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侵略者對華北採取什麼手段

日本侵略者對華北採取什麼手段

發布時間: 2022-07-24 08:22:24

『壹』 華北事變時間以及大概內容

華北事變是指繼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之後,1935年日本侵略軍蠶食侵犯華北地區的一系列事件的統稱。
1933年長城抗戰《塘沽協定》簽訂之後,日本暫時將對中國「武力鯨吞」的露骨侵略方式轉變為有序推進的「漸進蠶食」方式,即企圖一口一口啃噬掉中國。
這樣,繼東北之後,華北順理成章地成為日本侵略的下一個目標。在日本的既定世界霸權方針下,中國民眾和中國共產黨、熟悉形勢的世界各國觀察家都非常清楚,日本絕不會滿足僅僅占據東北的現狀,華北必將成為東北之續。
【歷史背景】
日本侵佔華北的具體謀略,使用了「華北分離」的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方法,則和炮製偽「滿洲國」的手法如出一轍,即收買小部分漢奸,強奸民意,憑空捏造出「地方自治」的假象,在刺刀威脅下實現「自治」,進而在刺刀控制下完成「獨立」。這完全是日本侵略者一手製造的自欺欺人的荒誕鬧劇。但日本認為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掩人耳目,緩和國際干涉。日本法西斯的陰險狡詐不可謂不惡毒。但是,中國人民決不允許日本侵略者的陰謀得逞,對其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斗爭。然而,面臨如此緊迫的態勢,南京政府當局竟繼續對日妥協退讓,喪權辱國,步步撤退,導致日軍得寸進尺,越發貪得無厭,華北和中華民族產生了空前嚴重的危機。[1]


日本掠奪華北資源示意圖

日本帝國主義在迫使國民黨中央的勢力退出華北後,隨即積極策動華北五省(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的所謂的自治運動,企圖使華北五省成為「第二個東北」。10月22日,日本侵略者煽動河北東部香河、三河、昌平、武清等縣的「飢民」(漢奸)舉行暴動,攻佔香河縣城,並由少數漢奸組織臨時維持會,實際上是成立漢奸政權。[5] 11月25日,日寇又收買一批漢奸,流氓向國民黨天津當局「請願」,要求自治。同日,日寇唆使國民黨政府特派冀東行政督署專員漢奸殷汝耕(當時兼任灤榆、薊密兩區的行政督察專員)在通縣組織所謂「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後改稱「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使冀東20餘縣脫離了中國政府的管轄。這就是「冀東事變」。
與此同時,日本帝國主義還策動閻錫山、韓復榘搞華北五省自治。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借「自治」的名義達到吞並華北的目的。而國民黨政府既不能允許華北脫離南京中央政策管轄而宣布「自治」,又懾於日本的威脅,在日軍的壓力下,南京政府於1935年11月26日取消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和行政院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12月18日在北平(今北京)成立以宋哲元為委員長,由日方推薦的著名漢奸王揖唐、王克敏等為委員的「冀察政務委員會」。這是蔣介石政府對日妥協的產物。冀察政務委員會名義雖隸屬南京國民政府,但它實際上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勢力對它有很大影響和控制力,實際上成為變相的「自治」,使冀察兩省實際上置於中國行政區域之外。[1]
【歷史評價】
華北事變表明,中華民族的危機已到了空前嚴重的程度。華北事變是日本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一個重要步驟,雖一時得逞,但遭到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華北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1]
作為侵華急先鋒的關東軍和華北駐屯軍,積極策劃其所謂以「華北特殊化」為目的的「華北自治」運動,並公開擺出一副武力外交的架勢。之前,日軍已在華北各地製造了一系列事件,壓迫中國退讓,撤兵,為其開展「自治運動」創造條件。首先是謀劃建立「蒙古國」,在察哈爾製造了兩次張北事件等多起事件,最後在1935年6月27日逼簽《秦土協定》,「割讓」察東6縣於「滿洲」,二十九軍撤出察哈爾境內長城以北地區,國民黨黨部也撤出察省。1935年7月6日,製造河北事件,南京政府竟與之簽訂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承諾國民黨黨部和中央軍完全撤出河北、平津,撤換平、津兩市長,取締一切抗日組織活動,並且凡是日本認為有「反日」嫌疑的中方勢力都「不得重新進入」。這樣日本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扶植河北平津「地方人士」作為傀儡,實施其「自治」陰謀。這無異於將河北平津拱手讓與日本。這時卻突然發生了一件中日都未預料到的事件,即原受日本極力壓迫排斥的駐察哈爾宋哲元第二十九軍,突然利用豐台事件開進北平,成為中國在華北平津的主要軍事力量,給「華北自治」事件造成了曲折,日軍因宋不是中央嫡系認為可以利用,轉而以宋為脅迫「自治」的主要對象。
但是宋哲元並不甘作日本的傀儡,但又孤立無援,無力獨自抵抗日本,故而態度非常曖昧。日本以軍事訛詐為後盾,緊鑼密鼓地開展「華北五省自治」(五省為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運動,企圖先從它處入手最終脅迫宋哲元「自治」。1935年10月日本製造「香河事件」,煽動河北省東部香河、昌平、武清等縣的「飢民」暴動,占據香河縣城,並成立由漢奸組成的臨時維持會。接著,日本扶植漢奸殷汝耕在河北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控制冀東22縣,宣布脫離國民政府,以之作為促進宋哲元「自治」的「榜樣」。日軍還開列「反日分子」名單,在平津大肆濫捕。同時大批日軍進入關內,威脅北平、天津。一時間,華北空氣極其緊張。
經過宋哲元、日本及南京政府之間緊張的三角交涉,南京政府雖也曾力爭保留主權,但在妥協退讓政策下,提出並得到日本的勉強同意,12月下旬,在北平成立了半獨立性質的「冀察政務委員會」,除了名義上隸屬南京政府,實質已經成為變相的自治,但也不是日本所希望的完全「自治」。
華北平津地區包括了中國北方大片地區,尤其北平是中國的歷史古都,當時也是全國 的文化中心。華北事變的發生,使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生死危機。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北平學生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遊行示威活動,迅速擴大為全國性的抗日救亡運動,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覺醒,打擊了南京政府當局的妥協退讓政策。
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後,「華北自治」告一段落。日本對華北政策隨之發生了新的變化,總體上則暫停了軍事侵略,採取了「不取其名而取其實」的手段,妄圖從政治、軍事、經濟上緊密控制冀察當局。採用其慣用的陰謀手法,先由交通經濟入手,企圖使「成為張作霖時代之東北」。然而,隨著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宋哲元受到鼓舞,逐步採取了一些抵制日本的措施,使其陰謀不能得逞,如此,日本自然不會善罷甘休,更猛烈的驟雨,就要落下。[4]
【事變影響】
日軍在華北所製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使華北的局勢處於危機關頭,中國的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影響重大。
首先,華北事變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導地位。華北事變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要滅亡中國,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作為其獨霸亞洲,征服世界的戰略基地的野心。華北事變是日本侵略中國的一個重要步驟。事變後,日本准備把戰爭擴展到更大的范圍。1936年8月,廣田內閣確定了「一方面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另一方面向海洋發展」的侵略方針。其侵略野心昭然若揭[6] 。
其次,華北事變使中國抗日救亡運動進一步高漲,成為國共兩黨由對峙到聯合的重要契機。華北事變後,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全國各階層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在此影響下發生的西安事變,反映國民黨內部分化加劇,說明抗日救國符合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的序幕,標志著十年內戰局面基本結束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三,華北事變改變了國共兩黨的關系,為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提供了可能。事變發生後,中共發表的「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在瓦窯堡會議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並於1936年9月發出《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正式將「反蔣抗日」的總方針改為「逼蔣抗日」,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
第四,華北事變促使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急劇分化,在對日政策上發生分歧,形成以蔣介石為首的親美英派和以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
最後,華北事變加深了美英與日本的矛盾。華北事變後,日本從政治上和軍事上控制了華北。他們扶植漢奸、買辦拼湊了許多經濟機構,使華北經濟日益殖民地化。日本在華北經濟勢力的擴張,損害了美英帝國主義在華北的經濟利益。於是英美就支持國民黨統治集團中的親美英派來抵制日本。[4]
【參考資料】
[1] 操申斌, 黃延敏, 論"華北事變"前南京國民政府的抗戰准備[J].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 (06)
[2] 田蘇蘇主編.《日軍鏡頭中的侵華戰爭 日軍、隨軍記者未公開影像資料》.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5:第52頁
[3] 西南政法學院.《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 上》.西南政法學院黨史教研室,1984:第189-190頁

『貳』 日軍為什麼能夠長驅直入拿下華北

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僅用4個月零18天就把中國的東三省全部佔領了,緊接著於1932年拼湊成立一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1933年元旦之夜,日軍又發兵攻擊聯接關內外的要塞山海關,從此將侵略魔掌伸入關內。1933年3月4日,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所部輕而易舉地佔領了熱河省省會承德。日軍佔領熱河之後繼續南下,直逼長城各口,一時間華北震動,平津告急。正在南方忙於「剿共」的蔣介石,急忙從各地抽調30萬兵力,沿長城一線抵抗進犯之敵。3月5日,長城抗戰打響了。西起南天門、古北口,中經羅文峪、喜峰口,東至冷口、界嶺口,中國軍隊依託古老的長城,與日軍展開了激戰。防守喜峰口、羅文峪的29軍,憑借大刀、手榴彈和不怕死的精神,同裝備精良的日本軍隊進行了殊死搏殺,以近戰、夜戰殲滅日寇3000多人,取得了著名的喜峰口、羅文峪大捷,29軍大刀隊從此揚威海內外。29軍也成為與上海「一.二八」抗戰的19路軍齊名的抗日勁旅,該軍將領宋哲元、張自忠、馮治安、趙登禹、劉汝明均獲得最高級別的青天白日勛章,成為一代抗日名將。缺乏縱深的長城防線畢竟經不起日軍的攻擊,因為它的堅固程度不是取決於最強大的環節,而是取決於最薄弱的環節。雖然29軍防守的喜峰口、羅文峪堅如磐石,使日軍未能越雷池半步,但日軍從晉軍防守的冷口突入長城以內,然後向中國軍隊側後遷回。中國軍隊腹背受敵,被迫後撤,長城防線土崩瓦解。最後不得不簽了屈辱的城下之盟——《塘沽協定》。通過這個協定,日軍把實際控制范圍推進到冀東。
《塘沽協定》的簽訂,表面上使北方的局勢暫時平靜下來,但平靜的背後孕育著更大的危機。從此,平津化為邊塞,華北的冀、魯、晉、察、綏五省全部暴露在虎口之下了。《塘沽協定》簽訂後,日本侵略者又掀起了「華北五省自治運動」。日本人為這個運動起了個「自治」的好名,而實際上就是想把華北變為第二個「滿洲國」。
1935年6月27日,日本以「張北事件」為借口,逼迫國民政府簽訂屈辱的《秦土協定》。日方通過這個協定達到了實際控制察哈爾省北部的目的,29軍大部被迫撤出察哈爾省北部地區,移駐河北。國民政府由於賣國心虛,對簽署的屈辱條約秘而不宣。日本人看透了蔣介石、汪精衛的心理,借機發揮,大肆加碼,中方口辯無憑,致使主權受到了比原訂條款更為嚴重的損害。
日本侵略者在察哈爾得手後,又將目標轉向了河北。他們的做法還是慣用的卑鄙套路:先製造借口,然後以此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逼簽協定。為此,日軍華北駐屯軍暗中僱傭殺手,將住在天津日租界兩個漢奸舉報人胡恩溥和白逾桓槍殺,然後誣稱是國民黨藍衣社乾的,以此向國民政府提出要求:
將河北省主席於學忠撤職;
(二)將於學忠第51軍撤走;
(三)將河北省內一切國民黨黨部完全取消;
(四)將國民黨中央軍撤離河北;
(五)禁止全國排外、排日行動。
在日方的威逼之下,國民政府一一照辦。日寇預謀得逞,但仍不罷休。6月11日,日方派人攜帶一份由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簽署的備忘錄來到北平軍分會,由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簽字蓋章後送交梅津。日方在達到目的之後,何以多此一舉呢?其實,他們的企圖在於以這種方式履行「協定」的簽字手續,使侵略事實合法化。何應欽既不敢公開簽署賣國協定,又不敢對日方有絲毫反抗,於是來了個36計走為上,慌忙離開北平逃之夭夭。日方對何應欽的心思洞若觀火,於是要了一個新花招,不再堅持由何應欽在「備忘錄」上簽字,只要求中國方面給一個表示承諾的書面通知。日方的「靈活」姿態正合汪精衛、何應欽的心意。這種明不簽、暗承認的辦法,既可滿足日方慾望,又可欺瞞全國民眾。7月6日,何應欽簽署了一份「致梅津函」,內稱:「6月9日酒井參謀長所提各項均承諾之,並自主地期其遂行。特此通知。」至此,由梅津的「備忘錄」和何應欽的「致梅津函」組成的特殊的《何海協定》便正式達成了,河北省的大部主權從此被日寇攫取。
《秦土協定》、《何海協定》簽訂後,日本大大加快了「華北特殊化」的步伐。他們一面慫恿漢奸、地痞遊行示威,聚眾鬧事,一面加緊扶持成立漢奸政權。
1935年11月,由日寇策劃扶植的、以無恥漢奸殷汝耕牽頭的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在通縣正式出籠,轄區包括冀東22個縣。現今的人們或許難以想像,當年一個受日本人操縱的偽政權就赫然存在於北平城的旁邊。
12月,國民政府在日本的壓力下,被迫同意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指派29軍軍長宋哲元任委員長,以滿足日本關於華北特殊化的要求。
上述一系列事件,史稱「華北事變」。日本侵略者繼侵吞中國東三省之後,又通過「華北事變」攫取了華北的大部主權,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華民族已被逼到了滅亡的邊緣。

『叄』 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

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主要包括兩個時期,甲午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

1、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

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

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2、抗日戰爭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3)日本侵略者對華北採取什麼手段擴展閱讀:

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對我國造成的傷害:

從1931年到1945年,是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展開了人類史上最兇殘的屠殺,對中國的物質財富進行了瘋狂的掠奪與破壞,對中國文化遺產進行了罕見的摧殘與毀滅。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研究所卡修躍博士在北京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造成的損失與破壞是多方面的。

日軍不僅在戰場上給中國抗戰官兵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也使無數無辜的中國平民成為冤魂。北起黑龍江,南至海南島,東起海濱,西到重慶,日軍鐵蹄所至,生靈塗炭。

屠刀所向,屍骨成山。從1937年到1945年的8年間,日軍在中國製造了數萬起殺害中國平民的血案,其中較大規模的殺人血案不下4000起,遇難的中國同胞達數千萬人。

侵華日軍在中國犯工會日暴行,在地域分布上極其廣泛,幾乎佔中國2/3和國土;在時間持續上極其久長,幾乎涵蓋了從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開始直其敗亡的14年。

在對中國人民實施的殘殺暴行中,日軍用盡了能夠了想像出來的所有殘忍的手段。日軍對中國人民所採取的殘殺手段,多達250多種。

其中絕大多數為人類理性所無法想像。更令人發指的是,這些手段,大多數也用在中國婦女和兒童的身上。

戰爭期間,日軍所到之處,瘋狂地掠奪公私財產,破壞文化遺產,開采礦藏森林資源,發行偽鈔,焚毀炸毀軍民用設施,中華民族的物質精華,幾被侵者洗劫一空。

數年來一直進行抗戰時期中國損失問題研究的專家認為,當時中國只有西藏、新疆兩個省級行政區末直接受到戰禍摧殘,其餘省份曾全部或部分的淪陷,或局部成為戰區,許多城市、鄉鎮遭日軍飛機狂轟濫炸。

整個戰爭期間,中國遭受的直接財產損失高達1000億美元,間間接損失達5000億美元。

當然,由於戰爭狀態下的局限,抗戰損失調查不論從時間的完整上,還是從空間的覆蓋上,都極不完全,」「日本侵略戰爭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巨大社會物質財富的破壞與毀滅,幾乎不可能尋出准確的答案。

日本侵略戰爭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巨大的傷害,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產生的嚴重阻礙,需要學術界進行深入研究。

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它嚴重破壞了中國國家安全、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給中國造成巨大的物質、文化財產損失,對中國社會發展與進步產生嚴重滯礙作用。

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遭受損失最慘重的國家,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為了這場戰爭,付出過像中國這樣慘重的犧牲與代價。

戰後中國政府迫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出於中日兩國人民友好的美好願望,放棄了戰爭損失賠償要求。

但是,中國放棄對日本的戰爭損失賠償要求,並不意味對我們民族所曾受到災難與損失遺忘。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日本軍隊當年在中國犯下的戰爭罪惡與反人道暴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甲午戰爭

網路——抗日戰爭

『肆』 日本帝國主義通過哪些手段掠奪淪陷區

日本帝國主義在其軍事佔領區大肆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日本御前會議制定的《調整日華新關系的方針》,其中關於經濟方面的規定有:對於資源的開發利用,在華北、蒙疆地區,以尋求日滿缺乏的資源(特別是地下資源)為重點,中國要「提供特殊便利」,在其它地區,關於特定資源的開發,中國也要「提供必要的便利」;對於中國財政經濟政策的確定,「日本予以必要的援助」;在貿易方面,「採用妥當的關稅制度和海關制度」,使中國對日本的物資供應「趨於便利、合理」;在交通通訊等方面與日本「合作」;在農業方面,中國要「設法栽培日本所需要的原料資源」。這些規定是日寇既定侵華方針之一「經濟提攜」的具體化。

在東北,蘆溝橋事變以後,日本建立了滿洲重工業開發股份公司,壟斷鋼鐵、輕金屬、汽車、飛機、煤炭等的經營。為了戰爭的需要,制定了兩個產業五年計劃(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瘋狂地掠奪東北的資源。在農業方面,大量掠奪糧食,實行百萬戶農業移民計劃,圈佔大量土地。

在關內,日本在淪陷區對金融、工礦業、農業等方面,進行各種形式的掠奪:

在金融方面。日偽先後在華北華中設立銀行二十餘家。一九三七年九月設察南銀行於張家口,十一月擴大改組為蒙疆銀行,它是蒙疆地區的中央銀行。一九三八年三月在北平設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以後在各處設立分支行三十餘處,這是華北「臨時政府」的中央銀行。一九三九年五月在上海成立華興商業銀行,它是「維新政府」的中央銀行。汪偽政權成立後,一九四一年一月在南京成立偽中央儲備銀行,取華興而代之。這些銀行除經營一般業務以外,都有發行偽鈔、代理「國庫」等特權。它們控制著各該地區的普通銀行和地方銀行。一九四○年五月在漢口設立中江實業銀行。在廣東設立廣東省銀行。日偽利用這些銀行發行的大量偽鈔,掠奪物資。日寇還用軍用票掠奪中國的物資。

在工礦業方面。「七七」後的第一年內,敵人對淪陷區工礦業的掠奪方式,在華北採用「軍管理」,在華中採用「委託經營」(即由被委託的「公司」經營)。但是由於工礦遭到破壞,工人離散,資本缺乏,這種「經營」、「管理」辦法歸於失敗,生產、運輸、貿易陷於停頓狀態。「以戰養戰」政策提出後,敵人改用「中日合作」方式。一九三八年設立了華北開發公司和華中振興公司兩個「國策公司」,兩個公司之下設立許多分公司,經營華北華中的煤鐵等礦產以及鹽、電力、交通、通訊等。按形式上的規定,華北開發公司所屬各企業,中國投資百分之四十五,日本投資百分之五十五;華中振興公司所屬各企業,中國投資百分之五十一,日本投資百分之四十九。以此引誘中國資本家與日本「合作」,實際上企業經營權全歸日本,大部分利潤也歸日本所有。

到一九四○年三月,隨著汪偽政權的建立,日寇採取了更具有欺騙性的辦法。敵派遣軍總司令聲稱「將以若干財產交還給合法的原主」。但所「交還」的工廠企業,只限於「軍管理」下面的單位,而這些企業的大部分早已並入「國策公司」,餘下的已很有限。就是這些餘下的企業也不是直接交還原主,而是交給偽政權。由偽政權與原主談判,在原主「償還」敵人大筆「修繕費用」後,才能收回。至於由兩個「國策公司」經營或日本私人經營的較大的工廠,都不在交還之列。總之,淪陷區的工礦企業完全為敵人所直接掌握和控制。

在農業和農村方面。第一是強占土地。「七七」以後,敵人的中日實業公司沒收了軍糧城、茶淀兩大農場的土地五萬六千畝。一九四○年日偽合辦的墾殖公司圈佔冀東沿海土地七萬頃。敵人修築兵營、倉庫、公路、碉堡、封鎖溝牆、飛機場等,更是任意侵佔土地。日寇向我國移民所佔的土地房屋也是從農民手中奪去的。第二是由地方偽政權徵收捐稅。第三是強制低價收購農產品。例如,一九三八年西河美國種棉花在天津市場上每擔價格為六十五元,而日偽的統一收購價格為三十八元;華北各地糧食收購價格一般只有市場價格的一半。第四是日偽軍直接掠奪糧食、耕畜和各種財物。敵人將糧食規定為軍用物資,實行「糧食統制」,強行「征購」,實施所謂「配給」,造成普遍的飢饉和死亡。

除上述幾方面,青壯年也是敵人掠奪的對象,據不完全統計,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二年六月以前,日本侵略者僅在華北就劫走青壯年六百萬人,到東北等地從事苦役勞動。到一九四四年,還有二十二萬六千人被抓到日本去當苦工。

『伍』 日本侵略者發動侵華戰爭的卑鄙手法是什麼

首先是一手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三省,建立殖民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繼而又強占熱河,覬覦察哈爾、綏遠、河北及北平、天津;最後則孤注一擲,向平津和整個華北發動大規模進攻,妄圖以武力吞並全中國。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即「七·七事變」,就是日本對中國發動全面侵略戰爭的開始,它是有計劃、有準備的預謀事件。

『陸』 日本在侵華過程中對中國東北採取了哪些措施

日本妄圖把中國東北變成其擴大侵略戰爭的後方基地。1932年,在中國東北實行「保甲連坐法」,加強戶口調查和報告制度,發放居住證、身份證,把東北人民置於法西斯的恐怖統治之下。為「掃盪」和鎮壓抗日武裝,日軍建立了各級「清鄉委員會」,瘋狂「討伐」東北抗日聯軍。他們把群眾趕出村莊,集中編成「集團部落」,以切斷抗日武裝同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到1938年,日本強行在東北建立的「集團部落」有12565個。在建立這些「集團部落」時,日偽當局大批破壞燒毀民房,迫害、屠殺群眾。1937年至1938年2月,日偽當局在偽三江省的樺川縣南部地區燒毀村屯120多個,燒毀或拆掉民房2。4萬余間,殺害與凍、餓死群眾1.3萬餘人,荒蕪土地2100多垧。1941年4月,日本改組了東北的法西斯組織「滿洲帝國協和會」,把它同各級行政機構合為一體,加強對東北人民的恐怖統治。日本還在中國東北建立代號為「731」部隊的細菌研究所,用中國軍民以及朝鮮、美國和荷蘭等國的反法西斯戰士作細菌實驗,共殺害1萬餘人。在華北,日本從1938年底開始推行所謂「治安肅正運動」和「治安強化運動」,在華中推行「清鄉運動」,日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實施瘋狂「掃盪」,對抗日根據地實行慘絕人寰的「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為加強對華北地區的法西斯統治,日本還在華北建立法西斯組織「新民學會」,它的各級組織均由偽官吏把持。1939年,「新民學會」成立了1840個分會,擁有245599名會員,到1941年9月底增至3548個分會,674057名會員。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日本的侵略和殘暴統治,給中國人民造成3500萬人的重大傷亡。

『柒』 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分別採用了哪些方式搜刮我國經濟資源

從時間上看,日本在侵華的不同時期,其經濟掠奪具有不同特點。

日本對中國東北、華北、華中等佔領區的經濟掠奪,依據其制定的政治、經濟侵略方針經過全面經濟掠奪的准備階段、全面統治和經濟掠奪階段、全面法希絲統治和瘋狂開發掠奪三階段。

在經濟掠奪的各階段,其明顯的特點表現為:日本帝國主義十分重視對戰略資源的掠奪,但就不同時期、不同地域而言,隨著世界形勢、戰局和日本自身發展戰略需要的變化,其經濟侵略又具有不同的特點。

從「9.18」事變以後,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佔領區的經濟掠奪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32年至1939年二戰全面爆發前,日本通過先後成立各種國策公司和子公司,大面積的掠奪中國的各種資源。

第二個階段:1939年二戰全面爆發後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集中精力掠奪以二白(鹽和棉花)、二黑(鐵和煤)為代表的重要戰略、軍事資源,進行戰爭准備。

第三個階段: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至1943年上半年,日本擴大佔領區至中國南方各地,企圖建立從華北、華中佔領區直至中國南方佔領區的「日元區」,實現經濟一體化。

第四個階段:1943年下半年至1945年8月戰爭結束,日本對佔領區經濟實行全面法希絲統治,瘋狂「開發」、劫掠中國戰略資源。

『捌』 近代日本侵華的戰略意圖與主要步驟

日本本國資源缺乏,導致其國家發展受到限制。為了本國的利益而發動戰爭,在裕仁天皇的指示下出兵東北三省號稱「關東軍」,通過「九一八」事變佔領東北,盧溝橋事變後和中國軍隊產生了正面沖突,之後「華北五省自治」成立所謂的「滿洲國」,佔領中國一半土地

『玖』 七七事變之前日本在華北的侵略主要採取什麼戰略

七七事變之前日本還沒摸清楚國民黨政府的態度、實力,所以採用的是逐步蠶食的戰略,而國民黨政府的一再退讓沒底線,導致日本終於走上全面侵華的冒險道路。
這也給了如今的中國血的教訓,一定要亮明底線,突破就是強力反擊,甚至不惜開戰。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8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4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5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8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9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2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