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不吵架是什麼原因
❶ 日本人的優點 缺點
談一點自己的想法。
日本自古就被其島國文化所籠罩,狹隘之心不言自明。可就其個性上,又是什麼樣子呢?
先談談他們的缺點吧:
1、過度的忍耐:對於日本人,其本性有著中國人所無法想像忍耐性。工作,壓力,一切都是可以忍的,可以說石破天驚而巍巍不動,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忍耐性呢?我想也許他們的骨子裡邊才有一中根深蒂固的奴性。這種忍耐,每天都在聚集。積聚到一定的程度,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2、不能諒解:有一個日本人對我說,不管以前兩個日本人多麼好,一旦其中一個背叛了另一個,那麼就是永遠不可饒恕的。在我們大多數人看來,不管什麼樣的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的時候,那麼,如果真心的改正,都是可以諒解的。而日本人卻完全不同。不會給一個諒解的機會。也就是心中沒有恕這個字。
3、嫉妒心重:不論公司內部外部,個人團體,都是嫉妒心很重的。他們的嫉妒心不是藏起來的,而是明明白白的讓你知道。可以在公司里大吵大鬧,甚至大打出手。
4、人情冷淡:似乎在他們看來,都是在自掃門前雪,沒必要管別人的事情。比如公司里有人吵架,他們勸架的並不多,如果打起來了,他們覺得有熱鬧看,沒打起來,覺得很遺憾。
優點:
1、團結:雖然內部的嫉妒心重,但是當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對手的時候,他的團結將是無比強大的。一個公司內部不管怎麼鬧,當面對競爭對手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似乎是沒有任何的隔閡,按部就班齊心協力的來對付他們的對手。
2、責任心:都說日本人敬業,歸根結底,我覺得是他們敢於承擔責任,屬於自己的事情,就要踏踏實實的完成,不會偷工減料,不會拖拖拉拉。中國人現在最缺少的一個品德也就是這一點。
應該就這么多了吧
❷ 日本女人會和丈夫吵架嗎
夫妻之間吵架是很正常的,婚姻有的時候吵架比不吵架的好,但不要冷戰就行.夫妻之間因該多點的溝通,俗話說得好:"百年修來同船渡,千年修來共枕眠".
❸ 日本人為什麼永遠都這么不合群這和他們的民族性格有關嗎
1、一些熟悉的日本人,曾經這樣對我說過:許多是日本人都比較內向;內心比較封閉;小心眼兒等等。
2、在日本國內,拓展人脈和視野,同樣是被日本人重視;
3、日本作為一個出口大國,許多日本人的父母長期在歐美工作,他們的孩子在歐美長大,他們的日語反而是回日本後現學的,因此,我見過幾個日本人公司職員,他們的英語和美國人一樣;也和日本的醫生打過交道,他們寫的東西,用詞很准確。由於日語發音的局限性,日本人在日本國內成年後,他們發捲舌音很困難。聽、說、讀、寫四個環節里,說的能力是低於中國人的,但是聽、讀、寫的平均水平還是可以的,大量的英語詞彙直接在日語里使用,比如香煙,日語漢字寫成「煙草」,發音和英語「Tobacco」一樣;再如等離子電視,日語發音和英語「Plasma」一樣。
❹ 歷史上日本人都是很兇的,為何現實中日本人說話很溫柔
一鍋老鼠屎壞了一鍋湯,而且這些老鼠屎格外的引人注目。不過很多歷史記載都是摻雜個人感情的,古時候我國對待日本的態度可不好,唐朝時候的看不起,後來因為倭寇的出現,明、清時直接就是厭煩,近代抗日戰爭的出現,導致更多人開始仇恨日本。
三、時代進步後來科技快速的發展,交通不再是難題,兩個種族之間也有更深的了解,而且現在已經是文明社會了,再也沒有了之前的袁術和暴戾,再加上日本人極其看重禮儀,所以咱們才能看到溫柔的日本人,時代畢竟是不斷在進步,總拿以前的目光看現在的人是不對的。
❺ 日本至今不願向中國道歉的原因是什麼
日本身為一個擁有幾百年以上文明的國家肯定有自豪感,但他們知道中國是他們的祖宗,而他們又做了對不起祖宗的事,死扛了幾十年,不讓自己本國人接受正確歷史,如果直接道歉,日本不只是面子連信譽肯定大大丟近,在自國人面前抬不起頭來,再加上日本現在壓力大,國民早已經沒有二戰時候的榮譽感,到時候人心散則國不長久,這對日本來說是自掘墳墓,但是歷史就是歷史,真相不會被埋沒的,日本這個大雜燴文化的國家註定要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❻ 日本女人是不是很溫柔,嘴巴甜,很少吵架
也不是,要知道什麼類型的女人都會有的
❼ 日本人嫌中國人太吵,日本人為何如此「安靜」
日本人從小教育他們不能打擾到別人,所以素質很高,並且生在一個安靜的環境里,逐漸也就適應了這種安靜的生活。日本對於安靜是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並且體現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比如坐地鐵。
△ 給需要的乘客讓座,不過小編醬發現在日本給老人、孕婦讓座,對方一般是婉拒的,還是怕麻煩別人吧。
△ 在地鐵要小聲說話,電話建議靜音,不要打擾到身邊的人
△ 請不要在站台打鬧,要站在黃線外等候
△ 請不要在地鐵關門時,沖進地鐵
△ 手機靜音模式,不要大聲說話
外出旅行,總忍不住想high,但為了不打擾到身邊乘客,建議大家還是要學習當地公共場合禮儀。做一個文明的旅行者
❽ 為什麼說:日本人聽中國人和中國人說話就像在吵架我們中國人聽日本人和日本人說話像在對暗號
中國人你懂的,我們在歐洲和日本的時候,要找個中國人很簡單,因為他們說話都特別大聲,所以容易找
而至於日本人,他們不希望給別人添麻煩,所以盡量不要吵到別人,比如說日本人的手機基本上都是震動或靜音,在電車呀電梯呀什麼的公共場合都不會大聲說話,如果有電話,就會掛掉電話,然後發簡訊告訴對方說我在電車里,待會再給你打電話
❾ 為什麼有人說日本人冷漠
1. 首先,日本從二戰後就開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而本身又是一個經濟大國 。本身又是一個發達國家,城市化高度繁榮,甚至達到了鄰里之間不談話的地步
2.以你要說日本人冷漠,其實也是可以說的,因為越是高度城市化的陌生人社會越容易讓人產生孤獨。日本社會長期的壓抑、功能化個體、對外人的排斥,在諸多現代國家裡中都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高居不下的自殺率過勞死不是憑空來的。比如東京 世界上物價最高的地方,最低生活水平 ,換算成人民幣也是不小的數字
3.然而日本的禮儀,規則是世界上相對繁雜的 ,種種就餐禮儀啊,打招呼的禮儀啊。讓我們認為日本人冷漠的的原因之一就是日本人奉行的」不要給別添麻煩,不要打擾別人的原則」中國人難以融入,這也是日本宅男的存在理由, 眾多優秀的日本動漫和輕小說也由此誕生
4.這不是冷漠,而是生活在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的人們懂得,人與人之間是有界限的,不要隨意闖入或者「關心」別人的生活,這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需要強調的是,這種界限並不會造成真正的社會冷漠,而會讓社會更加有序。在日本,當你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周圍的人卻會在第一時間施以援手。
❿ 日本人智商高嗎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有什麼特點
談起日本人思維的特點,大概有以下幾點:(一)從屬的、單純的;(二)融合的、同化的;(三)現實的、實踐的;(四)樂天的、明朗的;(五)寬容的、溫和的;(六)敬雯的、重禮節的;(七)纖巧的、藝術的。不足之處:缺乏理論,思維受到派閥影響,處於閉鎖狀態中。善於模仿,缺少獨創精神,情緒不夠穩定。
有關日本民族的思想形成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有的日本人認為,在儒教和佛教傳入之前,日本人沒有思想。有的日本人則認為,自古以來日本民族固有的思想及道德——神道就存在。這兩中說法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戰後,隨著日本的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等諸學科的發展,古代日本人的思想輪廓已經劃分出來。城戶幡太郎的《古代日本人的世界觀》(昭和五年,1930)和《國語表現學》(昭和十年,1935)從語言心理學的角度論述了古代日本人的思想。這兩部著作至今仍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城戶幡太郎反對就事論事的立論方法,主張從人民生活方式的角度即從美術、學術、道德、宗教等所謂的文化形態入手,在同外國的有關方面進行比較研究以後,發現日本民族特有的性格。他還認為,所有的文化意識都必須通過語言進行表達,所有通過日語的獨特表現法,自然可以領悟民族的思想意識了。
對現實持容忍態度的思維方式
中村元在《東洋人的思維方法》中指出:「在日本人的思維方法當中最基本的原則是,原封不動地肯定為了生存所處的自然環境或者是各種客觀條件。他們往往把所有客觀現象視為絕對的東西。」明治以後的哲學家稱這種思維形態為「現象即實在論」。古代日本神觀的特點是,相信世間許多事物都存在神靈。他們習慣將人間神以外的各種神也都一並人格化,祖神化。日本神社便起源於這種思維方法。同時,日本人在接受佛教影響的問題上也持相同的態度。日本人根據這種思維方法接受、消化佛教哲學。從中國傳入的唯識論有各種各樣的系統。日本人沒有接受強調空洞理法的正統唯識論,而單單接受了強調現象(世俗道理立場)面的唯識物。日本的天台學不同於中國的天台學,由日本古代天台學者創造的教學體系,盡管沿用了中國佛教術語,但其根本思想卻有很大不同。日本天台的特點在於重視「事」(物)超過重視理(論)。此外,日本的儒學家並沒有全盤接受理氣二元論,而僅僅成了唯氣論者。謠曲《遊行柳》、《杜若》、《西行櫻》中有關草木成佛、蝴蝶成佛的說法都基於肯定現實的思想。以上提到的日本人的這種特點,就是在自然科學十分發達的今天,依然保留下來。例如,日本人習慣在「水」、「茶」等字簽名加上敬語「御」字。在日常會話中時常對事物使用敬語的民族,可能只有日本。這種習慣稱呼法大概起源於對世間萬物的客觀存在的承認及對它們的神聖性的承認。日本人的這種喜愛大自然的思維方法與日本特殊的地理條件有關,處於季節風地帶的日本列島,其自然環境與其說是與人作對的壓迫人的,倒不如說是與人相融洽的,使人感到親切的。日本人不是處於與自然對立的角度,而是始終處於與自然一體的角度看問題。世界上的各種宗教都將現世比作穢土,將來世比作樂土,只有日本的民族宗教(原始神道)承認現世的價值。日本人將中國傳入的佛教變成以現世為中心的宗教,強調「即身為佛」的理論。
盡管日本人宗派的、派閥的傾向十分明顯,但他們從來不同持不同意見的人力爭。在處理社會的現實問題方面,他們始終採取一種穩妥的政策。神佛合體,接受佛教使其成為民族的宗教,盡量減少佛教同神道的摩擦。
折衷主義的思考與個別主義的思考
容忍現實的現實主義思維方式造成了日本人精神生活中的兩個獨特的思考。一是折衷主義的思考態度,一個是個別主義的思考態度。這兩者絕不是兩個毫無關系的個體。
日本人默默地承受現實給予的一切。即使有時出現相互矛盾或者完全對立的事物、現象,日本人會同時承認這種完全矛盾或者對立的現象、事物,不懷疑,不拒絕。由於日本人彼此間富於寬容、姑息的感情,所以他們能夠面對各種各樣的思想採取極其融洽的立場。但是,這種「A不在B,B不在C」摸稜兩可的態度,很難引起理論上的爭論,因此也很難獲得普遍真理。使日本人陷入無理論或者反理論的境地,最終導致無組織的反科學主義、直觀主義、行動主義,在某種極端的場合,還會導致接近神秘主義的「個人體驗的絕對性」。戰爭期間大力提倡的「日本式世界觀」、「日本主義哲學」均屬於缺乏普遍性的機會主義。
西方人來到日本,使他們驚嘆不已的是,一個日本人竟能夠同時接受幾種信仰。按照日本人的習慣,在神社舉行婚禮,用儒教的道德標准指導日常生活,死後葬在佛教寺院內的墓地。如果是知識分子的話,他很可能還有基督教信仰和馬克思主義信仰。他們從不懷疑各種宗教和世界觀在自己的頭腦中是否能夠和平相處。這一度使外國人懷疑日本是否有真正的宗教。
折衷主義對日本學術界的影響也是十分深刻的。近代儒學、朱子學、陽明學、國粹學均在日本興盛起來,由此出現了「折衷主義學派」。他們主張廣采諸學派之所長,避其所短。學問的本質內容重於形式。井山金峨經過取捨選擇,提出訓詁以漢、唐註疏,道德已宋、明學說,詩以中晚兩唐詩歌,文以唐宋八家為準的思想,至今日本學術界仍然沿用「折衷主義學派」的稱呼。
日本人普遍使用一種特殊的思考方式,即始終根據個別的、特殊的信仰認識普遍真理。天皇意識形態就是這種個別主義思想方式的典型。直到今天,支持天皇制的人們仍然一味強調日本國的特殊性、個別性,而不願意從普遍真理的角度進行自我反省。日本人過分地強調這種特有的個別主義的思考方式就看不到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的一面,使自己陷入非科學的、非理論的思考方式之中。戰爭中日本人所犯的錯誤並不能說與這種個別主義的認識毫無關系。
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基礎的思考方式
日本語回答否定式的問題時,習慣同西文完全不同。例如「您知道了嗎?」「是,不知道。」實際上,日本人並不是就事論事地回答問題,而是針對對方的回答首先用「是」表示一下我聽到了這句話,然後再回答實質性的問題。日本人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便造成日本語言中敬語層次十分復雜的局面。實際上,日本人使用名稱代名詞的時候,必須考慮對方的身份以及與自己的親疏關系。除了人稱代詞以外,就連名詞和動詞的使用,也講究適當的分寸。中村元稱它為「會話中的禮儀」。盡管其他一些東方國家在封建制度十分發達的階段,曾經使用過這種方式,但都未達到日本的程度。對於日本人來說,人倫共同體的存在往往優先於個人的存在。在認識自己之前,必須認識特定的人與人的關系。
今天的日本人會毫不猶豫地考慮到座次的問題。和歌森太郎在他的小論文〈日本人的權威感〉中談到座次的先後順序 他談到:「(1)首先注重信仰的作用。除了神事、佛事儀式以外,日常會見也總是將專職神官、僧侶安排在上座。這種習慣大概沿用了古代的風俗。(2)根據職位安排座次。發布命令者往往座上座。(3)根據財產的多少決定尊卑,安排座位。(4)根據年齡安排座次。這里的年齡還意味著社會經歷、社會經驗等等。」日本人通過這種形式確定本人的社會地位。在由完全閉鎖的人倫組織構成的水稻耕作民的社會共同體中,有十分嚴格的規矩,任何人都不可能打破它。日本人的道德及道德規范只不過是理念化了的共同體習俗。所以,盡管日本人十分重視發展體現閉鎖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人倫組織——家和體現主從關系、因緣關系的國家的道德規范,但每個日本人卻十分缺乏從個人的角度對道德的認識。七世紀以後,佛教傳入日本。本來主張平等、否定階級身份區別的佛教理論在日本竟變成了強調主從關系的教理。十五世紀日本茶道興起,開始它以鼓吹新興都市大商人的資本主義職業理論為主。隨著時代的推移,它逐漸向近代封建社會的身份制度、武士的統治政策妥協了。近代的儒教在建立武家政權的理論方面起過很大的作用。這種理論注重人倫組織往往超過注重真理,真理只有在能使人倫組織合法化、合理化的時候,才被承認。
這種現象一直延續至今。這里借用中根千枝的論述:「明治以來知道今天,日本式經營管理一貫站在『企業即入』的立場。經營者與職員以工作為媒介,締結一種契約關系。正如經營者經常說的那樣,是靠『主從因緣結合起來的夥伴』。這種關系甚至可以同夫妻關系相匹敵。這種強行的集團一體感形成了自我封閉的環境,產生很強的孤立性。同時它必然釀成固定的家風、社風。它們成為各個小集團的標志,進一步促進了集團化的形成。此外,也形成了家人和外人有差別概念。人們往往把處好與『家人』的關系當作頭等重要的大事。」
露斯-本尼迪克特也有一個論述:「日本人喜歡吵架,同時又很溫順。他們既是軍國主義的,又是審美的。既是放盪不梟的,又是很講禮貌的。既頑固,又很順從。既是忠實的,又是不忠實的。既是勇敢的,又是歇斯底里的。既是保守的,又是歡迎新東西的。」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翻譯介紹到日本的時候,曾經遭到保守派的批判。但是,幾十年過去了,人們不得不對它作出科學的評價。正因為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是以人與人的關系為基礎的,所以他們往往忽視制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普遍次序。只要對他的關系網內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利,他們什麼都可以干,並且對罪惡缺乏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