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楊玉環墓在哪裡
❶ 日本為什麼有楊貴妃墓
民間傳說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驛兵變,而是逃亡到了日本,所以在日本也有楊貴妃墓。
在日本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的二尊院,有一塊規模不大的墓地。位於墓地的最前面,靠近大海處是「華僑」楊貴妃的墓地,是由亂石砌成的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平台。台上有5座石塔,被日本人稱為「五輪塔」,列為國家保護文物。
這里既無規模宏大的廟宇,也無墓碑之類的明顯標志,只有墓前插著的幾束鮮花,證明不斷有人前來掃墓。據說朝拜楊貴妃墓之後,可生個漂亮可愛的孩子。墓前有兩塊年代較新的木板,一是關於楊貴妃之墓的介紹,一是關於「五輪塔」的說明。
民間傳說
在介紹楊貴妃墓的木板上寫著:充滿著謎團和浪漫色彩的楊貴妃之墓———關於唐玄宗皇帝愛妾楊貴妃的傳說。傳說她在馬嵬驛兵變中並未被逼自縊身亡,真正死的是其替身侍女,而楊貴妃在皇帝親信的護送下,從海上乘船逃走,漂流到日本向津縣半島的唐渡口,不久之後因病身亡。當地人為了哀悼她,將她葬於二尊院。後來,楊貴妃托夢於唐玄宗。
唐玄宗命人製作了釋迦如來和阿彌陀如來兩尊佛像,命陳安帶到日本安放在楊貴妃的墓地。陳安多處尋找,未能找到楊貴妃墓地的下落。就暫時將兩尊佛像安置於京都的清涼寺後回國。後來,人們得知楊貴妃漂流身死的地點是山口縣,但清涼寺眾僧對兩尊佛像愛不釋手,就又製作了完全相同的兩尊佛像,並將新舊佛像各一尊分別安置在京都的清涼寺和山口縣的二尊院。
❷ 楊貴妃的墓在哪,馬嵬坡在哪、她真去日本了嗎,她留有後人嗎
楊貴妃墓楊貴妃墓在今陝西省興平縣城西的馬嵬鎮,陵園小巧玲瓏,進門正面是一座三間仿古式獻殿,穿越獻殿就是墓冢,佔地約一公畝,高約三米,墓家冢以青磚包砌。在墓東、西、北三面有迴廊,鑲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歷史名人的游記和題詠。 楊貴妃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擴建的白居易《長恨歌》畫廊和「安史之亂」展館正在加緊建設。楊貴妃漢白玉雕像已豎立於前期擴建的陵園之中。 說來也奇,日本也有兩座楊貴妃墓,京都等古城還有她的塑像。歷史上的楊貴妃自縊死於馬嵬坡,日本何來貴妃墓一直是個迷。但國內學者俞平伯、周作人先生早年著文說:「楊貴妃輾轉到日本定居。日本學者渡邊龍策在《楊貴妃復活秘史》一文中考證說,楊貴妃逃脫馬嵬坡後得到唐代舞女和樂師的幫助,輾轉到揚州,在那裡不僅見到樂其兄楊國忠、長子楊暄之妾及其幼子,還見到日本遣唐使團的藤原制雄,在藤原的協助下,楊貴妃搭乘日本使團的船到日本久津登陸,時間為公元757年。到日本後楊貴妃受到天皇孝謙的熱誠接待。後來,楊貴妃以她的智謀幫助孝謙挫敗了一次宮廷政變,從此在日本名聲大震,獲得日本人民,尤其是日本婦女的好感。至今還有日本婦女說她是楊貴妃的後代。一些日本婦女到馬嵬坡訪問時,總喜歡裝一袋白色的「貴妃土」帶回去。而當地人傳說貴妃潔白的皮膚把周圍的土染白了,婦女取「貴妃土」搽臉美容,墳土因此變少,後來不得不砌磚蓋頂和圍邊。 下落何處 ⒈還有民間傳說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已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後面假設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職是之由,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當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決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回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 ⒉有一種離奇的說法是楊貴妃遠走美洲。台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 ⒊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行至現上海附近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久谷町久津,並在日本終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種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軍中主帥陳玄禮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 屍體,查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 由上述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楊貴妃之死的傳說愈來愈生動,有一種論點是,這些傳說離開史實也愈來愈遠。這種論點認定,楊貴妃在馬嵬驛必死無疑。《高力士外傳》認為,楊貴妃的死,是由於「一時連坐」的緣故。換言之,六軍將士憎恨楊國忠,也把楊貴妃牽連進去了。這是高力土的觀點。因為《外傳》是根據他的口述而編寫的,從馬嵬驛事變的形勢來看,楊貴妃是非死不可的。縊殺之後,屍體由佛堂運至驛站,置於庭院。唐玄宗還召陳玄禮等將士進來驗看。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鑒》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跡》等也是如此。 民間傳說楊貴妃死而復生,這反映了人們對她的同情與懷念。「六軍」將士們以「禍本尚在」的理由,要求處死楊貴妃。如果人們繼續堅持這種觀點,那麼,楊貴妃就會被當作褒姒或者妲己一類的壞女人,除了世人痛罵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贊揚。即使她是人間什麼絕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會在人們的潛在意識中產生憐憫與寬恕。全部的問題在於:楊貴妃事實上不是安史之亂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貴妃誠無罪」,這話雖不無片面,但貴妃不是罪魁禍首,那是毫無疑問的。安史之亂風雨過後,人們開始反思,總結天寶之亂的歷史經驗,終於認識到歷史的真相。民間傳說自有公正的評判,對歷史人物的褒貶往往比較客觀。楊貴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為犧牲品的一面。於是,人們幻想確實已死了的楊貴妃能重新復活,寄以無限的追念。 編錄者堅信隨著考古新發現,從科技發展觀點看問題,楊貴妃下落謎底,離開史實一定會愈來愈近。根據具有正史參考價值的唐朝時許子真編著的《全唐文》卷四、三,「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一文所記載,楊玉環最少應有三個籍貫是不足為奇的。第一籍貫是生父楊 維祖籍的容縣十里鄉楊外村;第二籍貫是當年在容州府後軍都督署任職的義父楊 康的祖籍;第三籍貫是當年在容州府任長吏的義父楊 琰,楊 琰祖籍陝西弘農華陰,後遷居山西蒲州永樂。 2004年,隨著坐落在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搶救性考古發掘的完成,考證了高力士本姓馮,名元一,是當年容州府所轄14個州中的潘州(今廣東高州)人,幼年被送入宮中,賜姓高。專家在研讀高力士生平的墓誌銘時,意外發現當年驛馬傳送進宮供楊貴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種產自高力士與楊玉環家鄉的名為「白玉罌」的優質早熟荔枝。高力士與楊玉環同為容州都督府人氏,高力士的潘州家鄉與楊玉環的容州普寧縣家鄉相距僅100公里,這一考古新發現,考證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中的荔枝來自何處的長期爭議。
❸ 現在的日本有楊貴妃墳墓存在,當年楊貴妃真的死在了馬嵬坡嗎
日本確實有一個楊貴妃墓,但是據歷史記載,楊貴妃當年應該是死在了馬嵬坡。但是為何日本那邊卻有一個楊貴妃的墓呢,其中緣由也是引得後世議論紛紛。有人猜測,日本有楊貴妃墳墓的原因可能源於民間流傳的關於楊貴妃逃往日本的傳說。
但是根據歷史記載,楊貴妃在當時的情況下流落到日本的可能性非常低。但是民間也確實有楊貴妃流落到日本的傳說,而且這些傳說被寫成文字記錄下來,但是卻並不能作為權威性的證據支撐。其中有一個說法比較引入注意,說是楊貴妃流落到而日本且出家為尼。楊貴妃下落眾說紛紜,至於是否可信,還有待考證。
❹ 楊貴妃墓在哪裡
楊貴妃墓在陝西省興平縣馬嵬鎮(歷史上的馬嵬坡)西0.5千米處,緊靠西(安)寶(雞)公路,距興平縣城12.5千米。
楊貴妃,字玉環,蒲州永樂人。幼時死了父親,寄養於叔父家。她擅長歌舞,通曉音律,長得美艷絕倫。開元22年,嫁給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唐玄宗為她的聰明和美色所傾倒,開元28年,叫高力士把她接入後宮,當了女道士,取道號為太真,實際上已把她占為己有,過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糜爛生活。
天寶四年,她被冊封為貴妃。他的三個姐姐,被分別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月給錢十萬,為脂粉之資。他的堂兄楊國忠被任命為宰相,楊氏一門,一時間勢傾天下,權傾天下。每年十月,楊家兄妹扈從明皇游華清宮,各家自成一隊,著各色服裝,五彩繽紛,燦若百花。珠寶飾物,遺落滿地,其豪奢如此。
楊貴妃墓是一個比較小的陵園。大門頂額橫書「唐楊氏貴妃之墓」7字。進門正面是一座三間仿古式獻殿,穿過獻殿便為墓冢,高約3米,封土周圍砌以青磚。
1985年以來,當地政府對貴妃墓進行修葺,新修了圍牆、碑廊、獻殿、亭子。特別是在墓園後面增設了一座6米高的楊貴妃大理石雕像,現成為人們來此旅遊留影的最佳之地。
碑廊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數塊,刻有歷代名人來此的題詠。晚唐詩人羅隱路經馬嵬坡作詩曰:「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鸞輿幸蜀歸。泉下阿環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鴉片戰爭後被謫戍伊犁的林則徐,路經陝西曾題太真墓詩:「六軍何事駐征驂,妾為君王死亦甘。拋得峨嵋安將士,人間從此重生男。」
來楊貴妃墓的遊人,有的把精美的門票揣在身上,似乎紙片上還留有餘香;有的爭相購買《貴妃出浴圖》,想帶回去仔細欣賞這位美人的風采,還有的用手帕包下一撮泥土,珍藏起來。據說,由於楊貴妃長的十分白皙,竟把墓地附近的土地也染白了。當地百姓稱白土為「貴妃粉」,相傳用來洗臉,能使皮膚增白,面上黑斑粉到即除。
在熙熙攘攘的遊人里,還有不少海外來客,其中日本人為數最多。香魂歸何處,天下竟有兩座貴妃墓,其中日本就有一座,所以他們特地來看個究竟。
身不可一分為二,人不能死而復生,兩座楊貴妃墓各有來歷,包含了兩個內容不同的傳奇故事。
公元755年,安史之戰爆發。第二年6月,叛軍攻破洛陽,直逼長安,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家倉皇西逃。途經馬嵬坡,士兵們不肯再前進,要求殺掉楊貴妃的哥哥奸相楊國忠。不等唐玄宗下令,大家一哄而上,把楊國忠砍成肉泥。殺了之後,將士仍不肯離去,唐玄宗只好親自出來慰勞軍隊。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說:「楊國忠謀反,貴妃不宜再侍奉皇上,請陛下割愛正法。」玄宗說:「貴妃住在深宮,怎麼會知道楊國忠的造反陰謀?」這時,唐玄宗的心腹太監高力士插話說:「貴妃是沒有罪,但貴妃是楊國忠的妹妹,常在皇上身邊,將士怎能放心?望皇上考慮,只有將士放心了,皇上才能安全。」玄宗無可奈何,只好將楊貴妃「賜死」。高力土奉命把貴妃帶到佛堂的梨樹下,用絲帶將她縊死,時年貴妃38歲。陳玄禮及眾將檢驗過屍體之後,軍士們才重新整隊出發。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不朽長詩《長恨歌》記其事:「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花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峨眉馬前死。」
楊貴妃死後,就地掩埋,馬嵬坡就成了她的墓地。據說,楊貴妃縊死時掉下一隻靴子,馬嵬驛的一個驛卒拾到後,帶回家交給母親保存,引得周圍村落的人都前來觀看。過客每借看一次,就要收取百錢。盡管如此,看的人依然絡繹不絕。後來,唐軍收復長安,唐玄宗返回宮中,聽到這個消息,就叫人以高價買下靴子,仍然埋在這座貴妃墓中。
黃海彼岸的日本貴妃墓,同樣也有著神奇色彩的故事。
1963年,一位日本少女在電視台展示了她的家譜和古代文獻言之鑿鑿地稱她為楊貴妃在日本的後裔,在日本引起了一陣小小的轟動。
日本史學家邦光史郎的《日本史趣事集》、渡邊龍美的《楊貴妃復活秘史》以及我國《文化譯叢》上刊載的譯自日本的《中國傳來的故事》,都講述著一個未死的楊貴妃的故事。
據說,楊貴妃在馬嵬坡並沒有被縊死,而是由陳玄禮、高力士策劃,用一個宮女做替身死去,然後叫人護送貴妃南逃。當時的中國同日本有海上交往,他們大約在現在的上海一帶乘船出海,經過艱險的漂泊,終於在日本久津半島的唐渡口登陸,定居在油谷汀。由於長期顛沛流離,貴妃身染重病,不久就死去了,當地人對她深表同情,把她安葬在那裡。
楊貴妃墓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油谷汀,背倚微微起伏的山崗,面臨平闊壯觀的大海,墓基是一塊由亂石組成的面積有幾十平方米的平台,台上有五座石塔,主塔高153厘米,日本人稱它為「五輪」,相傳,楊貴妃就安眠在五輪塔下。
白居易詩說:「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在日本人看來,這海上仙山當然就是日本。
後來,唐玄宗終於知道了楊貴妃客死東瀛的消息,哀痛欲絕,為了給貴妃祈福,他派白馬將軍陳安帶來了兩尊佛像——釋迦如來和阿彌陀如來,准備安置在楊貴妃歸宿之地。陳安將軍踏遍了日本大小列島,沒有找到這個地方,只好把這兩尊佛像暫時安放在京都清涼寺之後回國。
後來,日本當局發現了楊貴妃墓地,要清涼寺交出佛像,清涼寺則認為佛像在清涼寺安置已久,評價甚高,名聲日大,不願意將佛像交出。作為一種變通的辦法,他們請當日最負盛名的工匠,照原像製作兩尊,把四尊佛按新舊搭配,留二尊在清涼寺,另二尊在貴妃墓地建二尊院安置。
如今,二尊院的兩尊佛像被指定為日本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油谷汀的二尊院墓地和五輪塔,則是山口縣級指定有形文物。據說:貴妃墓前香火不斷,人們認為:朝拜楊貴妃墓,可以生得漂亮可愛的兒女。
楊貴妃喜歡吃的山東肥城桃,已被日本大津郡引種、栽種,被稱為「楊貴妃桃」。
想楊玉環本是個普通的女子,只是因為天生麗質和聰穎柔順,一見奪於前夫,二見殺於後夫,中間雖是過了十幾年尊寵榮貴的日子,但與政治是毫不相乾的。她只是一隻溫馴的替罪羊而已。一千年過去了,楊貴妃之死引起的嗟、怨、贊、嘆,也早已成了歷史陳跡。至於她同唐玄宗是生離,還是死別,將是一個永恆的謎團了。
❺ 楊貴妃的墓確實在日本嗎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一代絕世美人楊貴妃香消玉殞在馬嵬坡上,兩年後,挖開的貴妃墓中卻找不到貴妃的遺體,楊貴妃可能會在馬嵬坡死而復生嗎?如果這位絕世美人真的倖免於難,她最終又去翻開史料,有關楊貴妃東渡日本的說法由來已久。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紅學家"俞平泊先生在《長恨歌》和《長恨歌傳》的質疑等文章中指出,楊貴妃可能並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文章指出,在日本不僅有楊貴妃的墳墓,還有楊貴妃的塑像。而且,現今的日本沿海邊有一個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楊貴妃之鄉"而聞名。這里的人們相信一個久遠的傳說,當年楊貴妃在馬嵬坡兵變的形勢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楊貴妃在遣唐使的幫助下,乘船離開了大唐,經過漫長的時日漂泊至一個村子,就是今日的日本山口縣久津。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員,看來她聲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後裔不是空穴來風的。
日本著名的文學作品中,南宮博的《楊貴妃外傳》和渡邊龍策的《楊貴妃復活秘史》中,都有這樣的描述,他們推斷楊貴妃確實沒死而逃到了日本。
日本世代流傳的這些傳說實在出乎國人的意料,而且所有傳說都有根有據,一個中國的貴妃竟然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她的墳墓和塑像,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難道楊貴妃真是逃去了日本?
著名比較文學專家嚴紹燾教授從事研究比較文學二十多年,對日本的文化有很多的了解,對於貴妃在日本受到的推崇,嚴紹碭教授做出了這樣的解釋。采訪:嚴教授:我想這個最早的起源呢,是跟白居易的長恨歌是有關系的,白居易在記述楊貴妃本事的時候呢,他有著名的長恨歌,這樣一首長詩,那麼在長詩 的後半部分呢,他表述了對楊貴妃的一種想像,說楊貴妃雖然是她在事變中間人已經死了,但是她的靈魂還是活著的,她的靈魂飄搖到神仙山上,後來呢她和唐明皇所派去的道士在神仙上相遇了。
而眾所周知,白居易的《長恨歌》是歷史上描寫楊貴妃和唐玄宗愛情的最為著名的傳世名作。人們分析長恨歌里寫到的詩句,"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其中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人們仔細的分析這段詩文,其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就是描寫了馬嵬坡上找不到楊貴妃的遺體了。而此後唐玄宗派一個道士去找尋楊貴妃,結果"上窮碧落下黃泉"都沒有找到,最後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貴妃,而太真恰恰是貴妃出家時的法號。這一系列相似之處讓人們充滿了想像,由於是浪漫風格的詩文,倘若道士真的在仙山上找到了貴妃,這里的仙山究竟指的是哪裡,世界上存在這樣的地方嗎?人們陷入了沉思之中。
長恨歌里寫到的稱蓬萊的仙山又在哪裡呢?采訪:嚴教授:關於蓬萊山呢,在中日文化史上,具有特別的文化意義,因為呢,在日本的,文學的創作的概念中,他們常常把蓬萊山本身就指為日本本所,因為我們都知道,蓬萊山是中國道教所構思的神仙生活的在大海中的一種神山,但是在日本的文學中呢,常常把蓬萊山作為日本本身,加以演化的,所以這個能劇呢,他多少暗示了楊貴妃在安祿山事變之後,她其實沒有死,她可能到達了日本。但是在和中國的史料中並沒有記載"蓬萊山就是日本"的說法,人們還是陷入了迷惑之中。
采訪:嚴教授:大約在14世紀的後期和15世紀的初期,日本的能開始逐漸的發達起來,能是日本的一種古典戲劇,那麼能是以許許多多的生活作為它的題材,其中有一部能是專門以中國的題材作為它的題材來進行創作,那麼在文學史上,它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唐氏能,以唐來代替中國,以唐氏能創作的劇本呢,大概有十幾種,其中呢有一個劇本,就叫做楊貴妃,那麼這個能氏劇的楊貴妃,它講了這么一個故事,講了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之後,她到了蓬萊山上,那麼那跟白居易的長恨歌有所不同,白居易的長恨歌說楊貴妃,人是死了靈魂到了神仙山上,但是這個能氏劇的楊貴妃呢,它說楊貴妃沒有死,楊貴妃到了蓬萊山,在蓬萊山上,她又和唐明皇派來的道士互相見面了,那麼基本的情節,還是演繹了長恨歌的構思,但是其中它發生了一個質的改變,就是楊貴妃並沒有死,就在這個蓬萊山。
隨著白居易文學在日本的流傳,楊貴妃在11世紀的日本就已經家喻戶曉,楊貴妃逃亡日本的說法也是那時才傳入中國的。11世紀時,日本的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據白居易的長恨歌寫了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小說《源氏物語》。紫式部是日本的宮廷女官,主要為宮廷內的貴夫人們講述漢學,《源氏物語》就是描述了宮廷內女人的明爭暗鬥,而源氏的命運與中國的楊貴妃有很相似之處。
采訪:嚴教授:那麼這部小說作家在構思的時候呢,她在開宗名義的第一卷,叫做騰壺,騰壺的這一卷呢,現在研究源氏物語的中國的日本的,大部分學者,都已經基本上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就是騰壺這一卷,是以白居易的長恨歌作為基本的構思來展開她的小說的脈絡的。
傳說楊貴妃到達日本後,受到日本孝謙皇後的重用,楊貴妃居住的日本宮廷就像是唐朝的建築模式,最終她由於思念唐玄宗鬱郁寡歡,死在日本。這些傳說和前面的逃亡聯系起來似乎都是可能的事情,但是這些傳說僅僅是傳說,沒有確鑿的證據去證實。
更為傳奇是,根據長恨歌中描述,唐玄宗因為思念楊貴妃,命一名道士招魂,結果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並且帶回了楊貴妃給唐玄宗的信物--發簪。以近彌留之日的唐玄宗時常拿著道士帶回的信物,哎情噓嘆,讓人看了不免心生悲哀。
倘若道士真是在日本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按當時的原始條件,楊貴妃有可能逃到日本去嗎?采訪:而到了2004年,中國歌劇舞學院和日本的這個演員合作,在北京天壇劇場,演出了一幕一個大型的歌舞劇,就叫做楊貴妃,那麼在這個楊貴妃的戲中呢,它明確的表示在安史之亂馬嵬事變中,楊貴妃並沒有死,楊貴妃當年呢由一個日本的留學生,幫助她從事變中脫逃,而有一個日本女留學生頂替楊貴妃在馬嵬坡被殺了,楊貴妃又度過東海到了日本。
在南宮博的《楊貴妃外傳》和渡邊龍策的《楊貴妃復活秘史》中,都是這樣的描述,說楊貴妃是被人代替而死,或是她上吊後又恢復了元氣,最後在遣唐使的幫助下,才到達了日本。倘若楊貴妃是被別人代替而死,那下葬的人又究竟是誰,史料明確記載,貴妃死後用紫色被褥將其草草埋葬,難道埋葬的是一個頂替她而死的人。
這些推斷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就算有人代替貴妃去死,在唐朝海上交通好不發達的情況下,楊貴妃如何能順利的逃到日本呢?現今的人對當時的條件下如何漂洋過海是絲毫都不能想像的。
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史料中最翔實的航海記載就是東渡日本的鑒真和尚,他前後歷經11年,經歷了5次的失敗,屢遭磨難,才終於到達日本。可想而知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楊貴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呢?
采訪:劉教授(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唐朝時候,中日之間的交往,非常頻繁,據記載,包括非正式的有十六七次甚至十八九次的遣唐使,至少能夠落實的也有十五次,在唐朝不到三百年的時間里,那麼經常有日本人來,來得規模最大的盛唐時候的使團達到五百多人,將近六百人,最多一次五百九十多人,是很大的一個規模,一般它來的船,一般是三艘四艘船,所以一般的船里載的能達到一百多人的規模,所以那個時候是日本的造船在唐朝也比較發達,當然,唐朝的官船可能比他們還要發達,因為在廣州有駛舶使,就是對阿拉伯世界整個貿易,大量的中國瓷器出去,那個船是非常大的,所以從這個航海技術,從造船技術,從船的本身的交往的規模應該(楊貴妃出逃日本)是沒有問題的。
這是唐朝時日本遣唐使船圖,唐朝有記載的十多次遣唐都是乘坐這樣的船來往於大唐和日本之間。日本古稱倭國。在唐代時才改稱"日本",據史料記載,這樣的遣唐船可載一百多人。
日本遣唐使人員會在日本博多集中起來出發,到達唐朝的明洲揚州和蘇州就可以到達大唐的首都長安。日本有十幾次的遣唐經歷,最多的遣唐人員有五百多人,分三四艘船。
就算這樣的遣唐使船能到達日本,在兵荒馬亂的大唐楊貴妃可以在哪個港口登船呢。據中國古代交通史記載,當時唐玄宗逃到了四川,隨後還有逃走的留學生,遣唐使等,楊貴妃一定會選擇相反的方向,可能到了武漢,經長江下流,有三條路線,一個是揚州,一個蘇洲和明洲,可能在此三個地方登船,最後經歷數日到達日本的"山口久津"。楊貴妃到達日本的村子就是日本的山口久津縣,後來以楊貴妃之鄉而聞名。
這樣的推理似乎是可行的,但這也是後人的猜測,在當時危急的情況下,楊貴妃就算能倖存下來,她能怎樣脫離大唐嗎?當時要將她置於死地的四軍,都是受太子李亨也是後來唐肅宗的指派,已經成為皇上的肅宗怎麼可能容忍楊貴妃逃離大唐呢?據史料記載,楊貴妃死後,唐肅宗拒絕將貴妃納入後宮名列之內,如此看來他們之間有極深的仇恨。
就在逃亡日本的傳聞在民間炒得沸沸揚揚時,有關貴妃得下落,又傳出了一種新得說法。
劉教授:很多的因素,促使人們願意相信楊貴妃是可以不死的,就是她要不死的話,這些理由也是可以從邏輯上從推理來說是成立的,盡管沒有依據,那麼這樣的話,人們就相信她是沒有死,她應該是逃走了,那麼逃到哪裡去了呢,在唐朝的國土上, 她不可能生存,以為後來肅宗控制局面以後,他不能允許楊貴妃還在唐朝生活,自然日本是一個很好的去處,而從當時的交通條件,中日交往來說那個又是很現實的。
嚴教授:至今為止,關於楊貴妃生死之事,中國學者就提出疑問,但是沒有描述她生存的潛逃的路線,那麼日本作品描寫楊貴妃到達日本的這樣一個想像的事實,那麼他們都認為楊貴妃是通過東海交通到達日本的,那麼這種東海交通的線路,它是基於當時唐朝逐漸發達起來的遣唐使是有關系的,在此之前,中日之間的交通主要是通過朝鮮半島來實行的,那是一個艱難的時間很長的一個通道,那麼隋朝後期通過東海,到了唐朝以後,日本就連續向中國政府派出遣唐使。
這樣東海之間就開始了政府之間的交通,所以關於楊貴妃遣往日本的線路現在只有是通過東海的遣唐使,她才能夠到達日本本土,那麼這個線路呢,實際也是非常困難的,而且事實上估計楊貴妃是做不到的,因為這個遣唐使,他間隔的時間非常的長,在整個遣唐使到達中國的現在說法不一,有說是十二次的,有說是十八次的,那麼總而言之是不會超過十幾次的,那麼每一次的時間都非常的長,所以楊貴妃即使是從關中有可能存活被營救到東海,她迎接上日本的遣唐使,這中間要經過一系列的極為復雜的轉移手續,那麼在當時的技術條件的之下,以及在當時的總體的文化氛圍中,這種可能性是很少的,而根據日本遣唐使回國以後的報告來看,沒有一次的日本遣唐使回國的正式報告中提到有楊貴妃到達日本的這樣一個事實,那麼如果說不是通過遣唐使到達日本的,那麼她就不可能到達日本,因為中日之間當時沒有海上的自由往來,海上的貿易開始於宋代,還不是一種一般的交通,所以我想,楊貴妃即使生存而能夠脫逃,她到達日本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位於四川省營山縣營山鄉境內的太蓬山,地貌獨特,山勢險峻,早在晉朝初期,已經是道教聖地之一,隋唐之後香火鼎盛。傳說太蓬山諸峰成蓮蓬狀,所以後人取荷花的蓮蓬之意稱其為"太蓬山",蓬山上仙霧繚繞,素有"蓬萊仙跡"之稱。
當地人傳說,馬嵬事變後,楊貴妃喬裝打扮,翻秦嶺,過巴中,跨州越縣,終於來到太蓬山避難,立即得到道士們的同情和保護。而楊貴妃早年與道教關系密切,對太蓬山早就心嚮往。
四川文史研究館史學專家馮漢鏞教授曾經率隊來到太蓬山考察。采訪:馮教授(四川文史研究館專家):天上地下都找不到,結果在蓬山把她找到,而蓬山呢,登萊揚洲的這個蓬萊,在唐人的詩裡面都是說它蓬贏,蓬島很少說它是蓬山的,大蓬山實際上指的是蓬山(蓬萊),這樣子就可以證明楊貴妃是到了蓬山,她之所以曉得蓬山是因為荔枝的路線,經常給楊貴妃運荔枝,她就曉得大蓬山這個地方,所以她才會走到大蓬山去,不然的話她就不會去了。
白居易長恨歌里的"蓬萊"會是指太蓬山嗎?當年復活的楊貴妃怎麼會逃到太蓬山呢?傳說大唐時楊貴妃酷愛吃荔枝,唐玄宗專門開辟了一條荔枝路,快馬加鞭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楊貴妃面前,而這條路就路過太蓬山。
後人稱楊貴妃是知道這條路的,尤其太蓬山此地地勢偏僻,適合躲藏,山上有一道觀,楊貴妃早期信奉道教,自然得到道觀內道士的收留。倘若唐玄宗派去的道士是在此山找到的楊貴妃,並且帶回了楊貴妃的發簪,但是為什麼道士能夠找的地方,其他人就發現不了呢?
傳說楊貴妃就是在這里避難,度過她的凄苦晚年,死後葬在山下的村子裡。來到山下我們看到了這個構造簡單已經生了青苔的墳墓,奇怪的是這個墓上只刻了"楊氏之墓"四個字。采訪:當地村民:因為我在這個山上住了好多年,我都是六十多了,我就是在這里幹活,看個那個墳上面(記載)是個姓楊 的,那個時候姓楊的人呢,我們這一方看起來沒有姓楊的,(後來我們)走到這兒來,我就聽說,上一代的人說,有三個女的出來逃難,那時有兩個陪同一路,她就在上頭第二坡那裡,還搭了一個蓬蓬。據村民說這個墓也是楊貴妃死後悄悄埋葬在這里,這個墓和對面的雙乳峰有了奇特的聯系。
兩者結合起來被當地的村民稱作"仙女墳",意思是墓中埋葬的是美人,楊貴妃死後,山下的村子稱作"楊家村",當時的村裡人隱瞞了貴妃的消息。太蓬山下的楊氏之墓會是貴妃的墓嗎,楊貴妃真的終老太蓬山嗎?為何史料里沒有任何的記載,按照常理就算楊貴妃被葬在這里也會有記載的,難道是因為這座山地勢偏僻造成的隔絕嗎?
現今的人也無法去考證這些,只能是一些猜測吧。采訪:王教授:(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楊玉環這些種種傳聞,最後我來說這種種傳聞歸根到底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反映了天下人心對當年唐朝這個歷史變故和有關當事人的態度,而天下人心的這個態度,在批評和同情並存的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以同情的感情為主。
楊貴妃是生是死的傳聞相持不下,一方面是史料的粗略記載,一方面是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希望與幻想。楊貴妃三個字已經成為形象化大唐盛世的代名詞,她的生死之謎值得我們永遠去探索。
❻ 楊貴妃的墳墓在日本發現,她真的沒死在馬嵬坡嗎
公元756年六月,洛陽失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倉皇逃離京師長安,其寵妃楊玉環死於馬嵬驛。日本的傳言都說,當初唐玄宗雖然賜死楊貴妃,但是死的那個其實是楊貴妃的侍女,真正的楊貴妃輾轉逃到了日本,只是她雖然沒有死在馬嵬坡,到了日本以後不久也因病去世了。然後,楊貴妃就被葬在了山口縣。
❼ 日本楊貴妃墓
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在馬嵬驛禁軍嘩變後,逃亡日本,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行至現上海附近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久谷町久津,並在日本終其天年。
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這里的人們堅信一個久遠的傳說:當年楊貴妃在安史之亂的形勢逼迫之下,無奈乘坐「空艫舟」飄往大海,經過漫長時日聽天由命地漂泊至東瀛一個叫做「唐渡口」的地方,便是如今日本山口縣的久津。楊貴妃不久死去,村人合力將其葬於隔山望海的地方。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
❽ 楊貴妃墓為什麼會在日本楊貴妃墓究竟在哪
貴妃墓見聞
到達山口縣後,改乘汽車來到山口縣長門市大津郡油谷町,在油谷町一個名為「久津」的海邊小村找到了日本知名寺院---------二尊院,楊貴妃的墓就在二尊院內。二尊院位於海邊的一座小山包上,從山下沿著緩緩的坡路走向寺廟內,身後是藍天、大海、白帆,耳邊是嘩嘩的海水沖岸聲音和沙沙的樹葉搖擺之聲,讓人更覺這個寺廟的幽靜和雅緻。
到達寺廟進入大門後,首先看到的是一個開闊的近似四方形的廣場,而四方形廣場的三條邊上,分別矗立著形形色色的古典建築,和中國古代建築非常像;還有一尊引人注目的白色女性雕像,一看就知道這是楊貴妃的雕像。走上前去仔細看一看雕像,咦,怎麼這么眼熟?原來這尊楊貴妃雕像是模仿了中國陝西省興平縣馬嵬坡的楊貴妃雕像的樣子,建造而成的。山口縣1993年專門仿製而成,雕像高3米8,剛好也是為紀念楊貴妃38歲去世。據說當夕陽西下的時候,楊貴妃雕像被夕陽染成橙紅色,非常好看,是當地一景。
二尊院里供奉的是阿彌陀如來、釋迦如來兩位佛教神靈。在日本,這兩位神是護佑天下太平、五穀豐登的神靈。在二尊院裡面有一片墓地,零零散散的墓碑、墳包、石塊等散落一地,一看就是年代久遠的墓群。據寺里的人員介紹說,這些都是古代從朝鮮半島和中國漂流至山口縣的人們的墓地。在山口縣二尊院這一帶居民的方言中,「朋友」一詞的發音為「qingu」,這和韓語中「朋友」一詞發音很相近,這點可以看出山口縣沿日本海一帶居民和大陸地的居民有著某種聯系。
而在這片墓群最前面有座最大、最醒目的墓,就是楊貴妃和她兩個侍女的墓了。在用石塊層疊壘砌的不高的檯子上,分別有三個被稱為「五輪塔」的花崗岩墓碑,呈品字形擺放。中間最大的五輪塔就是楊貴妃的墓碑,兩邊兩個小的五輪塔是她侍女的墓碑。楊妃的墓前有鮮花祭奠,還有石雕佛像供奉著。看上去,整個墓顯得古樸、干凈,又有情趣:石雕的佛像、神獸、家禽等散落在墓台上。
據二尊院的人介紹說,五輪塔是日本古代人的墓碑,一般都講究朝南擺放。但是楊貴妃墓的五輪塔卻是朝著西方擺放,因為這是朝著中國的方向,楊妃死後也能眺望故鄉!
❾ 楊貴妃死於馬嵬坡,墳墓卻在日本,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為有一則流言聲稱楊貴妃並沒有真的死在馬嵬坡,死的只是她的替身。而未死的楊貴妃則乘船去到日本,後於日本逝世,故而日本境內建有其墳墓。
楊貴妃本是玄宗的兒媳,開元二十五年的時候玄宗因寵妃武惠妃逝世而將楊氏召進宮中,藉此來慰藉自己的思念之情。楊氏入宮之後玄宗對她百般寵愛,楊家也因此日漸得勢。玄宗在在位前期一直勵精圖治,唐朝順利迎來“開元盛世”。而待進入在位後期之後,玄宗開始懈怠政務,唐朝國勢也因此出現衰退,後來甚至還發生了“安史之亂”。基於這樣的發展態勢,玄宗對於楊貴妃的寵愛,對其族兄楊國忠的寵信便就成為了朝臣以及百姓心目中所認定的禍端。且,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也與楊貴妃關系匪淺,前者是後者的養子。
待安史之亂徹底被平定之後,唐玄宗曾派人前往馬嵬坡找尋楊貴妃的屍首,但是卻沒有尋到。所以中國境內的楊貴妃墓,裡面並無楊貴妃的遺體,而是只有楊貴妃的衣冠。也正是因為這樣,關於楊貴妃未死的流言才會開始出現。相傳,當時唐玄宗曾偷偷命人將楊貴妃送外海外。逃亡海外的楊貴妃最後到了日本,然後在此逝世。這也是日本境內存有楊貴妃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