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稱幕府將軍為日本國王
㈠ 日本幕府將軍相當於中國的什麼官職
日本幕府將軍可以說是日本武將最高層次,論級別的話有點類似漢朝時期的大將軍一職,用現在的觀點看的話,就是中央軍委主席這一級別,而且權力更大。而且到後來,可以說架空了天皇,相當於是東漢末年的曹操一樣,是古代日本真正的實權人物。
幕府將軍的發展可以說經歷了三個階段:
初始階段。始自奈良時代,當時此職位平時不常設,每有徵伐由朝廷命將出征,大將有權自行開府。這實際上是從我國的「開府」、「持節」而來,連「幕府」都是我國的相應詞彙。自坂上田村麻呂之後,這一官職基本固定為「征夷大將軍」,因此,多將田村視為第一個征夷大將軍。此階段的幕府將軍是公家朝廷的將領,不具有後來武家政權「幕府」的意義。
勃興階段。日本歷史上,源氏消滅平氏後,決定借用「征夷大將軍」一職來建立獨立於公家朝廷的政權結構,自源賴朝始,「征夷大將軍」成為武士政權元首的固定官職,「幕府」成為武家政權的穩定組織架構。此時期,幕府將軍不斷強大,架空天皇。
衰亡階段。此階段主要是德川幕府末期。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佩里率領艦隊兩次闖進江戶灣,迫使日本開港通商,史稱黑船事件。德川幕府屈服於列強的軍事壓力,連續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和協定,出賣大量的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幕府成為社會討伐的目標,日本封建陣營出現分化,一些中下級武士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刺殺主張開國的幕府當權者,襲擊外國人等等。由於種種局限性和受到幕府和西方列強的鎮壓,宣告失敗。人們開始認識到要真正富強,就要推翻幕府統治,倒幕運動開始了。1868年1月3日,西南各諸侯率兵包圍皇宮,解除德川幕府駐後宮警衛隊的武裝。他們簇擁著年少的明治天皇,召開御前會議,宣布「王政復古」,大權全歸天皇掌握。
㈡ 你知道中國的大明皇帝冊封了誰為「日本國王」嗎
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江戶幕府的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公元1543~公元1616年),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後改名元康,最後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生於名古屋附近的岡崎,為岡崎城主松平廣忠之子,1616年被明皇帝冊封為「日本國王」。 公元1568年,德川家康的同盟者織田信長進入京都,邁出了統一全國的第一步。
㈢ 中國古代所稱的「日本國王」是什麼是天皇
“日本國王”其實是中國古人對日本掌權者的稱呼,這個稱呼的對象並不一定是天皇。在中國古代,古人對日本的稱呼是“倭國”,日本人則被稱呼為“倭寇”。與此同理,日本的領導者就被中國古人稱呼為“倭王”。這個稱呼一直使用到唐朝,之後中國人對日本領導人的稱謂便變更為“日本國王”。“日本國王”這個稱呼自此以後便一直沿用了下來,直至清朝時期才停止使用。
後來懷良親王受到幕府打壓,而幕府則有意向對明朝朝貢。但是明朝卻認為幕府並非正統,所以並未答應。日本幕府不願就此放過與明朝貿易的機會,於是便將朝貢名義從“日本徵夷將軍”改為“日本國王”。之後足利義滿便被朱棣冊封為“日本國王”,但是實際上他只是一個將軍。自此以後,以“日本國王”名義與明朝往來的日本領導人就都是幕府將軍,而非天皇。待日本的德川吉宗掌權之後,“日本國王”這一稱號便被給予廢除。
㈣ 德川幕府的將軍,為什麼也可以稱為君主 別忘了天皇還存在呢,可幕府的將軍 卻也被稱為君主
日本的天皇一直在某些實權派的控制之下,德川幕府就是在當時握有軍權的實權派,可以稱為「君主」,但不可以稱天皇,天皇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他是日本人心中的神,神是什麼也不用做的。
㈤ 為什麼日本將軍統治時期叫幕府
【中國幕府】
古時軍隊主將的府署設在帳幕內,因稱。後也稱軍政大官僚的府署:入幕府辦事。
軍事指揮機關
據明朝劉基所著的百戰奇略,張文才的譯注,幕府指古代將帥出征,所設最高指揮機關以帳幕搭設而成,故稱將帥之府署為「幕府」。
明清的地方軍政大吏所轄督撫衙門,也稱「幕府」。
延伸
習慣上也稱親王,將軍等的參謀團隊為幕府。比如李白曾經被永王招至幕府。
編制
幕府之中,一般有「長吏」、「丞」、「參軍」、「主簿」等官職。
例子
到了漢魏以後,「開府」成為一品的榮銜。
諸葛亮《前出師表》中,曾用「宮中」「府中」分別指代內侍和朝臣。
唐代曾有多位公主開幕府。最先是平陽公主因為掌兵而開幕府,其後唐中宗年間,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均開幕府。
【日本幕府】
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常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進行對國家統治,其最高權力者為征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 始於1185年終於1867年共682年,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
日本古代有著長期軍人干政的歷史,軍事強人以成為征夷大將軍(俗稱幕府將軍,簡稱將軍)為志向,開設幕府,為軍人的最高指揮機構。大部分的幕府將軍,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為以軍事統治進行封建采邑,凌駕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也可以說是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統治國家。
幕府政治 (ばくふ)(Bakufu Politics,or shogunatepolitics)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一詞始自古代漢語,指出征時將軍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衛大將住所,轉指武士首腦征夷大將軍(簡稱將軍)府邸,以後又稱將軍為首的中央政權為幕府。始於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中經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戶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
「幕」意指軍隊的帳幕, 帳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財寶和文件的地方,江戶時代中期以後意味變成了政府機構。有人認為「鐮倉幕府」和「室町幕府」事實上是當代用詞; 當時人們並未稱呼過鐮倉和室町政府機構為「幕府」。
鐮倉幕府
由關東武士首領源賴朝創立,成立時間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在1180年源賴朝起兵反對平氏政權至1192年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這段時間內。源賴朝實行獨裁,其幕府設在鐮倉,有負責幕府領域內行政與財務的政所、統轄與源氏結成主從關系的御家人(武士)的待所、和審理御家人訴訟的問注所。將軍任命御家人到全國各地任地方行政單位「國」的守護和各庄園的地頭,掌握地方警察、征稅和土地管理權。鐮倉幕府是以將軍為首,御家人為骨乾的武士政權,與天皇為首的朝廷並存,但握有實機。1199年源賴朝死後,幕府大權漸由源氏外戚北條氏控制。1203年北條時政就任政所首長別當,1213年北條義時兼任政所和侍所兩別當職,總轄幕府,稱執權,幕府遂由將軍獨裁向北條氏執權政治過渡。1221年(承久三年),不滿幕府存在的後鳥羽上皇發動討幕戰爭(承久之亂),旋被打敗。戰後,幕府流放後鳥羽等3個上皇,廢仲恭天皇,另立後堀河天皇,新設六波羅探題以監視皇室,並沒收參與叛亂的皇族與貴族的庄園3000餘處。幕府權力超過朝廷,甚至干預天皇的繼承。北條泰時除設連署,任命北條同族人員擔任外,為緩和武士內部的矛盾,爭取御家人的支持,於1225年設置評定眾,由15名有勢力的御家人組成,與北條氏共同參與幕政。1232年公布第1個武士政權成文法《貞永式目》,共51條,為武家法律之本,並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法律,表明鐮倉幕府的成熟與鞏固。鐮倉幕府後期,由於農民反抗和「御家人」貧困,社會矛盾日益表面化,特別是在1274年和1281年的兩次抗元戰爭之後,中小武士因未得賞賜,對幕府日益不滿。北條氏得宗(即嫡系)為鞏固統治,僅任命本家子弟為評定眾與守護,獨攬幕府大權。1324年,後醍醐天皇舉兵倒幕,1333年下野豪族足利尊氏響應,5月上野豪族新田義貞攻入鐮倉,鐮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親政,第二年改年號建武,是為建武中興時期。
室町幕府
足利尊氏不滿後醍醐天皇輕視武士利益的政策,於1335年起兵反叛,1336年攻佔京都,立光明天皇為傀儡。11月仿鐮倉幕府《貞永式目》制訂《建武式目》,共17條。在京都開設幕府。12月,後醍醐天皇逃往京都以南的吉野,自稱正統,形成南北兩個朝廷的對立(見南北朝時代)。至第3代將軍足利義滿時,幕府達到全盛,1378年在京都室叮建成幕府新址,1392年合並南北朝,實現對全和的統治,朝廷名存實亡。幕府機構進一步完善:將軍下設管領,總轄幕政,輔佐將軍,由足利民同族的守護大名斯波、細川、畠山3家輪流擔任,稱「三管領」。其下設待所司警衛、政所司財政、向注司文書、評定眾和引付方司訴訟。其中最重要的詩所首長稱所司,由山名、一色、赤松、京極四家輪流擔任,稱「四稱」,可見室町幕府實際是以將軍為中心的強大守護大名的聯合政權。將軍直轄領地狹小,直屬軍事力量少,權力不如鐮倉幕府初期的將軍。統治各「國」的守護大名,擁有領地、武士和家臣團,具有強烈的地方割據性質,自足利義滿時起,守護大名的叛亂事件時有發生。由於幕府和守護大名加緊剝削,各地不斷發生稱作「士一揆」的地侍、農民聯合起義,也動搖了幕府統治。第8代將軍足利義政時,爆發統治階級的大規模內亂應仁、文明之亂(見應仁之亂),從此進入室町幕府後期——戰國時代。此後幕府與守護大名勢力均一蹶不振,地方領主與武士則趁機發展勢力,彼此混戰。農民的反抗也更加激烈,著名的有山城農民起義(1485~1493)和一向宗暴動等。至16世紀中葉,一些地方領主與武士已經發展成為控制一方的戰國大名,著名的有甲斐的武田信玄、三河的德川家康、尾張的織田信長、中國的毛利元就等。他們在領國內把地方領主組織為自己的家臣團,積極發展工商業,積蓄經濟力量,頒布法令,直接統治農民,形成割據勢力,而幕府的控制范圍僅限於近畿一帶。在角逐中,織田信長的力量逐漸超過其他戰國大名,1568年進入京都,1573年滅亡室町幕府,日本走上統一的道路。
織田信長死後,部將豐臣秀吉繼承其事業,在1590年完成統一日本大業。但豐臣秀吉並未開設幕府,1585年被天皇任命為關白(見攝關政治),次年兼任太政大臣,利用朝廷權威鞏固自己的權利。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德川家康推翻豐臣政權,重開幕府政治。
江戶幕府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設幕府,至第3代將軍德川家光時,幕府機構大體完備。幕府領地約佔全國土地四分之一,其餘由大名(諸侯)領有,稱藩國。將軍是全國最高統治者,下設老中,決定政策,統轄政務,負責控制朝廷、大名與外交;另設若年寄,負責掌握幕府領地與直屬家臣,還設寺社、江戶町、勘定三奉行,分掌寺社、財政與江戶市政、幕府直轄領地內的訴訟。幕府在直轄領地設郡代或代官,通過測地、村年貢承包制、五人組制等,直接控制農民。德川將軍權力較鐮倉、室町時代強大。大名是各藩國的統治者,下設家老、年寄等,直接統治人民,擁有領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貢徵收權等。幕府設巡見使及被稱為目付的監察官監督各藩國,並採取大名參觀交代和大名改易等辦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國仍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形成在德川將軍控制下的各藩國分割統治的政治體制。17世紀末,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幕藩體制出現危機,表現為幕藩財政困難,農民起義頻繁。為應付危機,幕府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40年代先後實行享保改革、寬政改革、天保改革,但均未奏效。1854年日本開國後,民族危機又加劇了封建制危機。薩摩、長州等西南強藩,在改革派下級武士推動下,逐漸採取與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興業,抵抗外敵。在幕末農民起義和薩長等西南強藩為中心的倒幕運動壓力下,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於1867年末被迫宣布「奉還大政」。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經1868~1869年的戊辰戰爭,徹底打倒幕府勢力。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結束。
㈥ 日本只有天皇沒有國王,那古代的「日本國王」是誰
“日本國王”這個稱呼其實是其它國家對日本當權者的稱呼,稱呼對象並不一定是日本天皇,在日本幕府時期這個稱呼的對象其實是那些幕府將軍。就中國對日本掌權人的稱呼來說,因為一開始中國古人常以“倭國”稱呼日本,所以相對應的他們的掌權人就是“倭王”。待進入唐朝之後“倭王”這一稱呼逐漸被“日本國王”取代。這個時期的日本尚未進入幕府當權的時期,所以這里所說的“日本國王”其實就是指代日本天皇。
自這之後“日本國王”這一稱呼所指代的對象便變成了幕府將軍。不過在日本進入江戶幕府時期之後幕府將軍因顧及到日本天皇的顏面而將稱呼改為“日本國大君”,不過該稱呼在第六任、第七任德川將軍時期又再次變更回“日本國王”,後在第八任將軍繼位之後就又再一次變回“日本國大君”。與此同時,“日本國王”這一稱呼也就此遭到了淘汰。
㈦ 歷史上中國冊封了誰為日本國王
中國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就冊封過日本國王,當時稱為倭王,並賜冠服和金印。
東漢初年,日本國王遣使入漢都洛陽進貢,願為漢臣藩。求漢皇賜名,漢以其人矮,遂賜「倭國」。其王又求漢皇賜封,光武帝又賜其為「倭奴王」。當時,日本想借著臣屬於漢王朝樹立自己權位和王位。因此舉國大喜。並受賜「漢倭奴國王印」
三國曹魏時期,古倭國曾在九年時間內五次向洛陽的中原王朝進貢,並首次掀開了中日兩國互派使者的新篇章。
之後晉、南北朝、隋、唐都有封賜。唐後契丹強盛,日本向契丹稱臣;之後向金稱臣。元二次征伐日本,設日本行省(二次都失敗,元自我安慰而已)。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永樂皇帝派鄭和出使日本,冊封足利義滿(日本動畫片一休里的幕府將軍)為日本國王。足利義滿拜領明朝的冠服,並向明朝稱臣。之後日本的足利義滿、足利義持、足利義教三位幕府將軍都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在日本國內影響較小)。
足利家族的義政、議澄、義晴也使用過「日本國王」的封號。
明萬曆皇帝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豐臣秀吉並沒有接受,想回擊的時候掛了。
天皇是中國唐朝帝王的專用稱謂,在清代中國與日本交往中一直延用明代稱謂,用日本國王這一稱謂稱呼日本君主;到甲午戰爭後更改。
㈧ 明史提到的日本王是指征夷大將軍還是天皇
日本當年分公家和武家足利義滿(源道義)當時就是明朝欽封的日本國王
當時日本掌權的是幕府 其首腦是征夷大將軍 所以當時明以為將軍就是日本王 例如在朝鮮壬辰戰爭中 中國致豐臣綉吉的國書中 就把對方當作日本國王了 其實當時 綉吉的官職是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