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刺破泡沫
『壹』 日本如果當時沒有刺破經濟泡沫,跟現在比會有什麼不同
其實我們說的日本泡沫破滅可能是一個偽命題,日本後期的變化是和內外環境交織的結果,本質上是經濟周期的表現加上美日貿易戰的結果。
其一,本質上日本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周期變動使得日本經濟的發展進入低增長。日本有些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日本實質上的技術研發還是不錯的,進入了某種程度的「高質量」增長,表現就是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數量。也就是經濟周期決定了日本的低增長,日本進入了高質量。
其二,美國貿易戰的背後是美國為了限制日本的發展,使得日本不具備挑戰美國的實力,而日本因為美國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影響力主動進行了自我限制,放棄了全面發展,轉而進一步融入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體系。表現就是日本資本市場在全球市場的地位和聯動性。
綜合起來就是日本自廢武功,主動深度融入美國全球化體系,進入了某種畸形的高質量增長,而美國是這一調整獲利最多的事實。
『貳』 九十年代日本政府是怎麼擠破泡沫的為什麼這么做
建議你去看日本的一部電影叫《重返泡沫時代》
『叄』 日本為什麼讓房價泡沫破裂
日本政府其實並沒有做什麼去刺破樓市,是樓市自己已經達到了一種不得不破的狀況了。 當時日本政府為了刺激日本的經濟發展,採用了寬松的財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ies),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及股市。
『肆』 高房價,為什麼不學當年日本那樣主動刺破房地產泡沫
首先建議你了解一下日本的房價和人均收入
前幾天我接到一個電話,賣東京的公寓,價格摺合人民幣大概在6w+每平,而日本的地產泡沫已經炸了一次了,這個大家都知道
而國內在北京的5環的70年產權住宅價格大概在4-6w每平
我的觀點1:人民幣持續貶值的情況下,目前為止房價還未上漲到老百姓完全承受不起的情況
如果說國內房地產「泡沫」真的破了會怎麼樣呢?
銀行或可能破產,在大量貸款購房的我國,如果地產不再是投資手段的一種,大量炒房客群(這批人購房不一定用自己的資料)將拒還貸款,房子歸銀行收回,銀行進行拍賣,但是屆時除剛需人群外極少有人接盤,等於銀行向開發商購房再便宜出售給買房人,這種情況若出現將會有大量銀行宣布破產。
開發商不再取地或延緩取地周期,會導致建築類,材料類,營銷類等大量人員失業或被迫轉型
受開發商取地影響,作為地方政府,因土地市場交易冷清,政府將極大的減少賣地收入及相關的地產行業稅收,沒錢,就沒發開發建設。
總的來說我的觀點,國家層面講:不會坐視房地產所謂的「泡沫」真的爆炸,屆時地方政府將受到巨大的經濟沖擊;同時也等於間接放寬了由村進城的限制,而作為公民角度講的話,往更大的城市追尋更好的生活一直是千百年來我們生活的主基調,畢竟我國建國不足百年,還是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地產泡沫的破滅之前,我們也一定要有個可以取而代之向國家提供持續收入的支柱型產業出現才可以。
『伍』 當年美國、日本為何要主動戳破房價泡沫
最近有人提問,為什麼當年美國和日本非要擠破房地產泡沫?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全力保房價呢?對此,我認為當年美國和日本政府的做法是明智的,因為房地產泡沫,一旦興起,就要主動戳破,這樣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而試圖通過干預市場走勢,不讓房價調整,雖然能夠起到遲滯,房地產泡沫破裂的作用,但是若是房地產泡沫真的破裂,那後果就難於了,經濟可能進入長期衰退期。因為他們知道房地產泡沫被吹大之後,要想跑是跑不掉的,再說發達國家經濟底子厚,最多經濟遲滯幾年,民眾生活質量不會下滑,當然,發達國家也看到吹大房地產泡沫是一條不歸路,之後美國和日本都去發展高端製造業,經濟發展反而更健康了,所以與其將房地產危機往後拖,越拖越嚴重,還不如主動刺破,換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空間,這也是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陸』 日本當年怎麼刺破房價泡沫的
首先日本政府是主動通過連續加息刺破房地產泡沫的,後果是房地產崩潰,穩定了匯率。股市一年就已經到頂。個人覺得主動總比被動好。
我們不能因為其結果讓日本陷入所謂的失落的多少年,就說日本上了廣場協議的當,自廢武功。如果站在當時的歷史時點上,這是不是就是最優選擇,或說最不壞的選擇?如果選則其他方式,結果會不會更差?
『柒』 日本為什麼會有泡沫經濟,最後怎麼破裂的
一、日本泡沫經濟產生原因:
1、日本泡沫經濟的直接原因就是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
會上5國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下調美元兌其他貨幣的匯率。當時日美貿易不均衡已成為日美之間的一大政治問題,美國再三要求日本「擴大內需」。地價上漲、稅收增加、財務支出擴大,結果造成日本國內市場流動性大量過剩。
2、還有一個原因是1984年,日元—美元委員會推動的金融自由化。
當時日本仿照歐美,實行銀行和證券的融合,放寬對銀行業務的限制。證券業雖放寬限制改革進展緩慢,但是在某些政策層面上容易操作的部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尤其是存款利率自由化後,銀行之間競相上調企業大額定期存款利息。
這導致了日本銀行籌資成本過高,大量資金湧向高利息、可融資的不動產和建築方面。最後造成企業投資過剩,加速泡沫經濟的發展。
二、泡沫的破裂:
泡沫經濟破滅的誘因一般認為是1989年5月日本銀行調高法定利率和1990年3月大藏省對房地產融資實行的總量規制。
1990年1月股價就開始暴跌。當時誰都知道泡沫遲早會破滅,但資產價格開始暴跌後的一段時間內,大藏省和日本銀行都還在推行擠破泡沫政策,致使情況雪上加霜。直到1991年7月才開始下調法定利率,而總量規則直到1991年年末才被撤銷。
(7)日本為什麼刺破泡沫擴展閱讀:
日本經濟泡沫對我們的啟示:
一、匯率大幅升值,未必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從而未必導致金融體系的崩潰和經濟蕭條。
日本的教訓告訴我們,應對外部需求的沖擊,不能過多地依賴於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尚存空間的情況下,使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宏觀調控,這是總需求管理的較優選擇。
二、進一步而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分工應當明確,互相獨立。
財政政策主要負責調節需求和經濟結構,而貨幣政策則以物價穩定為首要目標。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不能受到其他人為因素的干擾,或者承擔過多、過寬的政策目標。
宏觀調控如果過於依賴貨幣政策,將蘊含著嚴重的資產價格泡沫化風險。除此之外,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總供給方面的效率改革也將有利於緩解總需求方面的政策壓力。
三、關於穩定金融市場在央行政策目標中的定位。
金融市場的穩定,是央行實現其他政策目標的前提。而且,在政府的主要職能部門當中,也只有央行掌握著穩定金融市場的信息以及政策工具。因此,央行的貨幣政策應當及時對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做出判斷並採取措施。
『捌』 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麼
原因:
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
為什麼日本政府長期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1985年。在日本歷史上,1985年是一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而日美關系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
直接原因:
是日本宏觀政策的失誤。根本原因是日本投資循環經過一圈虛擬經濟後,沒有衍生更多的微利微本新行業,反專於一個不斷吹大的泡沫行業。廣場協議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8)日本為什麼刺破泡沫擴展閱讀:
判斷方法
如何辨別何為泡沫,何為正常的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在判斷出現差錯,出台了錯誤政策的情況下,哪個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造成的危害大?對於這個問題速水優認為:「實際上,在泡沫擴大的過程中,是否是泡沫的判斷真的是非常的困難。其中的一個理由是,我們無法否定這是經濟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可能性。
比方說,在當時東京地價暴漲時,人們所舉的一個在當時很難分辨的,似乎理所當然的理由是:東京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的提升。
必然的,中央銀行總是面對著兩個不同的風險,……一個是,在經濟正要獲得飛躍性的發展時,如果錯誤地採取緊縮政策,就可能剝奪一個大好的成長機會;另一個是,把只不過是虛幻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誤以為是真實的,放任泡沫的擴大。
中央銀行在進行政策判斷時,不能光注意哪個風險的概率高,還要關注在政策判斷出現失誤的情況下,哪個造成的社會經濟成本高這一問題的評價。泡沫經濟時期的經驗顯示了.
對於把只不過是虛幻的生產效率的提高當成是真實的這一錯誤,從長遠來看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沉重打擊這一點,當時的日本銀行的認識是不足的。」
在速水優看來,放任泡沫的擴大所造成的損失,遠比錯誤地採取緊縮政策而給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要大。事實也確實如此。進入80年代後,支撐日本戰後30多年高速發展的政治經濟體制都漸漸地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了,而這時出現的日元升值在客觀上加劇了這一點。
日本當時應利用這一危機進行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可是當時的政策制定者卻只顧眼前的經濟繁榮,從而放任泡沫經濟的形成與擴大。結果該改革的沒改革,該調整的沒調整,不僅白白浪費了4、5年的大好時光,而且給以後的經濟體制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巨大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