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展什麼特點
1. 日本經濟特點是什麼
日本經濟特點是: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材料,出口工業品。
日本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使其經濟得到調整和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包括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其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價格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名字的意思是「日出之國」,它位於亞洲的東部,是一個著名的島國。該領土由7200多個小島和四個大島組成,即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總面積為378000平方公里。由於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有限,日本主要依靠進口,導致日本普通商品價格遠高於其他國家。
3、近幾十年來,經濟發展緩慢。
2017年末,日本GDP總量為48675美元,約為中國GDP總量的1/3,同比增長1.6%,增速較慢。早在1994年,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就達到49070億美元。可以看出,近二十年來,日本的經濟總量變化不大。
4、易受其他經濟影響。
除了豐富的森林和漁業資源外,日本自然資源貧乏,大部分依賴進口。從國外進口的自然資源包括石油、鐵礦石和銅礦。日本依靠海港進口原材料和出口工業產品,主要依靠國際市場。
5、受全球經濟影響。
日本主要出口汽車、電器、通用機械、化工產品等。其主要貿易夥伴是中國、美國、韓國、德國等國家。日本經濟主要依賴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型工業產品,這導致日本經濟受到全球經濟的極大影響。
2. 二戰後50-7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地位如何
20世紀50-7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為提高。
地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1956年-1973年,日本進入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1956年,日本進入以趕超先進工業國家為目標、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新時期。
這一時期,日本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10%以上,工業增長率則平均達13.6%。這種長期、持續的高速增長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
在此時期,日本工業生產增長8.6倍,對外貿易從1965年開始出現順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長3.5倍。
這18年時間(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成功實現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遠航」。所謂「經濟奇跡」主要是指日本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
(2)日本發展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二戰後50-70年代,日本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1、日本經濟崛起的一個最根本原因是調整生產關系,變革落後封建因素之束縛,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
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改革是日本經濟興旺發達的基礎和前提,採取有效的改革措施,鏟除封建殘余勢力,這無疑將會為本國經濟發展打造一片蔚藍的天空,打通迅速前進的道路。正是有效的措施才使生產力越提高,經濟躍居大國之首,這是二戰後日本經濟崛起的根源。
2、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對軍國主義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明治維新後,日本軍國主義在政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使得軍國主義濃厚,正是這股勢力的膨脹,最終釀成了亞洲文明遭到踐踏。日本人民痛定思痛,大肆消除法西斯主義,雖然難動搖其根,殘余猶在,但民主勢力已佔上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軍國主義的抬頭。
3、日本重視科技教育事業,大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根據本國國情,日本政府把目光轉向了科技教育,依靠科技來促進經濟的偉大復興,建立高科技高資本高附加值的新興企業。通過一系列教育事業,培養一批又一批高素質人才,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科技的飛速發展的同時,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加快產品更新換代,使生產率大大提高。在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只有科技才能興國,只有科技才能使國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日本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也正是這樣做的。
4、明治維新時期經濟的迅速發展,為二戰後經濟的再次崛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在向帝國主義過程中,日本國家政權還與壟斷資本結合在一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促進了基礎工業和新興產業的投資,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這一切使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末由最大的債務國家變成債權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號經濟大國奠定了基礎。
5、日本經濟的發展與美國的推動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戰後,日本成為美國的附屬國,但由於美蘇爭霸需要,美國積極地調整戰略,扶植日本經濟,保留了日本的經濟基礎,使之不但未遭破壞,反而坐收漁利。此外朝鮮和越南的軍事訂貨在更大程度上刺激其經濟發展。
3. 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2.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日本的最大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日本與中國的貿易,日本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有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等。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鋼材、電子產品和其他工業品。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是主要的工業區。 2. 影響日本工業分布的原因。 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依靠國際市場,是形成日本工業臨海分布的主要原因。
4. 日本經濟特點是什麼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
日本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價格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名意為「日出之國」,位於亞洲東部,是一個有名的島國,領土由7200多個小島和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
日本因為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有限,主要依賴進口,導致日本國內的普通商品價格比一般國家高出不少。
3、近幾十年經濟發展甚是緩慢。
2017年底,日本GDP總量48675美元,是中國的GDP總量的1/3左右,同比增漲率為1.6%,增速緩慢,早在1994年日本GDP總量已達到49070億美元,可以看出近二十多年日本經濟總量沒有很大變化。
日本自從上世紀九十代初爆發了泡沫危機之後,GDP增速一直持續低迷,並且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出現了GDP負增長。那麼日本經濟到底有什麼特點和優劣勢。
4、容易受其他經濟影響。
除了豐富的森林和漁業資源,日本的自然資源貧乏,基本大部分都依賴進口,通過國外進口的自然資源有石油、鐵礦石、銅礦石等。日本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主要依靠國際市場。
日本主要出口的產品有汽車、電器、一般機械、化學製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美國、韓國、德國等國家。日本經濟主要依賴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型的工業產品,導致日本的經濟受全球經濟影響很大,一旦爆發全球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5. 日本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和劣勢各是什麼
一、日本經濟發展中的優勢: 在國內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日本有實力的大企業紛紛搭上經濟全球化快車,加大對外並購、建廠等海外投資力度。 二、日本經濟發展中的劣勢: 1、日本勞動力人口下降、消費市場飽和也是制約經濟發展後勁的重要原因。 據日本總務省最近發表的2018年勞動力狀況調查,現有就業人口5596萬人,比2012年增加435萬人。 但新增就業中四分之三屬於派遣工、鍾點工等臨時就業人員,且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或婦女,勞動力結構中非正規僱用人員佔到37.9%,這些人工資低、無獎金,甚至還要自己承擔上下班交通費。 2、勞動生產率下降,也是阻礙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 據統計,2017年日本單位時間的勞動生產率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35個成員中排名第20位,在西方七國中排名最後。 (5)日本發展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2018年的日本經濟狀況: 日本內閣府公布了2018年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速報,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後,實質經濟增長率環比增長0.3%,摺合年增長率為1.4%。 日本經濟界在慶幸2018年夏天自然災害沖擊個人消費的情況得到緩解、內需回升拉動經濟的同時,也對國際經濟形勢前景表現出較大隱憂。 具體看2018年四季度經濟變化情況,內需拉升GDP總量0.6%,特別是佔GDP近60%的個人消費環比增長0.6%,與上一季度0.2%的負增長形成明顯反差,餐飲、住宿、航空、娛樂等服務業恢復明顯,汽車消費等也有所增加,說明2018年夏天自然災害對個人消費的負面影響已經消除。 住宅投資增加1.1%,實現了連續兩個季度增長,民間設備投資增長2.4%,其中製造業的機械設備投資貢獻較大。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學者:從GDP看日本經濟現狀
6. 日本的經濟特點有哪些呢
日本的經濟特點有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材料,出口工業品。
日本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使其經濟得到調整和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價格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名字的意思是「日出之國」。它位於亞洲的東部,是一個著名的島國。該領土由7200多個小島和四個大島組成,即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總面積為378000平方公里,由於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有限,日本主要依靠進口導致日本普通商品價格遠高於其他國家。
3、近幾十年來,經濟發展非常緩慢。
2017年末,日本GDP總量為48675美元,約為中國GDP總量的三分之一,同比增長百分之1.6,增速較慢,早在1994年,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就達到49070億美元。
自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危機爆發以來,日本GDP增速持續低迷,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GDP出現負增長。那麼,日本經濟的特點和優勢劣勢是什麼。
4、易受其他經濟影響。
除了豐富的森林和漁業資源之外,日本自然資源貧乏,大部分依賴進口。從國外進口的自然資源包括石油、鐵礦石、銅礦等,日本依靠海港進口原材料和出口工業產品,主要依靠國際市場。
7.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日本的經濟特點是: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
日本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價格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名意為「日出之國」,位於亞洲東部,是一個有名的島國,領土由7200多個小島和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
日本因為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有限,主要依賴進口,導致日本國內的普通商品價格比一般國家高出不少。
3、近幾十年經濟發展甚是緩慢。
2017年底,日本GDP總量48675美元,是中國的GDP總量的1/3左右,同比增漲率為1.6%,增速緩慢,早在1994年日本GDP總量已達到49070億美元,可以看出近二十多年日本經濟總量沒有很大變化。
日本自從上世紀九十代初爆發了泡沫危機之後,GDP增速一直持續低迷,並且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出現了GDP負增長。那麼日本經濟到底有什麼特點和優劣勢。
4、容易受其他經濟影響。
除了豐富的森林和漁業資源,日本的自然資源貧乏,基本大部分都依賴進口,通過國外進口的自然資源有石油、鐵礦石、銅礦石等。日本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主要依靠國際市場。
日本主要出口的產品有汽車、電器、一般機械、化學製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美國、韓國、德國等國家。日本經濟主要依賴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型的工業產品,導致日本的經濟受全球經濟影響很大,一旦爆發全球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7)日本發展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日本經濟的大致發展:
回顧日本的經濟發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從「成功」轉向「失落」的曲線。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率先復甦,突飛猛進,曾一舉躍升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2010年被中國超越)。
1985年,日本經濟進入泡沫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陷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能完全走出來。
1868年~1945年屬於明治維新後的崛起階段。
經過1894年的甲午海戰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賠款,並從殖民地、半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資源類產品,成為西方國家中的後起之秀。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56.8%,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但在1929年~1933年的大危機中,日本同樣受到巨大打擊,工業生產降幅超過35%。
在此背景下,日方開始宣揚對外擴張理論,並走上了擴軍備戰之路。
從1931年入侵我國東北到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到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的戰爭費用直線上升,國債余額從1930年的62億日元增加到1945年底的1439億日元。戰爭最終拖垮了日本經濟,到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1946年~1985年屬於戰後經濟復興及高速增長階段。這個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946年~1955年為戰後經濟復興時期。戰後,日本在美國佔領當局的「間接統治」下,推進了解散財閥、農地改革、勞動立法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完成了從戰時統治經濟向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轉變,這被稱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第二次大改革」。
1946年採取的「傾斜生產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方式將經濟重建重點放在煤炭、鋼鐵的擴大生產上,通過兩者的循環增產,階段性地帶動其它產業發展。
1951年爆發的朝鮮戰爭為日本經濟起飛帶來了機遇,大量的戰爭特需使日本工礦業明顯活躍起來,經濟觸底反彈。1951年日本與美國簽訂《舊金山和約》,宣告美國對日本全面軍事佔領時期的結束,日本取得主權國家地位。
1953年日本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955年又加入關貿總協定(現為世界貿易組織),以二戰戰敗國身份回歸國際社會。到1955年,日本的所有經濟指標已全面恢復或超過戰前水平。
8. 近代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啟示
一、1926年以來日本經濟發展中的特點
日本自進入昭和後,開始了新的經濟建設。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戰後迅速的恢復並發展是與自身的努力分不開的。
日本在成為經濟大國的道路上呈現著自己的特色。值得分析很反思。
(一)呈一定的周期性
自日本長期鎖國時代結束踏出進入近代國家形成的第一步——明治維新(1686年)以後,「日本歷史的大轉換基本上是以40年為一周期產生。」自開國以來,日本最先著眼的就是本國與歐美先進國在經濟力、軍事力方面的差距,自明治維新的時的政策是以「富國、強兵」為目標。根據這個政策提高國力,從明治維新開始40十年左右的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開始日俄戰爭(日露戰爭),第二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欣然出面斡旋,簽訂了朴次茅斯和
約。日本得到了庫頁島和關東州,一躍擠進了世界列強的行列。大正三年(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中以聯合國方參展的日本,投入的戰費很少,相反軍需的增大迎來了好的景氣。但是,在這之後,日本也進入了世界經
濟集團化的隊伍中,強化了對中國的殖民地政策,終於進行了太平洋戰爭為終止的入侵,迎來了「破局」。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昭和20年(1945年),從日露議和開始算起整整四十年。
(二)企業中股東的存在感很弱
與美國的企業結構不同,日本股東的存在感很弱。在美國,並購變得日常化,與此相對的市民的指責聲不再變大的是因為企業、股東、從業員的關系,與日本有著結構上的不同。日本的公司,不只是股東,還有雇員、從業員們一起合力所組成的,也就是說,由於企業是一家的思想為基礎,不經過當事者同伴的同意所進行的買賣是擾亂和平的。 另一方面,在美國,在股東看來,公司就是產生利益的商品。與此同時,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讓它增大,要另安排經營者的首腦,因此,把作為商品的公司自由買賣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
這樣的差距,使得勞資協調在日本的已顯現。在歐美,一旦經濟變得不景氣,首先先不做勞動者的裁員,極力維持給股東的分紅和給住院的獎賞,但是在日本,首先抑制的是給股東的分紅,削減給員工的獎賞,只是極力迴避對從業員的解僱。「也就是說,日本的有限公司與股東相比,更加重視企業結構成員利益,與美國型的重視
股東利益、分紅優先主義形成了極大的對照。」
(三)情報通信產業成為日本經濟的一大基礎
「無論情報通信領域是否有所擴展,都決定了日本的經濟去向,這么說一點一點也不過分。」
換句話說,只要該領域不能拉動日本經濟,日本經濟就沒有美好的未來。到此為止,僅僅是語言上的情報化社會是勞而無功的,那是由於現實上的經濟活動並沒有跟上。因此,就一部分來說,會出現情報化其實不能夠賺取金錢這種失望的聲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從NTT到VAN,情報通信產業成為了非常有地位的廣泛的產業,如果照此繼續良好發展下去的話,它所波及的效果是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
(四)高橋財政的特點
高橋財政具有三個特徵:1、禁止黃進出口,降低日元匯率。然而,盡管交易條件對日本來說是不利的,由於日本企業希望賺取日元,所以,只要能夠擴大出口,多賺取日元,就能刺激國內的景氣,有助於擺脫蕭條的現狀。低匯率雖然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是的確刺激了國內出口產業。2、低利率。由於活期貸款利率是金融機關之間的短期利率,因此,可以說它是最能靈敏地反映出金融市場資金的獲勝和不足。利率的下降不但使得貸款辦事業的人容易了,股票的價格也有所提高。3、1932年至1933年間大幅度增加財政支出。高橋財政從昭和九年後半年的時候起把重心移到了景氣的『安定』,因此才開始把政策向抑制財政支出的方向改變......高橋財政是我國經濟政策史
上第一個凱恩斯式的政策。」如圖2-3:
(五)貧富差距較大
社會貧富差距較大,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大財閥,也有古河、大倉、淺野、藤田等二流財閥,還有許多更小的作為個人具有相當財力的可以說是個人資本家的大小富翁。當時的貨幣價值中,他們被稱為百萬富翁或者千萬富翁,具有相當的財力。他們雖然擔任若干公司的大股東,並兼任幾個公司的董事,但平時基本不上班,只是參加董事會而已。然而,他們從公司里獲取巨額收入,除獲取紅利外,還要從利潤中提取董事的巨額報酬。而一方面,工人們的收入卻少的可憐,許多工人住在貧困的大雜院里,身著藍色的工裝上班。從而形成了階級對立的現實問題。
二、對發展中國家的啟示
日本二戰以後迅速發展的經濟時代,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長期不景氣的原因,從深層次上看,實質上是一個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在新經濟時代的失靈問題。從調整模式的角度進行制度和結構的改革來對應新經濟的
挑戰,不僅是日本面臨的問題,也是值得中國經濟發展中借鑒的問題。
從「宏觀」角度
1.貨幣政策應該是獨立的,不應該過分遷就行政干預和國際壓力。
貨幣政策的調整關繫到宏觀經濟稱定和國民福利水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貨幣政策作為政治交易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講,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2.貨幣政策制定和實施要及時,要抓住時機。對於日本的經濟泡沫形成來說,日本央行由於對當時的經濟形勢做出了誤判,因此錯過了貨幣政策調整的最佳時機,導致經濟泡沫越來越大以致無法挽回。例如在1986年,日本經濟出現了很短暫的發展停滯,可以說這次蕭條完全是日元升值的自然結果,市場會進行調整,日本經濟也會很快的恢復增長68。但是,日本政府卻沒有把握住問題的實質,對於這次短暫停滯做出了很危險的一個決定就是大幅
調低利息,實行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但是在1987年「黑色星期一」發生後,其他歐美各國紛紛上調利率的時候,日本卻沒有採取相同的對策,而是推行低利率不變,一直到1989年以後,日本政府才將這種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調整為緊縮性貨幣政策,但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
3.此外貨幣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保持相對穩定性,政策的時緊時松會破壞人們對經濟的預期,使經濟變的更不穩定。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可能引起經濟泡沫的膨脹,但突然收縮又可能使泡沫破滅。在泡沫極度膨脹無法支撐時,銀行應先放鬆銀根,然後再慢慢收縮,這樣會給泡沫一個一個時間過程去慢慢的自我釋放,而不是過於激烈無法
控制。日本政府在1989至1990年實習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做法無異於「休克療法」,使日本經濟徹底崩潰。其實由於泡沫經濟中普遍存在這投機行為,而這種投機對於政策的反應是非常敏感的,所以貨幣政策的大起大落更容易對經濟造成不影響,避免不正當的政企關系影響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