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日本一共損失多少航母
Ⅰ 太平洋戰爭時期,美日航母數量究竟有多少
二戰時期的海上戰爭,是航母與艦載機的戰斗。就像美日的太平洋戰爭,雖然戰爭前期的日本曾偷襲了珍珠港,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偷襲大獲全勝之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肆意馳騁在太平洋北部、中部、西部、以及南太平洋北部和印度洋東部。肆意攻擊盟軍海上和陸地軍事目標,與英美荷澳四國海軍艦隊作戰。一時間,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航母編隊所向披靡,擊沉擊毀盟軍各種艦艇與飛機,暫時確立了其「太平洋霸主」的地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海軍的實力大大銳減,最終慘敗於美國海軍。
太平洋戰爭時期,美日航母數量究竟有多少?倘若從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美國人共建成下水了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22艘,中途島級艦隊航母2艘,獨立級輕型航母9艘,塞班級輕型航母1艘,博格級護航航母45艘 ,康門斯門特灘級護航航母18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50艘。以上共有重型的艦隊航母24艘、輕型航母10艘、護航航母113艘,總計147艘。
太平洋戰爭時期,美日航母數量究竟有多少?但就算是在航母數量上碾壓日本,美國在二戰期間也還是損失了五艘航母,分別為「列剋星敦」號、「蘭利」號、「約克城」號、「黃蜂」號以及「大黃蜂」號。
Ⅱ 日本和美國的太平洋二戰戰爭損失了多少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共有七艘航空母艦,其中,三艘在太平洋,兩艘在本土,兩艘在大西洋。這七艘航空母艦,其中有三艘「約克城」級(「企業」號,「約克城」號,「大黃蜂」號),兩艘「列剋星頓」級(「列剋星頓」號,「薩拉托加」號),還有一艘「黃蜂」號,一艘「突擊者」號。這些航空母艦,都是達兩、三萬噸,艦載機達八九十架的大型航空母艦。「約克城」級的三艘航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是美國海軍的中流砥柱。
二戰中,美國共建造重型攻擊性航母29艘,輕型(護航)航母124艘。其中包括:
埃塞克斯級:17艘(即CV9-CV21,CV31、36、38、39,另CV32-34,CV37、40、45、47戰後建成,另有6艘已列入計劃但未開工,2艘已經開工但是停建)
中途島級:1艘,即「中途島」號
獨立級:9艘,雖然是改裝自「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但是只是利用了艦體設和現成船台,應算是全新建造的航母而非改裝。因此美國在二戰中一共建造了27艘艦隊航母。
美國在二戰中共損失了11艘航空母艦,其中大部分是在太平洋上與日本交手過程中被擊沉的,也有個別的是在大西洋中栽在了德國潛艇的手裡。在損失的11艘中,有4艘為大型航空母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兩艘是「大黃蜂」號和「列剋星敦」號。
Ⅲ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損失了哪幾艘航母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損失的航母
【一】「萊剋星頓」號﹝Lexington﹞是第一艘被日本擊沉的美國大型航空母艦,它是美國的第二艘建造的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四萬八千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四二年五月八日「萊剋星頓」號在珊瑚海海戰中,受到日本「翔鶴」號及「瑞鶴」號艦上飛機的攻擊,至少有兩枚魚雷及兩枚炸彈擊中該艦,起火兩小時後終因航空汽油爆炸而被迫放棄,由美國驅逐用五枚魚雷擊沉。
【二】「大黃蜂」號﹝Hornet﹞是最後一艘被日本擊沉的美國大型航空母艦,黃蜂號服役不及一年,在四二年十月二十四日聖塔克魯茲島﹝Santa Cruz Is.﹞海戰中被炸受重傷後被日本驅逐艦擊沉﹝總共挨了四枚炸彈及十六枚魚雷﹞。
【三】四二年六月六日中途島海戰中,「約克鎮」號﹝Yorktown﹞被日機三枚炸彈及二枚魚雷擊中受重創,在友艦拖撤戰場途中,被日本潛艇 I-168擊沉。
【四】四二年九月十五日「黃蜂」號﹝Wasp﹞在索羅門群島海戰中,被日本潛艇 I-19擊中三枚魚雷,起大火後又因航空汽油油管破裂引起爆炸,棄船後由美國驅逐艦用魚雷擊沉。
【五】四四年十月二十四日「普林斯敦」號在雷依泰灣海戰中,被日本俯沖轟炸機的一枚炸彈擊中;也是因為航空汽油爆炸,全艦大火後棄船,由美國巡洋艦用魚雷擊中彈葯庫,一分鍾內爆炸沉沒。
Ⅳ 二戰時美軍一共擊沉幾艘日軍航母
太平洋4次大的航母會戰、包括後來美國登陸日本本土作戰,日本已經被美軍直接擊沉的大約有11艘航母,但日本在二戰中總共損失了近20艘航母
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共擊沉日本多少艘航母
日本有18艘航母被美方擊沉
二戰期間日本有25艘航母
分別為「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祥鳳」、「瑞鳳」號、「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損失20艘航母,其中18艘為美方擊沉,其中的大風號是由於錯誤的損管措施才爆炸沉沒的,2艘無法挽救為日方擊沉。戰時有2艘分別被美英擊傷,不再參戰,戰後拆解。
另有2艘戰後作為人員運輸艦使用,而後同隼鷹號一道拆解。天城號擊沉後擱淺於港內,戰後打撈拆解。
Ⅵ 美日在二戰中各損失多少艘航母
據我了解日本在中途島太平洋戰場還是大西洋戰場損失極為慘重,以下為數據
航空母艦16艘
赤誠、加賀、飛龍、蒼龍
4艦都沉於42年6月中途島海戰
翔鶴號
44年6月菲律賓海戰中被美國潛艇擊沉
瑞鶴號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中被美國飛機炸沉
祥鳳號42年5月珊瑚海海戰中被美國飛機炸沉
龍驤號42年8月瓜島系列海戰中的索羅門群島海戰中被美國飛機炸沉
飛鷹號44年6月菲律賓海戰中被美國飛機炸沉
大鳳號44年6月菲律賓海戰被美軍潛艇擊沉
千歲號、千代田號、瑞鳳號都在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中被美國飛機炸沉
信濃號,由大和級戰列艦改裝,44年11月試航時被美軍潛艇擊沉
天城號45年7月在港內被美軍飛機炸沉
雲龍號44年12月被美軍潛艇擊沉
改裝航空母艦6艘
沖鷹號43年12月被美軍潛艇擊沉
大鷹、雲鷹、神鷹號分別在44年8月9月11月被美軍潛艇擊沉
海鷹號45年7月在港內被美國飛機炸沉
另外一些沒建成就被美國毀掉
我認為美損失為14艘
有人認為11艘
選D
Ⅶ 萊特灣海戰,到底讓日本損失了多少航母
萊特灣海戰時二戰時期太平洋末期日本和美國在東南亞地區進行的一場海上大決戰,在這場海上大決戰中,日本海軍最後的力量也被美國海軍摧毀,從此日本海軍基本上就已經全軍覆沒了。不過在萊特灣海戰的時候,美國軍隊和日本軍隊雙方的實力差距也是非常明顯了。而且日本軍隊在這次戰役之後,一下子損失了最後的四艘航空母艦。所有的航空母艦精銳基本上全部報銷。之所以日本軍隊在萊特灣受到如此大的損失,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當時的日本艦隊雖然還是能拿出不少艦船,但是這些艦船基本上都不是主力艦,而是戰爭開始之後改裝的艦船。其次就是此時的日本海軍和航空兵基本上都是新兵,老兵很少了。作戰能力不強。最後就是此時的日本海軍甚至落魄到給航空母艦使用的燃油基本上都拿不出來了,甚至開始全民提煉松根油。
最後就是此時的日本海軍甚至落魄到給航空母艦使用的燃油基本上都拿不出來了,甚至開始全民提煉松根油。畢竟在美國潛艇的攻勢下,日本的運輸船隊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在東南亞地區提煉的原油,根本無法運送到日本國內供軍艦使用。
Ⅷ 二戰期間,美國和日本各有多少艘航母被擊沉
根據《簡氏二戰戰列艦年鑒》記載:二戰期間總共有25艘戰列艦在交戰中被擊沉。其中有14艘是被飛機擊沉的,這還不包括德國「俾斯麥」號和日本「比睿」號。
「俾斯麥」號雖然是毀於英國海軍的萬炮齊轟,但此前它已遭英國海軍艦載機的魚雷攻擊而無法逃脫,這才是致命一擊;日本海軍的「比睿」號在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期間自沉,同樣也是在遭到美軍空襲、舵機受損後才不得不自我了斷的。
參加太平洋戰爭的日本航空母艦,按建造過程大致可分為正規航空母艦、改造航空母艦和改裝航空母艦三類。其中,正規航空母艦一開始就是按照標准航母設計建造的,如「翔鶴」級;改造航空母艦是指原本其他艦種的軍艦,在施工階段改變原設計,而以航母的姿態出現在聯合艦隊序列中,如「赤城」級改裝航空母艦則是指將一些服役中或已經完工的戰列艦、巡洋艦乃至徵用的商船,拆除部分原有結構,增設飛行甲板和操作艦載機設備而成的航空母艦。
日本海軍在條約的限制下,採取了一些可迅速增加航空母艦數量的方法。其中所謂的「航母預備艦」就是在部分軍艦的設計中,事先就考慮了未來可能改裝成航空母艦的需求,以利於日後的改裝工作。另外,日本軍方還以投資方式參與商船的設計建造,戰時大量徵用這些商船,進行改裝服役以增強其航母力量。
由於日本航空母艦的建造受到《華盛頓公約》的限制,而且在早期不像戰列艦那樣受重視、有計劃,因此其譜系相當混亂,只是在命名方面有大致規律可循。在早期,日本的航空母艦都是以特殊的飛禽為名,其中正規航空母艦的艦名中有「龍」或「鶴」字,如「飛龍」、「翔鶴」等;由其他軍艦改造而成的航空母艦的艦名中均有「鳳」字,如「祥鳳」、「瑞鳳」、「龍鳳」等(但「赤城」號和「加賀」號例外,它們直接沿用了原來戰列艦的艦名);由民間船隻改造成的航空母艦的艦名中則有「鷹」字,如「大鷹」、「雲鷹」、「沖鷹」等。在1943年以後,日本航空母艦的命名方式又有變動,改用日本歷史上的諸侯國名或者山名來命名:其中排水量25 0 00噸以上的用國名命名,15000~25000噸級的以山名命名,如「天城」、「葛城」、「笠置」等。從命名方式上可以看出,日本海軍對航空母艦的認同是從早期的存疑到後期的重視——在初期的命名方式中,每個艦名的詞尾都有一個共同的字,類似於日本海軍驅逐艦的命名方式;但到了後期所採用的山名和古國名,則明顯是戰列艦所慣用的命名方式。而戰列艦向是日本人最看中的主力艦。
「鳳翔」號:日本航空母艦的元老和試驗艦
它是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中的元老。在該艦動工興建之前,日本曾改裝過一艘運輸船「若宮丸」號,以進行水上飛機的搭載試驗。而「鳳翔」號在建造之初被歸為「特務艦」,後來才自成一類,成為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1921年10月在淺野造船廠動工,1922年10月下水、12月完工。測試排水量9494噸,航速25節,有4門1 40毫米炮、2門80毫米高射炮,官兵550人。
由於在建造「鳳翔」號之前,日本海軍沒有建造專門航空母艦的經驗,許多設計仍在摸索階段,所以該艦也算是日本航空母艦的試驗艦。在原設計中,其前段起飛甲板向下傾斜5度,為的是利於飛機起飛加速,右舷的3根煙囪在飛機起飛時可由垂直轉為水平;艦島前方有專供水上飛機回收使用的起重機等。到1923年,「鳳翔」號才一一改正了這些錯誤設計:前端飛行甲板改平,拆除艦島,艦橋改在飛行甲板下面。
在1932年2月5日入侵中國上海的作戰中,「鳳翔」號所屬的13式艦載攻擊機首次與中國戰機交鋒並取得勝利,這是日本海軍首次以艦載機擊落對手的空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鳳翔」號再度出沒在中國青島外海,而後從事訓練任務。中途島戰役時,「鳳翔」號負責主力部隊的反潛警戒任務,搭載了6架飛機,未直接參加第一線戰斗。1944年,為了搭載新式戰機,「鳳翔」號的飛行甲板被加長到180.8米。由於改裝後的飛行甲板長度超出艦長太多,使得航母的耐波性降低,無法在遠洋活動。但「鳳翔」號也因禍得福,由於活動減少而得以躲過美軍鋪天蓋地的攻擊,存活到日本戰敗後,於1946年9月被解體。
「赤城」號:山本五六曾任艦長的名艦
「赤城」號原本是「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中的一艘。「天城」級是日本海軍「八八艦隊」計劃的產物,預定要建造「天城」號和「赤城」號兩艘。「赤城」號於1920年12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建造,到了1921年,受《華盛頓公約》的影響,建造中的「天城」級面臨停工解體的命運。日本海軍在經過一番考慮後,決定將兩艘「天城」級戰列巡洋艦改建成航空母艦。1923在發生的關東大地震,震壞了放在船台上的「天城」號龍骨,最後只有「赤城」號以航空母艦的姿態面世。由於日本當時只有小型航母「鳳翔」號的建造經驗,因此在設計這艘排水量比「鳳翔」號大近3倍的航空母艦時,煞費了苦心。
「赤城」號在1923年11月重新開工,1925年4月下水,1927年3月完工。其三層甲板設計相當特殊:最上層為飛機降落甲板;第二層甲板上有艦橋及2門雙聯裝203毫米口徑主炮,故稱為「炮塔甲板」;第三層為飛機起飛甲板,長56.7米,可搭載60架戰機(16架戰斗機、16架偵察機及28架攻擊機)。測試排水量34364噸,航速31節。
1938年,「赤城」號進行了一次大改裝,拆除原來的炮塔甲板和起飛甲板,將最上層甲板延長變成飛行甲板,艦載機數量增加到91架(96式戰斗機16架、96式攻擊機51架、96式俯沖轟炸機24架),運送飛機的升降機也由2座增加到3座,飛行甲板左舷增設艦島。測試排水量增為41300噸,航速31.2節。
「赤城」號是日本海軍的名艦之一。在1928~1929年,日本海軍名將山本五十六曾擔任該艦艦長,偷襲珍珠港時,該艦也作為機動部隊的旗艦,其後,「赤城」號還參加了爪哇海大戰和中途島戰役。在中途島海戰中,「赤城」號被美軍俯沖轟炸機投下的2枚炸彈命中引起火災,大火殃及彈葯庫,連鎖爆炸迫使「赤城」號船員不得不棄船,最後日本用自己的「野分」號驅逐艦發射魚雷將其擊沉。
「加賀」號:關東大地震使它得以頂替上崗
「加賀」號和「赤城」號雖然不是姊妹艦,但2艘航母從誕生到覆滅的命運卻驚人的相似。屬於「土佐」級的「加賀」號,真原始設計也是戰列艦,同樣也是「八八艦隊」計劃的產物。正當它受到《華盛頓公約》的影響而准備解體時,關東大地震報銷掉了「天城」號,「加賀」號得以被改造成一艘航母來頂替。
[ 轉自鐵血社區 <a href=target="_blank">http://bbs.tiexue.net/post_2260755_1.html/ ]</a href=>
「加賀」號於1920年在川崎神戶造船廠動工,次年11月下水,1923年11月開始航母改造工程,1928年3月完工。其外觀與「赤城」號類似,同樣是三層式甲板,排水量33693噸,航速27.5節,可搭載60架飛機。
1934年,「加賀」號也進行了大改裝,於一年後完工。主要是延長飛行甲板,使艦載機的數量增加達到90架(15架90式戰斗機、45架89式攻擊機及30架94式俯沖轟炸機),航速增大至28.3節,排水量增加到42541噸,續航力得到提高。
「加賀」號一直與「赤城」號搭配編為日本海軍第1航空戰隊,曾參與侵華戰爭的所有大規模軍事行動;偷襲珍珠港時戰果頗豐,在進軍南洋的過程中也出力頗多。在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時,受到美軍俯沖轟炸機的襲擊被命中3枚炸彈而引起火災,數小時後沉沒。成軍13年的第1航空戰隊至此全軍覆沒。
「龍驤」號:日本海軍後續小型航空母艦的典範
在1924年的日本艦艇補充計劃中,准備建造1艘27000噸和3艘10000噸的航空母艦。1925年,為了取代老舊的「若宮丸」號水上飛機母艦,有了建造「龍驤」號的腹案,後來又從水上飛機母艦變更到航空母艦。
「龍嚷」號最初計劃的排水量為9800噸,使用「青葉」級重巡洋艦的艦體,航速30節,搭載約24架飛機。1924年11月,「龍驤」號在橫濱三菱造船廠動工1931年4月下水後拖曳到橫須賀進行艏裝工作。此時軍方要求艦載機數量增加到36架,廠方不得不更新設計,增加一層機庫,以至於舷高度降低、耐波性變差。1933年5月完工時,測試排水量12732噸、66000馬力、航速29節、續航力10000海里(14節),搭載飛機48架、官兵924人。
「龍驤」號的外形成為以後日本小型航母的典範全通式飛行甲板、無艦島、露天式艦艏甲板,艦橋位於飛行甲板最前端的正下方。但1935年9月發生了一起日本海軍史上著名的「第4艦隊事件」:「龍驤」號在演習過程中遭遇台風,由於干舷太低導致艦橋被海浪沖毀。這次事件對日本艦艇設計影響深遠。事後,「龍驤」號再度進塢改造,除了重新設計改善了耐波性的艦橋外,新加了層甲板以提高幹舷高度。改造後的排水量達到12575噸,航速卻降低到28節。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龍驤」號搭載有18架96式戰斗機和12架97式攻擊機。它與航母「祥鳳」號、徵用商船「春日丸」號編成第4航空戰隊,曾參與入侵菲律賓和進攻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支援行動。偷襲珍珠港時,「龍驤」號負責進攻阿留申群島的作戰。第二次所羅門海戰時,「龍驤」號搭載有24架「零」式戰斗機、9架97式攻擊機,在敬運輸船隊護航行動中遭到美軍航母艦載機的攻擊而沉沒。
「蒼龍」號:第一艘真正按航母標准建造的航母
「蒼龍」號是日本第一艘真正按照航母標准設計建造的航母,在此之前的航母多半是由其他軍艦改造而成的。「蒼龍」號的建造過程也是一波三折。根據《華盛頓公約》的規定,當時日本還可建造總噸位21000噸的航空母艦,因而最初設計了2艘各10500噸的航空母艦。但海軍方面卻要求在10500噸的航母上安裝5門203毫米炮、20門127毫米高射炮及100架飛機,這對萬噸級航母而言簡直是無理的要求。進入預算審核階段後,這些要求有所減少,航母的自衛武器數量減少到5門155毫米炮、16門127毫米炮。
1934年,日本海軍發生了著名的「友鶴事件」:第21水雷戰隊的2艘水雷艦在旗艦「龍田」號輕巡洋艦的率領下在日本外海進行夜間訓練,返航時海上風速達到15~20米/秒、浪高3~4米,造成「友鶴」號水雷艦傾覆,約100名官兵喪生。事後檢討,導致「友鶴」號傾覆的原因是艦體重心過高,而且幾乎所有的日本軍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這個通病。這主要是因為在《華盛頓公約》的限制下,為了盡可能提高單艦戰鬥力而盲目在艦艇上堆砌過多的武器所致。這次事件和前面提及的「第4艦隊事件」對日本後來的艦艇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軍方對「蒼龍」號的設計要求也變得合理些。
「蒼龍」號於1934年11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1935年12月下水,1937年2月完工,測試排水量18800噸、152000馬力、航速34.5節、續航力7680海里(18節以下),可搭裁飛機72架、官兵1000人。
該艦服役後與「飛龍」號一同編入第2航空戰隊,搭載57架飛機(21架「零」式戰斗機、18架97式攻擊機、18架99式俯沖轟炸機),曾支援日軍在中國大陸和南洋方向的侵略行動,並且是偷襲珍珠港的主角之一。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是「蒼龍」號戰斗生涯的最後一幕。該艦在美國航母「約克城」號和「企業」號的俯沖轟炸機的打擊下沉入海底,艦上1103名官兵中只有385人生還。
「飛龍」號:魚雷「自我了斷」,水兵得以逃生
「飛龍」號是「蒼龍」級的2號艦,於1936年7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動工,1937年11月下水,1939年7月完工。測試排水量20165噸、航速34.6節、續航力7670海里(18節以下),可搭載飛機72架、官兵1101人。
該艦在外觀上的最大特徵是艦島位於左舷中央(航母的艦島一般安排在右舷前端1/3處),以便為艦載機提供較長的起飛跑道。艦島從右舷改在左舷,是因為右舷中央的位置是在煙囪的後方,而煙囪的排煙會影響航行操作、干擾飛機的降落。採用這種設計的還有改造後的「赤城」號。
「飛龍」號服役後一直隨「蒼龍」號同進退。在中途島戰役期同,該艦在「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橫遭慘禍時躲過一劫,隨後在第2航空戰隊指揮官山口聞多少將的指揮下,出動艦載機對美國航母「約克城」號實施了連續兩波次的攻擊,使其受到重創。不料在「蒼龍」號遭襲6小時後,美機再度光臨「飛龍」號上空。該艦被4枚炸彈命中艦橋右側前方的飛行甲板,前段升降機整個被炸飛到艦橋上井引發火災。6月6日夜零時15分宣布棄船,包括山口聞多在內的416名官兵喪生。值得提的是,當日本驅逐艦「卷雲」號奉命向「飛龍」號旋射2枚魚雷離去後,被困在「飛龍」號艙底輪機室的70名日本水兵竟從魚雷命中爆炸後的缺口處奇跡股地逃生,在海上漂泊15天後有34人被美艦營救。
1942年6月4~6日三天之內,日本海軍一下子損失了4艘一線航母及其所搭載的332架飛機和飛行員。從這時起,日本海軍開始從進攻傳入防禦,直到1945年敗亡為止。
「翔鶴」級:鼎盛時期的寵兒、偷襲珍珠港的干將
「翔鶴」級航空母艦包括「翔鶴」號和「瑞鶴」號。1936年,日本單方面退出倫敦裁軍會議,從此海軍的造艦工程便如脫韁野馬一般全力擴張。「翔鶴」級航空母艦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翔鶴」號於1937年12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動工,19 39年6月下水,1941年8月完工。而「瑞鶴」號則於1938年5月由川崎神戶造船廠承造,1939年11月下水,1941年9月完工。測試排水量29800噸,可搭載飛機84架、官兵1660人。這兩艘航母均屬於第1航空艦隊的第5航空戰隊,它們服役於日本海軍的鼎盛時期,先後參加了偷襲珍珠港、東南亞和印度洋方向的作戰。
「翔鶴」號在珊瑚海海戰中因甲板中彈而無法起降飛機,之後回到吳港大修,第5航空戰隊因此避開了中途島戰役,免去了覆滅的命運。等到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時,該級艦成為日本惟一的主力航母,但由於缺少熟練的飛行員,艦載機損失慘重。在1942年10月的南太平洋海戰中,「翔鶴」號再度受損,不得不回到橫須賀大修。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中,第5航空戰隊再度出擊。19日,「翔鶴」號遭到美軍潛艇「青花魚」號發射的4條魚雷的攻擊,導致彈葯庫爆炸,1263名官兵與艦同沉。
馬里亞納海戰中,「瑞鶴」號被一枚炸彈命中,隨後回吳港進干船塢大修。1944年10月20日,「瑞鶴」號投入萊特灣大海戰,擔任日軍北方部隊的旗艦。25日,「瑞鶴」號遭到美軍艦載機的猛烈攻擊,被命中魚雷和炸彈各7枚,在恩加諾角沉沒,1700名官兵中只有970人獲救。
「祥鳳」級:名為潛艇支援母艦、實為航母預備艦
「祥鳳」級航空母艦包括「祥鳳」號和「瑞鳳」號,前身分別是潛艇支援母艦「劍崎」號和「高崎」號,在設計之初已被列為「航母預備艦」。「高崎」號在1939年下水後立即進行航母的改造工作,於1940年2月完工,並更名為「瑞鳳」號。「劍崎」號於1939年1月比「高崎」號早下水,但服役到1941年1月才進行改造工作,同年12月完工,更名為「祥鳳」號。
由於是「航母預備艦」,「劍崎」號在充當潛艇支援母艦時就已設置了飛機機庫和升降機,最上層甲板除了煙囪、桅桿和小得不成比例的艦橋外,幾乎空無一物。改造後的「祥鳳」號排水量達13100噸,航速28節,續航力7800海里(18節時),艦上可搭載6架「零」式戰斗機、12架97式攻擊機及10架99式俯沖轟炸機,合計28架。官兵788人。
「祥鳳」號的第次也是最後班出擊是在珊瑚海海戰中。在戰斗期間,「祥鳳」號遭到美機密集攻擊而被命中了7條魚雷和13枚炸彈,1942年5月7日沉沒,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的第一艘航母。「瑞鳳」號則在1944年10月於恩加諾角遭到美機轟炸,命中2條魚雷和2梅炸彈後沉沒。
「龍鳳」號:甲板上設置一根煙囪以掩人耳目
「龍鳳」號的前身是潛艇支援母艦「大鯨」號,1933年8月在橫須賀開工建造,1934年3月完工,排水量13048噸。它也被列為「航母預備艦」,所以艙內沒有安排太多設施;外觀上與「劍崎」號相似,最上層甲板平坦且沒有主要建築物,只有為了迷惑西方軍事觀察家而設置的一根大而不當的煙囪。
「大鯨」號曾擔任第6艦隊第1及第2潛水戰隊的旗艦。1941年底,「大鯨」號開始進行航空母艦的改造工作,1942年11月完工,更名為「龍鳳」號。排水量15300噸,航速26.5節,續航力8000海里(18節時),官兵989人。「龍鳳」號可搭載21架戰斗機和9架攻擊機。
「龍鳳」號曾參加了馬里亞納海戰,輕微受損後回到日本。其後為搭載新式戰機而將飛行甲板延長了15米。1945年3月19日,「龍鳳」號停泊在吳港時遭空襲而役失動力,後被充作浮動防空炮台使用,直到日本戰敗。戰後,「龍鳳」號被用於運送海外日本戰俘和僑民回國,最後在1946年4月解體。
「大鷹」級:只能用於訓練及飛機運輸任務
「大鷹」級航空母艦包括「犬鷹」號、「雲鷹」號和「沖鷹」號。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前,就有資助民間航運公司建造大型郵輪的計劃,以備有朝一日徵用這些郵輪改造為航空母艦。
1937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上述計劃,凡是排水量在6000 噸以上、航速在19節以上的客輪、郵輪、貨輪,政府均會在建造之中予以「獎助金」。1940年,日本海軍急速擴充時,三菱長崎廠的「春日丸」號郵輪即被日本軍方徵用,當時該船的建造工程已經完成約30%。1941年5月,該艦轉移到佐世保海軍造船廠改造,於同年9月完工編入第5航空戰隊,稍後改編入第4航空戰隊。測試排水量為20000噸、航速21.1節、續航力8500海里(18節時),飛行甲板長172米、寬23.5米,官兵747名。
由於它是用商船改裝的航空母艦,所以在性能上遠不及正規航空母艦。完工後從未作為航空母艦使用,多半用於訓練及飛機運輸任務,只能算是飛機運輸艦。1942年中途島戰役後,日本聯合艦隊第一線航空母艦損失慘重,因此「春日丸」號在1942年8月被更名為「大鷹」號,正式編入日本航空母艦行列之中。「春日丸」號的姊妹艦還有「八幡丸」號和「新田丸」號兩艘。「八幡丸」號在偷襲珍珠港前夕被軍方徵用,1942年初開始改造,同年5月完工,更名為「雲鷹」號。「新田丸」號的改造工作也於同年11月完工,更名為「沖鷹」號。
上述3艦的航速高正規航空母艦甚遠,只能為運輸船隊警戒、護航或充當運輸飛機平台,均末參加較著名的戰役。「大鷹」號於1944年8月18日在呂宋島西北方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雲鷹」號於1944年9月11日在東沙島以東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而「沖鷹」號則在1943年12月4日在日本八丈島以東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
「隼鷹」級:整體性能不亞於正規航空母艦
「隼鷹」級航空母艦包括「隼鷹」號和「飛鷹」號,它們的服役背景與「大鷹」級類似。為應付1940年東京奧運會,日本郵政省決定建造2艘大型豪華田6輪。日本軍方願意提供60%的補助經費,但要求這2艘郵輪必須達到船長210米、寬25米以上的規格,而且航速要在24節以上,排水置在26600~27000噸之間,並且可在3個月之內改裝為航空母艦。
第1艘下水的「僵原丸」號於1939年3月在三菱長崎廠開工,第2艘「出雲丸」號則於同年11月30日在川崎神戶造船廠動工。1940年『0月,郵輪的建造工作尚未完成,即被決定改造成航空母艦並由軍方收購。「隼鷹」級的改造工程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進行,「僵原丸」號在1942年5月初完工,7月中旬更名為「隼鷹」號;「出雲丸」號則在同年7月底完工,命名為「飛鷹」號。測試排水量均為27500噸,水線長215.3米、寬126.7米,飛行甲板長210.3米、寬27.3米,航速25.5節,續航力12251海里(18節時),可搭載飛機53架、官兵1187名。
「隼鷹」級的艦島設計新穎,煙囪與艦島合並向外傾斜26度以減少排煙造成的干擾。日本採用這種設計的航空母艦還有「大鳳」號和「信濃」號。雖然該級艦由郵輪改造而來,內部有許多木製裝潢隔間必須予以拆除以防火災發生,但整體性能卻足以與正規航空母艦「飛龍」號相抗衡,這一點頗令人意外。
「隼鷹」號在1942年7月與「飛鷹」號同被編入第3艦隊第2航空戰隊。在中途島戰役結束一個月後,由於日本海軍艦載航空兵嚴重不足,它們由二線預備部隊調整到第一線作戰;10月份參加了索羅門群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攻擊了美軍「企業」號和「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美軍進攻塞班島時,它們也有出擊的記錄。
1944年6月20日,在馬里亞納海戰中,「飛鷹」號在艦載機傾巢而出後,被美軍艦載機趁虛而人命中1條魚雷,魚雷爆炸後破壞了航空燃料庫,揮發後的油氣彌漫在艦艇內部。2個小時後油氣被引爆,隨後產生了場無法控制的大火,強烈的爆炸使艦上官兵誤認為該艦又被一條魚雷擊中。「飛鷹」號在爆炸後不久便傾覆沉沒。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海戰中,有3艘日本航空母艦都是被魚雷攻擊後因油氣引爆而沉沒的.
在同一天里,「隼鷹」號也被2枚炸彈命中,坦損傷不重。它在修復後直擔任訓練和飛機運輸的任務,未參加針對萊特灣美軍艦隊的作戰,因此免去了被美軍窮追猛打的命運。1944年12月9日,「隼鷹」號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命中而嚴重受損。但由於中雷時彈葯庫和燃料庫都是空的,因此幸運地沒有步姊妹艦的後塵而發生爆炸。
Ⅸ 太平洋戰爭日本和美國共損失了多少艘航空母艦
首先要說明的是二戰時期的航空母艦存在「艦隊航空母艦」和「護航航空母艦」的區別(當然,美日雙方對此有不同的稱謂)。「護航航空母艦」大多是利用油輪、貨輪等輔助船隻改建而來,性能方面遠遜於艦隊航母,通常都或多或少存在航速低、噸位小、防護薄弱、艦載機搭載量少、飛行甲板長度較短不適於飛機起降之類的缺陷,因此主要用於一些輔助任務比如反潛巡邏、飛機運輸、支援登陸等,很少投入艦隊之間的海戰,二戰結束後隨著技術的發展,失去用武之地的護航航母很快就從各國海軍中徹底消失了。下面的內容會把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航空母艦分開敘述。
美軍的損失——
艦隊航母:
「蘭利」號航空母艦(USS Langley,CV-1)
沉沒時間:1942年2月,荷屬東印度戰役
該艦為美國在1920年代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艦,是由一戰時期的運煤船改建而來。由於本身底子差,且當時還是第一次建造航母的美國人還缺乏必要的經驗,導致「蘭利」號的性能存在很大缺陷。30年代後期,過於老舊的「蘭利」號又被重新改造為水上飛機母艦,以發揮余熱。1942年2月,為應對日軍大舉進攻東南亞,「蘭利」號受命由澳大利亞向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當時為荷蘭海外領地)運送一批陸航P-40戰斗機,但在途中於27日在爪哇以南海域遭到日軍岸基航空兵的多輪空襲,在多次中彈後被迫棄艦並由己方驅逐艦將其擊沉——不過,由於「蘭利」號當時已改造為水上飛機母艦,嚴格來說已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
「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USS Lexington,CV-2)
沉沒時間: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戰
該艦原本為美國海軍在一戰後設計的一款戰列巡洋艦,但因一戰後列強之間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的影響,在建造過程中於1920年代被改建為航空母艦,成為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如果撇開試驗性質的「蘭利」號,「列剋星敦」號也是美國海軍擁有的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大型艦隊航母。1942年5月,「列剋星敦」號與「約克城」號航母一起參加了珊瑚海海戰,在第二日(5月8日)的戰斗中,「列剋星敦」號遭到了日軍「翔鶴」號、「瑞鶴」號兩艘航空母艦的艦載機的猛烈攻擊,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之後由於損管不當造成艦內油氣泄露和大爆炸,最終因火勢失控於當天晚間被迫棄艦,成為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珊瑚海海戰也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艦之間的海戰。
「約克城」號航空母艦(USS Yorktown,CV-5)
沉沒時間: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
該艦於1930年代建成,是為約克城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約克城」號曾參加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戰,並在戰斗中受傷,但經過緊急修理後又立即參加了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在4日下午的海戰中,「約克城」號遭到日軍「飛龍」號航母的反擊,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受損嚴重。隨後在海戰基本落幕後的6月7日,在美軍試圖將受損的「約克城」號拖回珍珠港搶修時又遭到日軍「伊-168」號潛艇的偷襲,最終於當天在中途島附近海域沉沒。
「黃蜂」號航空母艦(USS Wasp,CV-7)
沉沒時間:1942年9月,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該艦於1940年建成入役,曾參與盟軍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作戰行動。由於美軍在1942年上半年接連折損了「列剋星敦」號和「約克城」號,「黃蜂」號航母被由大西洋戰場調動至太平洋戰場以補充戰力,在1942年8月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戰期間,「黃蜂」號與其他航母一同提供了空中支援。1942年9月15日,該艦在瓜島以南海域為美軍前往瓜島運輸船隊護航過程中,遭到日軍「伊-19」號潛艇的偷襲,被多枚魚雷擊中後沉沒,結束了在太平洋戰場僅僅三個月的短暫生涯。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USS Hornet,CV-8)
沉沒時間:1942年10月,聖克魯斯群島海戰
該艦於1941年10月入役,為約克城級航空母艦的3號艦,不久後就迎來了戰爭的爆發。太平洋戰爭期間,該艦參加了杜立特空襲東京、中途島海戰、瓜島登陸等重要戰斗。1942年10月26日,在瓜島爭奪戰中的聖克魯斯群島海戰期間,「大黃蜂」號遭到日軍「翔鶴」、「瑞鶴」、「隼鷹」三艘航母的艦載機的輪番攻擊,在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後因受損過於嚴重而被迫棄艦,最終於當晚被追擊而來的日軍水面艦艇以魚雷擊沉。
「普林斯頓」號輕型航空母艦(USS Princeton,CVL-23)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
該艦於1943年初正式入役,是由克利夫蘭級輕型巡洋艦改建而來的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的2號艦。所謂「輕型」是指相對大型航空母艦而言噸位較輕、防護相對不足、搭載艦載機數量也略少,但其綜合性能仍足以伴隨大型航母作戰,與只能擔當輔助任務的「護航航母」不同。「普林斯頓」號入役之後,參加了太平洋戰爭後期盟軍的一系列大規模反攻作戰。1944年10月24日,在支援菲律賓萊特島登陸的萊特灣海戰中,「普林斯頓」號遭到由呂宋起飛的日軍岸基航空兵的空襲,僅遭一彈命中後即引發機庫內燃油和彈葯大爆炸,最終於當晚被迫自沉,是為美軍在二戰中損失的最後一艘艦隊航母。
(註:以上幾艘航母沉沒後美軍又將其艦名重新賦予一些新下水的航空母艦,如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8號艦被重新命名為列剋星敦號,只是編號變成了CV-16,因此要注意可能存在的重名問題。)
護航航母:
「利斯康姆灣」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Liscome Bay,CVE-56)
沉沒時間:1943年11月,吉爾伯特群島登陸戰役
該艦屬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由美國在二戰期間生產的標准型商船「自由輪」改造而來。由於噸位小、航速低、艦載機搭載量小、防護薄弱,這些護航航母並不適合跟隨艦隊航母作戰,主要擔當諸如為艦隊航母和前線機場運輸飛機、為運輸船隊進行護航和反潛巡邏、為登陸作戰提供空中支援等輔助性任務。「利斯康姆灣」號於1943年建成入役,當年11月24日在支援吉爾伯特群島登陸作戰時,遭到日軍「伊-175」號潛艇的魚雷攻擊而沉沒,該艦沉沒時人員損失多達600餘人,其中甚至還包括了艦長和搭乘該艦的護航航空母艦分隊的少將司令官,這起慘劇也讓護航航母從此在美國海軍中蒙上了「易燃、易損、易耗」的「寶寶航母」的惡名。
「甘比爾灣」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Gambier Bay,CVE-73)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薩馬島海戰
該艦同屬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1943年建成入役。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戰役的薩馬島海戰中,由於美國艦隊的部署出現重大失誤,導致日軍主力艦隊捕捉到了原本位於主戰場之外的美軍護航航空母艦分隊「塔菲3」,在菲律賓薩馬島外海的戰斗中,「甘比爾灣」號護航航空母艦遭到了日軍戰列艦、重巡洋艦的輪番射擊,最終被日軍艦炮擊沉,這是美軍唯一參與了艦隊海戰並在海戰中被擊沉的護航航空母艦,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被艦炮擊沉的「航空母艦」之一。
「聖洛」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St.Lo,CVE-63)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薩馬島海戰
該艦屬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1943年建成入役。1944年10月25日,該艦在薩馬島海戰中與「塔菲3」分隊的其他護航航空母艦一起遭到了不期而遇的日軍主力艦隊的猛烈炮擊。「聖洛」號雖然僥幸逃脫日艦追擊,但在當天又遭到由呂宋起飛的日軍「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式飛機撞擊而沉沒,成為被日軍的「神風特攻」擊沉的第一艘盟軍艦艇。
「奧曼尼灣」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Ommaney Bay,CVE-79)
沉沒時間:1945年1月,菲律賓戰役
該艦屬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1944年建成入役。1945年1月4日,在支援菲律賓呂宋島登陸作戰期間,「奧曼尼灣」號遭到由呂宋起飛的日軍「神風特攻隊」的自殺撞擊而沉沒。
「俾斯麥海」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Bismark Sea)
沉沒時間:1945年2月,硫磺島戰役
該艦屬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1944年建成入役。1945年2月21日,在支援硫磺島登陸戰期間,「俾斯麥海」號遭到由日本本土起飛的「神風特攻隊」的自殺撞擊而沉沒,是為美軍在二戰中損失的最後一艘「航空母艦」。
日軍的損失——
由於日軍並不存在「護航航母」這一稱呼(但確實存在一些性能和用途相近的改裝航母,不過日軍一般稱為「特設空母」),在表述上與美軍略有不同。
艦隊航母:
「祥鳳」號輕型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戰
該艦於1942年由潛水母艦(註:指為潛水艇提供補給的輔助艦艇,不要和戰爭末期日軍建造的可搭載飛機進行奇襲的「潛水母艦」混淆)改造而來,噸位、艦載機搭載量等指標接近於美軍的輕型航母,不過日軍對其的稱呼是「改造空母」。1942年5月7日,在珊瑚海海戰第一日的戰斗中,單獨行動的「祥鳳」號遭到了美軍「列剋星敦」號、「約克城」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的集中攻擊,在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後迅速爆炸沉沒,是為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
「赤城」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
該艦的情況與美國的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類似,最初是日本在一戰後建造的一款戰列巡洋艦,在《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影響下於1920年代被中途改建為航母,也是日本海軍擁有的第一艘大型艦隊航母(日本的第一艘航空母艦是「鳳翔」號,但與美國的「蘭利」號類似,性能存在較大缺陷、試驗性質濃厚,不能滿足實際作戰需要)。該艦參與了1941年12月的偷襲珍珠港,1942年6月「赤城」號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在4日上午的戰斗中被美軍「企業」號航母的艦載機命中,雖只中一彈卻引起了機庫內燃油和彈葯的連環爆炸,最終因火勢失控而被迫棄艦,於5日黎明前被日軍驅逐艦雷擊處分。
「加賀」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
該艦最初是日本在一戰後建造的一款戰列艦,但同樣受《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影響而在1920年代被中途改建為航空母艦。1941年12月,「加賀」號參與了偷襲珍珠港。1942年6月,該艦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在4日上午的海戰中,「加賀」號遭到美軍企業號航母艦載機的集中攻擊,遭多枚航空炸彈命中後引發了艦內燃油和彈葯大爆炸,當晚因火勢失控被日軍驅逐艦雷擊處分。
「蒼龍」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
該艦於1937年建成入役,曾參與1941年12月的偷襲珍珠港。1942年6月,「蒼龍」號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在4日上午的海戰中遭到美軍「約克城」號航母艦載機的攻擊,遭多枚炸彈命中後引發了艦內燃油和彈葯大爆炸,當晚因火勢失控被日軍驅逐艦雷擊處分。
「飛龍」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
該艦於1939年建成入役,曾參與1941年12月的偷襲珍珠港。1942年6月,「飛龍」號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在4日的海戰中「飛龍」號躲過了當天上午美軍的全部攻擊,並在午後的反擊中重創了美軍的「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但最終還是在當天傍晚由「企業」號、「約克城」號航母艦載機發動的攻擊中被多枚炸彈命中,於5日凌晨被日軍驅逐艦雷擊處分。
「龍驤 」號輕型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8月,東索羅門群島海戰
該艦於1930年代初建成入役,但由於設計上的嚴重問題,使得「龍驤」號一直為各種與生俱來的性能缺陷所困擾,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多被用於二線任務。1942年8月24日,在瓜島爭奪戰的東索羅門群島海戰中,「龍驤」號遭到美軍「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攻擊而沉沒。
「大鳳」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6月,馬里亞納群島海戰
該艦於1944年建成入役,是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建成的為數不多的裝甲航母之一(飛行甲板裝甲化、提高艦船防護能力),在其他各項技術性能上相對過往的日本航母也有所提升。然而盡管有著不俗的紙面性能,「大鳳」號還是在1944年6月19日的馬里亞納群島海戰(菲律賓海海戰)中遭到美軍「大青花魚」號潛艇的雷擊、引發油氣泄露和大爆炸而沉沒,結束了短暫而尷尬的服役生涯。
「翔鶴」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6月,馬里亞納海戰
該艦於1941年建成入役,不久即參加了12月的偷襲珍珠港。此後「翔鶴」號與同型的姊妹艦「瑞鶴」號參加了太平洋戰爭中的多次大規模海戰,兩艦也是與美軍航母艦隊交手次數最多的日軍航母。1944年6月,「翔鶴」號參加了馬里亞納群島海戰,在19日的海戰中遭到美軍「棘鰭」號潛艇的雷擊、引發油氣泄露和大爆炸而沉沒。
「飛鷹」號航母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6月,馬里亞納群島海戰
該艦與姊妹艦「隼鷹」號原本為日本建造的大型民用遠洋郵輪,但在設計時就已考慮到了將來改建為軍艦的需要,進行了一定的專門性強化和設計預留。隨著國際局勢惡化,兩艘郵輪最終被日本海軍徵用,於1942年正式改建為航空母艦(日軍稱為「特設空母」,不過就實際性能和用途而言,與下文將提及的其他「特設空母」顯然不同)。由於是由民用船舶改造而來,盡管進行了專門性的設計,但性能上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航速偏低,不過尚可編入航母艦隊作戰。1944年6月,「飛鷹」號參加了馬里亞納群島海戰,在20日的美軍追擊作戰中,「飛鷹」號遭到美軍「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此為埃塞克斯級列剋星敦號,繼承了之前在珊瑚海沉沒的列剋星敦號的艦名)、「貝勞森林」號輕型航空母艦的艦載機攻擊,遭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後爆炸沉沒。
「千歲」號輕型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恩加諾角海戰
該艦於1943年由水上飛機母艦改造為航空母艦,不過仍存在噸位小、艦載機搭載量少的問題,性能近似甚至弱於美軍的輕型航空母艦。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群島海戰結束後,損失慘重的日軍無力為倖存的各艘航母補充艦載機和飛行員,只能在即將到來的「艦隊決戰」中把這些幾乎變成空架子的航母當做誘餌使用。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海戰中,「千歲」號充當了引誘美軍快速航母特遣艦隊北上的誘餌,在恩加諾角附近的戰斗中遭到美軍第38特遣艦隊多艘航母的艦載機攻擊,被多枚魚雷命中後很快進水沉沒。
「瑞鳳」號輕型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恩加諾角海戰
該艦與同型的姊妹艦「祥鳳」號一樣,於1940年由潛水母艦改造為航空母艦,因噸位較小、艦載機搭載量少,通常作為主力航母的輔助使用。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戰役的恩加諾角海戰中,「瑞鳳」號充當了引誘美軍快速航母特遣艦隊北上的誘餌,遭到美軍第38特遣艦隊多艘航母的艦載機攻擊,在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後沉沒。
「瑞鶴」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恩加諾角海戰
該艦與同型的姊妹艦「翔鶴」號一樣於1941年建成,並隨即參與了12月的偷襲珍珠港。此後兩艦經歷了太平洋戰爭中的一系列重大海戰,多次與美軍航母特遣艦隊交手。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戰役的恩加諾角海戰中,「瑞鶴」號充當了引誘美軍快速航母特遣艦隊北上的誘餌,遭到美軍第38特遣艦隊多艘航母的艦載機攻擊,在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後沉沒。
「千代田」號輕型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恩加諾角海戰
該艦於1943年由水上飛機母艦改造為航空母艦,也存在與同型的姊妹艦「千歲」號類似的一些性能問題。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戰役的恩加諾角海戰中,「千代田」號充當了引誘美軍快速航母特遣艦隊北上的誘餌,遭到美軍第38特遣艦隊多艘航母的艦載機攻擊而重傷掉隊。當天下午美軍派出巡洋艦分隊前出追擊殘敵,最後以艦炮將掉隊的「千代田」號擊沉,該艦也成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被艦炮擊沉的航空母艦之一。
「信濃」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1月
該艦原為大和級戰列艦的3號艦,在建造過程中被改建為航空母艦,與「大鳳」號一樣採用了裝甲飛行甲板的設計,其噸位更是名列二戰各國航空母艦之最。然而由於工期緊張、材料匱乏、人員素質下降等原因,該艦在建造過程中就已埋下了不少隱患。1944年11月19日,甚至還未徹底完工的「信濃」號被提前編入現役,11月29日在首航過程中即在日本近海被美軍「射水魚」號潛艇雷擊而迅速沉沒,此時距其入役僅僅十天,距其首航出港更是僅17小時,堪稱歷史上最短命的航空母艦。
「雲龍」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2月,菲律賓戰役
該艦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後期建造的雲龍級航空母艦的首艦,1944年8月建成入役,但此時戰局每況愈下的日軍已經無力為各艘航母補充艦載機和飛行員,導致「雲龍」號入役後既未能真正形成戰鬥力,也未能參與任何重大戰事。1944年12月19日,「雲龍」號在運載人員和物資(其中包括用於特攻的自殺式武器「櫻花彈」)增援菲律賓途中,在黃海遭到美軍「鮭魚」號潛艇的雷擊而沉沒,結束了短暫的服役生涯。「雲龍」號也成為日本海軍在二戰中損失的最後一艘「航空母艦」。
護航航母(日軍多稱為「特設空母」):
「沖鷹」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3年12月,護航作戰中沉沒
該艦於1942年由民用郵輪改建為航空母艦,為大鷹級航空母艦的3號艦。但不同於經過專門設計的「隼鷹」和「飛鷹」,大鷹級航空母艦由於航速低、艦載機搭載量小、飛機起降能力差,基本上無法投入艦隊作戰,再加上日軍在技術裝備方面的落後,又長期忽視護航反潛作戰,結果這些「特設空母」即便在擔當護航等輔助任務時,表現也明顯不如美軍地位類似的護航航母,不但難以壓制美軍潛艇的破交作戰,甚至自己也淪為美軍潛艇的獵物。1943年12月4日,「沖鷹」號在由特魯克環礁運送人員物資返回日本本土時,在日本外海遭到美軍「旗魚」號潛艇的雷擊而沉沒。
「大鷹」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8月,護航作戰中沉沒
該艦於1942年由民用郵輪改建為航空母艦, 為大鷹級航空母艦的首艦,當然也存在和日軍其他「特設空母」一樣的通病。1944年8月18日,「大鷹」號在護航運輸船團由日本本土前往菲律賓途中,在菲律賓呂宋外海遭到美軍「紅石魚」號潛艇的雷擊而沉沒。
「雲鷹」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9月,護航作戰中沉沒
該艦於1942年由民用郵輪改建為航空母艦,與大鷹級航空母艦的其他姊妹存在同樣的性能缺陷。1944年9月17日,「雲鷹」號在護航運輸船團由新加坡前往高雄途中,於南中國海遭到美軍「石首魚」號潛艇的雷擊而沉沒。
「神鷹」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1月,護航作戰中沉沒
該艦原為德國郵輪「沙恩霍斯特」號(註:不是同名的德國海軍戰艦),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德國對美宣戰,無法回國的「沙恩霍斯特」號被迫滯留在日本港口,後被日本海軍購入並改造為特設空母,命名為「神鷹」號,但性能相對其他的大鷹級航母依然沒有改觀。1944年11月17日,「神鷹」號在護航運輸船團由日本本土前往新加坡途中,於黃海遭到美軍「鍬魚」號潛艇的雷擊而沉沒。至此,日軍建造的用於護航的「特設空母」幾乎全都以被美軍潛艇擊沉的結局收場,這一無比諷刺的結果,無疑是日本海軍在「海上護衛戰」中慘敗的一個縮影。
除了以上在戰斗中被擊沉的航空母艦,日軍僥幸保存到戰敗的其他航母也大多慘淡收場:
「鳳翔」號航空母艦:該艦於1922年建成入役,為日本海軍建成的第一艘航空母艦,也是世界上第一艘以航空母艦的標准設計並建成的「航空母艦」。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鳳翔」號因性能過於老舊,多數時期只能留在後方擔當一些輔助任務,也因此逃過了在歷次海戰中被擊沉的命運。在1945年美軍航母特遣艦隊對日本吳港的大空襲中,「鳳翔」號受到一定損傷,但並未沉沒,戰後該艦被退役拆解。
「隼鷹」號航空母艦:該艦與同型的姊妹艦「飛鷹」號同樣由大型遠洋郵輪改建而來,1942年建成入役後參加了太平洋戰爭中的多次重大海戰。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群島海戰中,「隼鷹」號被美軍航母艦載機擊傷,1944年12月在執行運輸任務時又遭到美軍潛艇雷擊而重傷,之後一直停留在日本本土直至二戰結束,戰後該艦被退役拆解。
「天城」號航空母艦:該艦為雲龍級航空母艦2號艦,1944年8月建成入役,由於此時的日軍已沒有艦載機和熟練飛行員的補充,實際上一直沒有真正形成戰鬥力。1945年7月,在美軍第38特遣艦隊對吳港的大規模空襲中,停泊在港的「天城」號遭多枚炸彈命中而進水傾覆,二戰結束後該艦被打撈、並最終拆解。
「葛城」號航空母艦:該艦為雲龍級航空母艦3號艦,1944年10月建成入役,與姊妹艦天城一樣因缺乏艦載機和飛行員的補充而無法真正形成戰鬥力。1945年7月,在美軍第38特遣艦隊對吳港的大規模空襲中,停泊在港的「葛城」號也遭到炸彈命中、但並未沉沒,二戰結束後該艦被退役拆解。
(另外,除已建成入役的「雲龍」、「天城」、「葛城」外,雲龍級航空母艦還有數艘直至日本戰敗投降時尚未完工,實際上戰爭末期已瀕臨崩潰的日本也實在沒有能力將這些航母建成了,這些未完工航母也在戰後數年間被陸續拆解。)
「龍鳳」號輕型航空母艦:該艦與「祥鳳」「瑞鳳」等艦類似,於1942年由潛水母艦改建為航空母艦,參加了馬里亞納群島海戰等重要戰事。1945年該艦滯留在吳港期間,曾遭到美軍航母特遣艦隊的多次空襲,最終僥幸保存到二戰結束,戰後該艦被退役拆解。
「海鷹」號航空母艦:該艦與其他大鷹級航空母艦類似,1943年由民用郵輪改造而來。由於性能缺陷,主要從事護航運輸船團等輔助性任務,也是日軍用於護航的「特設空母」中唯一沒有被美軍潛艇擊沉的倖存者。1945年7月,在美軍第38特遣艦隊對吳港的大規模空襲中,「海鷹」號遭到多枚炸彈命中、並觸發了美軍投下的水雷,因進水嚴重在港外的淺灘上擱淺,戰後該艦被就地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