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不敢廢藩置縣
❶ 日本明治維新的措施之一「廢藩置縣」是什麼意思
廢藩置縣: 一方面有利於明治政府各項措施順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總的來說,廢藩置縣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廢藩置縣」的措施,結束了日本長期以來的封建割據局面,為 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奠定了基礎。 此外,日本明治維新還實行了「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富國強兵」的政策。真正使日本由一個封建落後國家逐漸變成一個封建色彩濃厚的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基本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
❷ 為什麼三大幕府都沒能廢藩,而明智維新以後的日本政府卻能廢番置縣
明治維新
歷史背景
在19世紀中期的亞洲,日本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所實行的苛政,不時激起眾多以務農為業的百姓反彈。對外則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只有荷蘭與中國(大清帝國)的商人被允許在原本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長崎繼續活動;此外德川幕府亦嚴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時期,在日本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家庭手工業或手工作坊。作坊內出現了「僱用工人」制,形成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在商品經濟型態的快速擴展下,商人階層,特別是金融事業經營者的力量逐漸增強。商人們感覺到舊有制度嚴重-{制}-約著他們的發展,於是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藩地諸侯)、武士,和要求進行制度改革的商人們組成政治性聯盟,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實力基礎。
1852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領艦隊進入江戶灣(今東京灣)岸的浦賀,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史稱「黑船事件」(亦稱「黑船開國」)。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除長崎外的下田和箱館(函館)兩個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由於接踵而來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 日本封建陣營出現分化,中下級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勢力,號召尊王攘夷。革新勢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橫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 ,主要集中在長州( 今山口縣 )、薩摩(今鹿兒島縣)、土佐( 今高知縣 )、肥前(今佐賀縣和長崎縣)等西南部強藩。這些藩國在歷史上與幕府矛盾較深,接受海外影響較早,輸入近代科學技術和拔擢中下級武士都比較積極。
幕府末期,在經濟中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同時,出現了所謂豪農豪商階層。下級武士中的革新勢力和出身豪農豪商的志士,聯合與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強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 ,展開了要求改革幕政 、抵禦外侮的斗爭,並在人民群眾推動下,發展為武裝倒幕。
其實到幕運動就是廢除舊制度的過程。
❸ 幕府時代的日本為什麼不像中國一樣搞中央集權制
幕府時代的將軍根本沒有能力從大名手中收回領地,而他也需要各大名才能幫他維持名義上的統一!
而到明治維新的時候,天皇就對舊的制度進行改革,這就和大名的權力產生了沖突,必須撤藩!
❹ 廢潘置縣為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什麼有利條件
藩國作為封建領主(武士)階級的領地,既是他們的政治基礎(基於分封制度的武士層級和政治架構),亦是經濟基礎(藩國是武士的食邑),同時也代表了中古日本普遍的國民地位關系(不同等級領主之間具備附庸關系,封地上的農民與領主的關系為半附庸依附,社會等級森嚴)。因此,廢藩置縣對日本資本主義發展有三大好處:
1、政治上,舊封建領主的政治基礎完全消失,為日本建立資本主義憲政制度掃清障礙。
2、經濟上,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食邑經濟被革除,為以資本流動為核心的現代生產與經濟打開國內空間。
3、人身地位上,國民間的所有附庸關系和人為設定的社會等級被打破。對於上層階級,廢藩置縣時給予的財富和政治補償形成了日本最初的民族資本家;對於下層階級,廢藩置縣與四民平等政策形成了人身解放,促進體力勞工人群的擴大。既然資本家和勞工都已形成,資本主義經濟自然也就進入正常發展的軌道。
❺ 為什麼日本歷史上一直沒人廢除分封藩主制,直到明治維新後才成功廢除了領主制
時代不同!
從西方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後日本落後的封建藩主制度已經成為了日本的阻礙。
日本明治維新的目的是讓日本成為近代化國家,首先要建立全國性統一歸中央領導的軍隊,及地方政府管理收歸中央。
而日本軍隊都在地方藩國手裡,地方政令由藩國首領控制,這種情況和明治維新的目的格格不入,所以必須要廢除藩國將地方軍事全部收歸中央建立全國性軍隊,將地方實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地方割據建立全國統一性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