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什麼名貴的玉石
1. 被日本天皇奉為至寶的八尺瓊勾玉,是一件怎樣的寶貝
在日本天皇即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為此他們准備了很多的儀式,儀式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劍璽等繼之儀」,在這個儀式上的器物都是非常神聖等,今天跟大家說的就是「劍璽「的」璽」——八尺瓊勾玉。
古代日本人相信三神器有神奇的力量,而現在許多人日本人都任何三神器不過就像其他國家王室的王冠一樣,只是當成裝飾品看待。不過由於神話與各種故事的不斷渲染,大家都會好奇盒子中的劍與勾玉是什麼模樣,不過由於保持三神器的神秘性是了維護「天皇象徵"和日本的「 國神」 觀念,體現日本皇室萬事一表,所以人們恐怕永遠都不可能看到三神器真面目,大家只能望著天皇儀式上那一長一方盒子發揮想像力。
2. 日本的玉石怎麼樣
質量差
只能算是「磚頭料」的水平,另外就是產量也不高於是,不得不選擇走進口翡翠玉石的路線呢。
從日本翡翠的特點看出來。他們盡管生產翡翠,歷史也夠悠久,不過由於質量和產量的問題,導致日本的翡翠不是很出名。現在爆出日本有翡翠,估計也是近些年來翡翠的價值大漲,導致一些不良玉器商人想要用日本玉器來冒充緬甸翡翠,才逐漸被大家所認知。
3. 十大最值錢的玉石
十大最值錢的玉石有:和田玉紅玉、藍田玉、羊脂白玉、和田黃玉、帝王綠翡翠、田黃石、和田墨玉、岫玉、綠松石、孔雀石。
玉石是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珠寶之一,也是最常見的,但是玉石的種類是非常之多的,他們的稀有度和價值也有所不同。
玉石這種美麗的礦石,通常都具有堅硬細膩的質地,並泛有一定的光澤,而這個主要由軟玉和硬玉組成的石頭的一種,其中根據產地、品質的不同而分為多個種類。
1、和田玉紅玉
和田玉主要產於我國新疆和田地區,是中國四大名玉排行之一,和田玉不僅顏色非常豐富,光澤也十分柔和,其中最珍貴的是羊脂白玉,是玉中的上品,極為名貴。
4. 玉有哪些品種
玉
中國考古學家相信在新石器時代與銅器、鐵器時代之間,橫亘著一個玉器時代。東西方文化最早的基本差異,就是在新石器時代有無發達的玉器文化。東方文明的智慧在玉器上閃爍著璀璨的光芒,它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中最富魅力的一種,值得我們珍愛。
玉,廣受中國人尊重珍愛。自文明之始,以迄今日,無論中國文化經歷過何等巨大的激盪,崇玉與愛玉的民族情懷,仍是根深蒂固,玉雕藝術也綿延不絕。由考古資料可知,七、八千年前,先民已認識了美麗堅實的閃玉(Nephrite),取之磨以為兵,琢為飾物。一些似玉之美石,亦同為先民所採用。
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遼寧阜新查海遺址、沈陽新樂遺址和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真正玉器。而玉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屬性,夏、商、周三代已經漸次完善。
在約距今七千至四千年間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掌祭祀大權者,多用珍貴的美玉製作「祭器」,禮拜神只祖先。他們相信天圓地方,便琢制圓璧與方琮,來禮拜天神與地只;他們相信氏族遠祖的生命,是經由神物源自上帝,便在玉器上雕飾想像中神只祖先的形貌,甚至刻繪極具深義的符號,以禮拜之。希望藉玉器特有的質地、造形、花紋與符號,產生感應的法力,與神只祖先交通,汲取他們的智慧,獲得福庇。
上古社會里,個人地位的高下,端視人與神只祖先關系的親疏而定。事神之「禮」,建立了人神之間的溝通管道,也維系了人際間的和諧關系。「瑞器」就是象徵身份地位的玉器。「祭器」與「瑞器」的制度,都源起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夏、商、周三代,配合不同的政治體制與社會結構,繼續發展。在宗廟祭典與朝享會盟上,發揮其形而上的功能,以維系禮制,故總稱為「禮器」。
東周時,人文主義興起,儒家將一些傳承自原始宗教的文化成份,道德化,生活化,提倡「君子比德於玉」的觀念。於是佩玉之風大盛,而雕琢之精美,後世亦難出其右。
漢室崇玉,生者佩玉、食玉;亡者裹玉、填玉。甚至在帛畫、墓磚上,都飾以玉璧圖象。圓璧有助於靈魂通天的觀念,此時發揮至極。
六朝至唐,中土玉雕藝術轉衰。雖然李唐盛世,仍秉承道統,舉行封禪大典,然而禮神之冊都難用真玉,而以次玉代之。傳世玉器,僅見帶銙、梳、簪、佩等。部份亦系西域工匠所制。
宋、明以降,玉雕藝術再度興盛,帝王祭典用玉之外,更因學者對商、周禮制的考訂,民間遂興起了研究與仿製古玉的熱潮。此時,以知識相結合的士大夫階層,重視生活品味。玉制文房陳設,除供欣賞把玩外,兼具實用功能。自然界的花鳥、人物、山水等,也成為裝飾主題,呈現柔美雅緻的文人品味。由於所取玉料,多為河中玉子,玉工常是因材施藝。所琢成品,常是圖必有意,意必祥和。
孔子說,玉有仁、智、義、禮等十一德,《禮記》所言「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都是強調有社會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學習,警示他們沒有特殊原因,要玉不離身。中華民族這種崇玉、敬玉、愛玉的情操,明清時期比漢唐時期有過之而不及,玉的雅麗和聖潔,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尊玉、愛玉、佩玉、賞玉、玩玉、藏玉,就是目前社會玩玉愛好者的真實寫照。
中國人眼裡的玉是與眾不同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分類學的范疇而成為中華民族族群的精神寄託。
在一般人看來玉就是石頭。以礦物學分類,玉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鍵狀硅酸鹽中的角閃石組,包括透閃石和陽起石,也稱軟玉。還有一種是單鏈狀硅酸鹽鹼性單斜輝石,又叫硬玉(如翡翠)。中國傳統的古玉大多是軟玉,包括新疆玉,岫玉等,只是在清代初年吳三桂追擊南明永曆皇帝進入並控制了雲南及緬甸北部盛產翡翠的礦區之後,硬玉才正式進入中國並流行起來。
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的先祖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認為上古時的人們在製作、使用石制工具時發現了玉這種礦物。它比一般石頭更為堅硬,於是人們就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製品。它又有與眾不同的色澤和光彩,晶瑩通透,惹人喜愛,於是人們慢慢就用它來做裝飾品。又由於玉的數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難,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數頭面人物如族長、祭師才有資格佩帶並使用它,這又使它漸漸演變成禮器、祭器或圖騰。正是在這種長期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特別性質的石頭轉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徵。
我們現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針。然後就出現玉禮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紅山文化的玉龍、玉豬等,應是作為族群的圖騰而製作的。此一時期的玉器並不完全是由現代意義所指的玉石所製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僅僅是漂亮一點的石頭,如與變質大理石礦共生的透閃石原礦。及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在中國主流文化區域內已再難見到玉工具了,代之而來出現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飾如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龍、玉風、玉鶴。此時已廣泛採用軟玉來製作器物了。
由老三代經秦漢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貴族的專有裝飾用品。兩宋時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由於手工業技術進步,玉器加工變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賞玉之風大盛。此時出現大量製作精巧、加工細膩、構思奇妙的玉擺飾、玉佩件。
明清時玉器製作及玩賞達到頂峰,品種也更為豐富多彩,小到玉頭簪,玉鈕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風、玉山、玉船。王公貴族家還常用玉石來製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壺等等。一般來說玉質以白玉(特別是新疆產的羊脂白玉)為上,黃玉次之,青玉再次,雜玉(如南方玉,河南玉)為下。
清初時翡翠傳入中原,其動人心魄的碧綠馬上贏得了國人的傾心。用翡翠製成的玉飾件大行其道,成為時人竟相追逐的時尚。但在傳統的中國人眼裡,翡翠製成的玉飾卻遠遠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們拿起一件翡翠,我們只會去評價它的顏色,它的質地,它的製作。可當我們看見一件古玉,欣賞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質料的時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卻會是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為古玉里孕含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沉澱以及炎黃子孫的民族精神。
分類
由於玉的種類繁雜,在礦物學、歷史學及考古學上各有不同的分類,以及中國對「石之美者」的理解,除礦物學外玉的分類不僅繁雜而模糊,其種類也隨之不勝枚舉。
為解決這種分類混亂的情況,社會上曾提出過各種具體的分類方式,如將「玉」定義為礦物學的解釋,而將「玉石」作為包容蛇紋石、岫岩玉、藍田玉等其他傳統上被認為是玉的礦物歸類於此。或者將軟玉劃分出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軟玉依然是透閃石、陽起石等物質為主的礦物,而廣義上的軟玉則是文化傳統上所有被認為是玉的礦物集合。也有將軟玉只定義為新疆的和田玉,其它皆為「傳統玉材」,不一而足。
但准確而具有代表意義的分類除礦物學外上沒有一個明確的共識,《中國大網路全書》定義是將「玉」作為「玉石」的簡稱,而「玉」的分類以礦物學定義為准。
因此,最廣義上的「玉」包括:
·硬玉(翡翠)
·軟玉(陽起石、透閃石)
·軟玉(文化分類)
·岫岩玉
·藍田玉
·青海玉
·俄羅斯玉
·新疆碧玉(天山碧玉)
·和田玉
·青白玉、羊脂玉
·依照顏色劃分也有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墨玉的分類方式。
·獨山玉(南陽玉)
·酒泉玉
·漢白玉(大理石)
·靈壁玉
·貓眼石
·綠松石
·青金石
·珊瑚
·瑪瑙
·其他寶石
硬玉
硬玉也稱翡翠,屬輝石類,單斜晶系、完全解理。主要組成物為矽酸鋁鈉(NaAlSi2O6,寶石礦中含有超過50%以上的矽酸鋁鈉才被視為翡翠),出產於高溫低壓下生成的變質岩層中。往往伴生在藍閃石、白雲母、硬柱石(二水鈣長石)、霰石和石英。莫氏硬度在6.5—7之間,比重在3.25—3.35之間。翡翠的顏色因含有的鉻元素質量分數不同而顯白或綠色。一般以白色泛綠種類最為常見,以翠綠色為貴。因而在硬玉傳入中國後,被冠以「翡翠」(翡為紅色羽毛,翠為綠色羽毛)之名。翡翠的流行史沒有軟玉長,其出產地也主要集中於緬甸(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出產國)、日本新潟縣以及北陸沿海。瓜地馬拉、美國、俄羅斯也有少量出產。
翡翠的價值通過顏色(所謂「正、陽、濃、和」)、透明度(「水頭」)質地和重量來評判。翡翠製品的價格一般不受年代久遠的影響,這一點與軟玉有所不同。
翡翠的原料依照出產方式分為「老坑」和「新坑」等等說法,其中人們將長期受自然界雪水浸泡的翡翠原石稱為「老坑翡翠」,這樣的翡翠外觀一般是偏綠色,據稱有水亮斑的光澤。因而受到人們的歡迎。現在人們可以通過強酸浸泡或者鐳射蝕刻來填充一些顏色,使品種較差的翡翠在外觀上變得與高檔翡翠類似,現在翡翠在市場上通常以字母A、B、C為標識分辨翡翠製品的質地。其中A貨翡翠意為未經過化學處理,顏色、結果自然的天然翡翠。而其他類別的翡翠則或多或少有人工添加的成分。
軟玉
角閃石、陽起石類軟玉,英文中也稱Nephrite,蘇聯化學家曾將軟玉命名為「中國玉」。軟玉(文化分類)的大部分在國際通用標准上並不被認為是玉,而是其他的礦物。但在少數國家(如中國),它們依然被當作玉的一個類別而交易。作為國際上通用的軟玉透閃石、陽起石類標准而言,純度和質地較高的是產自新疆和田的玉石,此外,社會上也流行所謂「中國四大名玉」(和田玉、綠松石、岫岩玉、獨山玉),而其中真正屬於礦物學上軟玉的只有和田玉和透閃石質的岫岩玉。
軟玉的化學成分是鈣鎂矽酸鹽(Ca2Mg5(OH)2(Si4O11)2),單斜晶系。顏色由透閃石和陽起石的成份決定。透閃石主要是白、灰二色,陽起石顏色則根據其含鐵量與鐵元素的氧化程度而在深綠—紅棕—黑色的范圍內波動。依照軟玉石質的顏色,也有數個亞種:純白色具有油脂光澤的羊脂玉;泛白色的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和墨玉以及較為稀少的糖玉等。
產於新疆的和田玉是純度較高的一類軟玉。一般具有玻璃—油脂光澤,礦物比重在2.80-3.10之間。莫氏硬度在6-6.5之間,顏色因含有的礦物成分不同而呈現純白—霧狀黑等各種顏色,也因此沒有固定的解理態。和田玉具有玉石中最犟的韌性而不易破損。
獨山玉
「獨山玉」是主要產自中國河南省南陽縣北獨山的礦物,屬黝簾石化斜長岩,其中斜長石、黝簾石為主要礦物成分。蘇聯地質學家E.Я.基也夫林科曾把獨山玉歸於翡翠類的玉石礦床。但如今依照軟玉的定義它的成分並不屬於玉石。但中國傳統工藝仍視其為玉雕材料之一。
藍田玉
產於中國陝西省藍田縣。
歷史
軟玉的摩氏硬度並不高,因而在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使用玉為材質的工具。中國將在遼東半島對興隆窪文化(距今約8000年)的遺址考古發現中發現岫岩玉作為世界上最早的玉器予以認定。紐西蘭的土著人也曾在他們的文化遺跡中發現了眾多遺跡,考古證實在紐西蘭玉石也曾流行了數個世紀。在日本,玉器也被作為祭祀用的器皿材質之一,尤其是勾玉。在日本歷史上的三大神器中也有玉石的出現。
新石器時期出土的玉器大多不是當前國際公認的陽起石一類軟玉,而是蛇紋石種,亦即文化觀念上的玉石。因而這一時期出土的玉器材質往往種類繁多,岫岩玉、獨山玉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玉材。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玉石的雕刻工藝日趨進步。前16世紀中國商代開始將玉器作為奴隸主貴族的財富象徵。並且玉器也開始分擔政治器皿的職能,帝王在分封貴族、授予大臣財富時往往不乏玉器的存在。在河南殷墟,1976年婦好(商代帝王武丁的妻子)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其中囊括了岫岩玉、和田玉(這說明在當時中國中原地區已經和新疆有了經貿聯系)等材質製成的玉龍、玉桂、玉璧、玉琮、玉盤等裝飾、配件、禮器;在商代的考古中也發現了「跪坐人」等反映社會風氣的配飾。說明玉器在商代形成了種類繁多,用途廣泛的一個系統,其樣式也有新石器時代的片狀物檢發展為簡單的配飾、雕件,說明了當時主要的工具青銅器加工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
隨著儒家思想對中國以及東亞地區的影響不斷加深,其學說中關於玉的政治理解也隨之成為一種社會性的共識。玉器系統也在這一時期日臻完善,形成「六瑞」「六器」職能分工各有不同的體系。「六器」出自《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作為天子進行對天地四極進行祭祀,祈禱國家安定,社稷平安的禮器。而「六瑞」也是出自周禮「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持鎮圭,公持桓圭,侯持信圭,伯持躬圭,子持谷璧,男持蒲璧」,以圭、璧兩種玉器,通過官制的高低緩分出六器,說明當時的中央集權已經大體形成。不過也有學者指《周禮》成書於戰國時期,其著作難免會有儒家的思想文化摻雜其中。
天子在祭祀天地、時,要用玉冊來刻下銘文;百官封爵以玉器為印信;轉達君令使用玉符、君子以玉為德行操守的標准;民間詩歌中經常以玉作為美好事物的代表象徵。如《詩經·國風·周南》提到的一段詩歌: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這其中的「瓊琚」「瓊瑤」「瓊玖」均是當時對「玉」的美稱,此外「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詩經·大雅·抑》)「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詩經·國風·衛風》)此外很多成語也與玉有關,如「玉壺冰心」、「玉石俱焚」等,在這些成語中無分褒貶,「玉」的意義一般均為褒義字。
中國在戰國時期隨著儒家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在逐步接受各種派系思想的同時,也接受了玉在文化中的作用。因而玉的文化意義也在不斷上升,詩歌中、宮殿內、祭台上都有玉器的存在。其中關於「和氏璧」的典故在這一時期出現,通過《史記》、《戰國策》等史書不斷延伸,成為極富文化意義的象徵。玉的文化意韻還是逐漸成形。
漢朝後玉器的製作工藝上不斷創新,可以使用玉器的階層,從帝王將相到市井白衣不一而足。玉器也開始逐漸向隨身裝飾和擺放雕件兩個方向發展。六朝後的玉器開始向寫實的手法上發展,作品大多以人和典故為主題。宋以後,玉成為世俗化的裝飾。
玉器曾作為絲綢之路上西域地區的特產之一,於闐(今中國新疆和田縣)以出產色澤潔白的軟玉而著稱,在伊朗、阿富汗、印度都有出土記錄。和田玉中色澤潔白,有脂肪光澤的玉被稱為「羊脂白玉」而受到人們的喜愛。此外,新疆准噶爾盆地與青海也盛產玉石。
明清以後玉石的雕刻日漸以裝飾為准,其中不乏乾隆時期著名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以及其他玉材加工後的名品。這一時期硬玉翡翠也開始受到社會的歡迎,慈禧太後的墓室中就曾被發現有大量製作極為精良的翡翠玉雕出土,但後來因被盜墓而不知下落。
一、 名貴的硬玉——翡翠
硬玉屬輝石類,主要成分是硅酸鈉鋁,我國俗稱「翡翠」。其硬度為7度,稍高於軟玉,比重為3.33,也略重於軟玉。
翡翠的主要產地是緬甸,那裡有市場上最大的翡翠珠寶市場。我國古代和現代的翡翠絕大部分都是從那兒進口的。此外,我國雲南省西部和緬甸毗連的地方,也有出產,但產量很少。從顏色上看,翡翠全白色,晶體粒都很大,質優的則多為特有翠色,再者是常見的花綠或紅色、藕粉色,由於翡翠極為稀有名貴,品評其真假優劣便成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問。
二、 溫潤的軟玉——新疆和田玉
軟玉屬角閃石類,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鈣錳。它的硬度為6—6.5度,比硬玉稍低,比重為2.96—3.17,也比硬玉稍輕。
新疆和闐玉——羊脂白玉因色似羊脂,故名。質地細膩,「白如截脂」,特別滋蘊光潤,給人以一種剛中見柔的感覺。這是白玉子玉中最好的品種,目前世界上僅新疆和田有此品種,產出十分稀少,極其名貴。
1、 和闐玉的分布
和闐玉被稱為世界軟玉之首。和闐玉是以產地和闐命名的,經歷了一個演化過程,今天的新疆和田縣是古代於田國的中心,自漢到明代,通常稱為於闐,是世界聞名的玉都。
從地質科學觀點看,和闐玉有明確的科學涵義,它是分布於中國昆侖山,由鎂質大理石與中酸性岩漿接觸交代面而形成的軟玉礦,包括了以白玉為代表的多品種軟玉系列。人從此涵義可看到和闐玉的特點:(1)它屬軟玉,有白玉、黃玉、青玉、墨玉等一系列品種,尤以白玉為代表。(2)軟玉礦床屬於接觸交代成因類型。(3)地區分嘏以昆侖已為典型代表。這些特點與世界上軟玉礦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它的成因、品種在世界軟玉中居獨特地位,具有典型意義。
2、和闐玉的分類
(1)山料。山料又名山玉,或叫寶玉,指產於山上的原生礦。山料的特點是塊度大小不一,呈凌角狀,良莠不齊,質量常不如子玉。有不同玉石品種的山料,如白玉山料、青白玉山料等。
(2)山流水。山流水名稱由采玉和玉藝人命名,即指原生礦石經風化崩落,並由河水搬運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山流水的特點是距原生礦近,塊度較大,稜角稍有磨圓,表面較光滑。
(3)子玉。子玉又名子玉,是指原生礦經剝蝕被流水搬運至河流中的玉石。它分布於河床及兩側陸地中,玉石裸露地表或埋於地下。子玉的特點是塊度較小,常為卵形,表面光滑。因為長期搬運、沖刷、分選所以子玉一般質量較好。子玉有各種顏色,白玉子玉叫白玉子,青白玉子玉叫青白玉子,青玉子玉叫青玉子。
3、 顏色分類
和闐玉按顏色不同,可分為白玉、青玉、墨玉、黃玉四類,其它顏色的和闐玉也歸入此四類中。
(1)白玉。白玉的顏色由白到青白,多種多樣,即使全一條礦脈,也不盡相同,叫法上也名目繁多,人季花白 、石蠟白、魚肚白、梨花白、月白等。
白玉是和闐玉中特有的高檔玉石,塊度一般不大。世界各地軟玉中白玉極有罕見。白玉子是白玉中的上等材料,色越白越好,光滑如卵的純白玉子叫「光白子」,質量特別好。有的白玉子經氧化表面帶有一定顏色,秋梨色叫「秋梨子」。虎皮色叫「虎皮子」,刺色叫「現皮子」,都是和闐玉名貴品種。
(2)羊脂玉。羊脂玉因色似羊脂,故名。質地細膩,「白如脂」,特別滋潤光潤,給人以一和剛中見的感覺,這是白玉子玉中最好的品種,目前世界上以新疆此種為佳,產出十分稀少極其名貴。
(3)青白玉。青白玉以白色為基調,在白玉中隱隱閃綠、閃青閃灰等,常見有白、粉青、灰白等,屬於白玉與青玉的過渡品種,和闐玉中較為常見。
(4)黃玉。黃玉由淡黃到深黃色,有栗黃、秋葵黃、黃花黃、雞蛋黃、虎皮黃等色。古人以「黃侔蒸梨」者最好。黃玉十分罕見,在幾千年采玉史上,僅偶爾見到,質優者不次於羊脂玉,古代玉器中有用黃玉成的珍品,如清代乾隆年間制的黃玉三羊尊,黃玉異獸形瓶,黃玉佛手等。
(5)青玉。青玉由淡至高無上色到深青色,顏色的種類很多,古籍記載有蚺子青、鼻涕青、蟹殼青、葉青等等。現代以顏色深淺不同,也有淡青、深青、碧青、灰青、深灰青等等之分。和闐玉中青玉最多,常見大塊者。近年,見有一種翠青玉,呈淡綠色,色嫩,質細膩,是較好的品種。
(6)墨玉。玉由墨色到淡黑色,其黑色多為雲霧狀條帶狀等。工藝名稱繁多,有烏雲片淡墨光、金貂髻、美人髻等,在整塊料中,墨的程度強弱不同,深淺分布不均,多見於與青玉、白玉過渡。一般有全墨,聚墨指青玉或白玉中墨較聚集,可用作俏色。點墨則分散成點,影響使用。墨玉大都是小塊的,其墨色皆因含較多的細微石墨鱗片所致。
(7)璞。璞,古人是指蘊藏有玉之石。玉的外皮,按其成分和產狀等特點,可分為色皮、糖皮、石皮三類。
色皮:指和闐子玉外表分布的一層褐紅色或褐黃色玉皮。如前述,玉皮有各種顏色,玉石界以各種顏色命名,如黑皮子、鹿皮子等,多為上等白玉好料。同種質量的子玉,如帶有秋梨等皮色,價值更高。玉皮的厚度很薄,一般小於1毫米。色皮的形態各種各樣,有的成雲朵狀,有的為脈狀,有的為散點狀,色皮的形成,是由於和闐玉中的氧化亞鐵在氧化條件下轉變成三氧化二鐵所至,所以它是次生的。
糖皮:指和闐玉山料外表分布的一層黃褐色玉皮,因顏色似紅糖色,把有糖玉石稱為糖玉。糖玉的內部為白玉或青玉。
石皮:指和闐玉山料外表包圍的圍岩。
三、其它傳統玉石
廣義的「玉」除了硬玉翡翠和軟玉新疆和田玉以外,還包括其它傳統玉石,它們主要有:南陽玉、藍田玉、岫岩玉、酒泉玉、瑪瑙、琥珀、水晶、珊瑚、松耳石、孔雀石、青金石等。
1、南陽玉
產於河南南陽市北8公里的獨山,故又稱獨山玉。它是以硅酸鈣鋁為主的含有多種礦物元素的「蝕變輝長岩」。南陽玉的硬度為6.0—6.5,比重為3.29,硬度幾乎與翡翠媲美,故國外有地質學家稱其為「南陽翡翠」。南陽玉的質量,主要依顏色、透明度來決定,最好的是脂白和綠色的微透明體。脂白似玉,綠色似翡翠,但均綠色者很少。
2、藍田玉
產於西安藍田,為一種變質岩,其中白色和灰色部分為大理石,綠色帶為「菜玉」,性質和岫岩玉相似,玉石不很美觀,質量較差。其硬度為4左右,易加工。玉坑的地點就在著名的藍田猿人化石出土地點公王嶺後面的玉川山。
3、岫岩玉
簡稱「岫玉」,因產於遼寧岫岩縣而得名。其主要礦物是蛇紋石,硬度2.5—5.5,比重2.5—2.8,質地細膩而均勻,水頭較足,但性軟,就質料而言,和田玉最佳,南陽玉次之,岫岩玉又次之。岫岩玉現開采數量最多,其顏色和軟玉一樣,也有白、青、黃、淡黃、粉紅、淺綠、翠綠等區別,加上玉質細膩,半透明至不透明,蠟狀至油脂光澤,故市場上常常以此冒充軟玉(和田玉)出售。
4、酒泉玉
產於甘肅酒泉附近山中,因山稱祁連山,故也稱祁連玉。玉色暗綠,有較多的黑色斑點,地質學鑒定其礦物是蛇紋石,與岫岩玉相同,但玉色極易與岫岩玉相區別。
5、瑪瑙
古代稱「瓊玉」或「赤玉」。其礦物主要是隱晶質石英(玉髓),硬度6.5—7,比重2.65。顏色為白、灰、褐、紅、藍、綠等或相雜出現。
到此,我想大部分人都看明白了,「玉」當中,當然以悲翠為最好,但好貨主要分布在緬典,中國很少,而且質量較次;其次則為和田玉,不論硬度、溫潤度及歷史知名度,均列第一,為世界軟玉之首,如和田玉入選國石,則當之無愧!
中國傳統的說法:玉是通人性的,同時玉也能養人,所以有「通靈寶玉」之說。如果一塊玉在一個人身上戴久了,它會浸入人的血魄,玉會越來越潤,同時玉能會保佑人少生病,甚至免受突來之災。
如果你穿金戴銀,只能說明你有錢,但難免讓人覺得俗氣(當然了,對個人而言有特殊意義的金銀飾除外),如果你佩有一塊上等玉石,則說話你有品味,有人情味。古代就用「佩玉者」做為高潔之士的代名詞。
而且,一塊玉石常具有獨特性、唯一性,特別是和田玉的子料(山流水),是這個世界上是唯一的,是天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是萬年風吹雨刷的結果,不可能有同樣的另一塊存在。
所以,在人們追個性、人性、品位和文化內涵的今天,勸您摒棄那千篇一律的金飾和價格昂貴的鑽石,佩一塊脂白滋潤的和田美玉罷。
5. 什麼是金香玉價位
1、概述
遠在中國的歷史上很早就有金香玉的傳說,它是權貴、價值的象徵和體現,在民間流傳著人們熟習的「有眼不識金香玉」、「有錢難買金香玉」之說。據報道,曾在一漢墓葬中發現,被認為是「金香玉」的玉石,歷經千年而芳香猶存;相傳秦國公主出訪曾佩戴「金香玉」一塊;日本天皇也曾擁有「金香玉」;清朝地方官員也有將「金香玉」進貢的記載,由於歷代皇族的密而不宣,故世人就很難識得 「金香玉」的「盧山真面目」了。
在金鏞的文學著作,也將「金香玉」引入了《射鵰英雄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乾隆的詩還少兩句呢,這叫『有眼不識金香玉,錯把尿壺當茶壺』。」蒲松齡生氣地吼道「你怨我啊...」。
據報導,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在北京召開時,大會組委會接受了一位收藏者的「金香玉」標本,當時傳為佳話,據說這塊「金香玉」後藏於中國地質博物館。
又據報導,在大觀園開幕的「中興杯」第二屆全國奇石瓷藝文化大展上,有一塊「金香玉」的玉石展出,據說價值連城轟動一時。
米倉山民間傳說,一葯農進入米倉山的叢山峻嶺中採摘中草葯時,忽然一陣清風吹來一片香氣,葯農向前追索,發現一壁淺灰綠色蠟狀石頭,香氣竟是從石頭中散發出來,莫非這些石頭就是古人說的「金香玉」,後來不斷傳開,米倉山產「金香玉」,在山區每當天氣晴朗、乾燥時,芳香濃郁,下雨空氣濕度大時香氣清淡。
巧克力型香味的「金香玉」產於陝西、四川兩省交界處,陝西一側的漢中市米倉山脈的禮溪鎮深山之中,據測算儲量達100萬立方米。
2、「金香玉」岩石特徵
作者檢測了十餘件「金香玉」岩石,其中最的重為22、12公斤,並對「金香玉」岩石上進行鑒定。
「金香玉」岩石學名稱屬蛇紋石化方解石大理岩、蛇紋岩,系一種熱液蝕變岩類。野外地質產狀為似層狀,蛇紋石化帶呈條帶狀分布。
岩石顏色以灰白色、淺黃綠、深綠色調為主,受氧化作用,氧化鐵浸染後成褐、褐紅色。灰白色為方解石大理岩基體,淺黃綠色、深綠色為蛇紋石岩脈體,脈體蛇紋石還可呈網狀產出,使岩石呈淺綠、綠、灰白色調相間,也成團塊狀產出成蛇紋岩。
1)、蛇紋石化方解石大理岩(照片l)
照片l 蛇紋石化方解石大理岩
片狀花崗變晶結構,網脈狀構造。
方解石結晶呈菱形半自形變晶狀,互相嵌鑲,晶粒大小為0.01―0.5mm,在方解石組成的大理岩被後期蛇紋石化作用交代岩,在方解石晶粒間或構造作用形成的裂隙中充填著蛇紋石。
葉蛇紋石、纖維蛇紋石結晶成片狀、纖維狀,以葉蛇紋石為主體,纖維蛇紋石僅分布在細脈中。
2)、蛇紋石岩(照片2,黃綠色蛇紋石岩,照片3,綠色蛇紋石岩)
片狀變晶結構
岩石主要由葉蛇紋石組成,蛇紋石片狀晶體受力作用成變晶狀。在葉蛇紋石中星散殘留有不同程度的方解石。
照片2 黃綠色蛇紋石岩 照片3 綠色蛇紋石岩 照片4 褐紅色紋石岩
蛇紋石岩受氧化作用,氧化鐵浸染後成褐、褐紅色(照片4,褐紅色紋石岩)
3、自然礦物中的味、感觸、嗅性
1)、礦物味、臭、感、嗅特性
礦物受外界氧化環境、熱液、熱力、打擊影響,促使化學成分變化或結構局部改變,使礦物產生味、臭、感、嗅特性。
礦物味特性有酸味―天然硼酸,苦味―瀉利鹽,辛味―水綠礬,鹽味―石鹽,甘味―鉀明礬,鹼味―硫酸鈉礦,澀味―各種礬礦物,金屬味―黃鐵礦,涼味―硝石。
礦物臭特性有蒜臭―雌黃、雄黃、毒砂,蘿萄臭―硒銀礦,硫臭―硫化物礦物,腐卵臭―方解石、石瀝青臭―地瀝青、瀝青,土臭―礬土、高嶺土,巧克力香型―金香玉。
礦物感觸特性有冷感觸―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滑感觸―滑石、葉臘石,膩感觸―石墨、輝鉬礦、水赤鐵礦,軟感觸―白堊、山軟木,糙感觸―硅藻土。
2)、「金香玉」巧克力香型
「金香玉」的礦物組合為方解石、蛇紋石,未見有有機成分,它的巧克力香型來源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金香玉」香氣濃郁,將岩石置於房中,香分子擴散使滿屋飄香,手觸摸後香分子吸附手上,香氣停留很長,這種特徵有似香水(花露水)分子擴散規律。
方解石、純紋石均屬無機礦物原料,方解石為碳酸鹽類礦物,蛇紋石為層狀基型高嶺石―蛇紋石族硅酸鹽礦物,關於巧克力香型來源是否與某中熱液相關? 蛇紋石的形成與熱液相關,香型已進入晶格,這樣才能使岩石發出香味。
6. 我很想知道日本的三大國寶是什麼誰可以告訴我越詳細越好
1) 草薙劍
素戔鳴尊須佐之男命治服了八岐大蛇,並從大蛇尾巴上獲得的寶劍。傳說只要有八岐大蛇,其上空必有雲彩飄浮,因此最初稱寶劍為「天叢雲劍」。據《日本書記》記載,素戔鳴尊.須佐之男命將劍奉獻天神,天孫降臨之際傳給天皇。以後,崇神天皇製作了仿造品,將真品與八咫鏡一起轉移至笠縫邑。垂仁天皇又移至伊勢神宮。景行天皇時代,日本武尊.倭建命東征時,路過伊勢,倭姬命將天叢雲劍授予他。在駿河遇賊徒火攻。日本武尊.倭建命使用此劍斬斷草體而解圍,從此又稱該劍為草體劍。歸途中,日本武尊.倭建命在尾張把劍寄放在宮簀媛後,與世長辭。後人將劍祭在名古屋市熱田神宮。
2.)八尺瓊曲玉
也寫作「八阪瓊勾玉」。八尺有兩種解釋,一是「大」的意思,二是指串起曲玉的繩較長。八尺瓊曲玉是日本獨創的祭器和裝飾品,形如英文字母C,上方挖一小洞,便於用繩子串起來。八尺瓊曲玉在繩文、彌生時代出現,古墳時代最為盛行。最初並非玉石做成,當時以動物、野豬的牙齒作材料,後來使用金、石、玉,其中硬質玉如瑪瑙、水晶最為理想。可將一兩個名貴材料製作的曲玉為主體,配以圓形、管狀曲玉串接起來,可作項鏈或服裝、衣領等的裝飾品。在日文中「玉」與靈魂的「靈」發音一樣,因此視八尺瓊曲玉為珍貴物品,並列入三種神器之一。
3.)八咫鏡
八咫有大或美的意思。八咫鏡起源於中國的水鏡,又稱「鑒」。就是在一個金屬盆中放上水,用以照面。後來逐漸發展成銅鏡,背面繪刻有松竹梅、龜鶴等吉祥圖案。在彌生時代,鏡子從中國傳入日本。當時日本人視鏡子為神聖物品,掛於胸前作為避邪用具。之後鏡子種類增多,其中的八咫鏡作為天照大神的御靈,祭在日本神社之祖伊勢神宮內。鏡子在日本民俗中佔有相當的地位。日本人認為鏡子照物照人本身就說明它具有神秘性和魔力,所以有關鏡子的信仰和傳說很多。說它可引來吉祥,映照出人心,可暴露惡魔的本質,預見生死吉凶。由此,日本至今有人認為鏡子被破碎是不祥之兆,不能跨越鏡子,非吉慶場合要把鏡子遮蓋起來等等。
7. 日本人喜歡什麼玉石
日本人喜歡佩戴的玉器勾玉,自古以來,人們認為勾玉的內部寄宿著不可思議的力量,是韓國和日本古代文物里較為神聖、具有神秘色彩的器物。
勾玉,又叫做曲玉。因其形狀呈彎曲狀形似彎鉤,所以被稱作勾玉。是盛行於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一種首飾,呈月牙狀,有首尾之分,首端寬而圓,有一鑽孔,可系繩,尾端則尖而細。古人認為勾玉不僅可以當裝飾品,還有改善運勢的能力。
玉石的注意事項和重點須知:
玉石中含有許多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而有的微量元素人體無法通過食物獲取,所以經常佩戴玉石如玉鐲、吊墜等會摩擦皮膚刺激人體穴位,使微量元素進入人體被吸收,從而改善人體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活躍細胞組織、從而增強人的免疫能力,達到防病健身和防病治病的效果。
長期佩戴玉石,玉石中所含的微量元素能夠沁入皮膚,從而給人體補充所需的微量元素,而達到養生的作用。許多古書典籍中都記載了玉石具有美容養顏的功效,非常合適女性佩戴玉石。人們認為玉石柔和的光澤能夠養顏和保佑平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玉石
8. 日本出產什麼玉石
新瀉縣佐渡產紅玉。屬於日本三大名石之一,產量很少,近幾年幾乎絕跡。
9. 日本真的有楊貴妃的玉石雕像嗎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一代絕世美人楊貴妃香消玉殞在馬嵬坡上,兩年後,挖開的貴妃墓中卻找不到貴妃的遺體,楊貴妃可能會在馬嵬坡死而復生嗎?如果這位絕世美人真的倖免於難,她最終又去翻開史料,有關楊貴妃東渡日本的說法由來已久。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紅學家"俞平泊先生在《長恨歌》和《長恨歌傳》的質疑等文章中指出,楊貴妃可能並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文章指出,在日本不僅有楊貴妃的墳墓,還有楊貴妃的塑像。而且,現今的日本沿海邊有一個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楊貴妃之鄉"而聞名。這里的人們相信一個久遠的傳說,當年楊貴妃在馬嵬坡兵變的形勢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楊貴妃在遣唐使的幫助下,乘船離開了大唐,經過漫長的時日漂泊至一個村子,就是今日的日本山口縣久津。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員,看來她聲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後裔不是空穴來風的。 日本著名的文學作品中,南宮博的《楊貴妃外傳》和渡邊龍策的《楊貴妃復活秘史》中,都有這樣的描述,他們推斷楊貴妃確實沒死而逃到了日本。 日本世代流傳的這些傳說實在出乎國人的意料,而且所有傳說都有根有據,一個中國的貴妃竟然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她的墳墓和塑像,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難道楊貴妃真是逃去了日本? 著名比較文學專家嚴紹燾教授從事研究比較文學二十多年,對日本的文化有很多的了解,對於貴妃在日本受到的推崇,嚴紹碭教授做出了這樣的解釋。采訪:嚴教授:我想這個最早的起源呢,是跟白居易的長恨歌是有關系的,白居易在記述楊貴妃本事的時候呢,他有著名的長恨歌,這樣一首長詩,那麼在長詩 的後半部分呢,他表述了對楊貴妃的一種想像,說楊貴妃雖然是她在事變中間人已經死了,但是她的靈魂還是活著的,她的靈魂飄搖到神仙山上,後來呢她和唐明皇所派去的道士在神仙上相遇了。 而眾所周知,白居易的《長恨歌》是歷史上描寫楊貴妃和唐玄宗愛情的最為著名的傳世名作。人們分析長恨歌里寫到的詩句,"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其中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人們仔細的分析這段詩文,其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就是描寫了馬嵬坡上找不到楊貴妃的遺體了。而此後唐玄宗派一個道士去找尋楊貴妃,結果"上窮碧落下黃泉"都沒有找到,最後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貴妃,而太真恰恰是貴妃出家時的法號。這一系列相似之處讓人們充滿了想像,由於是浪漫風格的詩文,倘若道士真的在仙山上找到了貴妃,這里的仙山究竟指的是哪裡,世界上存在這樣的地方嗎?人們陷入了沉思之中。 長恨歌里寫到的稱蓬萊的仙山又在哪裡呢?采訪:嚴教授:關於蓬萊山呢,在中日文化史上,具有特別的文化意義,因為呢,在日本的,文學的創作的概念中,他們常常把蓬萊山本身就指為日本本所,因為我們都知道,蓬萊山是中國道教所構思的神仙生活的在大海中的一種神山,但是在日本的文學中呢,常常把蓬萊山作為日本本身,加以演化的,所以這個能劇呢,他多少暗示了楊貴妃在安祿山事變之後,她其實沒有死,她可能到達了日本。但是在和中國的史料中並沒有記載"蓬萊山就是日本"的說法,人們還是陷入了迷惑之中。 采訪:嚴教授:大約在14世紀的後期和15世紀的初期,日本的能開始逐漸的發達起來,能是日本的一種古典戲劇,那麼能是以許許多多的生活作為它的題材,其中有一部能是專門以中國的題材作為它的題材來進行創作,那麼在文學史上,它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唐氏能,以唐來代替中國,以唐氏能創作的劇本呢,大概有十幾種,其中呢有一個劇本,就叫做楊貴妃,那麼這個能氏劇的楊貴妃,它講了這么一個故事,講了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之後,她到了蓬萊山上,那麼那跟白居易的長恨歌有所不同,白居易的長恨歌說楊貴妃,人是死了靈魂到了神仙山上,但是這個能氏劇的楊貴妃呢,它說楊貴妃沒有死,楊貴妃到了蓬萊山,在蓬萊山上,她又和唐明皇派來的道士互相見面了,那麼基本的情節,還是演繹了長恨歌的構思,但是其中它發生了一個質的改變,就是楊貴妃並沒有死,就在這個蓬萊山。 隨著白居易文學在日本的流傳,楊貴妃在11世紀的日本就已經家喻戶曉,楊貴妃逃亡日本的說法也是那時才傳入中國的。11世紀時,日本的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據白居易的長恨歌寫了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小說《源氏物語》。紫式部是日本的宮廷女官,主要為宮廷內的貴夫人們講述漢學,《源氏物語》就是描述了宮廷內女人的明爭暗鬥,而源氏的命運與中國的楊貴妃有很相似之處。 采訪:嚴教授:那麼這部小說作家在構思的時候呢,她在開宗名義的第一卷,叫做騰壺,騰壺的這一卷呢,現在研究源氏物語的中國的日本的,大部分學者,都已經基本上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就是騰壺這一卷,是以白居易的長恨歌作為基本的構思來展開她的小說的脈絡的。 傳說楊貴妃到達日本後,受到日本孝謙皇後的重用,楊貴妃居住的日本宮廷就像是唐朝的建築模式,最終她由於思念唐玄宗鬱郁寡歡,死在日本。這些傳說和前面的逃亡聯系起來似乎都是可能的事情,但是這些傳說僅僅是傳說,沒有確鑿的證據去證實。 更為傳奇是,根據長恨歌中描述,唐玄宗因為思念楊貴妃,命一名道士招魂,結果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並且帶回了楊貴妃給唐玄宗的信物--發簪。以近彌留之日的唐玄宗時常拿著道士帶回的信物,哎情噓嘆,讓人看了不免心生悲哀。 倘若道士真是在日本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按當時的原始條件,楊貴妃有可能逃到日本去嗎?采訪:而到了2004年,中國歌劇舞學院和日本的這個演員合作,在北京天壇劇場,演出了一幕一個大型的歌舞劇,就叫做楊貴妃,那麼在這個楊貴妃的戲中呢,它明確的表示在安史之亂馬嵬事變中,楊貴妃並沒有死,楊貴妃當年呢由一個日本的留學生,幫助她從事變中脫逃,而有一個日本女留學生頂替楊貴妃在馬嵬坡被殺了,楊貴妃又度過東海到了日本。 在南宮博的《楊貴妃外傳》和渡邊龍策的《楊貴妃復活秘史》中,都是這樣的描述,說楊貴妃是被人代替而死,或是她上吊後又恢復了元氣,最後在遣唐使的幫助下,才到達了日本。倘若楊貴妃是被別人代替而死,那下葬的人又究竟是誰,史料明確記載,貴妃死後用紫色被褥將其草草埋葬,難道埋葬的是一個頂替她而死的人。 這些推斷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就算有人代替貴妃去死,在唐朝海上交通好不發達的情況下,楊貴妃如何能順利的逃到日本呢?現今的人對當時的條件下如何漂洋過海是絲毫都不能想像的。 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史料中最翔實的航海記載就是東渡日本的鑒真和尚,他前後歷經11年,經歷了5次的失敗,屢遭磨難,才終於到達日本。可想而知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楊貴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呢? 采訪:劉教授(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唐朝時候,中日之間的交往,非常頻繁,據記載,包括非正式的有十六七次甚至十八九次的遣唐使,至少能夠落實的也有十五次,在唐朝不到三百年的時間里,那麼經常有日本人來,來得規模最大的盛唐時候的使團達到五百多人,將近六百人,最多一次五百九十多人,是很大的一個規模,一般它來的船,一般是三艘四艘船,所以一般的船里載的能達到一百多人的規模,所以那個時候是日本的造船在唐朝也比較發達,當然,唐朝的官船可能比他們還要發達,因為在廣州有駛舶使,就是對阿拉伯世界整個貿易,大量的中國瓷器出去,那個船是非常大的,所以從這個航海技術,從造船技術,從船的本身的交往的規模應該(楊貴妃出逃日本)是沒有問題的。 這是唐朝時日本遣唐使船圖,唐朝有記載的十多次遣唐都是乘坐這樣的船來往於大唐和日本之間。日本古稱倭國。在唐代時才改稱"日本",據史料記載,這樣的遣唐船可載一百多人。 日本遣唐使人員會在日本博多集中起來出發,到達唐朝的明洲揚州和蘇州就可以到達大唐的首都長安。日本有十幾次的遣唐經歷,最多的遣唐人員有五百多人,分三四艘船。 就算這樣的遣唐使船能到達日本,在兵荒馬亂的大唐楊貴妃可以在哪個港口登船呢。據中國古代交通史記載,當時唐玄宗逃到了四川,隨後還有逃走的留學生,遣唐使等,楊貴妃一定會選擇相反的方向,可能到了武漢,經長江下流,有三條路線,一個是揚州,一個蘇洲和明洲,可能在此三個地方登船,最後經歷數日到達日本的"山口久津"。楊貴妃到達日本的村子就是日本的山口久津縣,後來以楊貴妃之鄉而聞名。 這樣的推理似乎是可行的,但這也是後人的猜測,在當時危急的情況下,楊貴妃就算能倖存下來,她能怎樣脫離大唐嗎?當時要將她置於死地的四軍,都是受太子李亨也是後來唐肅宗的指派,已經成為皇上的肅宗怎麼可能容忍楊貴妃逃離大唐呢?據史料記載,楊貴妃死後,唐肅宗拒絕將貴妃納入後宮名列之內,如此看來他們之間有極深的仇恨。 就在逃亡日本的傳聞在民間炒得沸沸揚揚時,有關貴妃得下落,又傳出了一種新得說法。 劉教授:很多的因素,促使人們願意相信楊貴妃是可以不死的,就是她要不死的話,這些理由也是可以從邏輯上從推理來說是成立的,盡管沒有依據,那麼這樣的話,人們就相信她是沒有死,她應該是逃走了,那麼逃到哪裡去了呢,在唐朝的國土上, 她不可能生存,以為後來肅宗控制局面以後,他不能允許楊貴妃還在唐朝生活,自然日本是一個很好的去處,而從當時的交通條件,中日交往來說那個又是很現實的。 嚴教授:至今為止,關於楊貴妃生死之事,中國學者就提出疑問,但是沒有描述她生存的潛逃的路線,那麼日本作品描寫楊貴妃到達日本的這樣一個想像的事實,那麼他們都認為楊貴妃是通過東海交通到達日本的,那麼這種東海交通的線路,它是基於當時唐朝逐漸發達起來的遣唐使是有關系的,在此之前,中日之間的交通主要是通過朝鮮半島來實行的,那是一個艱難的時間很長的一個通道,那麼隋朝後期通過東海,到了唐朝以後,日本就連續向中國政府派出遣唐使。 這樣東海之間就開始了政府之間的交通,所以關於楊貴妃遣往日本的線路現在只有是通過東海的遣唐使,她才能夠到達日本本土,那麼這個線路呢,實際也是非常困難的,而且事實上估計楊貴妃是做不到的,因為這個遣唐使,他間隔的時間非常的長,在整個遣唐使到達中國的現在說法不一,有說是十二次的,有說是十八次的,那麼總而言之是不會超過十幾次的,那麼每一次的時間都非常的長,所以楊貴妃即使是從關中有可能存活被營救到東海,她迎接上日本的遣唐使,這中間要經過一系列的極為復雜的轉移手續,那麼在當時的技術條件的之下,以及在當時的總體的文化氛圍中,這種可能性是很少的,而根據日本遣唐使回國以後的報告來看,沒有一次的日本遣唐使回國的正式報告中提到有楊貴妃到達日本的這樣一個事實,那麼如果說不是通過遣唐使到達日本的,那麼她就不可能到達日本,因為中日之間當時沒有海上的自由往來,海上的貿易開始於宋代,還不是一種一般的交通,所以我想,楊貴妃即使生存而能夠脫逃,她到達日本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位於四川省營山縣營山鄉境內的太蓬山,地貌獨特,山勢險峻,早在晉朝初期,已經是道教聖地之一,隋唐之後香火鼎盛。傳說太蓬山諸峰成蓮蓬狀,所以後人取荷花的蓮蓬之意稱其為"太蓬山",蓬山上仙霧繚繞,素有"蓬萊仙跡"之稱。 當地人傳說,馬嵬事變後,楊貴妃喬裝打扮,翻秦嶺,過巴中,跨州越縣,終於來到太蓬山避難,立即得到道士們的同情和保護。而楊貴妃早年與道教關系密切,對太蓬山早就心嚮往。 四川文史研究館史學專家馮漢鏞教授曾經率隊來到太蓬山考察。采訪:馮教授(四川文史研究館專家):天上地下都找不到,結果在蓬山把她找到,而蓬山呢,登萊揚洲的這個蓬萊,在唐人的詩裡面都是說它蓬贏,蓬島很少說它是蓬山的,大蓬山實際上指的是蓬山(蓬萊),這樣子就可以證明楊貴妃是到了蓬山,她之所以曉得蓬山是因為荔枝的路線,經常給楊貴妃運荔枝,她就曉得大蓬山這個地方,所以她才會走到大蓬山去,不然的話她就不會去了。 白居易長恨歌里的"蓬萊"會是指太蓬山嗎?當年復活的楊貴妃怎麼會逃到太蓬山呢?傳說大唐時楊貴妃酷愛吃荔枝,唐玄宗專門開辟了一條荔枝路,快馬加鞭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楊貴妃面前,而這條路就路過太蓬山。 後人稱楊貴妃是知道這條路的,尤其太蓬山此地地勢偏僻,適合躲藏,山上有一道觀,楊貴妃早期信奉道教,自然得到道觀內道士的收留。倘若唐玄宗派去的道士是在此山找到的楊貴妃,並且帶回了楊貴妃的發簪,但是為什麼道士能夠找的地方,其他人就發現不了呢? 傳說楊貴妃就是在這里避難,度過她的凄苦晚年,死後葬在山下的村子裡。來到山下我們看到了這個構造簡單已經生了青苔的墳墓,奇怪的是這個墓上只刻了"楊氏之墓"四個字。采訪:當地村民:因為我在這個山上住了好多年,我都是六十多了,我就是在這里幹活,看個那個墳上面(記載)是個姓楊 的,那個時候姓楊的人呢,我們這一方看起來沒有姓楊的,(後來我們)走到這兒來,我就聽說,上一代的人說,有三個女的出來逃難,那時有兩個陪同一路,她就在上頭第二坡那裡,還搭了一個蓬蓬。據村民說這個墓也是楊貴妃死後悄悄埋葬在這里,這個墓和對面的雙乳峰有了奇特的聯系。 兩者結合起來被當地的村民稱作"仙女墳",意思是墓中埋葬的是美人,楊貴妃死後,山下的村子稱作"楊家村",當時的村裡人隱瞞了貴妃的消息。太蓬山下的楊氏之墓會是貴妃的墓嗎,楊貴妃真的終老太蓬山嗎?為何史料里沒有任何的記載,按照常理就算楊貴妃被葬在這里也會有記載的,難道是因為這座山地勢偏僻造成的隔絕嗎? 現今的人也無法去考證這些,只能是一些猜測吧。采訪:王教授:(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楊玉環這些種種傳聞,最後我來說這種種傳聞歸根到底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反映了天下人心對當年唐朝這個歷史變故和有關當事人的態度,而天下人心的這個態度,在批評和同情並存的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以同情的感情為主。 楊貴妃是生是死的傳聞相持不下,一方面是史料的粗略記載,一方面是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希望與幻想。楊貴妃三個字已經成為形象化大唐盛世的代名詞,她的生死之謎值得我們永遠去探索。 (如果中國幾千年道教文化中所尊崇的仙山蓬萊是日本的話,估計要暈死不少中國人)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