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儒教傳入日本是什麼時間

儒教傳入日本是什麼時間

發布時間: 2022-07-23 05:04:52

Ⅰ 梳理古代日本的發展歷程

起源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 [編輯本段]研究 繩文式陶器考古學家認為,早在十萬年前,日本還與亞洲大陸相連時群島上已有居住,歷史上稱為舊石器時代。當時的人以狩獵拾荒為生,到了大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製造較精細的石器和陶器,人們開始學用弓箭狩獵煮食物和儲藏食物。 公元前八十世紀至三世紀史稱「繩紋時代」,人們已開始在陶器上製作繩狀花紋。 公元前三世紀左右,農業和製造金屬器具的方法從亞洲大陸傳入、鐵器的傳入使農業得到了發展,人們開始製造武器,並在宗教儀式中使用銅鏡和銅劍。由於分工的關系,社會出現了分化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開始出現,部落和國家也隨之而產生。 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三世紀史稱 "彌生時代,轆轤窯窯等先進制陶工具及技術相繼傳入日本。到了四世紀,邪馬台國勢力強盛, 統一了各國。 四世紀到六世紀,中國文化經由朝鮮傳入,儒家和佛家思想也傳到日本。日本和朝鮮建立了關系, 從朝鮮引進中國漢朝發明的紡織、金工、鞣革、造船等技術。日本又從中國引入表意文字,學習中國的醫術、天文歷法和儒家思想。 並模仿中國建立政制。 八世紀初,日本在奈良建立了第一個首都,開始了奈良時代。皇族成員在奈良居住了七十多年,勢力愈益強大,逐漸向全國伸展。 平安時代從公元794年開始。日本皇朝以當時的中國首都為藍本,在京都建立新都,稱為"平安京"。平安京作為首都幾乎延續了近一千年。 前期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國文化,這是個吸收和同化的過程, 外來的東西漸漸染上了日本的色彩。日本的文字"假名"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假名"分"片假名"和"平假名",是以漢字為基礎, 取漢字的邊傍部首和部分草書而製成,建立了一套獨特的文字系統。 1192年,源賴朝在鐮倉(今東京附近)成立幕府,鐮倉幕府厲行新政,鼓勵幕府中人習武,加強紀律。鐮倉時代,武士道盛極一時。 1213年,北條氏從源氏手中奪得了政權。北條氏是源賴朝妻子的家族,攝政期間出掌幕府。 1333至1338年,尊氏在京都的室町成立新幕府,史稱室町時代。室町武士執政歷時二百多年。由於期間厲行武士道的嚴謹紀律,以致藝術及宗教活動都深受影響。時至今日,日本的藝術仍然十分拘謹,線條簡單。 十六世紀末,日本飽受內戰蹂躪,群雄並起,割據稱霸。1590年,大將軍豐臣秀吉統一天下。 1592及1597年豐臣氏兩度出兵伐朝鮮,但遭到朝中兩國的反抗,終告失敗。 1598年豐臣秀吉病沒伏見城,將軍德川家康在關原一戰全殲對立派。1603年,德川氏在江戶建立幕府,歷史進入了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延續了二百六十四年。 彌生式陶器德川家康完成了統一後,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培里率領四艘船開入東京灣, 次年再度叩關,說服日本與美國簽訂了和約。同年,日本又與俄、英、荷先後訂立條約,恢復對外關系。四年後,又訂立了通商條約。 不久又與法國締結了類似條約。德川幕府在1867年崩潰。 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天皇再次重獲政權。明治時代從1868年到1912年,是日本歷史上輝煌顯赫的時代。 明治初年,天皇由京都遷都江戶,改稱東京,明治政府提了"富國強"、"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以西方先進資本主為榜樣,發展先進科學技術。不到半個世紀, 日本就走完了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用了二百年時間才完成的近代化過程。不過,明治改革的成功反而刺激了日本的向外擴張野心, 終於使日本走上了窮兵黷武的道路。兩次大戰,日本政府給全世界和日本人民造成了極大災難。 1985年,日本己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1986年底海外凈資產一千八百零四億美元。1993年日本海外資產上升到六千八百五十億,估計到2000年可上升到一萬億以上。 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供應國,東京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正在擴大,日本正在朝金融大國化方向發展。[1] [編輯本段]古代舊石器時代【きゅうせっきじだい】 關於日本列島上被確認過的人類歷史,大約可追溯到10萬年乃至3萬年前。約3萬4千年前,從華北地區傳來被稱呼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島全區被廣泛的使用,但在約2萬年前由西伯利亞過來新的稱呼為細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東日本傳開。一段時間里,東日本細石刀片文化與西日本的小刀型石器文化並存,不久細石刀片也在西日本傳開,約1萬5千年前左右,小刀型石器的蹤影急速消失。 約1萬2千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結束而開始急劇溫暖化,使得人們的文化與生活產生極大變化,除了琉球群島以外,全島進入下個繩文時代。 大仙陵古墳(前方後圓墳) 繩文時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 約1萬2千年前左右開始被稱為繩文時代。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晩期這6期。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やよいじだい】 前8世紀左右至3世紀前後的期間被稱為彌生時代,當時的日本列島被中國稱呼為倭、倭國。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墳時代【こふんじだい】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資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飛鳥時代【あすかじだい】 飛鳥時代,約始於公元600年,止於遷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墳時代,下啟奈良時代。此期以政治中心為奈良縣的飛鳥地方(即當時的藤原京)而得名,較為重大的事件有聖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6世紀初,武烈天皇去世後,缺乏皇位繼承人,大伴金村從越前迎來男大跡王繼承皇位,他就是繼體天皇。當時,在朝鮮半島,新羅、高句麗的勢力擴張,威脅百濟,並使日本在朝鮮南部任那發展勢力的半島經營策略陷於窘境,另一方面,導致大批大陸移民的流入。 在國內,皇室在統一國土後,不斷霸佔地方貴族的領地,擴大自己的屯倉,並將侵略朝鮮的軍事負擔強加在他們身上,皇室和地方貴族間的矛盾不斷激化。侵朝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引發了人民的反抗。6世紀中葉以後,部民制已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開始瓦解,部民紛紛逃亡。朝廷內部新舊勢力之間的斗爭日益加劇。在6世紀初,在朝廷中握有實權的大伴氏曾因主張把任那四縣割讓給百濟而受到攻擊,從而失去政治勢力,物部氏和蘇我氏取而代之。物部氏是朝廷掌握軍事的貴族,是維護原有統治方式的守舊勢力。蘇我氏從5世紀後半葉起,在朝廷中掌管財政,勢力逐步擴大。蘇我氏與大陸移民的關系密切。當時,蘇我氏是積極吸收外來思想和文化的進步勢力。當百濟聖明王獻給日本朝廷佛像和經論時,蘇我稻目積極主張崇佛,力圖通過崇拜佛教來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統一全國的思想,加強皇權。物部尾輿則主張信仰原來的氏神,以維護氏姓制和部民制,堅決反對崇佛,於是兩派間圍繞崇佛與排佛展開了激烈斗爭。 馬埴輪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後,以皇位繼承問題為契機,蘇我稻目之子蘇我馬子和物部尾輿之子物部守屋之間展開了殊死搏鬥。最終,馬子討滅守屋取得勝利,物部氏滅亡。打敗物部氏之後,蘇我馬子立泊漱部皇子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崇峻天皇不甘心成為蘇我馬子的傀儡,曾指著獻上來的野豬說:「何時如斷此豬頭,斷朕所嫌之人。」蘇我馬子聞言大驚。592年,蘇我馬子唆使東漢直駒刺死天皇。為了獨攬朝政,同年12月,馬子推舉外甥女飲屋姬繼位,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帝——推古女皇(592—628在位)。翌年,即593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遺子廄戶皇子為皇太子,並「錄攝政,以萬機悉委」。後來世人因廄戶皇子聰慧,治政英明,稱其為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系用明天皇嫡子,《日本書紀》稱他「生而能言,及壯有聖智,一聞十人訴,以勿失能辯」,具有能吏的素質。他師從高麗僧惠慈學佛教、百濟博士覺哿習儒學,自幼受到大陸思想文化的熏陶。 聖德太子執政之初,朝廷正處在內憂外患之時。所謂外患,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隋朝;在朝鮮半島,漸趨強大的新羅,占據漢江、洛東江流域,並在吞並任那(日本在朝鮮的據點)之後,與日本的關系急劇惡化。所謂內患,氏姓、部民制度弊端畢現,以蘇我氏為代表的豪族勢力尾大不掉,皇室勢力單薄。聖德太子受中國的尊王大一統思想影響,試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挽救社會危機,為此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奈良時代【ならじだい】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法隆寺五重塔平安時代【へいあんじだい】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編輯本段]中世紀鐮倉時代(1185年至1333年)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東大寺大佛南北朝時代(1334年至1392年) 後醍醐天皇消滅了鐮倉幕府後,就進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復古,推行新政,史稱建武新政。由於,新政未能滿足武士的要求,而且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貴族,故引來武士的不滿。其中,倒幕大將足利尊氏更為不滿,他雖然被賜給天皇名字中的尊字,但他想開幕府,結果足利尊氏迫後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是為北朝。 而後醍醐天皇退位後,持著天皇象徵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縣)的吉野,是為南朝,至此南北朝終於形成,史書還稱為「一天二帝南北京」 經過多次攻防後,南朝的勢力衰退,終於南朝的天皇把三神器交給北朝的天皇,結束了南北朝時代。 室町時代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遙遙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編輯本段]近世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織田信長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編輯本段]近代 豐臣秀吉明治時代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及日俄戰爭中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昭和時代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的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國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實君立憲制為虛君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德川家康平成時代和天皇於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1989年─)。1993年,由於自民黨未能實現政治改革,羽田派在不信任案中造反引致大選。在羽田派、武村正義等人離黨競選下,自民黨失去了國會過半的席位。以羽田派的核心人物小澤一郎的奔走下,成功拉攏日本新黨的細川護熙。組成非自民非共產黨的細川護熙八黨聯合內閣。五五年體制宣告瓦解,宮澤喜一辭去自民黨總裁,由河野洋平接任。 [編輯本段]歷史分期日本の先土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 日本の古代 繩文時代 【約中國先秦】 彌生時代(紀元前3世紀 - 3世紀)【約兩漢】 古墳時代(3世紀後半、4世紀初 - 7世紀前半、8世紀初)【約魏晉南北朝】 飛鳥時代(6世紀終末 - 710年) 【約隋唐前期】 奈良時代(710年 - 784年) 【唐代】 平安時代(794年 - 1184年)【唐五代、宋】 日本の中世 鐮倉時代(1192年 - 1334年)【宋元】 南北朝時代(1334年 - 1392年) 【元明,註:日本歷史上的南北朝只是宮廷政變後,原來的天皇又跑到京都旁邊不遠的地方另立了朝廷,時間很短】 室町時代(1392年 - 1573年) (戦國時代) 【明,註:其間日本的征夷大將軍被明朝冊封為「日本國王」】 日本の近世 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 - 1598年)【明,即所謂「織豐時代」,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時期】 江戶時代(1603年 - 1868年)【明末、清】 日本の近代-現代 明治(1868年 - 1911年)【同治朝、光緒朝、宣統朝】 大正(1911年 - 1926年) 【北洋軍閥時期】 昭和(1926年 - 1989年) 【國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 平成(1989年 - ) 【第三代領導人至今】 [編輯本段]日本各時代日本本身沒有朝代的概念,因為無論是哪個將軍當政,都是和天皇並存的。將軍雖然並不理會天皇的意思,但是都承認自己是由天皇冊封的。所以日本歷史上只有時代。但是每個時代都可以認為是換了一個統治集團。到明治以前的天皇並沒有形成自己的政權,也稱不上是什麼朝代。具體時代如下: 公元300-592年 大和時代 公元592-710年 飛鳥時代 公元711-794年 奈良時代 公元794-1192年 平安時代 公元1192-1333年 鐮倉幕府時代 公元1333-1392年 南北朝時期 公元1393-1573年 室町幕府時代 公元1573-1603年 織豐時期 公元1603-1867年 江戶幕府時代 公元1868-1911年 明治時代 公元1912-1925年 大正時代 公元1926-1988年 昭和時代 公元1989-現在 平成時代

Ⅱ 說說古代日本是怎樣吸收中國先進文化的(初三歷史川教版)

隋唐時期日本派遣唐使向中國學習文化,遣唐使回國後,日本經過大化改新便從奴隸制國家轉變為封建制國家,並改國名為日本。日本的茶道、花道、日本文字包括和服都是從中國傳來的,就連京都的城市規劃建築也是仿製長安城的。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里,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啟示:要虛心學習和引進吸收世界的優秀文化成果來促進本國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第一,我們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局面,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質,努力發展經濟文化。

[注]此為本人在江西師大讀書時的作業,粗製濫造,拿出來曬一下,也不怕大家笑話,權當留下一段學生時代的追憶。

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內 容 摘 要

中國與日本為近鄰之邦,交往已久,但中國自古就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自己自成系統的先進文化,因而對周邊國家產生巨大輻射力。相比之下,日本古代文化並不發達,為求得與先進文化的一致性,便採取拿來主義,尤其表現為不遺餘力吸收中國古代先進文化,特別是對隋唐文化,幾乎是無所不學,無所不包。結果促進日本古代社會的飛速發展,躋進亞洲大國之林。另一方面,日本雖文化輸出功能相對較弱,但卻善於吸收外來文化,日本吸收中國古代文化也不是全盤照搬,而是吸收、消化和創新相結合,最終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大和文化。

關鍵詞: 中國 日本 文化 儒學 律令制 禪文化

中日交流歷史上由來已久,但中國自古代就是亞洲大國,有著悠久又自成系統的民族文化,對周邊各族一直產生巨大的輻射力。日本地處中國近鄰,隔海想望,且自身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較大的差距,深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強烈影響。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在交流中顯現出差距,彼此之間便產生了不協調。當人們發現這一不協調後,便產生一系列心理反映。為求得與先進文化的一致性,便產生向先進文化的傾斜,「拿來」則是易容易引進先進文化的方法之一,不遺餘力地輸入先進文化也就成為必然。

中日交流中,中國古代文化尤其是隋唐文化對日本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它直接影響了日本古代社會的發展,有些方面至今在日本仍有不容忽視的影響。誠然,日本人善於學習和吸收外來先進文化,並非一味地「拿來」,而是有其獨特的特點。本文擬從大和民族如何攝取中國古代文化及其吸收特點方面來考察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所產生的影響。

日本吸收中國古代文化的歷史考察

一、中國物質文明影響日本的階段

日本形成統一的國家始於公元3世紀至4上半葉。但日本早在繩紋時代就受中國古文化的影響。如日本北九州繩紋文化晚期遺址中曾發現一個表面經過仔細磨光的陶器。日本學者賀川光認為,這是受了中國龍山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張中一認為是受了楚文化的影響[1]。日本山形縣飽海郡三崎山出土過一把銅刀,從地層上看,屬繩紋文化晚期,其中與中國殷商時期青銅刀形式大致相似[2]。而出土於日本繩紋文化前期精緻的漆梳[3],晚期竹木胎的漆容器和漆弓等[4],其製作方法和施漆風格均與中國先秦時代漆器相同。

在日本繩紋文化晚期至彌生文化早期,中國大陸有大批移民至日本列島,帶去中國的先進文化。徐福東渡的傳說正發生這一時期,其事跡亦可見於兩國史籍。《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南登琅邪……作琅邪台,立石刻,頌秦德……既已,齊人徐市(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日本《羅山文集》記為:「徐福之來日本,在焚書坑儒之前六七年矣。」徐福入日本後,大規模推廣水稻及養蠶桑織技術。此外,還有建倭國的傳說,故徐福被日本居民奉為「農耕之神」、「紡織之神」,甚至被日本尊為祖宗,奉為神靈[5]。雖無法考證「倭國」是否為徐福所建。但從《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日本刀歌》等古籍記載來看,徐福確有其人其事,而且是古代東渡日本的移民代表。公元前二、三百年前後北九州之所以出現先進的水稻耕作文化,並進一步向東發展,把水稻耕作推廣到全日本,最後促成了日本原始國家的產生。其最大的原因是一大批外來移民,特別是包括徐福一行在內的中國移民的影響。

入漢以後,日本成為中國的臣屬之國,文化交流更加頻繁。1784年在日本九州福岡志賀縣海濱出土的一方金印」漢委奴國王」,即為東漢光武帝頒賜「漢委奴國王」印的原物[6]。表明日本此時已接觸到漢字。公元403年,日本最早使用漢字,時值履中天皇四年八月,始設官記言詩以達四觀之事。漢字的傳入促進日本的文化和思想的發展。

儒學是通過文字而傳入日本的,所以日本一開始就接受儒學了。據日本的史料記載,儒教傳入日本為公元405年,王仁自朝鮮半島南部北濟到達日本,為應神天皇兒子老師。王仁授之《論語》,這是儒學東傳的開始。爾後,儒家思想通過典籍傳至日本,規模有限,但對日本影響頗深。一方面,使大和的政治思想發達起來,這在歷代的詔敕上表現顯著。仁德天皇在詔書中說:「君以民為本。」[7]這是引用荀子的話。表明日本君王已懂重民思想,這是受中國儒學的影響。聖德太子定冠位即以德、仁、禮、信、義、智等道德項目為名稱,顯然是受儒學倫理思想的影響。這此提倡道德的結果,使日本自上而下養成一種孝順謙讓的美德。另外在風俗上,自儒學傳入後,日本上古的娶姑姨,異母兄弟姨妹之間通婚及繼母之間通婚等風俗漸減,使日本移風易俗。[8]

東漢時,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爾後又從中國傳入日本。據史載,公元522年,南朝梁人司馬達到日本後,在大和國高市郡坂田原建造草庵置像禮拜。這是關於佛教傳入日本的最早的文獻記錄。其後,佛教又繼續傳入日本。佛教教導慈悲,可使當時日本激烈傾扎的閥族之間的斗爭平息,但主要的是佛教主張只要懺悔罪過,積功積德,到一定程度便可渡脫成佛,取得永生。這對於今世受苦的廣大奴隸和農民來講,有了來世的憧憬,能給以莫大的希望和安慰。故在日本大受歡迎,全國上下信佛。聖德太子和蘇我氏當政時,大興佛教,在各處大建寺院。蘇我氏建飛鳥寺,聖德太子建法隆寺和四天王寺。在建築樣式、佛像雕塑、繪畫、手工藝術品等方面,深受中國南北朝文化的影響。

二、制度文化為主的隋唐文化的大攝取

公元603年,聖德太子改革開始,此為日本史上一重大事件,從其改革的內容上可看出其深受中國古代文化影響之深。改革主要由兩方面組成:冠位十二階的制定和十七條憲法。冠位十二階,其外形起源於中國北朝後周,[9]冠以中國儒學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加「德」命名。至於十七條憲法,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思想原則上,其源流上也只能在中國求得,即以儒、佛、法等思想為其理論基礎,儒為主,佛法為輔,熔東方思想於一爐,這是聖德太子效法中國文化的結果。

7世紀中期後,即日本的奈良平安前期,日本以大化革新為起點進入了律令制國家的形成期。在對中國文化的引進上發生重大變化,出現了第一個全面接受漢文化的高潮,並且吸收形式由間接變為直接,最典型的是舉世聞名的遣唐使的派遣,先後共達13次之多。他們如飢似渴地學習唐文化,學習中國的法令、制度、文學、生活、建築等,幾乎無所不學。限於篇幅,這里僅從政治制度、文學藝術和宗教等主要方面考察其深刻影響。首先在政治制度方面,大化革新後建立起來的律令制中央集權國家,國體是完全仿照唐朝的。兩官八省制是仿照詔的三省六部制。《大唐律令》和《養老令》是以唐委為樣板,班田的土地制度則是參照唐的均田制。與唐一樣,日本亦實行租庸調法,兩者內容幾乎完全相同,只不過數額上有所不同而已。其次在文學方面,日本大量輸入唐代書籍。從編輯於9世紀末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以及其他文獻材料可以看出,那時日本把唐代的主要書籍幾乎都收藏了,甚至有的書籍在我國業已失傳,但在日本卻保存下來。[10]不僅如此,他們還千方百計地積極學習寫作漢文、漢詩,努力鑽研漢文、漢詩的寫作技巧。從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深受歡迎可見一斑。《懷風藻》被認為是日本現在最早的漢詩集,序文是六體名作。書中收入120首詩歌,其中以五言詩最多,也有七言詩,作者上自天皇、皇子,下至大臣、僧侶,風格與初唐詩相近。[11]唐詩不僅影響古代日本,現代日本亦把唐詩看成自己的古典,僅岩波書店一家就出版了唐詩二古十萬冊,[12]可見影響之大。再次在宗教方面,唐朝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等佛教宗派盛行,入唐僧侶學習這些宗派並將之照樣移植到日本,並且出現了許多著名高僧,空海和最澄等為其傑出代表。這里中日人民都不會忘記的是,唐朝的高僧鑒真和尚歷經險阻,出生入死,東渡日本,為傳播中國佛教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外,當時日本在天文、歷法、醫學、教育、修史、藝術、雕刻,生活風俗等方面亦深受唐文化影響。這里不一一敘述。

三、深層精神文化的大力輻射

10世紀後,日本進入鐮倉時代,是從古代國家向中世紀過渡的時期。在政治、思想、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生巨大變化。同時中國由唐進入宋元時代,文化的主人、內容和形式煥然一新。尤其是佛教方面,迎來一大轉折時期。這一切刺激了日本禪僧尤其是五山僧人渡海參叩的念頭,如無准師范、虎關師煉、義堂周信等名僧,他們千方百計將中國文化移植到日本,掀起了繼唐之後第二次學習中國的熱潮,豐富了日本文化的內容,加速了日本文化發展。以典型的文學、佛教和儒學為例:五山文學在當時日本的地位很高且具有代表性,但隨中國王朝的更迭而分別受其影響。日本五山漢文學一度出現「景定咸淳的浮華」,正反映出中國宋代文化頹廢風氣,而南北朝室町時期的入元僧大興偈頌運動則顯然是正確的傳達了中國元代的偈頌運動。安土、桃山時代,禪林文學的俗化則又是受中國明朝士大夫文學俗化的影響。[13]就宗教來說,當時日本崇興的佛教是凈士宗和禪宗。這即與中國當時的佛教信仰有關。凈土教和禪宗是由日本來華僧和中國渡日僧傳播而來。中國凈土教的依據「三經一論」即《般舟三昧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和《往生論》,也是日本凈土教的依據。凈土教在日本人民中廣泛傳播,所以今天在日本人生活中仍然到處可以看到凈土教藝術的優雅簡素的風俗。除凈土宗外,後來在日本更為流行的是禪宗,禪宗原為中國所創,後傳至日本。尊重現實,應順自然,重視感性,排斥非現實的、理想的、煩瑣的、豪華的東西,一切歸於簡素淡泊,靜閑幽寂,自由自在,這是禪宗的美學思想,而且禪宗修行形式簡單,主張頓悟成佛,坐禪求悟,決非偶然。日本武士們不計生死與禪宗教義「生死一如」是相通的,而且日本武士們在現實中縱情聲色是直接受禪宗不主張苦行,又不念佛讀經,只要直指本心,做到心地「無非」、「無亂」、「無痴」,便是「戒」、「定」、「慧」,外在行亦皆屬次要的思想影響。[14]朱子學早在鐮倉時期就進入了日本。1200年,一名日本武士大江宗光已讀了朱熹的《中國章句》的抄本。[15]1241年,出現朱熹的《論語集注》復刻本,日僧圓爾曾於1257年向鐮倉幕府執政北條時賴講解南宋居士硅堂著作《大明錄》。《大明錄》講儒、佛、道三教一致,關於儒則尊奉宋學,[16]後來日本出現了「薩南學派」和「海南學派」就是在儒學普及於地方的過程中形成的。在鐮倉室町時代的思想界,宋學勢力仍居於佛教之下,未能脫離佛教而獨立,但經長期流播,其影響已逐漸擴大,從而為江戶時代儒學的獨立與全盛打下了基礎。

日本進入江戶時代後,中國文化繼續深刻影響日本社會,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日本普遍吸收中國的儒學,先是以朱子學為代表的宋學,後為陽明學,也有莊子學,但影響不大,日本武士將儒學和禪宗進行融合吸收,使武士道精神最終完全形成,從而形成具有大和民族精神特色的文化。如武士道強調武士的「忠」「孝」「義」即來源於中國儒學教義。17世紀中期以後,儒學(尤其是朱子學)在武士中間逐漸轉播開來,儒學在全國上下成為顯學,據日本學者統計,自1630年到1871年,在各藩擔任教授的1912人中,屬於朱子黨派的有1388人。[17]由此可見,朱子學是江戶時代居於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江戶時代後期,陽明學在日本居重要地位。代表人物有佐藤一齋,門下出現許多活躍於幕末政治舞台的思想家,如佐久間象山、吉田松陰、西鄉隆盛等。江戶後期,「君道」、「臣道」代替只立足於個人鍛煉的禪宗武士道,終於成為日本社會的唯一精神支柱,亦是深受儒學思想的滲透。

不僅在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倒台後,在向西方學習口號下,儒學曾一度衰落,但明治維新成功後,朝野一致興儒學,修孔廟,儒學又為日本社會一大精神支柱了。中國儒學對日本的影響之深,由日本對孔子的尊敬就可見一斑。

日本吸納中國古代文化的特點

日本吸納中國古代文化,並非一味地「拿來」,生吞活剝,而是有其鮮明的特點。

一、既吸收又消化創新的自覺性

古代日本始終清醒地正視自身文化的貧乏,渴望吸收先進的中國文化來豐富自己。奈良時,日本對中國隋唐文化以整個國家規模進行全方位的吸收,但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時,具有很強的消化創新能力。如在律令上,唐制重律為「十惡」,而日本則減少為「八虐」,唐代設六部,日本則設八省。在語言方面,日本巧妙地運用漢字意義,製造出好像固有名詞那樣的語條,來宛轉表達用意,使漢字成為自己語言的記錄符號,並使漢字詞語成為自己的語言有機組成部分。又如在文學方面,逐漸將自己傳統的文學加進去,如《源氏物語》就是反映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傑出作品。另外在佛教思想上,日本的佛教以鎮護國家為宗旨,如禪宗帶有極濃厚的忠君愛國思想,又主張神佛同體,形式簡化,這些為以後的武士道的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又如在儒學中,中國的儒學以孝為五倫之首,強調忠孝難兩全,而日本的儒學中卻主張以「忠」為五倫之首,力主忠孝兩全。[18]後來「君道」「臣道」代替武士道成為武士的唯一精神支柱,而忠孝仁愛不一定要按宗疏和等級分別對待。因此在日本出現超家庭的集團,這與中國不同。中國的儒學思想雖也重視對統治者的效忠,但對家庭的效忠往往超過對統治者的效忠。同時中國人學儒學尤其是朱子學的目的主要為修心養性,而日本則上升到治國平天下之高度。此外,日本的儒學和佛教甚至和傳統的神道結合起來,即儒佛調和,神儒調和,這是儒學日本化的另一特徵。在服裝上,唐服的引進,經改造後,成為日本的「和服」。

二、混雜性和兼容性

日本的文字,可以說是外來文化的綜合。日本人借用漢字的整體寫法,發明了平假名,又借用漢字的部首(偏旁或部首)發明了片假名。今日日語中,除漢語外,包含著數十種語言的大量外來語。在信仰上,日本人既敬日本的神,又敬中國和印度的神。在節日上,日本既過日本的節,又過中國的節。在住宅上,「日本間」、「中國間」和「洋間」並行不悖。這些均反映了日本外來文化的混雜性和兼容性。

三、民族性和實用性

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時,強調把日本固有精神和中國學問融合起來,即所謂的「和魂漢才」思想。同時,對中國文化的吸收採取的是以實際主義為標准來進行選擇的。雖然宗良時代的日本幾乎「全盤唐化」,但仍應看到,日本並沒有把唐朝一切制度都輸入進來,而是有效取捨。如科舉制和宦官制,[19]日本從未實行。又如效法宋明時的社會禮信,卻不學婦女纏足習俗,主要是因為這些不符合日本的政治社會需要和文化條件。再如從中國引進的唐樂,後逐漸按日本風格改變了形式,並縮小規模,被稱為雅樂。還有以中國的茶創建日本的茶道,日本武士吸收中國的儒學和禪宗創建武士道。對待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不僅學習儒家經典和政治制度,也注意對中國的法律、天文、醫學、算術、修史編纂、建築等實用技藝的學習,反映出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民族性和實用性的特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古代社會產生過巨大影響,在一些方面一直影響日本古代社會的發展,如儒學和佛學,甚至在今日的日本仍可看到中國古代文化的痕跡。如在日本諺語中,經常用《論語》和佛學用語來打比方,比如「讀《論語》而不解《論語》」(意同中國的「死讀書」)、「對狗講《論語》」(意同中國的「對牛彈琴」)、「對釋迦講經」(意同中國的「孔子門前賣文章」)、「三人湊起來抵得文殊菩薩的智慧」(意同中國的「三個臭皮匠,抵得上一個諸葛亮」)。反映出《論語》和佛學在日本的深遠影響。[20]另一方面,日本雖是一個文化功能輸出較弱的國家,但卻善於吸納外來的先進文化並加以消化創新,最終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大和民族文化。當前,除極少數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和軍國主義者以外,一般日本人都承認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國古代文化這個事實。如日本現在推銷面條的廣告里說,「面條是具有四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人教給我們的」。[21]正視

Ⅲ 日本的歷史大致可分幾個時代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編輯本段]古代 舊石器時代【きゅうせっきじだい】 關於日本列島上被確認過的人類歷史,大約可追溯到10萬年乃至3萬年前。約3萬4千年前,從華北地區傳來被稱呼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島全區被廣泛的使用,但在約2萬年前由西伯利亞過來新的稱呼為細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東日本傳開。一段時間里,東日本細石刀片文化與西日本的小刀型石器文化並存,不久細石刀片也在西日本傳開,約1萬5千年前左右,小刀型石器的蹤影急速消失。 約1萬2千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結束而開始急劇溫暖化,使得人們的文化與生活產生極大變化,除了琉球群島以外,全島進入下個繩文時代。 繩文時代 【 じょうもんじだい】 約1萬2千年前左右開始被稱為繩文時代。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晩期這6期。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やよいじだい】 前8世紀左右至3世紀前後的期間被稱為彌生時代,當時的日本列島被中國稱呼為倭、倭國。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墳時代 【こふんじだい】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資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飛鳥時代 【 あすかじだい】 飛鳥時代,約始於公元600年,止於遷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墳時代,下啟奈良時代。此期以政治中心為奈良縣的飛鳥地方(即當時的藤原京)而得名,較為重大的事件有聖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6世紀初,武烈天皇去世後,缺乏皇位繼承人,大伴金村從越前迎來男大跡王繼承皇位,他就是繼體天皇。當時,在朝鮮半島,新羅、高句麗的勢力擴張,威脅百濟,並使日本在朝鮮南部任那發展勢力的半島經營策略陷於窘境,另一方面,導致大批大陸移民的流入。 在國內,皇室在統一國土後,不斷霸佔地方貴族的領地,擴大自己的屯倉,並將侵略朝鮮的軍事負擔強加在他們身上,皇室和地方貴族間的矛盾不斷激化。侵朝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引發了人民的反抗。6世紀中葉以後,部民制已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開始瓦解,部民紛紛逃亡。朝廷內部新舊勢力之間的斗爭日益加劇。在6世紀初,在朝廷中握有實權的大伴氏曾因主張把任那四縣割讓給百濟而受到攻擊,從而失去政治勢力,物部氏和蘇我氏取而代之。物部氏是朝廷掌握軍事的貴族,是維護原有統治方式的守舊勢力。蘇我氏從5世紀後半葉起,在朝廷中掌管財政,勢力逐步擴大。蘇我氏與大陸移民的關系密切。當時,蘇我氏是積極吸收外來思想和文化的進步勢力。當百濟聖明王獻給日本朝廷佛像和經論時,蘇我稻目積極主張崇佛,力圖通過崇拜佛教來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統一全國的思想,加強皇權。物部尾輿則主張信仰原來的氏神,以維護氏姓制和部民制,堅決反對崇佛,於是兩派間圍繞崇佛與排佛展開了激烈斗爭。 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後,以皇位繼承問題為契機,蘇我稻目之子蘇我馬子和物部尾輿之子物部守屋之間展開了殊死搏鬥。最終,馬子討滅守屋取得勝利,物部氏滅亡。打敗物部氏之後,蘇我馬子立泊漱部皇子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崇峻天皇不甘心成為蘇我馬子的傀儡,曾指著獻上來的野豬說:「何時如斷此豬頭,斷朕所嫌之人。」蘇我馬子聞言大驚。592年,蘇我馬子唆使東漢直駒刺死天皇。為了獨攬朝政,同年12月,馬子推舉外甥女飲屋姬繼位,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帝——推古女皇(592—628在位)。翌年,即593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遺子廄戶皇子為皇太子,並「錄攝政,以萬機悉委」。後來世人因廄戶皇子聰慧,治政英明,稱其為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系用明天皇嫡子,《日本書紀》稱他「生而能言,及壯有聖智,一聞十人訴,以勿失能辯」,具有能吏的素質。他師從高麗僧惠慈學佛教、百濟博士覺哿習儒學,自幼受到大陸思想文化的熏陶。 聖德太子執政之初,朝廷正處在內憂外患之時。所謂外患,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隋朝;在朝鮮半島,漸趨強大的新羅,占據漢江、洛東江流域,並在吞並任那(日本在朝鮮的據點)之後,與日本的關系急劇惡化。所謂內患,氏姓、部民制度弊端畢現,以蘇我氏為代表的豪族勢力尾大不掉,皇室勢力單薄。聖德太子受中國的尊王大一統思想影響,試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挽救社會危機,為此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奈良時代 【 ならじだい】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 へいあんじだい】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編輯本段]中世紀(12~16世紀) 鐮倉時代 (1185年至1333年)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南北朝時代 (1334年至1392年) 後醍醐天皇消滅了鐮倉幕府後,就進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復古,推行新政,史稱建武新政。由於,新政未能滿足武士的要求,而且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貴族,故引來武士的不滿。其中,倒幕大將足利尊氏更為不滿,他雖然被賜給天皇名字中的尊字,但他想開幕府,結果足利尊氏迫後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是為北朝。 而後醍醐天皇退位後,持著天皇象徵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縣)的吉野,是為南朝,至此南北朝終於形成,史書還稱為「一天二帝南北京」 經過多次攻防後,南朝的勢力衰退,終於南朝的天皇把三神器交給北朝的天皇,結束了南北朝時代。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遙遙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編輯本段]近世(16~19世紀中葉) 戰國時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編輯本段]日本近代史(19世紀後期至今)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昭和6年),「九�6�1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的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國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實君立憲制為虛君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平成時代 和天皇於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1989年─)。1993年,由於自民黨未能實現政治改革,羽田派在不信任案中造反引致大選。在羽田派、武村正義等人離黨競選下,自民黨失去了國會過半的席位。以羽田派的核心人物小澤一郎的奔走下,成功拉攏日本新黨的細川護熙。組成非自民非共產黨的細川護熙八黨聯合內閣。五五年體制宣告瓦解,宮澤喜一辭去自民黨總裁,由河野洋平接任。

Ⅳ 儒教具體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

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Ⅳ 儒教、佛教和神道教,哪個對日本的影響最大

儒教影響最大。
佛教在日本的影響深遠且持久,但是日本佛教異化嚴重,有些時期的日本和尚已經成為強大的割據勢力,不復宗教本質,後期日本為了特立獨行更是人為的選擇了神道教作為國教,以此來區別日本與其他亞洲佛教國家,佛教的影響在近當代日本嚴重削弱。
神道教近乎一種原始崇拜,長期存在於日本,但實質上對日本的影響很小。如果神道教可以引領日本的發展,那當年遣唐使何必大力宣揚儒教和佛教呢?神道教之所以在今天的日本有著普及性的發展,主要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為了宣揚民族特色,強調獨立區別,人為拔高了神道教的地位。
日本從大化改新以來與朝鮮一樣,深受儒教浸染。儒教基本奠定了東亞國家的民族道德基底,塑造了東亞文化。佛教和神道教本質上是宗教,日本沒有成為像伊斯蘭教國家那樣的宗教國家,說明在兩者之上有一種東西已經成為了日本的文化的主體,即儒教,儒教是人的文化,所以只有東亞國家沒有經歷過宗教統治時期,歐洲有教會統治的黑暗中世紀,伊斯蘭教國家一直到今天,而東亞沒有淪為宗教的淵藪,正是因為儒教強大的影響。

Ⅵ 日本歷史朝代順序是怎樣的

1、繩文時代

約1.2萬年前左右開始被稱為繩文時代。

2、彌生時代

到了2世紀後半期,各小國內戰頻繁,直至3世紀中葉才出現較大的「大和國」,後經過長期的擴張,並且逐漸征服了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領最初稱為「大王」,後來改稱天皇。

3、古墳時代

古墳的分布基本上遍及本州島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為主,北海道則未發現。這一時期的墳墓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溝,「前方後圓」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墳的周遭圍繞著中空的黏土塑像,這些筒狀土製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稱之「埴輪」。

4、飛鳥時代

飛鳥時代得名於奈良縣的飛鳥地方(如今的明日香村,當時的都城藤原京)。

5、奈良時代

奈良時代即以奈良(平城京)為都的時代。自710年(和銅三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延歷三年)遷都長岡京,共計74年。

6、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即以平安京(京都)為都城的歷史時代,始於794年(延歷十三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終於1185年(文治元年)鐮倉幕府成立,歷經400年。

7、幕府執政時代

7.1 鐮倉時代

源賴朝平定平氏後,建立以鐮倉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權時代。

7.2南北朝時代

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是為北朝。後醍醐天皇退位後持著天皇象徵的三神器退往大和的吉野(今奈良縣),是為南朝,至此南北朝終於形成。

7.3室町時代

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鐮倉幕府將軍源賴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開設幕府,是為室町幕府。

7.4安土桃山時代

天正元年(1573年),織田信長放逐了末代將軍足利義昭,足利幕府宣告滅亡。

7.5江戶時代

1603年(慶長8年)至1867年(慶應3年)間被稱為江戶時代,於江戶設置了江戶幕府。

8、明治維新(明治時代)

明治年間(1868年―1912年)稱為明治時代。

9、大正時代

大正年間(1912年―1926年)稱為大正時代。

10、昭和時代

1926年12月

25日,大正天皇駕崩,皇太子裕仁繼位,是為昭和時代。

11、平成時代

昭和天皇於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1989年至今)。

(6)儒教傳入日本是什麼時間擴展閱讀

日本時代是指從舊石器時代到今的日本歷史。分別指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古墳時代、飛鳥時代、鐮倉時代、江戶時代等16個時期。

約1.2萬年前左右開始被稱為繩文時代,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晩期這6期。

彌生時代其首領最初稱為「大王」,後來改稱天皇。

古墳時代分為前期、中期、後期。從8世紀初開始,火葬流行,古墳逐漸式微,並開啟了佛教建築的時代。

奈良時代是律令制社會的繁榮鼎盛時期,表現在政治經濟制度、階級關系、文化以及對外關系等方面。

昭和時代由於統制派軍人由外而內改變國家政體的思想,日本開展了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大規模侵略,日本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遠東以太平洋戰場上的主要侵略者。

Ⅶ 儒學是何時傳入日本的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兩國之間便有著頻繁的文化交流活動,處於漢文化輻射圈內的古代日本很早便傳入了儒學。那麼,儒學是什麼時候、通過誰、怎樣傳入日本的呢?在中國現存的浩如煙海的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料中對此卻沒有確切的記載,因此一般認為,對日本何時傳入儒學的研究,現在只能藉助於日本現存的古代史料。

據成書於公元712年的日本第一部歷史和文學著作《古事記》記載:「品陀和氣命(應神天皇)在輕島的明宮治理天下……百濟王照古王遣阿知吉師獻牡馬一匹、牝馬一匹……天皇又命百濟國貢獻賢人。於是,百濟國又派遣和邇吉師獻《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成書於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也載有:「(應神天皇)十五年秋八月壬戌朔卯。百濟王遣阿直岐貢良馬二匹。……阿直岐亦能讀經典,即太子菟道稚郎子師焉。於是天皇問阿直岐日:『如勝汝博士亦有耶?』對曰:『有王仁者是秀也。』……乃征王仁也。十六年春二月,王仁來之,則太子菟道稚郎子師之,習諸典籍於王仁,莫不通達」。一般認為這兩則史料記載的是同一件事,即日本應神天皇十六年儒學通過朝鮮半島的百濟傳入了日本。

另據《日本書紀》記載,應神天皇死後,本應菟道稚郎子繼天皇位,但他卻推讓於異母兄大鷦鷯。其理由是大鷦鷯仁孝之名遠聞天下,且年長於己,故應由其繼天皇位。大鷦鷯則以父命難違為由,固辭不就。兩人互相推讓達3年之久,最後菟道稚郎子自殺以示其辭讓之誠。有人認為上述二人的這種做法是在效法《論語?泰伯》所載,中國西周時期泰伯與仲雍出走,辭讓君位於幼弟季歷的做法,這是儒學傳入日本後對日本人思想產生影響的有力佐證。他們據此斷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關於儒學始傳日本的記載是基本可信的。

那麼,確切的說日本應神天皇十六年相當於公元紀年的哪一年呢?關於這個問題,學者們的觀點尚不一致。有人認為是公元285年,也有人認為是公元405年,還有人認為是公元446年。

然而。問題是根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記載。王仁到日本時帶去的書中有《千字文》卷。而《千字文》一書為南梁周興嗣所作,其成書時間當於梁武帝在位年間,即公元502~549年,如果《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無誤的話,王仁到日本的時間當在《千文字》成書後的公元6世紀。而上述幾種推測中最晚的公元446年也是在《千字文》成書之前。這不能不令人懷疑上述幾種推測是否正確。但是,從日本現存的作於公元5世紀的金文銘文中可明顯看出儒學對日本人思想的影響,這又說明早在《千字文》成書之前,最晚在公元5世紀儒學已傳入了日本。不過,我們也不能因此便簡單地否定前引《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記載的可信性,關於這個問題也許有兩種可能。

第一,《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記載有誤,即王仁去日本是在公元6世紀以前即《千字文》成書以前,王仁帶到日本的書籍中沒有《千字文》一書。那麼,當我們引證上述兩書的有關記載研究儒學始傳日本這個問題時,就必須首先對此作出令人信服的考證。

第二,《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記載正確無誤。王仁去日本是在公元6世紀即《千字文》成書之後,王仁去日本時帶去的書中確有《千字文》一書,有關此事的記載,並非儒學始傳日本的記載,這是因為在王仁到日本前,儒學早已隨著中日兩國的民間交往活動而進入了日本,並對日本人的思想意識和社會生活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前引《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關於王仁去日本的記載,充其量不過是關於日本官方首次引進儒學的記載。絕非儒學始傳日本之史證。那麼,傳統的那種根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的兩則史料考證儒學始傳日本的研究方法及由此所得出的有關結論顯然值得懷疑。

於是,有人提出儒學不是由官方經朝鮮間接傳入日本的,而是通過民間交往從中國直接傳入日本的,時間是在公元前二三世紀。具體地說,持這種觀點的同志認為。徐福東渡首次把儒學經典——《尚書》帶到了日本。因為我國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的《日本刀歌》中說:「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嚴令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誠然,歐陽修的詩作並非信史,且除此之外別無他證,更何況迄今為止。連是否確有徐福其人其事尚無定論,不過大多數學者認為,盡管目前尚不能肯定地說歷史上確有徐福,其人其事,但可以肯定地說,相當於傳說中徐福生活的年代,日本古代文明發生了一次空前的大飛躍,從以漁獵採集經濟為主要特徵的繩文文化時代,進入了以農耕生活為主要經濟特徵的彌生文化時代。其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即是這一時期有大量移民從中國大陸移居日本,帶去了先進的漢文化,極有可能這一時期儒學經典便隨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一起被移民們帶到了日本。可見,歐陽修的說法不無道理。當然,這種觀點缺乏足夠的證據,目前只能算是一種推論。要想解開儒學何時傳入日本之謎還有待時日。

Ⅷ 日本歷史年表

1彌生時代

2古墳時代

3飛鳥時代

4奈良時代

5平安時代

6鐮倉時代

7南北朝時代

8室町時代

9室町(戰國)時代

10安土桃山時代

11江戶時代

12明治時代

13大正時代

(8)儒教傳入日本是什麼時間擴展閱讀

日本歷史

日本歷史是指日本從日本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

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

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至今。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8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4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8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9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2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