會談。訪問結束時,中美簽署上海公報。
日本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030600.net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030600.net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030600.net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㈣ 誰能提供較詳細的日本紀年表,和重大事件表
第一節 鐮倉幕府與元軍征日
一、鐮倉幕府
1180年,富士川之戰獲得勝利後,源賴朝在鐮倉(今神奈川縣鐮倉市)設置統率御家人的「侍所」,其長官「別當」由和田義盛擔任;1183年,源賴朝從後白河法皇處得到統治關東、東北地區的任命;1184年,設置處理行政事務的「公文所」(後為「政所」)和司法機構的「問注所」,其長官「別當」、「執事」分別由原朝廷下級官員大江廣元及三善康信擔任;1185年從後白河法皇處得到往各國派守護、往庄園及公領派地頭的權利。守護由最早與源賴朝結成主從關系的高級御家人擔任,本來的職責是「大犯三條」,即組織武士定期到京都或鐮倉擔任警衛,並具有統帥軍隊、逮捕謀反者和殺人犯的警察權,但也具有向地方官員下達命令的行政權,是掌握國衙實權的人物。地頭也由御家人擔任,其職責是督促土地耕種者向領主或國衙繳納租稅,並按照每段田收五升兵糧米的標准為幕府徵收賦稅,也具有鎮壓庄民反抗以及追捕強盜、維持治安的任務;1186年,源賴朝在京都設置京都守護,擔任京都的守衛,並統帥在京都的御家人。同時在北九州大宰府設置鎮西奉行,在東北設置奧州總奉行,管轄兩地域;1190年,源賴朝到京都,被任命為近衛大將軍;1192年源賴朝從二條上皇處得到征夷大將軍的稱號,正式成立幕府。
由此可見,鐮倉幕府的統治基礎是「御家人制度」。御家人是在源平戰爭中同源賴朝結成主從關系的武士,即其家臣。本來這些武士是各地的在鄉領主、庄官或名主等,源賴朝為得到他們的長期效忠,明確宣布「私領本宅,領掌如故」,也就是所謂的「本領安堵」,即承認並保護他們的原有土地所有權。除此之外,還根據戰功授予新的領地,即所謂的「新恩給與」。為此,御家人要無條件地服從主君源賴朝,並在戰爭中為其出生入死。鐮倉幕府成立後,將軍任命這些御家人為各地的守護或地頭等官職。作為回報,御家人率領自己的隨從定期前往京都或鐮倉,擔任警備的任務,其費用完全由自己承擔。
鐮倉幕府通過任命守護或地頭的方式建立了覆蓋全國的統治機構,形成了與京都朝廷並立的雙重政權結構,天皇朝廷的權力也因此受到嚴重削弱。盡管朝廷對其進行了抵抗,最初地頭的設置也僅限於平氏家族或與平氏家族關系密切者被沒收的領地,但隨著幕府的權力越來越大,地頭遂遍及全國所有土地,與守護一道成為幕府統治的重要支柱。雖然鐮倉幕府具有壓倒性的軍事力量,但其統治的合法性仍需藉助天皇的精神權威,例如將軍職位的繼承須得到天皇的任命,即使在統治體制方面亦沒有完全取代律令體制,因而京都政權得以保存下來。當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中,雙方圍繞國家權力的掌管時常發生沖突。
鐮倉幕府的經濟基礎以將軍所有的封地和直轄領地為中心,即「關東知行國」和「關東御領」。「關東知行國」也稱為「關東御分國」,為將軍的封地,最多時達到九個,即為伊豆、相模、上總、信濃、越後、駿河、武藏、下總、豐後。在這些封地上,將軍可推薦知行國的長官國司,並獲得該國的部分收入;「關東御領」是以源賴朝為本家或領家的庄園和公領,以及被沒收的平氏家族領地,共有500所。「關東御領」由幕府政所統一管理及徵收租稅,是幕府的主要財政來源。
二、承久之亂
1199年鐮倉幕府的創始人源賴朝去世,年僅18歲的其子賴家繼任將軍。賴家精於弓箭馬術,但缺乏其父的政治才能及權威,獨斷專行,重用其岳父,排擠幕府元老,引起許多御家人的不滿。在源賴朝之妻北條政子的主持下,首先剝奪了賴家的裁判權,然後組成13名元老決定重大決策的協議制。1200年,北條時政鏟除支持賴家的梶原家族,並在1203年軟禁賴家,同時滅其岳父家族,立其弟實朝為將軍,自己以輔助將軍的名義掌握幕府大權,被稱為「執權」。翌年時政殺害賴家,但在政子的反對下,時政被迫引退,由其子北條義時掌握幕政。1213年,義時滅侍所別當和田義盛及其家族,鞏固了其執權的地位。但此時實朝已經成人,並積極參與幕政,喜愛公家文化,與朝廷關系頗佳。1219年,實朝在就任右大臣儀式的途中被其侄公曉所殺,公曉亦被殺,源氏斷絕。義時希望立皇族親王為將軍,但遭到後鳥羽上皇的反對,只好立源氏遠親攝關家三歲的藤原賴經為將軍,自己繼續掌握幕府政權,自此以後將軍成為虛設。
幕府內部的爭斗使本來就對武家政權不滿的天皇朝廷提供了試圖恢復公家權力的機會,1198年開始院政的後鳥羽上皇積極採取加強朝廷經濟實力的措施,並通過恩賜土地的方式吸引近畿地區的武士以及對北條家族不滿的御家人,在「北面武士」機構之外,還設置了「西面武士」組織。上皇拒絕了北條義時允許皇子做幕府將軍的請求,並在1221年5月向各國武士頒布討伐北條義時的院宣。時值承久三年,因而被稱為「承久之亂」。但響應朝廷的武士並不多,而在北條政子的鼓動下,大多數御家人重新集結在幕府旗下,並從鐮倉分兵東海、東山、北陸三路向京都方向進發。面對19萬之多的幕府軍隊,萬余名的朝廷軍隊一觸即潰,不到一個月,幕府軍就打敗了朝廷軍,並佔領了京都。幕府立新天皇,將包括後鳥羽上皇在內的三位上皇流放到離島,並處死參與計劃討幕的貴族與武士。天皇被處罰以及貴族被處死的事情前所未有,因而對當時的社會產生較大影響。幕府沒收了參與討幕貴族及武士的3000所領地,將其作為幕府的直轄領地,並任命在此次內亂中立有戰功的御家人為新地頭,稱為「新補地頭」,同時決定了新地頭的俸祿標准。另外,幕府在京都設「六波羅府」,由北條義時之弟北條時房及其子北條泰時擔任其長官——「六波羅探題」,取代過去的京都守護。其職責除警衛京都、監督皇室活動外,還兼有負責統帥西日本御家人以及執掌西日本的行政、司法等事務。「承久之亂」之後朝廷喪失了擁有軍隊的權力,皇位繼承及朝廷政治也由幕府決定,國家權力嚴重傾向武家。
1224年,北條義時去世,翌年大江廣元、北條政子亦去世,任幕府執權的北條泰時針對時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改變執權獨斷的體制,在1125年設置「聯署」一職,並由其叔父北條時房擔任此職,輔助執權掌管政務;同時任命11名精通政務的御家人組成「評定眾」,做為幕府的最高決策機構,與執權、聯署協商決定重大行政、司法事務;其次,在1232年制定了《御成敗式目》(亦稱為《貞永式目》)的武家法規,以簡單易懂的語言概述了行政、司法的規則以及武士應遵守的行為准則和道德規范,其中要求各級武士嚴守自己的職責,向公背私,不得越權妄為,嚴禁「非國司而妨國務,非地頭而貪地利」等。到北條泰時之孫北條時賴任執權時,進一步完善了以執權為中心的政治體制。即在1249年設置數名官員組成的「引付眾」,其職責是協助評定眾審理文書及裁判。同時,時賴清除北條傍系有力家族,將幕府權力集中在北條嫡系家族——「得宗」,並廢除藤原家族出身的將軍,立完全由幕府擺布的皇族親王為將軍。
在鐮倉時代,武士領主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被稱為「御家人」的武士擔任地頭,而那些「非御家人」武士通常被任命為庄官,管理下人、隨從、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武士的所有子女均有繼承權,分家後亦聽從本家的調遣,形成一大家族,族長稱為惣領,戰時率家族成員進行作戰,平時帶領子弟到京都或鐮倉服警備義務。武士女性成員不參與軍事活動,但亦可成為地頭或御家人,流行出嫁婚姻制,但結婚後仍用原姓氏。武士住在「武士館」中,平時練習騎、射武藝,逐漸形成重武勇、禮節、廉恥、正直、節儉等內容的「兵道文化」。農民分為上層農民「名主」和下層農民「作人」,他們是從事農業的主要勞動力,交納30%左右的收獲量作為「年貢」,另外還要交納土特產的「公事」,提供稱為「夫役」的徭役。當時已普及兩季農業、牛耕、肥料、水車等,但農民生活依然困難,因而經常以名主為首反抗地頭、領主的壓迫與剝削,其手段多為訴訟和逃亡。盡管如此,由於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經濟作物的發達,手工業和貿易也得到發展,出現了定期集市和貨幣經濟。大量宋錢輸入日本,到鐮倉幕府末期,84%的交易使用貨幣,同時出現了高利貸「借上」、遠距離的匯兌和從事批發的「問丸」。
三、元軍征日
蒙古帝國興起後,以忽必烈為首領的一支在東亞地區迅速擴張,並將都城遷至大都(今北京)。在1268、1269、1271年,忽必烈三次遣使要求日本朝貢,但均被幕府拒絕。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在加緊攻擊南宋的同時,集結兵力進攻日本。1274年10月,3萬元軍乘900艘戰船,從朝鮮半島南端出發,佔領對馬島後在北九州登陸。元軍採用集團作戰方式,並有火器助威,以騎射為主的日本軍隊苦戰,不斷敗退。日落時元軍回船休息,但當晚暴風雨交加,多數兵船沉沒,元軍損失慘重,被迫退回朝鮮半島。因為此戰發生在文永年間,史稱「文永之役」。1275年元朝再次派使節到日本要求臣服,幕府執權斬來使,並命令京都以西御家人、非御家人、寺院、貴族等均由各國守護率領,加強備戰。這些措施也強化了幕府對全國的統治基礎。1279年,元滅南宋後,忽必烈再次籌劃遠征日本。1281年,元軍分東、南兩路進攻日本。5月,4萬東路元軍從朝鮮半島出發,經對馬島攻入北九州的博多灣,但日本軍隊防守嚴密,未能登陸。7月,從大陸寧波出發的10萬元軍出現在北九州海面,兩路大軍合流,准備發動總攻擊。此時遭到大型台風襲擊,元軍4000艘船隻沉沒大半,元軍損失四分之三,被迫又一次敗退。因為此次戰役發生在弘安年間,所以史稱「弘安之役」。
盡管元軍征日未能成功,兩次戰役但對鐮倉幕府產生重大影響,首先是加強了幕府的專制統治。早在北條時賴執政末期,集體協商制度就遭到破壞,時常由北條家族嫡系決定重要事項。1268年任幕府執權的北條時宗進一步發展了北條家族專制的趨勢,以防禦蒙古來犯為借口,不僅評定眾、引付眾的多數成員為北條家族成員,而且各國的守護職務也多更換為北條家族人士。在鐮倉幕府初期,擔任守護職務的北條家族成員只有兩名,到元軍第二次敗退後的1285年增加到33名,佔全部60名守護的半數以上。到鐮倉幕府末期,進一步增加到38名;另外在1185年,將北九州的「鎮西奉行」改為「鎮西探題」,由北條家族成員擔任,其職責為統帥九州地區的御家人以及該地區的行政、司法事務。時宗這種任人唯親的做法使御家人發生分裂,其死後曾一度發生內訌,因而削弱了幕府的統治基礎。另一方面,抗元戰爭後鐮倉幕府沒有土地或財力賞賜那些有戰功的御家人,破壞了由「奉公」而得到「恩賞」的幕府與御家人關系基礎,加劇了御家人對幕府的不滿情緒。更為重要的是,御家人為彌補戰爭給自己造成的經濟損失,並恢復自己的經濟實力,在加緊侵佔公有領地的同時,那些擔任地頭的御家人進一步拒絕向領主交納賦稅,並蠶食庄園土地。這種行為不僅使統治階級內部產生對立,也加劇了領主及地頭與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因為領主與地頭均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奪,導致許多庄園農民被迫鋌而走險,淪為強盜,時稱「惡黨」運動。更多的御家人卻因戰爭負擔而窮困沒落,開始將自己擁有的少量土地典當給高利貸者或出賣。幕府為維持其政治軍事體制曾禁止御家人出賣或典當土地,難以取得實效後又在1297年頒布《德政令》,命令商人歸還購買或典當的御家人土地,但引起了經濟混亂以及商人的不滿,不得不很快將其取消。
進入14世紀以後,幕政更為混亂。14歲繼任執權的北條高時熱衷於歌舞與斗狗,不理政事,大權旁落。1322年,奧州豪族安東氏因領地與其他家族發生糾紛,上訴幕府以求解決,獨攬幕府大權的內管領(首席家臣)長崎高資收受雙方賄賂,故意久而不決,結果導致安東家族叛亂。盡管其叛亂被鎮壓下去,但幕府的權威一落千丈。
四、鐮倉文化
從1127年到1279年,中國大陸長江以南是南宋王朝。盡管南宋與平安時代末期乃至鐮倉時代的日本沒有正式外交關系,但民間貿易仍然十分盛行。日本出口的主要商品為金、水銀、硫磺、刀劍等,而進口的商品多為陶瓷器、絲綢、書籍、銅錢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兩國宗教界人士的交往頻繁,南宋期間,大約有80多名日本僧人到大陸,20多宋朝僧人到日本列島。這些僧人不僅將宋朝盛行的禪宗傳入日本,而且也帶去了程朱理學、飲茶風俗等文物。因此,日本文化在受到宋朝文化影響的同時,也出現了平民化、武士化的特徵。
由於平安時代末期社會動亂,而且隨著武士階層的興起,社會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過去以貴族利益為中心的宗教思想已不適應普通民眾在「末世」中尋求拯救的心願,因而在鐮倉時代形成了六個新的佛教流派。它們分別是法然在1175年創立的凈土宗、親鸞在1224年創立的真凈土宗(一向宗)、一遍在1274年創立的時宗、日蓮在1253年創立的日蓮宗(法華宗)、榮西在1191年創立的臨濟宗、道元在1227年創立的曹洞宗。前四個流派均是從本土的舊佛教中產生,都主張簡單修行就可以得救,因而在普通民眾中影響很大。例如凈土宗主張只要專心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得救;凈土真宗甚至主張只要有一次真心念佛就可以得救,而且惡人優先得救;時宗主張所有的人均可通過念佛得救;日蓮宗主張信仰法華經,口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就可以得救等。創立臨濟、曹洞兩禪宗的榮西和道元均曾到中國大陸宋朝修學,回國後大力傳播。臨濟宗主張通過坐禪激發內心的佛性,同時通過機智問答,達到大徹大悟的境地。榮西撰寫《興禪護國論》等著作,由於將軍源賴朝、執權北條氏等均信仰該教,因而臨濟宗在武士階層中的影響較大,成為幕府的宗教。曹洞宗也主張坐禪省悟,但「只管打坐」,否定在家修行。道元數次拒絕幕府的邀請,但其修行方式適合武士的風格,因而信仰該教的武士很多。
程朱理學在日本被稱為「朱子學」,也稱為「宋學」,主要指以南宋朱熹為中心形成的儒家學派,在鐮倉時代傳入日本。「理學」宣揚精神先於物質,認為「理」是世界萬物產生的根源,其中包括社會秩序以及忠、孝、仁、義等社會道德。「理學」提倡萬民百姓要「各依本分,凡事循理」,決不能「以下犯上,以卑凌尊」,更不可有「悖逆作亂之心」。由於這些主張十分適合幕府的統治,所以受到執政者的大力支持和宣揚。但當時是與禪宗融合在一起滲透到武家政治中,而且因各自立場的不同,對「理學」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別,例如在鐮倉幕府末期朝廷的倒幕運動中,「理學」的「大義名分論」對後醍醐天皇影響很大。鐮倉時代的文學藝術超越宮廷貴族文學的局限性,出現了大量描寫武士階層和民間世俗人情的作品,例如講述平清盛一族興衰故事的《平家物語》,著重渲染了「諸行無常、盛者必衰」的觀念;隨筆的代表作有鴨長明的《方丈記》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兩位僧侶從佛教思想出發,在其作品中深刻反映了自然災害、飢荒、病疫和社會動亂;和歌的代表作有宮廷貴族的《新古今和歌集》以及第三代將軍源實朝的《金槐和歌集》,前者感傷,後者威武;史書方面的代表作有慈元著的《愚管抄》和幕府編撰的《吾妻鏡》,前者描述了從神武天皇到順德天皇的歷史,試圖尋找社會發展的規律,但充滿了佛教的末世思想;後者是以日記體的形式記錄了幕府的歷史,但貫穿了將北條家族統治正當化的主題。
第二節 南北王朝與室町幕府
一、建武中興與南北朝
1221年「承久之亂」後,朝廷仍然是上皇主持院政,但幕府決定皇位的繼承以及主持院政的上皇。圍繞皇位的繼承,皇族逐漸分為持明院系及大覺寺系兩大派系。1317年,在幕府的勸告下,兩大派系協商決定輪流出任天皇,幕府也表示不再干預皇位的繼承。1318年,大覺寺系的後醍醐天皇即位,其深受朱子學影響,渴望恢復天皇直接掌握國家大權的局面。因此,後醍醐天皇停止其父後宇多上皇的院政,親自執政,錄用政治人才,並利用幕府權威下降時機秘密進行倒幕活動。1324年,天皇與近臣商議發動畿內武士、僧兵襲擊「六波羅探題」,但該計劃泄露,近臣被逮捕、流放,史稱「正中之變」;1331年,天皇又派自己的兩個兒子發動僧兵反對幕府,但再次泄密,天皇被迫逃出京都,「惡黨」楠木正成起兵響應,但很快被幕府鎮壓下去。後醍醐天皇被捕並被流放到隱歧島,持明院系的光嚴天皇即位,史稱「元弘之變」。
盡管如此,各地的反幕府運動仍然持續不斷,以楠木正成為中心的畿內「惡黨」尤為活躍。後醍醐天皇從流放地隱歧島逃到伯耆(今島根縣),並在其旗下集結了許多武士。幕府為鎮壓這些反幕活動,在1333年派遣足利高氏前往京都。足利氏系源氏後裔,世代與北條氏關系密切,但在赴京都的途中卻與後醍醐天皇秘密聯系,並表明自己的反幕態度。在其影響下,各地的武士紛紛倒戈,攻擊幕府及北條氏的據點。足利高氏與畿內的惡黨攻陷六波羅府,新田義貞率關東的反幕武士攻陷鐮倉,北條家族800餘人自殺,鐮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回京都,廢光嚴天皇,重登皇位。
後醍醐天皇重新即位後,改元「建武」,實施新政。任命高級貴族任中央各機構的大臣以及地方的國司,並強化天皇本人的許可權。一方面否定對天皇行使權利構成威脅的幕府、院政、攝政、關白等機構或職務,另一方面,廢除知行國制度,土地所有權的證書均由後醍醐天皇親手寫成。中央機構設有處理重要政務的記錄所、處理訴訟的雜訴決斷所、統率軍隊的武者所、掌管獎賞的恩賞方等機構;地方機構每國均設守護、國司,同時設鐮倉將軍、陸奧將軍,由後醍醐天皇的兩個兒子擔任其職。
後醍醐天皇實施的新政不到三年就結束了,其原因首先是權力過於集中,賞賜不均。重要政務完全由天皇本人決定,親自簽發土地所有權證書,難以做到客觀公正。甚至其子護良親王任征夷大將軍也受到天皇的排擠,最後只好流落地方並被殺;其次是難以協調討幕各派之間的矛盾。公家希望恢復貴族政治,武士希望恢復武家政治,傳統勢力要求復古,新興勢力要求革新,沒有強大武力做後盾的後醍醐天皇難以平衡各派的利益沖突;另外,在百廢待興之際,朝廷還大興土木,修建宮殿,並為此發行大量貨幣,增加稅收,結果引起各界的不滿;最重要的是,在進入武家時代以後,難以恢復律令時代的天皇政治結構。雖然鐮倉幕府倒台,但武士的力量反而有所增強,他們對天皇朝廷未滿足其要求而心懷怨言。尤其是作為武士領袖的足利高氏,因倒幕有功而被賜後醍醐天皇名字中的「尊」而稱足利尊氏,但仍受到冷遇。
1335年,北條家族的旁支北條時行在關東地區起兵並佔領鐮倉,足利尊氏要求率軍東征,並要求得到征夷大將軍的稱號,但遭到後醍醐天皇的拒絕。足利擅自率軍出京都,並打敗北條時行,奪回鐮倉,同時明確表示反對朝廷。後醍醐天皇派遣新田義貞攻打足利,但被打敗。1336年,足利被北畠顯家打敗,流落九州地區,但在各地武士的支持下,打敗楠木正成,重新佔領京都。足利廢後醍醐天皇,擁立持明院系的光明天皇,並頒布了顯示其執政方針的《建武式目》,內容包括禁奢侈,行儉約;鎮暴行,止賄賂;戒官員緩怠,選賢者為吏;京中空地歸還原主;受理貧弱之輩的訴訟;興辦專營金融借貸的土倉;委任忠誠足利氏的有軍功者、有才幹者為守護等,並在此基礎上正式建立幕府。1338年,足利尊氏在又從光明天皇那裡得到「征夷大將軍」的稱號。
1336年,被廢黜的後醍醐天皇在同年底逃出京都,在京都南部吉野山組成另外一個朝廷,形成南北朝局面。最初兩年尚有所對抗,但1339年後醍醐天皇去世,支持南朝的北畠顯家、新田義貞等也相繼戰死,南朝已經沒有實力與北朝對抗。但偏居一隅又缺乏武力的南部朝廷之所以能夠經歷四代天皇並堅持了57年時間,是因為室町幕府內部足利兄弟爭權奪利的結果。
幕府成立之初,將軍足利尊氏作為最高的統治者執掌恩賜、軍事大權,其弟足利直義行使政務實權,但兩人因統治理念的差異而發生沖突。即前者藐視傳統權威並急於建立全國性政權,而後者主張尊重傳統權威並漸進統一。兩者的沖突後來發展成全國性的動亂,並輪流與南朝合作。首先是在1350年足利直義轉向南朝,打敗北朝軍隊後兄弟和好,但足利尊氏在取得南朝天皇的支持後,消滅了足利直義。其後,尊氏重新扶植北朝,而且幕府統治也逐漸穩定。直到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1368年執政後,採取各種措施成功地削弱了稱霸一方的守護權力,進一步鞏固了幕府的統治基礎。1392年,足利義滿呼籲南北朝統一,並得到南朝的積極反應,南朝後龜山天皇回到京都,並將象徵天皇權威的三件神器交給北朝的後小松天皇,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南北朝對立基本結束。
二、 室町幕府
1368年,15歲的足利義滿任幕府將軍,最初由細川賴之輔助,後親掌大權並採取諸多措施,在強化將軍權力的基礎上鞏固了幕府的統治。1378年,義滿在京都室町建成稱為「花之御所」的豪華住宅,室町幕府由此得名。
統治機構在足利義滿時期逐漸完善。輔助將軍進行執政的是管領,與足利家族有血緣關系的斯波、細川及畠山三家族成員輪流擔任該職務,俗稱「三管領」。管領統轄侍所、政所、問注所機構,同時傳達幕府將軍的命令給各守護。掌管京都守衛及訴訟的侍所長官「所司」通常由「山名」、「赤松」、「京極」、「一色」四守護輪流擔任,俗稱「四職」。在掌管幕府財政及行政事務的政所,具體事務由直屬將軍的家臣「奉行人」擔任,因此,雖然在中央機構里也設置了「評定眾」或「引付」,但其作用逐漸�%B
㈤ 求二戰日本年表
只找到這個:
9月4日 日本政府聲明不參與歐洲戰爭。
9月5日 美政府聲明美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9月6日 南非聯邦對德宣戰。
9月7日 阿富汗聲明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9月8-28日 華沙保衛戰。
9月10 日 加拿大對德宣戰。
9月12日 同盟國在阿貝維爾城召開第一次最高軍事會議
9月15日 蘇、蒙和日本簽訂哈勒欣河停戰協定
9月15日 德軍佔領盧布林
9月16-17日 波蘭政府遷往羅馬尼亞
9月17日 蘇聯紅軍越過蘇波國界,進駐西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9月26日 法國政府禁止共產黨活動
9月28日 蘇聯和愛沙尼亞簽訂互助條約
9月28日 蘇德簽訂劃定邊界條約
9月30日 波蘭流亡政府成立
10月2日 最後一批波蘭兵停止抗擊德軍
10月2日 泛美會議確定美洲沿海三百里為安全海區
10月8-12 德國將波蘭西部省份並入德國,並在其餘地區建立"波蘭佔領區總督
管轄區"
10月10日 蘇聯和立陶宛簽訂互助條約
10月19日 英、法、土簽訂同盟條約
10月28日 布拉格等捷克城市舉行反法西斯遊行示威
11月1-2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決定接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加入蘇聯,
並與烏克蘭、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並
11月4日 美國會通過"中立法"修正案
11月30-1940年3月12日 蘇芬戰爭
12月18日 德國站見"施比海軍上將號"在拉普拉塔灣被擊沉
1940年 2月24日 德最高統帥部批准進攻法、比、荷的作戰計劃
3月21日-6月16日 法國雷諾政府當政
4月9日 德軍侵入挪威和丹麥
4月14日 英法遠征軍在挪威登陸
5月10日 德軍侵入比利時和荷蘭
5月10日 英國張伯倫下台,丘吉爾組閣
5月13日 德軍在色當突破盟軍防線
5月14日 荷蘭軍隊投降
5月18日 希特勒命令將比利時的三個區合並於德國
5月20日 任命魏剛為法國戰區盟軍總司令
5月26-6月3日 英、法軍隊敦刻爾克大撤退
5月28日 比利時軍隊投降
6月3-7日 英法軍隊從北挪威撤退
6月10日 義大利對英法宣戰
6月14日 德軍攻入巴黎
6月16日 丘吉爾建議建立英、法兩個國家的統一體
6月18日 戴高樂將軍號召進行抵抗並組織"自由法國"運動
6月20日 美國建立兩黨政府
6月22日 法德簽訂康邊停戰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滅亡。
6月24日 法意在羅馬簽訂停戰協定
6月28日 美國通過國防法
7月1日 貝當政府遷往維希
7月19日-8月19日 義大利軍隊進攻北非
7月4日 貝當政府與英國絕交
7月10日 法國民議會將國家全部政權移交貝當
7月16日 希特勒下令准備"海獅戰役"
7月18日英日簽訂暫時封閉滇緬公路協定
7月22日 英國成立專門作戰指揮機構
7月31日 德國軍政領導人會議決定準備發動對蘇戰爭,並增加到180個陸軍師
8月13日 德空軍開始集中轟炸英國
8月17日 希特勒宣布完全封鎖不列顛群島
9月13日 義大利軍開始進攻利比亞
9月25日 德國侵略者取締挪威行政委員會
9月27日 德、意、日在柏林簽訂三國協定
10月12日 德軍進攻羅馬尼亞
10月28日 義大利進攻希臘
11月5日 羅斯福第三次當選美國總統
11月14日-19日 德空軍襲擊伯明翰、考文垂
11月20日 匈牙利加入法西斯國家三國協定
12月9日-1941年2月10日 英在北非對義大利軍發起反攻
12月18日 希特勒簽署關於對蘇戰爭的第21號命令("巴巴洛薩計劃")
1941年 1月22日 英軍佔領托布魯克(北非)
2月9日 德國宣布吞並盧森堡
2月11日 德軍進入北非
2月17日 保加利亞-土耳其發表互不侵犯宣言
3月1日 保加利亞加入三國協定
3月25日 南斯拉夫加入三國協定
3月27日 通過英美協同作戰報告
3月30-4月15日 德、意軍隊在北非發動攻勢
4月 6日 德國及其盟國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
4月11日 美海軍擴大大西洋巡防區
4月13日 蘇日中立條約簽訂
4月17日 南斯拉夫軍隊投降
4月20日 美、加簽訂軍事生產合作協定
4月21日 希臘軍隊投降
4月24-29日 英軍從希臘撤退
4月27日 斯洛維尼亞解放戰線成立
4月 美國佔領格陵蘭
5月20日 德空運部隊在克里特島登陸
5月27日 英軍擊沉德國主力艦"俾斯麥"號
5月27日 美國宣布處於"無限期緊急狀態" 春 印尼"反法西斯人民運動"
6月8日 英軍進駐敘利亞
6月9日 德國成立特別司令部"東方部"
6月18日 德國-土耳其簽訂友好互不侵犯條約
6月22日 德國法西斯侵入蘇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6月22日 丘吉爾聲明在對德戰爭中英國支持蘇聯
6月23日 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決定建立蘇聯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
6月23日 美國政府聲明在戰爭中援助蘇聯
6月28日 德軍佔領明斯克
6月30-7月1日 德軍佔領里沃夫和里加
7月7日 塞爾維亞開始反法西斯武裝起義
7月10日-9月10日 斯摩棱斯克保衛戰
7月12日 蘇英就在對德作戰中協同一致問題達成協議
7月21日 德空軍第一次空襲莫斯科
8月4日-10月16日 敖德薩保衛戰
8月14日 英美簽訂大西洋憲章
8月29日 德意就在歐洲建立"新秩序"發表宣言
9月8日 德軍包圍列寧格勒
9月30日-1942年4月20日 莫斯科保衛戰
10月19日 英國軍事生產工人全國會議通過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協議
10月30-1942年7月4日 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
11月27 日 義大利侵略軍被趕出衣索比亞
12月5日 蘇軍在莫斯科轉入反攻
12月6日 英對芬、匈、羅宣戰
12月7 日 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2月11日 德、意對美宣戰
12月11日 德、意、日締結共同對英、美作戰協定
12月8 日 德最高統帥部指示德軍在蘇德戰線轉入防禦
12月11日 德意對美宣戰
12月11日 德、意、日締結共同對美、英作戰協定。
12月16-17日英蘇代表在莫斯科談判
12月16日 阿根廷進入特別戒嚴狀態
12月19日 希特勒任德軍最高統帥
12月21日 南斯拉夫游擊隊組成第一支正規軍
12月24日-1942年1月14日 羅斯福和丘吉爾就對軸心過斗爭的策略問題進行談判
12月25日 日軍佔領香港
12月 巴拿馬、古巴、海地、瓜地馬拉、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哥 斯達黎加、
薩爾瓦多對德、意、日宣戰
1942年 1月1日 26國《同盟國宣言》與華盛頓簽訂
1月2日 日本佔領馬尼拉
1月5日 波蘭共產主義組織同一位波蘭工人黨
1月13日 同盟國代表會議在倫敦通過懲治戰犯聲明
1月15-28日美洲國家第二次協商會議
1月18日 軸心國劃分作戰區軍事協定
1月29日 蘇、美、伊在德黑蘭簽訂同盟條約
2月1日 挪威吉斯林傀儡政府成立
2月6日 菲律賓建立全國抗日統一戰線
2月15日 日軍佔領新加坡
2月23日 美英簽訂在反侵略戰爭中互助原則的協議
2月28日 日軍侵佔爪哇島
3月7日 日軍侵佔仰光
3月9日 荷軍在印尼投降
3月 菲律賓成立人民抗日軍
3月 阿爾巴尼亞建立全國解放委員會
3月 英美建立聯合參謀部
4月28日 美空軍襲擊東京、橫濱、名古屋和神戶
5月4-8日 珊瑚海海戰
5月5日 日軍佔領菲律賓群島
5月5日 日軍佔領瓜達爾卡納群島
5月20日 蘇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布衛國戰爭勛章命令
5月26日 蘇、英簽訂在戰爭中結成同盟以及戰後合作互助條約
5月30日 蘇成立游擊運動中央司令部
6月1日 墨西哥對軸心國宣戰
6月4-7日 日本艦隊在中途島戰敗
6月11日 蘇美簽訂在戰爭中互助原則的協議
6月28日 德軍開始向頓河進攻
7月14日 印度國大黨工人委員會要求印度立即獨立
7月17-1943年 斯大林格勒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7月18-25日 英美倫敦談判
7月25-12月31日 蘇軍在北高加索進行保衛戰
7月 加拿大軍參加歐戰活動法案生效
8月9日 英殖民當局逮捕甘地、尼赫魯等國大黨領導人
8月12-15日英蘇首腦在莫斯科會談
8月22日 巴西對德、意宣戰
9月5日 蘇發布《關於游擊運動的任務》命令
9月16日 巴西決定實行義務兵役制
9月 阿爾巴尼亞建立民族解放陣線
10月14日 蘇聯政府聲明"希特勒侵略者及其同夥應對在歐洲所佔領的國家所犯下
的罪行承擔責任"
10月23 日 英國在阿拉曼開始進攻
11月1 日 日本設立"大東亞省"
11月2 日 蘇設立國家非常委員會調查德國法西斯侵略者及其同夥的暴行
11月8 日 英美軍隊在德屬北非港口登陸
11月11 日 德、意軍隊侵佔法國非佔領區
11月13 日 英軍進入托布魯克
11月19 日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轉入反攻
11月26-27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反法西斯議會第一次會議
11月 人民解放游擊隊最高司令部建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
12月4 日 蘇波簽訂互助友好聲明
12月18 日 蘇聯政府發表關於阿爾巴尼亞獨立的聲明
1943年 1月13 日 德國宣布總動員
1月14-26日 英美卡薩布蘭卡會談
1月18 日 蘇軍突破列寧格勒封鎖線
1月21 日 英美聯合司令部指示對德國工業設施進行空襲
1月23 日 英軍進入的黎波里
2月8-14日 蘇軍解放庫爾斯克、克拉斯諾達爾、頓河羅斯托夫、伏羅希洛夫格勒
2月10 日 "阿爾及利亞人民宣言"制訂
2月10 日 甘地開始絕食三周
3月5日-4月2日都靈、米蘭等城市軍工企業舉行罷工
3月5 日 雅典萬人遊行示威,抗議德國佔領者強迫人民負擔勞動義務
3月9 日 以蘇加諾為首德印尼"人民精神力量中心"建立
3月21 日 英美軍開始進攻突尼西亞
4月7-10日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會談
4月15 日 法共《人道報》發表《准備武裝起義總指示》
4月25 日 蘇聯政府和波蘭流亡政府絕交
5月11-19日 丘吉爾和羅斯福在華盛頓會談
5月12-13日 德"非洲"集團軍群在突尼西亞投降
5月27 日 法國建立抵抗運動全國委員會
5月末 印度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6月3 日 法民族解放委員會在阿爾及爾成立
6月10 日 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決定解散共產國際的全部組織機構
7月10 日 英美陸戰隊在西西里島登陸
7月12-13日 "自由德國"全國委員會召開成立大會
7月24-25日 義大利法西斯政府被推翻,墨索里尼被捕,巴多里奧政府建立
7月25日-8月3日 英美空軍集中襲擊漢堡
7月27 日 義大利解散法西斯黨
8月17 日 英美軍佔領西西里島
8月17-25日 英美魁北克會談
8月23 日 蘇軍解放哈爾科夫
8月25 日 以蒙巴頓為首的東南亞盟軍指揮部建立
8月 日本宣告緬甸"獨立"
9月8 日 義大利宣告投降。德軍佔領義大利北部和中部各省
9月23 日 墨索里尼宣布成立新法西斯"社會共和國"
9月25 日 蘇軍解放斯摩棱斯克
10月13 日 義大利(巴多里奧政府)對德宣戰
10月14 日 菲律賓傀儡共和國成立並和日本締結軍事同盟
10月19-30日 蘇、美、英外長莫斯科會議
10月21 日 日本在新加坡建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11月1 日 美陸戰隊在布干維爾島登陸
11月6 日 蘇軍解放基輔
11月20 日 美軍在吉爾伯特群島登陸
11月22-26日 開羅會議
11月28-12月1日 德黑蘭會議
12月24 日 蘇軍開始進攻烏克蘭
1944年 1月14 日 蘇軍在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轉入進攻
1月24日 蘇軍解放烏克蘭第涅伯河右岸地區、西烏克蘭和克里米亞部分地區
1月26 日 阿根廷和德國絕交
1月27 日 列寧格勒封鎖完全解除
2月25 日 阿根廷法雷爾--庇隆政府成立
3月1 日 義大利北部舉行反法西斯總罷工
3月15 日 法國抵抗運動全國委員會批准抵抗運動綱領
3月19 日 德軍佔領匈牙利
3月26 日 蘇軍進抵普魯特河畔蘇聯邊境
3月 法國愛國戰線組織合並為法國內地軍
4月4 日 法共代表加入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
4月22-24日 義大利成立有共產黨人和社會黨人參加的民族團結政府
5月1 日 羅馬尼亞建立工人統一陣線
5月9 日 蘇軍解放塞瓦斯托波爾
5月11 日 英美軍隊開始進攻羅馬
5月12 日 蘇軍解放克里米亞
6月2 日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宣布成立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
6月4 日 盟軍進駐羅馬
6月6 日 英美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6月13 日 德國V-1飛彈首次射擊英國本土
6月15 日 美軍在賽班島登陸
6月20 日 羅馬尼亞組成民族民主同盟
6月23-24日 蘇軍在白俄羅斯開始進攻
6月26 日 美軍進入瑟堡
7月3 日 蘇軍解放明斯克並在東部包圍的中央集團軍群部分兵力
7月10-10月22日蘇軍進行利沃夫-散多梅希攻擊戰
7月18 日 盟軍進入克恩城
7月18 日 日本東條英機內閣辭職。小磯國昭組閣
7月20 日 施陶芬博爾格上校謀殺希特勒未遂
7月21 日 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成立
7月22 日 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關於建設人民民主國家的綱領宣言
7月25 日 美軍從科湯垣半烏灘頭陣地開始進攻
7月29 日 蘇軍強渡維斯瓦河
8月1 日 蘇聯政府承認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為波蘭的唯一合法政權機構
8月1-10月2日 華沙起義
8月2 日 土耳其和德國斷絕外交和經濟關系
8月15 日 盟軍在法國南部登陸
8月18 日 德共主席台爾曼被害
8月19-25日 巴黎人民起義勝利
8月20 日 蘇軍在摩爾達維亞開始進攻
8月21-27日 盟軍進抵塞納河並強行渡河
8月23-24日 羅馬尼亞八·二三武裝起義,羅馬尼亞對德宣戰
8月26 日 美英事實上承認戴高樂政府
8月28 日 戴高樂命令解散國內武裝力量
8月29-10月28日斯洛伐克民族起義
8月31 日 蘇軍進入布加勒斯特
9月2 日 盟軍解放布魯塞爾
9月4 日 芬蘭政府聲明與德斷交
9月5 日 蘇聯對保加利亞宣戰
9月9 日 索非亞人民起義勝利。祖國陣線政府執政。保對德宣戰
9月11-16日 丘吉爾和羅斯福第二次魁北克會議
9月12 日 盟國和羅馬尼亞簽訂停戰協定
9月12 日 盟軍進入勒阿弗爾
9月14 日 蘇軍在波羅的海轉入進攻
9月19 日 英蘇和芬蘭簽訂停戰協定
9月21 日 蘇聯和南斯拉夫就蘇對南軍事援助進行談判
10月6 日 蘇、捷軍對進入捷國境
10月11 日 匈牙利和盟國簽訂停戰協定
10月13 日 里加解放
10月20 日 德國宣布動員16-60歲的男子參加人民突擊隊
10月20 日 美軍在萊特島登陸
10月20 日 蘇軍和南斯拉夫軍隊解放貝爾格萊德
10月23 日 蘇、美、英政府承認法國臨時政府
10月24-25日 美日艦隊菲律賓海戰
10月28 日 盟國和保加利亞簽訂停戰協定
11月2 日 鐵托和舒巴希奇簽訂協議成立南斯拉夫統一政府
11月10-11日 德國從希臘撤軍
11月29 日 人民解放軍解放阿爾巴尼亞
12月10 日 蘇法簽訂同盟互助條約
12月16-25日 德軍在阿登反攻
12月21-22日 匈牙利召開全國臨時會議,匈牙利民族臨時政府成立
12月23 日 東京、神戶、橫濱勞動人民騷動
1945年 1月2-5 日 蘇聯承認波蘭臨時政府並恢復甦波外交關系
1月17 日 蘇波軍隊解放華沙
1月20 日 匈牙利和盟國簽訂停戰協定,匈對德宣戰
1月25 日 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批准"決勝非常措施綱要"
2月4-11日 雅爾塔會議
2月8-24日 蘇軍下西里西亞進攻戰
2月8 日 盟軍在萊茵河地區開始進攻
2月10-4月4日蘇軍東波美拉尼亞進攻戰
2月13 日 布達佩斯解放
2月19-3月17日美軍和日軍在硫磺島交戰
2月23 日 土耳其對德日宣戰
2月 西爪哇祖國保衛軍舉行抗日起義
3月9 日 日本在越、柬、老撤銷法國的殖民行政機關並建立傀儡政府
3月9-12日 印度支那共產黨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通過准備抗日武裝起義的方針
3月22 日 開羅代表大會簽訂阿拉伯國家聯盟條約
3月23 日 羅馬尼亞土地改革法頒布
3月27 日 緬甸舉行反對日本侵略者武裝起義
4月1 日 盟軍在魯爾區包圍德軍兵團
美軍佔領沖繩島
4月4 日 從匈牙利領土徹底驅逐德國法西斯軍隊
4月5 日 蘇聯政府廢除蘇日中立條約
捷政府通過"科希策綱領"
4月9 日 蘇軍進入哥尼斯堡
4月11 日 蘇、南簽訂友好互助和戰後合作條約
4月12 日 美國羅斯福總統逝世
4月13 日 蘇軍佔領維也納
4月16 日 蘇軍開始進攻柏林
4月19 日 義大利起義者解放波倫亞
4月21 日 蘇波同盟互助條約
4月25 日 蘇美軍在托爾高會師
4月25-6月26日 聯合國大會在舊金山召開
4月28 日 墨索里尼被處死
4月29 日 德軍在北義大利投降
4月30 日 希特勒自殺
5月1 日 歐洲協商委員會批准"德國管制機構協定"
5月2 日 蘇軍佔領柏林
5月5--9 日 布拉格人民起義和解放
5月7 日 德軍無條件投降書預簽
5月8 日 簽署德軍無條件投降書
6月5 日 蘇、美、英、法宣告德國戰敗,由四大盟國掌握德國最高政權
6月24 日 莫斯科舉行勝利閱兵式
6月26 日 簽署聯合國憲章
6月28 日 波蘭民族統一臨時成立
7月17日-8月2日 波茨坦會議
8月6 日 美國原子彈炸毀廣島
8月8 日 蘇軍對日宣戰
8月9 日 原子彈轟炸長崎
8月14 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8月14 日 蘇中簽訂友好同盟條約
8 月 15 日 朝鮮北部解放
8月15日-30日 越南八月革命
8月16 日 蘇波簽訂國境條約
8月18 日 蘇軍在千島群島登陸
8月21 日 美國停止實行租界法案
9月 2 日 日本代表外相重光葵和日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東京灣內美國軍艦
"密蘇里"號甲板上簽署正式投降。
1894年侵略朝鮮,1895年完全佔領。
1931年佔領中國東北,1933年佔領熱河,1937年開始全面侵華。
1940年10月趁法國被德國敗亡,『接管』原法國殖民地印度支那三國:現越南、寮國、柬埔寨。
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在半年內依次相繼佔領菲律賓、馬來地區:現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東帝汶,泰國,緬甸。
1942年侵略英屬印度,只打到現在的孟加拉國一帶。
㈥ 日本歷朝歷代時間表
1、彌生時代(57-300)
2、古墳時代(367-592)
3、飛鳥時代(593-708)
4、奈良時代(710-794)
5、平安時代(801-1191)
6、鐮倉時代(1192-1334)
7、南北朝時代(1335-1392)
8、室町時代(1393-1467)
9、室町(戰國)時代(1477-1575)
10、安土桃山時代(1576-1600)
11、江戶時代(1603-1867)
12、明治時代(1868-1912)
13、大正時代(1913-1925)
14、昭和時代(1926-1989)
15、平成時代(1990-至今)
(6)日本時間軸在哪裡擴展閱讀:
古墳時代
古墳時代分為前期、中期、後期。從8世紀初開始,火葬流行,古墳逐漸式微,並開啟了佛教建築的時代,日本最早的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也於此時相繼編成,從而進入日本的歷史時代。
5世紀,原始的所有制關系開始崩潰,大家族發展為生產單位和動產所有單位,原有部族內部發生利害矛盾。從五世紀中期起,畿內強大部族間的內戰激化。有些強大的部族與出現倭五王的百舌鳥古墳群和古市古墳群有關。古墳的分布基本上遍及本州島南部,
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為主,北海道則未發現,這一時期的墳墓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溝,「前方後圓」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墳的周遭圍繞著中空的黏土塑像,這些筒狀土製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稱之「埴輪」。
建築這些墳墓需要花費大筆金錢,只有少數的統治階級能夠負擔,迄今發現有七十一座,鑰匙孔形的古墳最常見,古墳里通常有許多銅鏡、珠寶等物品,到了後期,古墳里還有兵器和盔甲。但大量小古墳群的出現,古墳作為統治者的建築物的性質逐漸減弱。
因此,從6世紀末到7世紀初,倭王權在畿內盡力建造寺院,同時限制修築小古墳群,大王和強大的豪族則葬於源於中國皇帝陵墓而建的大型方墳。這樣,古墳時代臨近結束。
4世紀後期,在近畿地方,大和國逐漸興起,經過長期的擴張,並且逐漸征服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領最初稱為「大王」,後來改稱「天皇」。
㈦ 大國崛起中日本歷史大年表
646年 大化改新 1858年 幕府大戰 1862年 明治維新
㈧ 日本明治維新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以時間軸為順序淺述日本侵華步驟與階
先是佔領琉球,然後是朝鮮,然後是台灣,然後是正式侵華(東三省)
㈨ 日本時代年表是怎樣的
縄文時代 じょうもんじだい 公元前7000-公元前300
彌生時代 やよいじだい 公元前300-300
大和時代 やまとじだい300-520
飛鳥時代 あすかじじだい
奈良時代 ならじだい 710-784
長岡京時代 ながおかきょうじだい 784-794
平安時代 へいあんじだい 794-1192
鐮倉時代 かまくらじだい 1192-1333
南北朝時代 なんぼくちょうじだい 1333-1392
室町時代 むろまちじだい 1392-1573
戦國時代 せんごくじだい 1477-1573
安土桃山時代 あづちももやまじだい 1573-1603
江戸時代 えどじだい 1603-1868
明治時代 めいじじだい 1868-1912
大正時代 たいしょうじだい 1912-1926
昭和時代 しょうわじだい 1926-1989
平成時代 へいせいじだい 1989-
繩文時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 公元前7000-公元前300 )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10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採集為生,構成了沒有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やよいじだい 公元前300-300 )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傳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墳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擴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收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 大化改新 」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老的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 院政 」(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本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 (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幕府政權。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