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見面禮有哪些
❶ 世界各國見面禮儀有哪些
世界各國見面禮儀,人們相見,互相問好,世界上不論國家大小都會有各自的見面禮儀。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世界各國見面禮儀,歡迎閱讀!
常見的見面禮儀種類
1.握手禮儀
握手是一種很常用的禮節,一般在相互見面、離別、祝賀。
握手是現在社會大多數國家相見時最常用的禮節,廣泛運用於政要、商要和普通百姓之間。行握手禮時,一般要求主人主動,男士必須光手,女士則可以戴手套。另外,握手不能交叉,也不能一隻腳在內一隻腳在外。
握手禮是會議、社交、慰問等情況下使用。純禮節意義上的握手姿勢是:伸出右手,以手指稍用力握住對方的手掌持續1-3秒鍾,雙目注視對方,面帶笑容,上身要略微前傾,頭要微低。
2.拱手禮儀
又叫作揖禮,在我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的禮節之一,常在人們相見時採用。即兩手握拳,右手抱左手。
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目前,它主要用於佳節團拜活動、 元旦 春節 等節日的相互祝賀。也有時用在開訂貨會、產品鑒定會等業務會議時,廠長經理拱手致意。
3.鞠躬禮儀
鞠躬意思是彎身行禮,是表示對他人敬重的一種禮節。三鞠躬稱為最敬禮。在我國,鞠躬常用於下級對上級、學生對老師、晚輩對長輩,亦常用於服務人員向賓客致意,演員向觀眾掌聲致謝。
4.擁抱禮儀
在歐美、中東及南美洲常見的禮節,一般用於熟人和朋友之間,有時伴隨著接吻禮,是比較親密的一種見面禮儀。提醒您,這種禮儀一般用於同性或者親密的異性之間。
流行於歐美,通常與接吻禮同時進行。擁抱禮行禮 方法 :兩人相對而立,右臂向上,左臂向下;右手挾對方左後肩,左手挾對方右後腰。握各自方位,雙方頭部及上身均向左相互擁抱,然後再向右擁抱,最後再次向左擁抱,禮畢。
5.吻手禮儀
吻手禮:吻手禮源於古代維京人用手向其日耳曼君主遞禮物的風俗,流行於歐美上層社會,是一種僅對貴族已婚婦女實施的禮節。吻手禮一般在室內舉行,並且僅限於手腕以下部位,一般是指背。
男子同上層社會貴族婦女相見時,如果女方先伸出手作下垂式,男方則可將指尖輕輕提起吻之;但如果女方不伸手錶示,則不吻。如女方地位較高,男士要屈一膝作半跪式,再提手吻之。此禮在英法兩國最流行。
6.接吻禮儀
見於西方、東歐、阿拉伯國家,是親人以及親密的朋友間表示親昵、慰問、愛撫的一種禮,通常是在受禮者臉上或額上接一個吻。
接吻方式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臉,親額頭;兄弟姐妹、平輩親友是貼面頰;親人、熟人之間是擁抱,親臉,貼面頰,在公共場合,關系親近的婦女之間是親臉,男女之間是貼面頰,長輩對晚輩一般是親額頭,只有情人或夫妻之間才吻嘴。
7.合掌禮儀
合十禮又稱合掌禮,流行於南亞和東南亞信奉佛教的國家。其行禮方法是:兩個手掌在胸前對合,掌尖和鼻尖基本相對,手掌向外傾斜,頭略低,面帶微笑。
8.跪拜禮儀
跪拜之禮,廣泛應用於中國古代社會,周時就有稽首、頓首、空首三大跪拜禮儀規定,行禮者必須雙手疊加膝前,叩首到地且停留多時。這種禮儀一直到辛亥革命時才伴隨著封建制度一同滅亡。
9.吻腳禮儀
吻腳禮是由東方傳入,表示一種拜服的態度,往往是被征服者或者臣民對統治者所行的大禮。《舊約》和《新約》中都有關於吻腳的記載,表現一種宗教臣服。在非洲某些地區,現在還保留著這種古老的禮節。
舉手注目禮:舉手注目禮是專屬於軍人的禮節,軍人行軍禮時舉右手,手指並攏,指尖觸帽檐,兩眼注視對方,直到對方答禮才可放下手。遇到長者或者長官時,軍人必須行軍禮。
10.點頭禮儀
點頭禮一般用於平輩和同級別的人之間,屬於比較快比較生疏的禮節。一般兩人在路上行走相遇可以在行進中繼續施行點頭禮,長官對部下、長者對晚輩答禮也可以用點頭禮。
11.碰鼻禮儀
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中還保留著一種古老的見面禮儀,即碰鼻禮。毛利主人在初次見面時必須與客人鼻尖對鼻尖連碰兩三次,碰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則說明客人越受他們尊敬。
12.貼面禮
在阿拉伯國家,兩個老朋友相見不僅僅會握手和擁抱,還會行貼面禮。行禮時,用右手扶著對方的左肩,左手摟住對方的腰,左——右——左貼面三次。如果兩人關系親密,還會在貼面的同時發出親吻的聲音。
世界各國見面禮儀
In Thailand 在泰國
泰國人見面打招呼,通常都是先雙手合十,再弓著額頭觸碰指尖(bow your forehead to touch your fingertips)。這在泰國被稱為「wai」——手的位置越高,表示對對方越尊重。
In Argentina 在阿根廷
南美人通常很敏感,新朋友之間亦是如此。一般見面,會很隨意地擁抱一下(a casual hug)後在對方右側臉頰親吻一下。
In Greece 在希臘
在希臘,熟人間一般是以握手為主,而親近的人之間則是擁抱和親吻。他們除了親吻彼此臉頰兩下以外,還伴著「拍手」(a 「clap」)一次。
In Netherlands 在荷蘭
在荷蘭,吻面禮(cheek kissing)是有一定順序的,要按照臉頰「右側-左側-右側」的來親吻三下。但,關系一般的人之間以及兩個男人之間是不會親吻臉頰的。
In India 在印度
印度當地人之間問候,一般是雙手合十做祈禱的姿勢,頭向前傾(但不要鞠躬),然後說「Namaste」(印度合十禮)。
In Spain 在西班牙
在西班牙,兩個人打招呼的方式都是走上前快速地親吻彼此的臉頰(quick cheek kissing):先是右側,然後左側。如果彼此不太了解對方,也可以通過握手(handshake)以示友好。這種打招呼方式在大多數歐洲國家是一種慣例。
In Botswana 在波札那
在非洲中南部國家的波札那,人們互相輕輕地貼一下手心(light palm touching)、碰一下手指,然後互相問一下:你醒來感覺怎麼樣……
In Bangladesh 在孟加拉國
在孟加拉國,人們的習慣更多是做一個比較隨意的行軍禮動作(casual salute)。
In U.S 在美國
美國人見面會握手或者碰拳頭(a fist bump),據說這樣可以減少細菌的傳播,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很贊同這樣的問候方式。
In Australia 在澳大利亞
在澳大利亞,與陌生人第一次見面通常會握手(handshake),而親近的朋友間會親吻側臉頰以示友好。
世界各國常見的見面禮節有哪幾種?
1.日本人的禮儀
日本人大多信奉神道(日本固有的宗教)和佛教。佛教徒遵守"過午不食"的教規。
日本人講話分敬體、簡體兩種語言,使用時要麼都用敬體,要麼都用簡體,二者不可混淆。但對客人、長者、上司講話都用敬語,否則便被認為是不尊重對方。
日本在見面時一般都互致問候,脫帽鞠躬,稍微低頭,眼睛向下,表示誠懇、可親。初次見面,互相鞠躬,互換名片,一般不握手。行禮時雙手平攤膝前,同時表示問候。沒有名片就 自我介紹 姓名、工作單位和職務。如是老朋友或比較熟悉,就主動握手,甚至擁抱。若遇女賓,女方主動伸手就可握手,但不要用力或久握。遇到年長者亦然。日本人十分重視禮節,每日鞠躬無數次,特別是婦女,溫柔體貼,極守婦道,對男子很尊重。日本人平時見面最普通的語言是"您早"、"您好"、"再見"、"請休息"、"晚安"、"對不起"、"拜託您了"、"請多關照"、"失陪了"等等。
在日本。"先生"不是隨便稱呼的。就狹義而言,它是指 教育 者(教授、講師、教員、師傅)和醫生;就廣義而言,則是對年長者、國家與地方領導人及有特殊技術才能的尊稱。即使被稱為"先生",也應有受之有愧的表示,否則會給人傲慢的感覺。對於普通的人,一般都不稱"先生",只要在其姓名後加上職稱或"樣"(音Sama)或さん(音Sang)即可,等於我們通常稱呼"小張"或"老王"的意思。日本人吃飯使用筷子有許多講究,對於客房服務來說,要切忌為客人備餐時將筷子垂直插入米飯中,因為垂直插著筷子的米飯在日本是用來祭奉死者的。
日本人忌綠色,認為綠色是不祥的顏色;還忌諱荷花圖案;並認為梅花是不祥之花;贈送禮品忌諱"9"字。
2.朝鮮人的禮儀
朝鮮人見面也行鞠躬禮,互相深深地鞠躬,表示尊敬和謝意。
3.泰國、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的禮儀
在泰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信奉佛教,此外,尚有少數人信奉伊斯蘭教。
泰國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通常在名字前加上一個稱呼。對成年男人,常加"乃",(意為"先生"),"乃"字是尊稱,也表示男性。而對成年婦女,名字前常加"娘"字(意即:"夫人"、"女士")。泰國人一般只簡稱名字,口頭稱呼時,不論男女,一般在名字前加"坤"字,表示親切。
泰國人見面時通常雙手合十於胸前,稍稍低頭,互致問候。合十分三種:小輩見長輩雙手舉得較高,一般到前額;平輩相見舉到鼻子高度;長輩對小輩還禮到胸前為止。雙手舉得越高,表示尊敬的程度越深。當別人向你合十致意,你要合十回敬,否則失禮。當然現在的政府官員和知識分子有時也握手問好,但男女之間見面是不握手的。
泰國人認為頭是人最神聖的部位,隨意摸別人的頭被視為莫大的無禮。小孩子的頭只讓國王、高僧和父母摸。別人坐時,切忌將物越過其頭頂。遞送東西給別人須用右手;正式場合雙手奉上。用左手則會被認為是鄙視他人。不得已而使用左手時,要說一句"請原諒,左手"。小輩給長輩遞東西用雙手,長輩接東西時可用一隻手。他們認為,右手是清潔的,左手是骯臟的。至於拋東西給別人則更不允許。坐時翹腿被認為不禮貌,把鞋底對著別人,意即將別人踩在腳下,被認為是一種侮辱性舉止。婦女坐時要雙腿並攏,否則被認為缺乏教養。走過別人面前,必須躬著身子,以示歉意,婦女尤須這樣。就餐按輩份入座,長者在上首。喝酒吃菜都由長者先動手。
印度是一個人口、民族眾多的國家,居民分別信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伊斯蘭教、__、錫克教、佛教等。大部分印度人信奉婆羅門教,等級觀念極深。印地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此外還有烏爾都語、泰盧固語、孟加拉語等十多種主要語言。
牛在印度是神聖的,稱為"聖牛",牛奶更是聖潔之物。一般不用牛皮鞋和牛皮箱。印度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女人結婚後改用丈夫的姓。男人通常只稱呼姓,不稱呼名;女人通常則只稱呼名。印度人見面的禮節是雙手合十。對婦女不可主動握手。印度人交談中如同意對方的意見時,將頭向左搖動,不同意時則點頭。印度人以玫瑰花環獻給貴賓,賓主相互問好後將花環套在客人頸上。花環大小視客人的身份而異,獻給貴賓的花環很粗大,長度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則僅及胸前。
印度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信奉各種宗教,因此習俗也各不相同。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盤里取食。素食者甚多,不吃牛奶。一般說來,等級越高,葷食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印度教徒一般都用右手吃飯,拿食物或敬茶,遞取別人東西時也忌用左手。印度人一般不喝酒、喜好喝茶,大部分喝奶茶。他們喝茶的方式是:把茶盛在盤子里,用舌頭舔飲。
新加坡華人多信奉佛教;馬來人和巴基斯坦人多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多信奉印度教;此外還有督教和天主教。在新加坡,社會開放,人們又嚴守本民族的禮儀,十分注重禮貌。禮節以握手為主。
新加坡人到中國來,一般都喜歡吃粵菜,而工程師、醫生等知識分子的早點則喜歡吃西餐。他們愛吃炒魚片、油炸魚、炒蝦仁,不信佛教的還愛吃咖喱牛肉。主食方面,愛吃米飯和包子,不吃饅頭。水果方面,愛吃桃子、荔枝、生梨等。下午希望有點心。
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的風俗習慣往往差異很大,因此在禮節上各不相同。在紐西蘭,人們盡管互不相識,但一見面,雙方都要與相鞠躬。如果是客人來訪,除了見面時互相鞠躬外,主人與客人還要互相碰鼻子一至兩次,表示親熱和對客人的歡迎。
阿拉伯人彼此見了面,將右手舉在額前,左手貼在胸,表示情意。
奈及利亞人的見面禮是各自用大拇指在手上輕輕彈幾下,以示問好。
非洲的坦噶尼喀人,在見面時,各自先拍拍自己的肚子,然後鼓掌握手。拍拍肚子表示不愁吃穿,身體健康;鼓掌握手,表示慶賀、祝福。
在摩洛哥,家裡有客人來訪,主人要敬茶三杯,客人則必須飲完,然後才促膝談話暢敘家常。
馬來西人見面時,則互相把手指並在一起,把手面、手背,輕輕地拍一下,然後把手貼在嘴唇或額角。
剛果人見面里,先伸出兩手握幾下,然後躬下身子吹幾口氣。
太平洋某些島嶼上的居民,彼此見了面,互相用中指勾住,然後用力向自己身邊拉,表示親熱、友好。
在葉門,如果客人來訪,主人便往客人身上灑香水。面緬甸人,則向來訪的客人身上潑水,當客人告別時,又用水潑他,而客人也可以向主人潑水,相互潑水,表示彼此情深誼長。
❷ 你知道哪些國家的見面禮
5.國際上習慣用的見面招呼用語
早上:Good morning!(早上好)
中午以後:Good afternoon!(下午好)
晚上:Good evening!(晚上好)
晚上分別的時候:Good night/Goodbye!(晚安/再見)
6.各國習慣用的招呼用語
(1)阿富汗。阿富汗人無論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偏僻的鄉村,親友、熟人相逢時,說的第一句話是:「願真主保佑你!」
(2)日本。日本人平時見面以「您早」、「您好」、「請多多關照」、「拜託您了」、「失陪了」等短語互相招呼,但不能問「您吃飯了嗎?」
(3)蒙古。蒙古人主客相見是互相詢問:「牲畜好吧?」同輩相遇說聲「您好」。
(4)寮國。寮國人相見常用的祝詞有:「願您像鹿的角、野豬的顎骨和象的牙一樣強壯」、「願你活到千歲,象、馬、糧食,應有盡有,金玉滿堂」、「倘若你得了寒熱病,願它消失!」、「願你在世上萬能」、「願你長壽、健康、幸福而有力量!」等等。
(5)土耳其。土耳其每當親戚朋友相會時,雙方必須互道平安,然後說一句尊敬的客套話「托您的福」,否則對方會不高興。當客人離去的時候,主人必定要說一句:「請下次再來玩。」一個初到土耳其的異邦人士,只要你會一些土耳其語,即使只會說一句話,主人對你就會顯得格外親熱。
(6)阿爾及利亞。阿爾及利亞是一個比較開放的阿拉伯國家,客人和朋友相見時總喜歡說一句「真主保佑你」。
(7)突尼西亞。突尼西亞人的問候語也是「真主保佑您」。
(8)美國人。美國是極其重視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的國家,人們連使用日常用語也注意節約時間。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人們見面打招呼說:「How do you do?」四個音節,後來變成一個單詞「Hello」,只有兩個音節,現在就乾脆簡單地說一聲「Hi(嗨)」。
如用英語問候,切忌用「Hello」或「Hi」,因為這只是熟人之間隨便的問候語,如用於服務人員問候客人,就顯得不夠尊重。
❸ 國際通用的見面禮儀有幾種
1、握手禮
握手是大多數國家見面和離別時相互致意的禮儀。握手既是人們見面相互問候的主要禮儀,還是祝賀、感謝、安慰或相互鼓勵的適當表達。
2、鞠躬禮
與日本、韓國等東方國家的外國友人見面時,行鞠躬禮表達致意是常見的禮節儀式。
3、擁抱禮
兩人正面站立,各自舉起手臂,將右手搭在對方的左肩後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對方的右後腰。
4、親吻禮
長輩與晚輩親吻的話,長輩吻晚輩的額頭,而晚輩吻長輩的下頜。同輩人或兄弟姐妹親吻的話,只能相互貼一貼面頰。
5、吻手禮
吻手禮即男士親吻女士的手背或手指。吻手禮的接受只限於已婚的女性。
6、合十禮
又稱合掌禮。這種禮節通行於東亞和南亞信奉佛教的國家或佛教信徒之間。
❹ 日本傳統見面禮節有哪些
見面
djry認為傳統日本見面禮節便是鞠躬。握手也是傳統禮節之一,許多日本人握手後便緊隨著鞠上一躬。鞠躬時注意要把手放在腿上,雙膝要並攏。鞠躬的程度和時間長短看對方的身份和輩分,輩分身份高則腰彎得更低些。當你遇見熟人,不論是在哪裡都要鞠躬。同輩之間點頭也可作為一次簡單的鞠躬。對上司的鞠躬則要尤為注意。
日本人見面時不喜歡擁抱、接吻或任何別的親密身體接觸,握手已是他們所能做的最大限度。日本人即使認識多年也互不用名稱呼(尤其婦女)。例外的是青年人,在非正式場合,他們在好朋友之間會使用名來稱呼。當你與地位高的人談話時,請使用不帶姓的銜頭。
交談
比較好的交談話題是:你對日本當地人文事故或日本文化的印象,棒球、高爾夫、食品和旅遊。日本人認為自己的文化十分獨特,喜歡通過外國人來鞏固加深這種想法。
比較忌諱的話題是:家庭、個人私事、戰爭、財產和政治問題。還有大多數日本人不信教,所以不用說信仰這個問題。對這些話題要注意了,不要隨意提起。
年輕人可能會和你做朋友來練習英語。許多日本人對書面英語的了解更勝於英語口語,所以很希望有一個英語的學習環境來練習英語。同時,你也可以向他們學習日語。
飲食
日本料理以魚、蝦、貝等海鮮品為烹飪主料,並有冷、熱、生、熟各種食用方法。日本人講究食品營養學,對食材的品質要求也相對較高,講究菜點的色澤和形狀,口味多為咸鮮,清淡少油,稍帶甜酸和辣味。日本人愛吃魚以及各種海味、瘦豬肉、牛肉、雞、鴨、雞蛋和各種野生禽類及蔬菜、豆腐、紫菜,但不吃羊肉、豬內臟及肥豬肉。
日本人很講茶道,餐前餐後都喜歡喝茶,特別喜歡喝清茶。日本忌用一雙筷子依次給別人夾菜。忌將筷子插在米飯中。
日本用筷有八大禁忌:忌用半途筷、游動筷、碎筷、窺筷、刺筷、簽筷、淚筷及吮筷
❺ 和日本人見面時的禮節及注意事項急
社交禮儀
在社會交往中,日本人通常都愛以鞠躬作為見面的禮節。在行禮時,日本人講究行禮者必須必恭必敬,而且在鞠躬的度數、時間的長短、鞠躬的次數等方面還起特別的講究。在鞠躬時,手中不許那東西,頭上不得帶帽子,手也不可以放在衣服的口袋裡。在一般的情況下,日本婦女,尤其是日本的鄉村婦女,與別人見面時,是只鞠躬不握手的。在行見面禮時,態度必須謙恭地問候交往對象。
在日本民間,尤其是在鄉村之中,人們在送別親友時,往往還會相對方行跪禮和搖屐禮。跪禮,即屈膝下跪,它是婦女所行的禮節。搖屐禮則是男子所行的禮節。
在與日本人初次見面時,通常是要交換名片,否則既被理解為是不願與對方交往。 日本人很講究清潔,每天都要洗澡,有時也會邀請客人一起去浴室洗澡的習慣,有他們的將叫"裸體相交"。
日本人姓名的組合順序與中國人姓名的組合順序一樣,二者都是姓在前,名在後。不過,日本人的姓名是往往較多,並且四個字的較多。而日本婦女在結婚前姓父姓,結婚後姓夫姓。稱呼日本人時最好使用"先生""小姐""夫人",也可以在姓氏後加一個"君"字。只有在正式場合才可以稱呼全名。在交際場合中,日本人的信條是"不給別人添麻煩",無論自己開心與否,都要笑臉對人,這也是做人的一種禮貌。
服飾禮儀
日本人在交際應酬之中對打扮十分介意,在商務交往、政務活動以及對外場合中才會穿西服,在民間活動時,他們有時會穿國服-和服。它是大和民族的一種傳統服裝,和服最基本的特點是沒有什麼線條。領口很大,袖子寬短,腰身廣闊。穿和服時,一定要穿木屐和草鞋,並配以布襪,婦女穿和服時,還必須腰系綵帶,要後加上一個小軟托,並且手中打傘。在過去,和服的色彩、圖案、款式、面料乃至穿著方法,無一不與穿著者的地位、身份有關,因此人們在穿和服時,一點也不馬虎大意。
在與日本人打交道時,衣著上必須注意四條:1、日本人認為衣著不整齊便意味著沒有教養,或是不尊重交往對象。所以,在與日本人會面時,一般不宜穿著過分隨便,特別是不要光腳或穿背心。2、到日本人家裡做客時,進門要先脫下大衣、風衣和鞋子。3、拜訪日本人時,切勿未經主人許可,而自行脫去外衣。4、參加慶典或儀式時,不論天氣多麼熱,都要穿套裝或套裙。
餐飲禮儀
在飲食方面。日本可以說是自成一體,世人一般稱之和食或是日本料理。和食的主要特色,曾被友人歸納為"五味""五色"與"五法"。五味是指日本人在不同的季節里,飲食的口味往往個不同的側重,通常是春苦、夏酸、秋滋、冬甜,此外還好食澀味;五色是指菜的色彩搭配,一般是綠春、朱夏、白秋、玄冬;五法是指和食的烹飪方法主要有蒸、燒、煮、炸、生等等五種。 具
體而言,和食是以大米為主,多用海鮮、蔬菜,講究清淡與味鮮,忌諱油膩。典型的和食有:壽司、拉麵、刺身、天婦羅、鐵板燒、煮物、蒸物、醬湯,等等。此外,還有飯團和便當。其中,尤以刺身,即生魚片最為著名。
日本人非常喜歡喝酒,西洋酒、中國酒和日本清酒,統統都是他們的最愛。在日本人們普遍喜歡喝茶。久而久之,形成了講究"和、敬、清、寂"四歸茶道。
日本人用餐時,要擺上一長矮桌,男子盤腿而坐,女要要跪坐而食。在用筷子吃飯時,日本所使用的筷子是尖頭的,在使用筷子上,日本人有八忌"1、不準用舌頭舔筷子;2、不準拿著筷子在飯菜上晃來晃去,舉棋不定;3、不準夾了一種菜又夾另一種菜,而不去吃飯。4、不準將筷子頭反過去,吞在口裡;5、不準將筷子插在飯菜里;6、不準用筷子的飯菜里扒來扒去,挑東西吃;7、不準把筷子跨放在盤、碗之上;8、不準用筷子當牙簽用。宴請客人時,大都忌諱將飯盛得過滿,並且不允許一勺盛一碗飯。作為客人,則不能僅吃一碗飯,那怕是象徵性的,也要在添一次。否則,就會被視為賓主無緣。
習俗禁忌
日本人對櫻花無比厚愛,而對荷花很反感。櫻花是日本的國花,荷花是喪葬活動用的,菊花在日本是皇室的標志,不要作為禮物送給日本人,盆花和帶有泥土的花,則被理解為"紮根",所以不要送給病人。在探望病人的時還要注意不要送山茶花、仙客來花、白色的花和淡黃色的花。水晶是日本的國石。日本人很喜歡獼猴和綠雉,並且分別將其確定為國寶和國鳥。同時,他們對鶴和龜也好平如潮,認為是長壽和吉祥的代表。但是,日本人對金色的貓以及狐狸和獾極為反感,認為它們是"晦氣""貪婪"和"狡詐"的化身。一般而言,日本人大都喜歡白色和黃色,討厭綠色和紫色,還敬重數字"7"這一習俗,對數字;4"與"9"視為不吉。日本人很喜歡送人小禮物,但是下列禮物不可;梳子、圓珠筆、T恤衫、火柴、廣告帽。禮品包裝不要扎蝴蝶結。即便是吸煙者,日本人也不喜歡別人向他敬煙,他也不會向你敬煙。
❻ 關於見面禮,中國是拱手禮,日本是鞠躬禮,阿拉伯國家是合十禮,對嗎
錯誤的,阿拉伯人的見面禮主要是握手和擁抱。
❼ 各國的見面禮儀有哪些
1.握手禮儀
握手是一種很常用的禮節,一般在相互見面、離別、祝賀。
握手是現在社會大多數國家相見時最常用的禮節,廣泛運用於政要、商要和普通百姓之間。行握手禮時,一般要求主人主動,男士必須光手,女士則可以戴手套。另外,握手不能交叉,也不能一隻腳在內一隻腳在外。
握手禮是會議、社交、慰問等情況下使用。純禮節意義上的握手姿勢是:伸出右手,以手指稍用力握住對方的手掌持續1-3秒鍾,雙目注視對方,面帶笑容,上身要略微前傾,頭要微低。
2.拱手禮儀
又叫作揖禮,在我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的禮節之一,常在人們相見時採用。即兩手握拳,右手抱左手。
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目前,它主要用於佳節團拜活動、元旦春節等節日的相互祝賀。也有時用在開訂貨會、產品鑒定會等業務會議時,廠長經理拱手致意。
3.鞠躬禮儀
鞠躬意思是彎身行禮,是表示對他人敬重的一種禮節。三鞠躬稱為最敬禮。在我國,鞠躬常用於下級對上級、學生對老師、晚輩對長輩,亦常用於服務人員向賓客致意,演員向觀眾掌聲致謝。
4.擁抱禮儀
在歐美、中東及南美洲常見的禮節,一般用於熟人和朋友之間,有時伴隨著接吻禮,是比較親密的一種見面禮儀,這種禮儀一般用於同性或者親密的異性之間。
流行於歐美,通常與接吻禮同時進行。擁抱禮行禮方法:兩人相對而立,右臂向上,左臂向下;右手挾對方左後肩,左手挾對方右後腰。握各自方位,雙方頭部及上身均向左相互擁抱,然後再向右擁抱,最後再次向左擁抱,禮畢。
5.吻手禮儀
吻手禮:吻手禮源於古代維京人用手向其日耳曼君主遞禮物的風俗,流行於歐美上層社會,是一種僅對貴族已婚婦女實施的禮節。吻手禮一般在室內舉行,並且僅限於手腕以下部位,一般是指背。
男子同上層社會貴族婦女相見時,如果女方先伸出手作下垂式,男方則可將指尖輕輕提起吻之;但如果女方不伸手錶示,則不吻。如女方地位較高,男士要屈一膝作半跪式,再提手吻之。此禮在英法兩國最流行。
6.接吻禮儀
見於西方、東歐、阿拉伯國家,是親人以及親密的朋友間表示親昵、慰問、愛撫的一種禮,通常是在受禮者臉上或額上接一個吻。
接吻方式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臉,親額頭;兄弟姐妹、平輩親友是貼面頰;親人、熟人之間是擁抱,親臉,貼面頰,在公共場合,關系親近的婦女之間是親臉,男女之間是貼面頰,長輩對晚輩一般是親額頭,只有情人或夫妻之間才吻嘴。
7.合掌禮儀
合十禮又稱合掌禮,流行於南亞和東南亞信奉佛教的國家。其行禮方法是:兩個手掌在胸前對合,掌尖和鼻尖基本相對,手掌向外傾斜,頭略低,面帶微笑。
8.跪拜禮儀
跪拜之禮,廣泛應用於中國古代社會,周時就有稽首、頓首、空首三大跪拜禮儀規定,行禮者必須雙手疊加膝前,叩首到地且停留多時。這種禮儀一直到辛亥革命時才伴隨著封建制度一同滅亡。
9.吻腳禮儀
吻腳禮是由東方傳入,表示一種拜服的態度,往往是被征服者或者臣民對統治者所行的大禮。《舊約》和《新約》中都有關於吻腳的記載,表現一種宗教臣服。在非洲某些地區,現在還保留著這種古老的禮節。
舉手注目禮:舉手注目禮是專屬於軍人的禮節,軍人行軍禮時舉右手,手指並攏,指尖觸帽檐,兩眼注視對方,直到對方答禮才可放下手。遇到長者或者長官時,軍人必須行軍禮。
10.點頭禮儀
點頭禮一般用於平輩和同級別的人之間,屬於比較快比較生疏的禮節。一般兩人在路上行走相遇可以在行進中繼續施行點頭禮,長官對部下、長者對晚輩答禮也可以用點頭禮。
11.碰鼻禮儀
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中還保留著一種古老的見面禮儀,即碰鼻禮。毛利主人在初次見面時必須與客人鼻尖對鼻尖連碰兩三次,碰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則說明客人越受他們尊敬。
12.貼面禮
在阿拉伯國家,兩個老朋友相見不僅僅會握手和擁抱,還會行貼面禮。行禮時,用右手扶著對方的左肩,左手摟住對方的腰,左——右——左貼面三次。如果兩人關系親密,還會在貼面的同時發出親吻的聲音。
❽ 日本人的見面禮
送禮首先看關系,比如是普通朋友或生意夥伴,要是生意合作關系,那就送些他喜歡的東西或我們中國特產的一些東西,要是普通朋友關系的話,就送些中國的好吃的特產,最主要的還是一個心意,有時候日本人不太看重物品的貴重,日本人有回禮一說,你要送貴重的東西的話,對於對方來說可能變成負擔,因為他想要回給你同樣價值的東西,要是只是一些特產的話反而更能讓他高興。
❾ 求助:第一次去男朋友家(日本人)需要帶哪些見面禮
可以適當的查一查,日本相關的習俗,也可以自己適當准備見面禮,問一問你男朋友,他爸媽喜歡什麼,然後准備禮物也可以
❿ 日本、韓國的文明禮儀有哪些
見面禮
.日本:1.人見面多以鞠躬為禮。一般人們相互之間是行30度和45度的鞠躬禮,鞠躬彎腰的深淺不同,表示的含義也不同,彎腰最低、也最有禮貌的鞠躬稱為「最敬禮」。男性鞠躬時,兩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褲兩側;對對方表示恭敬時,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禮,女性尤其如此。
2.在國際交往中,日本人也習慣握手禮,尤其是年輕人或和歐美人接觸較多的人,也開始有見面握手的習慣。
3.在日本,名片的使用相當廣泛,特別是商人,初次見面時有互相交換名片的習慣。名片交換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輕的一方先給對方,這種做法被認為是一種禮節。遞交名片時,要將名片正對著對方。名片在日語中寫為「名刺」,女性大多使用比男性名片要小的名片。
4.AA制日語叫做"割勘".一般情況下朋友們一起上餐館,酒吧,如果事先沒有說好誰請客,就都採用AA制的付錢方式,"割勘"意思是按人頭數分攤計算,各自分擔自己的費用,AA制源於歐美,它的好處是各付各的,自用自付,心安理得,免得欠下別人請客吃飯的人情債,不但上餐館是這樣,就連乘公共汽車也是如此,各付各的車費,相互之間清清楚楚.
5.日本人比較喜歡送禮物!日本人在送禮時,多採取這樣的作法:即送些對主人毫無用途的禮品,因為收禮的人可轉送給別人,那個人還可以再轉送給第三者。
人對裝飾有狐狸、獾圖案的東西甚為反感,因為狡猾狐狸是貪婪的象徵。
本人家作客,攜帶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因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的菊花。
禮物要雙手,不當面打開禮物,當接受禮物後,再一次見到送禮的人一定會提及禮物的事並表示感謝。
送的禮物忌送梳子,因為梳子的發音與死相近。
人不要送菊花,因為菊花一般是王室專用花卉 在日語中,"日本"意為"日出之國"。
服飾禮儀
日本人無論在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都很注重自己的衣著。在正式場合,男子和大多數中青年婦女都著西服。男子穿西服通常都系領帶。和服是日本的傳統服裝,其特點是一般由一塊布料縫制而成。現在男子除一些特殊職業者外,在公共場所很少穿和服。日本婦女喜歡描眉,她們普遍愛畫略有彎度的細眉,認為這種最具現代女性的氣質。
儀態禮儀
日本人常常是滿臉笑容,然而不僅高興時微笑,在處於窘迫發怒時,也會發笑,以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婦女在地板上就座時,總是坐在捲曲的腿上。不同的手勢有不同的含義:大拇指和食指合成一個圓,其餘三個指頭向上伸開,表示錢;伸出小指頭,表示女人等。
相見禮儀
日本人的名字一般由四個字組成。前兩個字是家族的名字,後兩個字是自己的名字。一般情況下,日本人不喜歡作自我介紹。作為介紹人,通常要說出被介紹人與自己的關系,以及他的稱謂和所在單位名稱等。
餐飲禮儀
日本人自古以來就以大米為主食,他們愛吃魚。一般不吃肥肉和豬內臟,有的人不吃羊肉和鴨子。不論在家中或餐館內,坐位都有等級,一般聽從主人的安排即可。日本有一種富有參禪味道,用於陶冶情趣的民族習俗―――茶道。雖然不少現代日本青年對此已不感興趣,但作為一種傳統藝術仍受到社會的重視。
喜喪禮儀
在日本,人們仍為重視新生命的誕生。日本傳統的婚禮儀式是:婚禮前三天,新娘家裡的人把新娘全部用品搬到新房;結婚那天,女理發師要替新娘打扮。現在,日本的婚禮形式多樣,有在神社舉辦的,有在基督教堂舉辦的。
商務禮儀
到日本從事商務活動,宜選擇在2-6月,9-11月,其它時間當地人多休假或忙於過節。日本人在商務活動中很注意名片的作用,他們認為名片表明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因此總是隨身攜帶。日本商人比較重視建立長期的合作夥伴關系。他們在商務談判中十分注意維護對方的面子,同時希望對方也這樣做。贈送禮品時,當地人非常注重階層或等級,因此不要給他們贈送太昂貴的禮品,以免他們為此而誤認為你的身份比他們高。
旅遊禮儀
在日本,很多街道沒有名字,迷了路可求助於警察,市區的公共汽車四通八達。 坐計程車費用很高。 在日本不很流行付小費,如果拿不準,就不要給小費。付小費應把錢放在信封里或用紙巾包裹著,日本人認為收現鈔是一件很難堪的事。
主要禁忌
人不喜歡紫色,認為這是悲傷的色調;最忌諱綠色,認為是不祥之色。他們忌9、4等數字;他們還忌諱三人一起合影,認為中間的人被左右兩人夾著,是不幸的預兆。日本人討厭金銀色的貓,認為看到這種貓的人要倒霉;他們也不喜歡狐狸。不喜歡荷花,他們把荷花看做妖花。
韓國:1.韓國人見面時常常以鞠躬向多方表示尊敬和問候。鞠躬的幅度越大,時間越長越表示尊重。
通常情況下,鞠躬要達到30度左右,並停頓2-3秒。如果鞠躬人戴著帽子,需要在行禮前脫帽。女性若穿著低胸衣服,則可以手掩領再低頭行禮。但如果是好朋友見面,通常不需要行鞠躬禮,而只需互相揮手示意就可以了。
在過去,人們並不習慣通過握手來互相問候,但現在,握手已經逐漸成為人們見面寒暄的一種習以為常的禮儀了。
在與長輩見面握手時,禮貌的做法是,由長輩先伸手,在和異性握手時,通常應由女生先主動伸手發出邀請。但即使現在,異性之間的握手仍不是很多見。
在農歷新年,按照風俗習慣,孩子們需要給父母和家裡的其他長輩行大禮。
在祭祀祖先的儀式上,也需要行這種禮。在韓國語中把這種利益稱作「大鞠躬」,也就是向對方致以最高的敬意,也是韓國人向對方表達敬意的最隆重的禮節。
餐桌禮
日本:
用餐前
いただきます(i ta da ki ma su)
。(我開吃了。)
用餐期間
日本人的一餐飯食包括一碗飯、一碗味噌湯、兩道或三道菜餚,配菜越多,那頓
飯便越夠體面。
用餐的正確次序是先喝小口熱湯,
後吃那道菜也可,
但不要只集
中吃光同一道菜餚,
應順序循環吃每道菜餚,
使各份比例均等,
才可同一時間吃
光所有菜餚。
もうすこし
いかがですか。
再吃點吧。
おなかがいつ(o na ka ga i tus)
ぱいです。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ha i de su,a li na do gu za i ma su)
我已經吃飽了,謝謝。
用餐方式
日本人的用餐禮儀似乎嚴厲,
但日本人容許狼吞虎咽式吃法,
這吃法甚至令其他
國家的人感到驚訝。
例如吃壽司,
日本人習慣赤手拿著壽司浸一浸豉油,
然後直
接放入口中,
他們不會用筷子吃壽司;
又例如吃面,
日本人直接從湯碗把面吸啜
入口,
且必會發出響聲,
依據日本人的習俗文化,
吃面時發出響聲是表示麵食很
美味,亦是對廚師表示贊賞的方式。
祝酒
一頓正統的日式飯食通常備有日本米酒,
日本人喜歡在用餐時喝米酒,
他們通常
會在互相祝酒後才開始用餐,
即使客人不想喝,
款客者都希望客人會假裝喝一小
口。
日本茶
日本人深愛茗茶,
在同一餐的不同時間會端上不同種類的茶。
一般來說,
用餐之
前會端上綠茶,用餐期間及用餐之後會端上煎茶。
用餐後
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go chi so sa ma de shi ta)
我吃好了。
韓國餐桌禮儀
與長輩一起用餐時﹐長輩先動筷子後晚輩才能動筷。
-
勿把湯匙和筷子同時抓在手裡﹐使用筷子時把匙放在桌子上。
-
不要把匙和筷子搭放在碗上﹐不要端著飯碗和湯碗吃飯。
-
用湯匙先喝湯或泡菜湯之後﹐再吃別的食物。飯和泡菜湯﹐醬湯及湯類用湯匙
吃﹐其它菜用筷子夾。
-
用餐時不要出聲音﹐也不要讓匙和筷碰到碗而發出聲音。
-
不要用匙和筷翻騰飯菜﹐不要挑出自己不吃的食物和佐料。
-
用餐時﹐不要讓食物粘在匙和筷上﹐吃完以後﹐飯碗用鍋巴水弄乾凈。
-
共享的食物要夾到各自的碟子上以後吃﹐醋醬和辣醬也最好撥到碟子上蘸著
吃。
用餐時﹐不能咽的骨頭或魚刺﹐避開旁人悄悄地包在紙上扔掉﹐不要扔在桌
子上或地上。
-
用餐咳嗽或打噴嚏時﹐把臉移開後用手或手絹捂著嘴﹐以免失禮。
-
用餐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與別人統一步調。與長輩一起用餐時﹐等長輩放
下湯匙和筷子以後再放下。
-
用餐後﹐湯匙和筷子放在最初位置上﹐使用過的餐巾迭起來放在桌子上。
-
使用牙簽時用一隻手遮著使用﹐使用完之後﹐在別人看到之前扔掉。
招待外賓韓國飲食時
招待外賓時﹐要特別注意擺席﹐不得讓外賓感到不便或別扭﹐最好能讓外
賓帶著興致接受招待。
首先﹐要決定餐桌的形狀。
傳統的餐桌為四方桌或圓桌。
按用餐人數擺為獨桌﹑
共餐桌﹑
3
人餐桌﹑
4
人餐桌﹐超過
4
人時﹐擺為圓桌
或四方形大餐桌。
按韓國的傳統﹐應該把食物和匙﹑筷擺在桌子上招待客人﹐但超過
4
人時
﹐對外賓來講站著吃要比坐著吃更加方便。
除了桌布﹑桌墊﹑匙筷托子﹑湯匙
和筷子﹑餐叉﹑餐刀﹑餐巾﹑水杯﹑酒杯之外﹐服務時使用的剪刀或擦桌子的
抹布清潔與否﹐將對影響到外賓下次還會不會再用我們的飯菜。
桌布和桌墊
傳統的飯桌不需要桌布﹐桌子的原樣會顯得更加雅緻﹐干凈。
但在飯店使用
桌布或單人桌墊看起來會更加美觀且衛生。
桌布雖然以白色為原則﹐但飯館也
可在上面鋪上彩色正方形桌布﹐以營造氣氛﹐也較容易清洗。
桌布下垂
750px
左右﹐不抵膝蓋時最恰當﹐但坐在坐墊上的時候﹐還要稍
短一些。
如果桌布不能蓋住整個桌面時﹐不要將食物﹐匙和筷原原本本放在桌
面上﹐最好要使用桌墊﹐至少使用用紙做的桌墊。
這時即使不使用匙筷托兒﹐也能使人以愉快的心情用餐。
一般桌布的大小
要能放下前碟﹑匙和筷﹑餐刀﹑水杯等餐具。
大體上﹐以
30×
1125px
的四方形
或橢圓形桌布﹐印上漂亮的條紋﹐飯店名稱和菜單等來使用。
或者就直接使用
白紙。紙制的桌墊是一次性。
匙筷托子
匙筷托子的材料有瓷器﹑木頭﹑銀等多種﹐但最好是用物美價廉﹐方便使
用的簡單式樣。
使用桌布時﹐或在大方卓上使用匙筷托子會顯得更加高雅。
匙筷以及餐叉
中國﹐日本及東南亞人會使用筷子﹐因此﹐可以在桌上放匙和筷子。
但對
不能熟練使用筷子的外國人﹐把餐刀和餐叉與匙筷子一起擺在桌上更恰當。
放
餐刀的時候﹐把餐刀放在匙和筷的左邊﹐並將餐叉放在左手易拿到的左邊﹐這
樣會使人感到更加親切。
餐巾
餐巾種類和大小式樣繁多。最好是用與桌布相似的布做成的
50
~
1500px
長
方形或正方形餐巾。
但在一般飯店不能每次使用這種餐巾時﹐可使用餐巾紙。
餐巾紙最小標准為
750px
正方形﹐更小的餐巾紙用於茶席
水杯和酒杯
瓷器製成的水杯使用起來較方便。
一般用餐之前准備涼水是迎接客人的一種
禮儀﹐但中國﹑新加坡以及東南亞人一年四季喝熱水﹐所以最好也要准備熱水。
在正餐席或酒席上﹐應准備玻璃杯或水晶杯。
用正宗清酒或傳統民俗酒招待外賓
時﹐應准備瓷器酒杯。
食物剪刀和餐桌抹布
餐桌抹布要白凈﹐
整潔。擦桌子的抹布若不幹凈﹐食物再好吃﹐也會影響
食慾。
常在冷麵店或排骨店看到﹐剪面和肉的剪刀太尖﹐使人感到恐怖。
外賓
到我國印象最壞的就是在飯店使用的剪刀樣子和衛生問題﹐希望今後有所改正。
剪刀的尖最好是不尖而圓﹐並用不銹鋼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