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和日本車企合作
1. 買完鈴木買馬自達,再買斯巴魯,豐田為何要瘋狂收購日本車企
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第一個10年,整個汽車行業彌漫著狂熱的並購潮。在各種「買買買」的催生下,全球幾大巨頭無不擁有門類齊全的品牌矩陣。然後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這種「大家族模式」造成的運營壓力,也讓巨頭們不堪重負,一時間「賣賣賣」又成了新的潮流。
但是,豐田似乎是一個例外。
2020年2月6日,豐田與斯巴魯簽訂的《新業務資本合作協議》正式生效,豐田汽車出資750億日元將手中斯巴魯股份增持至20%。按照日本《持分法》股權投資法規定,當投資方(豐田)持股超過20%時,被投資公司(斯巴魯)的部分資本盈虧將納入投資方合並財務報表,豐田可在每個合並結算日對其投資金額進行調整,這也可以理解為斯巴魯汽車已正式成為豐田大家族一員。
2017年豐田使用由運動部門TMG打造的YARiS賽車重返WRC賽場,2018年賽車題材電影《OVERDRIVE》中男主角新田真劍佑駕駛的正是YARiS賽車。2020年,闊別10年後WRC也將在日本設立分站。通過在WRC中取得更好的成績,豐田在自己的品牌形象中加入運動與激情,而與斯巴魯建立更深一步的合作無論是技術還是品牌形象都是筆劃算的交易。
寫在最後
無論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還是財團體系的宏觀調控,日本企業都更傾向於本土企業之間的整合與合作。今天豐田與鈴木、馬自達、斯巴魯的資本整合,事實上是豐田企業模式一以貫之的延續,並在技術革命時代技術發揮優勢的理念體現。
除了和整車廠的整合,豐田還在與松下一起開發下一代電池,戰略投資了滴滴、Grab、Uber等出行公司,與軟銀合資成立自動駕駛公司,甚至發布了基於燃料電池技術開發月球探測車的計劃。在智能電動時代,豐田依然堅持燃油時代全產業鏈布局、做大「朋友圈」的思路,在激進的變革與傳統的延續中尋求新的平衡。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2. 日本電產與廣汽集團為什麼要合作成立驅動電機公司
近日,日本電產株式會社宣布將與廣汽集團子公司廣汽零部件公司成立新的驅動電機合資企業,該合資公司總部將位於廣州,生產的驅動電機會先在廣汽集團旗下的電動車產品上搭載,未來有望供應其他汽車製造商。
日本電產一直都想大規模的將旗下業務擴張到中國市場,本次與廣汽集團的合作可謂是雙贏項目,對於電產來說,可以來到夢寐以求的中國市場發展,而對於廣汽集團來說,得到驅動電機方面的技術,將旗下新能源車型的產品力進行提升,為今後電氣化改革發展奠定基礎。
3. 比亞迪和豐田宣布合作,為什麼要用用豐田車標
在7月19號,豐田汽車與比亞迪汽車宣布雙方將聯合開發轎車與低底盤SUV的純電動車型,以及上述產品所需的動力電池。最快將於2025年投入到國內市。
雙方的合作也並非心血來潮,在今年4月份,豐田汽車的總裁豐田章男就透露了將在2025年之前投放十款電動化車型到中國市場,而要完成這個目標,最好的方法就是與國內第一新能源車企比亞迪進行聯合。
在協議中還有這么一句話:「車型使用豐田商標」。
看到這里或許有很多人覺得這對比亞迪不公平了。
其實,這樣做才是winwin。比亞迪在國內的銷量確實不錯,但是對比豐田,還是有著不少的距離,什麼原因呢,因為豐田是豐田啊,一個擁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車企,不是比亞迪能所比擬的,論品牌溢價,牛頭標比BYD三個字母高出很多,而且國內消費者對於豐田的認可能力更高,掛豐田商標的銷量定然比掛BYD商標的銷量高。
再說了,這樣的做法也是豐田對於比亞迪的一種高度認可。
你想吧,掛上豐田的logo,如果車子出什麼問題了,電池有什麼毛病了,那麼消費者就一定會找豐田汽車而不是比亞迪,嚴重的話還會可能影響豐田的品牌聲譽,豐田之所以敢這么做,就是對比亞迪的技術的認可,比亞迪連續四年獲得新能源車型的全球銷量第一,在新能源領域等技術層面,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這就是豐田對比亞迪這么有信心的原因。
4. 既然反對買日系車,為什麼和日本合資在中國製造在中國銷售
你問的這個問題很好,這個屬於中國的國家戰略。
因為在,安倍上台之前中國和日本的關系還是可以的,而是中國,為了發展自己的經濟,必然要和世界的先進國家進行合作。所以包括中國的,汽車工業的崛起,日本參與是很多的。中國並不想與日本為敵只是安倍出於他的政治考慮他為了討好美國。想從美國得到好處,所以,參與中國為敵。當然這樣在經濟上已經讓我,日本人吃了很多虧了。因為中國,現在正在和歐洲國家,德國\俄羅斯進行合作。
所以假如有一天,世界不在於美國為中心,日本會投靠中國。美國也不會再搞什麼重返歐亞政策,策略戰略,中國就不會反對買日系車。前幾個月,中國為什麼會制裁日本的商會。這是出於政治考慮。而所有的,日本的這些大企業,包括,松下,豐田\他們都,屬於三井集團下面的企業。23井集團你是知道的,為日本政府服務的。
5. 中國和日本關系不好為什麼還要中日合作造車
中國改革開放日本是最大的援助國,現在你在使用的身份證銀行卡手機部件國產車部件等無數東西都是日本製造的,中國最大的進口國就是日本。日本企業和投資解決了中國1/5--1/3的就業問題,汽車就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日本如果撤資,滿大街都會是中國的失業工人,而日本只會把資金放去東南亞和印度,然後失業幾個在中國的高管罷了
6. 【汽車人】80年代中日汽車界交流的前塵往事
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現在日本汽車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水平等方面仍領先世界。在華合資企業已成為日本汽車企業盈利主要來源(疫情中尤其如此)。中國則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銷售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汽車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回望中日汽車產業界交往的前塵往事,對我們認識今天兩國汽車產業界的關系,也許不無裨益吧。(文/《汽車人》特約撰稿人趙英,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7. 當年只有日系車企,願意出售技術給中國,這是為什麼
由於中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的時候,汽車製造技術水平與日本、德國等國在一定時期內存在較大差距。其次,購買國外的汽車製造技術是非常必要的,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國內自主品牌汽車製造技術水平的提高。起初,國內汽車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許多日本汽車公司出於謹慎考慮,不打算在中國汽車市場直接銷售車型。相反,他們首先試圖“試水”,出售汽車製造技術,也為日本汽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未來進入國內汽車市場。
總之,當時只有日本汽車公司願意向中國出售技術,原因是日本想要通過出售技術來佔領中國市場,應對歐美汽車公司之間的競爭戰略。雖然日本出售了技術,但這些技術還是比較老的,核心的東西還沒有給中國。最大的原因是利潤,不管是日本公司願意出售汽車製造技術,還是德國公司堅持自己的技術。一直以來,總是使用別人的汽車製造技術並不能完全促進自己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各大自主品牌汽車公司都在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自主研發,以便能夠盡快實現自主汽車製造,和擺脫依賴進口汽車製造技術和部分。