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麼來唐朝的
⑴ 都說日本文化是從唐朝學來的,這究竟是不是真的
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就在這一年,以犬上御田秋為首的日本政苻第一次派遣唐使來到長安。後來,從公元630~894年的200餘年間,日本政府又向唐朝派出遺唐使多達19次之多。不過,有兩次受阻未能成行,有1次是為了迎接前遣唐使回國,有3次是為護送大唐使節回國,所以,日本正式委派並真正到達唐朝都城的遣唐使的次數應是13次。
然而,隨著元、明時期倭寇在我國沿海的出沒,有些學者對日本人「留學」中國大唐的目的產生了懷疑。有人認為.日本對中國的野心是蓄謀已久的,他們當初來大唐不僅僅是為了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學習,更多的是為了窺探中國,或者是在窺探中國的同時,順便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而對於「遣唐使」和「倭寇」這兩個稱謂,有人說,日本本就是「寇」,只是因為當時他們的實力難以與大唐的國力相抗衡,故將「寇」轉為「使」,以便冠冕堂皇地出入中國。
⑵ 列舉日本與唐朝的友好往來有那些史實
唐朝時,中日交往密切。唐朝建立後的630-838年,二百餘年間,日本正式的遣唐使來中國的共12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遣唐使組織完備,設有大使、副使等,還有留學生和學問僧多人。使團成員的素質較高,以便更好地吸收唐文化。遣唐使向唐朝贈送禮品,唐朝回禮,這實際上是兩國的貿易。日本留學生在中國長期學習,與中國詩人學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日本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在傳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大化改新」。文化方面,他們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在社會生活上也深受影響,至今仍保留唐朝的某些風尚。如建築、書法、飲食、茶道和節日等等。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最有影響的是高僧鑒真。唐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和弟子帶去了大量書籍文物和許多葯方,在日本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文化。如鑒真設計了唐招提寺,至今尤存,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鑒真還幫日本人辨別了許多葯物,日本葯商界奉他為始祖。通過中日兩國的不斷交往,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技術以至生活風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
⑶ 唐朝就有很多外國人,他們都是從哪裡來的呢
在抗擊疫情的同時,一個話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那就是外國人來我國生活定居(不改變國籍)。大多數人的態度是反對的。反對的理由是中國地少人多,人口基數14億。有什麼樣的人才?目前,重點是留住在中國學習取得成功的人才,而不是讓更多的外國人進來。中國不是移民國家,也不具備像美國那樣容納移民的客觀條件。
為什麼唐朝的時候中國有那麼多外國人,他們是從哪裡來的?
其實接受外國人是一個國家博大胸懷的體現,而不是一味的閉關鎖國。再說現在是全球化時代,誰能離開誰?最大的問題是數量有限。我們要的是一大批能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的高精密人才,而不是一大批來搶飯碗甚至搶老婆的人。
在我國歷史上,也有一個時期,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就是「萬國來朝」的大唐。有人說唐朝社會發展不如宋朝繁榮。唐朝以後,宋朝繼承了唐朝和五代十國的社會發展成就。不應該更繁華嗎?與宋朝相比,唐朝雄壯而精緻。但是唐朝有一個特點,就是對外包容性很強,這是宋朝無法比擬的。來到唐朝的外國人主要指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阿拉伯人,甚至非洲人。
唐朝有非洲人?這在學術界還是有爭議的,但唐朝確實出現了黑人,當時被稱為昆侖奴。黑人出現在唐朝前200多年,還是個女人,東晉孝武皇帝司馬曜的母親李陵容。李陵容是會稽司馬昱宮的紡織工人,身材高大黝黑,一點也不像中原人。唐代,社會上昆侖山越來越多。這些人是從哪裡來的?據《舊唐書·林逸傳》記載,臨猗國南部的人都是卷發,皮膚黝黑,人稱昆侖。林逸在哪裡?位於東南亞國家越南的中部。如果是這樣的話,李陵容可能來自東南亞。
這種叫昆侖的黑人在東南亞很多地方都有,比如印尼的蘇門答臘島。還有一種說法是東非黑人可能通過各種渠道渡海到東南亞,然後進入中國。怎麼來的?最大的可能是有專門販賣非洲人的跨印度洋「蛇頭」。
讓我們看看地圖。東非和東南亞被印度洋隔開。如果有船,這個距離應該不難穿越。與東南亞隔海相望的是阿拉伯半島,那裡很多阿拉伯人航行過馬六甲海峽,北上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如當時的兩個國際港口廣州和泉州。唐朝是國際強國,自然不會拒絕外國人來中國。唐朝為了管理這些人,在廣州、泉州設番坊,由外地人自己推薦的閑人管理。
五代十國在兩廣建立了南漢國,國主姓劉,自稱劉鵬程。有學者認為,南朝劉氏家族可能是阿拉伯人到唐朝的後裔,如日本學者藤田豐八。證據是《北夢》里有一句話評價南漢高祖柳岩之父劉謙:「(嶺南使周衛娶侄女劉謙,妻子反對,說劉謙)不是我家,他的心會不一樣。」還有人說這個「氏族」指的是士族,不一定代表劉謙是阿拉伯人。
由於地理原因,唐朝與日本和朝鮮半島有著密切的聯系。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堪比今天的美國。為了向唐朝學習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文化,日本經常向唐朝派遣使節,每次都有數百名日本人來到唐朝。事實上,在唐朝之前,日本就已經派出隋大使,比如著名的小野姐姐。來到唐朝的最著名的日本人之一是李白最好的朋友阿部中馬路,他的中文名字叫晁衡。晁衡返回日本,但不幸在海上翻船。晁衡溺水的消息傳到唐朝,李白痛哭流涕。為此,李白寫下了著名的《哭朝卿亨》,《日本朝卿辭帝都》,繞澎湖起航。明月不歸碧海,白雲滿綠。」事實上,晁衡沒有死。
留學生一般安排在國子監學習。因為中文水平差,這些新來的留學生送了一些導師。留學生也分為三種:學習型學生、受益型學生和歸國型學生。想出國留學,長期深造的,叫學者;來中國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和造詣,來學習的叫請一聲。還有一種是和唐特使一起回去,這叫歸國留學生。除了學習傳統經典、文學、法律等學科,還有一些留學生專攻中國藝術和工藝。比如日本就有人來學國畫書法和中醫。唐朝的這些先進文化和技藝帶回國內後,也促進了各國這些相關產業和領域的發展。
最後一個問題,這些人當時是從哪裡來的,靠什麼交通工具來的?
唐代陸海路線四通八達。東北有多條通往朝鮮半島和日本的路線,西部有絲綢之路的擴張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可以到達中亞、阿拉伯和紅海,南部有南洋群島。
⑷ 古代日本人到唐朝留學僅是為了學習嗎
現在出國留學,可以說是一個很多中國人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不過針對的是,中國學生去國外留學,尤其是歐美那些國家。其實很久以前,大唐就經常來迎接各國的留學人員,其中日本商人和使節更是經常來。這種就是大家比較熟悉「遣唐使」,其實這種從隋朝就已經開始了,雖然中斷一段時間。不過到了李世民剛即位,這個又開始興起了。
⑸ 日本人原於中國唐代嗎
都錯了!它們是北宋年間武松他哥大郎的後代!
武大郎的故事 ~
話說潘金蓮愛上西門慶後,武大郎很生氣,但他也實在沒辦法。打吧,打不過西門慶,說吧,潘金蓮又不聽。士可殺不可辱,一氣之下,武大郎決定投黃河自殺。他在水中漂呀漂,被海水卷到幾個島子上。當地的漁民將他打撈起來,發覺還有一口氣,趕緊做人工呼吸,將垂死的武大郎救活了。
漁民們大喜,奔走相告,說是島上來了一個高大、英俊、威猛的男人,咱們祖祖輩輩都這么矮,要利用這位先生的身高優勢來改良咱們的人種,推他作咱們的國王。於是武大郎就作了國王。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武大郎很快有了一大群王子。這些王子散到民間,與平民的女子婚配,於是從此以後,當地居民的身高有了顯著的提高。
武大郎作國王,開頭還相當勤勉。每天都是"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早早退朝"。過些日子,他發覺很沒勁。官員們雞毛蒜皮的事都要講半天。於是他說,你們以後把事情的重要內容寫成奏摺,交給我看。官員們很驚奇,說什麼叫"寫"?我們不識字,不會寫。武大郎說,好吧,我給大家辦個補習班,掃掃盲。然而,學習非但不比上山砍材,打魚曬網簡單,大家也不習慣一天跟紙筆打交道。於是大郎皇帝苦口婆心,教導各位朝廷命官,學習文化乃是治理國家、振興國家之道,並強調必須勉強而為之。該島人民至今稱學習為「勉強」。大郎用自己有限的知識,給官員們開了掃盲班,學習文字。但武大郎是個賣燒餅的,只認識很少一些字,很多字他只記得一些偏旁部首。官員們學習以及往外傳播的時候,又忘掉了一些字的一些部分,於是這就形成了目前的一種「假」文字∶平假名、片假名之類。這是東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大郎推行這項改革後,得到了更多的擁護。有一天他發覺臣民們沒有姓名。於是他說,這可不行,大家得有名有姓才行。當然,趙錢孫李你們沒法叫了,誰住哪就姓哪吧。於是有了"田中"、"松下"、"山口"之類的姓。至於名字,就"一、二、三、四"的排吧。但老大不能叫"大郎",那犯了我的忌諱,只能叫"太郎",老二不能叫"二郎",那犯了我弟弟武二郎的忌諱,只能叫"次郎"。其餘你們就按順序叫,我沒意見。於是這個國家有了"山口太郎"、"田中次郎"等等名字。
武大郎當國王以後,老是山珍海味,都吃膩了。他想起當初自己在海上漂流的時候,沒有東西吃,只能捉魚生吃。現在回想起來,那味道還是相當好的。於是他叫自己的廚師做魚的時候一定只是生做,不用做熟。這道菜推廣以後,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並從此成為該國的一道名菜。
武大郎還發現,當地人民還是象中國人一樣,睡覺時是睡在床上。他很生氣,想當初自從潘金蓮和西門慶搞了婚外戀後,西門慶經常到自己家來,搞得自己沒有地方睡,只好睡地上。我當國王的都居然只能睡地上,你們也只能睡地上!這樣卧薪嘗膽才能不忘奪妻的恥辱!於是他照這意思頒布了一項法令。從此以後,該國的人民從此只能睡在鋪塊席子的地上,這就是所謂「塌塌米」。
武大郎想,在中國,當國王那叫氣派,前呼後擁、旗子滿天飛。咱現在這國家,連個標志都沒有,那多沒勁。於是他把自己賣燒餅時的圍裙拿出來,叫太監洗洗,還算是白色的,就用它當旗子。旗子上總得有個標志吧。武大郎腦袋裡所有的印象,只有賣過的燒餅。於是他烙了一個紅紅的、圓圓的的燒餅,貼在圍裙的中間。這就成了那個島國的國旗。
武大郎當了若干年國王,無疾而終。他臨死之際,仍然因為打不過西門慶、報不了奪妻之仇而耿耿於懷,於是留下遺訓,要子孫後代找西門慶報仇雪恥。後來他的子孫們便日操夜練,並到少林寺偷學了幾招功夫,為了紀念國王武大郎,取名為「武氏道」(後來由於學功夫的人文化程度低,加上該國文字是「假文字」,被傳成了「武士道」),又因為武大郎是白手得天下的,這些功夫又被稱為「空手道」。到了元未明初,武族後人便開始派人登陸中國大陸,尋找西門慶報仇,卻被咱國英雄戚繼光趕了下海,那便歷史上的「抗倭」。
進入二十世紀,武族人在中國自北向南,由東而西,踏碎我河山大半,還是沒有尋著仇人西門慶。於是他們居然要中國人學習他們的「假」文字,要中國人取他們那樣的名字,要中國人在"圍裙燒餅"旗下面實現"大東亞共榮"。這真是讓當時在戰場上打不贏的中國人笑掉了大牙。
最近,武大郎的後人據說有可靠情報,懷疑西門慶隱居在福建一帶,於是福建對面的釣魚島,好像整天有人在那裡賣燒餅了。
⑹ 日本人是來源於中國唐朝嗎
不是,日本人部分來源於中國大陸,但比唐要早,先秦時期甚至更早就有人渡海入日本。記載中比較有名的是秦朝求仙的徐福。另外東漢光武年間日本使者便來到中國,被光武帝賜「委奴國王印」。另外日本人中也有部分馬來血統,可見其祖先並非單純的漢族。 總得來說,大陸地區和日本的交流往來早於秦就開始了。自然比唐要早很多。
⑺ 日本多次派使節到大唐,他們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一、遣唐使的由來
遣唐使的前身其實是遣隋使,當時隋朝在整個東亞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綜合國力甚至超過唐朝天寶年間。
當時日本正值聖德太子當政,於是就在公元607-614年數次派遣使節到隋朝,其主要目的是學習佛法,順便交流一下文化。
⑻ 古代日本人到唐朝留學,真的是為了來學習嗎
現在出國留學,可以說是一個很多中國人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不過針對的是,中國學生去國外留學,尤其是歐美那些國家。其實很久以前,大唐就經常來迎接各國的留學人員,其中日本商人和使節更是經常來。這種就是大家比較熟悉「遣唐使」,其實這種從隋朝就已經開始了,雖然中斷一段時間。不過到了李世民剛即位,這個又開始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