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日本右傾
㈠ 日本政治走上右傾化的原因是什麼
一、冷戰後國際形勢的變化,給日本提供了成為世界性大國的機會,刺激日本加快向政治大國邁進的步伐,導致了政治上的激進和右傾化現象。
二、日本經濟發展自90年代以來長期處於低迷狀態,為了擺脫經濟蕭條給人們心理和精神上帶來的消極影響,繼續尋求對東亞乃至整個亞洲地區的影響力,日本舉國上下大國意識加強,開始謀求軍事大國的地位,利用軍事手段確保國家安全。
三、冷戰後全球性民族主義浪潮的興起觸發了日本的民族主義情緒,從而導致錯誤的戰爭史觀流行,在文化教育領域出現了「翻案風」。
四、冷戰後幾經分化組合的日本政治團體中,保守派右翼勢力占據主要地位。
㈡ 日本右傾是什麼意思
激進和保守,是相對於原來的狀態而言的,而且視具體的問題而變化,不能一概而論
㈢ 日本政治右傾是什麼意思
關於日本政治右傾化,這個實際上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出現了苗頭。在冷戰之後,就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後,這種苗頭是愈演愈烈,現在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現在野田佳彥首相他的一些言論,實際上也是在這二十年來日本政治染缸當中,在政治右傾化的氛圍、輿論的報道、引導以及戰後一代年輕的日本政治家沒有什麼負罪感,在這種沒有進行歷史徹底的反省以及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逐漸地形成對外一種強硬的姿態。現在也就是說目前領土問題形成日本和周邊國家的這種尖銳對立情況下,特別容易出現極端的民族主義,這也是被一些「右翼」勢力利用起來,就是壯大他的聲勢對政府施加壓力。所以現在的情況其實不僅表現為社會上,媒體也好或者是日本的一般的政黨的傾向,實際上政治右傾化的核心就是美化侵略歷史,推動日本修改戰後和平憲法,這種勢力和他們的主張逐漸滲透到執政黨,滲透到政治領袖當中。那麼這種傾向,日本「右翼」一些思想他們已經在日本決策中樞逐漸產生他們重大的影響,甚至在日本有些人說,這並不是什麼右傾化,這是一種正常化,所以他們實際上是身在禍中不知禍。
㈣ 日本的左傾和右傾是什麼意思
你的理解沒有錯,左傾是激進派,右傾是保守派,但是所謂左和右的意義被各個國家的歷史背景所左右,也有所不同。
先說日本,日本右傾的保守派,顧名思義,保守就是想要保護守護曾經的東西,就是他們曾經的軍國主義,大日本的強權。而左傾則代表著新一代反省,想要和舊歷史決斷的觀念。
再說中國,我覺得中國的左右應該分為兩個時間來解釋,一個是文革和以前,另一個是現在。文革以前的話,右傾保守派要保護守護的就是建國以前,國民黨政權以前的經濟和社會價值。經濟上是偏向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則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左傾則代表的是共產的激進,在經濟上是社會主義,乃至共產 主義,而在社會上則是擯除中國的傳統價值,追尋社會主義的價值。而現在來看的話,則左右的概念又改變了,現在的話,右傾保守派要保護的是執政黨(具體哪個黨不說了)的既得利益和各方面價值。而左傾的激進派則是要推進改革,包括政治 改革,經濟改革(往自由市場簽進)和文化改革(更加自由的文化)。
除了中日之外,在說一下美國的例子。對於美國來說,左傾的話就是民主黨,民主黨的經濟制度就是與社會主義相近,認為政府應該幫助民眾,在某種程度上決定市場,社會政策則是支持自由,比如支持性取向平等,墮胎合法化。而右傾保守派就是共和黨,共和黨的經濟政策就是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由市場而非政府決定經濟,政府不插手市場運營。而社會政策則是傳統的由宗教信仰所左右的社會政策,反對同性戀,反對墮胎。
㈤ 日本的左派和右派是什麼意思
一般說來,日本的明治維新,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即位,日本從維新開始,激進西化派(左派)與傳統保守派(右派)的斗爭從未停止過,在1878年明治天皇親政前,日本的激進西化派在日本占據了上峰,但明治天皇親政後,形勢完全逆轉.
1878年夏天,以宮內天皇侍講元田永孚為代表的保守派,用天皇的名義撰寫了《教育大旨》和《小學條例二則》,指責維新以來的文明開化政策是「追逐文明開化之未端,破壞品行,傷害風化者不少」,將來有可能達到「不知君臣父子之大義的地步」,「流弊很多」,等等。並預示「今後須基於祖宗之訓典,竭力宣明仁義忠孝」,以儒教的道德倫理原則,糾正流弊。為了對兒童有效地灌輸仁義忠孝觀念,在《小學條例二則》中規定,校內要懸掛古今忠臣、義士、孝子、節婦的畫像。元田永孚極力主張恢復儒教,反對文明開化政策。 應當指出,元田永孚和另一個宮內省官員高崎正風,曾向天皇規諫,主張天皇親政,改組內閣,建立一個由天皇側近的侍從輔佐天皇左右國事的政府。伊藤博文斥責元田等主張是歷史的倒退,犯了時代性的錯誤,這種主張將導致政治上的混亂。 伊藤博文針對元田的有關教育改革意見,於1879年9月委託井上毅起草《教育議》一文,上奏天皇,申述品行風俗的敗壞不在於文明開化政策,而是維新變革的不可避免的副產品,並非像元田想像的那樣膚淺和抽象。為了糾正風俗紊亂,的確需要研究「教育方法」,確立文教政策,但不應該放棄國家的根本政策——文明開化政策,「保護舊時的陋習」。元田對伊藤的《教育議》立即進行反駁,又寫了一篇《教育議附議》。他在文章里重申「忽視仁義忠孝」是風俗紊亂的原因,恢復儒教、「讀四書五經、尚廉恥、重禮讓、篤倫理的教育」是矯正風俗的手段。元田、伊藤的論爭是日本兩派論戰的開始。
明治天皇在論戰中始終站在保守派一邊。1882年12月地方長官會議上發布的敕諭中寫道:「彝倫道德是教育之本,為我朝、中國所尊崇,雖歐美各國亦有修身之學,但我國對其採用仍不得要領,方今學科繁多,本末誤置者屢見不鮮。」
德育之爭公開化後,很快就發展成包括思想家、教育家參加的一場激烈論戰。例如,著名教育家福澤諭吉,在1882年發表《德育如何》、《教育余文》兩篇文章,從正面向儒教主義教育論實行攻擊;元田水孚在1882年發表《國教論》,主張樹立以孔子為中心的國教,確立以儒教作為「網路基礎」
的修身教育;思想家兼教育家西村茂樹在1886年發表《日本道德論》,主張德育的根本是忠孝仁義,同時採納一些西洋思想,即所謂「以儒教為根本,西洋哲學為參考」的道德論。1887年著名教育家杉浦重剛發表《日本教育原論》,否定以宗教作為教育原理,主張以自然(物理)的原理作為教育基礎。 東京大學總理加藤弘之,主張把神、佛、儒、耶穌四教全納入修身課,統一教育論戰。1890年,文部省官員能勢榮發表一篇名為《教育評定論》的文章,實際上是代表文部省的意見,企圖用折衷主義平息這場論戰。
如此眾說紛紜的論戰,直接影響中小學的修身課教學,使學校的德育無所適從,從而引起地方官員的不安。於是,1899年地方長官會議向內閣提出要求文部省確立德育方針的建議以便結束論戰,建立統一的教學方針和方法。
眾所周知,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確定了日本的國家體制。為使教育更好地為鞏固天皇制服務,總理大臣山縣有朋、文部大臣芳川顯正、法制局長井上毅、宮內侍講元田水孚共同制定日本帝國教育總方針,並於1890年10月30日以《教育敕語》的形式頒布了,《教育敕語》以最高法律形式確定了教育方針,從而平息了自1878年以來的育論戰,結束了自維新以來 的教育改革。《教育敕語》是本著「以儒教為根本,西洋哲學為參考」的原則制定的,,《教育敕語》遠遠超出學校范圍,事實上是全日本人民的行為道德規范,統治著人們的意識形態,至此,傳統保守派在日本戰勝激進西化派,統領日本半個世紀.
㈥ 日本政治右傾的表現原因
http://news.163.com/special/j/000113B8/japan.html
日本右翼網站
參拜靖國神社不等於右翼分子
右 翼:右翼分子在靖國神社公開紀念侵略戰爭和戰犯,以二戰時期「軍祭」方式,重現昔日日本皇軍。在右翼分子心中,靖國神社是最後的精神歸宿,象徵著日本軍國主義。
右 派:認同靖國神社象徵著日本民族神道教宗教文化的特徵,認為靖國神社供奉著日本維新以來所有為國捐軀的人,認為參拜靖國神社等同於愛國主義,但是並沒有極端到要恢復軍國主義的地步。
自衛隊軍隊化不等於右翼分子
右 翼:全面肯定二戰時期所謂日本皇軍,認為日本沒有自己的軍隊是一種恥辱。主張不僅要建設合法的國防軍,而且要繼承日本皇軍的武士道傳統。美國軍隊應當滾出去。美軍基地應當被廢除。
右 派:東亞局勢不穩,朝核問題,恐怖主義等威脅到日本的國家安全利益。日本應當擁有一直與自己國家地位相稱的軍隊。從利益出發,日本軍隊應當和美軍密切合作。
質疑東京審判不等於右翼分子
右 翼:徹底否定日本罪行,第二次大戰為正義戰爭,是為了拯救日本民族才被迫發起的戰爭。侵略他國是為了建立東亞共榮圈,對抗西方殖民者。如果日本不發動戰爭,則會被其他強國消滅。東京審判不是建立在公正和正義基礎上進行的,而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清算和索取戰利品的政治交易。所謂戰犯罪名不成立。被處決的戰犯都是民族英雄,歷史罪名應當被翻案。政府應當採取更強硬的外交政策,甩掉歷史包袱。目前日本的政治影響力和其經濟大國地位完全不匹配,日本應當追求政治大國地位。
右 派:東京審判在一些層面存在不公正,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處罰。盡管二次大戰中日本有罪,但半個世紀已經過去,往事不應當再提起。日本應當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政府應當採取更強硬的外交政策,甩掉歷史包袱。目前日本的政治影響力和其經濟大國地位完全不匹配,日本應當追求政治大國地位。
主張改和平憲法不等於右翼分子
右 翼:《和平憲法》是美國人強加給日本的法律,必須完全廢除。日本應當回歸傳統。真正的日本憲法應當捍衛天皇的地位,應當體現日本大和民族意志。
右 派:《憲法》第九條使日本無法建立自己的軍事力量,威脅日本國家安全。同時,它象徵著日本不是一個「正常國家」。
三種右翼立場極端
在日本的公安、警察系統等等登陸注冊的右翼組織,大概有這么11、2萬人,對一億兩千萬的人來講,是小勢力影響不大。右翼宣傳車經常能看到,常見的是:掛著一面膏葯旗,大喇叭里放著舊日本軍歌,在大街上晃悠。
穿西服的人,改教科書的右翼。一個人用漫畫攻擊中國,用漫畫宣傳恢復大日本帝國的反面的人物,這類人有一定的欺騙性。只要沒有違法行為,你的政治觀點隨便講,量化起來比行動右翼還少。而且這裡面他們又不是全部,只是一個側面,但是給老百姓的政治觀念向壞的方向引導的作用不可低估。
右翼政客,比如石原慎太郎這種人,他造成的政治主張和那些行動右翼和文化右翼雖然不同,但是壞的程度不相上下。
黑社會背景的行動暴民
從組織結構上看,現代右翼主要由「傳統右翼」、「新右翼」和從黑社會暴力團體轉化而來的「行動右翼」組成,會採取一些極端和暴力手段。1990年1月,右翼暴力團成員開槍打傷曾指責「天皇負有戰爭責任」的長崎市本島市長;1994年5月,當時的首相細川護熙因承認日本歷史上的軍事擴張行為是侵略戰爭而遭到右翼的槍擊恫嚇。2004年4月,日本右翼組織「日本皇民黨」的成員駕駛一輛寫有「日本皇民黨」字樣的大型宣傳車沖入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這名男子聲稱是為了表示對"釣魚島問題"的抗議而採取了此次行動。
他們認為戰爭已過去60年,日本人在受到巨大戰爭創傷和痛苦前提下,已痛徹反省了歷史,日本堅信自己不會再犯過去的戰爭錯誤,其發展不依賴軍事冒險和掠奪。在冷戰結束後的格局中,日本已成為第二大經濟實體,應當重新找到與其經濟地位相匹配的政治定位,應當成為正常大國家(「普通國家」)。
正是在這種心理支配下,日本政壇保守的政治右派力量就開始了一系列積極動作,推動修改和平憲法、自衛隊軍隊化、防衛廳的國防部化和清洗日本人對60年前的戰爭罪惡意識。扶桑社教科書的右翼史觀雖然不具有代表這種思潮的代表性,但卻可反應出今天的日本人急於擺脫戰爭罪惡的心理…… 〔更多〕
日本右翼網站
日本右翼的形成與發展
日本右翼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從歷史的角度看,日本的右翼大體經歷了「戰前右翼」、「戰後右翼」、「現代右翼」三個發展階段。
所謂「戰前右翼」,是對二戰結束前所有右翼組織及其思想的概稱。受「玄洋社」成立的影響,自1881年起日本國內的右翼分子掀起了組織結社的狂潮,至20世紀初期達到了高峰。據統計,1927年至1937年期間,日本的右翼組織共有634個,人數達12.2萬之眾。在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半個世紀里,戰前右翼總是與日本法西斯軍部相勾結,不僅積極參與日本政府對外擴張政策的謀劃,而且在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中扮演馬前卒和炮灰的角色。從策動「日韓合邦」,殖民統治朝鮮,到支持「滿蒙獨立運動」,肢解中國東北,無一不留下戰前右翼的斑斑劣跡。
「戰後右翼」,一般是對戰後復燃至20世紀6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日本右翼組織及其思想的統稱。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對日實施軍事佔領的美國強行限期解散右翼組織,一律褫奪右翼骨幹分子的公權並嚴禁其從事政治性活動和擔任國家公職,右翼組織一度被迫偃旗息鼓。然而,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東西方冷戰開始,出於冷戰的需要和對國家戰略利益的考慮,美國的對日政策旋即由「抑制」改為「扶植」,並宣布停止遣散日本右翼組織,解除對右翼分子「褫奪公權的處分」,使得日本的右翼分子競相出籠,許多右翼團體死灰復燃,再度集結。據統計,僅到1952年,日本全國公開活動的右翼團體就已達270多個,共約5萬餘人。戰後右翼雖承襲了戰前右翼的衣缽,但因受國際冷戰意識形態和日本國內政治保守勢力的影響,它不僅淡化了傳統的反美、反體制色彩,而且把反蘇、反共、重新武裝奉為圭臬。
[結 語] 有政治的地方就有左中右,這是政治學常識。日本右傾,本質上說是依據其自身利益,尋求大國地位作的戰略。從國際關系說,兩個相鄰大國,在尋求發展之間出現沖突與博弈,屬於正常現象。那麼,無論大選給中日關系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都應當知己知彼,方能進退自如,因為雙方都要避免區域內的冷戰升級成熱戰。正因為如此,正確認識日本右派,進而理性地認識日本的現狀,就是當務之急了。
㈦ 為什麼說日本右傾化分析日本右傾化的根源
日本現在想要擺脫二戰後的約束,成為一個能有軍隊,能有交戰權的正常國家。
根源是美國為了讓日本牽制當時的蘇聯,沒有對日本的戰爭罪行進行徹底清算,所以日本不承認失敗,不承認侵略史。
㈧ 日本右傾到底嚴不嚴重
左翼右翼是相對而言,也是政治斗爭。政黨之間的抗衡,與老百姓沒有太大關系,哪翼也不會與人民為敵的。
㈨ 日本右翼、右派;左翼、左派、的區別、關系是什麼
右翼份子指的是 那些在侵華戰爭中被送回日本 卻又冥頑不靈的人。比如那些 不承認南京大屠殺的小日本
左翼分子指的是 那些侵華戰爭中被送回日本 但後來良心發現的人 他們良心發現。對日本右翼份子譴責 但又被右翼份子迫害。
㈩ 日本政府右傾化表現
最近日本政壇的種種跡象表明,日本走向右傾不只是一種趨勢,而是實實在在的事實。日本的右傾化,會對中國的和平崛起帶來直接的挑戰,也會對東亞、亞太,乃至世界的安全和政經格局帶來深遠的影響。 日本的右傾化,有其內在必然性。從歷史的脈絡來看,二戰後日本的軍國主義並未得到根除。日本的右翼勢力並不認為二戰是他們的失敗,而更傾向於當成其前進道路上的一次挫折,或者是一次考驗,這從戰後日本對待歷史的態度,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慰安婦等等問題中均可清晰地看出。日本一邊嘴裡嘮叨著「偷東西不對但我也是太餓沒辦法請原諒再給我一次機會」,一邊心裡琢磨著「這次被抓是幾個環節沒把握好下次一定得注意」。只要機會出現,日本的右翼是一定會東山再起並取得國內政治主導權的,日本國內並無能夠與之抗衡的有效政治力量和制約其發展的社會基因。 從現實的情況看,進入新世紀以來,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國內政局動盪不穩,「正常國家化」推進步履維艱,老齡化導致的社會沉悶與僵化問題日益嚴重,失望、不滿,期待改變而又無法改變的情緒彌漫日本。與之相對應的中國崛起速度之快,來勢之猛,超出了日本的預估和心理承受能力,加重了日本社會的失落和恐懼——日本並未做好應對中國崛起的心理和行動准備。在這樣的態勢下,違背常規、外表強勢、敢於挑釁中國、致力於修改憲法、重振經濟的安倍政權能夠得到很高的民意支持率也就是意料中事了。而這又為日本的右傾化提供了現實的社會氛圍和條件。 能夠阻擋日本右傾化的只有美國,但美國似乎並不想這么做——日前美國對日本修憲問題表態,「此事屬於日本內政,不會干涉」——美國不但不阻止,甚至是默許或者縱容日本在右傾化道路上走下去了。巨大挑戰 日本的右傾化,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對中國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形成巨大的挑戰。 從短期看,首先是中日之間圍繞熱點問題的矛盾會激化,直接沖突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對中國處理對日糾紛帶來挑戰。日本為了給向右走提供理由和借口,必然會強化中國威脅論,在釣魚島、東海問題、歷史問題等多個熱點製造事端。對此,如果中國如果不加理睬或回應不到位,日本就變本加厲、乘虛而入;如果中國回應強硬或者過激,日本就會就此否定中國崛起的和平路徑,渲染中國威脅論。這種情況,在釣魚島問題上已有明顯體現。 其次,日本加強了和菲律賓、越南、印度、蒙古等國的交往,意在構建中國包圍圈,這對中國妥善解決與鄰國領土爭端形成了挑戰。日本的種種動作,即使不能建立起完整的包圍圈,也至少會使中國在處理南海島嶼、中印邊界等問題時受到牽制,分散精力,這增加了中國處理好周邊國家關系的難度。 再次,日本右傾化帶來的牽制,會使中美兩國在一些熱點問題解決上迴旋餘地減少,給中美關系健康發展帶來挑戰。在中日所有糾紛的形成和處理過程中,都存在著美國因素,而在當前的態勢下,中日矛盾的激化,迫使中美兩國在某些熱點問題不能再採取模糊戰略,不得不做出表態,設置紅線,劃出底線。而在這一過程中美國往往又主動或是被迫地暗中偏袒日本,這必然對中美關系的發展形成干擾和障礙。 最後,日本的右傾化,必然導致中日經貿關系短期內的後退,這對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構成了挑戰。中日在戰略上實際上有很強的互補性,因而具有廣泛和深刻合作空間。一方面中國具有廣闊的大陸地域,無限潛力的市場,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和巨大的發展前景,這正是日本所欠缺的;而日本具有的資本、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又為中國所急需。另一方面,除了東海油氣田開發、釣魚島等局部、個別爭議外,中日之間現實的,不可調和的爭議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