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明治45年是什麼時候

日本明治45年是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 2022-07-21 19:04:29

① 明治三十五年是哪年

明治年號是日本天皇睦仁所用,共四十五年,1868——1912。

明治三十五年,即公元1902年。

1902年是日本明治35年,大正天皇是在1912年繼承皇位的,明治天皇,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名睦仁,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代天皇,孝明天皇統仁次子,萬延元年(1860)被定為儲君,並賜名睦仁。

慶應三年(1867年)其父孝明天皇突然去世,睦仁繼承天皇之位,並經歷江戶幕府戊辰戰爭,推翻德川幕府的統治並實行「王政復古」,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慶應四年(1868年)改元「明治」,採取「一世一元制」。

明治元年(1868年)頒布一系列維新舉措,實行明治維新,將日本從一個落後的封建制國家發展為工業化世界大國。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確立了自己的權力。明治二十一年(1890年)頒布《教育敕語》,推行封建的軍國主義的教育方針。

② 日本明治時期是哪年

日本明治時期是1868年10月。

明治是日本的年號之一。在慶應之後,大正之前。這是日本大化以後的第244個年號。當時是慶應體制的過渡時期,「明治」是憲政上的第一個年號。另外,這是「一世一元之制」下的第一個年號。

明治時代指的是從公歷1868年10月23日(明治元年9月8日)到1912年(明治45年)7月30日的期間,明治天皇踐祚2年後隨著即位而改元,所以最初的2年與明治天皇在位期間不一致。

新歷的實施

從1873年(明治6年)開始,日本的歷法進行了修改,在新歷的基礎上採用了太陽歷。以前的歷法是基於太陰太陽歷的天保歷,以後,在日本說到舊歷就是指天保歷。

具體來說,改歷是將天保歷(舊歷)的明治5年12月2日的第二天改為新歷的明治6年1月1日。這樣,公歷(格里歷)和和歷的日期就一致了。

③ 抗戰時期日軍戴的明治45年式軍帽,大約是在一九三幾年之後被略帽逐漸替代

昭和十三年(1938年,日本皇紀2598年)5月31日第392號敕令,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陸軍進一步修改現有軍服並定名為「九八式」軍服。

④ 明治 大正 昭和 平成 西歷分別是幾幾年

1、明治:公元1868年至公元1911年。
明治作為日本天皇睦仁的年號,公元1868年--1912年日本使用此年號,共計四十五年。
明治天皇在位期間日本進行明治維新,維新的主要成果是日本近代工業迅速崛起。日本從此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並使日本成為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2、大正: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4日。
出典:大正是出自《易經》第十九卦中的「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大正這一年號過去曾四次被選為候補,於明治改元時被採用。
3、昭和: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昭和年號取自《尚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昭和時期是日本年號中所用時間最長的,合共64年;但由於開始時是年底、終結時是年初,所以若嚴格計算,則為62年又2周。
4、平成:1989年1月8日,皇太子明仁即位,並自同日起改元平成,沿用至今。
平成是出自《左傳》、《史記》;《五帝本紀》中的「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以及《尚書》《虞書·大禹謨》之中的「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取其「內外、天地能夠平和」的意思。 平成在慶應改元之際曾經被作為年號候補之一。
5、西歷:即「公歷紀元」,使用格里歷,以傳說中的耶穌出生之年為元年。

⑤ 日本明治時期是哪年呢

日本明治時期是1868年~1912年。

「明治時代」為日本時代中的一個階段,為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至1912睦仁天皇去世的這44年。睦仁天皇是去世後才被稱為明治天皇。持續了長年的武士時代落下帷幕,國家以天皇為中心開始發展,改革的中心地「江戶」改名為「東京」。

日本明治時期的影響

明治維新改革過程中最為有效的政策就是加速推行現代化的發展。千百年來,日本的發展一直以中國為榜樣。日本主要是吸取中國文化、政治、學術、藝術等,所有一切都以中國為楷模。'明治維新'後,日本轉而以歐美等西方國家為榜樣,使日本逐步歐美化。日本統治者認為,只有這樣,日本才可以在國際社會上獲得一定的地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明治時代

⑥ 日本平成四年是哪一年

日本平成四年是1992年。

平成(日語:へいせい)是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的年號,使用時間為1989年1月8日-2019年4月30日。另外,平成的上一個年號為昭和。

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清晨,裕仁病逝。同日下午,日本政府高層召開會議,討論新天皇即位後採用的年號名稱。當時曾經考慮採用的名稱包括「平成」(heisei)、「修文」(syuubun)、「正化」(seika),但因為「修文」及「正化」二者若以羅馬字略寫,首字母皆為「S」,會與剛結束的「昭和」年號易混淆,故此閣員一致決定以「平成」為新年號。

年號地位

「平成」在日本慶應改元之際(1865年)曾作為年號候補之一。

「平成」也曾在中國北宋神宗元豐改元之際(1078年)作為年號候補之一。

「平成」是日本歷史上使用時間第四長的年號(昭和64年,明治45年,應永35年)。

「平成」也是世界歷史上使用時間第十七長的年號(昭和64年,康熙61年,乾隆60年,大興57年,同慶55年,建福51年,萬曆48年,景興47年,嘉靖45年,明治45年,延昌41年,建國39年,永曆37年,嗣德36年,應永35年,光緒34年,天禧34年,建武32年,紹興32年,洪武31年,至元31年)。

⑦ 明治二十六年是公元多少年

1893年。

「明治」是日本天皇睦仁的年號(1868年--1912年)共計四十五年。慶應四年(1868年)1月,倒幕派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的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交給天皇睦仁。

3月發布《五條誓約》,接著倒幕軍在京都附近打敗幕府軍 ,不久又進占江戶。7月,睦仁將江戶改名為東京。8月27日舉行即位典禮,9月8日改年號為明治。

即1868年為明治元年,1869年為明治二年。以此類推,明治二十六年即為公元1893年。

(7)日本明治45年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明治年間的歷史大事:

1、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

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2、甲午戰爭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日甲午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治維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治

⑧ 日本明治年間是指多少年是中國的什麼時期

指公元1868年--1912年,當時中國處於清朝時期。

明治作為日本天皇睦仁的年號,在公元1868年--1912年日本使用此年號,共計四十五年。

明治天皇在位期間日本進行明治維新,維新的主要成果是日本近代工業迅速崛起。日本從此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並使日本成為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一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改革。

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迫末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8)日本明治45年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明治維新介紹:

明治維新是發生在日本倒幕運動之後的事情,在十九世紀的六十年代,日本受到了西方資本注意的強烈沖擊,並且借著這個沖擊一舉推翻了統治日本多年的幕府政府,使其永遠地成為了歷史。

並且明治天皇在推翻幕府政權之後遷都東京,隨後便開始了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一場由上而下進行的、以全面西化為形式的改革運動。

在明治天皇於1868年建立了新的政府以後,日本便開始了近現代的政治改革,並且運用英國所使用的君主立憲制政體,大力發展教育,使得民眾得到全面的「文明開化」,除此之外還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進行日本的工業化改造。

日本的明治維新也使得日本成為整個亞洲第一個進行工業化改造的國家,也由於日本的明治維新,日本逐漸成為世界強國之一。

因此日本的明治維新可以說是日本歷史上最為重要的轉折點之一,也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治

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⑨ 請問日本明治40年是公元哪一年

公元1907年,公歷平年,共365天,53周。農歷丁未年(羊年),無閏月,共354天。清·光緒33年。
明治作為日本天皇睦仁的年號,在公元1868年--1912年日本使用此年號,共計四十五年。

⑩ 日本明治時期大概是什麼時候

明治時期-明治時期
在19世紀中期的亞洲,日本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所實行

明治時期的苛政,不時激起眾多以務農為業的百姓反彈。對外則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只有荷蘭與中國(大清帝國)的商人被允許在原本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長崎繼續活動;此外德川幕府亦嚴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時期,在日本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家庭手工業或手工作坊。作坊內出現了「僱用工人」制,形成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在商品經濟型態的快速擴展下,商人階層,特別是金融事業經營者的力量逐漸增強。商人們感覺到舊有制度嚴重-{制}-約著他們的發展,於是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藩地諸侯)、武士,和要求進行制度改革的商人們組成政治性聯盟,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實力基礎。
1852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領艦隊進入江戶灣(今東京灣)岸的浦賀,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史稱「黑船事件」(亦稱「黑船開國」)。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除長崎外的下田和箱館(函館)兩個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由於接踵而來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 日本封建陣營出現分化,中下級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勢力,號召尊王攘夷。革新勢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橫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 ,主要集中在長州( 今山口縣 )、薩摩(今鹿兒島縣)、土佐( 今高知縣 )、肥前(今佐賀縣和長崎縣)等西南部強藩。這些藩國在歷史上與幕府矛盾較深,接受海外影響較早,輸入近代科學技術和拔擢中下級武士都比較積極。

幕府末期,在經濟中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同時,出現了所謂豪農豪商階層。下級武士中的革新勢力和出身豪農豪商的志士,聯合與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強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 ,展開了要求改革幕政 、抵禦外侮的斗爭,並在人民群眾推動下,發展為武裝倒幕。

明治時期-倒幕經過
1863 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隨之發生了美、法軍艦進攻下關,英國艦隊進攻薩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長州藩尊王攘夷派領袖高杉晉作提出開港討幕的戰略,決定不再提攘夷,轉向武裝倒幕,並與薩摩藩結成秘密軍事同盟。與此同時,英國也權衡利害,改變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則投靠法國,於1866 年7月發動第二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此時人民起義風起雲涌,沉重打擊幕府。長州藩聯合倒幕勢力英勇抗擊,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軍。

1867 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明治天皇 )即位,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11月8日,天皇下達討幕密敕。9日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奏請「奉還大政」,同時卻在大阪集結精兵,企圖反叛。1868年( 戊辰年 )1月3日,天皇發布《 王政復古大號令 》 ,廢除幕府 ,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8日及 10日,德川慶喜在大阪宣布「 王政復古大號令 」為非法。1月27日,以薩、長兩藩為主力的天皇軍 5000人,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1.5萬人激戰(鳥羽、伏見之戰 ),德川慶喜敗走江戶。戊辰戰爭由此開始。天皇軍大舉東征,迫使德川慶喜於1868 年 5月 3日交出江戶城,至11月初平定東北地區叛亂諸藩。1869年春,天皇軍出征北海道,於 6月27日攻下幕府殘余勢力盤踞的最後據點五畯廓( 在函館 ),戊辰戰爭結束。

明治時期-新政府的改革
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於1868年4月6日發布具有政治綱領性的《 五條誓文 》 ,6月11日公布《政體書 》 。9月3日天皇下詔將江戶改稱東京。10月23日改年號為明治。1869年5月9日

明治時期遷都東京。並頒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

•改革身份制度,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為減輕因「版籍奉還」而連帶的財政負擔,逐步廢除封建俸祿;此外亦頒布武士《廢刀令》 ,以及建立戶籍制度基礎的《戶籍法》 。

•社會文化方面,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歷制上則停用陰歷,改用太陽歷計日(年號除外)。

•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統一貨幣,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國家的中央銀行);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工商業的發展。

•教育方面,發展近代義務教育,將全國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個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一所小學區設8所小學,總計全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教育機關頒布《考育敕語》,灌輸考道、忠君愛國等思想(有人認為此舉用意在於強化最高權力集中式的社會體系,為日後的對外擴張鋪路)。此外亦選派留學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

•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制}-;並於1872年頒布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預備役2年,後來一般役及預備役分別增至3年及9年,總計12年。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此外明治政府亦發展國營軍火工業;到了明治時代中、後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占政府經費的30%~45%。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興築新式鐵路、公路。1872年,第一條鐵路——東京(新橋)至橫濱(櫻木町)間鐵路通車;到了1914年,日本全國鐵路總里程已經超過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於1882年訂立法式刑法,於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於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於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因為其宣揚忠於天皇的思想,對天皇統治國家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亦容許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傳教的禁令。

1871 年 ,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倉具視為首的大型使節團出訪歐美,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 、文明開化的口號下 ,政府積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以高征地稅等手段進行大規模原始積累,建立了一批以軍工、礦山、鐵路、航運為重點的國營企業。與此同時,引進繅絲、紡織等近代設備,建立示範工廠,推廣先進技術;招聘外國專家,派留學生出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由於過重的財政負擔曾經引起財政危機,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國營企業和礦山廉價出售給與政府勾結因而擁有特權的資本家( 即所謂政商),以優厚的保護政策鼓勵華族、地主、商人及上層士族投資經營銀行、鐵路及其他企業,培植了一批財閥。80年代中期起,以紡織業為中心,開始出現產業革命的高潮。

明治時期-天皇制專制主義和對外侵略擴張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絕對權威,建立「華族」制度以維護舊藩主

明治時期、公卿的特殊地位,並把維新功臣、財閥列入華族,培植特權階層;在經濟上扶植帶封建性的財閥和寄生地主;在意識形態上宣揚神道、皇道、儒學,並引進德國唯心主義哲學。1882年發布《軍人敕諭》 ,鼓吹武士道 。1890 年發布《教育敕語》 ,推行以效忠天皇為核心的軍國主義教育。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從幕藩領主統治的封建國家轉變為帶封建性的資本主義國家。與財閥緊密勾結的薩摩、長州等強藩出身的軍閥、官僚貴族長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過程中推行「藩閥政治」。19世紀70~80年代,日本發生了反對專制政治、爭取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權利的自由民權運動。明治政府通過暴力鎮壓和政治分化瓦解了這一運動,並於1889年頒布《明治憲法》 ,1890年開設國會,從而確立了專制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對外關系方面 ,隨著國力日漸充實 ,不斷進行交涉,要求修改條約。從1894 年開始修改條約,至 1911 年終於全部廢除 。明治初年 ,日本即蓄謀向亞洲鄰國進行侵略擴張。1874年出兵侵略中國台灣。1875年武裝入侵朝鮮,次年逼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 。1879年並吞琉球,改為沖繩縣。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國和朝鮮為主要目標的大陸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斷對外發動侵略戰爭。

明治時期-歷史意義
經過明治維新而漸趨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

明治時期;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與沙皇俄國,受到西方列強的注意,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福澤諭吉所提出的「脫亞入歐」論也在此時成為正論。
維新初期,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會地位大幅下降;而隨著俸祿漸次縮減,武士的經濟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種種皆導致士族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力抗爭因此接二連三地發生。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以鹿兒島縣為中心,於1877年所發動的西南戰爭,成為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戰役。戰敗之後,殘余的士族成員轉入地下活動,與板垣退助所主導的「民選議院設立運動」結合,透過「自由民權運動」的開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對勢力。1889年, 《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1890年,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至於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觀念上也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文藝上的影響也不小(特別是現代文學與歐式風格建築)。
另一方面,雖然明治政府銳意改革,但整體而言較為偏重促使國家強盛的結果,也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並依然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現象。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後發生並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直接或間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明治時期-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兩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們糾集對農業政策不滿的農民多次興行叛亂;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他們要求實行立憲,召開議會,萬事決於公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8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8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2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