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話怎麼發明的
❶ 日語是誰發明的-
4L、5L不要擾亂視聽,你說的那是語系,人家說是誰發明的。
日本語簡稱日語,是日本國的官方語言。日本人口有1.2億,幾乎99% 以上的人口使用同一種語言,因此,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日本近乎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日語在日本以外的其他地區則有很少人在使用。
日本的傳統語言為和語。日本民族有史以來長期生活在島嶼上,由於交通技術的有限,長期隔斷了日本民族與大陸的經濟與文化來往,造成日本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比較短。據了解,日本現存最早的文字資料產生與公元5世紀,但是不是用日本文字記載的,而是使用的漢語。據文字記載,當時日本的統治者之一倭王武致中國南朝皇帝的國書也是用漢字寫成的。一直到公元10世紀,日本人才在漢字草書的基礎上創造出日本式字母即平假名,如:安——あ;以——い;宇——う;衣——え:於——お,同時也利用漢字的偏旁創造出了片假名,如:阿——ア;伊——ィ;宇——ウ;江——エ;於——オ。由此,才逐漸形成了漢字與假名相結合的日語文字書寫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在1981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漢字表》中收入了1945個漢字,加上人名用漢字有2111個。而在諸橋轍次編撰的《大漢和辭典》中卻收入了5萬余個漢字。
關於日語的系屬,一直都有許多的爭論,有學者認為,從句法的角度上來對日語歸類的話,日語接近諸如土耳其語和蒙古語之類的阿爾泰語言。而在句法上,日語與朝鮮語有著相似之處,這也是得到廣泛認可的。但是也有證據表明,日語的詞法和詞彙曾經受到南面的馬來語的影響。一些語言學家認為,在發音上,日語中的一些常用詞彙如「馬」「梅」「米」等字的發音是與漢語相似的,這些都被認為是受到漢語的影響。從語法的角度上來看,日語是屬於粘著語的,粘著語的特點是單詞在句子中的地位、時態等都是依靠助詞、助動詞來表示的。日語的語序不像漢語和英語那樣謂語在賓語和補語的前面,而是在賓語和補語的後面。
日文的創造者是吉備真備
原名下道真備,開元五年(717年)隨「遣唐使」來華。他在長安就學於四門助教趙玄默,深通五經三史、歷算、刑律、漏刻、軍制、陣法、韻學、書道等諸藝。他在唐朝留學17年,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一月攜帶中國典籍1700多部歸國。與吉備真備同時回國的留學僧玄防,受到日本聖武天皇的重視,吉備真備也因此受到器重,官至右大臣。
吉備真備在華期間,精研經史,博學多聞,成為飽學之士,回國後被天皇拜為大學助教。當時日本的大學設有明經、文章、明法、算學、音韻、書法六科,學生有四五百人。吉備真備為六科的學生講授學自中國的各種新知識,教讀《史記》、《漢書》、《後漢書》。高野天皇也跟他學習《禮記》、《漢書》。
對於日本文化傳承,吉備真備最重要的歷史功績之一是根據部分漢字偏旁部首創制了日語片假名。這些漢字共50個,被稱為「母字」。古代日本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漢字作音符來書寫日本語言,著名的《萬葉集》就是用這種方法寫成的,因而稱為「萬葉假名」。用漢字作音符,書寫很不方便。吉備真備利用漢字偏旁創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從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後來,留學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漢字行書體創造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
❷ 日文是誰發明的
日語的起源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日語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明治時代的日本人把日語劃為阿爾泰語系,但阿爾泰語系這個說法已經普遍遭到否定。
霍默·赫爾伯特和大野晉認為日語屬於達羅毗荼語系,西田龍雄認為日語屬於漢藏語系,白桂思認為日語屬於日本-高句麗語系(即扶余語系),列昂·安吉洛·塞拉菲姆認為日本語和琉球語可以組成日本語系。
有一種假設認為南島語系、壯侗語族和日本語系可以組成南島-台語門(Austro-Tai languages),即認為三者都有共同的起源。
三國時代,漢字傳入日本,唐代時日本人發明了通行於女性之間的假名,官文為文言文,因此現代日本語受古代漢語影響極大。
以昭和31年(1956年)的《例解國語辭典》為例,在日本語的語匯中,和語佔36.6%、漢語佔53.6%,昭和39年(1964年)日本國立研究所對90種雜志用語進行了調查研究,得出了和語佔36.7%、漢語佔47.5%、西洋語占近10%的結論。
(2)日本話怎麼發明的擴展閱讀
使用情況
日語的使用范圍包括日本國全境(琉球地區大部分使用,有原住民使用琉球語,日本不承認琉球語為獨立語言)。
日語在世界范圍使用廣泛,因為日本動漫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雖不是聯合國工作語言,在世界上影響力也很大。特別是對於與ACG相關的物什,日語幾乎是唯一的用語。
日語主要在俄羅斯,東亞,東南亞,南亞,大洋洲,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等國家和地區,及歐洲的英國為少數的重要語言。
日語在網路用戶中的使用人數有9900萬人,居世界第4位。以日語為母語的人有1億2700萬人,在全球的使用者人數為128,204,860人[2],在20個國家中位列第9,而網路使用人數則上升了5位。
把日語作為通用語的國家並不只有日本,帛琉的昂奧爾州也在把日語作為通用語,因為1914年到1945年日本曾統治帛琉,在那期間使用了日語授課。
❸ 話說日語誰發明的,徐福嗎
……日語不是一個人發明的,如同漢語也不是。
日語的讀音早已有了,來源很駁雜,有梵文也有漢語,還有其他語言,但始終沒有書寫符號;後來秦代時,由於中土戰禍連綿,很多知識分子活不下去,紛紛外遁,有些逃亡百濟、韓國一帶,也有逃亡日本的。有人到日本時帶去了一本千字文,自此才開始有了書面文字,諸所周知,從唐代開始日本與中土正式來往,那時開始日語表達系統才逐漸成形。詳見「櫻雪丸」著「史上最強日本史」。
❹ 日語什麼時候發明的
不是發明的, 是中國傳過去的,漢文化傳入日本,具有文化修養的日本人開始用漢文記事,
到了公元五世紀中葉之後,日本人民創造了用漢字作為表間符號來書寫日語的方法。
應該就是這時候開始吧?
❺ 日本的日語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分為:上代日本語,中古日本語,中世日本語和近世日本語,最古老的是上代日本語,出現在約公元三世紀。
❻ 日語產生於什麼時候
日本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比較短。現存最早的文字資料產生於公元5世紀,而且是用漢語記載的。公元478年,當時日本的統治者之一倭王武致中國南朝皇帝的國書也是用漢文寫成的。後來(約在公元10世紀),日本人又利用漢字的草書創造了日本式字母——平假名(如:安——あ;以——い;宇——う;衣——え:於——お),利用漢字的偏旁創造了片假名(如:阿——ア;伊——ィ;宇——ウ;江——エ;於——オ),從而逐漸形成了漢字與假名相結合的日語文字書寫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❼ 日本語是怎樣發明的
如果你問語源的話有幾種說法
一個是南島語系起源說
一個是朝鮮語起源說
還有泰米爾語起源說和阿依努語起源說。
個人比較贊成混種說。即不是單一來源。
但是日本語在創立之後一直沒有文字表記。
所以起初借用漢字來表古代日語的音而已。
後來隨著日本人對漢字的理解和學習,日語中的漢字才有了表意功能。
❽ 日語真的是韓國人發明的嗎
關於日本語的起源有多種理論。許多學者認為,從句法上說,日語接近諸如土耳其語和蒙古語之類的阿爾泰語言。日語在句法上與朝鮮語相似是得到廣泛認可的。也有證據表明,日語詞法和詞彙在史前受到南面的馬來-波利西亞語言的影響。
當代日本的文字體系包括起源於中國的日本漢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部分。盡管日本人和中國人所講的語言完全不同,但日語的書寫系統卻是來自於漢語。
呵呵 總而言之,只能說日語在句法上與朝鮮語相似,並不能說是韓國發明
❾ 日語的起源是
日本語的起源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明治時代的日本人把日本語劃為「阿爾泰語系」,後來遭到否定。霍默·赫爾伯特(Homer Hulbert)和大野晉(Ōno Susumu)認為日語屬於達羅毗荼語系,西田龍雄(Nishida Tatsuo)認為日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白桂思(Christopher I. Beckwith)認為日語屬於日本-高句麗語系,列昂·安吉洛·塞拉菲姆(Leon Angelo Serafim)認為日本語和琉球語可以組成日本語系。現一般認為日語是彌生人在西元前三世紀時帶到日本列島的,並於原住民繩文人的語言結合。
三國時代,漢字傳入日本,唐代時日本人發明了通行於女性之間的假名,官文為文言文,因此現代日本語受古代漢語影響極大。以昭和31年(1956年)的《例解國語辭典》為例,在日本語的語匯中,和語佔36.6%、漢語佔53.6%,昭和39年(1964年)日本國立研究所對90種雜志用語進行了調查研究,得出了和語佔36.7%、漢語佔47.5%、西洋語占近10%的結論。
拓展資料
日語的發展
在公元3世紀以前,日本只有語言,而沒有可以用來記錄話語和事件的文字,所有的事情都靠口口相傳。
一開始,因為處於新石器時代和奴隸社會早期,社會規模較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並不密切,沒有文字並沒有給日本人帶來很大的不便。
但到了奴隸社會中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變得越來越多起來了。很多事情,單靠語言,無法得到有效解決,人們迫切需要文字的誕生。但要想創造出系統性的文字,也是沒有那麼容易的。日本人想了很久。也沒有創造出讓他們自己滿意的文字。
直到公元3世紀的某天,百濟的和尚把我們中國的漢字帶入到了日本。(關於這一點,在日本史書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記》中有記載)
看到中國文字後,日本人果斷選擇了自我創造文字,直接去借用中國文字來書寫。日本人直接借用中國漢字也是沒有那麼容易的,由於日本和中國的語言不統一,很多東西無法直接用漢字來進行書寫。日本人於是開始嘗試著用漢字來表示日語的發音。
具體的做法也就是像我們剛開始學習英語單詞的時候,用漢字來給英語單詞注音,比如good morning,有的同學就給它標上「古德摸你」。
這也就是日本最早的假名文字——萬葉假名。
之所以會叫萬葉假名,是因為日本人用他們所學的這些漢字寫了一本詩歌集——《萬葉集》。這本詩歌集,對於中國人來說可能不太熟悉。但對於日本人來說,它的地位很高。其地位就相當於《詩經》在我們中國的地位。
可能會好奇,日本的詩歌到底是怎樣用漢字寫出來的?是像我們漢語詩一樣寫嗎?
不是的,上文說了,是用漢字來標音。比如「山峰」的「山」在日語里的發音是「やま」(後來才創造出來的),這兩個字的發音跟我們漢語中的「亞麻」的發音很接近,於是日本人就用我們的漢字「亞麻」來標音表示「山」。
日本最古老的詩歌集——《萬葉集》也就是這樣被創作出來的。因為這本詩集里採用的都是漢字,這些漢字因為也被稱為「萬葉假名」。
那麼這些字為什麼被稱為假名呢?從它的字面意思我們就可以知道:這里的「假」是「假借」的意思,「名」是「字」的意思。所謂的「假名」就是「假借」的字。用著用著,漢字標音的弊端,開始出現了。那就是一個發音可能有多個漢字對應,一句話可以有多種寫法,這導致了語言的混亂。
在後來,隨著日本人對我們漢字詞的更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很多我們中國漢字詞的發音和意思。日本人就開始嘗試著利用漢字是表意文字的特點,把漢字和他們的語言對應起來。
比如日本人知道「山峰」的「山」跟他們日語裡面「やま」這個發音描述的東西是一樣的,都是表示「山」這個物體。於是他們就用漢字「山」來作為「やま」這個發音的文字。這也就是日語中漢字詞訓讀發音的來源。
學過日語同學會知道,日語中的漢字詞還有另外一種發音方式——音讀。音讀詞是日本人直接借用漢字的發音來發音。比如「森林」在日語裡面的讀音是「しんりん」。它的日語讀法跟漢語「森林」的讀法很像。至於為什麼會有偏差,一方面是因為模仿發音不到位導致的,另外一方面則因為那是我們中國古代,古代的發音跟我們現代漢語的發音有差異。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中國古代也存在方言,存在不同的地方發音會不同。因為傳入到日本的漢字來源地的不同,日本人學習到的發音肯定也會不同。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學習日語時,也會經常看到日語中的一個漢字可能對應多種發音的緣故。
我們中國人對我們的漢字在不斷簡化和發展,日本人在利用漢字進行書寫的過程中,也慢慢寫出了他們的風格,對漢字做出了簡化。其實是不簡化不行,我們中國古代的那些漢字太難寫了,寫起來十分麻煩。
在簡化書寫的過程中,日本和尚將漢字簡化成了漢字楷書的偏旁部首。後來慢慢地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日語片假名。片假名一開始只供男性使用。後來日本皇宮負責抄寫工作的宮女也在記錄時對漢字進行了簡化,創造除了有日系草書風格的平假名。
由於在當時的日本,宮廷女官和和尚的地位都很高,都屬於上流社會人士,他們簡化寫出來的文字很快就受到人們的追捧和模仿,在日本的民間也慢慢普及也並且固定了下來。
當然在日本也有很多人喜歡寫漢字,很多漢字還是被原汁原味地被保留了下來了。從而形成了在現代日語中既有平假名和片假名,又有漢字的局面。另外,日本人還利用了漢字的形聲和會意造字法,創造出了具有日本獨特風格的漢字,比如峠、辻、畑。上面這三個字都是利用漢字的會意造字法創造出來的,比如「辻」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十字路口」。
後來,隨著西方文化傳入日本,日本人還使用了以西方字母形式出現的羅馬字。但羅馬字的使用范圍相對比較小,多用於招牌和廣告中,在文章中很少使用。從而也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日語是平假名、片假名、漢字、羅馬字四足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