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族是什麼民族
⑴ 日本的華族是指什麼
華族(日本) 華族是日本於明治維新至二戰結束之間存在的貴族階層。
「華族」之出現是始於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確立「華族制度」的《華族令》則是於1884年7月7日制定。「華族」於1947年5月3日,隨著戰後日本國憲法生效而正式被廢除。
⑵ 華族和夏族是一個民族嗎
華族是日本於明治維新至二戰結束之間存在的貴族階層。「華族」之出現是始於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確立「華族制度」的《華族令》則是於1884年7月7日制定。「華族」於1947年5月3日,隨著戰後日本國憲法生效而正式被廢除。
華族是與夏族對應的名詞,在遠古神話時代是劃分兩個部族的名詞。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華人、華族、夏人、夏族,通稱為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
華、夏兩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左傳》「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一語,華、夏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
「華夏」,一般作為代稱中國,相傳在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的華山與夏水之間分布著許多部落,比較重要的有後來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等。炎、黃兩部落融合成的「華夏民族」,即為「炎黃子孫」。
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華」或「諸華」。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從漢朝起又稱漢族,但是華夏這個稱謂並沒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續至今。二十世紀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稱謂是」華夏人「。
「華人」一詞最初指漢族,但隨著華夏文明擴展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由當初單指華夏族,擴展到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周邊少數民族身上。並成為了全體中華民族之人的代稱,其下包括了「中國人」以及海外「華僑」「華人」。
「華族」,中華民族的簡稱,指具有中華民族血統的人。也是國際上對華僑(Overseas Chinese)、華人(某國籍-Chinese)、及華裔(Chinese descendants或Chinese-某國人)的統稱,國內習慣稱之為「華人」,其所指為廣義的華人。
據史書資料記載,「華夏」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周代《尚書·周書·武成》一書,「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記錄的是武王伐紂的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經過,武王滅商後分封的各個諸侯國又自稱為「諸華」、「諸夏」,是華族與夏族合稱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又一傳說夏族與華族並列,後合稱華夏族,華族指世居中原以東部落民族的稱呼,而夏族則指世居中原以西部落民族的稱呼,這些都是一種文明劃分的方式。
⑶ 日本華族目前的狀況如何是否還有特權
古代日本人把貴族稱作「華族」至今享有特權。。 宋代,倭人有個風俗,就是每當宋船抵達倭國,倭人都選取最漂亮、能歌善舞的倭女送上船去,請求宋人能夠春風一度。而宋船返國時,許多倭女也要求一路追隨,不為別的,就為能給宋人侍寢。
等她們與宋人歡好並懷孕後,這些懷孕的倭女都被大宋境內的倭人當作珍寶,用快舟送回國內生育——這是當時倭國的國策,目的是生下宋人後代,來給日本改良人種。
這樣的倭女在出嫁時,其父母們會自豪的宣揚說:「我女兒曾和哪個宋人同居生活過,肚裡的孩子來自天朝,是宋人的種」,他們的父母還以女兒與宋人同居次數多為容,最喜歡炫耀的就是:「我家女兒與宋人某某、某某、某某某……同床共枕過。」這段歷史不僅被倭人記錄過,宋人的《清波雜志》也曾記載:「倭國一舟飄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婦女悉被發,遇中州(中國)人至,擇端麗者以薦寢,名『度種』」。這些「度種」婦女生下的孩子,最後命運如何——基本上,沒等那些婦女生下孩子,當地的大名(封建領主)就會把這些懷孕女子娶回家去,他們預定了!生下男孩則立為家族繼承人;生下女孩,還沒斷了奶就會被諸侯搶著下聘,聘做下代大名正室。到蒙古人入侵日本時,實際上日本人已經完成了一次大換血,當時在任的封建領主基本上都是宋人的後代,所以他們才對亡宋的蒙古人有著刻骨仇恨…
⑷ 華族是什麼族
華族是日本於明治維新至二戰結束之間存在的貴族階層。「華族」之出現是始於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確立「華族制度」的《華族令》則是於1884年7月7日制定。「華族」於1947年5月3日,隨著戰後日本國憲法生效而正式被廢除。
華族制度之肇始:1869年,日本各地方諸侯版籍奉還之後,廢除原來的「公家」(公卿)、「大名」(諸侯)等稱呼,將其統稱為華族。1871年日本取消舊身份制度,將國民分為皇族、華族、士族、平民四等。華族成為僅次於皇族的貴族階層,享有許多政治、經濟特權。
1884年頒布《華族令》,將華族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個等級。其中,舊公卿家族根據家世,授予子爵以上爵位。舊大名家族,根據石高(俸祿額)和在戊辰戰爭中的表現授予男爵以上爵位。
根據《華族令》冊封的公爵包括舊五攝家族(一條、二條、九條、近衛、鷹司),原幕府將軍德川家族,以及明治維新中立下大功的三條實美、岩倉具視、毛利元德(長州藩主)、島津忠義(薩摩藩主)、島津久光(薩摩分家)計十一家。
⑸ 日本華族是怎麼回事
存在時間
華族是日本於明治維新至二戰結束之間存在的貴族階層。「華族」之出現是始於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確立「華族制度」的《華族令》則是於1884年7月7日制定。「華族」於1947年5月3日,隨著戰後日本國憲法生效而正式被廢除。
編輯本段
概況
1869年,日本各地方諸侯版籍奉還之後,廢除原來的「公家」(公卿)、「大名」(諸侯)等稱呼,將其統稱為華族。1871年日本取消舊身份制度,將國民分為皇族、華族、士族、平民四等。華族成為僅次於皇族的貴族階層,享有許多政治、經濟特權。
1884年頒布華族令,將華族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個等級。其中,舊公卿家族根據家世,授予子爵以上爵位。舊大名家族,根據石高(俸祿額)和在戊辰戰爭中的表現授予男爵以上爵位。
根據華族令冊封的公爵包括舊五攝家族(一條、二條、九條、近衛、鷹司),原幕府將軍德川家族,以及明治維新中立下大功的三條實美、岩倉具視、毛利元德(長州藩主)、島津忠義(薩摩藩主)、島津久光(薩摩分家)計十一家。後陸續將維新功臣伊藤博文、大山岩、山縣有朋、德大寺公弘、西園寺公望、桂太郎、松方正義及編纂《大日本史》的德川國順由侯爵、伯爵晉升為公爵,共計19家。日韓合並後,義親王李堈以及李鍵、李鍝等朝鮮王公也被冊封為公爵。日本投降以後,公爵去世後爵位不再由其子繼承,至1947年廢除華族時,尚存島津忠重、伊藤博精、鷹司信輔、徳大寺實厚、岩倉具榮、二條弼基、桂廣太郎計七位公爵。
華族令冊封的侯爵包括舊七清華家族(其中三條家被冊封為公爵,德大寺家和西園寺家後來晉升為公爵),羽林家,在戊辰戰爭中支持官軍的廣島、岡山、鳥取等藩的藩主家,德川御三家,原琉球國王,維新功臣西鄉隆盛、西鄉從道,以及由皇族庶子降為臣籍的小松家、華頂家、山階家等等。日韓合並後,4位李朝王族成員以及李完用等3名韓奸也被封為侯爵。
⑹ 日本歷史上的「華族」是指的「華夏民族」嗎
不是。
日本歷史上,「華族」一詞,可以認為是「清華」的簡稱,原本是日本貴族中的一類。
日本明治維新之前,公卿貴族門第按照身份的高低順序,分為攝家、清華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等不同的門第家格,華族就是其中的清華家的簡稱。
日本明治維新後,打破舊有的社會階層設定,將社會階層設定為皇族、華族、士族、平民四類。其中華族泛指貴族階層,主要包括了明治維新前的公卿、諸侯、藩主等這類貴族人員,士族則包括維新前的舊藩士,即武士等。從此華族一詞在日本成為整個貴族階層的代名詞,根據這些華族在明治維新前的舊身份,又分為公家華族和舊諸侯華族兩類。
1884年,明治政府頒布華族令,對華族的等級進行了設置,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除了對舊有華族設定了不同的授爵標准外(原攝家、德川將軍家、在維新中立有勛功的公家和舊藩主列為公爵;原清華家、中山家、15萬石以上的舊藩主、對明治維新有功的大久保家、木戶家列為侯爵,原5萬石以上的舊藩主列為伯爵,不滿5萬石的舊藩主、大臣家以下的公家列為子爵,公家、諸侯的旁系等列為男爵),還規定規定根據勛功建樹,原本不是華族的人可以獲得華族身份,獲得這些爵位的人就列入到華族,即貴族階層。不是因為舊有血統,而是因為新建勛功而獲得華族身份的稱之為新華族、勛功華族,由此形成了日本華族階層中的三大類別,即公家、舊諸侯、新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在1947年頒布新憲法,於新憲法中宣布廢除了華族,不過舊有的華族家族在現代日本社會中仍然具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⑺ 近代日本明治維新後為什麼將貴族稱為華族是根據音翻譯過來的還是有什麼特殊含義
查了日本側的網站。華族是明治2年定下來的詞彙,日本漢字:華族。當時候補的還有:「貴族」「勲家」「名族」「公族」「卿家」等等。為何最後定位「華族」,無記載。
⑻ 日本史上的「華族」是指的「華夏民族」嗎
日本歷史上,「華族」一詞,可以認為是「清華」的簡稱,原本是日本貴族中的一類。
日本明治維新之前,公卿貴族門第按照身份的高低順序,分為攝家、清華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等不同的門第家格,華族就是其中的清華家的簡稱。
⑼ 華人和華族意思是不是一樣的
不是一個意思。
華族的定義(華族分三類):
1.中國華族
華族是與夏族對應的名詞,一個在戰國時代末期才消失的詞彙,在遠古神話時代是劃分兩個部族的名詞。後來,華族和夏族經過幾百年的時間逐漸融合,兩個主要的部落聯盟的融合標志著一個新的華夏族的日現雛形,華夏族作為後代漢族的前身和主體,掀開了歷史的新篇章。
2.東南亞華族
東南亞各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國對華裔的稱呼或他們的自稱。
越南政府把在越漢族人當成民族問題來對待,承認漢族人為華族以及肯定他們在越南革命與建設中的作用。1986年10月,越南政府頒布新的政策,確認漢族人為越南公民,擁有與其他越南人一樣的權利,同時強調漢族人是越南民族大家庭的一員,稱為華族。越南華族居於本國人口的第四位,人口達140萬以上。越南華族分布於全國各地,人口較為密稠的主要在南方各省以胡志明市(舊稱西貢堤岸)和西南部地區為最。
同樣,柬埔寨等國政府在處理漢族人和華裔的時候,把他們看成單一的民族即華族。
3.日本華族
華族是日本於明治維新至二戰結束之間存在的貴族階層。「華族」之出現是始於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確立「華族制度」的《華族令》則是於1884年7月7日制定。「華族」於1947年5月3日,隨著戰後日本國憲法生效而正式被廢除。
資料來源http://ke..com/view/325493.html?tp=0_11
----------------------------------------------------------------------------------------------------------------------------------------------------------------------------------------------------------------------------------------------------------------------------------------
華人的定義:
通俗地說:華人=13億大陸人口+2300萬台灣同胞+700萬香港同胞+50多萬澳門同胞+近四千萬海外地區後裔們
華人是對中華民族的人的泛稱。今日廣義的「中華民族」,包含中國境內各大小民族,以及這些民族在海內外的後裔。大部分新加坡人、部分馬來人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因為他們沒有中國護照和國籍。
「華人」不完全等於「中國人」。理論上「中國人」就法律與國籍來說是指:具有中國國籍(包括大陸與台灣)者。離開中國居住世界各地的華人,稱為海外華人,他們不一定具有中國國籍。
漢族古稱為華夏族。南朝 宋 謝靈運 《辨宗論·問答附》:「良由華人悟理無漸而誣道無學,夷人悟理有學而誣道有漸,是故權實雖同,其用各異。」 唐 許渾 《破北虜太和公主歸宮闕》詩:「恩沾殘類從歸去,莫使華人雜 犬戎 。」 明 沈德符 《野獲編·佞幸·滇南異產》:「夷人珍之,不令華人得售。」《恨海》第七回:「定睛看時,五個是洋人,兩個是華人。
世界上按比例來排序,除中國海峽兩岸以外,新加坡有75.6%華人,澳大利亞聖誕島特區有97%華人,緬甸果敢地區有90%華人,是世界上海外華人比例最多的地區之一。
資料來源http://ke..com/view/48232.htm
⑽ 請問日本華族,士族有什麼區別
華族,原來的高級宮卿和武士中的大名,及極少數維新功臣組成,分別按原先的身份等級和維新功勞,授予了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所以說,所謂的華族,其實就是貴族階層。
士族,原來的中下級武士和宮庭中的中下級事務官組成,屬於原「公務員」身份的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