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的日本有多少軍官
❶ 抗戰時期,日軍中的「大佐」可以帶多少兵
現如今,“抗日劇”仍然是電視熒屏上的熱播劇,在這些抗日電視劇中,觀眾經常能夠聽到一些與日軍職位有關的稱呼,比如上將、大佐、中尉、少尉等諸如此類的稱謂等。在以上這些稱謂中,抗日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當屬“大佐”,凡是出現在抗日劇中的大佐,必然都是日軍中最厲害的角色之一。大佐身邊不僅會有一堆人保護他,這些人也往往是侵略戰爭的真正指揮者。拋開影視劇不談,真實歷史現狀中的日本大佐究竟可以帶多少兵?為何日軍中有些軍官寧願不當少將都要爭當大佐呢?
日軍大佐
當然,想要擔任日軍連隊指揮官的大佐,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他所指揮的聯隊是一個師團的主力軍之一,這就要求大佐必須具備洞察全局的長遠戰略眼光,以及非常優越的軍事素養。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在這一場血腥的侵略戰爭中帶領部隊走向勝利,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許多抗日電視劇中,日軍中最大的反派角色一般都被設定為大佐。
❷ 問下:有知道抗戰時期日本的軍官分級么、
日本的軍官分為師團長、旅團長、聯隊長、大隊長、中隊長、小隊長
日軍的基本單位是師團,它有多種編制。在抗戰爆發時,日軍有十七個常設師
團是日軍的常備軍,番號依次為近衛、一至二十(內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師
團)。
編制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二個步兵聯隊,步兵聯隊轄有三
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一個大隊炮
小隊(二門70mm步兵炮),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
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師團還轄有一個炮兵聯隊、
一個輜重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以
及其他部隊。
此時的師團分為兩種,一是馱馬制,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三十六門75mm山炮與
十二門75mm野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一個步兵炮中隊
(四門步兵炮),總編制為28500人。一是挽馬制,炮兵聯隊有三十六門野炮與十
二門120mm榴彈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與一個速射炮中隊(37mm速射炮
四門),總編制為25000人。
此外還有以下一些獨立的特種兵部隊:騎兵旅團(轄二個騎兵聯隊與一個騎炮兵聯
隊、一個裝甲車隊)、坦克聯隊、獨立工兵聯隊、獨立野炮聯隊(三十六門120mm
榴彈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二十四門150mm重榴彈炮)、
野戰重炮兵聯隊(十六門100mm加農炮)、獨立重炮兵大隊(八門150mm加農炮)、
迫擊炮大隊(中型迫擊炮三十六門)、獨立山炮兵聯隊、電訊聯隊、鐵道聯隊等等。
抗戰爆發後,日軍又重新組建了十三、十八兩個新編常設師團,又組建了一批
特設師團。所謂的特設師團是指由常設師團的預備役人員所組成的部隊,其番號為
常設師團、聯隊的番號前加一百。其編制大體與常設師團相同,只是騎兵聯隊變為
騎兵大隊(二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挽馬制師團的炮兵聯隊為三十六門野
炮與十二門山炮。特設的馱馬制師團人數為28200人、挽馬制為24400人。同時在做
戰時日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可使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
在侵華戰爭中,由於作戰消耗,同時日軍感到四聯隊制師團行動不便,又搞出
了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兩種編制。三單位制師團的編制為師下轄一個步兵
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
兵炮)。步兵大隊無大隊炮小隊,炮兵聯隊為二十四門山炮或野炮,騎兵聯隊改為
搜索聯隊,其他如輜重、工兵等後勤部隊也大為減少,編制人數為12800人。獨立
混成旅團轄五個步兵大隊與一個炮兵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人數約
5000人。步兵大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炮兵隊轄一個
山炮中隊與二個野炮中隊。這兩種部隊都是主要做為守備用途的,同時具有小規模
的野戰能力。
到了武漢戰役結束之後、由於戰場的擴大與戰爭消耗,日軍越來越多將三單位
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投入了第一線。因此、日軍進行了編制上的調整,將三單位
制師團的後勤部隊予以補充,使總人數達到了1.5-1.7萬人。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
大隊改為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總人數達6000-7000人。該編制僅限於
一線部隊,守備部隊仍為原編制。另外又開始將四單位制師團改為三單位制。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又編組了兩旅團制師團。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
旅團轄四個步兵大隊、步兵大隊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
師團無炮兵、僅直轄工兵隊、輜重隊與通訊隊,總人數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軍又將師團分為甲乙丙三種(此時己無四單位制師團
了)。甲種師團有兩類、一類為原有的常設師團、總人數為2.1萬人,擁有三十六
門75mm山炮或野炮。一類為原有的特設師團與三單位制師團,總人數為1.8萬人。
乙種師團也是三單位制師團、只是沒有炮兵聯隊與騎兵(搜索)聯隊,總人數為
1.4萬人。丙種師團即兩旅團制師團。同時、日軍又出現了獨立警備隊與獨立步兵
旅團兩種編制。獨立步兵旅團的編制與兩旅團制師團所轄的步兵旅團相同,人數為
5100人。獨立警備隊下轄六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
(四挺重機槍),無特種兵(在此處、特種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種),總人數為
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軍對兵力編製做了最後一次調整、大致有以下幾點、1、給丙
種師團的步兵大隊增編一個步兵炮中隊。2、將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有
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制。旅團炮
兵則轄有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使其總人數
達8000人以上。3、編組了丁種師團,其編制大體與丙種師團同,但無特種兵。其
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❸ 抗日時期日本的一個小隊、中隊、大隊分別是多少人
1、小隊人數在50到70之間,隊長軍銜是少尉或者中尉。
日軍步兵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每挺輕機槍編制四人(指揮官、射手、兩名攜彈葯的副射手),每具擲彈筒編制兩人。到1945年,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步兵炮小隊,兩門70mm步兵炮
2、日軍的一個標準的步兵中隊是180人,隊長軍銜一般為大尉。
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人數在194到250人之間。日軍的一個標準的180人的步兵中隊包括:一個19人的中隊部:中隊長,執行官,3個軍士,4個衛生員,軍官的勤務兵,司號員,8個通信員),3個前述54人的小隊。
3、大隊日軍一個標準的大隊人數是1100人,大隊長的標准軍銜是大佐。
日軍一個標準的1100人編制的大隊包括:30人的大隊部,一個110人的運輸中隊(大車和騾馬),有的大隊將所屬的運輸中隊合並到聯隊里。四個前述的步兵中隊(一些只有3個);一個174人的機槍中隊(14人的中隊部和3個機槍小隊,1個彈葯小隊)。
每排4挺重機槍,總數12挺(有的中隊只有8 挺);一個55人的炮小隊(1個10人的小隊部,1個15人的彈葯班,兩個15人的炮班各裝備1門70mm九二式步兵炮),極少的部隊配備一個122人的炮中隊(包括一個27人的彈葯小隊,兩個31人的炮小隊各裝備2門步兵炮)。
在這些少量的炮中隊中,極幸運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炮的部隊,可以編成4個24人的裝備2挺反坦克炮的小隊,這種情況下,彈葯小隊要擴充為39人。
(3)抗戰時的日本有多少軍官擴展閱讀
1840年日本從中國鴉片戰爭失利中得到教訓,看到了改良「兵制與兵器」的重要性。1853年6月,美國軍艦炮擊鹿兒島。第二年,英、美、法、荷聯合艦隊又向下關轟擊。
日本蒙受恥辱,決心急起直追,效法歐美,改良兵制。當時日本還處於幕府時期。幕府決定仿照西洋軍隊,組織洋式兵隊3個大隊,包括步、騎、炮兵共計13625人,"井模仿西洋兵制,規定陸海軍將校的階級"。這是日本歷史上最早設立的西歐式軍銜制度。
明治維新以後,天皇根據兵庫縣知事伊藤博文的建議,建立起中央直轄的軍隊,分為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大元帥為最高統帥銜,授予天皇。當時的日本憲法規定,天皇為陸海軍之統帥,全權定陸海軍之編制及常備兵額,並宣戰講和及宣告戒嚴,凡有重要之軍事,皆親裁之。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本決定廢監軍部,改設元帥府為最高的軍事咨詢機關。元帥府配備元帥若幹人,由日本天皇就陸海軍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擔任軍事顧問及檢閱陸海軍等任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時止,日本共授元帥31人,其中,陸軍17人,海軍13人。
❹ 日本侵華日軍有多少人
有近200萬人。
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了數次大規模會戰,到武漢會戰結束,基本穩定了戰局。進入相持階段後,又先後與日軍進行了十多次會戰,並派遣遠征軍入緬作戰,沉重打擊了日本速戰亡華的迷夢。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政府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
(4)抗戰時的日本有多少軍官擴展閱讀:
抗戰時期中日軍事力量對比: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時候,因為中日之間的實力相差懸殊是非常驚人的。
從經濟基礎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業產值相當於60億美元,中國當年的經濟產值也就13.6億美元,日本當年的鋼產量是580萬噸,而中國當年的鋼產量只有4萬噸。
日本當年煤的產量是5070萬噸,中國是2800萬噸。中國那麼多的煤,只有日本的一半多一點。日本的石油儲備169萬噸,中國的石油只有1.31萬噸。
銅呢,日本是8.7萬噸,中國只有700噸。飛機,日本每年可以造1580架,當年就能造這么多,中國一架也造不了。
大口徑的火炮,日本當年生產了744門,中國連一門也造不了。日本當年造了330輛坦克,中國一輛也造不了。汽車,日本當年造了9500輛,中國也是一輛造不了。
軍艦,日本當年生產的軍艦是52400噸,中國一噸也造不了,也就是說當世界進入這個機械化軍事時代的時候,中國居然不能生產任何一種機械化時代的主戰兵器,坦克、飛機、軍艦、大炮都不能造,那麼無論是經濟形態、技術形態還是軍事形態,日本都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一個時代。
具體到雙方軍事實力的直接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差別就更大。盧溝橋事變以前,中國海軍,中華民國的海軍兩萬五千人,裝備艦船是66艘,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練習艦、魚雷艇等等,總噸位只有57608噸。
而日本海軍截止到1937年,它擁有艦船285艘,總排水量達到115萬噸,比中華民國的海軍整整多了110萬噸,日軍的海軍編成是12.7萬人,當時的編成,有4搜航空母艦,航空母艦是6.9萬噸,將近7萬噸。
水上飛機母艦2艘,3.1萬噸,戰列艦9艘,27萬多噸。重型巡洋艦12艘,輕型巡洋艦21艘,驅逐艦102艘,潛艇59艘,練習艦1艘,一個練習艦就有1萬噸排水量。
潛水母艦5艘,還有布雷艦、海防艦、炮艦等等,一大批的軍艦還在建造。其中在建造的兩艘戰列艦,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大和」號和「武藏」號。
一艘軍艦的排水量就在7萬噸,也就是說日本一艘軍艦的排水量相當於整個中華民國海軍海軍的噸位,這就是雙方當時海軍的差距。
在抗戰爆發的時候,當時民國空軍能夠投入作戰的飛機,只有200餘架,能執行任務的飛行員只有600多人。
可是日本呢?每年生產飛機是1500多架。戰略後期進入極限動員以後,日本每年能生產飛機一萬到兩萬架。
當中日進入全面交戰以後,日本的海陸軍航空兵總共有飛機2700架。它還有艦載飛機,大量的艦載飛機。
陸軍戰鬥力差距就更大了。從人口上看,當時我國是四億多人。熟悉戰爭史的讀者都知道,自從拿破崙戰爭以後,各國實行的都是平時少養兵,節省經費,多儲備預備役的兵力。當時中國正好相反。
平時養兵,民國的時候養兵170萬,四億多人的一個國家,養兵170萬。當時國民黨的現役的步兵是182個師,還有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加上還有6個獨立旅、炮兵4個旅等等。
當時中國的預備役,只有150萬人。以當時中國人口數量這么大,可是只有這么少的預備役的部隊,說明動員能力非常差。
那我們再看日本,盧溝橋事變發生的時候,日本的人口為九千萬,日本把它統計的是多少人呢?大概是9000萬人左右,日本當時養的常備軍38萬人,變成17個常備師團,4個混成旅團、4個騎兵旅團,還有5個野戰重炮兵旅團、3個戰車聯隊、16個飛行聯隊,還有一些守備部隊等等。
日本有一個規定,就是凡是17歲到40歲之間的男子必須服兵役,也就是說戰爭一旦發生,它可以動員的參戰的兵力達到一千萬人。
其中受過軍事訓練,可以迅速形成戰鬥力的人,最後達到將近450萬。它前面28萬人,到最後侵華戰爭爆發的時候,迅速補充了幾百萬人。
日本,當時的軍事動員體系,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效率極高。日本可以利用朝鮮到華北的鐵路網,而且它掌握了太平洋,特別是西太平洋的海軍優勢,把兵員運到中國,運到朝鮮,很快就能輸送到中國的腹地。
當時有一個統計,就是它從朝鮮每星期可以運兩到三個師,從朝鮮運到滿洲,每星期運兩個師。在華北戰場,日軍可在開戰的八到十天,由本土直接運來兩到三個師團。
在沿海戰場,日軍第一梯隊用兩到三個師的投入,就要一個星期。而後呢,再續加同樣的兵力,八至十天,非常快。
一個中國將領曾對日本有這樣一個判斷,事實上在後來的戰場發展中,就是這個樣子。它的動員能力甚至還超出了中國政府的預見。
再就是在兵員的訓練上,同樣中國和日本的軍隊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當時中國的士兵大多數都是文盲,黃仁宇寫過《萬曆十五年》,他在抗戰的時候,當排長,據他的記錄,他就發現了基層的軍官,連點名的花名冊都點不了,不認識字。
平時就更談不上研究戰術了,打仗全憑血氣之勇,憑冷兵器時代那種動員,那種激勵士氣的方法。進攻的時候呢,以密集的隊形蜂擁蟻附,像螞蟻、像蜜蜂一樣。可是一旦失敗,就各自逃散,完全沒有戰術。
單就射擊訓練來看,當時一發子彈的價值,在中國相當於7斤半大米,或者是35個雞蛋。所以平時,由於這個東西如此昂貴,軍隊在訓練當中,捨不得打子彈,一發子彈射出,七斤半大米就沒有了,只能是空槍射擊,這就導致後來軍事訓練素質非常低下,槍法不準,在戰場上就體現出來了。
由於中國連續失去了兩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機遇,以至於抗日戰爭,乃至 戰爭中的中國軍隊,只能是以農業時代的生產力和戰鬥力,對抗工業時代的生產力和戰鬥力。
而不得不承受戰場上人員慘重的損失。當然,這場戰爭中國取得了勝利,這種勝利主要是精神的勝利、信仰的勝利、民族團結的勝利和東方智慧的勝利,而不是憑借我們自己強大的工業力量和技術力量,而不是直接的物質上的軍事實力。
因為歷史的欠賬,一再錯失社會變革和軍事變革的機遇,在清朝付出累累白銀和山河破碎的代價之後,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又付出了累累的白骨。這是我們永遠應該銘記的教訓。
工業基礎薄弱,人口軍事訓練基礎差,經濟力量弱小,好多年輕的戰士連飯都吃不飽,就要上戰場,凇滬會戰中,國軍經常是上去一個師,基本被打光,然後再補一個師,可以說是人肉盾牌。
中日戰爭中,中國的優勢是人多,幅員廣闊,地大物博。能夠經得起時間換空間的戰略部署,縱深比較長,日本拖得越久越對他不利。
再就是中國人用血肉之軀抵抗敵人的機槍大炮,前仆後繼,英勇無畏的精神,也出乎了日本人的預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❺ 日本在中國死了多少軍官
日軍將領死了一百多個,中低級軍官很多,應該有幾萬人。
抗戰中,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其中,共有126名日本將官陣亡於與國軍會戰中。
❻ 抗日戰爭日本比較出名的將領有哪些
1、山本五十六:日本海軍大將,死於美軍戰機襲擊。
2、東條英機: 大將 日本關東軍參謀長
3、土肥原賢二 :侵華間諜頭目
4、松井石根 :南京大屠殺元兇
5、梅津美治郎 大將 日本第六任關東軍司令官
6、坂垣征四郎 中將 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日軍第5師團長
7、谷壽夫 中將 日本第6師團長南京大屠殺參與者
8、岡村寧次 大將 侵華日軍總司令
9、阿部歸秀 少將 日本第32旅團長
10、藤田進 中將 日本第3師團長
排名不分先後,想知道更多的搜索日本甲級、乙級戰犯就可以
❼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在中國死了多少軍官和士兵
有很多種說法。
中國大陸官方的說法是在中國有55萬日本軍人陣亡。
日本方面的說法是20萬日軍陣亡。
台灣方面的說法是大約有100萬日軍陣亡。
美國官方的調查,大約是70萬陣亡。
首先大陸 , 大陸的說法本身就很不成熟,建國初期,文獻大量南移,日軍官方名冊也遞交的是南京國民政府,所以我認為大陸的說法只是一種估算。
日本官方 , 日本的說法就更可笑,日本向來是不願多說自己的傷亡數。在太平洋戰場,麥克阿瑟將軍就嘲笑日軍說:「我現在命令已經全部被日軍擊沉的美國第七艦隊,在海底向東京全速撤退。」
再說這么點陣亡的數量和靖國神社裡的牌位數都不成比例。按照日本向來的作風,此說法極端不可信。
台灣的說法,也有欠妥之處,台灣由於撤台太快,根本來不及調查,而且日軍為了掩蓋戰爭罪行,在名冊中將大量日軍人員平民化修改。所以台灣的名冊也不可信,最主要的是如果基本按照二戰1:3的戰損比例。那麼日軍全軍都已經覆沒掉了。
美國官方的說法是比較真實可信的,在整個時期美國都有介入國共日三方,獲取的情報和資料也是最全面的,並最有時間進行調查,而且按照美國的一貫情況,美國的資料都是比較真實可信嚴謹認真的。70萬陣亡的數量也基本符合傷亡比。
總之,我推薦樓主相信第三方調查的結果。
我也比較贊同,日軍在中國陣亡70萬的數據。
❽ 日本在中國死了多少將軍
日本一共有104名將帥被中華抗日兒女擊斃,其中包括一名元帥,4名大將,37名中將以及62名少將。
例如:晉察冀軍區部隊在黃土嶺戰斗中,擊斃被日軍稱為「名將之花」的阿部規秀中將;魯西軍區部隊在聊城伏擊戰中,擊斃沼田德重中將。
晉察冀軍區敵後武工隊在正太鐵路娘子關偷襲戰中,擊斃下田力宣中將;晉冀魯豫軍區冀南軍區部隊在「百團大戰」中,擊斃飯田泰次郎中將;新四軍第7師在無為反「掃盪」作戰中,擊斃山縣業一中將;海南民眾自衛隊在儋縣伏擊戰中,擊斃和田純久少將等。
(8)抗戰時的日本有多少軍官擴展閱讀:
日軍114師團師團長沼田德重中將在淞滬、徐州、武漢會戰和對山東抗日根據地「掃盪」作戰中,殘酷屠殺無辜百姓,是日軍中有名的惡魔。1939年6月1日,日軍調集第114師團等部,對魯中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盪」。後期,沼田德重率部對魯西地區發動進攻。
八路軍第115師魯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楊勇、副旅長段君毅,指揮部隊展開反「掃盪」作戰。6月底,傷亡慘重的日軍,被迫停止「掃盪」,各部陸續撤退。沼田德重率部於7月16日由聊城向東撤退,途中遭到魯西軍區部隊的伏擊,傷亡200餘人。
❾ 抗戰時期日本的軍銜怎麼分的啊和中國對照的軍銜怎麼稱呼的
日本:根據「陸軍定員令」(明治23年11月1日勅令第267號)
舊日軍的最小編制是步兵班/分隊,記得是8個步槍兵+2個機槍射手或輕迫擊炮射手
其上是小隊,由3個分隊合成,一般為30人,,視情況可加強至50人,相當於排
小隊上面是中隊,相當於連,一個步兵中隊含將校5名、下士10名、兵卒120名、看護手1名計136名,這里的將校是尉級軍官,指中隊長
大隊包括大隊部(16名,含戰馬3匹)+4個中隊(各136名)及機關槍中隊和步兵炮小隊各一
還有一個和大隊(小、中大隊均為步兵編制)平級的技術兵種編制為連隊,一般為裝甲兵或航空兵採用
大隊的上級是旅團,而旅團可以由連隊或大隊組成,若是大隊,則為旅團本部+4個大隊;連隊則是2個連隊
再往上就是師團了,一個師團下轄三個旅團
基本上到師團級的兵力都以地域劃分了如最廢柴的第4師團亦稱大阪師團
再往上的軍基本上就不是一個固定編制了而是根據戰役目的編制的例如某某派遣軍,其兵力總量不定。著名的關東軍實為5個獨立守備大隊(主要守備南滿鐵路)和4個師團組成(後增至14個師團)
其軍銜基本存在其下對應關系:
下士——伍長
中士——軍曹
上士——曹長
少尉——少尉
中尉——中尉
上尉——大尉
少校——少佐
中校——中佐
上校——大佐
少將——少將
中將——中將
上將——大將(最高軍銜)
沒有元帥軍銜,所謂的元帥乃天皇賜予的榮譽稱號,無實際軍權
各軍階擔當的職位如下:大將為方面軍司令官、中將為軍司令官�9�9師團長、少將為旅團長、中將�9�9少將為各種學校長,大佐為歩兵連隊長、中佐為騎兵�9�9戰車連隊長、少佐為大隊長、中佐�9�9少佐為飛行戰隊長,大尉�9�9古參中尉為中隊長、中尉�9�9少尉為小隊長�9�9連隊旗手,軍曹�9�9伍長為分隊長。 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銜分為3等10級,即將官3級(上將、中將、少將)、校官4級(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級(上尉、中尉、少尉)。
陸軍軍銜——將官 校官 尉官 文職幹部 學員 士兵
海軍軍銜——將官 校官 尉官 文職幹部 學員 士兵
空軍軍銜——將官 校官 尉官 文職幹部 學員 士兵
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不授予軍銜
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的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為上將
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的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為上將
上將: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的編制軍銜;正大軍區職的主要軍銜;副大軍區職的輔助軍銜
中將:副大軍區職的主要軍銜;正大軍區職、正軍職的輔助軍銜
少將:正軍職、副軍職的主要軍銜;副大軍區職、正師職的輔助軍銜
大校:正師職的主要軍銜;副軍職、副師職的輔助軍銜
上校:副師職、正團職的主要軍銜
中校:副團職的主要軍銜;正團職、正營職的輔助軍銜
少校:正營職的主要軍銜;副團職、副營職的輔助軍銜
上尉:副營職、正連職的主要軍銜;副連職的輔助軍銜
中尉:副連職的主要軍銜;正連職、排職的輔助軍銜
少尉:排職的主要軍銜
現行士兵軍銜按兵役性質分為:
1,志願兵役制士兵:六級士官、五級士官、四級士官、三級士官、二級士官、一級士官;
2,義務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士兵軍銜按等級分為:
1,高級士官:六級士官、五級士官;
2,中級士官:四級士官、三級士官;
3,初級士官:二級士官、一級士官;
4,兵:上等兵、列兵。
海軍、空軍士兵在軍銜前分別冠以「海軍」、「空軍」二字。
兵:服現役第一年的義務兵,授予列兵軍銜;服現役第二年的列兵,晉升為上等兵軍銜;
初級士官:義務兵服現役期滿,被批准為第一期士官的,授予一級士官軍銜;第一期服現役期滿,被批准進入第二期服現役的一級士官,晉升為二級士官軍銜;
中級士官:第二期服現役期滿,被批准進入第三期服現役的二級士官,晉升為三級士官軍銜;第三期服現役期滿,被批准進入第四期服現役的三級士官,晉升為四級士官軍銜;
高級士官:第四期服現役期滿,被批准進入第五期服現役的四級士官,晉升為五級士官軍銜;第五期服現役期滿,被批准進入第六期服現役的五級士官,晉升為六級士官軍銜。
❿ 抗戰時期日本共出動多少陸軍侵華
日軍的基本單位是師團,它有多種編制。在抗戰爆發時,日軍有十七個常設師團是日軍的常備軍,番號依次為近衛、一至二十(內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師團)。編制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二個步兵聯隊,步兵聯隊轄有三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一個大隊炮小隊(二門70mm步兵炮),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師團還轄有一個炮兵聯隊、一個輜重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以及其他部隊。此時的師團分為兩種,一是馱馬制,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三十六門75mm山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總編制為28500人。一是挽馬制,炮兵聯隊有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120mm榴彈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與一個速射炮中隊(37mm速射炮四門),總編制為25000人。此外還有以下一些獨立的特種兵部隊:騎兵旅團(轄二個騎兵聯隊與一個騎炮兵聯隊、一個裝甲車隊)、坦克聯隊、獨立工兵聯隊、獨立野炮聯隊(三十六門120mm榴彈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二十四門150mm重榴彈炮)、野戰重炮兵聯隊(十六門100mm加農炮)、獨立重炮兵大隊(八門150mm加農炮)、迫擊炮大隊(中型迫擊炮三十六門)、獨立山炮兵聯隊、電訊聯隊、鐵道聯隊等等。
抗戰爆發後,日軍又重新組建了十三、十八兩個新編常設師團,又組建了一批特設師團。所謂的特設師團是指由常設師團的預備役人員所組成的部隊,其番號為常設師團、聯隊的番號前加一百。其編制大體與常設師團相同,只是騎兵聯隊變為騎兵大隊(二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挽馬制師團的炮兵聯隊為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特設的馱馬制師團人數為28200人、挽馬制為24400人。同時在做戰時日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可使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
在侵華戰爭中,由於作戰消耗,同時日軍感到四聯隊制師團行動不便,又搞出了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兩種編制。三單位制師團的編制為師下轄一個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步兵大隊無大隊炮小隊,炮兵聯隊為二十四門山炮或野炮,騎兵聯隊改為搜索聯隊,其他如輜重、工兵等後勤部隊也大為減少,編制人數為12800人。獨立混成旅團轄五個步兵大隊與一個炮兵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人數約5000人。步兵大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炮兵隊轄一個山炮中隊與二個野炮中隊。這兩種部隊都是主要做為守備用途的,同時具有小規模的野戰能力。
到了武漢戰役結束之後、由於戰場的擴大與戰爭消耗,日軍越來越多將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投入了第一線。因此、日軍進行了編制上的調整,將三單位制師團的後勤部隊予以補充,使總人數達到了1.5-1.7萬人。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總人數達6000-7000人。該編制僅限於一線部隊,守備部隊仍為原編制。另外又開始將四單位制師團改為三單位制。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又編組了兩旅團制師團。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旅團轄四個步兵大隊、步兵大隊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師團無炮兵、僅直轄工兵隊、輜重隊與通訊隊,總人數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軍又將師團分為甲乙丙三種(此時己無四單位制師團了)。甲種師團有兩類、一類為原有的常設師團、總人數為2.1萬人,擁有三十六門75mm山炮或野炮。一類為原有的特設師團與三單位制師團,總人數為1.8萬人。乙種師團也是三單位制師團、只是沒有炮兵聯隊與騎兵(搜索)聯隊,總人數為1.4萬人。丙種師團即兩旅團制師團。同時、日軍又出現了獨立警備隊與獨立步兵旅團兩種編制。獨立步兵旅團的編制與兩旅團制師團所轄的步兵旅團相同,人數為5100人。獨立警備隊下轄六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無特種兵(在此處、特種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種),總人數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軍對兵力編製做了最後一次調整、大致有以下幾點、1、給丙種師團的步兵大隊增編一個步兵炮中隊。2、將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制。旅團炮兵則轄有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使其總人數達8000人以上。3、編組了丁種師團,其編制大體與丙種師團同,但無特種兵。其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以上就是抗戰時期日軍編制的全部情況了。
三、裝甲部隊
日軍由於當時上層思維模式的束縛,對於軍隊的機械化認識不夠,看不到坦克戰術對戰爭的影響,所以機械化進程遠不如歐洲各國。日軍裝備的坦克是輕型坦克,只是在太平洋戰爭的最後時刻才研製真正的中型坦克—4型坦克。最初日軍的坦克型號是89式,用於我國喜峰口戰役,以後被很快的淘汰了,89式是日軍第一種坦克。95,97輕型坦克(號稱中型坦克而已)只是懸掛不同。94輕型偵察坦克、95式、97式是日軍在二戰的主要坦克裝備,就是現在的影片中經常露面的那些坦克,橫掃東南亞的日軍坦克也是它們。日軍最好的97式,還是停留在鉚接車體,小口徑47mm短炮的基礎上,大概與T26,II式,III式坦克一個級別。
日軍要稱機械化還差得遠,光是有戰車不算,還要看其它車輛的配屬。日本部隊連一般卡車都不多,更不要提其它輪型或履帶載具。初期的日本戰車炮連近至100公尺數台齊發都不能擊穿美國M3輕戰車的正面裝甲,火力之差由此可見。末期的炮雖然可以擊穿,不過老美也有M4了。日軍當時有四個戰車師團的建制,其中兩個隸屬侵略東南亞的南方軍,一個配置給滿州的關東軍,最後一個駐守本土,侵華派遣軍一個都沒有。太平洋戰爭後期美軍侵佔菲律賓的戰役中,日軍在馬尼拉郊區使用坦克師團與美軍M4戰車交火,200輛97式被擊毀達到180輛,完全失去戰鬥力。
日本不研製重型坦克的原因,也和不裝備沖鋒槍的理由相似:國力貧弱。對比美國的2000萬噸和德國1800萬噸的鋼產量,日本每年只能出產區區400萬噸劣質鋼,並且大多數鋼鐵和軍費用來建設海軍,以至日本的所謂裝甲部隊,在裝備落後的中國步兵面前耀武揚威,但在諾門坎和密支那,在裝備精良的蘇軍和中國駐印軍裝甲部隊面前,簡直不堪一擊。
日軍的師團主要是以步兵為主,坦克是按需要臨時配置。在二戰中,日軍沒有集中使用坦克的例子,在同蘇聯的兩次作戰時也是這樣的,所以會被朱可夫大敗於偌門坎。在昆侖關一役,日軍是距險而守,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坦克戰役。日軍在二戰時還沉湎於日俄戰爭時期的肉彈戰術,所以不難想像為什麼日軍會在太平洋戰爭時期會有各種自殺攻擊形式了。在這個前提下,部隊的機械化就是天方夜談了。所以,日軍在二戰期間實際上還是停留在一戰的地步,盡管他們的裝備比1914年要好得多。日軍由於沒有專門的舟橋部隊,所以對於一些重裝備的及時投入戰斗是有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